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序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經歷了一場持續了四分之一世紀的波瀾起伏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主體人群是受過初中或高中教育的中學生,他們從城市遷往農村插隊落戶或參加準軍事化的生產建設民團,在那里從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體力勞動。歷年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總數估計在1500萬一1800萬,其中絕大部分知識青年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上山下鄉的。1980年,國家決定不再繼續執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政策,同時還決定以往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可以回故鄉城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根據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過程的不同年代來劃分,50年代中后期,以原為農村戶口、畢業后又回到農村務農為主的回鄉知識青年是最早的一批“早期知青”;60年代初中期、響應國家號召奔赴邊疆、農村,農場的知識青年被稱為“前老三屆知青;”文化大革命”爆發后,1966一1968年中學畢業后上山下鄉的知青年被稱為”老三屆”知青;1969一1973年和1974一1978年中學畢業后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分別被稱為“新五屆”知青和“后五屆”知青。我本人于1975年初從杭州市第二中學高中畢業后,同年6月赴浙江省臨安縣高虹人民公社長青生產大隊插隊落戶,直至1978年9月考上大學回杭州讀書,經歷了兩年十個月的知青下鄉生活。我妻子趙紅也有著大致相同的下鄉經歷,我們都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后期的“后五屆”知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改變了那個年代里千千萬萬個青年人的命運,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社會歷史話題。作為一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今天翻閱著眼前《遠行的青春一一浙江知青圖紀》這部畫冊,看著一幅幅記憶中熟悉的歷史畫面,閱讀著那些帶有歷史氣息的配圖文字資料,其內心有何感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從總體上來說是在一個動蕩的年代中上演的一部悲壯的青春劇。坦率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歷程中一次不成功的探索。但是,我們今天在反思歷史時,也要懂得尊重那一群帶有時代烙印的青年人曾經的理想、熱情和獻身精神,切忌動輒用動蕩的時代背景和失敗的社會試驗,不由分說地絕對否定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中每一個不同的知識青年個體曾經擁有的那一份獨特的人生體驗和收獲。知識青年在偏僻的鄉村經歷著艱苦的鍛煉,他們中間不少人在勤奮學習,嚴肅思考,努力探索,增加增了知識,磨煉了意志,認識了社會,收獲了友誼甚至愛情,在廣闊天地中獲得了一份獨特的人生閱歷。無論什么時代背景,這一切多少都會自然地發生在每一代年輕人身上。同時,我也想真誠地說,對于每一位作為個體的知青,不要輕易地將自已在上山下鄉生活經歷中的那份個人的體驗和收獲,過于激情地簡單貼上“青春無悔”的標簽,甚至于帶著些許自豪,把身處這樣一個動蕩扭曲時代中的個人經歷,自覺或不自覺地視作為青年人走入社會和認識社會的應循路徑。在評價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時,從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整體到每一個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個體,在不同的反思視角和視角轉換中,千萬要小心謹慎地弄清楚“實然”(“是什么”)與“應然”(“應該是什么”)在不同歷史場景和現實中應有的意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千個人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為不同個體的知識青年,對于上山下鄉的經歷完全可以有著非常不同的解讀。作為“文化大革命”后恢復高考的第一批進入大學學習的知識青年,我從本科念到研究生,獲得了博士學位,當上了大學教授,在所從事的專業領域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就。我在回顧自己成長過程時,自然會傾向更多地從正面來解讀自己上山下鄉的生活經歷。而且,上山下鄉期間對中國農村、農業和農民的了解,從農村所獲得的實踐知識。對我所從事的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確實有著獨特的幫助作用。當然,今天許多擁有知青經歷背景的學者,他們所獲得的那份獨特的人生閱歷、是以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方面的知識缺陷為代價換來的。回頭再去想想,大多數上山下鄉后由于種種原因再沒機會跨入大學校門的知青,與當年留在城市就業或參軍的同學相比,他們失去的更多。尤其是“后五屆”知識青年中那些初中畢業生,他們從小學到中學的教育大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革命”的背景下完成的,在生理和心理均未成熟的年齡就來到了農村,后來又隨著知青返城潮回到了故鄉城市,在城市的各行各業做一名普通的勞動者。他們中間有的人到中年被迫下崗,有的早年因病痛退休,更多的人在企業改制時買斷工齡提前退休,許多人都過著窘迫的生活。對這些知青來說,當年上山下鄉的經歷,對他們回城后的工作和生活并無多大幫助。在他們看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浪費了他們的青春年華,耽誤了他們的大好前程,扭轉了他們的人生軌跡,是他們人生中的無奈。他們從自己的個人經歷對知識青年上山下參運動做出這樣的解讀,應該說也是合情合理的,我們這些同時代的人應該對此抱著一份更多的理解。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已經成為共和國昨天的歷史。撫今追昔,正如《遠行的青春一一浙江知青圖紀》這部畫冊的編者所說,“歷史需要正視那段歲月,人民需要探究歷史的真諦”,而正視歷史和探究歷史,首先就必須客觀地展現歷史的原來面貌。《遠行的青春——浙江知青圖紀》用一幀幀舊照片,配以文獻資料和文字解說,從各個不同的側面客觀地反映了浙江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記錄了那個時代中許許多多普通的知識青年在農村勞動、生活和學習的生動場景,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對浙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歷史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獻價值。我個人的看法,也可以說,這部畫冊的出版本身就標志著浙江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歷史研究邁出了極其有意義的一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史晉川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于浙江大學玉泉校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4年8月6日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本文截圖轉編:戴 蛟 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1972年6、7兩月,浙江省寧波、舟山、紹興三地知青,赴吉林省原白城地區長嶺和鎮賚兩縣下鄉插隊務農,從中留下了許多比較珍貴和紀念意義的照片,其中寧波和舟山二地共有十二幅圖片經過我的努力被《遠行的青春--浙江知青圖記》在上萬張圖片中精選采用,記入了浙江知青史冊。同時紹興地區知青赴吉林省白地區鎮賚縣支邊插隊務農也有19幅照片被選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下面也敬請大家分享一下,后 記部分原文和部分被精選采用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后記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新中國發展歷史上,“知青”這個名字整整響亮了幾十年。當年,風華正茂的一批又一批知識青年滿懷激情,投身于上山下鄉熱潮。這是一代人特有的青春記憶,是一代人特有的歷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開始半個多世紀后的今天,浙江省檔案館編輯《遠行的青春--浙江知青圖紀》《以下簡稱《圖紀》)一書。旨在為歷史留存記憶。力爭更好地整合浙江知青檔案資源,為歷史研究提供真實而豐富的資料。《圖紀精選圖片近 500 幅,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系統記錄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歷史過程。清晰地展現了知識青年的別樣風采與人生軌跡。是一部珍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歷史資料集。我們相信,作為一種媒介,《圖紀》會讓人回潮那段逝去的歲月,從付出的代價中吸取教訓。從艱難的跋涉中汲取力量,讓后人了解歷史。思考未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圖紀》編撰過程中,得到社會各界的熱情支持。杭州知青、浙江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史晉川教授為本書撰寫了序言,并對文字編輯與文本規范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圖紀》的出版,也離不開老知青們的關心支持。在這里,特別要感謝下列知青的熱情參與(按姓氏筆畫排序):丁紀先、衛森林、馬國玲、王偉鋼、王慶濟、王志龍、王松濤、王挺、王健超、王曉秋、王祥林、王瑞娟、毛雷菲盧昌中、葉希平、丘文豐、樂加礎、馮曉珍、孫藝、孫志飛、邢靜南、朱玉梅、朱治明、安遂平、祁爾娟、杜金大、楊吉利、李金海、李建平、李建新、李保爾李凌、吳信任、吳惠娟、余美獻、汪劍秋、汪泉、沈亞英、沈偉年、沈炳翔、宋文茹宋錫珠、張世平、張訪秋、張紅敏、張雷、陳乃英、陳小鶯、陳天民、陳蘇杭、陳愛珍、林安石、林嗣進、林黎明、卓雪英、金秀芝、金恭陽、金繼華、俞建興岳大碌、周先利、周祖榮、周曙明、於祖衛、項寧、趙東方、趙國良、胡從溪、胡振、徐華、徐力群、徐春美、徐愛娟、奚元強、凌俠恕、姚盛昌、秦國泰、秦新剛、莫彩煌、顧炳松、錢玉祥、高云臺、高明、高榕、諸勇、黃玉林、黃向東、黃宗耀、黃柏松、黃慧芳、曹瑤琴、章祖慶、韓群、葛新會、蔣思迅、童潔平、謝宜燦、謝晨兵、樓成就、樓時偉、裘祖林、詹國瑤、鮑鋼、譚壽煥、潘常德、戴蛟龍等,他們是這段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外,杭州市檔案館、溫州市檔案館、紹興市檔案館、臺州市檔案館、嵊州市檔案館、諸暨市檔案館、平湖市檔案館、嘉善縣檔案館、松陽縣檔案館、臺州市椒江區檔案館及浙江知青網與寧波知青博物館等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還有許多關注《圖紀》成稿并提供熱情幫助的各界朋友,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外需說明的是,為保持歷史原貌,行政區域名稱仍沿用當時名稱;《圖紀)只為客觀呈現這段歷史,不涉及知青身份認定、待遇等問題;統計數據大多來自浙江省檔案館館藏檔案資料,部分史料參考了《浙江省勞動保障志》和各地市、縣志及《中國知青上山下鄉始末》等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編者水平有限,疏誤缺漏之處,懇請批評指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編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2014年12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下為視頻分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浙江知識青年赴吉林農村支邊始于1969年。毛澤東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以后,1969年,在知識青年點山下鄉大潮的推動下,浙江省298名知識青年去吉林通遼縣勝利農場插隊落戶。而大量集中赴吉林支邊則是1972年。當時,浙江省革委會針對浙江省人多地少、安置困難的實際情況,下發了《關于動員知識青年去吉林插隊的通知》,要求每年動員一批青年赴吉林白城地區插隊落戶,動員的地區主要是杭、甬、溫三市和舟山地區以及人口稠密的紹興、平陽、黃巖等縣,計劃輸送4000人,最后經過宣傳動員,共有3857名知識青年落戶吉林農村,到20世紀70年代末,這批支邊知青大多返回城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 以下是寧波與舟山被精選采用的十二幅圖片,下面左上圖為浙江起來吉林長嶺縣各公社插隊落戶知青在去集體戶路上向農民了解情況;左下圖奉化知青孫秋英剛下專列時情景;右上圖為浙江知青集體戶的青年與長嶺縣知青辦公室和公社領導合影;右下圖為奉化女知青竺永飛插隊落批準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圖左上圖為奉化知青在集體戶門前合影留念;右上圖為奉化知青戴蛟龍和袁義邦參加長嶺縣第三屆知青乒乓球友誼賽(1974年1月)下圖為奉化知青在長嶺縣龍鳳公社前十四小隊下鄉時合影(1973年10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圖為奉化知青在長嶺縣龍鳳公社前十四小隊下鄉時合影(1974年12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右上圖長嶺縣老農指導浙江知青識別冬瓜秧,下圖為寧波鄞州區女知青顧艷君(三排左三)、寧波奉化區知青戴蛟龍(三排右六)寧波知青宋敏(三排右三)參加長嶺縣第二期青年干部學習班的合影留念(1974年5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圖上長嶺縣七撮公社小三十一生產隊舟山地區下鄉知青集體戶獲吉林省下鄉知青先進集體戶稱號與下圖舟山知青在長嶺縣永勝公社下鄉集體戶門前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以下為紹興知青在鎮賚19幅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右上浙江省革命委員會關于動員知識青年去吉林插隊的通知(1972年5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紹興知青吳信任赴吉林支邊的批準通知書(1972年6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下圖為上虞縣百官鎮51名知青從曹娥火車站乘專列赴吉林省鎮占來縣套保公社集體戶插隊落戶。圖為出發前在百官鎮燈光球場合影留念(1972年6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頁左上圖為鎮賚縣英華公社的紹興知青金恭陽(左一)代表點鎮賚縣知青參加白城地區文藝會演(1974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右上圖為鎮賚縣套保公社的紹興知青與當地社員一起學習。</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左圖為鎮賚縣英華公社雙廟集體戶、紹興知青吳信任仔日記(1972年6月)右上知青探親證(1973年12月)右下鎮來縣英華公社三合大隊紹興知青秦新剛的中專畢業證書(1977年8月)</b></p> <p class="ql-block">以下為紹興知青在鎮賚</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圖為浙江省革命委員會關于動員知識青年去吉林插隊通知和赴吉林支邊插隊批準書(1972年6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頁左上圖為鎮賚縣英華公社的紹興知青金恭陽(左一)代表點鎮賚縣知青參加白城地區文藝會演(1974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右上圖為鎮賚縣套保公社的紹興知青與當地社員一起學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圖為鎮賚縣英華公社英華五隊集體戶(前排左一為紹興知青章祖慶)在小麥試驗田里(1976年7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頁右上圖為紹興知青參加鎮賚縣岔臺公社戶長會議(1975年5月)左下圖為岔臺公社棉西大隊鬧集體戶知青趙國良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留影。下右圖為趙國良在五七學校畢證書(1974年12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頁左上為鎮賚縣丹岱公社團結大隊四隊集體戶全體知青合影(1972年12月)下右圖為丹岱公社鳥鴉山大隊紹興知青潘常德先進知青獎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圖為鎮賚縣嘎什公社參加縣第四屆知青代表會議全體代表合影(1973年12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頁右上圖為鎮賚縣莫莫格公社哈啦塔大改孟天召生產隊集體戶4名紹興女知青合影(1973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左圖為鎮賚縣哈吐氣公社呼蘭大隊東查干集體戶、紹興知青高云臺在給知青理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右圖為哈吐氣公社張海大隊集體戶紹興知青陳乃君、陳乃英姐妹們倆留影。</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下為,浙江知青在各地的場景圖片分享。由于圖記共有近500幅圖片,不更多的在這里全部展示和介紹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圖,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到大陳島看望30年前來自溫州等地的老墾荒隊員,并為他們題詞(1985年12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遠行的青春-- 浙江知青圖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浙江省檔案館 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出版發行 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市體育場路347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市場部電話 0571-8517651685061682)作杭州新海得寶圖文制作有限公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杭州富春印務有限公司787毫米x1092 毫米 1/1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數36.9 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責任編輯王福群 次 2015 年 1 月第 1 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特邀編輯 汪維玲 2015 年 1 月第1次印刷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責任校對 張谷年 ISBN 978-7-213-06574-3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整體設計 融象設計工作室 定價 300.00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如發現印裝質量問題,請與印刷廠聯系調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印開印字插版</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荃湾区|
南丹县|
闸北区|
莎车县|
惠安县|
台南县|
外汇|
米脂县|
沿河|
临沂市|
永年县|
眉山市|
喀喇沁旗|
南靖县|
武功县|
邵武市|
库尔勒市|
襄城县|
文安县|
增城市|
行唐县|
淅川县|
宕昌县|
五大连池市|
保亭|
双辽市|
仁化县|
泸州市|
玛纳斯县|
乌鲁木齐县|
肃宁县|
仙游县|
德昌县|
富平县|
八宿县|
崇礼县|
曲沃县|
台东县|
浮山县|
葫芦岛市|
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