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縣是我國的基本行政單位,縣城的經濟政治文化狀況不乏代表性。工人階級是那個時代最普通、最主流的階級。本人出生于1968年春天,一個縣城的工人家庭。因而,以下雖是我個人的時代印象,當也有普遍意義。如果你不是六○后,你當從中看到與自己不一樣的時代風景;如果你是六○后,那它將是一本等你翻動的自己的影集。</p> 衣服篇 <p class="ql-block"> “衣食住行”,生活的內容,“衣”排在第一位。談一個時代,不能不先談那個時代的“衣”。 </p><p class="ql-block"> 我記憶中的第一件衣服是一條碎蘋果花布裙,還有一雙紅底黑花布鞋。三四歲的我給它命名“北京鞋”。那是工人階級先進代表的父親去北京開勞模會帶來的。我穿著它,特意到鄰居姨媽家轉轉,鄰居姨媽居然沒有看見我的漂亮鞋子!炫耀心切的我只好喊一聲“姨媽”,把她的目光吸引到我臉上后,又低下頭看著鞋子,這才把她的目光引到我的漂亮鞋子上!不難想象,北京來的布裙子、布鞋子帶給了我何等的新鮮、驕傲和快樂!</p><p class="ql-block"> 那時,別說是外地來的成品衣服了,就是自己縫制的新衣服也是難得的,所以,那時有個概念,叫“新衣服”,每年過春節時才能穿上一套新衣服,平時,弟弟妹妹就得撿哥哥姐姐的穿。所以,穿新衣服成了過年的一大內容,是春節能讓孩子們歡天喜地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還記得姐姐哭著纏著要爸媽買新衣服,還記得哥哥因穿不上新衣服而低頭生悶氣,還記得母親為了給孩子添新衣而加班加點。</p><p class="ql-block"> 當時我并不覺得苦,只是為每一個小小的“得到”而幸福。現在回想起來不僅不覺得心酸,且挺懷念那一份深深的渴盼與滿足——現在滿柜的衣服也難帶來滿足感,也許是因為得來容易而少了渴盼吧。原來,渴盼也是可貴的人生體驗。</p> 飲食篇 主食 <p class="ql-block"> 那時煮飯的燃料是木柴,用火柴點燃,灶是磚頭砌的。</p><p class="ql-block"> 糧食是定量供應,其中大米0.138元一斤,要搭售包谷、面條等所謂“雜糧”。為圖便宜,家里有時會買“碎米”——碾米過程中產生的次品來吃。大米飯是難得吃飽的,尤其鄉下。母親說,我二三歲時因故被送到農村,一個星期后我哭鬧抗議:“我要回城里吃大米飯!”</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肉是定量供應,人人爭搶著要買肥肉,因為相比煉油炒菜,吃瘦肉實在太奢侈了。買肉是要排隊的,哥姐們天不亮就要去排隊。</p><p class="ql-block"> 豆腐也是供應,只是秩序不如買肉的好,大家擠作一團。</p><p class="ql-block"> 蔬菜是本地蔬菜合作社種的,品種有限。后來慢慢有了外地拉來的菜。</p><p class="ql-block"> 那時難得吃上一次肉,加之疏菜也有限,本是配角的咸菜變成了主角。一缸咸菜不要多長時間就吃完了。我中學時最愛吃酸菜面,沒有肉的,可當時風卷殘云一會兒就掃光了,還意猶未盡。回想起當年的饞樣,我試著做過幾次酸菜面,再加什么配料都沒那么好吃了。</p><p class="ql-block"> 不知是那時醬油質量好還是當時胃口標準低,反正那時興吃醬油拌飯,而且覺得香。還有豬油拌飯,再加點鹽,也挺好吃。</p><p class="ql-block"> 一個煮雞蛋能讓我期盼好幾天。生日前十幾天就開始數著日子過了,因為生日那天能獨享一個煮雞蛋。因為對一個雞蛋期盼,我對生日的印象特別深,這也是父母制訂此政策的用意吧。</p><p class="ql-block"> 那時鄰居的廚房是連在一起的,一家煮雞幾家聞香。一家炒著菜沒鹽了,到鄰家去拿是很自然的事。沒米倒是不能“拿”了,是借的。關于借米,媽媽教我們一個原則,叫“借平還尖”,意思是借一平碗米要還一尖碗,多出來的那一點,是謝意的表達。關系更好的,做了什么好菜會送上一碗,吃完后把碗洗凈送還便何。當時吃什么都香,吃別家的更香。我鄰居家的孩子就喜歡來我家吃飯,經常來,時間長了不好意思,大人就把自家的飯菜悄悄送來我家,等我家開飯時,不明真相的孩子來我家吃自家的飯,津津有味。這不是隔鍋香,簡直是隔墻香了!</p><p class="ql-block"> 那時0.14元一碗的米線、6分錢一根的油條和5分錢的一碗的豆漿都是奢侈,我收入有限的家庭與它們保持若即若離的關系——魂牽夢縈、偶爾滿足——每個月的25號,父親發工資的那天,全家打一回牙祭過一回癮。</p><p class="ql-block"> “25號”給我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致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個月領工資不是25號我都還驚奇了一瞬間:原來不是全世界都25號發工資啊!</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謝父母,在物質如此匱乏的環境里,讓我們對物質的感受不是傷痛,而是美好。</p> 副食零食 <p class="ql-block"> 紅糖是供應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的出生證上寫著“供應紅糖*斤”,那是產婦的特殊待遇。七十年代末期取消限購,壓抑的需求如山洪爆發,搶購紅糖的人排成長龍</span>,幾十斤幾十斤地往家扛,用大缸裝著。我們上學前往往會偷偷啃上一口,糖塊沿邊常常滿是牙印。</p><p class="ql-block"> 水果糖沒有限量,可隨意買。不過沒錢也“隨意”不起來。</p> <p class="ql-block"> 月餅是中秋才有的。父母買來后會藏起來,到節日再拿出來吃。父母為藏月餅是絞盡腦汁,但最終還是敗給孩子——無論藏在哪里,孩子們都有辦法找到,悄悄吃上一點。偷月餅是哥姐們大后才交待的,對發生在家里的貓與老鼠的游戲我渾然不知,可見哪怕是在同一個家庭,一樣的物質環境里,人與人還是不同的。 </p><p class="ql-block"> 包粽子的葉子是自己到山上摘來的。臨近端午,放學后到山上摘棕葉或竹葉是孩子們樂于承擔的勞動,因為它既不象背柴那么辛苦,又可逃避別的家務,與大自然的親近也很令人開心。</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家里的牙膏用完了,把牙膏皮拿去廢品收購站賣,二分錢一個,加上賣其它廢品的收入和父母給的零花錢,偶爾還是能買一毛錢8顆的水果糖。聽說有的孩子等不及家里牙膏用完,悄悄把牙膏擠了賣牙膏皮,被大人發現后免不了一頓皮肉之苦。</p><p class="ql-block"> 1974年左右吧,冰棒首現,這在小城炸開了鍋,賣冰棒的窗口擠得沒法形容。哥哥姐姐沒能買到,我饞得哭了,是鄰居建華姐姐給了我一只,我的哭聲這才歇下來——那一根0.03元的冰棒,讓我記了幾十年!</p> 文化生活篇 電影 <p class="ql-block"> 主要是露天電影。地點有縣籃球場和在附近的部隊的兩個球場。十分鐘和半個多小時的路。</p><p class="ql-block"> 看露天電影的第一件事是占位子。中午就端凳子到球場上占位子,如果不端凳子,就用瓦片在地上畫一個框,寫上“有人在”三個字,有的還會搬塊石頭放在框內以示有主。正午的驕陽之下,凳子曬得很燙,孩子們去找水來潑。晚上一家人(一般有六七口人)坐在事先占好的框內一起看電影。</p><p class="ql-block"> 銀幕的背面是公路,背面也有人看,那叫看“反電影”。</p><p class="ql-block"> 放露天電影沒有正式的通知渠道,不知來處的消息口口相傳,傳遍縣城——不只縣城,附近的農民也會來看。偶爾會有誤傳,白跑一趟。大家把這叫做放《白跑你》(讓你白跑,電影《白毛女》諧音)。最夸張的一次,傳說好幾次要放《少林寺》,每次大家都興沖沖地抬著凳子趕去,結果是一場場的《白跑你》。還好,最終大家還是看上了,真過癮。</p><p class="ql-block"> 也有電影院。一角錢一張的票。哥姐們會撿些舊票跟在大人后面混進去,電影院的走廊上有很多沒票的小孩子。院方一般也不管,只是偶爾還是會來驅趕一下。</p><p class="ql-block"> 電影的內容,大多不記得了。印象較深的有:朝鮮電影《賣花姑娘》,凄慘,陪了不少眼淚;《決裂》中的“現在,我給大家講馬尾巴的功能”很搞笑(后來才理解,那是在諷刺脫離生產脫離實際的教育)。戰爭電影革命電影是那個時代的主流,劇情雖曲折但我心有底,我知道最后好人都會勝利。我還能看出還沒暴露身份的人:長著兩顆大門牙樣子兇兇的就是國民黨特務或叛徒了。后來的電影是《帶手銬的旅客》之類的傷痕電影。再后來電影日益豐富活潑,什么《神秘的大佛》、《廬山戀》等等,挺火的。片子少時,一部電影會連續放很多遍。《劉三姐》在我外婆家——大寨公社的球場上,連續放映一個星期,我們居然連續看了一個星期! </p> 電視 <p class="ql-block"> 一位南下干部在全廠率先擁有電視,忍不住新奇的我們就跑到人家去看。開始人家還熱情迎進門,后來也煩了,就關起門來,而我們,竟扒著人家的門縫看!</p><p class="ql-block"> 后來,縣財政局有電視就不用看門縫了,多跑點路就行。那時,看了《敵營十八年》。再后來,廠里也有電視了,不用跑遠了。</p><p class="ql-block"> 看《霍元甲》,雪花點大雜音也大,可我們看得津津有味。鄰居的小男孩喊著霍元甲的名字學著電視上的動作一通亂舞。</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記不清是有什么好的電視劇了。在學校補課的我坐不住了,竟壯起膽舉手發言:“老師,放**電視的時間要到了,我們想看!”,老師無奈地揮手,一班學生歡呼雀躍從教室蜂擁而出。</p> 歌曲 <p class="ql-block"> 記得工廠集體食堂門口,飯前,工人們列隊唱歌:“大海航行靠舵手,萬物生長靠太陽。雨露滋潤禾苗壯,干革命靠的是毛澤東思想……”。</p><p class="ql-block"> 后來聽說禁鄧麗君的糜糜之音才知有個叫鄧麗君的歌星,再后來滿街盡飄“甜蜜蜜”。感覺是不一樣啊,把人的心都唱潤唱酥了。</p><p class="ql-block"> 再后來,是朱逢博的清甜李谷一悠揚,是《回娘家》的俏皮是《請到天涯海角來》歡快,是《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的激揚向上,是《校園的早晨》的清新。</p><p class="ql-block"> 再后來,是齊秦的“狼”來了——港臺歌曲隨后深入人心。</p> 小人書(連環畫) <p class="ql-block"> 一般比巴掌大些,方形,黑白。縣城的街上有一位老太太專門租小人書,一二分錢看一本。家里會買上幾本,更多的是同學間互相傳看。</p> 思想教育篇 毛主席像章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像章家里有很多,大大小小,各種款式各種材質。印象最深的是夜光的。我們會爬到床下面或鉆到被子里欣賞,覺得既漂亮又神奇。</p><p class="ql-block"> 搜集毛主席像章是一件樂事。我收集的渠道主要是向解放軍叔叔要。路上遇到解放軍,就主動喊“解放軍叔叔你好”,對方有時會主動給了,若不主動給,開口要對方也會給的。那時,對解放軍是且親且敬且愛,很是崇拜。回想起來,那時軍民關系很是親近和融洽。</p><p class="ql-block"> 聽說,有人為表忠心,把毛主席像章直接別進胸前的肉里!</p><p class="ql-block"><br></p> 批判大會 <p class="ql-block"> 廣場,一些人被按著頭,戴著尖尖帽,胸前掛著牌子。我們跟著喊口號:“打倒反革命!無產階級專政萬歲”等等。</p> 憶苦思甜會 <p class="ql-block"> 一些貧農或工人在縣大禮堂或全校大會上給我們作憶苦思甜報告,讓我們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我父親就上臺講過。我父親出生在貧窮的農村,我爺爺相當于現在的農民工,到錫都(云南個舊)挖礦以青壯之年慘死他鄉,只有六七歲的父親流浪著給人做工以維持生計,是共產黨讓他成為工人階級的一員、工廠的勞動模范和地區級人大代表。未進過一天校門的他憑自學成為縣電影院的設計者之一,是本廠廠房的獨立設計者……。,</p> 標語口號 <p class="ql-block"> 建筑物,路邊,毛巾、口缸等生活用品上,標語口號無處不在:</p><p class="ql-block"> 經濟方面:工業學大慶 農業學大寨;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發展經濟,保障供給。</p><p class="ql-block"> 國際戰略與國策: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媽媽只生一個好,等等。</p><p class="ql-block"> 思想觀念方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艱苦奮斗光榮;要斗私、批修。</p><p class="ql-block"> 軍民關系:軍民團結如一人 試看天下誰能敵</p><p class="ql-block"> 其它:敬祝偉大領袖毛主席萬壽無疆!</p><p class="ql-block"> 對這些標語,當時我大多不知其意。只是無數遍的視覺沖擊,現在居然還記得。</p> 學校教育篇 <p class="ql-block"> 教室前方,黑板上面是“好好學習 天天向上”幾個大字,每堂課班長喊起立之后都要重復一遍。</p><p class="ql-block"> 作業不多,但老師要求還是嚴格,有一次我沒完成作業就挨罰站。思想教育貫穿于學習生活之中。播放的課間操樂曲聲中有一段引言:“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提高警惕,保衛祖國,現在開始做廣播體操——”</p><p class="ql-block"> 記得課本第一頁的毛主席像,還有背得滾瓜爛熟的課本扉頁:“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當時是囫圇吞棗,現在才去分析、去體味。學生、家長都沒有學習壓力,當然,我們也會被鼓勵著好好學習。</p><p class="ql-block"> 家庭作業一般不是在自己家做的,基本上是去小朋友家里,邊做邊玩。</p><p class="ql-block"> 我還留有一本初中的作業本,上面作文的水平,遠不及小學時期的兒子。那時的家長不會與老師拉關系。沒有錢,沒有社會地位的老實巴交的父母的孩子們,一樣得到老師的關心。 </p><p class="ql-block"> 學生的條件還是有區別的。縣委政府的孩子是要穿得好些,他們會有看起來很稀奇的文具。家庭好一些的孩子有意無意地會形成一個小圈子,不過,窮人家的孩子也不會受到歧視,不同家庭的孩子之間沒有鴻溝,更無敵意。尤其是老師對所有學生都一樣關心與尊重,所以面對條件比我好的同學,我會有一點點羨慕,但不會自卑。</p><p class="ql-block"> 學生本身也是有區別的。區別主要在于成績的好壞。學習好就能得到老師更多的愛意和同學尊敬。勤勞動、做好事、拾金不昧也在受表揚之列。有時實在沒拾金不昧的機會,有人把自己的東西拿去上交,以求表揚。一般來說,學習差不多的人會形成一個圈子。</p> 勞動篇 <p class="ql-block"> 勞動分為:出于任務的勞動;出于生活需要的勞力;出于榮譽感和快樂需要的勞動。 </p> 作為任務的勞動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假期“作業”中,有一項是積肥。以“背簍”為容器和計量單位,要求一個假期要送多少背簍的肥料到學校,每個班都有一個裝肥的坑。人人有任務,肥源就成了問題。老實的,在單位的豬圈里等著,豬一旦“生產”出肥料來,趕快收入“囊”中。狡猾的,把背簍下面墊空,上面輔上一層交差了事。數量由同學之間互相證明。</p><p class="ql-block"> 學校偶爾會組織上山拾谷穗(梯田在山上)之類的勞動活動。</p><p class="ql-block"> 哥哥姐姐們參加過“學農基地”,我只是聽說。</p><p class="ql-block"> </p> 出于生活需要的勞動 <p class="ql-block"> 大姐二姐當過知青。知青苦,知青也樂。姐姐當知青后偶爾會帶些米和柚子來,家庭物質生活得到不小改善。毫無背景的大姐因為勞動積極,分配工作時,被貧下中農推薦到了縣政府,這在當時算是很好的歸宿啦。</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作文大多是記錄勞動場景的,用詞頻率最高的是“你追我趕、干勁沖天、汗流浹背”——反正我們的詞匯量本身就不多。用常用的夸張是:“肥料都堆成小山了”,天天這幾句,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也想不出更多說法來。</p> <p class="ql-block"> 種地:為了彌補生活所需,很多人家會去附近的山上開一塊自留地種紅薯種菜等。哥姐們去挖過地,我去當過他們的觀眾。</p><p class="ql-block"> 打柴:那時家里生火的柴少數靠買,多數靠到山上砍。星期天,幾家人相約一起去山上打柴。路程來回大約需要兩三個小時。路程遠些也罷了,最怕的是那座必經的“橋”:所謂“橋”,不過是一上一下兩根鋼絲,分別用于腳踩和手抓。橋下是滾滾洪流,讓人恐懼(二三十年后,連接兩岸的鋼絲橋變成堅固的水泥橋,而兩岸之間的水流卻從猛獸變成了小綿羊)。打柴是有危險的,會遇到蛇,有時還會砍傷手,等等。我經歷過一次危險:鄰居在劈柴,突然斧頭脫離,從我耳邊飛過。不敢想像,如果再偏那么一點點……</p><p class="ql-block"> 洗衣:城里有一股很大的龍潭水,冬暖夏涼,甘甜。冬天水面熱氣騰騰。水很大,蓄水池裝滿后便溢出流走,不舍晝夜。洗衣服大多是到這兒洗。一般要自帶一股皮管,利用虹吸原理將水從蓄水池里引出。蓄水池前面有一塊水泥平地,周圍上百戶人家洗菜洗衣服在這兒一并做了。</p><p class="ql-block"> 周末有時也到城外的河里洗衣服,順帶游泳。那時的河水真大啊。初中的一位同學到河里洗衣服,鞋刷被河水沖走,她下河撈刷子,連人一塊沖走了。這十幾年來,水愈來愈小,河邊都蓋起了房子住起了人家。尤其今年西南大旱,記憶中那奔涌的大河變成一條有氣無力地呻吟的小溪。</p><p class="ql-block"> </p> 出于精神需要的勞動 <p class="ql-block"> 哪兒有掙錢的活,哪兒就有孩子們的身影。背磚、撈河沙、挖土方、敲石頭等等。這些都是哥姐們的事,我還小。我十一二歲時,看著哥姐們都去打工,很是向往,就和同學相約去飯店洗碗。店方嫌我們太小,不要。我們是好話說盡人家才要的。洗了一天的碗,得到一元二角錢,覺得很光榮,很驕傲。勞動光榮,艱苦奮斗光榮的觀念深入人心。</p> 娛樂篇 <p class="ql-block"> 幸福快樂與金錢物質的關系是個眾說紛紜的話題,各人有各人的答案,各個時期有各個時期的答案,各種背景有各種背景下的答案。近年引起廣泛社會共鳴的電視劇《蝸居》讓人們深深感到物質的壓力對人的精神、情感的壓迫與扭曲,我沒法說物質不重要。可是,回想起我童年的那個時代,物質是多么貧乏,而我們又是多么幸福,又當作何解釋?就說玩具吧,那個年代玩具確實很少,不過我們的童年很豐富。那些成本極低甚至不需要花一分錢的游戲,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多少快樂:</p> <p class="ql-block"> “梭坡坡”(山寨版滑梯)。找一塊硬紙殼墊在屁股上,“唰——”的一聲就往山坡上梭下去,身后一溜黃煙,塵土飛揚。若是不小心褲子磨通洞,忐忑著回家準備挨訓或挨揍。</p><p class="ql-block"> 跳繩。繩可以是自家用草或棕絲搓的。一大群孩子公路上跳大繩是一道熱鬧的風景。</p><p class="ql-block"> 羽毛球。公路就是球場,網是不可能有的。孩子們邊端著飯碗在公路邊排隊等候,輪到自己了,放下飯碗上場,真可謂爭分奪秒,廢寢忘食。當年我可是經常玩到天黑了實在看不見了才依依不舍收球拍的。</p><p class="ql-block"> 撲克。那時的撲克牌可是一項重要的“固定資產”,一副要玩很長時間,玩到軟了爛了。有幾個人湊錢買一副撲克的。</p><p class="ql-block"> 乒乓球。在沒有桌子的地方,就對著墻打;在沒墻的地方,兩人在空地上對打;學校倒有乒乓球桌,不過桌面是水泥的,“欄網”是幾塊磚頭。臨近下課,同學們會把球拍拿在手上藏在背后,一旦宣布下課,同學就迅速沖出教室去占位置,把十分鐘的課間休息用到極致。</p> <p class="ql-block"> 躲貓貓。尋找藏身之地盡顯孩子的智慧和膽量,有時竟躲到了自己都害怕的地方。不過不要緊,恐懼之余是被人找不到的成就感。聽說有藏在米箱里被悶死的,不過純屬萬一。</p><p class="ql-block">聽故事。一群孩子圍坐在一起,聽鄰居的阿姨或哥哥姐姐講故事,而今依稀記得《恐怖的腳步聲》、《一雙繡花鞋》等幾個標題。</p><p class="ql-block"> 踢踺子。用廢舊的作業本剪成絲扎起來就是踺子了。</p><p class="ql-block"> 抓特務和打戰:一桿《閃閃的紅星》里潘冬子的紅櫻槍是最好的道具了。</p><p class="ql-block"> “抓人”:玩的人數和次數最多的游戲。幾乎每天,一大群孩子在公路上,有跑有追。多種玩法,有的還融入說唱。</p><p class="ql-block"> 此外,還有滾鐵環、斗雞、打彈弓,紙飛機,補鍋(玩泥巴),跳大海、 玩石子、豆腐干、滑板車、挑花等等。</p> <p class="ql-block"> 以上游戲,都是不需花錢的。</p><p class="ql-block"> 說說花錢的玩具。我擁有過的需要花錢買的玩具,是一個可以吹響的小塑料鴨子和一個小包。那只綠色橢圓型塑料小包,正反面各有一只公雞。包包被我玩破了,破得不成型后,包上的公雞被我剪下來繼續玩。一件不過幾毛錢的東西也能令人如此喜愛、開心、珍惜,你體會過嗎?</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出生我,是在忘我的玩樂中長大的。現在看來那少得可憐、廉價得可憐的玩具讓我體會到多少樂趣!那些數不清的集體游戲讓我們在熱鬧、興奮、開心、快樂中提高了跑跳的功夫和手的靈巧,體質得到的鍛煉更是終身受益。</p> 結語 <p class="ql-block"> 我個人對于那個時代印象,基本就這些。家庭的苦難由父母哥姐承擔去了,社會的苦難離我也還遠。我經歷過的時代,當時并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發生的是什么,更無法對它們作出判斷和分析,所以,我只是溫暖、幸福著、快樂著,簡單地成長著。</p><p class="ql-block"> 對于那個時代,我既感激,也遺憾。感激的是,它讓我輕松、快樂、健康、自由地成長,對勞動不陌生,對社會底層有著較強的同情心。遺憾的是知識底蘊先天不足。</p><p class="ql-block"> 總的說來,我們這一代還是比較幸運的。學習好的上了大學,學習差一些的,哪怕高中初中畢業也分了工作和住房。現在中國社會的砥柱中流,大多是六O后。</p><p class="ql-block"> 2010.4.14-15</p> 讀者反饋 <p class="ql-block"> 小草:我生于1960年5月,今年61歲。剛剛看了張慶玲老師的散文“一個六0后的時代印象”很是感動。它是目前我看過總結最真實全面、提煉最精彩完整的童年記憶。文中分七篇、14個專題敘述,每字每句都是我所經歷過的人生畫面,字里行間充滿感情,圖片應該來之不易。這些被歷史和時代塵封了的故事,我全部記憶猶新、全部感同身受,全部刻骨銘心。非常感謝張慶玲老師!</p><p class="ql-block"> 石羊:本文細、真、配圖精當,很接地氣,我們40、50后的文友;也很愛看縣一級的故事,歷來受歡迎。</p><p class="ql-block">記得上大學一年級時,我的一篇《縣城里有一位老中醫》,曾獲得老師及同學的滿堂喝彩。我在縣支行工作25年,潛心研究縣城,研究完縣城經濟、人文;曾寫過《貧困縣的開發與債務問題》,《縣級計劃改革》等文章。</p><p class="ql-block">60年代中期曾想寫一部中篇小說,人物是縣領導及外來干部,因文革作罷;我期望作者能寫出一部長篇小說,就新算是新時代的“小城春秋”吧!</p><p class="ql-block"> 信庭信步:張老師這篇圖文并茂的文章構思精美,耐人尋味,勾起了六十年代人的美好記憶。我們那個年代的少年、青年,物質條件雖然饋乏,但精神生活是積極的、快樂的,我們算是幸運的一代人,幸福的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云南果果:張慶玲老師為我們留住了一代人的美好回憶。文章細膩深情,段段精彩。記得張老師在編《工運通訊》的日子用過我好幾篇小文小詩,也在此謝!</p><p class="ql-block"> 星辰:親切的文字,熟悉的回憶。60版中期至70版中期的人,都應該會有這么一段共同的經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壁市|
民县|
蒲城县|
甘南县|
河津市|
郑州市|
万盛区|
开江县|
彭阳县|
民勤县|
泽普县|
河曲县|
宜宾市|
桃园县|
大丰市|
永修县|
乌兰县|
方正县|
甘洛县|
霍州市|
黄陵县|
理塘县|
长白|
巴彦淖尔市|
潮州市|
蓬安县|
嘉义县|
札达县|
开阳县|
仙桃市|
安泽县|
鹤峰县|
广宁县|
资中县|
图们市|
哈密市|
报价|
松阳县|
奉新县|
托里县|
格尔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