<p class="ql-block"> 近日,陪同重慶的朋友游覽了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雖然走馬觀花,但仍然被這項中國兩千多年前修建的、至今保存完好的古代水利工程所震憾。</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水利工程受到了國際、國內高度評價,享有崇高聲譽。</p> <p class="ql-block"> 2000年11月29日,在聯合國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p><p class="ql-block"> 2018年8月14日,在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9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成功入選2018年(第5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 1982年8月23日,都江堰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 1982年11月8日,國務院批準青城山——都江堰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p> <p class="ql-block"> 2007年5月8日,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青城山--都江堰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p> <p class="ql-block"> 都江堰也受到學者、作家的極大贊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這句家喻戶曉的旅游宣傳口號就出自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筆下。意思為“到都江堰看水,到青城山問道”,這里的“道”包括道家思想及其養生理念。</p><p class="ql-block">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非常準確、傳神地反映了都江堰市旅游資源特色和文化內涵。</p> <p class="ql-block"> 因為重慶的朋友和我們一行人員年齡普遍較大,大家決定從上往下游覽,盡量減少爬坡上坎。先游覽二王廟,然后走索橋、看魚嘴,最后游覽伏龍觀寶瓶口。</p> <p class="ql-block"> 二王廟古建筑群坐落在都江堰西門外的玉壘山麓,是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的重要組成部分。 </p><p class="ql-block"> 我們一行從秦堰樓入口進入景區。秦堰樓是二王廟里最高的建筑了。它建于舊的觀景臺上,相傳此地是大禹導江,叢帝決玉壘,李冰建都江堰時勘察水勢的地方。秦堰樓視角很寬,十分壯闊,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p><p class="ql-block"> 秦堰樓因都江堰建于秦國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圖為在秦堰樓上遠眺安瀾索橋和魚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還能看到遠處的玉壘山和山上的玉壘閣。</p> <p class="ql-block"> 從秦堰樓往下走,經過一個叫商山的亭閣,里面存放的商山古木為夏商時代的樹木,距今已有3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 離開商山再往下走,就是二王廟二殿了,二殿供奉的是李冰夫婦神像。李冰率眾修建了千古奇功都江堰,灌溉川西平原,造福人類,道教將凡有功于人民之偉人皆奉敬為神,并立廟以祀之,以使人們瞻仰和懷念。</p> <p class="ql-block"> 二王廟二殿前邊是正殿(大殿)。正殿的橫檐上懸掛著很多題字匾,在“利濟斯民”、“利濟全川”的匾的正殿中間,是“二郎神”像。據說歷史上的李冰沒有兒子,只有女兒,后人給李冰杜撰了一個兒子。傳說李冰治水之舉感動了上蒼,玉皇大帝派遣二郎神楊戩下界化身為“二郎”,作為李冰的兒子,協助李冰興修水利工程。</p><p class="ql-block"> 二郎雖然是兒子,但由于他是神,因此1000多年來長期雄踞正殿,二王廟歷史上也曾叫二郎廟。其父李冰只能長期配享二殿。1972年,重塑“革命的李冰”,一改千年傳統,將李冰塑于正殿,兒子塑于二殿。后又“撥亂反正”,恢復原貌。正殿供奉三眼二郎神,配祀木雕楊二郎;二殿供奉川主李冰及夫人神像。</p> <p class="ql-block"> 正殿到處掛滿了道教的格言。</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殿兩邊有兩座塔式建筑,它叫字庫。人們把對李冰的祭文及自己的愿望寫在紙上,點燃后放進字庫中燃燒,化作陣陣青煙,希望得到上天的保佑。</span>據史料記載,字庫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經相當普及了。</p> <p class="ql-block"> 字庫的旁邊有兩座刻于清咸豐時代石碑,一為“飲水思源”碑,另一為“安流順軌”碑。碑下的神獸是赑屃,它是龍生九子之一,喜負重,又表達功德無量,意在蜀民對李冰父子除害為民,利濟后世之功德的懷念。</p> <p class="ql-block"> 從正殿再往下走是三官殿。道教三官殿供奉的即是天、地、水三官。三官,在道教中的地位極高,是僅次于玉皇大帝的存在。幾乎在所有的道觀中,都有三官殿。</p><p class="ql-block"> 在三官殿外林蔭深深的階梯旁,摩崖雕刻著歲修都江堰的“六字訣”“深淘灘、低作堰”6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 “深淘灘,低作堰”是聞名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深淘灘”指每年歲修時,河床淘沙要淘到一定深度,淘得過深,寶瓶口進水量偏大,會造成澇災;淘得過淺,寶瓶口進水量不足,難以保證灌溉。為此,相傳李冰在河床下埋石馬,明代起改埋臥鐵,作為深淘標志。“低作堰”是指飛沙堰在修筑時,堰頂宜低作,便于排洪排沙,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減災”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隨后我們沿著石梯來到二王廟正門,山門上“二王廟”3個大字是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的手筆。這里是二王廟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來游覽的客人都要在這里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二王廟正門對面的照璧上有鄧小平提寫的“造福萬代”4個大字。</p> <p class="ql-block"> 二王廟正門下有兩座三重飛檐的雕刻牌坊,中心懸掛:“玉壘仙都”匾;入內,兩邊三層飛檐的牌坊匾上的題字分別為“金堤重鎮”和<span style="font-size: 18px;">“澤濩兩渠”。</span></p> <p class="ql-block"> 二王廟原為紀念蜀“望帝”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時“望帝祠”遷于郫縣后,將這里更名為為“崇德廟”,專門<span style="font-size: 18px;">祭祀李冰父子</span>。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繼被敕封為王,又改為“王廟”。到了清朝,才正式定名為“二王廟”。</p> <p class="ql-block"> 圖為樹立在都江堰市街頭的李冰父子雕像。</p> <p class="ql-block"> 離開二王廟后,我們過安瀾索橋到魚嘴。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索橋全長240多公尺,飛架岷江南北,橫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古代四川西部與阿壩之間的商業要道,是藏、漢、羌族人民的聯系紐帶。</p><p class="ql-block"> 我們那天過橋游人很多,橋晃的很厲害。</p> <p class="ql-block"> 在索橋上給重慶朋友夫婦在照了張合影,由于游人太多,鏡頭里的游客比他們的人影還大。</p> <p class="ql-block"> 過了安瀾索橋就是魚嘴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p> <p class="ql-block"> 魚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壩,形似大魚臥伏江中,它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p><p class="ql-block"> 圖為魚嘴,確實很像一個魚頭。左邊是外江,右邊是內江。</p> <p class="ql-block"> “二八分沙”。在魚嘴分流的地方,內江處于凹岸,外江處于凸岸,根據彎道的水流規律,表層水流流向凹岸,底層水流流向凸岸,隨洪流而下的沙石大部分隨底層水流流向外江。因此利用彎道水流內的沙的運動特性,將引水口設在凹岸,這樣就能在引水的同時盡量減少沙的流入,也減少了引水渠系的泥沙淤積,實現了水沙分離。</p><p class="ql-block"> “四六分水”。每到枯水季節,岷江水位較低,這樣主流的水就會更多地向河谷的凹岸流去,分水堤就會將60%的水流引入內江,40%的水流分向外江,保證了灌區的用水量;而豐水季節,岷江水位相對升高,江水水流相對變直,更多的水向凸岸流去,此時分水堤就會將60%的水排入外江,而其余的40%就會注入內江,保證了灌區不會被洪水淹沒。</p> <p class="ql-block"> 飛沙堰是都江堰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它的主要作用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余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外江)。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飛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難,將上游帶來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達千斤的巨石,從這里拋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離心力作用),確保內江通暢,確有鬼斧神工之妙。</p><p class="ql-block"> 圖為飛沙堰。</p> <p class="ql-block"> 圖為立在內江邊“鳳棲窩”的一座石碑,上面書有“臥鐵”兩個大字。鳳棲窩靠河岸的地方就是神奇臥鐵的埋藏處。</p> <p class="ql-block"> 臥鐵是內江每年維修清淘河床深淺的標準,現有4根臥鐵順著河道的方向并排而臥。據了解,這4根臥鐵中最里面的一根埋于明代萬歷3年,為郭莊所鑄,第二根為清代同治3年,何咸宜鑄,第三根為1927年民國時管興文鑄,第四根為1994年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時鑄造,并于1998年安放。</p><p class="ql-block"> 現在游客在離堆公園內噴泉處能看到的這4根臥鐵的復制品,其真品還埋在內江河床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圖左為埋在內江中河床下的臥鐵(資料圖片),圖右為離堆公園內噴泉處4根臥鐵的復制品。</span></p> <p class="ql-block"> 離開飛沙堰繼續往前走,經過一個短索橋后就到了離堆公園,伏龍觀就在離堆公園內,都江堰工程引水點寶瓶口即在伏龍觀下方。傳說李冰父子治水時曾制服岷江孽龍,將其鎖于離堆下伏龍潭中,后人依此立祠祭祀。北宋初改名伏龍觀,始以道士掌管香火。</p> <p class="ql-block"> 離堆公園是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的景點之一,和著名的南橋景點相鄰。離堆公園占地90余畝,1932年建成。公園內亭榭錯落有致,古木樁頭,奇花異卉,水池噴泉,布局精巧,別具情趣。</p> <p class="ql-block"> 離堆是李冰開鑿寶瓶口時鑿出來的石料,堆在那里形成的石堆。離堆這個區域在沒有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前,和對面的玉壘山是連在一起的。李冰為了解決水患,采用火燒水澆的辦法鑿山引水,使岷江水通過寶瓶口流向成都平原。</p> <p class="ql-block"> 寶瓶口是指起“節制閘”作用的河口,能自動控制內江進水量,是在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故名寶瓶口。內江水流進寶瓶口后,順應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斷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上一千余萬畝農田。</p> <p class="ql-block"> 伏龍觀,殿宇三重,巍峨矗立,順山勢逐級升高。伏龍觀的左側是寶瓶口,江水奔騰澎湃,氣勢磅礴。</p> <p class="ql-block"> 圖為懸掛在伏龍觀內的四川省都江堰內外江河流分水鳥瞰圖——“川西第一奇功”。</p> <p class="ql-block"> 伏龍觀前殿陳列著1974年修建外江節制閘時從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噸。石像造于東漢靈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圓雕石像,非常珍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圖為鎮觀之寶——飛龍鐵鼎,</span>又名公主鼎。出土于青城山,后置于伏龍觀大殿前。相傳是唐朝睿宗李旦之女玉真公主看破紅塵,在青城山上皇觀修道時用以的煮煉仙丹的故物,鼎呈圓形,有兩耳三足,鼎高1.3米,口徑0.87米,鼎上鑄有六龍盤繞,神態各異,云紋花卉精巧玲瓏,有二龍翹首相躍,似欲騰飛,因此稱為“飛龍鼎”。</p> <p class="ql-block"> 伏龍觀最高處建有觀瀾亭,兩層八角,憑欄遠眺,可見魚嘴、索橋及岷江激流、西嶺雪山等景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伏龍觀在"5.12"大地震中受到重創,大地震震波穿越龍門山斷裂帶,一時間,古老的伏龍觀瓦礫飛濺,梁柱移位,身形歪斜。</p> <p class="ql-block"> 伏龍觀大殿全景。</p> <p class="ql-block"> 和重慶的朋友一起在伏龍觀大殿前留個影。</p> <p class="ql-block"> 本次游覽到此就結束了。都江堰不僅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偉大奇跡,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偉大之處是建堰2250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祝都江堰水利工程明天更美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19日于成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山县|
蕉岭县|
延长县|
临西县|
辰溪县|
丹阳市|
威信县|
松溪县|
金昌市|
新津县|
白朗县|
金塔县|
沂源县|
宁乡县|
岑巩县|
镇远县|
定日县|
陇川县|
洛川县|
东阿县|
濮阳市|
乐安县|
谢通门县|
绩溪县|
青岛市|
桐城市|
莆田市|
宣城市|
靖宇县|
宁河县|
旌德县|
加查县|
广德县|
永胜县|
普兰店市|
淮北市|
汉沽区|
共和县|
富宁县|
桐柏县|
句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