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再一次回眸曾經親歷瞻仰的許多革命歷史遺址;深切地感受到,不忘初心,繼承好紅色基因,點亮我們理想信念的火炬,讓信仰的光芒永遠引導著我們,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這是一件何等有意義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正是在理想信念的火炬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闖天險、戰強敵,爬雪山、過草地,完成了彪炳人類史冊的二萬五千里長征。</p><p class="ql-block">正是在理想信念的火炬下,共產黨領導的百萬軍民堅忍不拔、取得了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最終勝利。</p><p class="ql-block">正是在理想信念的火炬下,英勇的中國人民志愿軍,保家衛國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戰勝了不可一世的美帝。</p><p class="ql-block">正是在理想信念的火炬下,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把汗水和熱血灑在茫茫戈壁,創造了“兩彈一星”的奇跡。</p><p class="ql-block">正是在理想信念的火炬下,無數中國人舍棄小家投入國家三線建設,扛起了對國家的責任,創造了共和國的榮光。</p><p class="ql-block">正是無數忠誠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各個歷史時期以堅定的信念,不怕犧牲、前赴后繼、排除萬難,我們國家才能昂首走向偉大的復興,才能實現中國夢、鑄造新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1935年5月28日,一萬多紅軍戰士在風雨交加雷電閃鳴的夜晚分幾路縱隊悄悄地來到了川西高原的磨西鎮,這個小小的村鎮從來沒有接納過那么多的人馬,鎮內鎮外、周邊的山洞里、大樹下,凡是能夠躲避一下風雨的地方幾乎都住滿了渾身濕透的紅軍戰士;當地老百姓以驚恐疑慮的目光注視著這支雖然饑寒交迫但是待人和氣的隊伍……</p> <p class="ql-block">在歷史凄風苦雨的沖刷下,八十多年前的場景已經蕩然無存了。然而歷史絕對不會忘記,磨西古鎮在紅軍長征途中的緊要關頭,以它全部的微薄之力接納過危機重重的中央紅軍。</p> <p class="ql-block">中國革命歷史上著名的磨西會議就是在磨西鎮內的教堂內召開,歷史將銘記這次關系到數萬紅軍生死存亡的重要會議。</p> <p class="ql-block">在5月28日當夜,毛澤東在磨西鎮的教堂內召集政治局會議,朱德、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陳云、鄧小平等人參加,會議作出了三個極其重要的決議:一,確定了下一步紅軍向四川甘孜方向的行軍路線;二,確定了由林彪擔任軍團長的紅一軍團不惜一切代價搶奪瀘定橋,把前進的通道打開;三,派陳云離開部隊馬上趕去上海恢復已經遭受嚴重破壞的上海地下黨組織。毛澤東在磨西會議上有個著名的決斷“紅軍不做石達開,大渡河擋不住紅軍”。磨西會議為下一步中央紅軍的行動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安順場地處大渡河中游,是大渡河畔的一個重鎮,為兵家和商家必爭之地。太平天國時期,翼王石達開在此被清軍圍堵其結果全軍覆沒。1935年5月紅軍長征來到了川西地區、途經大渡河安順場,對岸渡口有敵重兵防守,身后敵追兵在步步進逼;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英雄的紅一團搶奪到了敵軍二艘小木船,于5月25日風雨交加的那天夜里,十七名舍身忘死的紅軍戰士冒著敵人猛烈的炮火,硬是用這二艘小木船強渡到對岸,搶奪了灘頭陣地,取得強渡大渡河的首戰勝利。為絕境中的紅軍殺開了一條生存的血路。</p> <p class="ql-block">在紅一團在安順場用二艘小木船搶渡大渡河的第三天,1935年5月28日,紅四團的指戰員餓著肚子正在為搶奪大渡河上的瀘定橋而奔赴戰場,連續十六個小時冒雨摸黑急行軍120公里,這是古今中外所有的軍隊從未打破過行軍速度,紅軍戰士憑借對革命無比忠誠的信念,超出了生命的極限,以每小時強行軍七八公里的速度終于趕到了瀘定橋邊,只見晨?中晃動的橋面上己經被抽掉了全部的木踏板,僅剩下12根閃著寒光的鐵鏈在疾風中搖擺著……一聲令下紅軍突擊隊員毫不猶豫地向鐵索橋對岸沖去,凄冽的槍聲劃破了大渡河黎明的上空;迎著對岸敵軍射來的槍林彈雨,紅軍戰士腳踏著鐵索,一手拉著橋側的鐵鏈,一手端著槍一步一步艱難而頑強地向前攀登…快到橋頭了,紅軍戰士冒著敵人燃起的熊熊烈火奮不顧身地沖向對岸的橋頭堡……我曾經多次站在鐵索橋上,想像著這場驚心動魄的戰斗,對有著崇高革命信念的紅軍戰士充滿了敬意!</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幅我非常喜歡的油畫,它還原了84年前那個驚心動魄搶奪瀘定橋的戰斗場面。畫面中的紅軍突擊隊員形象更是讓人過目不忘。但是當時的突擊隊員究竟有多少人?軍史界至今是有爭議的。根據時任紅四團政委的楊成武將軍發表在《星火燎原》上的回憶錄,最終歷史學家把飛奪瀘定橋的紅軍勇士確定為22名,奪橋戰斗中犧牲了5人,最后有17個紅軍戰士沖到了對岸;最令人唏噓的是在這22名勇士中留下名字的僅有7人,一連長廖大珠,排長王海云,班長李友林、班長劉金山、付班長趙長發、戰士趙田銘劉梓華,其余15人沒能給后人留下名字;而最終活到全國勝利的只有戰士劉梓華一人。</p> <p class="ql-block">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追兵,以極大的魄力先后通過了六百里的生命禁區草地,經過的地區包括現在的松潘縣、紅原縣、若爾蓋縣。為紀念紅軍征服雪山草地的壯舉,緬懷許許多多長眠在茫茫草地上的紅軍年輕戰士,80年代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在松潘縣川主寺鎮元寶山上建造了紅軍過雪山草地長征紀念碑,讓后人記住這段極其悲壯的歷史,松潘也成為了紅軍長征著名的紀念地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紅軍紀念碑位于海拔3600米的松藩草原邊緣,7000多級臺階,三角形的碑高28米,一位年輕紅軍戰士的雕塑像。紅軍戰士雙手呈寓為勝利的“V”型,高舉著步槍和鮮花,像征著三大主力紅軍曾經在此悲壯地走出了長征途中最為艱難的草地。</p> <p class="ql-block">在將近二年時間的長征中,中央紅軍在川西北甘孜和阿壩藏區停留了整整14個月,這是一段中央紅軍經歷的最艱難、最危險也是最輝煌的戰斗歷程;紅一、四、二方面軍歷經磨難也陸續到達了這里,中央在此召開了一系列重要會議,其中有鮮為人知的“卓克基”會議,這個會議制定了紅軍在特殊時期的民族政策,團結了當地幾乎全部的少數民族頭領,動員他們支持紅軍北上抗日;由此數萬紅軍才能在這片極度貧瘠的土地上,得到了休養生息,屯兵積糧,并且同張國燾分裂主義作斗爭取得了勝利。中央紅軍在川西北高原獲得了各民族人民的支持,獲得了數萬頭牦牛、百萬斤的青稞………人民的軍隊為人民,人民養育了人民的軍隊,這個光榮的傳統一直沿襲至今。</p> <p class="ql-block">這幢在甘南地區很普通的木板小樓位于迭部縣北30公里處的一個名叫“次日那”藏族小村莊內,1935年9月13日毛主席在這幢小樓內親自向紅一方面軍紅四團下達命令:“不惜一切代價,必須要在三天內奪取臘子口”!并且制定了周密部署,經過紅軍戰士浴血奮戰,終于攻下了天險臘子口,這是紅軍長征途中的最后關鍵一仗,為奪取長征的最后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1979年時任軍委領導的肖華來到了次日那小村,經過反復認證,確定了這幢小樓便是八十多年前臘子口戰役的紅軍指揮部。</p> <p class="ql-block">1929年4、5月間,中共陜北特委第二次擴大會議在陜北榆林紅石峽的洞穴內召開,史稱紅石峽會議。</p><p class="ql-block">雖然陜北紅軍在很長時期與黨中央失去了聯系,但是一群優秀的共產黨人憑著堅定的政治信仰和對黨的無比忠誠,他們在陜北堅持了長期艱苦的武裝斗爭;紅石峽會議總結了陜北武裝斗爭的經驗教訓,確定了在陝北開展政權建設和武裝斗爭的各種形式。會議選舉了劉志丹任特委軍委書記,從此陜北紅軍在這塊紅色土地上革命轟轟烈烈的展開了正確的武裝斗爭,鞏固擴大了這塊中國革命歷史上極為寶貴的陜北根據地。當毛主席在長征途中聽到了陜北有紅軍的消息,高興地說“我們終于找到家了”。</p> <p class="ql-block">中國工農紅軍紅一、紅四、紅二方面軍沖破了國民黨重兵的層層圍堵,戰勝了黨內張國燾分裂主義的阻繞,三大紅軍主力于1936年10月10日終于在甘肅會寧會師。至此,紅軍長征宣告勝利結束。紅一方面軍長征歷時一年,縱橫十一省,行程二萬五千里。紅四方面軍長征歷時一年零七個月,途經四省,行程近萬里。紅二方面軍長征歷時十一個月,途經八省,行程一萬 六千多里。</p><p class="ql-block">站在會寧縣城內高大的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前,不由讓人心潮澎湃,經過巨大的犧牲和磨難,年輕的共產黨人擦干了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志的尸體,他們又繼續前行了,憑著對黨的忠誠和信仰,三大主力紅軍終于會師了,掀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1936年至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指揮中心和戰略總后方。這里經歷了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特別是以毛澤東為首的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親手培育的延安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寶貴財富。</p><p class="ql-block">延安精神博大精深,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延安精神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根本保證。</p> <p class="ql-block">巍巍寶塔山,每天傍晚山坡上的音樂燈光秀總是吸引了所有到此的人們,在莊嚴的“延安頌”、“紅旗頌”及“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等革命歌曲的背景音樂中,山坡上彰顯出一幕幕波瀾起伏的中國革命各個歷史階段的壯麗畫卷,生動形象地向來到延安的全國各地的朋友們講述了偉大的中國革命和延安精神。每個到達延安的人都會被寶塔山上的燈光秀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楊家嶺窯洞前的石桌石椅見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度過的歲月,毛澤東在此接見外國記者,告訴了他們中國革命必勝的道理,并且作出了“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科學論斷。</p> <p class="ql-block">中央軍委的辦公地棗園的燈火曾經徹夜通明,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指揮著敵后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同日本侵略者作殊死的斗爭,指揮全國各戰場抗擊國民黨頑固派一次次的反共浪潮,直至取得全國決定性的勝利。</p> <p class="ql-block">在崇高的革命理想指引下,延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南泥灣革命精神,指導著延安軍民戰勝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長期封鎖,開創了豐衣足食的大好局面,至今仍然是中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p> <p class="ql-block">距離革命圣地延安僅二百公里,位于山西呂梁地區著名的磧囗古鎮坐落在浩浩蕩蕩的黃河邊上。這個古鎮西接陜甘寧蒙,東連太原京津,歷史上一直為軍事要沖;不僅亨有“九曲黃河第一鎮”之美譽,同時也有著厚重的紅色歷史。</p> <p class="ql-block">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磧口古鎮又是華北通往延安邊區的主要運輸口岸,鎮內有八路軍醫院、軍械所和服裝廠。全國千千萬萬個滿懷革命理想和政治信仰的進步青年投身抗日戰場也往往通過這個渡口來到革命圣地延安。</p><p class="ql-block">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東渡黃河曾在磧口鎮設立渡河指揮部,渡過黃河以后,黨中央轉戰到了河北西柏坡指揮全國解放戰爭。豎立在黃河岸邊的紅軍東渡黃河紀念碑靜靜地向后人訴說著這段光榮的紅色近代史。</p> <p class="ql-block">洛川位于延安東南二百公里處,在中國民族危機深重的關頭,1937年八月中旬黨中央在此召開了政治局重要會議。史稱“洛川會議”,會議決定組成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為軍委主席,朱德、周恩來為軍委副主席。8月25日,中央軍委發布公告,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接受南京國民政府的整編,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洛川會議是在全國抗戰剛剛爆發的歷史轉折關頭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洛川會議后數萬紅軍將士為了民族大義戴上了青天白日徵章的軍帽,改編為八路軍三個師,義無反顧地開往了抗日最前線。同時洛川會議制定了八路軍同日軍作戰以山地游擊戰為主體的正確方式。洛川會議保證了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在敵后戰場同日本侵略者的慘酷戰斗中,在同國民黨頑固派的斗爭中取得一個個輝煌的勝利,為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p> <p class="ql-block">我曾經被峻青的紀實小說“馬石山上”感動的熱淚盈眶。1942年11月中旬侵華日軍對山東實施史無前例的殘酷大掃蕩,山東中部馬石山附近幾萬老百姓及后方機關沒能跳出敵人包圍圈,正在遭受到日軍的屠殺。這時有支八路軍部隊在執行完其他任務后歸建途中路過這里,在沒有得到上級任何指令的情況下,義無反顧地殺入日軍重圍,救出幾千個老百姓;當看到還有許多老百姓仍然在包圍圈內,就主動會合其他幾支地方小部隊,又殺進了重圍;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戰斗中,為了盡可能多的救出老百姓,這支臨時組建的部隊放棄了自身突圍的機會,舍身忘死幾次輪番地殺入日軍重圍之中,直至四百多名八路軍官兵全部戰死無一生還,許多人連姓名和部隊番號也沒留下。慘烈的戰斗結束后,當地百姓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漫山遍野地去收殮八路軍戰士的遺體,并悄悄的埋入了各家的祖墳。這是一段感人肺腑的軍民魚水情,是“人民至上”偉大理念在解放軍部隊中發揚廣大的典范。也是共產黨最終能夠取得全國勝利的力量源泉。</p> <p class="ql-block">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辦公,這里成為黨中央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世界上最小的指揮部,卻指揮著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戰爭,黨中央毛主席在這里指揮著國共大決戰的三大戰役。西柏坡見證著“新中國從這里走來”,以“兩個務必”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成為黨和國家寶貴的精神財富。</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黨中央離開西柏坡去往北京之際,曾經語重深長地告訴中央其他領導同志,我們是在去京趕考的路上,再三強調進城以后我們黨務必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為共產黨在進城以后反腐敗的工作及時敲響了警鐘!</p> <p class="ql-block">全國大部地區解放后,西藏問題突出地擺到了黨中央面前;1950年9月解放軍已經開始為進入西藏做準備,這里是位于川西與西藏交界的金沙江畔,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里早就沒有了十八軍的番號,但是在世界屋脊的西藏近代歷史上不能不提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八軍,正是這支光榮的部隊在張國華軍長帶領下,堅決聽從中央軍委的命令,服從全局,克服了重重困難,從富饒的天府之國來到了金沙江畔,為進軍西藏作準備。這個村莊是十八軍進入西藏以前最后的一個集合地。當時這個村莊每家每戶都住滿了十八軍戰士,流傳著很多軍民魚水情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雖然七十年過去了,金沙江畔的這個村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藏民新建的房屋很漂亮,但是村莊里的老老小小都沒有忘記當年在極度困難條件下進藏的解放軍部隊;至今許多人家的大門口都掛著一塊紅色的木牌,上面寫著“十八軍住過我家”,這個舊貌換新顏的藏族村落被稱為“十八軍進藏紅色村”。在十八軍過江的渡口,當地老百姓以特有的民間習俗來紀念解放軍進軍西藏,保佑廣大解放軍戰士在進藏途中一路平安。</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來,西藏和內地之間山脈縱橫阻隔著互相的往來。1950年人民解放軍進藏之前,從成都到拉薩往返需一年之久,山高水遠,路途漫漫。遵照毛主席“一面進軍,一面修路”的指示,英雄的人民解放軍在世上最險峻的高海拔地區開始筑路,尤其是四川進入西藏的雀兒山天險,冬季大雪封山,夏季塌方、泥石流不斷;工程之艱難世界罕見。擔任進藏任務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的廣大指戰員,為開辟“天路”經歷了千難萬險;川藏北線的每一公里都流淌著年輕解放軍戰士的鮮血和生命。</p> <p class="ql-block">在318國道怒江新橋旁至今保留著一根老橋的橋墩,這根普通的橋墩卻有個極其震撼而又催人淚下的故事,五十年代初筑路大軍建造大橋時,有名戰士意外地掉入了這個橋墩深深的模板內鋼筋籠子里面,在搶救無效的情況下,為了按期完成川藏線的咽喉工程,戰士們只能繼續澆注混凝土,掉入橋墩內的這名年輕戰士就永遠留在了怒江大橋的橋墩之中……時間過去了幾十年,守護怒江大橋的戰士換了一批又一批,每逢老兵退伍新兵入列,戰士們都會到這根橋墩前緬懷未曾見過面戰友,己經成為了駐川藏南線部隊的傳統。川藏公路上的老司機們都懂得這個規距,每逢駕車來到了這根橋墩下,司機們都會長時間鳴笛,并且點燃一根香煙,悼念長眠在橋墩里的這名戰士,并且保佑在險竣的川藏線上駕車一路平安。</p> <p class="ql-block">青藏公路翻過竣險的昆侖山、唐古拉山、穿越可可西里無人區……數萬從硝煙戰火中走過來的年輕戰士,在世界屋脊極度惡劣的自然環境中,他們懷端崇高的革命理想,為了保衛建設新西藏,頑強拼搏戰天斗地,把自己的青春熱血甚至生命,灑在了祖國的青藏高原。當我行走在這條天路上的時候,心中充滿了自豪之情,只有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隊伍才能創造出驚天地泣鬼神的人間奇跡。</p> <p class="ql-block">1949年春天,共產黨奪取全國勝利已經指日可待,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民解放軍進入西藏是一件不容商量的事情。但是西藏當局卻于1949年11月2日發了一封異想天開的信給毛澤東;</p><p class="ql-block">“共產黨總統帥毛澤東閣下:西藏是觀世音菩薩教化之地,已成為宗教興旺發達的美好地方,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一直享有著獨立自主的權利,從未喪權于外國。由于與中國的青海、新疆兩省接壤,請您不要讓共產黨的軍隊越過邊境,侵入西藏的領土。您若能向手下官員下達此項命令并認真執行,我們才能放心。西藏的一些領土,近年被中國占據,希望在您結束中國的內戰后,能夠通過和平談判的途徑解決”。 與此同時,西藏當局希望英美印協助西藏達成抵御共產黨“入侵”的目的,企圖分裂中國的野心暴露無疑。</p><p class="ql-block">為了及時粉碎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陰謀,保持國家的統一,黨中央毛主席果斷地決定由解放軍十八軍為主力,配備西北軍區的騎兵師以及輜重部隊,于1950年10月初發動昌都戰役,用武力打開進藏的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藏昌都位于四川甘孜以西;西藏當局以英美訓練的藏軍主力布置在昌都地區,企圖利用金沙江為天險阻止解放軍進藏。英勇善戰的十八軍指戰員在昌都地區勇敢作戰,全殲了藏軍的全部主力八千余人,于1950年10月19日結束了昌都戰役,打開了通向西藏的門戶,迫使西藏當局放棄武力對抗,接受了我黨提出和平談判的條件。奔騰不息的金沙江見證了這場戰斗,見證了英雄的解放軍戰士為了捍衛新中國而在浴血奮戰。</p><p class="ql-block">西藏璀璨的夜空中;滿天的繁星似乎是成百上千個解放軍烈士的眼睛,他們的眼中充滿了對黨對祖國的忠誠。</p> <p class="ql-block">1950年春,為了盡快地實現黨中央進軍西藏的戰略目標,新疆軍區組織了一個有138名干部戰士的先遣連,配備了電臺和大量給養,從阿里方向進西藏,以配合十八軍從四川方向進軍西藏;世界屋脊阿里自然環境極度嚴酷,先遣連克服了種種艱難險阻、翻越海拔6400多米的昆侖山,經過長達半年的艱難行軍,終于到達了西藏阿里的改則地區,他們無條件遵循黨的指示,在改則駐扎了下來;這里天寒地凍荒蕪人煙,缺醫少糧生活物資又是極度的缺乏;先遣連的指戰員們憑借著革命的崇高理想和對國家的無限忠誠,克服了后人無法想像的艱難困苦,在阿里改則地區堅持了整整290天;由于寒冷饑餓勞累和疾病,138人的先遣連犧牲了包括連長在內的58名戰士,重傷三十多人:1951年5月29日,先遣連終于迎來了和十八軍進藏大部隊的會師,他們終于完成了黨交于的光榮任務。這個先遣連是我軍第一支進入西藏的部隊,也是我軍歷史上非戰斗傷亡比例最大的部隊,更是我軍唯一整個連隊集體榮獲一等功的部隊,先遣連的干部戰士對黨對祖國無限忠誠的精神永遠鼓舞著后人。</p> <p class="ql-block">改則縣距離阿里首府噶爾(獅泉河鎮)東一百公里,現在的317國道(川藏北線)由東往西已經從那曲延伸到了改則,阿里大環線的北線就從改則穿過。現在這里的道路平坦,縣城很漂亮,星羅棋布的高原河泊成為了西藏阿里一措再措的網紅景點,改則也成為了西藏阿里野生動物的保護區;南來北往的旅行者,凡是到過改則,總要在紅色先遣連的紀念碑前停車駐足瞻仰,追憶著為了祖國疆土的完整,不惜把自己寶貴生命留在這里的58位忠誠的戰士。</p> <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朝鮮的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美國飛機的炸彈炸到了中國人民的頭頂上;黨中央毛主席及時向全國發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10月25日,由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女組成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毅然跨過了鴨綠江,打響了捍衛新生共和國的第一仗。抗美援朝對于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來說這是一個極其艱難的、具有偉大戰略眼光的抉擇;在這場敵我雙方力量懸殊的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憑借著強烈的愛國主義信念,不懼怕任何犧牲,終于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打回了三八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長達二年九個月的抗美援朝艱苦戰斗中,英勇的中國人民志愿軍舍生忘死同以美國為首的16個參戰國組成的聯合國軍打了164場大規模的戰斗,把戰線從我國的鴨綠江邊推到了朝鮮三八線以南,逼迫美國簽下了停戰協定;然而中國人民志愿軍有19萬7千余名年輕戰士的生命卻永遠留在了朝鮮。</p><p class="ql-block">在朝鮮平壤市中心的高地上,我們遠道而來向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紀念碑敬獻花圈,緬懷志愿軍犧牲人員的名單;這是一場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全國人民的立國之戰,我們永遠都會記住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國而犧牲在異國他鄉的英雄志愿軍烈士。</p> <p class="ql-block">在與韓國交界處的朝鮮開城,我們參觀了簽訂朝鮮戰爭停戰協定的會場,我有幸坐到中朝方代表的位置上;想起了彭德懷元帥在1953年5月發布金城反擊戰命令時說的話,這或許是在朝鮮的最后一仗,我們要為朝鮮多爭取一點土地。停戰協定生效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立即趕到前線去看望在朝鮮戰爭最后一仗中犧牲的志愿軍烈士……不久前我看到一則消息,有位朝鮮高官很有底氣地對外界宣布,誰膽敢侵犯朝鮮,我們可以在十分鐘內將首爾打成一片火海;是的,這里距離韓國首都首爾(當時稱漢城)僅僅幾十公里,首爾完全暴露在朝鮮人民軍遠程炮火的覆蓋范圍中……這一切的有利態勢都是志愿軍烈士們用年輕的生命來換取的。</p> <p class="ql-block">在朝鮮的志愿軍紀念館、平壤的地鐵站及市中心廣場上都可以看到這幅中朝兩國軍人在同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英雄作戰的宣傳畫;黃繼光、邱少云、楊根思……一大批志愿軍烈士將牢牢的扎根在中朝兩國的老百姓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經過了她的帳房都會留戀地回頭張望……”,這首廣為流傳的歌曲就誕生在3500米海拔的青海金銀灘草原。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的任何地圖上是找不到金銀灘這個地方的,這是一個充滿著神秘感的地方,也是一個讓世界感到震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位于青海海晏地區的原子城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誕生地,是中國核武器的研制基地。1958年至64年期間,一大批科技人員懷著對國家無比的忠誠,隱姓埋名來到金銀灘這片1170平方公里的茫茫草原上,他們和數萬解放軍官兵一起,在當時極度困難條件下,發揚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私奉獻的創業精神,克服重重困難,終于使原子彈、氫彈的磨茹云在這里升起,完成了黨和國家賦予他們的歷史使命,使中國成為了一個核大國。1987年,這座封閉了三十多年的軍事禁區完成了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而大量的舊址仍舊存留著,這是中國人民的一大筆精神財富,參觀了當年的核彈科研基地,了解研制核武器時期的艱辛故事,我們對忠誠于祖國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充滿了敬意!</p> <p class="ql-block">由于地理和歷史的原因,中國70%的工業分布于東北和沿海地區,這種工業布局顯得十分的脆弱;東北重工業完全處于當時的蘇聯轟炸機和中短程導彈的射程之內;而在沿海地區,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工業區則完全暴露在美國航空母艦的攻擊范圍內。蔣介石在東部叫囂反攻大陸,印度在西部邊界不斷制造事端;當時中國人民基本的生存空間受到了外界極大的威脅。</p><p class="ql-block">為了加強戰備,1964年,毛主席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了中國必須要盡早建設完整的國防工業和重工業體系的構想,下決心將中國沿海的國防、科技、工業、交通等生產資源逐步遷入到三線地區。</p><p class="ql-block">在1964年至1980年,貫穿三個五年計劃的16年中,國家在屬于三線的地區投入了幾乎占當時全國基建總投資的全部;上千萬的工人、干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無條件的響應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對國家的無比忠誠,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祖國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峽谷、大漠荒野,風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一千五百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為中國中西部打下了堅實的工業國防基礎,建成了一個至今仍讓美國生畏的中國強大的戰略后方。</p> <p class="ql-block">三線建設是老一輩革命家經過深思熟慮后作出的偉大戰略決策,這是一幅驚心動魄的歷史畫卷,作為一段特殊的歷史,她己經被深深地銘刻在共和國的記憶中。而三線的廣大建設者更是中國當代最優秀的群體,他們在國家處在非常困難的時期,懷著對黨對國家無比忠誠的強烈信念,不顧小家顧國家而忘我工作,這是一個難忘的激情燃燒的歲月。</p><p class="ql-block">成千上萬的三線建設者們、一馬當先起著積極帶頭的廣大的共產黨員,他們永遠是當今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p> <p class="ql-block">這座城叫“攀枝花”,這朵花卻是中國三線建設中綻放最美的花朵;位于四川西南金沙江畔,一個崇山竣嶺環繞著曾經叫著“渡口”的小山村,六十年代初千軍萬馬涌入到這里,多少個日日夜夜這里如火如荼的建設熱潮牽動了共和國億萬人民的心,毛主席曾經在一個很重要的會議上動情地說“如果攀枝花搞不上去,我是每天睡不好覺的”……我在攀枝花的“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親眼目睹了共和國歷史上曾經真實發生過的驚心動魄的一幕幕……</p> <p class="ql-block">回望當年為建立新生的共和國,無數共產黨人鮮血染紅了漫漫征程;為了實現中國夢,今天依然有著千千萬萬充滿理想信仰的共產黨員解放軍戰士,為了保衛國家的安全,他們長年駐守邊疆,敢于犧牲無私奉獻,他們無愧為新一代優秀的共產黨人</p><p class="ql-block">以下照片拍攝于西藏崗巴、班公湖等中方直際控制線地區,由于拍攝條件的限制,畫面過于簡單,然而每張照片其背后都有著一個個感人心魄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已經誕生一百周年了,在這一百年開天辟地的歷史進程中,不但書寫了足以彪炳史冊的偉大功績,而且鑄就了可歌可泣、光照千秋的偉大精神。本美篇所記載的不僅僅是中國版圖上的一些地理標識,更是中華民族拼搏奮斗的精神圖騰。</p><p class="ql-block">在當今世界,一旦出現黑云壓城的危機時刻,一旦我們國家遇到空前挑戰的時候,中國人民一定會在一百年的精神之旅中吸取力量,凝聚眾志成城的磅礴偉力,去排除萬難實現祖國的偉大復興!</p> <p class="ql-block">幾天后,我將再次踏入山東大地,因為山東是一塊被血和火浸透了的紅色土地;陳毅元帥曾經深情地說過“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山東老百姓用獨輪車推出來的…”,曾經讓日本侵略者聞風喪膽的地雷戰、著名的膠東保衛戰、萊蕪戰役、濟南戰役、國民黨王牌軍74師被殲滅等中國歷史上諸多重大事件的發生地都在山東;我們在山東將繼續尋訪紅色遺址、傳承紅色基因,以此來隆重紀念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這是一個有著近50年黨齡的共產黨員有生之年中的美好心愿。</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口市|
邯郸市|
乌鲁木齐市|
美姑县|
普宁市|
鹿泉市|
布拖县|
阿荣旗|
福鼎市|
乌海市|
诸暨市|
视频|
孝义市|
当涂县|
威信县|
彩票|
九台市|
峡江县|
茂名市|
潮州市|
茶陵县|
永兴县|
电白县|
应城市|
丹寨县|
织金县|
德阳市|
祁阳县|
江都市|
友谊县|
阿拉善右旗|
左权县|
刚察县|
黔西县|
滕州市|
平阳县|
日土县|
恩施市|
锡林浩特市|
禄丰县|
会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