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33年下半年,蔣介石對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圍剿”,由于王明“左傾”教條主義路線的錯誤,排除了毛澤東的領導,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1934年10月紅軍被迫踏上了長征之路。 </p><p class="ql-block"> 中央紅軍在蔣介石幾十萬軍隊的圍追堵截下縱橫十余省,長驅二萬五千里,完成了無與倫比的一次史詩般的遠征,它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偉大史詩,是人類戰爭史上的空前奇跡。</p><p class="ql-block"> 長征是舉世無雙的,是一場激動人心的遠征,80多年的斗轉星移,長征這部英雄史詩依然豪情萬丈,歷經歲月滄桑,這種偉大的長征精神仍然催人奮進。有人說,不管你對長征的描述是多么的悲壯,還是多么的偉大,是艱險還是苦難,也不管你對長征路線多么熟悉,如果你沒有實地的走一走,親身去感受,去體驗,那么你的理解總是不全面的,你的認識總是膚淺的,你永遠感受不到長征的艱難險阻,也無法更深刻的體會那偉大的長征精神。</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19日,在迎接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到來之際,我們一行22人自駕開始了從上海一大會址、嘉興紅船,途經長征之路,一直至延安、西柏坡的紅色之旅。歷經26天,跨越15個省份,行程萬余公里,期間,經受了磅礴大雨、冰雹、雪山霧雪、路基蹋陷,山坡滾石,泥濘、沙石之路等行車困難的考驗,終于完成了我長久以來探尋紅色之旅的一個夢想。</p><p class="ql-block"> 我常想, 是什么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正確和偉大,使其一步步走向勝利,長征路之行使我更加明了那就是堅定的信仰和偉大的長征精神。</p><p class="ql-block"> 80多年前一支為了正義,為了解放勞苦人民的革命軍隊——中國工農紅軍,他們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下艱難前進,在敵人的圍追堵截、狂轟亂炸中忘死拼搏,血戰湘江、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激戰臘子口、翻越夾金山、跨越大草地,一件件、一幕幕刻骨銘心,催人淚下的悲壯情景時時浮現在人們的腦海中。紅軍戰士硬是靠著自己的一雙腳,歷時一年多,轉戰11個省份,縱橫二萬五千里,最終完成了偉大的壯舉!</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使紅軍取得了長征的勝利呢?難道有神仙相助嗎?還是老天刻意的安排呢?不!都不是!完全是靠他們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長征精神!</p><p class="ql-block"> 長征是一首歌,是一首英雄的贊歌,一首勝利的凱歌,一首驚天地泣鬼神之歌,長征也是一部讀不完的書,長征更是一座中國歷史不朽的豐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位于福建長汀縣南山鎮的中復村,當時紅九軍團駐在這里,1934年9月30日,時任紅九軍團的參謀長郭天民曾在這里動員大會上說:“鄉親們不要擔心。紅軍還是要打回來的”。</p><p class="ql-block"> 當地政府將這里定為紅軍長征零公里處。</p><p class="ql-block"> 重走長征之路,就從這里走起。</p> <p class="ql-block"> 1934年10月17日,中央紅軍在于都集合后,由此渡口渡過貢江,開啟了長征之路。</p> <p class="ql-block">蔣介石設置了四道封鎖線以消滅紅軍。</p> <p class="ql-block"> 這是湘江戰役紀念館。</p><p class="ql-block"> 中央紅軍在戰略轉移途中先后沖破了敵人的三道封鎖線,于1934年11月下旬進抵湘桂邊界的湘江。</p><p class="ql-block"> 蔣介石派了30萬軍隊,在湘江以東布置下了號稱“鐵三角”的第四道封鎖線,欲將中央紅軍“包圍全殲于湘江東岸地域”。面對生死存亡,紅軍將士浴血奮戰七晝夜最終以折損過半的慘重代價突破湘江封鎖線,粉碎了敵人的包圍,在那場最慘烈最悲壯的戰役中,擔任掩護任務的紅三十四師身陷重圍,無法過江,但面對敵人奮力抵抗,用血肉之驅筑起了一道城墻,為紅軍渡江贏得了勝利,最終紅三十四師大部將士英勇就義。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傷重被俘,敵人抬著他去邀功,途中他醒后自己絞斷腸子,壯烈犧牲。湘江戰役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三萬人,湘江灑滿了烈士的鮮血,當地百姓流傳的“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魚”真實描述這場戰役的慘烈與場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面對紅軍的重大損失,1934年12月12日,中央軍委在湖南省通道縣召開緊急會議,會議著重討論了紅軍戰略轉移的前進方向問題,毛主席建議放棄原定計劃,向敵人力量薄弱的地方貴州前進,雖然多數人贊同毛主席的建議,但由于中央領導層的不統一,未能作出決定,但是通道會議為以后的黎平會議決策紅軍戰略轉移,創造了良好條件。1934年12月14日,中央紅軍攻占黎平。18日中央紅軍在這里召開了長征途中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黎平會議。在這次會議中,經過激烈的爭論,毛澤東主張放棄紅二、六方面軍會師的計劃,揮師貴州西北的意見被采納,此后又在長征途中于1935年1月1日在黔北地區甕安縣猴場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重申了黎平會議關于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戰略地點,決定強渡烏江到黔西北建立新根據地,徹底放棄到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師的夢想。該次會議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p><p class="ql-block"> 因此在黎平會議紀念館我們聽到了講解員所說的:通道會議是偉大轉折的開端,黎平會議是偉大轉折的起點,猴場會議是偉大轉折的前夜。</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7日,中央紅軍攻克遵義,隨后在這里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增選了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長征前成立的“三人團”,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的責任,毛澤東為周恩來在軍事上指揮的幫助,后又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和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指揮。</p><p class="ql-block"> 遵義會議是我黨在歷史上的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確立了毛主席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在最危險的關頭挽救了黨和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解決重大問題的開端,標志著我黨走向成熟。</p><p class="ql-block"> 遵義會議后,毛主席指揮中央紅軍四渡赤水、突破烏江、巧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的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位于貴州茅臺鎮的四渡赤水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 位于丙安鎮的赤水。丙安鎮也是赤水渡口之一。紅一軍團指揮所和軍團長林彪的住所就設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難。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后,繼續北上準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北,蔣介石企圖憑借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于大渡河以南地區 。5月24日晚,中央紅軍第一師第一團經過80公里的急行軍,趕到了安順場,經過激戰,占領了安順場,但只找到了一只木船,要想大部隊順利渡過大渡河是不可能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為在敵軍還沒來得及破壞大渡河上游的瀘定橋前能夠順利的渡過大渡河,中央紅軍用兩天的行程,完成了240里行程,直取瀘定橋。22名紅軍戰士組成的突擊隊,冒著敵人的密集火力,攀緣橋上鐵索沖過瀘定橋,中央紅軍勝利地渡過了天險大渡河。</p> <p class="ql-block"> 飛越大渡河</p><p class="ql-block"> 水湍急,山峭聳,雄關險,豺狼兇。</p><p class="ql-block"> 健兒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夾道迎。</p><p class="ql-block"> 安順場邊孤舟勇,踩波踏浪殲敵兵。</p><p class="ql-block"> 晝夜兼程二百四,窮追猛打奪瀘定。</p><p class="ql-block"> 鐵索橋上顯威風,勇士萬代留英名。</p> <p class="ql-block"> 我們先后在崎嶇難行的山路上翻越了海抜均在4000以上的夾金山、夢筆雪山和雅克夏雪山。</p><p class="ql-block"> 夾金山位于懋功(今小金縣)以南,海拔4000多米,上下要走70多里,高山缺氧,終年積雪,極其寒冷。紅軍隊伍通過30多里的"紅軍小道"翻越這座雪山。許多戰士因缺衣少食,犧牲在途中。</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行駛中也不時受到道路難行之困擾,道路坑洼不平,且泥濘難行。"路基懸空”、“小心落石”的提示路牌常常出現。</p> <p class="ql-block"> 1935年6月,中央紅軍與李先念率領的紅四方面軍先頭部隊在懋功達維鎮勝利會師。這里是會師地。</p> <p class="ql-block"> 中央在兩河口召開的會議決定了紅軍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創建川陜甘革命根據地。</p> <p class="ql-block"> 中央紅軍在荒無人煙的毛爾蓋草地上艱難跋涉,奮勇前進,這是當年中央紅軍過草地遺址。</p> <p class="ql-block"> 走過人跡罕見的茫茫草原與沼澤,中央在甘肅迭部縣的俄界召開了擴大會議。通過關于張國濤錯誤的決定,并將北上紅軍改稱:陜甘支隊。</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當年居住過的房屋,一側木板是當年上下樓之用。</p> <p class="ql-block"> 1935年9月17日,陜北支隊突破了川甘邊界的天險臘子口,第二天又占領了哈達鋪,</p><p class="ql-block"> 哈達鋪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歷千難萬險后,絕處逢生之地,在這里,紅軍得到了困頓至極后的物資和兵源補充;在這里,紅軍建立了以哈達鋪為中心的地方蘇維埃政權,尤為重要的是,在這里,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還得悉陜甘還有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存在的重大喜訊,從而開啟了落腳陜甘暨全民族抗戰的偉大征程。9月27日,中央在榜羅鎮召開了會議,決定前往陜甘。</p> <p class="ql-block"> 隨后紅軍陜甘支隊翻越了六盤山。毛主席在翻越六盤山后作《清平樂-六盤山》的詩詞: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充分彰顯了紅軍是不可戰勝的大無畏精神。</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與陜甘紅軍在陜西省吳起縣吳起鎮會師。1936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10月9日,紅一、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10月22日,紅一、紅二方面軍在寧夏西吉縣將臺堡會師。至此紅軍長征勝利結束。紅一方面軍長征歷時一年,縱橫十一省,行程二萬五千里。紅四方面軍長征歷時一年零七個月,途經四省,行程近萬里。紅二方面軍長征歷時十一個月,途經八省,行程一萬 六千多里。</span></p> <p class="ql-block"> 當你行走在中國紅軍的長征之路,看到紅軍將士為了中國勞苦大眾和中華民族的解放而浴血奮戰,勇往直前,披荊斬棘,不惜犧牲一切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精神的實地與場景再現,誰人又能不會受到心靈的凈化與洗滌而震撼呢?誰人又能不會為之而動容呢?它必將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無盡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紅軍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偉大長征精神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 紅軍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在被俘后自己絞斷腸子,壯烈犧牲。</p> <p class="ql-block"> 湘江戰役紀念館內描述這場戰役的浮雕將戰役中紅軍將士浴血奮戰,一往無前的大無畏情景再現,讓我們刻骨銘心,永生難忘。</p> <p class="ql-block"> 強渡大渡河的勇士們。其中有72名當地船工參戰支援紅軍。</p> <p class="ql-block"> 過雪山草地。</p><p class="ql-block"> 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扎營盤。風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p><p class="ql-block"> 長征組歌真實再現了紅軍在長征路上的艱險、紅軍頑強的革命斗志與犧性精神以及官兵一致,同甘同苦奮勇前行的情景。催人淚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在長征結束后作詩《長征.七律》</p><p class="ql-block">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p><p class="ql-block">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p><p class="ql-block">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p><p class="ql-block">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藐視一切敵人的大無畏精神以及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由此可見一斑。</p> <p class="ql-block"> 讓我們為國家和民族利益而捐驅的先烈們致敬。</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城县|
昌平区|
图们市|
措美县|
花莲县|
平邑县|
呼伦贝尔市|
根河市|
利川市|
绿春县|
屯留县|
新晃|
珲春市|
响水县|
株洲市|
阿瓦提县|
始兴县|
周至县|
嘉义市|
新民市|
广昌县|
醴陵市|
合肥市|
信丰县|
英山县|
阳东县|
大渡口区|
大姚县|
靖远县|
张北县|
广宗县|
邯郸县|
东丽区|
桃园市|
桂阳县|
孝感市|
西峡县|
福州市|
呼玛县|
交城县|
清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