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狄更斯酒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倫敦的大街小巷里有非常多的酒館(吧)。有的歷史悠久,如當年倫敦大火后僅存的都鐸風格的木制酒館;有的充滿濃濃的人文氣息,如狄更斯、濟慈、拜倫、蕭伯納等經常光顧并將其寫進小說或詩歌的一些酒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狄更斯酒館通向二樓的樓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倫敦幾乎每條街巷都有酒吧。酒吧之多和好酒之徒之眾,初到倫敦時曾讓我這個幾乎滴酒不沾的人,大感困惑。走在深秋的倫敦街頭,到了周末幾乎所有酒吧門前都人聲鼎沸。有的人手拿一杯紅酒或一瓶啤酒,就那樣站在瀟瀟寒風里不停地聊天。有的女士甚至穿著單薄的衣裙得不停地跳腳來取暖,即使如此也不愿進屋。每當路過酒吧看到這樣的情景,我腦子里冒出的英語單詞就是crazy“瘋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狄更斯酒館《遠大前程》的招貼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來英國待久了,逐漸對英國的一切,包括氣候、人文、歷史等等有了更多實際體驗后,對英國的酒文化(pub cultural)就有了更多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地理位置和氣候來講,英國處于極高的緯度,常年氣溫偏低。在英國生活多年的華人是這樣對新來英倫的故鄉人描述英國氣候的:“英國只有兩個季節:冬季,和大約在冬季”。這句話非常凝煉地表達了習慣了中國地大物博、四季分明溫帶氣候的中國人對英國氣候寒冷漫長季節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亞酒館所在街道街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倫敦處于英格蘭的中部,但是以中國人對氣溫的感知,它每年只有不到兩周的時間是真正的夏天。最高氣溫也極少到達攝氏三十度以上。冬裝幾乎不用刻意收藏,薄羽絨服幾乎隨時都得備用。一進入秋天,日照時間馬上變短,十月份以后,每天下午四點鐘就開始天黑。漫長寒冷的冬天一直持續到來年四月份。所以,倫敦無論是辦公場所還是住家,暖氣一直要開到五月底,而且幾乎沒有冷氣設備(大型現代化商場除外)。進入四月份后,盡管天氣依舊春寒料峭,但英倫三島的人就迫不及待地進入夏季社交季。因為天氣晴好、氣候溫暖的日子實在太珍稀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探出窗外的莎翁頭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惡劣寒冷的氣候,陰雨綿綿、夜長晝短、久不見陽光的人們很容易情緒低沉。辛苦勞作的大眾總不能天一黑就上床睡覺吧。信息需要傳遞,謠言需要耳語,于是“公共場所”(Public House),簡稱PUB就這樣應運而生。而最能提振精神,并讓人忘記煩憂的就非酒精飲料莫屬了。也正因此,英國人將烈性酒稱之為spirits。</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使是現在英國的飲用水也是礦物質含量太高,口感苦澀。設想中世紀的人們,飲用水得不到很好的凈化,在沒有條件喝開水,中國茶還沒有被引進英國的情況下,喝經過發酵的淡啤酒(ale)就相對安全的多了。所以早在十三世紀英王亨利三世就頒布法令,將啤酒視作跟面包一樣的民生必需品。久(酒)而久(酒)之,喝酒就成了英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酒館自然也就遍布大街小巷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國的酒館一般來說主要有三種類型。一種是規模較小、遍布城鄉并提供食宿的小酒館(Inn);另一種是規模稍大,融合餐館和酒吧一起的酒館(Tavern);第三種就是以家庭社交聚會為主既提供酒水也提供飯食的酒吧(Pub)。前兩種僅限成人,以男士為主,而第三種是一種公共聚會場所,甚至允許帶小孩進入。英國前首相卡梅倫有一次不小心就把8歲的女兒落在了酒吧。后來酒吧就掛出了一塊牌子:“離開時請別遺忘你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國最多時曾經有三萬多家大小酒館,倫敦最多時也有五千多家。在報紙和廣播等現代傳播媒介尚未出現或發達時,酒館作為一個重要載體成為各色人等聚會和傳播消息的重要場所。也因此,無論是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時代的莎士比亞,還是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狄更斯等都喜歡泡酒館,他們筆下的眾多角色或情節也不乏來自昏暗酒館的啟發和靈感。第一次世界大戰后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英國工黨各級領袖想必也是各類酒館的常客。在最初的歲月里,除了理念以外,握手、拼酒量,這在歷次政治選舉中都是爭取選票的不二法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英國時,當時的英國首相卡梅倫曾在一家非常典型的英國酒館請習品嘗英國啤酒。而此后不久,這家酒館就被一位中國商人高價購買,并交由當地人保持原樣繼續經營。對此,有英國人曾打趣道:既然你們中國人這么有錢,什么都買,干脆把我們英倫三島都買下來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英國的酒吧里最受歡迎的仍然是啤酒。據說英國人人均消費啤酒量世界上位居首位。丘吉爾一生嗜飲香檳,二戰時在倫敦地下指揮室運籌帷幄指揮英國人抗擊德國轟炸,也是手不離雪茄,經常以香檳代水。如果你去倫敦英國外交部附近的丘吉爾戰時指揮部參觀,就可以看到相關的介紹。坊間也傳說,現在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也是睡前一杯香檳用以入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住家附近的梅森酒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歷史上英國人的好酒、酗酒也曾成為問題。英國工業革命后,大規模機械化生產需要更有紀律和自我約束的產業工人,而勞動強度大、生活苦悶的勞工借酒消愁的需求卻有增無減。兩者矛盾之下,就有了十八世紀中、后期的戒酒運動。雖然戒酒運動催生了工人俱樂部以及后來的公共圖書館等的健康場所的產生,但要完全戒酒,即使是所謂溫和戒酒,對“血管里留著酒精”的英國人來說完全是不可相像的。也因此,演化到現代也就有了英國“足球流氓”,這種英式酒吧文化的特殊衍生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公園新月大廈居住時有一對七十多歲的老夫婦,男的據說是英軍退役上校。他倆幾乎不在家開火做飯,附近的小酒館就成了他們的飯堂。我們經常在走廊或附近街上遇到他們喝得醉醺醺地跟我們打招呼。此時的他們完全沒有了平時英國人的矜持和高冷,更像是一對做錯事的老頑童,那種樣子非常可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倫敦最美的酒館</p> <p class="ql-block">狄更斯酒館外的招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喜歡喝酒,也幾乎不進酒館。但并不妨礙我經過獨具特色的漂亮酒館時駐足觀望和欣賞。沿泰晤士河健行時,在倫敦塔橋東側北岸的凱瑟琳船塢附近,我遇見了圖片上的狄更斯小酒館(The Dickens Inn),被它鮮花裝飾的外表和名氣所吸引,進去慢慢轉了一圈,并點了尚可接受的英國“國菜”:炸魚和薯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狄更斯時代的倫敦東(碼頭)區是龍蛇混雜之地,也是東印度公司等與外國船只往來貨物裝卸之處,各種大小酒館遍布街頭巷尾。跟狄更斯酒館服務生聊天得知,這個酒館依然由狄更斯的后人在經營,每天吸引不少狄更斯迷來此就餐、住宿、飲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莎士比亞酒館招牌模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位于攝政街左側、著名百貨公司“莉伯緹”Liberty后邊Barnaby Street的莎士比亞酒館,則因其地理位置和莎士比亞后人經營的名氣,同樣永遠是座無虛席。二樓上的莎翁雕像探出窗臺向熙來攘往的行人點頭致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梅森酒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倫敦租住的公寓Harlem Court街頭也有一間名為“梅森”的酒館。早春時節,酒館所在大樓的外墻就被一盆盆的鮮花所覆蓋。每到黃昏來臨,成群結隊的倫敦時髦男女就人手一杯酒,一簇一群地在酒吧外攀談淺酌。從這些人的言談舉止和極其講究的衣著看,應該不是一般pub里所見的喝酒看球之輩。估計是附近的醫生、律師、建筑師等專業人士居多。我雖然從未踏足過這間酒館,但從站在門口的人數多寡可以很容易地判斷出當天是周幾。倫敦人一般從周四的下午就開始過周末了。周六晚上人最多。周日是跟家人團聚的日子,反而不是最多。夏日天氣好的傍晚,人們也會忍痛離開酒吧手提從超市買來的紅酒、啤酒等到公園的草地上席地而坐,飲酒看日落。而攝政公園最北端的一個小山丘提供了看落日并俯瞰倫敦的最佳位置。這里也曾經是倫敦很多騷人墨客經常醉醺醺出現的地方。而到了冬季圣誕節前后,在彩燈裝飾的倫敦街頭偶遇醉意朦朧之人也就見怪不怪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夏日攝政公園看落日的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倫敦的酒館無處不在。白天到處是道貌岸然、婀娜多姿的紳士、淑女,而到了夜晚杯酒下肚,美女變野獸,紳士變酒徒。這情景為倫敦增加了另一種嫵媚和誘惑。特別是入夜后去蘇活(Soho)走一走,你就會明白其中的含義。這也是馬克思當年寫《資本論》時為什么落腳(租住)蘇活的一處小酒館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本文所配圖片,為常駐倫敦期間手機所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27日于廣州</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财经|
文山县|
颍上县|
望都县|
玉屏|
清远市|
南郑县|
惠州市|
潜江市|
清丰县|
共和县|
富锦市|
衡南县|
通化县|
宁蒗|
布拖县|
濉溪县|
天津市|
宁城县|
高密市|
四川省|
柳江县|
察雅县|
河北省|
特克斯县|
定襄县|
安溪县|
荣成市|
辰溪县|
宜宾县|
德格县|
昭觉县|
竹溪县|
临澧县|
城口县|
西充县|
万盛区|
禹州市|
宿松县|
元朗区|
申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