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出門見南山,引領意無限。秀色難為名,蒼翠日在眼?!?月24日,不雨不晴六月天。西安市大荔商會十多名會員在輪值會長張娟的帶領下驅車南行,走鄉村、觀民居、訪古剎、會鄉賢……體味中原深厚文化底蘊與別樣藝術人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高俊峰和他的清雅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生命之初的記憶永不泯滅</b></p> <p class="ql-block"> 高俊峰,商會理事,師從邱宗康先生研習金文書法,陜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陜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西安市篆書協會理事。喜愛繪畫與金文書法,陶冶性情天趣自得,以之為樂,樂在遠古之足跡金文書法傳承。</p><p class="ql-block"> 清雅園是高俊峰夢想中的“桃花源”,也是現實中的家園。“故鄉的土地是成長過程中的起點,或溫馨或艱辛,生命之初的記憶永不泯滅?!边@里是他的老家,這里有兒時家里父母兄弟姐妹們疼愛的快樂,也有父母在老屋里去世不堪回首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為重建老屋,高俊峰對“清雅園”精心設計,數易其稿,三載春秋,為了建設“清雅園”,他曾驅車六十次從西安到長安老家來回奔波……他不顧兄長的不理解,保留下老屋的老門、老杏樹、生銹的鐵釵、鐵锨、鐵耙,和媽媽納鞋底摘麥桿曾經坐過的盡剩的凳面,還買了和父親那時躺過的同款躺椅……他的工作室,所掛畫作、舊照,所陳列的老物件,都是鄉土家庭的點滴記憶。房前屋后,花木蔥郁,一草一木,都是高俊峰親手所植。</p><p class="ql-block"> “一看到木頭、石頭、磚瓦等土的場景,總是不由得讓人倍感親切。因為,我們原本就來自那里?!鼻逖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承載著高俊峰和家人的鄉土生活記憶;而我們眼中的清雅園:是兒子、是父親、是家、是愛,是親情,是每個人心中真正的“桃花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一幅淳樸民俗文化風情畫</b></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舉目這從關中大地四處遷建而來的一座座古老的深宅大院,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之感。那一磚一瓦堆砌起來的大宅院,無不滲透著關中地域的風情、文化和歷史;那宏偉而又精巧的老宅架構與院落布局,飽含著工匠的勤勞和智慧;那錯落有致的古老院落,或許深藏著其主人與家族的塵封往事、曾經的輝煌與興衰更迭……</p><p class="ql-block"> 古民居街 左右兩側分別為梨園、閻宅、崔宅、孫宅、耿宅、毛宅、樊宅、雷宅、孫宅和禝稷王廟。</p><p class="ql-block"> 會員們在閻敬銘古宅內流連忘返,感嘆閻宅建于大荔而沒能留在大荔,慶幸此宅歷經百余年人間滄桑卻又保留得如此完好。</p><p class="ql-block"> 閻宅原址陜西朝邑,始建于咸豐年間,為兩進兩院式。分前房、東西偏院、二進門樓、東西廂房、上房。整個院落布局對稱,寬敞宏偉。院內石雕、磚雕、木雕內容豐富,頗具氣象。該宅院因上世紀五十年代修三門峽水庫被拆。1997年始關中民俗博物院多方查考,從其后人手中征購保存下來的房屋構建、磚雕、石雕、木雕,至2004年依其族人提供的原貌照片和原址測量數據,在此復建,“救時宰相”閻敬銘的故居得以重現。</p><p class="ql-block"> 據介紹,西安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總體建設主要有40院遷建的明清古民居,民俗展覽館、展廳、展廊,文物庫房,戲樓、店鋪,工藝作坊,研究中心,人工湖,祭壇廣場,園林景觀等,其豐富的藏品大都來源于關中地區的黃土高原。這里的展示,集中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具有研究價值也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觀賞價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王風華和他的鄉村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明天會是什么樣子</b></p> <p class="ql-block"> 王風華,大荔人,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現任西安美術學院副教授。工作生活于中國西安。</p><p class="ql-block"> 在子午鎮某鄉間民居,我們走進王風華的油畫工作室。屋內整潔素雅,整面墻上懸掛以他油畫作品所制作的宣傳畫,色彩明快,構圖簡潔,極富現代感與沖擊力。</p><p class="ql-block"> 王風華侃侃而談,為大家介紹他的藝術人生之路。他曾在英國、韓國、美國及國內等多家美術館和畫廊舉辦個展和群展。在德國,他有專門的工作室,有兩位歐洲和臺北的書畫經紀人幫他專門打理畫作宣傳、展覽、運營事宜,其作品近九成被國外藝術品中心或個人收藏。</p><p class="ql-block"> 在二樓畫室,窗前抬眼望去,掠過瓜果滿園的農田,便是近在咫尺的南山。墻上所掛巨幅油畫、或尺牘小品,作品中呈現出自然世界的種種場景,尤其是密集的樹林、石塊、雜草,作品表面的細節和質感都非常照片化,然而,“細密編織的筆觸和輕輕涂抹的色彩密集到一種令人幾近到達幽閉恐怖癥的狀態,一股隱秘的活力和興奮感流遍畫面?!?lt;/p><p class="ql-block"> 多年來,王風華將自己對外部世界的觀察呈現于那些擁有著驚人細節的畫作之中。近作系列作品《明天會是什么樣子》,代表了他鮮明的創作風格。</p><p class="ql-block"> 明天是什么樣子?王風華在問大家也在自問。沒有人知道明天的樣子,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永遠都在變。他說:“ 記憶中,景觀不斷的消失總能帶給人一些恐慌和焦慮。選擇鄉村生活,可以讓生活慢下來,我關注一切的被漠視,也知道這里的土地、叢林、草芥、石灘,終有一天也會像都市那樣被改變,因而想知道明天會是什么樣子,我一直在追尋那個答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百塔寺:僅存千年銀杏樹</b></p> <p class="ql-block"> 百塔寺位于長安區王莊鄉天子峪口,始建于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原名淳化寺,隋代稱之為鴟鳴埠,是西安最古老的寺廟之一。隋、唐佛教三階教的祖庭。</p><p class="ql-block"> 這里地勢高敞,視野遼闊。東眺五臺翠華,西覽草堂煙霧,南依巍巍秦嶺,北視關中平原。尤其是通往其上的道路,新鋪的塑膠賽道路面干凈整潔,兩旁綠樹成蔭,道路曲折蜿蜒,曲徑通幽之自然意趣令人興味盎然。</p><p class="ql-block"> 百塔寺在隋唐時期盛極一時,寺僧眾多,占地千畝,有“騎馬過山門”之譽。宋時百塔寺之規模猶存,之后寺院不斷衰敗,到了明代時期百塔就所剩無幾了。民國三十年前后寺院被拆毀,佛像法器被搶劫一空,僅存千年銀杏樹一株。</p><p class="ql-block"> 此古銀杏,相傳為隋代栽植,距今有1700多年歷史,被譽為“中國第一銀杏樹”、“千年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 鄉間民居、鄉土風俗、千年古樹、文人政客、終南隱士、空谷幽蘭……千百年來,圍繞終南山的故事不斷上演。千年歷史煙云散盡,留下的,除了滿目青山和為數不多的古剎古樹,似乎就只有回蕩于天地間那些文人墨客千古流芳的詩句了吧。明天會是什么樣子?</p><p class="ql-block"> 回程在即,天降小雨,終南山下,更覺涼爽。穿梭于歷史與文明之間,火六月文化之旅圓滿收官。</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南县|
吴江市|
安西县|
那曲县|
孙吴县|
温宿县|
高雄市|
宁强县|
资兴市|
赣州市|
名山县|
亚东县|
民乐县|
兰州市|
白玉县|
德昌县|
德庆县|
林周县|
鹰潭市|
韩城市|
文山县|
故城县|
香格里拉县|
河西区|
璧山县|
来凤县|
方城县|
花莲县|
长岛县|
秦皇岛市|
洞头县|
阿克陶县|
湖口县|
凤庆县|
新巴尔虎左旗|
平凉市|
武功县|
虎林市|
迭部县|
衡阳市|
安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