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筆者查閱了黨史資料學習,邊學邊收看了央視臺上演的“覺醒年代”和“絕密使命”等電視連續劇,通過學習自我感到:“初心指引方向,使命展現決心”。于是筆者把記憶中的1949年11月解放后,親見的故事把它記錄下來,撰寫題為《接龍剿匪記》,以饗接龍人民作為歷史參考。</p><p class="ql-block"> 1949年11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浩浩蕩蕩開進了接龍。接龍解放了!解放軍離開時留下了西南服務團的幾個干部,領導接龍人民建立了新的政權。新政權建立不久,國民黨的敗軍和當地偽官吏、惡霸地主和土匪相互勾結,并脅迫未覺悟的民眾組織了所謂的“九路軍”和永峰寺“神兵”,并攻打區政府。接龍人民配合英勇善戰的解放軍將士,將“九路軍”和神兵一舉殲滅鞏固了新政權,同時順利的開展了減租退押和土地改革,從此,接龍人民翻身分田地,當家做了主人。但是接龍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也不應該忘記那場“九路軍”和“神兵”的斗爭,那場斗爭被稱為“接龍剿匪”。接龍剿匪到底是怎樣的經過,本文略加記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建立人民新政權 統戰政策立頭功</b></p><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17日,巴縣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趙孝庭同志任縣委書記,楊道南同志任縣長,全縣劃分十個區,接龍依序八區。根據縣委、縣府指示,王界平和王增運同志奉命赴接龍區接收偽政權并積極籌建區人民政府。當時,巴縣雖宣告解放,但各區、鄉人民政權尚未建立,一些偏遠山鄉實際上還被地主惡霸和土匪控制。接龍區由于地僻路遙,土匪、惡霸更加猖獗。原太平鄉偽鄉長何興德糾集兩百多人組成偽裝,并配以充足的彈藥槍支,盤踞太平,公然與共產黨為敵。而太平鄉前臨碑埡,背靠接龍,為進出八區(接龍區)的咽喉要道,假若少數解放軍突然進駐接龍,人少勢孤,又無群眾基礎,勢必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權衡再三,縣委、縣府決定區委副書記王增運、副區長王界平等先隨同九區(跳石區)的同志進駐跳石鄉,待摸清情況之后再相繼進駐接龍。</p><p class="ql-block"> 12月20日,王界平和王增運同志抵達跳石。當天,接龍區涼水鄉愛國青年石茂勛同志聞訊前去接頭,并向他們詳細介紹了接龍地區的地理環境和土匪活動情況。</p><p class="ql-block"> 接龍是巴縣最為偏遠的山區,區政府所在地距離當時的巴縣縣府所在地馬王坪近200華里。全區十個鄉,人口近五萬,幅員面積320多平方公里。境內群山連綿,重巒疊障,峭壁橫生,全縣最高的方斗山、龍頭埡山和雙寨峰就座落于此。東、西兩面又緊靠南川和綦江,為巴、綦、南三縣交界,同時又是重慶通往涪陵、南川與貴州的正安、道真等地的必經之地,交通條件十分落后,只有幾條石板大路作為交通要道。因此,這里的經濟十分落后,全區沒有幾間像樣的商業店鋪,工業生產幾乎為零。然而,正是由于遠離城市,交通閉塞,因而也形成了強大的封建勢力,既有石龍鄉楊、秦兩大戶各年收租一二千石的惡霸地主,又有王嘉謀、王靈官、張正濤等反動軍閥,還有鄧俊武、羅星益、石少云等慣匪頭子。重慶解放后,曾召林等國民黨散兵游勇也紛紛流竄接龍。接龍,一時成了牛鬼蛇神、虎豹財狼猖獗之地,有的公然招兵買馬,企圖與共產黨頑抗到底;有的則與土匪暗通鼓曲,密謀造反;但也有的攝于我軍威勢,彷徨無主,唯求自保。根據石茂勛等同志的介紹和已掌握的情況分析,認為太平鄉何興德的情況即屬后者,如果做好統戰工作,何是有下山可能的。何若下山,將對建立接龍區、鄉人民政權起到積極作用。第二天,譚紫光、劉承偉二同志上山與何興德談判,曉以大義,并向何嚴正指出:目前全國均已解放,蔣介石已亡命逃臺灣,逃竄于云、貴、川邊境的國民黨殘兵,已成為喪家之犬,面臨被徹底消滅的命運。只有放下武器,與解放軍通力合作,爭取立功贖罪,才是唯一出路。迫于形勢,何終于同意下山,向人民政府投誠。由此,順利地打開了進入接龍的大門。</p><p class="ql-block"> 1949年12月22日,巴縣第八區(接龍)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當時,擺在接龍區政府面前的主要任務有兩大項:一是迅速接管各鄉偽政權,建立新的鄉人民政權,穩定秩序,安定人心;二是發動群眾,征收糧食,支援前方,支援城市人民。</p><p class="ql-block"> 接受偽政權的工作進展較為順利,八區(接龍區)區政府成立后,及時在設立于接龍鄉的區政府召開了接收工作會議,召集全區偽政人員到會,宣傳黨的新區政策,宣布接收工作步驟。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保證接收工作順利進行,會上,新政府工作人員還向他們詳細宣傳了人民政府對偽人員的留用和處理原則:對一般偽人員,只要不反抗新秩序,擁護人民政府,根據當時的“三不政策”(即偽人員保證原職不動,原佩帶槍支不動,負責保管槍支彈藥、財糧的不動),人民政府一律表示歡迎,但若要堅持反動立場,繼續與人民為敵,則將嚴懲不貸。這些政策正確貫徹和執行,受到大部分偽人員的擁護,各鄉政府很快全部建立起來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土匪猖狂攻打區公所 ?武工隊激戰走跳石</b></p><p class="ql-block"> 土匪攻占涼水得逞,乘勢向區府所在地接龍靠近,計劃一舉打下接龍,以毀滅新生人民政權。接報后,王副區長當即命令區武工隊連夜搶占區府緊臨三個小山頭,搶挖工事……一場血戰即將展開。</p><p class="ql-block"> 3月8日上午十時,五千多名土匪在王靈官、王嘉謀等匪首的指揮下,氣勢洶洶地向武工隊沖殺過來。接龍區政府處于四面環山,位于低處,土匪依仗人多勢眾,首先占領四面高山,將武工隊團團圍住,居高臨下,機槍、步槍、土炮等一齊向武工隊陣地打來,陣地上剎時硝煙迷漫,彈雨橫飛。當時,區武工隊和區政府工作人員加起來總共有200多人,和土匪相比力量上已處于絕對劣勢。更令人焦慮的是在這200多人員中,除王界平之外,其余的都是人民政權建立后陸續參加革命的青年學生和貧苦農民,從未接受任何軍事訓練,更沒有經受過任何戰斗考驗,作戰經驗極為缺乏。戰斗打響之后,面對敵人猛烈的炮火轟擊,大部分同志開始都十分驚慌,不知所措,王界平迅速傳令全體同志就地隱蔽。不準亂跑亂動,沉著鎮靜,等待有利時機還擊。不久,敵人即向扼守的小山頭發起了進攻。數千名土匪在密急的火力掩護下,狂呼亂喊著向陣地撲來。當土匪到距武工隊陣地僅幾十米時,王副區長一聲令下,二百多支槍一齊開火,槍炮聲頓時響成一片。在這突然而又猛烈的打擊下,剛才還氣勢洶洶的土匪,這時卻顯得驚惶萬狀。受傷的土匪倒在地上喊爹叫娘,沒有受傷的土匪連滾帶爬地滾下山去了。敵人的第一次進攻很快就被粉碎了,惱羞成怒的土匪頭子,很快又組織了更多兵力,向區駐地發起了第二次進攻。可是,這第二次進攻又慘遭失敗……就這樣,僅僅憑著手中的200多支槍,在王界平的指揮下,從早到晚,武工隊連續打敗了敵人的四次瘋狂進攻,保住了陣地,也保住了全體同志的生命安全。</p><p class="ql-block"> 土匪四次進攻受挫,決計將武工隊緊緊包圍起來,企圖等待天亮之后,再向駐地發起攻擊。水、米未沾的武工隊同志們,此時也疲憊不堪,天公還不作美,淅淅瀝瀝地下起雨來,濕透了武工隊員們的衣衫,又加上陣陣寒風,隊員們一個個瑟瑟發抖,如此的饑餓和寒冷下,面對人多勢重的土匪,怎么辦?如果繼續堅守下去,面臨的將是寡不敵眾的嚴重后果。于是有豐富經驗的王界平同志果斷決定,唯一的出路是沖破重圍,實行戰略撤退,保存實力。經幾個區府領導短暫商議后,決定了突圍方案。晚上十時許,突圍行動開始,王副區長率領一班戰士,在濃郁的夜色掩護下,悄悄地向土匪的陣地摸去,到距敵人陣地十來米的地方,突然發起攻擊,長槍、短槍、手榴彈一齊打響,敵人猝不急防,頓時暈頭轉向,四處竄逃。這時新區機關干部和武工隊戰士邊打邊跑,迅速沖過包圍圈,消失在黑夜中。王界平又帶領突圍的戰士擔任掩護,尾隨大隊后撤阻擊后面跟來的敵人。次日凌晨,隊伍終于擺脫了跟蹤追擊的敵人,在蒙蒙細雨中撤退到了九區跳石。至此,接龍區的七個鄉全部落入匪手。</p><p class="ql-block"> 3月5日,跳石區周渭川副區長親率跳石區武工隊30余人馳援太平武工隊,共計50余人,于次日晨第一次向接龍出擊,土匪聞風逃遁。時近中午,大群土匪反撲過來,周區長機智地避開土匪夾擊,帶隊撤返跳石,但太平武工隊則被“神兵”包圍在接龍的大礦山上,一場激戰后,武工隊大部突圍。隊員張炳云、朱思倫、劉燦林三人不幸被俘,其中張炳云則被視為地道八路軍,押往石龍永峰寺,被“神兵”剖腹殺害祭旗,其狀慘烈。太平武工隊干部方仁智(地下新青社員)不幸被土匪截獲。雖經土匪威脅利誘,百般折磨,他仍堅貞不屈,大義凜然,高呼:“你們這幫土匪逃不了啦!解放軍、王區長他們打過來了,只有繳械投降,才是唯一的出路……”他被土匪殺害于接龍涼井嵐埡山上,時年21歲,既后,巴縣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在接龍鎮石磅村修建了烈士墓。這是后話。</p><p class="ql-block"> 是日下午,太平武工隊在王界平的解救下,撤去石崗與接龍武工隊會合。3月8日黃昏,大批土匪又乘勢開向石崗,武工隊星夜返向跳石。</p><p class="ql-block"> 接龍土匪之猖狂,時為南溫泉駐軍和黃桷埡川東軍區都為之震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打開石門雄關破 接龍收復斃“周昌”</b></p><p class="ql-block"> 在跳石鄉經短暫休整后,武工隊以其精干與駐守南溫泉的小泉的解放軍三分校警衛連組成突擊隊出奇兵,選道向盤據在太平鄉的土匪實行攻打。土匪猝不及防,我方告捷。由于突擊隊人少,難與大股土匪持續作戰,在痛擊太平鄉之敵以后,等其驚魂未定,虛晃一槍,迅速撤出戰斗。待土匪大股力量集隊完成時,突擊隊早以鴻飛不見蹤影。惱羞成怒的土匪隨即加強力量,將進入接龍的雄關咽喉之地——碑埡進行嚴密封鎖,并將巖口石門堵塞,斷其路口以防攻擊。</p><p class="ql-block"> 土匪之猖獗,已嚴重威脅著新生的人民政權。為了徹底消滅土匪,粉碎其復辟夢想,接龍區政府由跳石鄉轉移到與太平鄉僅一箭之遙的石崗鄉。同解放軍的川東軍組成聯合部隊,精心制訂了“銅壁合圍”計劃:以土匪老巢南川白沙井為合圍中心,兵分三路,從涪陵、南川、巴縣三個方向分進合擊,全面清剿。巴縣方向即以八區(接龍)為突破口,拿下接龍,剿匪部隊即可直指南川。</p><p class="ql-block"> 3月15日“合圍”戰斗正式打響,由王界平率領區武工隊與川東軍區調來的正規剿匪部隊配合,五更時分從石崗出發,拂曉前抵達碑埡。這碑埡,前臨石崗,后倚太平,真不愧稱進出接龍的雄關咽喉——從山腳望去,整座山頭宛如一道巨大的石壁,矗然聳立,一條陡峭的青石小徑蜿蜒而上,直達巖口石門,石門兩側均是懸巖絕壁,人跡罕至,地形極為險要。土匪占據碑埡后,即以巨石將巖口石門堵塞,并在其上設置機槍、土炮,切斷道路,扼守要沖,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p><p class="ql-block"> 部隊乘天色未明,利用亂石掩護,悄悄地摸到巖口石門之下,敵人尚未發覺,解放軍乘其不備立即向據守巖口的土匪發起猛攻,槍彈的閃光頓時劃破黎明前的夜空,猛烈的喊殺聲打破了山間的沉寂。敵人憑借有利地形,瘋狂反擊。由于巖口通路狹窄,部隊無法展開攻擊,敵又集中輕重火力嚴密封鎖道路,致部隊進攻受阻。其后解放軍幾次發動進攻,均因地形險要,未能將石門攻破,只有暫時收兵。后來,部隊指揮員進一步考察地形后立即改變了戰術,命令正面部隊發起佯攻,集中火力壓制巖口之敵,由王界平率領一小隊戰士,迂回至石門左側山崖,沿著陡硝的山壁,附石攀援而上。快到山頂時,一面高約六七米的石壁陡立面前,王界平立即采取了搭人梯的辦法,使數十名戰士得以翻上石壁。上石壁后,戰士們立即從敵人側后猛沖過去,與巖口守敵展開了激烈的肉搏戰。此后,被阻于石門之下的解放軍大部隊,乘機發起沖鋒,一舉拿下石門。余下殘匪此時已如驚弓之鳥,惶惶敗逃。匪首從懸巖上一頭栽下,粉身碎骨。這場戰斗活捉了土匪連長陳松柏,打傷匪徒10余人,并生俘土匪30余人。至此,碑埡這道雄關告破。</p><p class="ql-block"> 攻克石門破雄關,部隊乘勝猛追,太平鄉大部分土匪望風而逃。但有一股“神兵”在號稱“周昌大將”的神兵司令部頭目張雄等的率領下,竄逃入一地主大院,妄圖憑借高屋院墻,負隅頑抗。王界平指揮一隊戰士向盤據在院的“神兵”發起攻擊,其“周昌大將”張雄及“神兵”全部被殲,但另一“周昌大將”楊某,確實是異常兇悍,冥頑不化,他被王界平追至太平鄉巴巴橋上連擊數槍,絕命前卻還在橋上招手降神,乞求神明保佑。過后,戰士在他身上搜出大量“神兵”用的護身符,只可惜作惡多端,神仙難佑!這時小觀鄉的徐之明帶領一群匪徒,從挖斷山方向襲來,欲增援太平之匪,但遭痛擊而逃之夭夭。這樣我方勝利收復了太平。</p><p class="ql-block"> 次日中午,部隊整裝待發之際,土匪糾集大批人馬突然從四面包圍了戰士,數千名土匪威脅一些不明真象的群眾鳴鑼擊鼓,槍炮齊鳴,狂呼亂叫著“抓活的”、“打穿黃軍裝的和外來的”為其吶喊助威,槍聲、炮聲、吶喊聲響成一片,真還有些使人毛骨怵然。但戰士們沉著應戰,集中火力壓制土匪的沖鋒,并逐步摧毀土匪的火力點,土匪進攻受挫,士氣漸漸衰落,解放軍突然反守為攻,兵分三路,分頭進攻,土匪被全部擊退。為了避免土匪再次圍攻,解放軍迅速退守碑埡,控制制高點。歷經數天的拉鋸戰之后,土匪潰逃,并收復了接龍。但匪眾盤踞在石龍,龍頭埡等處作威作福。巴縣縣委組織部長葛維屏和八區(接龍)副區長王界平及川東軍陳政委,郭參謀等一起作攻打“神兵”老巢永峰寺的決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兵分三路齊進發 老巢“神兵”一窩殲</b></p><p class="ql-block"> 隨后接龍收復了,縣委組織部長葛維屏和接龍區副區長王界平及部長首長共同策劃了,攻打“神兵”老巢——永峰寺的作戰方案。</p><p class="ql-block"> 1950年3月21日夜,剿匪部隊和區武工隊,約有六七百人,兵分三路向永峰寺進發:主力部隊則往接龍的玉峽口、鐵樹埡、太平橋、涼臺坡,上涼水后再兵分兩路;一路從龍頭埡山實施正面攻擊。二路經涼水的竹林,上桐子坡、馬腳跡、穿心廟到奓口石抄襲土匪南撤石灘鄉之路;另一路經高巖頭、馬河溝到張家坪切斷土匪退往石龍的后路。從接龍到永峰寺50多華里,正面攻擊部隊翻越兩座大山,徒步急行軍抵達永峰寺時天已大亮,盤據在山上的土匪首先發現,戰斗立即打響,遍山的土匪躲藏在亂石后面向解放軍猛烈射擊,剎時間槍聲大作,彈雨橫飛。由于不熟悉地形,只得八方迎戰,大部分戰士都沖上山去實行單兵作戰與土匪進行生死較量。在解放軍連續四次用強大火力猛烈轟擊下,敵人開始慌亂,四處逃散,戰士們乘機將其攔腰切斷。土匪見勢不妙,一部分從廟里漸漸沖出廟門向花橋方向逃竄,另一部分急縮回廟內,繼續與解放軍對抗。由于大部分戰士均已上山,此時王界平身邊僅有一位部隊指導員和兩名戰士,為了防止敵人逃跑,他們四位同志立即猛撲上前實行正面阻擊。</p><p class="ql-block"> 土匪掉頭逃竄,一部分土匪跳巖逃走,另一部分土匪竟被王界平等四人堵進廟院。四位同志立即沖向前去,堵住廟門,以阻擊敵人繼續向外突圍。說來真令人發笑,這伙愚昧無知的土匪神兵,已死到臨頭,還在廟內燒香嗑頭,求神保佑其刀槍不入。燒香嗑頭后才欲往外逃,但均被王界平等四人堵了回去。但其中有好幾次情況十分危險,數名土匪已竄至門外,進行短兵相接。一個兇悍大塊頭女匪將解放軍一位小戰士攔腰抱住,又撕又咬,同時,還瘋狂地喊叫“非殺死你不可”!相互撕打搏斗幾分鐘后,小戰士終將女土匪殺死,脫離危險。此時,解放軍的手榴彈、子彈漸漸打光,眼看敵人又要開始反撲,在情況萬分危急之際,王界平當機立斷,用槍頂著軍衣揮舞,示意山上的部隊火速下山支援。山上的部隊見信號迅速下山增援。廟內的神兵玩匪也真是些亡命之徒,雖經我方戰士不斷喊話,再三宣傳黨的政策,命令其繳械投降,但其不僅無動于衷,反而更加負隅頑抗,并利用在暗處的優勢,將部隊的機槍手堵在廟門,由于土匪在暗處,好幾個戰士被擊倒。剿匪戰士們隨即發起猛攻,用四門小炮轟擊并把一排排手榴彈投進寺院,戰士們在手榴彈爆炸后的濃煙掩蔽下,見墻挖洞,一層一層地攻入廟內,最后將土匪逼到一幢樓房內團團圍住。這幫土匪,死到臨頭居然還要頑抗到底,將機槍架設在塔樓上向解放軍瘋狂掃射。戰士們冒著槍林彈雨猛地向樓上沖去,可剛沖到樓口,匪徒們竟將尿罐猛然摔下,污穢的糞便灑滿戰士們全身,還有一名戰士竟被尿罐擊倒在地。頓時屎尿遍地,臭不可聞,戰士們氣得七竅生煙,脫下臟衣,赤身奮戰。中午時分,終將廟內“神兵”土匪全部殲滅。打下了永峰寺。這次戰斗,當場打死土匪40多人,活捉包括神兵司令李俄生,參謀長郭文修在內的350多名土匪。由于解放軍連續作戰,官兵疲憊不堪,決定在永峰寺就地休息開飯,但飯菜尚未做好,數千名土匪從四面八方反撲上來,解放軍被圍困在廟內。雖然土匪人多勢眾,火力猛烈,但他們幾次突圍均未成功。時近黃昏,土匪攻勢更烈,危難之際,部隊首長和葛維屏同志當機立斷,命令王界平同志帶領兩個突擊排在大部隊四門火炮的強大火力掩護下,殺出一條血路,掩護大部隊突圍。命令下達之后,王界平同志迅速率領兩排人馬迎著敵人的炮火猛沖過去,一鼓作氣拿下一個山頭,接著又向另一個山頭發起猛攻,以吸引敵人的火力。此時,解放軍大部隊撤離寺廟,占領了龍頭埡高地。王界平同志的兩個突擊排仍繼續與土匪拼殺,牽制住敵人的火力。緊接著,剿匪大部隊迅速搶占龍頭埡,突出重圍。王界平見機撤出戰斗,緊跟大部隊向涼水方向撤離。天色已晚,部隊押著350多名俘虜在崎嶇不平的山道上摸黑行進,抵達涼水時已近半夜。</p><p class="ql-block"> 這次戰斗,徹底端掉了“神兵”司令部,“神兵”土匪至此徹底瓦解。匪首李俄生、郭文修在巴縣馬王坪李家沱被處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宜將大勇追窮寇 川東匪患一掃光</b></p><p class="ql-block"> 端掉土匪“神兵”老窩后,土匪已受到沉重打擊,徹底消滅這股土匪的時機已漸近成熟。剿匪部隊決定采取“引蛇出洞”的戰術行動,將土匪各個殲滅。攻打永峰寺第二天,解放軍佯裝后援為繼,彈藥缺乏,主動撤離涼水,既而又放棄接龍,回師太平。土匪果然上當,糾集二千余人,圍攻太平。剿匪部隊僅派出少量兵力,與敵周旋,當晚部隊再次撤到碑埡。這時,一偵察員傳來急報:土匪九路十八軍,正、副軍長王宏基、王嘉謀正旮集大小土匪頭目在姜家區太和鄉召開“前敵指揮部”作戰會議,并且聚集了大批人馬,企圖攻打南泉和重慶。土匪的行動早在解放軍意料之中,剿匪指揮部火速傳令,進剿太和。</p><p class="ql-block"> 次日凌晨,解放軍從碑埡、中心、二圣三路出兵太和,將土匪四面包圍。土匪占據了有利地形,各場頭要地均派有重兵把守,還在場頭的太和小學碉樓上架設了幾挺輕、重機槍,用火力控制了整個太和場,給剿匪部隊的進攻造成極大威脅。但激戰到上午十點,土匪無法抵擋解放軍的凌歷攻勢,全線潰敗,只有一少股土匪龜縮在碉樓里繼續頑抗。解放軍遂集輕、重火力,向碉樓猛烈轟擊,打得土匪不敢抬頭,解放軍戰士乘機沖進碉樓與頑匪短兵相接,一場干凈徹底的肉搏戰很快就肅清了頑敵,戰斗結束。這次太和場圍剿戰,是繼永峰寺戰斗后的又一次勝利,擊斃土匪數百人,俘虜土匪七百余人,時為黃埔軍校五期學生的王嘉謀因不走革命之道路而成匪首,也落得了被俘下場。匪軍長王宏基在混戰中僥幸漏網,帶著部分殘匪向南川、涪陵方向猖獗逃竄。</p><p class="ql-block"> 為了徹底消滅王宏基等殘匪,剿匪部隊乘勝追殲至南川、涪陵,追殲之初,在姜家區白鶴鄉的石門附近遭到姜家區劉大同所屬匪徒的迎面阻撓。劉大同原是國民黨聯防隊隊長,有兄弟三人,均是姜家區有名的惡霸。土匪暴動之時,劉氏三兄弟糾集當地的地痞流氓,組成土匪隊伍,成為王宏基手下的得力干將。此次率兵堵擊,顯出一付不可一世之氣慨,但哪經我人民解放軍之輕輕一擊,匪徒便紛紛丟棄甲,落荒而逃,逼得有的還跳巖身亡。于是,接龍姜家地區的殘匪已掃清,剿匪部隊揮弋南川,予頭直搗匪首鄧俊武長期盤據老巢——白沙井。土匪早已成為驚弓之鳥,哪里還敢與解放軍公開抗衡,部隊所到之處,盡皆聞風而逃。四月中旬,解放軍進抵格篼灘、甘壩子與從涪陵、南川方向進擊的另一部隊勝利會師。這時的土匪,大多已經聞風喪膽,其實土匪成為鳥獸散,一些被脅迫入匪的普通匪徒便偷偷跑回了家。但也有一些積年悍匪,仍竄逃于深山荒野或匿藏于民宅。但經不住剿匪部隊晝夜不停地搜山查院,只得剿械投降。匪十八軍軍長王宏基帶領七名貼身侍衛躲在一個十分隱密的山洞里,仍被解放軍搜索部隊發現。王宏基困獸猶斗,拒不投降,手持雙槍,瘋狂地向搜索戰士射擊,最后被解放軍用機槍、手榴彈擊斃。土匪副司令登波(人稱“劍仙草上飛”),南涪地區龍頭大爺吳飾成也相繼落網。</p><p class="ql-block"> 只匪首鄧俊武率領部份殘兵敗卒潛入貴州,遁逃進深山老林,剿匪部隊立即尾追至貴州深山,安營扎寨,繼續清剿。由于這些地區長期被土匪盤踞,群眾受其反動宣傳的影響,對新政權疑慮重重,不敢與工作人員接近。部隊剛到時,村村戶戶的老百姓卻關門閉戶,不見人影。但經再三宣傳,和受解放軍工作隊的嚴密紀律影響下,群眾逐漸向解放軍和工作隊靠攏,不久老百姓積極行動起來了,自覺協助解放軍清剿殘匪。有的群眾主動向解放軍提供情況,送信、帶路......貴州山區,土匪藏身在土匪經常出沒的地區,布置了大量的兵力,所有村寨都住進了部隊。一到晚上就全軍出動,封鎖所有的村寨山間小道......只要土匪一露頭,就是一陣窮追猛打。一連七天七夜,躲藏在山上的土匪因無法搞到糧食,餓得頭昏眼花,足軟筋麻。大部分土匪實在無法忍受饑餓和寒冷的煎熬,只好乖乖地跑下山來向解放軍繳械投降。余下的后來便被一一清剿。到六月下旬,各地的匪患已全部肅清,由川東軍區組織指揮的“銅壁合圍”行動宣告勝利結束。在這次剿匪戰斗中,共投入兵力七千余人,歷時三個多月,打垮了巴、涪、南三縣境內數以萬計的土匪武裝,俘虜匪徒數千名,繳獲各種槍支彈藥無計其數,剿匪作戰的勝利,徹底地粉粹了國民黨土匪特務的復辟夢想,捍衛了我們新生的人民政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人民政權得鞏固 翻身作主分田忙</b></p><p class="ql-block"> 匪患平定后,王界平等隨軍剿匪的同志,立即返回接龍,投入建政、征糧工作。</p><p class="ql-block"> 王界平副區長主持工作,首先對區級班子進行了調整、補充,完善組織機構,充分發揮區委、區府機關的工作效能,強化區級政權。其后,又向各鄉派干部,迅速建立起各鄉人民政府,將區、鄉政權牢牢地掌握在人民手中。</p><p class="ql-block"> 平定匪患廣大群眾揚眉吐氣,對我黨、我軍和人民政府更是衷心擁護,很多窮苦老百姓,雖然生活困難,但仍是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努力上繳公糧。雖然1950年接龍遇上春荒,經上級批準,接龍區將征收入庫的糧食撥出一部分,根據缺糧戶的實際情況和償還能力,給予借貸或救濟,幫助群眾渡過了難關,廣大群眾對人民政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積極行動起來,配合政府的清匪反霸征糧工作結合進來,這樣,在土匪暴動期間,參與土匪活動,搶劫政府公糧的土匪惡霸被檢舉揭發出來,勒令這些家伙被搶的公糧一顆不少地收交回來;一些罪大惡極的土匪惡霸遭到了鎮壓。在“首惡必辦,脅從不問,立功受獎”的清匪政策感召下,不到半年時間向接龍區人民政府悔過自新的土匪數以萬計,交出的武器彈藥不計其數……</p><p class="ql-block"> 1950年秋,接龍區同全國各地一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減租退押、土地改革運動。在我國延續了數千年的封建制度基礎——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至此而徹底消亡,廣大農民以此走向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p><p class="ql-block"> 如今,當年在剿匪戰斗中光榮獻身的同志們早已化為一塵黃土,但戰士們無私無畏,浴血奮戰,慷慨獻身的光輝形象與接龍青山同在,與天上日月爭輝!</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寫罷此文,筆者感慨萬千,以詩作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經革命蹈洪流,定向接龍奏凱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敵特妄顛新政權,隨軍剿匪疾如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既平匪亂又征糧,減退迎來土改香。</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鎮反援朝雙結合,民歡齊頌黨中央。</span></p> <p class="ql-block"><b>相關鏈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王界平同志簡歷</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界平,男,系山東省滕縣人,中共黨員。解放戰爭時歷經“淮海”、“渡江”、“進軍西南”諸戰役;其后在巴縣接龍任副區長、區委書記和縣民政、工業、農業、房管局長及縣經委主任等職到離休,定居巴南魚洞。</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接龍剿匪記”是怎樣來的</b></p><p class="ql-block"> 作者劉澤君系原巴縣接龍區(現巴南區接龍鎮)人,現年86歲,中共黨員。五十年代在接龍區委工作期間,就開始搜集征糧、剿匪等歷史資料。退休后,2001年與王界平同志同住在巴南區魚洞街道。常與其交談獲得了不少真實動人的故事,于是觸發撰寫此文的思緒,歷經時久,方成此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現以12700多字的“接龍剿匪記”歷史,獻給接龍鎮黨委、政府和接龍人民,共同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青山埋忠骨 浩氣蕩云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憶接龍剿匪犧牲的烈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 劉澤君</p><p class="ql-block"> 重慶解放后的1950年初,原巴縣接龍區人民政府成立不久,轄區內的國民黨特務、土匪、散兵游勇竟勾結地方惡霸勢力抗征、抗糧,發展到搶劫公糧,驅趕迫害征糧干部,甚至組織反動武裝九路軍,敢冒天下之大不諱,竟于同年3月2日傍晚,向區人民政府進攻,迫使王界平區長等領導親率區隊、區干英勇無畏,迎擊來犯之敵,且戰且退,終于連夜安全向石嶺方向撤去。</p><p class="ql-block"> 同年3月5日,由方華蔭同志組建的太平武工隊(現和平橋)在跳石區隊的配合下,首次打過接龍,時進中午,土匪反撲過來,把武工隊包圍在大礦山上寡不敵眾,冒死突圍,不幸武工隊員三人被俘,其中隊員張炳云一人則被“神兵”押解石灘永峰寺殺害祭旗。</p><p class="ql-block"> 3月6日,區長王界平在軍大三分校警衛連李連長率部支援下,于7、8兩日先后打過太平、接龍,斃傷匪連長陳松柏以下30余人,有50余人土匪被俘,并戳穿了神兵“打不進,殺不進”的神話。這次出擊,太平武工隊干部方仁智同志不幸犧牲于接龍涼井嵐埡山上。</p><p class="ql-block"> 其后,土匪武裝更為囂張,大有進攻重慶之勢。于是川東軍區決定,組織103團600余大軍進剿。先后于同年3月21日、28日及4月初、中旬發動了端掉“神兵老巢永峰寺、太和(現天星寺)圍殲戰,涪陵干壩子殲天戰等諸多戰役,5月中下旬,為期3個月的匪患,終于全部蕩平。</p><p class="ql-block"> 眾所周知,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人民政權剛建立,尚待鞏固,許多諸如優撫等的規章制度還未建立健全。我們知道犧牲的解放軍他們的尸體都是運往黃桷埡汪山軍區附近的草地安葬,沒有追悼會等儀式舉行,就是武工隊犧牲的方仁智、張炳云2人,過后才知張炳云原籍是太和(現在的天星寺),出生于貧民家庭,當時家中僅有老母1人,參加武工隊3天,即被俘殺害于石灘永峰寺,至今不知其尸骨散落在何處?其后我們曾經記得王區長講過,其母托人在接龍區政府索取過一張證明,過后不知所蹤。</p><p class="ql-block"> 方仁智烈士犧牲時年僅21歲,1949年在南泉新聞學院畢業,重慶解放后參加工作,先是在接龍區干征糧和宣傳工作,土匪暴動后為策安全,即參加太平武工隊,犧牲時正值剿匪高潮,其尸體都是親友收殮,簡葬于太平鄉覺林寺側的西山下。1989年經接龍區委區政府申報,又由巴縣人民政府報請上級批準,追認為“革命烈士”,并于同年冬天再由巴縣民政局和和平橋鄉政府撥款修建烈士墓,1990年元月29日為烈士墓落成之日,隆重舉行了烈士犧牲40周年的掃墓活動。烈士有知,亦當含笑九泉之下。</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周年之際,我們在學習黨史教育中,回憶起巴縣接龍剿匪犧牲的烈士71周年之時,特撰寫此文紀念烈士。我們從以前一窮二白的國家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我們活著的人,享受著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為我們后代創造的榮譽和幸福,應該牢記在心,永遠不忘。革命先烈的犧牲精神永垂不朽!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光耀千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親歷家鄉的變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劉 澤 君</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周年之際。我憶起原來家鄉是個夾壁溝,在黨的領導下,現以變成寬闊的新城鎮的始末。</p><p class="ql-block"> 初心是指引前進的方向,使命是展望未來的前景。1983年我就在巴縣接龍區委辦公室擔任文書工作時,一天區委領導安排我到接龍老街參加居民座談會,在座談中了解到原來的接龍場老街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它位于兩山之間的“夾皮溝”,地勢低洼。新中國成立后接龍區委區公所和接龍鄉政府同時建立在這里, 成為接龍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共轄十個鄉、十多萬人口,一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可是這個接龍場,不但街道邋遢、房屋陋濫,新建和擴建都受到限制,如一遇下大暴雨就出現滑坡,小河水猛漲就遭水淹,嚴重威脅著居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它已經喪失了區所在地的“中心”地位,更難適應建國以來改革開放后接龍地區的全面發展。</p><p class="ql-block"> 這個接龍老場,是否走異地新建的路子?多年來接龍區對此舉棋不定。一些同志不是沒有看到異地新建的必要性,而是畏懼困難。區、鄉領導曾為此召開過多次座談會,反復征求各方面意見,然后進行分析,看清了異地新建接龍鎮的必要性,決定進行搬遷新建。1985年10月,接龍區領導安排我執筆,向巴縣人民政府寫了題為“關于搬遷接龍老場鎮興建接龍小城鎮”的報告,縣府即將此報告報送重慶市人民政府,很快就被重慶市政府以(85)168號文件批準:搬遷老接龍場,同意興建接龍新城鎮。</p><p class="ql-block"> 1985年10月至1986年6月的這段時間里,在市、縣城鄉建設部門的幫助下,認真地開展了選址定點,繪制建設藍圖。而對搬遷、選址這道難題就擺在了接龍區領導們面前。當時有幾個候選的地址:首選小觀的八棱碑大壩,那里地勢寬闊,又是五步河上游,可是不具長遠發展條件。張家灘壩也不錯,可地勢太低洼,又難以形成交通樞紐,還有中壩、觀音灘……召開十余次區、鄉干部研討會、數十次的群眾座談會;最后區里和規劃部門的專家一起看準了距舊場鎮約一公里的塘邊村的塘邊壩,該處一片平坦,交通方便,渝——南,渝——綦公路橫貫其間,無滑坡、無山洪威脅,宜于作新城鎮的好地址, 新址確定后,緊接著就制定規劃,本著立足山區長遠發展的原則,同時做到“三個結合”:一是新鎮與舊鎮相結合,二是新鎮與新村相結合,三是近期與遠期相結合。經過工程技術人員的精心設計,反復討論修改,規劃設計出了一個標準高、功能全、布局合理的新城區藍圖。它近期可為農村土特產品集散型的山區集鎮;今后又可逐步過渡到資源開發型的山區城鎮。</p><p class="ql-block"> 接龍原區、鄉黨委把小城鎮建設納入重要議程日程,乘改革開放這個大好機遇,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1987年12月成立了新接龍城鎮建設指揮部,實行宏觀調控,統一指揮,統一規劃,下設辦公室。力求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的作用,明確職責,誰主管、誰負責,一抓到底,為城鎮建設鳴鑼開道,掃清障礙。緊接著就開展籌資、征地、拆遷、安置補償;水、電、路,三通一平等方面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由于資金匱乏,制約著新城鎮建設,錢從哪里來?完全依靠國家不可能。接龍區委領導一班人作出決定:要干,只能不等不靠,要打通各個渠道,走共同集資,共同發展的道路。采取財政、單位、部門、個人多渠道集資的方式,并及時快速地引入市場機制,讓業主介入。辦法是“誰興建、誰投資、誰受益”,博采眾長,發揮各部門、單位的財力、物力優勢,這樣一來投資建房的人愈來愈多了,很快地就籌集建設資金7830多萬元。</p><p class="ql-block"> 同時,找什么樣的施工單位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決策者們火速決定建立《重慶接龍建筑有限公司》,一是有利于自身的鄉鎮企業發展;二是自己的隊伍便于高要求,嚴管理;三是能大力促進接龍技能人才的成長。</p><p class="ql-block"> 還有資金籌集、安置補償、三通一平等等難題,但再多的難題也難不倒勤勞智慧的接龍人。1988年10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鞭炮齊鳴、鼓樂喧天,接龍小城鎮建設正式破土動工拉開了帷幕。</p><p class="ql-block"> 接龍人民經過三年多的寒來署往,奮力拼搏,終于新建起了兩橫兩縱的寬闊街道;公路四通八達,人車分流,鱗次櫛比的高樓拔地而起,功能區分布合理,建筑風格令人耳目一新。集鎮四面環山,林木叢生,蒼松翠杉,蔚為天然生態環境屏障,別致的新興小城鎮在接龍大山之間崛起了!</p><p class="ql-block"> 新城鎮建起了,陸續進行搬遷的單位有:黨政機關、稅務、農行、城管、林業、郵政、工商、醫院、商貿、中小學等45個單位和中小型企業42家的各類房屋建筑面積28萬多平方米;已基本完善了各單位的遷建工作。</p><p class="ql-block"> 這座小城鎮,成了接龍區十多萬人口的物資集散地和人員交往、文化交流中心,成為接龍城鄉統籌的結合部,但更主要的是它在短短的時間里,就把世世代代散居在野嶺荒坡茅草屋、土木結構屋里的山民聚集到了新城鎮和農民新村,住戶們說:我們住的如都市一樣的高樓大廈,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共產黨真的好啊!</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阳市|
贡山|
泸溪县|
合江县|
渝北区|
康马县|
伊春市|
永安市|
咸宁市|
晴隆县|
通道|
天津市|
孙吴县|
蛟河市|
丹东市|
绥宁县|
克什克腾旗|
五台县|
英超|
洛阳市|
成都市|
华容县|
宁津县|
衢州市|
军事|
新野县|
武威市|
石城县|
黔西县|
会理县|
乌拉特中旗|
登封市|
元谋县|
溧阳市|
揭东县|
宝鸡市|
革吉县|
交城县|
池州市|
饶阳县|
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