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6月,65歲的毛澤東在北京接見了陳玉英,這是兩人時隔30多年后的第一次見面。毛澤東感慨萬千,對陳玉英說道:"看見了你,我就像又看見了開慧。"這句話像一個導火索一樣,一下子就激起了兩個老人對于過往的回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來到毛家做保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玉英是毛澤東和楊開慧在革命初期時候的保姆,她的這個名字其實不常用,毛澤東和楊開慧更喜歡稱呼她為'孫嫂',不僅僅是因為她的丈夫姓孫,而且這樣的稱呼更顯得親切許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玉英出生在湖南寧鄉的一個貧寒農民的家里,因為家里貧寒,從小就生活得很苦,基本上就是以討飯來維持生計。等到年齡稍大一點之后,她就做了別人家的童養媳,家里的苦活、累活全都壓在了她的身上,才剛剛10歲的年紀,就已經開始外出打工,維持一家的生計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6年的冬天,這年的毛澤東,事業剛剛起步,革命事業耗費了他極大的心血,楊開慧也經常需要協助毛澤東處理一些工作。但是,此時毛澤東整個家庭的負擔也很重,毛岸英剛剛4歲,毛岸青也才兩歲,楊開慧又懷上了老三,身體不太方便,急需一位保姆來照顧一下妻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時的陳玉英已經快30歲了,做了10多年的保姆,剛剛因為上一家主人失勢,全家的傭人都被遣散了,正在長沙尋找工作。經熟人介紹之后,陳玉英來到了毛澤東的家里'面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玉英第一次來到毛澤東家的時候,非常的拘謹,毛澤東首先問了一下陳玉英家里的情況,她回答得十分小心,生怕看不上自己,直到看到毛澤東滿意的點頭,說道:"留下吧!"她這才松了一口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時的陳玉英雖然知道,這次自己恐怕是遇到了一處好人家,但是她還是非常的拘謹,時刻銘記著自己的身份,在當時的那個年代,保姆是沒有什么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旁的楊開慧一眼就看出了陳玉英的拘謹,于是她親切地對陳玉英說道:"你到了我家里,我們以后就是一家人。你不要當我是你的主人,彼此不要分上下,我們做一場朋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楊開慧的一番話,讓拘謹的陳玉英心里暖暖的。以前做過很多人家的保姆,雖然不會到欺壓辱罵,但是態度高傲,尖酸刻薄的也時常碰到,更不要說什么談朋友了,可到了楊開慧的家里,不僅態度非常的溫和,還說要做朋友,一時間,陳玉英心里有一陣陣的暖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位對于當時的陳玉英來說,實在是一種奢望,現在能夠獲得平等的對待與尊重,讓她意外與感動的同時,也分外地珍惜。與此同時,陳玉英就暗暗地下決定:"自己要在毛澤東家里做一輩子的保姆,除非他們趕我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這樣,陳玉英開始在這個民主又和煦的家里做起了自己的保姆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玉英干活非常的讓人省心,手腳勤快又任勞任怨,做事利落,不管是帶孩子還是做家務都是一把好手,深受毛澤東一家人的夸贊和好評。自從陳玉英來到家里之后,楊開慧身上的家庭負擔得到了很大的減輕,楊開慧打心里的喜歡這位得力助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從陳玉英做了毛澤東家的保姆之后,家里的買賣開支,都是陳玉英在負責。剛開始的時候,陳玉英每次買菜,都會將每一筆賬算得清清楚楚,然后向楊開慧報賬,這是她做保姆多年以來的經驗,因為只有這樣做,主家才會信任自己的為人,這份工作也才能夠長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讓陳玉芬沒有想到的是,楊開慧卻制止了她的這個行為,楊開慧說道:"孫嫂,你不用這么見外,分得這么清楚,幫我們買東西,你看著值了就行了,不怕什么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楊開慧的這個舉動,讓陳玉英的內心深受感動,她不斷地在自己心里感嘆:"自己實在太幸運了,遇到了這么好的人家,前面受的那些苦和現在幸運比起來,又能算得了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家人'的快樂時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澤東當時是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的書記,平時事務非常的繁忙,經常會有人來到家里開會。在開會的時候,陳玉英總是會非常貼心的,在門口放一張小竹椅,竹椅上放上一杯杯的開水,以便于他們能夠隨時的喝上一口,不會口干舌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沒有什么文化的陳玉英,并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但是自認為大道理還是懂得的。她也不會去管會議到底在說些什么,討論些什么,她知道毛澤東是個心地善良的好人,好人為了自己的理想去不斷地奮斗,做的事也肯定是好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年的春天,毛澤東因為工作的需要,要搬到武昌去長期居住,楊開慧也隨同丈夫一起前往,為了能夠照顧楊開慧,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陳玉英也跟著到了武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實,陳玉英的內心并不愿意出遠門,自己接觸到的新鮮事物太少了,外頭的很多東西她都弄不明白。但是在這個家已經工作了一段時間的陳玉英,實在沒有辦法想象懷著老三的楊開慧怎么獨自一人在武昌生活,所以,她也就硬著頭皮跟著來到了武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果然,來到武昌之后,對于陳玉英來說,之前很簡單的事情,現在變得困難起來了。比如出去買菜,她很難找到回家的路,而且,她說話基本上都是老家的方言,到了武昌之后,當地人根本聽不懂她在講什么,這讓陳玉英很是煩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澤東將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為陳玉英做了一塊寫有字的白布條,上邊寫的是"武昌都府堤41號陳玉英",讓她時刻裝在身上,每當迷路的時候,就拿出來問問過路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一次的陳玉英同樣的深受感動,盡管她已經不知道這已經是第幾次了,她知道自己只是來幫人的保姆,自認為并不值當讓毛澤東一家人這樣無微不至的關懷自己,她覺得自己無以為報,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細致的照顧好這一家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武昌的這段日子里,不僅僅是陳玉英最懷念的日子,更是毛澤東一家人最幸福的一段日子。在這段時間里,毛澤東并沒有太過于忙碌,陪同楊開慧和孩子們的日子也比較得多,毛澤東和楊開慧相濡以沫的愛情,以及兩個孩子的乖巧懂事,作為保姆的陳玉英見證這個家庭的美好,也讓她體驗到了'真正的家'的快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了革命,夫妻二人被迫分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老三毛岸龍出生在了武昌。但同時,蔣介石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國民黨反動派大肆搜捕、屠殺共產黨人士。身為共產黨領袖之一的毛澤東,身上的責任非常重大,忙的根本脫不開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醫院的楊開慧母子倆,都是陳玉英獨自一人沒日沒夜地守護著他們,直到四天后,毛澤東才抽出些許的時間來到醫院看望。看到正在熟睡的小兒子,毛澤東心中既是高興,又滿是內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躺在病床上的楊開慧看出了丈夫的心思,說道:"不要緊的,你的事情更重要。孩子到了要下地的時候,你在身邊我要生,你不在身邊我也要生。孫嫂照顧我們照顧得很好,你放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聽到這話的毛澤東,心里的一塊大石頭這才算落下了地,第二天又重新振作精神回到了革命的戰場中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7月,汪精衛在武漢也發動了政變,武昌也成為了共產黨人士的一處危險之地。兩個月后,為了響應武昌起義,毛澤東也在籌劃在湘贛邊界地區開展秋收起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為革命事業的探索道路,危險時刻都在,毛澤東本身也隨時都處于危險當中,為了家人的安全,他決定把楊開慧和三個孩子都送回到老家——長沙板倉,陳玉英也跟著楊開慧一同回到了長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個戰亂的年代,離別總是常態。在那個充滿涼意的深夜,毛澤東帶著三個小孩坐在小坪里一邊看著天上的星星,一邊給他們講著故事,這畫面是如此的甜蜜、和諧,但是一轉頭,陳玉英的目光看見了眼中都是淚水的楊開慧,她還在整理著要帶走的衣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時的陳玉英也知道,兩人這一次的分別之后,下次再見面就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但是,她從來都沒有想過,這會是兩個人的永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分別之后,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失敗了,不走尋常路的毛澤東,率先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新的革命道路,并且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而回到板倉的楊開慧,也接到了組織上的新的任務,那就是扎根到農村中去,深入群眾,將革命的種子播撒到廣大的鄉村中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澤東和楊開慧夫妻兩人,一個在井岡山,一個在長沙板倉,兩人在不同的地方,為了同一個目標一起艱苦奮斗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分別的日子里,毛澤東十分的想念楊開慧,曾用暗語給楊開慧寫了一封信,說:他出門后,生意不好做,虧了本,但是現在生意好了,興旺起來了。這封信讓本就思念丈夫的楊開慧更是牽腸掛肚,她連夜給毛澤東寫了回信,訴說著相思之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由于消息的閉塞,加上天各一方的遙遠,楊開慧始終沒有再收到回信,這使得楊開慧的心情極度的不安,她甚至寫下一首名叫《偶感》的詩,來表達她惆悵的心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陰起朔風,濃寒入肌骨。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備?孤眠誰愛護,是否亦凄苦?書信不可通,欲問無人語。恨無雙飛翮,飛去見茲人。茲人不得見,惆悵無已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寫詩又怎么能夠一解自己的相思之愁,楊開慧也曾鼓起勇氣向組織提過要去井岡山,但是組織考慮到楊開慧的安全問題,最終沒有批準這一請求。雖然,她也明白組織的決定再合理不過,但是擔心丈夫的安危還是一直都讓她心有不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時的陳玉英不僅要照顧家里以及三個小孩的一切日常生活,在楊開慧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時常的開導和鼓勵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自從毛澤東離開之后,楊開慧除了收到過一封信之外,再無任何消息傳來,家里的經濟來源也斷了,已經無力在支付保姆工資。這時的陳玉英主動不要楊開慧在支付工資,有時候甚至還倒貼給這個家一部分錢來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這段艱苦的日子里,陳玉英絲毫沒有怨言,像以前一樣一心一意的照顧著這個家庭,甚至長達四年的時間里,都沒有回自己的老家看過自己的孩子和親人。因為她知道現在是楊開慧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她和三個小孩需要自己陪在身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時的楊開慧與陳玉英,已經不僅僅是朋友的關系了,更像是一對姐妹,一對親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要殺她,要殺就殺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8月,紅軍撤出長沙之后,敵人又一次的開始了反撲,對共產黨人士實施抓捕,在得知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就躲在長沙之后,他們貼出了告示,懸賞1000塊大洋來尋找楊開慧的下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為共產黨深得底層人們的擁護,在人民群眾的掩護之下,楊開慧曾多次都躲過了搜捕。但是,10月14日的清晨,不幸終于還是來了,因為叛徒的告密,楊開慧在潛回板倉看望孩子的時候,被逮捕入獄,同時被抓起來的還有毛岸英以及陳玉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被抓之后的楊開慧,每天都要遭受慘絕人寰的折磨,嚴刑逼供是常有的事情,但是,楊開慧始終都沒有屈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敵人逼迫楊開慧,要她和毛澤東脫離夫妻關系的時候,楊開慧堅決地回答道:"要打就打,要殺就殺。要我和毛澤東脫離關系,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的時候,敵人對楊開慧進行了更加殘酷的迫害,他們的手法極其的殘忍,竟然用一根碗口那么粗的木頭壓在楊開慧的小腿上,然后在木頭的兩側讓人用力地向下踩...種種酷刑讓人聽之落淚,但是,偉大的楊開慧就這樣全都承受了下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旁看著的陳玉英,內心像被刀割一般的痛苦,陳玉英沖著敵人大聲地喊道:"要打就打我,她身子弱,不經打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敵人在楊開慧身上問不出東西的時候,就轉過頭來恐嚇毛岸英,此時的毛岸英年紀雖然很小,但是已經知道一些大義,對于敵人的問題,一概不回答。敵人見硬的不行又開始來軟的,用糖果來引誘他,但是都沒有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敵人將目標放在了陳玉英的身上,在他們看來,陳玉英只是一個保姆而已,她和毛澤東一家又沒有什么關系,豈有不招的理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將一系列的重刑又用到了陳玉英的身上,但是令敵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陳玉英的手背心都被打爛了,腿上也全都是被踩的傷,她就一直只說:"我一點不知道,你們要殺就殺我,讓開慧先生回家去帶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時候,陳玉英擔心敵人會對孩子不利,還告訴敵人:"岸英姓楊,不姓毛,他是楊家的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監獄的這段時間里,盡管陳玉英深受酷刑,但是陳玉英仍舊拖著被折磨的身體照顧著毛岸英,盡自己的全力將孩子守護在一個安全的角落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這樣,陳玉英和楊開慧、毛岸英三人,在監獄里被嚴刑拷打了20多天,敵人也終于見識到了他們身上的硬氣,他們的耐心漸漸的被耗盡了,但是他們不會就此罷手的,他們打算對楊開慧下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牢房中,陳玉英也看出了敵人的不耐煩,陳玉英哭著對楊開慧說道:"他們是準備對你下毒手了嗎?不要怕,要死我替你去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楊開慧聽聞此話之后,心中深深地被感動到了,強笑著對陳玉英說:"我們都要堅強,我信得過你,我們是真正的朋友,是一家人,你一定要保護好孩子,把孩子好好帶大,我們會成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終于,敵人的耐心被耗盡了,敵人來到牢房要把楊開慧帶走,此時的楊開慧無比的鎮定,陳玉英連忙爬了起來,一邊堵著牢門,一邊大聲喊道:"不要殺她,要殺就殺我,讓她回去帶孩子去。"但是喪心病狂的敵人,怎么可能聽陳玉英的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11月14日,年僅29歲的楊開慧,在長沙英勇就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見'陳媽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楊開慧走后,經過組織上的努力,陳玉英與毛岸英兩人終于被救了出來,出來的時候,兩人身上的全是傷口,觸目驚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來之后的陳玉英暫住在楊開慧的母親家中,回到長沙的陳玉英也并不安全,時常受到敵人的監視。沒過多久之后,楊開慧的六舅送信來說,反動派又要活捉陳玉英。但是陳玉英時刻謹記著楊開慧的臨終囑托,想要親自照顧在孩子們的身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楊開慧母親的勸說之下,陳玉英只能含淚離開了三兄弟。此時的毛岸英已經9歲了,朝夕相處,又一同經歷了牢獄之災,彼此之間的感情已經十分的深厚了,岸英經常叫陳玉英"孫媽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老家的時候,陳玉英為了保護三個孩子,同時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只能對之前的事一概不提,默默地等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夏天,長沙和平解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家鄉的陳玉英聽聞毛澤東的部隊回來了,喜不自勝,喜悅的眼淚不住地往下流。陳玉英決心要去長沙尋找毛岸英,看看他現在到底過得好不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毛岸英遵照毛澤東的指示,回到了故鄉。此行的毛岸英有兩個任務,一個是給外婆祝壽,另一個就是找到小時候照顧自己的'孫媽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皇天不負有心人,沒費多大力氣,毛岸英就找到了陳玉英。兩人相見,頓時就想起了曾經一起經歷的一切,童年的呵護,牢獄中的保護,對于毛岸英來說,陳玉英就是楊開慧之后的另一位母親,她給予自己的太多太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2年,陳玉英在長沙逝世,享年85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臨終前的陳玉英對自己的女兒說道:"我要走了,我要去看開慧和毛主席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na.mbd.baidu.com/r/oBXPdxd6HS?f=cp&rs=521693493&ruk=8AWrKwIXXLHh4zoE9CTg7A&u=33e8dc41ce6f8bfc"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na.mbd.baidu.com,著作權歸作者所有</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宫市|
靖西县|
兴城市|
鄂温|
保定市|
衡阳县|
美姑县|
广丰县|
马龙县|
库尔勒市|
汤原县|
许昌县|
邵东县|
广丰县|
开阳县|
垫江县|
盐亭县|
潮安县|
来凤县|
东明县|
政和县|
永春县|
安义县|
扬中市|
宣化县|
怀来县|
轮台县|
九寨沟县|
庆云县|
浑源县|
沙湾县|
陆良县|
密山市|
海口市|
祁门县|
高清|
东方市|
武邑县|
沙坪坝区|
龙海市|
华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