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任振國 畫)</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新文化旗手 陳獨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安慶)人。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最主要的領導人;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建黨偉人 李大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大釗(1889—1927年),字守常,河北樂亭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1913年畢業后東渡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在1916年留學結束歸國后,任職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并開始提倡新文化運動,擔任《新青年》雜志的編輯。俄國十月革命后,李大釗發表了《庶民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積極地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之后,李大釗推動建立了中國共產黨,并促成了國共第一次合作。1926年,李大釗策反軍閥馮玉祥,使其加入到推翻軍閥的北伐事業。</p><p class="ql-block"> 1926年,大沽口事件爆發后,李大釗在北京率領各界群眾請愿,遭到了殘酷鎮壓,隨即被通緝。1927年,李大釗于俄國使館內被軍閥張作霖部下強行逮捕,遭受酷刑拷問后慘烈犧牲,年僅38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開明領導人 張聞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張聞天,1900年8月生,上海浦東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紅色教授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1931年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1933年到達中央革命根據地,任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1934年參加長征。</p><p class="ql-block"> 在長征中,張聞天堅決支持毛澤東同志正確的軍事主張。遵義會議上,他根據會前與毛澤東、王稼祥等同志共同商量的意見,作了反對“左”傾軍事錯誤的報告,為挽救黨和紅軍,實現黨的軍事路線的根本轉變,作出了重要貢獻,并擔任黨中央總負責。延安時期,張聞天長期主管全黨的理論宣傳和干部教育工作。1938年后,他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并兼任黨中央宣傳部長、馬列學院院長等職,為推動全民抗戰做了大量宣傳和工作,并為黨培養了一大批干部。他所作的《論青年修養》《論待人接物問題》等講演,在廣大干部和青年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941年延安整風開始后,張聞天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到陜北、晉西北進行農村社會調查,寫成了多篇調查研究報告。</p><p class="ql-block"> 抗戰勝利后,張聞天到東北做地方工作,先后擔任中共合江省委書記、中共中央東北局常委兼組織部長等職。這期間,他寫了《關于東北經濟構成及經濟建設基本方針的提綱》,對于新中國經濟具有重要理論意義。</p><p class="ql-block"> 1950年以后,張聞天轉到外交戰線,先后擔任駐蘇大使和外交部常務副部長,參加了當時我國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動,為新中國的外交事業做出了顯著的成績。1959年在廬山會議上受到錯誤批判。“文革”中又遭迫害。1976年7月1日,張聞天病逝于江蘇無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開國領袖 毛澤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軍事家、書法家。</p><p class="ql-block">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民總理 周恩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第一任政府總理,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p><p class="ql-block">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極廣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貫勤奮工作,嚴于律己,關心群眾,被稱為“人民的好總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p><p class="ql-block"> 鞠躬盡瘁為人民,</p><p class="ql-block"> 建軍建國立殊勛。</p><p class="ql-block"> 十里長街送周公,</p><p class="ql-block"> 四五春雷震天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國家主席 劉少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劉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生于湖南省寧鄉縣,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p><p class="ql-block"> 劉少奇同志為黨和人民事業奮斗了一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各個歷史時期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為黨和人民建立了豐功偉績,受到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衷心愛戴。</p><p class="ql-block"> 1969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紅色司令 朱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階,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p><p class="ql-block">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兼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為加強執政黨的建設,維護黨的組織紀律,克服黨內各種不良傾向,保持黨的優良作風,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還多次出國訪問、會見外國領導人,增進了中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友誼。</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曾遭到林彪、江青集團的侮辱和打擊,但受到毛澤東的保護。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選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總設計師 鄧小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原名鄧先圣,學名鄧希賢,四川廣安人。早年赴歐洲勤工儉學,歸國后,他全身心地投入黨領導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爭。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先后擔任黨和軍隊的許多重要領導職務,為黨中央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的實施,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赫赫功勛,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p><p class="ql-block"> 鄧小平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領導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p><p class="ql-block"> 他所倡導的“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政策理念,改變了20世紀后期的中國,也影響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兩次當選《時代周刊》“年度風云人物”。</p><p class="ql-block"> 一個能真正推動歷史的人,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眼界、意志、威望。三者具其一,在1977年的中國并不少,三者具其二的,也有。三者俱備的,只有小平一人。 鄧小平的眼界、意志、與威望,是他一生經歷積累形成的,沒有多少人像他這樣一次次大起大落,他經歷了黨政軍中央地方文化科技外交等一切關鍵崗位鍛煉,見識的多了,思考的也就多了,思維就不那么狹窄…… </p><p class="ql-block"> 如今,左邊的批他不夠左,右邊的批他不夠右,其實這都是沒有抓住要點。鄧小平的意義,恰恰是超越了僵化的意識形態話語。他是個注重實際的人,他知道中國最關鍵的不是說,而是做。他的策略是,不爭論,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就留給未來——這才是大智慧。歷史或是合力,但歷史也需要杠桿——鄧小平就是中國的那根杠桿。沒有鄧小平,我們或不知尚在何處流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改革先鋒 胡耀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胡耀邦(1915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5日),字國光,中國湖南瀏陽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總書記。</p><p class="ql-block"> 胡耀邦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工農紅軍,任紅三軍團第五師第十三團黨總支書記。抗日戰爭期間,擔任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副部長。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擔任晉察冀野戰軍第四縱隊、第三縱隊政治委員、華北軍區十八兵團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擔任中國共青團書記、第一書記、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書記、中共中央秘書長兼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1981年6月至1982年9月擔任中共中央主席,1982年9月至1987年1月擔任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是改革開放早期平反冤假錯案和真理標準大討論的具體執行者,1987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辭去黨中央總書記職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改革實干家 朱镕基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朱镕基,國務院原總理。</p><p class="ql-block"> 1928年10月生,湖南長沙人,1949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12月參加工作,清華大學電機系電機制造專業畢業,大學文化,高級工程師。</p><p class="ql-block"> 曾任中共第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國務院總理。</p><p class="ql-block"> 他主政上海時廉潔清正、開發浦東;擔任副總理后勇解三角債、實行分稅制;任總理后全面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成功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力主加入世貿組織(WTO)。他的一系列改革舉措為后來的經濟高速增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宁县|
胶州市|
晋宁县|
丽江市|
长垣县|
延长县|
郎溪县|
德州市|
南乐县|
日照市|
喀什市|
乌兰浩特市|
肃宁县|
化德县|
凤山市|
香格里拉县|
宝鸡市|
吉隆县|
陆河县|
定南县|
九台市|
金平|
巴青县|
长沙县|
大田县|
偏关县|
镇原县|
金堂县|
浦城县|
海淀区|
县级市|
民权县|
香河县|
思南县|
桐乡市|
贺兰县|
巩义市|
汽车|
孝昌县|
阳高县|
荆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