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59年,著名油畫家劉國樞創作的作品《飛奪瀘定橋》,再現了歷史上這一動人心魄的軍事奇跡。</p> <p>作品欣賞:</p><p> 為了展現地勢的險惡,劉國樞先生把鐵索橋畫在了畫面的上半部分,采用了仰視的角度,給人一種動蕩欲墜的感覺,這一視角也突顯出河水的湍急和兩岸山體的陡峭。</p><p> 敵人所在的橋頭堡燃起的熊熊烈火和阻擋戰士去路的滾滾濃煙,也暗示出畫面外敵軍火力的兇險。</p> <p> 在河對岸的山腳下,有一排飛濺的水柱,那是敵人瘋狂掃射濺起的水花。</p> <p> 紅軍也在進行有力的還擊,岸上巖石后的火光,是紅軍將士壓制敵人的密集火力,掩護勇士們沖鋒奪橋。</p><p> 紅軍勇士們所在的鐵索橋,線條簡潔明了,由遠及近,呈現出透視的效果,像是樂譜。勇士們或蹲跪,或匍匐,或挺立,高低錯落,就像鏗鏘的音符,演奏了一首激昂奮進的沖鋒序曲。</p> <p> 1959年初,畫家劉國樞踏上了去大渡河采風的路。為了更好地呈現勇士們的英姿,一百多米的懸索橋,劉國樞走了不下200次,仿佛自己也成為當年那場戰斗的一員。</p> <p> 經過反復揣摩,一個個英勇無畏的戰士形象逐漸在他的腦海中清晰起來。</p> <p>歷史背景:</p><p> <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1935年5月,長征中的紅軍披荊斬棘,來到大渡河邊。前有天險,后有追兵,紅軍的決策者當即決定由紅二師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一師部分部隊沿左岸北上,日夜兼程搶攻占領瀘定橋。</span></p> <p> 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接到了限時奪取瀘定橋的電令。此時離規定的時間只剩下24小時,離目的地瀘定橋,卻還有120千米路。敵方兩個旅也正向瀘定橋增援。</p> <p> 紅軍戰士們冒著大雨,穿山越嶺,晝夜奔襲,終于在第二天清晨趕到瀘定橋西橋頭,一晝夜長途奔襲120千米,創造了世界陸軍史上徒步行軍的罕見紀錄。</p> <p> 當紅軍趕到橋頭時,敵人已拆去橋面的大部分木板,瀘定橋上只剩下13根冰冷徹骨的鐵索,紅軍想要順利過橋,難度極大。</p> <p> 對面的敵軍也因此非常狂妄,不斷地挑釁紅軍戰士們,大喊:“你們飛過來吧!”</p><p> 此時,由連長廖大珠率領,22名共產黨員和積極分子組成突擊隊,冒著對岸敵人的槍林彈雨,攀著懸空的鐵索向對岸爬去。在戰斗中,有戰士中彈落入江中,但紅軍勇士們沒有畏懼,繼續向前攀爬。緊隨其后的戰士,將木板鋪在鐵索上,方便后續部隊通過。</p><p><br></p> <p> 在飛奪瀘定橋的過程中,四名戰士英勇犧牲。奪取瀘定橋兩天后,毛澤東走上了瀘定橋,扶著冰冷的鐵索說:“應該在這里立一塊碑”。</p> <p>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征史上驚心動魄的一頁,紅軍將士憑借著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贏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也使紅軍再一次絕處逢生。</p><p> 飛奪瀘定橋的傳奇故事被選入小學課本,被一代代中國人銘記。</p> <p> 瀘定橋的13根鐵鏈不僅托舉著紅軍北上的希望,更見證了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的不朽傳奇。</p><p> 大渡河奔騰不息,瀘定橋邊如今已經建設了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p> <p> 館內陳列的油燈、橋板默默地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而紀念碑公園里的22根立柱象征著22位勇士。</p> <p> 如今,瀘定橋上游,一座全長1411米的現代化懸索橋――瀘定大渡河大橋已橫跨在大渡河之上,讓曾經的天險變成通途。</p> <p> 黨的十八大以來,瀘定縣大力進行交通建設,成為甘孜藏族自治州東部區域商貿中心和農副產品的供應基地。瀘定縣已于2018年退出貧困縣序列,走上了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p><p>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今天,偉大的長征精神依然鼓舞著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砥礪前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安市|
天门市|
凌源市|
抚远县|
柳林县|
金塔县|
兴业县|
博客|
岳阳县|
苏尼特左旗|
天台县|
昭觉县|
通州区|
泗阳县|
泊头市|
芜湖县|
沙雅县|
哈密市|
章丘市|
华蓥市|
时尚|
沙洋县|
昔阳县|
黄石市|
油尖旺区|
岢岚县|
南丰县|
合水县|
凉城县|
胶南市|
丽水市|
阿图什市|
扶绥县|
塘沽区|
固原市|
和平区|
故城县|
广丰县|
湘乡市|
南和县|
宁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