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碧血灑沙場 忠魂歸故里</b></p><p class="ql-block"><b> ——記抗日英雄童坤烈士 </b></p><p class="ql-block"> 作者:吳正章 </p><p class="ql-block"> 在龍游縣烈士陵園里,矗立著一塊革命烈士紀念碑,碑上刻著原國防部長張愛萍上將題寫的“童坤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在龍游小南海鎮山水碓自然村東北側的一座小山丘上,有一方墳墓,童坤烈士夫婦倆就長眠在這里,墓柱上刻著由詩人阿章撰寫的對聯:衛國捐軀名垂史冊,抗日罹難功感云天。</p><p class="ql-block"> <b>一、走上革命路</b></p><p class="ql-block"> 童坤,原名童立仁,乳名童大貴,1914年2月出生于小南海鎮山水碓村。童家系明代著名藏書家、龍游商幫杰出代表人物童佩的后裔。清代前期,童家商農兼營,所以家產比較豐厚。到了清朝晚期,隨著龍游商幫的衰落,童家經濟開始走下坡路,只務農業,放棄商業。到了童立仁父輩手里,擁有薄田薄產,生活雖談不上富裕,卻也過得順暢。在童立仁讀小學時,父親就讓他到田里學農活。立仁從小熱愛勞動,不怕苦,不怕累。生活塑造了他那種勤勞、堅強、耿直、勇敢的性格,也鍛煉出那強健的體魄。他往來結交的也都是忠厚淳樸的莊稼人,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與勞動人民之間的感情。立仁從少年開始,就有強烈的正義感,經常接濟貧困同學和窮苦鄉鄰。</p><p class="ql-block"> 童立仁在家里是把干活的好手,在學校里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他刻苦努力,成績優秀,又樂于助人,所以老師和同學都十分喜歡他。</p><p class="ql-block"> 1931年秋,18虛歲的童立仁在省立第八中學(衢州一中前身)畢業。這時的他,在進步思想的影響下,內心已經萌發了讀書救國的念頭。父母似乎看出了兒子的心有些“野”,試圖通過一樁婚姻拴住他的心。于是,由父母包辦婚姻,18歲的童立仁與裹著小腳的下章村20歲的姑娘方冬蓮舉行了婚典儀式。這時的童立仁已經是有思想有遠見的青年,了解國內形勢的他,已無法安下心來守住那祖傳的幾畝田地。當時,適逢思想開明的鄉村教育家金海觀擔任湘湖師范學校校長,開始實行邊工邊讀的工學制教學。學校收取的學費和生活費都很低。得到信息后,童立仁告別家人,前往赴考,被湘湖師范學校簡師部工藝班錄取,他后來的戰友俞友青考入簡師部農藝班。 </p><p class="ql-block"> 1934年秋,已經當了父親的童立仁從湘湖師范轉到杭州浙江省民眾教育實驗學校就讀。他經常利用課余時間,到浙江圖書館新民路分館看報或借閱圖書。他看書時全神貫注,不喜歡邊上有人干擾。1937年6月畢業,到嘉興王店民眾教育館工作。不久,日本侵略軍發動瀘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p><p class="ql-block"> 一寸疆土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一些愛國的熱血青年紛紛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選擇共產黨領導的抗戰陣營。先期到達延安的龍游湖鎮河村人童超,把延安陜北公學招生簡章油印件分別寄給杭州師范學校和省民眾教育實驗學校的部分校友。</p><p class="ql-block"> 童立仁收到招生簡章油印件后,渾身熱血沸騰,當即辭去王店民眾教育館的工作,趕回龍游山水碓鄉家。他以好男兒當慮民族興亡為由,說服父母和妻子。并在同窗好友周士清(塔石鎮塔石村人)的資助下,與呂舉敖等愛國青年一起奔赴延安,在延安陜北公學學習。陜北公學是培養革命干部的搖籃,黨中央對這所學校非常重視,經常有中央領導同志到學校作報告,對學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童立仁先后聆聽過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張聞天、王稼祥、項英等中央首長作的報告。延安的一切,讓童立仁深受感染,他仿佛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決定鐵了心跟著共產黨干革命,跟定共產黨抗日救國。他把自己的姓名改為童坤,決心跟著共產黨扭轉乾坤。這一年,他才24歲。</p><p class="ql-block"><b>有志青年勇擔當,國難當頭赴延安。</b></p><p class="ql-block"><b>鐵心選擇革命路,拼將熱血衛河山。</b></p><p class="ql-block"><b>二、參加共產黨</b></p><p class="ql-block"> 1938年5月,童坤在延安陜北公學結業,帶著學校開具的介紹信乘火車到達武漢,經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的安排,到金華一支國共合作的特殊部隊金華第三支隊政訓室工作。三支隊是浙江省第三游擊支隊的簡稱,由時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國民黨左派將領(桂系將領)黃紹竑組建和領導。黃紹竑到浙江任職之前,特地去漢口會見周恩來同志,表示愿意與中共攜手合作,共同抗日。為了團結和爭取黃紹竑共同抗日,中共派長期從事地下工作的黨員干部王聞識,利用他與黃紹竑的同鄉關系,到三支隊開展軍隊政治工作。王聞識在三支隊建立政訓室,并親自擔任政訓室主任。當時這支部隊的政治工作是由中共浙江省臨時工作委員會(簡稱省臨工委)的領導下進行的。1938年3月,周恩來同志派時任江蘇省軍委書記的張愛萍(化名張舟)以一般政工干部的身份,到三支隊任第二大隊第八中隊政治指導員,實際上肩負著領導政訓室和改造這支部隊的政治任務。</p><p class="ql-block"> 童坤和他的戰友們在張愛萍、王聞識的領導下,學習八路軍、新四軍的政治工作制度、經驗和方法,深入到基層連隊向士兵進行政治宣傳和文化教育。同時,積極動員民眾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三支隊的所在地金華,當時成為華東地區抗日救亡運動的中心。 </p><p class="ql-block"> 由于童坤在開展政工工作過程中表現積極,成績出色,很快就被提拔為第二大隊五中隊機槍連政治指導員。童坤向黨組織提出了入黨申請,表明了決心跟黨干革命的堅定立場。經過黨組織的培養和考驗,由張愛萍同志親自介紹,童坤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事在《張愛萍回憶錄》中也有相關內容的記敘。</p><p class="ql-block"> 由于在陜北公學已經進行過較系統的學習和教育,又經張愛萍的言傳身教,童坤很快就成為一名出色的部隊政工干部,深受戰友和士兵的愛戴。</p><p class="ql-block"> 當年和童坤一起工作的戰友,在后來的回憶文章中是這樣描述他的:“我們初進政訓室的政工人員大多是搞文化工作的,都是剛離開校門的青年學生,給部隊官兵的印象只是會說說唱唱,沒有別的本領。對部隊情況缺乏了解,與士兵之間完全陌生。童坤同志來部隊后,他給官兵們的印象卻完全不一樣。他農村出身,干過農活,平時喜歡手拿煙斗,塞上一撮土制的煙絲,噗哧噗哧地抽著煙,坐在士兵們的草鋪上隨便聊天。從外表上看,他儼然就是一個普通士兵。”童坤是深全連官兵熱愛的政治指導員,當時有位機槍連的盧中隊長常在別人面前稱呼他為“我們的童指導員。”童坤在連里是個大忙人,上政治課、教文化課、讀報、教唱歌曲、出黑板報等等,所擔負的所有政治任務都出色完成。戰友馬協軍在《記童坤同志》一文中寫道:“童指導員親自持搶值班站崗,帶士兵出操,送士兵去醫院就醫,幫士兵寫家信,與事務長一起上街采購食物,農忙時帶士兵幫助駐地老鄉干活……他是個什么事都干,什么事都能干得好的政治指導員。行動是最有說服力的,也是最能樹立威信的。士兵們有什么事都喜歡去找政治指導員,即使難以得到解決,至少也能得到慰藉。童坤同志確確實實一心撲在連隊上,是連隊戰士的知心人。”</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浙江東南沿海告急,三支隊奉令開赴溫州甌江口兩岸駐防,阻擊敵艦進犯。當時政訓室人員只有九人,留在政訓室工作的同志及女戰士跟司令部一起走,他們中有趙季良、趙幫年、戚錚英、馬協群等,童坤、劉聰、郭映艇、俞友青等四名指導員跟連隊一起行軍。這樣一來,他們四個人每人要照顧三、四個連隊。為了照顧病員,還要幫體弱帶病的士兵扛槍、背干糧。宿營時要幫士兵鋪門板、稻草和打水;出發前要協助士兵把借來的東西歸還老百姓,然后把宿營地打掃干凈。童坤身體粗壯結實,一路上他扛著好幾支槍,背上幾串鼓鼓囊囊的干糧袋,還掛有水壺、子彈袋等,叮叮作響。士兵們高興地朝著他喊:“童指導員,帶我們一起唱《大刀進行曲》吧!”有的說:“再唱一段楊柳青好嗎?”部隊行軍到達溫州后,暫住城郊,接著開赴甌江北岸樂清布防。部隊分布在樂清縣一百多里的海防線上,不僅連與連之間相距甚遠,就是一個連也要分駐幾個地方。童坤、劉聰及郭映艇幾位指導員,每人要兼顧二、三個連。這樣,童坤從一個連到另一個連,一個排到另一個排到處跑。有時童坤要到司令部辦事,連隊官兵都要托他到城里買些日用品,他總是滿口答應,熱心為官兵們服務,從來不嫌勞累。連指導員要定期到政訓室參加“碰頭會”,交流匯報工作情況。有時童坤有事誤了開會時間,主持會議的趙季良同志便焦急起來:“這個童坤,怎么還不來?”當童坤趕到會場時,已是跑得大汗淋漓,全身濕透。他實在太累了,“碰頭會”一結束,就脫下兩只鞋,合在一起充當枕頭,在長條凳上倒頭就睡。不一會,便發出呼嚕呼嚕的鼾聲來。連趙季良見了都心疼地說:“童坤實在太疲勞了。”</p><p class="ql-block"> 當時的甌江口外,常有敵艦游弋。一次日本海軍侵擾沿海,炮擊樂清、永嘉兩岸,企圖登陸。敵機為配合海軍行動,輪番對兩地實施狂轟濫炸。中國軍隊奮勇抵抗,密集的炮火使敵艦無法靠岸。童坤與部隊官兵戰斗在一起,在陣地上宣傳鼓動,激勵士氣。童坤所在的機槍連發揮了重要作用,用機槍掃射敵機,用高射炮朝敵機發射。在中國軍隊猛烈的打擊下,日寇企圖登陸的陰謀終告失敗。童坤與三支隊的戰友們一起,在甌江兩岸堅守陣地近兩年,保衛了祖國東部沿海的安全。</p><p class="ql-block"> 1940年秋,國民黨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國民黨頑固派加強對浙江的直接控制,童坤所在的三支隊被強令改編,政訓室被解散,童坤和戰友們一起被強令遣散。</p><p class="ql-block"><b>三、冒險救戰友</b></p><p class="ql-block"> 三支隊被改編后,童坤受上級黨組織的安排,到皖南新四軍軍部教導大隊第五期三隊學習,當時用的名字是童大貴。</p><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國民黨反動派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新四軍軍長葉挺將軍在與國民黨軍顧祝同部談判時被扣押,政委項英同志犧牲。童坤在戰斗中負傷被俘,囚禁在國民黨五十二師戰地醫院。待傷勢稍有好轉后,即乘機逃出虎口,隱蔽在老百姓家里。本來他打算先回龍游老家,然后再伺機歸隊。可是當他從當地群眾口中得知山上還有新四軍傷員時,他毅然放棄回家的念頭,置個人安危于不顧,重新冒險進山尋找受傷的戰友。</p><p class="ql-block"> 當時形勢十分險惡,童坤隨時都有可能與搜山的敵人遭遇。正值嚴冬時節,寒風凜冽,雪后山路泥濘。童坤發現一位昏倒在山野雪地里的戰友,立即脫下自己身上的棉襖把戰友包好,然后背著昏迷中的戰友一腳高一腳低地下了山。在下山的途中,又遇到了失散的戰友周天潔。在當地群眾的掩護和幫助下,那位昏死的戰友終于被救活過來了。經詢問,得知被救的戰友名叫王敢泊。為了安全考慮,童坤和周天潔一起把王敢泊轉移到安徽省徑縣平坦村一座獨立的破水碓內。王敢泊不忍心拖累戰友,再三要求童坤、周天潔離開此地,去尋找部隊。童坤堅決地說:“咱們是一起出生入死的戰友,在你康復之前,我是絕對不會離開你的。”童坤又把自己的家庭地址和村莊特征告訴給周天潔,讓他到龍游新山水村自己家里隱蔽下來再找組織。</p><p class="ql-block"> 周天潔告別后,童坤自己繼續留下來給王敢泊細心照料護理了一個月時間。王敢泊漸漸痊愈,終于能站起來走路了。童坤為戰友的康復打心底里感到無比高興,臉上露出了久違的微笑。</p><p class="ql-block"> 不久,童坤又會聚了幾位失散的戰友。就在那座破碓屋里,由童坤主持召開了一次秘密會議,幾位戰友一起商討如何突圍和設法歸隊事宜。當時正值農歷元宵節之際,敵人的警惕性相對要松懈一些,這是突圍的好機會。經過討論,達成一致意見,決定突破敵人封鎖線向東轉移。臨出發時,童坤找來一截木炭,在水碓屋內墻上題寫了唐朝詩人白居易《長恨歌》中的詩句“天長地久有盡時,此恨綿綿無絕期”,表達了對國民黨反動派背信棄義、破壞抗戰、制造血案的無比憤恨。</p><p class="ql-block"> 1941年3月,童坤和幾位戰友突圍到安徽省旌縣榔橋河附近,由于被壞人發現暗中告密,不幸遭旌縣的國民黨縣黨部抓捕,再次落入虎穴。建國后在上海市總工會工作的王敢泊同志回憶起這段經歷時,感慨萬千,每當想起救命恩人童坤時,就會淚流滿面。</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四、逃出集中營</b></p><p class="ql-block"> 童坤和被捕戰友們被押解到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司部在屯溪設立的“皖南特訓處”。那里關押著部隊打散后被俘的一百多位新四軍戰友。獄友們都懷著極其憤慨的心情與國民黨反動派開展斗爭。部分共產黨員秘密建立地下黨支部,準備時機成熟時奪取警衛武器,舉行集體暴動。童坤是這個地下黨支部的成員,他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必勝的信念參與秘密策劃工作,并表示將在暴動斗爭中擔負起最艱巨的任務。不久,形勢發生變化,王敢泊(即王庭豪)、肖車、方徨、楊立平等大部分被捕戰友被押解江西上饒集中營。地下支部臨時決定:改就地暴動為轉移途中尋機舉事。后因一路上戒備森嚴,無機可乘,雖兩次試圖舉事,均未獲成功。于1941年5月,被押至上饒集中營。</p><p class="ql-block"> 而童坤一開始就自稱自己是“伙夫”,敵人見他身材高大,皮膚黝黑,雙手長滿老繭,便信以為真,于是將他押解到鉛山的“士兵大隊”(士兵集中營)充當伙頭軍。所以,他未能與王敢泊、方徨在一起。在鉛山集中營,他始終堅守共產黨人的革命氣節,嚴守黨的秘密。他還能通過各種途徑,傳遞信息,鼓勵周天潔(羅元培)等同志要堅強勇敢,機智應對,斗爭到底,絕不叛變。童坤的舉動,引起了特務的注意,敵人把他吊起來嚴刑拷打,可他咬緊牙關,除承認自己是伙夫外什么也不說。周天潔同志建國后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工作,在他的回憶文章中詳細記敘了童坤在集中營里的表現情況。</p><p class="ql-block"> 1941年7月,童坤與湖南籍獄友潘中同志(解放后在湖南省軍區工作)趁放風到河里洗澡的機會潛逃出來,日夜兼程,直奔龍游。經過三十多個鐘頭的長途跋涉,終于到達龍游縣城,暫時借住在西門的姑姑家避難。童坤全身血跡斑斑,一件襯衫已成了血衣,姑姑找了件姑夫穿的襯衣讓他換上。解放后,童坤的血衣由北京中央軍事博物館收藏。童坤回到虎頭山新山水村自己家后,即與周天潔、潘中組成三人黨小組,童坤任組長。</p><p class="ql-block"><b>五、幫助眾戰友</b></p><p class="ql-block"> 1942年1月30日,肖車、王敢泊、方徨、楊立平等同志利用上饒集中營組織“劇團”和“球隊”的機會,集體越獄成功。他們四人逃離集中營后,夜行曉宿,沿途乞討。從廣豐折向江山,計劃取道浙江返回蘇北新四軍軍部。途經衢州時,得到了獄友楊子清同志父親的資助,繼續東進,到達龍游。根據童坤提供的新山水村特征,很快找到了童坤家。</p><p class="ql-block"> 戰友們劫后重逢,真是喜出望外。童坤很快與戚錚音同志(張愛萍戰友)取得聯系,以便得到組織幫助。童坤全家熱情地接待了這些從敵人魔掌中逃出來的戰友們。春節就將來臨,童坤把家里的一口大肥豬宰了,用來改善戰友們的生活,沒幾天,半頭豬的豬肉就被報銷掉。童坤的妻子方冬蓮比丈夫大兩歲,她是個深明大義的善良女人,她深愛著丈夫,知道丈夫是在為國為民干大事,在她眼里,丈夫的戰友就是自己的家人。童坤在家人的支持下,變賣了部分家產,想方設法籌處資金,為戰友們歸隊創造條件。在他的介紹下,楊立平、王敢泊、方徨三人到戚錚音當院長的浙江第二兒童保育院當教師。在教書期間,這些戰友們繼續從事革命活動,在學校教唱革命歌曲,宣傳保家衛國思想,激發師生和民眾的抗日熱情。</p><p class="ql-block"> 肖車同志原來就在浙江做地下工作的,皖南事變前才到新四軍軍部的,怕被“熟人”認出來,就留在龍游,幫助童坤一起工作。在童坤的介紹推薦下,有兩位避難的戰友暫時到龍游橋下小學教書。</p><p class="ql-block"> 1942年11月,童坤帶領王敢泊、陳巖、陳遠、陳沙兵、張曉民等同志一行6人前往敵后根據地。當他們徒步行至富陽大源附近時,得悉日軍檢查十分嚴密,沒有敵偽的“良民證”無法過關。形勢嚴峻,只能先派一位同志到杭州或上海設法搞到“良民證”,再回來和大家一起通過封鎖線。童坤自告奮勇地承擔了這一危險而艱巨的任務。他只身潛入杭州,很快找到當地黨的地下組織,在杭州黨組織的幫助下,順利搞到了“良民證”。</p><p class="ql-block"> 有道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豈料,童坤在歸途中遭到敵寇崗哨搜身。在這危急當頭,童坤為了保護杭州黨組織免受破壞和逗留在大源附近五位戰友的安全,機警地將有關文件塞進嘴里,嚼吞入肚。日寇哨兵發現后,立即將童坤逮捕,關入監獄。兇惡的日軍鬼子對童坤施以種種酷刑,皮鞭抽打,狼狗撕咬,上老虎凳等,無所不用其極。童坤忍受了各種折磨,咬緊牙關,堅貞不屈,沒有吐露半句有關黨的秘密,表現出一個共產黨人的高貴品質。他的行為,感動了一個良心未泯的日軍翻譯,輕聲暗示童坤附近有國民黨駐軍。童坤心領意會,神志從容地謊稱自己是國民黨軍某部團長。日寇信以為真,就把他暫留下來,將其編入偽軍“黑澤部隊”擔任副官。童坤利用副官身份,在偽軍中通過認同鄉、拜兄弟等方式,廣交朋友,秘密宣傳愛國思想,暗中開展策反工作。</p><p class="ql-block"> 童坤臨走時曾對戰友們說過:“不超過一星期時間,我就把良民證弄到手的。”可王敢泊他們等了三周時間,未見童坤返回,知道出事了,只得返回溫州去了。后來才得知童坤返途中受挫,尋機加入金蕭支隊。</p><p class="ql-block"><b>六、熱血淚戰場</b></p><p class="ql-block"> 1943年春,童坤所在的“黑澤部隊”進駐浦江縣城。當他獲悉金(華)義(烏)浦(江)地區有一支新四軍金蕭支隊八大隊在活動,便設法暗中取得聯系,打算把一個基礎較好的偽軍中隊策反過來。5月,策反條件基本成熟,不料事泄,日軍派部隊控制了這個中隊。童坤無奈之下只帶了翻譯官林颯(解放后在《浙江日報》社工作)、一個偽軍中隊長及一名勤務兵,通過地下黨員黃玉林的指引趕赴義烏,編入新四軍金蕭支隊第八大隊。</p><p class="ql-block"> 到八大隊后,組織上了解童坤的工作能力較強,遂派遣他到義烏東北地區開辟諸(暨)義(烏)東(陽)抗日根據地,籌建抗日武裝堅勇大隊。不久,童坤被任命為金義浦蘭根據地第八中隊中隊長,兩個月后升任第八大隊副大隊長(兼“八中”中隊長)。不久,又改任八大隊指導員。童坤作戰機智勇敢,膽大心細。時任三中隊指導員的吳志剛同志(解放后曾任杭州市西湖區區長、西湖園林管理局局長)回憶文章與義烏縣黨史辦《八大隊優秀的指導員童坤烈士》一文記敘情況完全一致。</p><p class="ql-block"> 1943年8月21日凌晨,童坤率部攻打楂林鎮偽軍據點,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率先沖入敵人碉堡,大吼一聲:“我是童坤,繳槍不殺!”偽軍遭到突然襲擊,還沒等到反應過來,便乖乖地放下武器,舉手投降。前后不到半個鐘頭,就結束了戰斗。此次戰斗俘敵分隊長1名,偽軍10余名,繳獲機槍1挺,步槍13支,駁殼槍1支及部分彈藥,而新四軍無一傷亡。旗開得勝,首戰告捷,為開辟諸義東根據地舉行了一個奠基禮。從此,童坤名聲大振,在諸義東地區幾乎家喻戶曉。童坤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傳說成一個傳奇式的英雄人物,深得戰友們和當地群眾的愛戴。有一次童坤到一家小商店里買煙絲,準備付錢時才發現袋里空空,忘記了帶錢。于是,寫了個欠條,打算第二次送來還。店老板看到欠款人“童坤”兩字,眼睛睜得大大的,仔細打量起來,口里不住念叨著:“英雄!英雄!”于是撕掉欠條,硬是把兩包煙絲塞進童坤口袋,說是能有機會慰勞一下英雄,實屬三生有幸。</p><p class="ql-block"> 1944年端午時節,童坤受組織委派回到龍游,著手在衢州地區組建抗日武裝力量。童坤很快進入角色,摸清了龍游、蘭溪一帶武器分布情況,并把愿意加入抗日組織的青年積極分子登記造冊。這段日子成為童坤與妻子方冬蓮待在一起最長的時間。童坤將家里原來的豬舍修成了可以居住的房子,把妻子從娘家接了回來。但由于重任在肩,童坤經常早出晚歸,很少待在家里。</p><p class="ql-block"> 由于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形勢急驟變化,部隊首長決定停止在浙西地區組建新的游擊隊。老戰友周天潔奉命專程趕赴龍游向童坤傳達部隊決定。童坤接到歸隊命令后,稍作準備,便告別親人踏上新的征途。童坤一心撲在民族解放事業上,注定了夫妻倆聚少離多。“一個做男人的,整年在外奔波,不管家庭,不顧孩子……”妻子方冬蓮對丈夫難免有怨言,只是每次埋怨過后,對丈夫仍舊放手,每次送到家門口,都叮嚀兩句:“在外當心身體,咱娘兒等你回來。”</p><p class="ql-block"> 這次歸隊時,童坤的長子童惜寸已經高小畢業,小兒子童士儀也開始懂事了。妻子方冬蓮又懷上了第三胎。岳母和妻子一道送童坤走出新山水村,在村頭小路上,方冬蓮用衣角擦著淚,深情地說:“你是干大事情的,我知道攔你不住,也不想攔阻你。只希望你早日回來,全家人都等著你。”岳母對他說:“你丟下妻兒,他們的生活會很艱難的。”滿懷勝利信心的童坤說:“三年,再等我三年,我肯定回家再也不走了。”妻子那緊攥著丈夫衣角的手,再一次地松開。可又有誰能料到,這一別,竟成了英雄與家人的永別,童坤再也沒能回到親人身邊。</p><p class="ql-block"> 1944年12月21日,童坤率第八中隊、特務中隊至金華、義烏交界一帶活動,在金華東部的蓮塘潘村,與從曹宅據點出來的日軍發生了遭遇戰。童坤親率“八中”戰士擔任前衛,在激烈的戰斗中不幸飲彈犧牲。童坤同志為抗擊日寇、為民族解放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時年僅32歲。童坤犧牲的噩耗傳到根據地,軍民放聲痛哭流淚,人們為失去這位優秀的指揮員、堅強的革命戰士而感到剜心的悲痛。</p><p class="ql-block"> 童坤烈士的追悼大會和安葬儀式在義西吳店村烈士墓地舉行,很多部隊領導和地方干部都參加,附近村莊的群眾紛紛趕來,自發參加烈士追悼會,送英雄最后一程。八中隊的一位炊事員當場哭倒在童坤的靈柩邊。陳雨笠同志親自題寫了挽聯,根據地的《抗日報》刊出了追悼特刊。部隊文藝工作者還譜寫了紀念童坤烈士的歌曲,在部隊中教唱。1945年5月13日,童坤生前所在部隊組織了第二次蓮塘潘戰斗,伏擊了以曹宅據點出來搶糧的鬼子一個小隊,參戰鬼子全部就殲,無一漏網。這一仗,迫使日軍從此撤除了按在曹宅的據點。這是新四軍金蕭支隊在軍事上的一個重大勝利,也為童坤烈士報了仇。</p><p class="ql-block"> 1945年冬,部隊奉命北撤,駐扎在山東泰安,在泰山之麓修建了抗日烈士紀念碑,童坤的姓名刻入碑中。</p><p class="ql-block"><b> 七、英魂歸故里</b></p><p class="ql-block"> 童坤的家人們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卻見不到童坤回家的身影;再后來,盼來了全中國的解放和新中國的成立,仍未能盼得童坤回家。1950年2月的一天,人民政府派人送來童坤在與敵作戰中犧牲的信息。這時,離英雄犧牲已經五年多時間過去了,童坤未曾謀面的小兒子童士華已經五歲了。那一夜,方冬蓮徹夜未眠,她默默地含著熱淚整理著丈夫留下的遺物,一遍又一遍擦拭著房檐上丈夫的題字,仿佛事情發生在昨天,仿佛丈夫就在自己身邊。</p><p class="ql-block"> 深愛著丈夫的方冬蓮謝絕了好心人一次次的說媒,獨自艱辛地拉扯著孩子們度過解放初期至文化大革命那段異常艱難的歲月。1963年4月,童坤烈士靈柩從義烏吳店遷回龍游老家安葬時,陳雨笠同志寫了《為童坤同志壯烈犧牲十八周年而作》五言詩一首,贈送給童坤家屬:</p><p class="ql-block"><b>日寇來侵犯,戰斗蓮塘潘;</b></p><p class="ql-block"><b>盡忠報祖國,沖鋒君當前;</b></p><p class="ql-block"><b>鏖戰猶未酣,敵人已膽寒;</b></p><p class="ql-block"><b>倉皇傳噩耗,浩氣沖霄漢;</b></p><p class="ql-block"><b>戰士淚未干,再戰蓮塘潘;</b></p><p class="ql-block"><b>全殲日本鬼,人心皆大歡;</b></p><p class="ql-block"><b>芳名流不朽,泉下亦甘當。</b></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工作的部分戰友聯名向張愛萍上將寫信,請求他為童坤烈士題詞。張愛萍同志接到信后,及時寄來字幅,上書“童坤烈士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杭州等地工作的戰友,都走上不同領導崗位,擔任著一定的職務,他們經常給方冬蓮寫信,感謝她當年熱情的接待和支持,把她尊稱為“江南紅嫂”。后來,方冬蓮生病,在戰友們的幫助下到上海住院治療。在住院期間,童坤生前的戰友們(都是相當級別的老干部)紛紛到醫院看望這位革命的“紅嫂”,有的回憶起在童坤家避難的那段經歷,老淚縱橫,聲淚俱下。若童坤在九泉有知,應該感到欣慰。1981年秋,方冬蓮病故,不少老同志聞訊后敬獻了花圈,深切悼念這位為革命作出過貢獻的好大嫂。方冬蓮年輕時與丈夫離多聚少,去世后終于可以陪伴著英雄丈夫永遠長眠在一起了。其實,在童坤“永垂不朽”的墓碑旁,應該為方冬蓮另立一塊碑,碑文應該是:英雄之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也是童坤同志壯烈犧牲七十一周年,謹以此文紀念童坤烈士及與童坤一樣為國捐軀的英雄們。</p><p class="ql-block"> <b>悼童坤</b></p><p class="ql-block"><b>兇惡日寇似虎狼,戳我人民毀我房。</b></p><p class="ql-block"><b>童坤滿懷報國志,辭別親人赴戰場。</b></p><p class="ql-block"><b>嚴刑忍痛無所懼,沖鋒陷陣敵膽寒。</b></p><p class="ql-block"><b>碧血丹心感天地,英名載冊放光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寫于2015年6月</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县|
广宗县|
望奎县|
哈尔滨市|
左权县|
抚顺市|
东莞市|
新乡市|
米泉市|
兰溪市|
化德县|
桐梓县|
漳浦县|
周至县|
改则县|
白银市|
莱阳市|
兴化市|
都江堰市|
措美县|
厦门市|
桂平市|
武定县|
泰兴市|
靖州|
法库县|
伊宁市|
固镇县|
乌兰察布市|
灌南县|
唐山市|
西平县|
秦安县|
应用必备|
孟州市|
孟津县|
兰西县|
巫溪县|
云南省|
饶河县|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