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幅橫標,寥寥數語,紅布黃字,其中藏有多少不為人知的過去。只有當年支邊的親歷者、那些青春勃發的少年男女,才能深切理解橫幅的意義、因為這些文字中藏著一段歷史,這是他們共同的艱難經歷。那一年,他們融入成都支援邊疆建設的大軍,用稚嫩的身體肩負起建設云南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為了回憶那特殊的年代,老夫翻出了塵封幾十年的合影。班主任老師(右一)轉贈于我的這張集體照片,她們定格的是我中學的同窗、時值最佳年華的花季少女。拍下了這張青春照,她們中的多數要在五個月后登上南下的列車,到云南邊陲去戰天斗地……這些女孩是成都二十三中二連二排的學生,她們把一生最美好的時光,留在了云南耿馬孟定……</p> <p class="ql-block">1971年6月17日,一趟裝載一千多人的列車待發,這些乘客是奔赴邊疆建設的花季年少,他們響應黨的號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云南邊陲紅土地去改天換地。當時的成都火車站人聲鼎沸,狹窄的車廂里擁擠不堪,親人的囑托,同學的告別,依依不舍的述說,離別家鄉的啜泣。這些離家的青年心中有志,絕大多數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家人阻攔的,不乏偷下戶口上了火車,個別的啥也不顧直接爬上火車藏身于人群里。這些憧景美好的青年,只是當年支滇十幾萬大軍的縮影,我們成都這一地,就分批次去了一萬七人有余……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汽笛一響,車輪轉動,車廂里哭聲頓起,本是父母心頭肉,如今一別支邊行。綠皮火車載著這些懷有夢想的年輕人、告別親人翻山越嶺去遠方、同時也帶走了父母的心……</p> <p class="ql-block">生產建設兵團,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續組建的各類生產建設兵團。它是中國通過軍墾這種特殊體制達到鞏固邊防,發展經濟,安置人員的目的。兵團成為黨、政、軍合一,工、農、兵、學、商五位一體的半軍事化組織和社會經濟體系,盡管如今只有新疆生產建設團存在,但是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里,全國陸續出現過12個兵團,三個農建師……云南生產建設兵團于1969年10月6日開始組建,1970年3月1日正式成立,總部設在思茅,建制歸昆明軍區,行使軍級權限,由云南省革命委員會和云南省軍區領導。兵團在原農墾分局、總場、農場、生產隊的基礎上,組成四個師(一師在西雙版納,二師分布在臨滄地區,三師大部分在德宏州內、少數團場設在保山地區,四師分布在紅河等地區),23個團,116個營,1038個連隊,4個直屬企事業單位。到1972年年底,云南生產建設兵團干部、戰士、職工共計18.7萬人,總人口達29.6萬人,其中接納北京(8000多人),上海(4.76萬人,包括上海郊區青年農民2萬余人),成都(17000余人),重慶(24000)人,昆明(10000)人,共計11萬多人,到了1977年底,整個云南墾區的知青還有8.71萬人。后來由于諸多原因及弊端,1974年6月21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同意撤消云南生產建設兵團及師、獨立團的建制,分別成立云南省農墾總局和分局……</p> <p class="ql-block">火車下來轉汽車,經過五天的行程,我的同學們終于來到云南耿馬孟定。同學們剛到就被從頭到腳潑了一盆冷水、四面透風的茅草房,不禁讓人聯想到"茅屋被秋風所破歌"(此圖為護送支邊青年的工宣隊所拍)……離開學校之前,宣傳動員的過頭,讓許多知青面對現實茫然不知所措、終于明白憧憬的"立馬橫刀鋼搶在握"的邊疆生活、特指的是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有的知青連隊到達后、竟然要現砍樹割草現搭棲身之所,艱辛的知青際遇,豈是當今的青年能知能懂……</p> <p class="ql-block">孟定鎮:云南省臨滄市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轄鎮,是云南的副縣級鎮。"孟定″源于召武定的傳說,在傣族中"孟"同"勐″,意為大的地方,而"定″是"三十二弦琴″,孟定的意思就是"會彈琴的壩子″。孟定地處云南省西南部,距縣城八十公里。其東與耿馬佤族自治賀派鄉、耿馬鎮相連,南與滄源縣芒卡鎮接壤,西面與緬甸滾弄交界,北與鎮康縣木場鄉為鄰,國土總面積1069.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0050人(2017年)。2015年,孟定鎮完成經濟總收入24.88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1.26億元,工業總產值11.55億元,常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牧入30296元、常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58元,……這是當今百度詞條的概述。不過遙遠的五十年前,國家百廢待興,國力相對落后,這地處邊陲的孟定壩可想而知。眼下老舊的孟定街子圖片,讓人聯想到刀耕火種之情形。落后需要改變,所以成百上千的知青來到了這里……</p> <p class="ql-block">沒有粉飾,沒有雕琢,老夫費盡心思搜尋,找到的老舊照片寥寥無幾。歲月滄桑,帶走了他們的年華,這些模糊的舊照卻定格了他們的風華正茂。立志建設邊疆,絕大多數青年未被艱難困苦擊倒,戰天斗地的艱辛豈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道明。八年歲月,他們飲水同源,同鍋舀飯,集體種稻割膠、開荒種田,或是泥巴地里打磚,烈日之下揮汗改木……閑遐之余,他們燈下夜讀,或學一些技術,想要放松,撥弄自己心愛的樂器自得其樂,家中寄來美食,好友盡情分享,身體有恙,自有同學關心……青春獻給了孟定壩,言不盡道不明的復雜情感怎能不讓他們銘心刻骨……</p> <p class="ql-block">人生就是一部恢宏的交響樂,而青春則是最為動人的音符……</p> <p class="ql-block">孟定艱難何其多,青春磨礪終不悔……</p> <p class="ql-block">閑時學車,心情甚好,燦爛的笑容好似聞到了臘肉飄香,這是生機勃勃的青春寫照。</p> <p class="ql-block">南國邊疆的特色、香樵樹片片成林,留下赴邊的身影,供未來回憶……</p> <p class="ql-block">孟定雖艱苦,知青自得樂……</p> <p class="ql-block">邊疆需要發展,人類需要繁衍。離回家的時間不遠了,此時知青的情愛已逐漸開花,美好的時光讓人萬千感慨。可也有不盡人意之事,支邊青年與林場子女的結合,給以后的他們帶來諸多煩惱、這其中,上海知青為最……</p> <p class="ql-block">1979年底,經過八年戰天斗地的知青們返回了各自的城市,極個別的卻把一腔鮮血灑在了紅土地。青春時期的情感讓少數人在云南安營扎寨,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p> <p class="ql-block">小學、中學的同窗,下半生留在了云南,如今以西雙版納為家……</p> <p class="ql-block">兒時的玩伴,小學、中學共讀。支邊的她毅然去了孟定,一生追求進步。知青返城,她卻留在了昆明長住。</p> <p class="ql-block">青山依舊,河水長流,離開了,卻又回頭。那些返城之后的支滇青年,甚至包括賭咒發誓不再來的,結果是數年之后三兩相約、八九成群默默地回到孟定,來回憶美好的、且是艱難的青春歲月。這輩子你有可能忘掉了諸多往事,但你卻忘不掉身處孟定的一切,因為人生最精華、最寶貴的八年你留在了這里,這里是你精神上的第二故鄉……曾幾何時,偉大領袖毛主席號召廣大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到廣闊天地去大有作為,那些年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超過1400萬人,無論是去農村,還是到建設兵團,艱苦的環境鍛煉了這代人的意志,你們或多或少為建設祖國盡了一己之力!這一代知青為邊疆建設流下了辛勤的汗水、如今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的青春無悔!不是嗎?如今帶領我們走在逐漸強國道路上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他們都曾經過知青歲月的磨礪……</p> <p class="ql-block">(部分圖片為網絡截圖,在此一并感謝作者)</p> <p class="ql-block">熟悉的藍定河,你是多么的親切,那八年,無數知青的身影猶如橋上的背影過來過往,"青春的歲月像條河,歲月的河啊匯成歌″……</p> <p class="ql-block">懷舊返孟定,尋覓青春的足跡。腳下是踏過千萬遍的紅土,你說有情還是無情?八年來,我的女同學們大多數在種水稻,這就是最早的二營七連。憶往昔,螞蟥田里插秧,揮汗如雨割稻,或是墾荒種菜,不可謂不艱辛。如今站在熟悉的田野中,怎能不思緒萬千,糧食的來之不易,他們知道……</p> <p class="ql-block">孟定的歲月,這些簡陋的房屋為知邊青年遮風避雨。也許是故意留下的歷史見證吧,勾起了過來人無盡的回憶……</p> <p class="ql-block">這些膠刀、膠碗和自制的紀念品,深藏著赴滇青年對支邊歲月割舍不掉的感情。作為見證歷史的小小膠刀、膠碗,它把我的思緒拉回了上個世紀……1976年的三月,云南生產建設兵團早已改制為云南農墾總局,因為拍攝知青電影的緣故,我們來到了西雙版納密林深處的農場,與上海、重慶知青同吃同住同勞動。帶我的上海知青身材修長看似弱不禁風,可是幾百斤重的發電機在他們合力之下扛得輕松自如,我等一行青年個個去試,竟然沒有一個人能扛得動!其實在云南生產建設兵團的幾個師中,西雙版納的一師也算條件不錯(后改為景洪農場),可是我在體驗生活的知青群里呆了十天,他們的生活竟然如此艱苦一一白飯素菜、天天萵筍菜湯不削皮,幾顆油星子在湯里幌來幌去,一月半斤肉,幾下就能吞入肚皮。平常的水果是兩分錢一斤的菠蘿,買一口袋半生不熟的往床下一扔想吃就吃,閑來無事打鳥抓蛇,或是在敞放的跑山豬尾巴上捏個泥團,與這比狗還跑得快的豬兒比賽尋找快樂。生活磨煉了城市來的青年,困苦錘煉了他們的意志,安知這不是他們后半輩子的福。那時候,我也曾隨知青上山割膠、那真的是披星戴月割膠去,日上三竿收膠回。一日,山上等待收膠隨便一坐,我驚訝地發現這個上海知青頭上有七個小孔般的頭皮不長毛!我問他答:早些年割膠,見一馬蜂相擾心煩趕走,殊不知一會兒引來馬蜂一群猛蟄!情急之下連跑帶滾下了山,等待他的是住進醫院,十天之內頭腫不能視物,差點丟了性命!艱辛啊!赴滇知青的歲月,他們以最好的青春年華為邊疆建設作出了貢獻,其艱難困苦的個中滋味,只有親歷者才知!老夫也有感慨,曾經的艱難未必不是財富,它磨煉了人的意志可能終生有益……</p> <p class="ql-block">回城了,卻眷戀那方熱土,知青和林場工人的情感,體現在相互的來往之中。人生有幾個風華正茂的八年呢?想必為人都清楚……</p> <p class="ql-block">回城之后,常與中學的同學聚聚,人生的道路,大家行走不同,但是豆蔻年華的同學情、那份純真沒有可比……</p> <p class="ql-block">支邊五十周年紀念日到了,如今去孟定的二十三中二連二排、致民路中學的部分同學歡聚一堂。戰士的后代,姐和妹同登南去的列車,與同學們身處孟定摸爬滾打八年同吃同住。也許是父輩的言傳身教吧,妹和姐心懷理想,遇事淡定、遇艱不懼,樂觀開朗面對當時的艱苦。如今幾十年過去,同學們信賴的群主邀約一些人,籌劃了赴滇五十周年的聚會,給大家創造機會盡情傾訴……</p> <p class="ql-block">留在昆明的同學身體有恙不能前來,其心聲好友代為宣讀:……憶往昔,青春年少,意氣風發;看今朝,步入老年,兩鬢染霜!五十年前,我們響應國家和毛主席的號召,"知識青年要到艱苦的地方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回顧那難忘的歲月,邊疆的山山水水、翠綠茂密的橡膠樹,奔流的藍定河,山間彎曲的小路,留下了我們青春的足跡;在那片熱土上,有我們曾經揮灑的汗水,……人生最好的青春年華,我們奉獻給了祖國的西南邊疆……</p> <p class="ql-block">知青不乏人才,吹拉彈唱皆會。樂器里奏出的是心曲,翩翩起舞回憶的是過去……他們身上還留有青春的氣息,這是致民路中學的才男美女。</p> <p class="ql-block">"遠飛的大雁,請你快快飛,捎個信兒到北京,翻身的農奴想念恩人毛主席……″,這首親切深情的歌,我們這一代人最懂。試問天下有誰能比毛主席更偉大、更知人民的疾苦!他帶領偉大的共產黨讓人民獲得了新生,有革命先輩們的浴血奮戰才換來了老百姓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同學用深沉的歌喉、傾訴著艱難的人生:"我們這一輩,和共和國同年歲,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上山練過腿,下山練過背,學會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釀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熬盡了苦心,交足了學費,真正地嘗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無悔。”這歌詞,似乎概括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人的坎坷經歷,但卻以偏概全,抹去了國人面對現實改天換地建設國家的奮斗精神。不是嗎、祖國能夠走到今天,不正是有這特殊的一代人在共產黨的領導之下揮汗如雨、披荊斬棘才取得了今天的巨大成績?歌曲雖好聽,但內容灰暗,贊同最后一句歌詞,在這個世上我們多少負出了:人生無悔……</p> <p class="ql-block">帥哥作詩,靚女誦讀。歲月無情催人老,青絲漸變白雙鬢。時光不再回頭,如今老來相聚,滿滿一腔情懷,追憶孟定的過去。動情的詩文,老夫截錄一段:……執手凝目,領無盡思緒,一點點,一滴滴,在腦海中依依相連……那些南風吹拂的原野,那些在晨曦中忙碌的膠園,那些舐著藍天的燒荒火焰,那些晚風中飄過的詠吟一一"遠飛的大雁,請你快快飛,捎個信兒到北京″……驀然回首,孟定的山巒、翠幕依舊,清粼的藍定河水、不息奔流,生動于遙遙的眷戀,模糊著心靈的淚眼……一瞬滄海幾十載,千里春秋似昨天。清晰的記憶,甜蜜的相聚,融進了幸福的淚水;哽咽著萬語千言,道一聲珍重,給昨天,給今天,直至永遠、永遠……。詩言志,有感而發,這就是孟定支邊青年不舍的情懷,他們如今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的青春無悔!……</p> <p class="ql-block">支邊的青年,互邀相聚,請上一些親朋好友代表,暢述五十年的經歷。"幸福的花兒,心中開放,愛情的歌兒隨風飄蕩,我們的心兒飛向遠方,憧憬那美好的的革命理想……"動聽的旋律,優美的歌聲、于淑珍的原唱內容知邊的人最懂!是啊,八年支邊皆辛苦,但是生活多陽光!</p> <p class="ql-block">同把人生最好時光留在了孟定的人,如今大家歡聚一堂。光陰荏苒,如今奔七,可曾經的知邊歲月,牢牢記在了心里。</p> <p class="ql-block">合照是一種留戀的形式,這些微笑不斷的過來人,如若把他們五十年前的照片放在一起卻讓人唏噓。歲月無情,光陰似箭,五十年一幌而過。如今的他們,回憶成了生活的必需,無事聚一聚,笑口常開,養得一副好身板四處游走,或學畫,或唱歌,安享太平,兒孫繞膝的、則盡情受天倫之樂趣……</p> <p class="ql-block">品過苦酒,嘗過甘甜,如今舉杯把盞相聚言歡。青春似歌,往事如煙,這一代支邊青年經歷了無數的艱辛鍛煉了做人的意志。有話說,人生就是酸甜苦辣,完美的人生須經歷艱苦磨煉,不知這話對與不對。知青時代過來的人,有濃濃的情,深深的誼,老夫錄上一段視頻,配上一段音樂,記下赴滇知青五十年相聚的歡快一刻、記下他們的戰友情……</p> <p class="ql-block">我們這一代人,無論身在何處都曾經歷過艱難困苦的過去,辛苦一生,對國家小有貢獻。如今人到暮年,既然夕陽無限好,那就讓我們珍惜當下,靜靜欣賞晚霞之美、安享晚年的幸福人生……2021年6月下旬老夫寫于成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清市|
平泉县|
拉孜县|
贵溪市|
朝阳区|
广宗县|
顺义区|
沙坪坝区|
万年县|
栾川县|
韶关市|
柯坪县|
五台县|
麦盖提县|
兖州市|
肥乡县|
新平|
阳西县|
淮南市|
乳源|
揭阳市|
隆尧县|
文成县|
大方县|
龙江县|
陆丰市|
达尔|
上杭县|
盐池县|
莱西市|
岳阳县|
务川|
岱山县|
冕宁县|
东乌|
塔河县|
佛山市|
平安县|
泰州市|
电白县|
信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