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離開扎達縣向阿里首府獅河鎮(zhèn)進發(fā),</p> <p class="ql-block">夜宿獅河泉鎮(zhèn),阿里首府獅泉河,位于阿里噶爾縣境北部,北與日土縣相鄰,是西藏西部的新興城鎮(zhèn)。</p><p class="ql-block">獅泉河是藏語“森格藏布”的意譯,這條河流源于岡底斯山西北麓,因為源頭極像獅子口,泉水就從獅子口中涌出,所以這條河就被人們稱為“獅泉河”。獅泉河海拔4300米,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城鎮(zhèn),被人們戲稱為“空中城市”。</p> <p class="ql-block">這里原是一片荒涼的紅柳灘,城區(qū)面積不足0.5平方公里,道路全是砂石路,居民飲用河水,照明靠油燈。</p><p class="ql-block">1964年新藏公路通車后,便開始建設營房和簡單的公共設施。1966年,阿里地區(qū)行政公署從噶爾縣昆莎遷來此地,并進行了各類基礎設施建設。</p> <p class="ql-block">拉梅拉達坂在西藏日土縣,位于阿里地區(qū)首府獅泉河鎮(zhèn)以北40公里,山口海拔5191米,是噶爾縣與日土縣的地理分界。到達5191米的拉梅拉達坂,埡口空曠無人,不遠處有座裸露的孤山。只有立石標志和經(jīng)幡,表明這里又是一個有紀念意義的5000米以上的雪山埡口。</p> <p class="ql-block">一路荒漠無人,可見成群的野驢,西藏野驢,是所有野生驢類之中體型最大的一種,身體的高度能達到140厘米。也是我們俗稱的藏野驢,它的渾身以紅棕色為主,外形像是騾子,體型和提子都比家養(yǎng)的魚類要大上許多,顯得十分矯健雄偉,因此在藏族地區(qū)有很多人都把它叫做野馬。盡管它體型看起來巨大,但是體重卻沒有家驢重,這是因為在野外風餐露宿,吃的并沒有家驢那么好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叫做西藏野驢,顧名思義它們是生活在西藏的高原上,它們平均的棲息海拔為3600米到5400米,對于寒冷的環(huán)境中年高紫外線的日曬以及漫天的風雪,都有著較強的抵抗能力。</p> <p class="ql-block">在冬季的時候,它們便會下降到海拔較低的地方這里溫度相對溫和,植被也比海拔高的地方要豐富許多,能夠讓它們找到足夠的食物來源,從而度過漫長的冬季。</p><p class="ql-block">而在夏季,它們一般在海拔5千米左右的高寒荒漠地帶活動,這些地方雖然說在夏季的時候食物短缺也缺乏水源,但是對于躲避各種獵食者,如雪豹、棕熊等,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每年8、9月份,藏野驢進入繁殖交配期,每胎產(chǎn)1仔,幼仔出生時體重可達35公斤,3-4歲性成熟。藏野驢壽命20歲左右。</p> <p class="ql-block">它們的感官很靈敏,能夠察覺距離自己數(shù)百米以外的情況。一旦看到人類或者是掠食者,馬上,撒開蹄子就是一陣狂風,跑出去一陣之后,又停下腳步細細觀察。就這么一直重復,直到確認自己徹底安全。它們喜歡集群生活,擅長奔跑,經(jīng)常在廣闊的高原草地上奔馳而過,很是壯觀。</p> <p class="ql-block">西藏野驢的數(shù)目在近些年來一直有條不紊的增長著,根據(jù)世界自然基金會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青藏高原上的野驢的數(shù)目差不多達到了10萬頭,這還只是一個初步估計的數(shù)字。</p> <p class="ql-block">進入到日土縣境內(nèi),翻越過海拔5191米的拉梅拉達坂,不久就遠遠地望到了藍得像寶石一樣的班公湖。</p> <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一段艱辛的荒漠高原無人區(qū)路程,沿新藏219公路來到舉世聞名的班公湖畔</p> <p class="ql-block">因為有班公湖的存在,在距離它幾十公里的時候,地貌就變得與阿里地區(qū)原本冷峻的模樣大為不同了。我們見到牛羊成群、濕潤肥美的牧場和黑頸鶴、斑頭雁及紅嘴鷗出沒的濕地。</p> <p class="ql-block">班公湖,絕大多數(shù)國人并未見過它,也僅是知道它地處雪域高原,與印度接壤。班公湖位于西藏自治區(qū)阿里地區(qū)日土縣,又名“措木昂拉仁波”,藏語意為“長脖子天鵝”。湖面占地600平方公里,海拔4250米,是一個典型的高海拔湖泊。</p> <p class="ql-block">班公湖之所以被藏族人民稱為“長脖子的天鵝”,是因為它的狹長與美麗。從地圖上看,班公湖呈東西走向,全長約160公里。</p> <p class="ql-block">因其形狀狹長,班公湖不同部分的湖水中含鹽量有所不同。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水域竟然是咸水湖,沒有魚蝦且苦澀得無法飲用。而在我國境內(nèi)的三分之二則是淡水湖,水質(zhì)潔凈、水草豐盛、魚蝦成群。因此有“最美好的班公湖全留給了中國”一說。</p> <p class="ql-block">班公湖中的魚類資源豐富,有十余種魚類資源,其中包括西藏特有的高原裂腹魚,還有西藏弓魚、細尾高原鰍等,其中尤以鯉科的高原裂腹魚數(shù)量最多,這些高原裂腹魚個頭都極大,無論是在湖邊或是乘船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數(shù)量之多令人咋舌。</p> <p class="ql-block">除了魚類以外,每年五月到八月,成千上萬的候鳥會遷徙到班公湖鳥島。在這段時間里可以看到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為首的多種多樣的珍稀鳥類品種,這其中就包括斑頭雁、棕頭鷗等珍稀水鳥,所以說班公湖是珍稀鳥類的樂園。</p> <p class="ql-block">只有置身在班公湖的懷抱里,才知道它的湖水之清澈到了什么程度,班公湖湖水能見度通常都可達到十余米,遠觀近看湖水呈現(xiàn)出墨綠、淺綠和深藍等迷人的色彩,令人心曠神怡。</p> <p class="ql-block">由于班公湖路途遙遠、海拔高、環(huán)境艱苦,這里還是一方凈土,很少被人打擾。班公湖除了擁有無與倫比的美麗以外,它也冰清玉潔般的純潔。</p> <p class="ql-block">湖面海拔4241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湖中有一個著名的鳥島,你認為是全球海拔最高的鳥島。</p> <p class="ql-block">班公湖雖然是內(nèi)流湖,但是東段有大量的冰川水補給,加上補給量大于蒸發(fā)量,所以東段是淡水湖;而西段由于沒有什么補給水,導致西段是咸水湖,中段則為半咸水湖。因此又被叫做“陰陽湖”,其平均水深5米,最深處有57米,湖水清澈,透明度4米左右,水流來源主要來自于周圍冰川的冰雪融水。</p> <p class="ql-block">湖的東段和西段一部分在我國境內(nèi),大約占4/5,西端則伸入克什米爾,約1/5左右。但是在我國清朝時期,這里連同西邊數(shù)萬平方公里的拉,達,克地區(qū)(首府列城)都是我國的大好河山,歸我國西藏管轄。</p> <p class="ql-block">班公湖是一個典型的高原湖泊,周邊群山環(huán)繞,湖水非常清澈,而且由于光照、深淺、亮度等因素而呈現(xiàn)出墨綠、淡綠和深藍等不同的顏色,陽光映照下波光粼粼,向遠處望去,雪山群峰十分壯美,會讓人產(chǎn)生超然于塵世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班公湖中有十多個大小不等的島嶼,它們就是班公湖中的鳥島了,島上有各種珍稀鳥類20多種,數(shù)量最多時可達數(shù)萬只,主要的鳥類有:斑頭雁、棕頭鷗、天鵝、魚鷗、鳳頭鴨、赤麻鴨等,其中以斑頭雁和棕頭鷗數(shù)量最多。島上有成千上萬的鳥,遠眺就象雪花一樣。</p> <p class="ql-block">班公湖是我國西部邊疆的大好山水,除駐防人員之外很少會有游人到此,因此還基本都是原生態(tài)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置身于班公湖的湖光山色碧水藍天之間,仰觀鳥飛俯視魚躍,可以真切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p> <p class="ql-block">日土巖畫,文化遺址,在西藏日土縣境內(nèi)。主要分布在班公措南部和東面近二、三百平方公里的區(qū)域內(nèi),最容易找到的巖畫就在日土附近的新藏公路一帶。壁畫是用堅硬的石頭或其它硬物在巖面或巖石上刻鑿而成,線條筆劃有深有淺,還有少數(shù)彩繪畫面。巖畫內(nèi)容十分廣泛,有狩獵、宗教祭禮、騎乘、放牧、農(nóng)耕、日、月、山、牛、馬、羊、驢、羚羊、房屋、人物等。</p> <p class="ql-block">在西藏日土縣境內(nèi)的日松日姆棟、魯日納卡,日土山洞古壁畫是用堅硬的石頭或其它硬物在巖面或巖石上刻鑿而成,線條筆劃有深有淺,還有少數(shù)彩繪畫面。</p> <p class="ql-block">巖畫是一種石刻文化,日土的巖畫在西藏最具代表性。日土縣境內(nèi)的日木棟、魯日朗卡、阿壟溝、康巴熱久等十幾處巖畫不僅規(guī)模大、數(shù)量多,而且藝術價值也很高。這些巖畫是用銳器在巖壁上刻鑿而成,線條古樸,造型概括生動,色調(diào)簡約而鮮明,內(nèi)容主要表現(xiàn)高原古代的社會生活風貌,如狩獵、宗教祭禮、騎射、放牧、農(nóng)耕、舞蹈、戰(zhàn)爭等。</p> <p class="ql-block">巖畫主要分布在班公措南部和東面近二、三百平方公里的區(qū)域內(nèi),最容易找到的巖畫就在日土附近的新藏公路一帶。</p> <p class="ql-block">日土巖畫點為研究西藏古代民族的歷史、宗教、藝術、民俗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在這些古拙、簡樸的畫面上,記錄了象雄古老民族的經(jīng)濟生活、社會活動和宗教信仰,留下了作者按照自己對自然現(xiàn)象的理解而創(chuàng)作的獨特的寫生, 其中不乏原始的審美觀念和奇異的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這些實物資料對研究西藏民族史、民族學、民俗學、原始宗教史、古代生態(tài)學、古代交通和古代藝術等,都是很有參考價值的。</p> <p class="ql-block">一路行車在阿里高原經(jīng)過阿里鹽湖無人區(qū),羌塘無人區(qū),游覽了三個措,一措再措,路上見到成群數(shù)百頭的藏羚羊,長了見識。</p> <p class="ql-block">從尼瑪縣到班戈縣這一段路,可謂是史詩級的高原湖泊觀賞路段,被廣大旅行者稱之為:一措再措、步步皆措、錯綜復雜的驚喜之路。</p> <p class="ql-block">色林措是西藏最大的內(nèi)陸湖水系,湖泊周邊有眾多河流和大小湖泊互相連通,組成一個封閉的內(nèi)陸湖泊群。吳如措底端鷹嘴處通過發(fā)源于海拔6444米的甲崗雪山的扎根藏布與色林措另一個衛(wèi)星湖恰規(guī)措連通,并最終匯入色林措。</p> <p class="ql-block">色林措周邊星星點點分布著數(shù)十個大小不等的衛(wèi)星湖泊,在它東南方似一位老僧入定的大湖便是赫赫有名的天湖納木措,西藏排名前兩位的湖泊相距僅一百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恰規(guī)措,恰規(guī)措面積120平方公里,它的形狀像一只歡快飛奔的小狗,正急切地向色林措懷中撲去。雖然從地圖上看,大面積的湖水交匯還有十余公里距離,但是由于扎根藏布的存在,可以說實質(zhì)上色林措與吳如措、恰規(guī)措已經(jīng)融為一體了</p> <p class="ql-block">藏民居都是國家出資統(tǒng)一規(guī)劃建造,在整個西藏已看不到破舊民居了。這一體現(xiàn)國家扶貧的意志和力量,藏民家家插國旗,表現(xiàn)愛國的熱情。</p> <p class="ql-block">藏羚羊,藏羚羊,棲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帶,早晚覓食,善奔跑。可結(jié)成上萬只的大群。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線向北遷徙。由于常年處于低于零度的環(huán)境,通體被厚密絨毛,為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已成立羌塘、可可西里、三江源等自然保護區(qū),主要分布于中國以羌塘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區(qū)(青海、西藏、新疆),少量見于中國拉達克地區(qū)。</p> <p class="ql-block">藏羚羊是我國特有的動物,它的命運曾經(jīng)起伏坎坷。幾十年前,藏羚羊還和它的祖先一樣,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美麗但是經(jīng)常冰雪覆蓋的青藏高原上,它們的數(shù)量曾經(jīng)達到過200多萬只。但是一些貪婪的家伙們盯上了藏羚羊身上保暖性極好的絨毛。藏羚羊絨因為輕軟、纖細、彈性好、保暖性極強,被稱為羊絨之王。在印度生產(chǎn)一種叫做“沙圖什”的披肩,是世界上公認最精美柔軟的披肩,每條的重量只有100克左右,可以從一枚戒指中穿過,所以價格極高。就是因為人們對“沙圖什”的貪婪欲望,給藏羚羊帶來了滅頂之災。資料顯示,一條“沙圖什”需要以3只藏羚羊的生命為代價。</p> <p class="ql-block">市場對昂貴的“沙圖什”的需求和高額利潤的驅(qū)使,使藏羚羊的家園變成一個可怕的屠宰場,那時候差不多每年有2萬只藏羚羊因此被殺害!經(jīng)過20世紀90年代偷獵分子的大量捕殺,藏羚羊的數(shù)量最后減少到幾萬只,瀕滅絕的邊緣!</p> <p class="ql-block">后來這一情況引起了國家的重視,實施了一系列保護措施,藏羚羊的數(shù)量才慢慢開始回升,據(jù)說現(xiàn)在數(shù)量已經(jīng)回升到20萬只左右。</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六七月份,雌性藏羚羊都會結(jié)伴去可可西里的卓乃湖、太陽湖等幾個特定的地方產(chǎn)崽,它們的出發(fā)和回歸,是很壯觀的大遷徙過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镶白旗|
内乡县|
双柏县|
平乡县|
体育|
清镇市|
襄樊市|
宜兴市|
定兴县|
永安市|
曲靖市|
塘沽区|
青州市|
晴隆县|
西城区|
余干县|
石屏县|
澳门|
曲松县|
庆安县|
当阳市|
香格里拉县|
福泉市|
孟村|
德惠市|
绍兴县|
平原县|
麻城市|
达州市|
普安县|
璧山县|
大竹县|
红安县|
句容市|
兖州市|
德阳市|
酒泉市|
米林县|
贺州市|
汕头市|
东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