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當年去意大利,正是我們的中國新年時候! 頭一晚我們<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住在了意大利的一個名城:博洛尼亞;說它有名,是因為這里是蘭博基尼</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法拉利、瑪莎拉蒂等著名的豪車生產企業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酒店非常不錯,早餐還有我最喜歡吃的牛角包</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從博洛尼亞出來繼續開往佛羅倫薩,這路邊這么復雜的標示牌能一眼看完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歐洲公路上所跑的大型貨車都是不允許敞篷的,我想是為了美觀和安全。</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經過兩個小時的車程,終于到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發源地——佛羅倫薩。地處托斯卡納大區,這里是全世界著名的葡萄酒鄉,風光明媚、四季陽光普照。下得車來,走進街巷,立即能感受到與羅馬的不同。羅馬是恢弘大氣,佛羅倫薩是精致細膩,老屋、小巷、店鋪、教堂·····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文藝氣息。稍有點文藝范的人必要提及這個城市另一個名字——翡冷翠,意大利語為</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Firenze</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一下車就感覺到這里和宏偉氣勢的羅馬不同,這里似乎更加精致和小資。</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翡冷翠”</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這個中文</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最早由詩人徐志摩首譯,徐志摩的那首著名的《翡冷翠的一夜》,我還專門找出來拜讀,看看他筆下的翡冷翠究竟有怎樣的一夜;說實話,不太喜歡徐志摩,也不喜歡這種綿軟的到肉麻的詩歌。想必是因為當時正值他苦戀林徽茵,又身在異國他鄉,而林徽茵又最終選擇與梁思成走進婚姻,許是觸景生情,吱吱呀呀地寫了這么多。但我本人還是喜歡佛羅倫薩這個名字。</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越往里面走,小巷越窄,建筑越老舊,但古城的味道也越來越濃厚。</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在佛羅倫薩,都是這樣的小巷,古老,但卻很有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佛羅倫薩有兩座比較著名的教堂,其中一座,就是這個外觀并不十分華麗的圣十字教堂。在大教堂林立的意大利,也許從視覺上和名氣上看,這座教堂未必會引起您的關注,但若是告訴您這里安葬著米開朗基羅、伽利略、但丁等大師,您恐怕就會對其刮目相看了。是的,幾位巨人靈魂已入天堂,遺體還靜靜地躺在這里。教堂的左側,有一座雕像,而且是教堂門前的唯一的雕像,甚至沒有考慮到左右的對稱,在佛羅倫薩有此地位的,只有一人——但丁。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那么著名、又對歐洲文化乃至今日都影響甚大的但丁的《神曲》,我沒有看過,主要是對歐洲中世紀的文化和基督信仰沒有足夠的了解,恐怕讀了也不知所云。所以很多時候,讀一本書,去一個地方旅行,都需要在此之前預備很多功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小巷內的但丁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隨處可見墻壁上的十字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看到了十字架,就感受到了信仰的氣息。果然,轉過這條小巷,佛羅倫薩的地標、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就出現在了眼前!自從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之后,這是第二次感受到令人窒息的華美和震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怎奈這么一座龐然大物,竟委身在佛羅倫薩密集的小巷中央,我們只能站在下面仰望,卻很難跑到遠處去眺望它的全景。在面對如此巨大的建筑時,感嘆手中的相機很難將其整體收入鏡頭,不免覺得有些遺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圣母百花大教堂不僅具有恢宏的氣勢,更以其華麗、復雜、細致的馬賽克外觀雕刻而聞名于世,尤其是正面的大門,精美得實在無法言表。圣母百花大教堂,也可譯為“花之圣母院”,建于公元</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296-1436</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年,是世界第四大教堂,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第一個標志性建筑,被譽為世界上外觀最華麗的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矗立在她旁邊的是在意大利不多見的哥特式建筑:高</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84</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米的喬托鐘樓,設計者是和但丁同一時代的壁畫家喬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可以清楚地看出,教堂的立面與圣彼得大教堂的希臘柱不同,仍然保留著一定的哥特教堂風格。</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如果說教堂的立面還有些中世紀的哥特味道,那么這個羅馬式大穹頂就徹底宣告了文藝復興時代的來臨。在</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700</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年前能造出這樣的結構,堪稱建筑史上的奇跡。</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躋身在古老小巷的大教堂,以至于在任何一個角度都無法拍到他的全景。并且照片很難表現出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壓迫性氣勢,除非現場親身感受。所以在網上找到一張俯拍的全景圖:下圖</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來到佛羅倫薩,還有一個避不開的名詞——“美第奇家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這個家族是13世紀-17世紀佛羅倫薩的實際統治者,在當時的歐洲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曾經有三位教皇和兩位法國王后,絕對算得上是名門望族。最重要的是,這個家族在其統治期間,大量贊助藝術創作,為推動文藝復興運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們在佛羅倫薩所見到的藝術珍品,或是美第奇家族的收藏,或是藝術家們為了這個家族而進行的創作——米開朗基羅算是個典型,服務于幾代美第奇家族的統治者,也就是在這個階段,他創作出了大量的藝術珍品。還有剛才走過的圣母百花大教堂,都是在這美帝奇家族的主持下建造的。在當地有句話說得很準確:“我們不能說沒有美第奇家族就沒有文藝復興,但如果沒有美第奇家族,文藝復興肯定不會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面貌。”如今,美第奇家族早已退出歷史的舞臺,但當年其所用的家族府邸卻仍然健在,而且成為了佛羅倫薩如今的市政廳和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這座具有中世紀風格的建筑,就是美帝奇家族曾經的府邸、如今佛羅倫薩的市政廳和博物館。</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柯西莫一世雕像。</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567</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年,美第奇家族的柯西莫獲得大公稱號,隨后建立托斯卡納大公國,以佛羅倫薩為首府。</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市政廳門前的雕像。左為《大衛》,右為《大力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在市政廳的門前,佇立著米開朗基羅著名的雕塑作品——大衛。因為原品的腳踝處出現了細微的裂紋,隨時都有坍塌的危險,已經不具備展出的條件,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是仿制品。原品,曾經就站在這個位置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希臘傳說中的殺死蛇蝎美女美杜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到了佛羅倫薩不能不說一下文藝復興,究竟什么是文藝復興呢?我也再次加深一下印象:文藝復興是指13世紀末開始在以佛羅倫薩為首的意大利各城市興起,逐漸擴展到西歐各國,于15世紀末開始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也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3世紀末期,在意大利商業發達的城市,新興的資產階級中的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臘、古羅馬藝術文化,通過文藝創作,宣傳人文精神。西歐的中世紀是個特別“黑暗的時代”。其實說其黑暗,只是對比現代來說,那時基督教教會成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把上帝當做絕對的權威。文學、藝術、哲學一切都得遵照基督教的經典——《圣經》的教義,誰都不可違背,否則,宗教法庭就要對他制裁,甚至處以死刑。普通民眾也不允許讀《圣經》,因此在教會的管制下,中世紀的文學藝術死氣沉沉,科學技術也沒有什么進展。黑死病在歐洲的蔓延,也加劇了人們心中的恐慌,使得人們開始懷疑宗教神學的絕對權威。中世紀的后期,渴望科學與藝術發展的萌芽在多種條件的促生下,于歐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現。這種需求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通過市場來運轉的,而市場上擇優選購、討價還價、成交簽約,都是斟酌思量之后的自愿行為,這就是自由的體現,當然要想有這些“自由”還要有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自由,而所有這些自由的共同前提就是人的自由。此時意大利呼喚人的自由,陳腐的歐洲需要一場新的提倡人的自由的思想運動。文藝復興運動由此揭開序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十字教堂</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去別處欣賞時卻讓我看到了兩種信仰迥異的場面。看看她們的笑臉就完全是兩種內心境界!</span></p> <p class="ql-block"> 畫面一:<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教堂廣場另一邊的巷口,遇見了幾個義務傳福音的教會人員,免費發放基督教關于家庭生活和社會道德的書籍,主要對象是中國游客,其中那位帥氣的男士會說很流利的中文,他說他去過中國,我便與他聊了幾句:他們在這里一是因為這里中國游客多;二是他們覺得當前中國人存在著嚴重信仰缺失的問題。他們所在教會的人會輪流在很多地方做這種義務宣傳。在歐洲這些國家里,因為物質生活水平比較高,人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精神和信仰生活中,所以像這種義務傳教的行為就不足為怪了。感謝上帝!</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畫面二:幾個吉普賽人:起初以為是什么行為藝術,如果她不走動的話還會以為是一尊雕塑;但看下去才發現是在用另一種方式乞討:只要有人站在那里,這個一身白衣連臉都化成白色的吉普賽女人就會想辦法靠近,鞠躬行禮、繼而拿起對方的手吻一下,說幾句根本聽不懂的話,最后才是關鍵:伸手乞討,最少一歐元,如果不給會追著人用聽不懂的話咒罵著......這場面正好被我在街對面拍了下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吉普賽人在歐洲的名聲似乎不大好,一路上導游都在交代看到他們千萬不可近前,誰知道那對母子還是沒有躲過。但是我想她們也會有信仰,只是在未擺脫生活窘困之前還沒有辦法讓自己內心更加豐富偉大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冬日的托斯卡納,陽光溫暖美好,身上散發著濃濃陽光的味道,我們又要搭乘大巴兩小時去意大利另一個最著名的景點:比薩斜塔。</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比薩的名氣,很大程度上是受惠于</span> <span style="color: text;">比薩斜塔</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該塔竣工于</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350</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年,但是工程早于</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174</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年就開始了。當年,工程進行到第三層時,人們就發現,由于地基、</span> <span style="color: text;">建筑結構</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等原因,塔身出現了傾斜。于是工程中斷了。后來當政者變了,又延請了新建筑師繼續了此工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隨著時間的推移,比薩塔的傾斜程度不斷增大,目前已達到4.5米,而且傾斜度還以每年1毫米的速度繼續增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可能正是由于它的斜,和其他建筑的不一樣,名氣應了“歪打正著”,變得越來越大,參觀者絡繹不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廣場的大片草坪上散布著一組宗教建筑,它們是大教堂(建于1063年-13世紀)、洗禮堂(建于1153年-14世紀)、鐘樓(即比薩斜塔,建于</span><b style="color: rgb(51, 51, 51);">1173</b>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350年)和墓園</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建于1278年-15世紀),它們的外墻面均為乳白色大理石砌成,各自相對獨立但又形成統一羅馬式建筑風格。</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夕陽西下,走出比薩廣場。這一個新年的除夕夜已經是北京時間年初一近清晨了。</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鱼台县|
虎林市|
东至县|
清水县|
稻城县|
阜新|
镇坪县|
喀什市|
黔东|
翁源县|
漯河市|
江城|
宁晋县|
拜城县|
克山县|
桃源县|
宜君县|
滦南县|
宁晋县|
疏附县|
西安市|
美姑县|
始兴县|
金寨县|
江油市|
宜宾市|
新乡县|
从江县|
八宿县|
乌兰县|
固原市|
刚察县|
孟村|
邮箱|
佳木斯市|
邵阳市|
陆川县|
太仆寺旗|
鄱阳县|
益阳市|
大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