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述志賦】作者/大隋蕭皇后</p><p class="ql-block">承積善之余慶,備箕帚于皇庭。恐修名之不立,將負累于先靈。</p><p class="ql-block">乃夙夜而匪懈,實寅懼于玄冥。雖自強而不息,亮愚朦之所滯。</p><p class="ql-block">思竭節于天衢,才追心而弗逮。實庸薄之多幸,荷隆寵之嘉惠。</p><p class="ql-block">賴天高而地厚,屬王道之升平。均二儀之覆載,與日月而齊明。</p><p class="ql-block">乃春生而夏長,等品物而同榮。愿立志于恭儉,私自競于誡盈。</p><p class="ql-block">孰有念于知足,茍無希于濫名。惟至德之弘深,情不邇于聲色。</p><p class="ql-block">感懷舊之余恩,求故劍于宸極。叨不世之殊盼,謬非才而奉職。</p><p class="ql-block">何寵祿之逾分,撫胸襟而未識。雖沐浴于恩光,內慚惶而累息。</p><p class="ql-block">顧微躬之寡昧,思令淑之良難。實不遑于啟處,將何情而自安!</p><p class="ql-block">若臨深而履薄,心戰栗其如寒。夫居高而必危,慮處滿而防溢。</p><p class="ql-block">知恣夸之非道,乃攝生于沖謐。嗟寵辱之易驚,尚無為而抱一。</p><p class="ql-block">履謙光而守志,且愿安乎容膝。珠簾玉箔之奇,金屋瑤臺之美,</p><p class="ql-block">雖時俗之崇麗,蓋吾人之所鄙。愧絺绤之不工,豈絲竹之喧耳。</p><p class="ql-block">知道德之可尊,明善惡之由己。蕩囂煩之俗慮,乃伏膺于經史。</p><p class="ql-block">綜箴誡以訓心,觀女圖而作軌。遵古賢之令范,冀福祿之能綏。</p><p class="ql-block">時循躬而三省,覺今是而昨非。嗤黃老之損思,信為善之可歸。</p><p class="ql-block">慕周姒之遺風,美虞妃之圣則。仰先哲之高才,貴至人之休德。</p><p class="ql-block">質菲薄而難蹤,心恬愉而去惑。乃平生之耿介,實禮義之所遵。</p><p class="ql-block">雖生知之不敏,庶積行以成仁。懼達人之蓋寡,謂何求而自陳。</p><p class="ql-block">誠素志之難寫,同絕筆于獲麟。</p> <p class="ql-block">【參考譯文】</p><p class="ql-block"> 承蒙家族累世積善的福澤,我得以成為皇室的新婦。唯恐自己不能獲得美好的名聲,將會連累先祖的英名。出于對先祖英靈的恭謹戒懼,我日夜朝夕不敢懈怠。雖然通過自強不息的努力,我終于明白了己身的愚昧不明之處。我想為陛下竭誠盡忠,自身的才能卻仍然無法企及心中所愿。我這平庸淺薄之人何等幸運,得到了皇帝的厚愛和恩惠。有賴帝王深厚的恩情,而有太平之世道。此恩同天地之德,此情與日月同輝。太平之世如春夏之季節,天下萬物皆繁榮生長。逢此盛世,我立志做到恭謹謙遜,私下時時警惕不可志得意滿。心存知足之心,并不渴求浮名。皇帝陛下盛德弘深,不為女色所惑。御宇登極之后,仍感懷故人之情,立結發之妻為后。承蒙皇帝陛下的厚愛,錯將我這無才之人作為中宮奉行職事。陛下沒有意識到他所給予的榮寵與祿位已經過分逾越了。承受著陛下非凡的恩澤,我因內心感到羞愧惶恐而長嘆。我知識淺陋,不明事理,實在難于做到德行善美。一想到此,我便無法心安理得地享受這樣的生活。我時時刻刻都覺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不得安寧。</p><p class="ql-block"> 人一旦身居高處必有危險,水一旦灌滿則需要防止溢出。我知道奢侈無度是不適宜的,便以淡泊沉靜之心來養生。世間之人過于計較個人的榮辱得失,我則崇尚道家清凈虛無,專精固守不失其道。我愿能堅守自己的志向,謙尊而光,就算居住在僅能容納雙膝之處也樂意。裝飾著珠簾玉箔的金屋瑤臺,雖然是世間之人所崇尚的,卻是我所鄙棄的。因葛服不精巧細致尚且感到慚愧,更何況絲竹之聲的喧囂。為人應以道德為尊,為善為惡皆由自己選擇。為了一掃喧鬧煩雜的世俗之情感,我于是歸心于經史典籍。學習女箴女誡來充實自己的心靈,觀摩女圖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一言一行皆遵循古代先賢的美德,希望福祿可以安穩綿長。時時修身養性,省察三事,便能察覺到今是而昨非。我不認同黃老之道的“減少思想活動,回歸童蒙的境界便是圣人之樸”的說法,積德行善才可以讓人回歸本心。我傾慕古代賢媛周姒、虞妃的風教和圣則。仰慕先賢的才智過人,以高尚之人的美德為貴。我本質鄙陋難以追尋先賢的蹤跡,但心里也會因為困惑得到解決而高興。有生以來我一直光明磊落,實乃遵循禮法道義的緣故。盡管生來愚鈍,也希望能通過積累善行來成就仁德。通達事理、知我懂我的人太少,實不愿總是問我自陳志向所為何事。況且平生的志愿確實一言難盡,只好效仿孔子于獲麟之時停筆。</p> <p class="ql-block">隋煬帝愍皇后蕭氏(567年—647年),南蘭陵人。隋朝時期女性歷史人物,梁武帝蕭衍后代,西梁孝明帝蕭巋之女,母為張皇后。</p><p class="ql-block">婉順聰慧,知書達禮。隋朝建立后,成為晉王楊廣正妃。精通醫術,頗知占候,深得隋文帝夫婦歡心和丈夫楊廣寵愛,誕育三子一女,為夫奪嫡立下汗馬功勞。隋煬帝即位后,年近四十,風韻猶存,深得寵愛和敬重,面對隋煬帝執政失德,多次婉諫無果。宇文化及發動江都之變,隋煬帝遇弒身亡。蕭后帶領幼孫和皇室諸女,輾轉于宇文化及、竇建德之處,跟隨義成公主前往東突厥,擁立隋煬帝之孫楊政道為主,定居于定襄。貞觀四年,李靖攻滅東突厥后,迎接蕭后回歸長安,居于興道里。</p><p class="ql-block">貞觀二十一年,去世,享年八十一歲。以皇后之禮同隋煬帝合葬揚州,謚號為愍。</p> <p class="ql-block">蕭皇后是梁朝昭明太子蕭統曾孫女,西梁孝明帝蕭巋之女,母為張皇后,南蘭陵人。蕭氏出生于二月,由于江南風俗認為二月出生的子女實為不吉,因此由蕭巋的六弟東平王蕭岌收養。蕭岌夫婦收養蕭氏不滿一年,便雙雙去世。蕭氏遂轉由舅父張軻收養。張軻雖然為安平王蕭巖僚屬,但家境貧寒,因此貴為公主的蕭氏亦隨之操勞家務。</p><p class="ql-block">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夫婦為次子晉王選妃于梁國,因為梁國諸公主的占卜結果皆不吉,于是從張軻府中迎回蕭氏,占卜為吉,冊為晉王妃。</p> <p class="ql-block">年輕的晉王夫婦婚后琴瑟和諧,夫妻恩愛。開皇二年成婚不久,晉王妃蕭氏便隨丈夫前往晉陽赴任。</p><p class="ql-block">開皇三年(583年)四月初二,隋文帝夢見一位天神從天而降,說將會投生于楊家。不久,就傳來了晉王妃在并州懷孕的消息。于是隋文帝便將晉王妃迎回大興,安置在大興宮的客省。</p><p class="ql-block">開皇四年(584年)正月,晉王妃生下長子楊昭,即后來的元德太子。</p><p class="ql-block">開皇五年(585年),晉王妃又生下次子楊暕。開皇六年,晉王妃生下長女,即后來的南陽公主。</p><p class="ql-block">楊廣坐鎮江南,大力拉攏江南士族和佛教高僧時,晉王妃梁朝皇室的出身和佛教信仰的背景為其在江南加分不少。</p><p class="ql-block">晉王楊廣決心奪嫡的時候,王妃蕭氏亦全力支持。楊廣想與心腹郭衍商討奪嫡之計,又怕無故往來招人非議,便借口晉王妃蕭氏為郭衍之妻治病,郭衍夫婦方能往來江都。</p><p class="ql-block">每當獨孤皇后派遣宮人前往探視晉王夫婦時,王妃往往與宮人同寢共食,借以討好獨孤皇后。</p><p class="ql-block">在隋文帝決定廢除太子楊勇的時候,曾試探高颎說,晉王妃頗知占侯,有神附身于她,言晉王必定坐擁天下,怎么辦。</p><p class="ql-block">開皇十五年(595年)左右,晉王妃蕭氏突然生了一場大病,久久不能痊愈,楊廣命柳顧言致書智者大師,請求他為蕭妃祈福。智者大師率僧侶建齋七日,行金光明懺,之后蕭妃便痊愈,晉王十分高興并大肆慶祝。</p><p class="ql-block">開皇二十年(600年),楊廣終于如愿以償被冊封為太子,王妃蕭氏亦隨之成為太子妃。</p> <p class="ql-block">仁壽四年(604年),隋文帝崩于仁壽宮,楊廣登基為帝,次年改元“大業”,并冊封蕭氏為皇后。這時楊廣三十七歲,蕭皇后三十九歲。隋煬帝在即位后,多有失德,蕭皇后婉諫無果。楊廣曾數次下江南,蕭皇后必隨行;史書中也所記錄著許多楊廣對蕭氏所說的話。對于楊廣的暴政,蕭皇后因為懼怕而不敢直述,而作《述志賦》委婉勸戒。</p><p class="ql-block">蕭皇后正位中宮之后,蘭陵蕭氏作為外戚,獲得了不少恩遇。《隋書》記載:“蕭琮之宗族,緦麻以上,并隨才擢用,于是諸蕭昆弟布列朝廷。”。蕭皇后的親人也得到了隋煬帝不少關照。</p> <p class="ql-block">大業十二年(616年),楊廣帶領后妃、文武百官第三次下江都,至此,隋王朝統治陷入分崩離析,因楊廣長期滯留江都,臣下大都懷有貳心,有宮女稟告后說:“在外聽說人人都想要造反。”蕭皇后說:“你去奏報陛下。”于是宮女向楊廣稟告了這件事,楊廣大怒說:“這不是你該說的話!”將宮女處斬。后來又有宮女來對蕭皇后說:“宿衛們三三兩兩的商議謀反。”蕭皇后說:“天下大事到了這個地步,大勢已去,無法挽回。何必稟告呢,徒令陛下增添煩惱而已!”從這以后沒有人再說這事。</p><p class="ql-block">大業十四年(618年),江都政變,身在行宮的楊廣被叛軍宇文化及等所弒,蕭皇后帶著幼孫、皇室諸女,被亂軍帶到了聊城。之后,竇建德率兵攻城迎回皇后,并將皇后暫安置于武強縣。時突厥處羅可汗的妻子義成公主是蕭皇后的小姑兼楊廣堂妹。因此關系,遂處羅可汗遣使恭迎皇后。竇建德不敢不從,于是蕭皇后便隨使前往突厥,流亡突厥的隋百姓奉煬帝孫楊政道為主,處定襄。</p> <p class="ql-block">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滅亡東突厥,迎蕭皇后回京。回京后的蕭氏,得到了唐太宗的禮遇。</p><p class="ql-block">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蕭皇后崩逝,享年八十一歲。蕭氏逝世后,唐太宗以后禮將蕭皇后葬于煬帝之陵,上謚為愍皇后。</p><p class="ql-block">【隋書·卷三十六·列傳】【北史·卷十四·列傳第二】【太平御覽】【神僧傳·卷五】【釋氏稽古略】有記載。</p> <p class="ql-block">楊廣:妃蕭氏,夙稟成訓,婦道克修,宜正位軒闈,式弘柔教,可立為皇后。</p><p class="ql-block">魏徵:二后,帝未登庸,早儷宸極,恩隆好合,始終不渝。文獻德異鳲鳩,心非均一,擅寵移嫡,傾覆宗社,惜哉!《書》曰:“牝雞之晨,惟家之索。”高祖之不能敦睦九族,抑有由矣。蕭后初歸籓邸,有輔佐君子之心。煬帝得不以道,便謂人無忠信。父子之間,尚懷猜阻,夫婦之際,其何有焉!暨乎國破家亡,竄身無地,飄流異域,良足悲矣! 昔文皇潛躍之際,獻后便相推轂,煬帝大橫方兆,蕭妃密勿經綸,是以恩禮綢繆,始終不易。</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化市|
于田县|
开远市|
石屏县|
云和县|
招远市|
永平县|
屏南县|
贵德县|
巨鹿县|
沽源县|
买车|
南和县|
洪江市|
巴彦县|
天全县|
托克托县|
长武县|
崇阳县|
嘉鱼县|
宜兰县|
安仁县|
察隅县|
太原市|
将乐县|
罗田县|
邢台县|
杨浦区|
新田县|
宜春市|
宁明县|
大姚县|
竹北市|
剑川县|
清远市|
县级市|
尼木县|
昌宁县|
台南市|
化隆|
密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