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 陜北風情之陜北老鄉</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朱建華攝影撰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19年4月陜西沿黃公路0公里處</p><p class="ql-block"> 蔡忠奇 攝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建華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喜歡陜北老鄉,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具有淳樸善良,為人正直,性格豪爽的優秀品格,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朋友真心真意、實心實意,是愿意奉獻一切的實誠人。</p><p class="ql-block"> 當你來到這片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的黃土高坡,在路旁、河邊、溝里、塬上都能夠見到一種傘狀的柳樹,這是極其普通的陜北柳。在貧瘠的土地上,它能夠適應任何環境,扎根黃土中,充分吸收陽光和僅有的雨露水分,毫無顧忌的生長,當長大成材,就奉獻出自己的肢體而留下軀干再曝新芽,年復一年,周而復始。陜北柳是陜北老鄉的象征和縮影,奉獻是陜北老鄉為人處世之道。</p><p class="ql-block"> 我們贊美黃河,因為它孕育了中華民族,我們贊美陜北,因為它成就黃帝開創了華夏文明,我們贊美陜北老鄉,因為他們從古至今堅守在這并不富饒的黃土地上,堅韌不拔,勤勞善良,默默奉獻了太多太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光明幸福的一家。</p><p class="ql-block"> 王光明是到陜北攝影采風時新認識的第一位陜北老鄉,以后每次去陜北總要先到他家歇歇腳。這是一個雖不富裕卻幸福快樂的家庭。正如他的名字一樣,他們家每個人的笑臉都充滿了光明。</p> <p class="ql-block"> 在附近山上遠看王光明家院落。</p> <p class="ql-block"> 過年了,王光明家掛上了喜慶的紅燈籠。</p> <p class="ql-block"> 家里來了客人,王大嫂趕忙趕驢磨面,準備做陜北小吃招待客人。</p> <p class="ql-block"> 王大嫂忙著為我們搟面條,辛苦她了!</p> <p class="ql-block"> 王光明和他心愛的小黃牛。</p> <p class="ql-block"> 王光明家的雞司令。這些雞每天給他們帶來新鮮的雞蛋。</p> <p class="ql-block"> 黃昏,王光明家委托他人一起合伙放牧的羊吃飽了,喝足了,自己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 疏松而并不肥沃的黃土地,只要精心耕作,風調雨順,秋天仍然可以有不錯的收獲。年事已高的大爺,還是親臨田頭,督促年紀不輕的莊稼人精耕細作。</p> <p class="ql-block"> 陜北老鄉最喜歡的還是小毛驢。吃的是草,干的是重體力活,既聽話又溫順,耕地、拉磨、運輸,甚至小媳婦回娘家都用得上。</p> <p class="ql-block"> 莊稼人最講實際,吃飽飯吃好飯,過上富裕生活才是最實在的。</p> <p class="ql-block"> 一把鋤頭,照樣能勤勞致富。</p> <p class="ql-block"> 侃一侃那新拖拉機。</p> <p class="ql-block"> 老漢大話說過頭,自然有人會管一管。</p> <p class="ql-block"> 捏面花是子洲縣淮寧河一帶清明節的民俗。</p><p class="ql-block"> 淮寧河也叫走馬水,淮寧河川道也叫重耳川。相傳晉公子重耳奔狄曾在此避難,因有介子推割股奉君的故事,所以面花又稱子推饃,是為祭奠晉國大臣介子推而做的祭品。淮寧河川的居民每年清明節都要捏面花,代代相傳。</p><p class="ql-block"> 2013年9月,子洲面花成功申報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 園則坪村主辦了首屆陜北面花大賽,也因此推動了村旅游和經濟的發展。</p> <p class="ql-block"> 帶領村民致富的子洲縣園則坪村干部。</p> <p class="ql-block"> 雖然已經從村干部崗位退休來,依然關心支持村的各項工作。</p> <p class="ql-block"> 過年了,老人戴著共產黨員的胸牌也來看村里年輕人扭秧歌。。</p> <p class="ql-block"> 扶貧致富靠知識靠智慧。</p> <p class="ql-block"> 盡管還不富裕,每個人臉上的笑容可以看出,他們生活很安穩,知足常樂。</p> <p class="ql-block"> 雖然是黃土高坡而沒有大草原,養羊依然是很多陜北老鄉的選擇。合理科學的養羊可以大大增加收入,改善生活。</p> <p class="ql-block"> 羊倌。陜北老鄉養羊,往往會幾家的羊委托輪流一起放養,晚上羊會回自己的家,主人也認識自家的羊。</p> <p class="ql-block"> 政通人和,萬事俱興。</p> <p class="ql-block"> 黃河邊的土地要相對比黃土地肥沃,取水澆地也比較方便。農民在辛勤耕作。</p> <p class="ql-block"> 黃河邊的農家忙碌田間。</p> <p class="ql-block"> 家住黃河邊,自然挑黃河水。</p> <p class="ql-block"> 背柴雖然不輕松,卻仍然面帶微笑,這就是陜北老鄉,在任何時候,總是微笑待人。</p> <p class="ql-block"> 玉米是家家不可缺少的雜糧, </p> <p class="ql-block"> 陜北紅棗,營養豐富。</p> <p class="ql-block"> 長城在榆林境內有36堡,為戍邊保家起了很大作用。建于明代的建安古堡如今依然屹立在榆林市大河塔鎮。</p><p class="ql-block"> 這是居住在建安古堡里的陜北老鄉在城樓下用機器脫粒玉米。</p> <p class="ql-block"> 婆姨挑擔并不輕松。</p> <p class="ql-block"> 黃土地上水很珍貴,播種后為防止過快蒸發保持土地水分,用塑料薄膜蓋上。</p> <p class="ql-block"> 干面是掛著曬出來的。活潑的小女孩在干面后躲貓貓。</p> <p class="ql-block"> 陜北空心干面,精細而柔軟,口感極好,尤以吳堡張家山為最。制作工藝復雜,需要一天一夜,下午揉面到第二天曬面,十分辛苦。</p><p class="ql-block"> 這是陜北老鄉在盤面。</p> <p class="ql-block"> 陜北饸饹。</p><p class="ql-block"> 饸烙是傳統面食。傳統的做法是用一種木頭或鐵做的“床子”,架在鍋臺上,把和好的面塞入饸饹床子帶眼兒的空腔里,人坐在饸饹床子的木柄上使勁壓,將饸饹直接壓入燒沸的鍋內,等水燒滾了,一邊用筷子攪,一邊加入冷水,滾過兩次,就可以撈出來,澆上事先用豆腐或者肉、紅白蘿卜等做好的臊子,就可以吃了。</p><p class="ql-block"> 饸烙流行于陜西山西等北方地區。</p> <p class="ql-block"> 義務講解員:天下第一溝。</p><p class="ql-block"> 據說1936年2月,毛澤東率紅軍東征抗日,來到西北高原。在這里~清澗縣袁家溝,寫下壯麗的《沁園春·雪》。</p> <p class="ql-block"> 堅守古城的老人王象賢。</p><p class="ql-block"> 石頭的城墻,石頭的城門,石頭的廟宇,石頭的民居,石頭的街道,石碾石磨……這是黃河邊上石頭雕琢而成的吳堡石城。</p><p class="ql-block"> 石城始建于五代時期北漢政權,至今已有一千余年歷史。而目前在這座千年石城里居住生活的,只有一位90高齡的王象賢的老人了。王老用他一生的時間訴說著古老的石城。</p><p class="ql-block"> 1949年,20歲的王象賢作為外科軍醫參加綏遠起義,奮勇殺敵、救死扶傷、保家衛國。全國解放后,他復員回鄉,在家鄉教書育人長達28年。退休后,年近古稀的王象賢在親朋好友的建議下,決定執筆記錄古城的山山水水,將千年古城介紹給世人?!秴潜す懦枪彭崱?、《吳堡古城春秋》等書記載了古城滄桑的歷史、風貌和文化特色。許多游客因此慕名而來,參觀和欣賞古城。</p><p class="ql-block"> 又是幾年過去了,不知王老現在如何,祝愿他在吳堡古城里生活愉快,健康長壽!</p> <p class="ql-block"> 擺龍門。</p> <p class="ql-block"> 老人相聚,聊聊閑話。</p> <p class="ql-block">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播放后,拍攝地郭家溝村熱鬧起來。孫玉厚(劇中人)家的陜北小吃特具地方風味,你品嘗過嗎?</p> <p class="ql-block"> 在郭家溝村,巧遇一對新人喜結良緣。跟著前來接親的隊伍一直到幾公里外的新郎家,受邀參加了陜北婚禮,感受到了濃郁民俗色彩的熱烈場面。</p> <p class="ql-block"> 一家辦大事,村里家家都會前來幫忙。</p> <p class="ql-block"> 陜北婆姨善女紅,精致漂亮,全是手工制作。</p> <p class="ql-block"> 手工納鞋底并繡花裝飾,穿在腳上真舍不得走路了。</p> <p class="ql-block"> 郭家溝村的窯洞都是石頭砌的,冬暖夏涼。</p> <p class="ql-block"> 郭家溝村口有小河。河水雖很淺,潺潺流淌,卻很清澈。</p> <p class="ql-block"> 郭家溝村的老漢。</p> <p class="ql-block"> 冬季農閑,在老窯洞前曬曬太陽,聊聊天,交流盤算來年有什么好設想。</p> <p class="ql-block"> 從山里走來的祈神隊伍。</p> <p class="ql-block"> 給牛王菩薩照個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農耕文明,靠天吃飯。無定河邊各村供奉牛王菩薩已有千年歷史。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舉行牛王廟會,村民跪拜牛王菩薩,祈禱風調雨順,平安健康。</p> <p class="ql-block"> 年輕的父親跪求牛王菩薩保佑。</p> <p class="ql-block"> 老少同跪牛王菩薩,祈禱的心情卻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 尊老敬老是陜北老鄉的美德。在村里舉辦的活動中,會安排老人上桌。</p> <p class="ql-block"> 心情愉悅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 飽經風霜一輩子,老了,可以歇歇了。抽袋煙是最舒適的。</p> <p class="ql-block"> 遇到了什么開心的事~樂!</p> <p class="ql-block"> 雖然滿口牙沒了,依然樂哈哈的,心情好,身體就好!</p> <p class="ql-block"> 烽火臺下是人家。</p> <p class="ql-block"> 看得出,內心還是充滿喜悅的。</p> <p class="ql-block"> 盡管用一只眼觀察,生活閱歷使她看什么都清清楚楚。</p> <p class="ql-block"> 這是在黃河邊的木頭峪古村口遇到的陜北老鄉,盡管走路也不大利索了,還是滿臉笑容和來往的人們打招呼。</p> <p class="ql-block"> 木頭峪曾是黃河邊有名的古村,從村里走出很多名人。如今,居住在村里的老人都在安享晚年。</p> <p class="ql-block"> 一看就知道,是位有知識有智慧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 每逢節日,村里總會演戲,觀眾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p> <p class="ql-block"> 腰鼓秧歌拜年是陜北過大年中獨特的風情。</p><p class="ql-block"> 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腰鼓或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稱之為“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后到每家每戶拜年。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p> <p class="ql-block"> 今天,村里沿門子拜年。老漢早早做好了準備,把行走不便的老伴安坐在院子溫暖的太陽下,等待拜年的秧歌隊。</p> <p class="ql-block"> 攏一攏頭發,翹首以待拜年的秧歌隊。</p> <p class="ql-block"> 豐年好大雪。拜年的秧歌隊從山中來。</p> <p class="ql-block"> 轉九曲是陜北古老的習俗?!熬徘毕駛€城廓又似一個迷宮,其回廓沒有重復路徑。夜幕降臨,360盞油燈同時點亮,鑼鼓嗩吶齊奏,秧歌隊打頭進入九曲連環陣。俗話說:“轉九曲,消災驅病,人活九十九”。因此,轉九曲男女老少,人人不誤。</p> <p class="ql-block"> 演出之前合個影。</p> <p class="ql-block"> 排隊扎白羊肚子手巾。</p> <p class="ql-block"> 腰鼓是陜北最具激情的舞蹈。黃土地上,矯健的身軀舞動著系著紅色飄帶的鼓棒,吼出陜北人特有的嗓音,體現出一個個燃燒的生命! </p> <p class="ql-block"> 當激情的腰鼓舞起來時,體現了矯健、陽剛、粗獷、彪悍的陜北男子漢!</p> <p class="ql-block"> 騰空躍起。</p> <p class="ql-block"> 腰鼓作為陜北特有的民俗,孩子們也特喜歡。</p> <p class="ql-block"> 鼓手。</p> <p class="ql-block"> 號手。</p> <p class="ql-block"> 陜北秧歌~《趕毛驢》。</p> <p class="ql-block"> 米脂婆姨綏德漢。</p> <p class="ql-block"> 轎夫</p><p class="ql-block"> 在米脂城,巧遇迎親隊伍,新郎騎馬,新娘坐轎,長長的隊伍鑼鼓喧天,秧歌起舞,熱鬧非凡。</p> <p class="ql-block"> 迎親隊伍中的丑角,給迎親增添了喜慶,給人們帶來歡笑。</p> <p class="ql-block"> 秧歌中丑角表演,總是帶來更大的歡快。</p> <p class="ql-block"> 快樂的丑角。</p> <p class="ql-block"> 舞龍。</p> <p class="ql-block"> 演出結束留個合影。</p> <p class="ql-block"> 拜年的鑼鼓到啦!</p> <p class="ql-block"> 麻將,也是陜北老鄉空閑喜歡的娛樂。</p> <p class="ql-block"> 如何出牌,好好想一想。</p> <p class="ql-block"> 黨氏莊園村口是當地老鄉每天聚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綏德黨氏莊園是保存較完整的清代建筑。規模宏大的典型陜北大戶民宅,窯洞建筑鱗次櫛比、錯落有秩地分布于山坡之上。各院相對獨立卻互相連通,每個院落棱門院墻、穿廊挑石,院內正面石窯、左右廂房、倒座馬棚、碾磨俱全。大門、內外影壁、廂房、門窗上配有精美的石雕、磚雕和木雕。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傳統民居建筑中,綏德黨氏莊園被人們稱譽為"陜北印象"。</p> <p class="ql-block"> 大山溝里走出來一群俏婆姨。</p> <p class="ql-block"> 悠閑快樂的婆姨。</p> <p class="ql-block"> ?;丶铱纯?。</p> <p class="ql-block"> 母女倆。</p> <p class="ql-block"> 天真得孩子永遠是最快樂的!</p> <p class="ql-block"> 黃土地上的孩子自有自己的玩法。</p> <p class="ql-block"> 從小學做傘頭。</p><p class="ql-block"> 傘頭是陜北秧歌的領舞者,能歌善舞,會即興編詞即興演唱。</p> <p class="ql-block"> 奔跑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多次和攝友一起去陜北。最難忘是2016年春節,一行12人在經過西安后往綏德的高速上遇到大雪,沿途看到多起多輛汽車雪中相撞,趕緊相互聯系從延安南下高速。等在高速出口會合齊,才松了一口氣。特雪中留合影以紀念。</p><p class="ql-block"> 左起:顧逸、王克明、顧小琴、胡傳琪、張麗娜、朱宏、丁蘇萍、申雪琴、楊小多、沈劼、陳安全、朱建華</p><p class="ql-block"> 黑卡小相機自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記</p><p class="ql-block"> 陜北黃土地是值得留戀的,因為那里有牽掛的陜北老鄉。當你欣賞到好朋友亞平兄珍藏的擦擦佛像,當你聽到從著名書法家張勝偉口中不經意哼出的真正的陜北歌謠,當你看到陜北老鄉扭起秧歌、舞動腰鼓,當你在綏德米脂一帶融入濃郁的陜北民俗風情時……你的心靈會受到感染,這是心與心的交流。</p><p class="ql-block"> 受陳健行老師的指派,要我美圖編陜北風情,實在陜北文化博大精深,我接觸遠遠不夠,有待更多積累,只能選擇把去陜北直觀看到并拍攝的“陜北老鄉”匯編成輯,既是給自己一些回憶,也是和大家相互學習交流,等以后有機會再陸續推出“陜北腰鼓”、“陜北過大年”和“牛王廟會”等專題??隙ㄓ泻芏嗫娬`,歡迎指正。</p><p class="ql-block"> 感謝陜北榆林的朋友!每次去陜北總得到你們熱情幫助和關照。</p><p class="ql-block"> 感謝一同前往陜北采風的志同道合攝友!</p><p class="ql-block"> 感謝陳健行老師的督促和幫助!</p><p class="ql-block"> 謝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建華(村夫)</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于靜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法库县|
兴义市|
五莲县|
兴文县|
巨鹿县|
应城市|
沙洋县|
新平|
读书|
赣州市|
靖安县|
长宁县|
博客|
鲁甸县|
新巴尔虎右旗|
东兰县|
沽源县|
历史|
镇巴县|
景东|
通州区|
阿拉善右旗|
永胜县|
蒲江县|
鸡泽县|
滁州市|
鱼台县|
西宁市|
宜兰县|
台东县|
宁夏|
土默特左旗|
宜丰县|
绍兴市|
准格尔旗|
金华市|
马边|
丘北县|
安岳县|
台前县|
厦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