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端午節假期的第二天,來到了恵安海邊。在惠東半島海邊,有一群特殊的民間風情女人,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勤勞的精神聞名海內外。她們就是恵安女。</p> <p class="ql-block">“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這句坊間的說法,確實形象地描繪了惠安女著裝最可心的亮點。</p> <p class="ql-block">據當地人說,幾百年前,她們由中原移居于此,因海邊生活為防風而佩帶花色頭巾和橙黃色的斗笠,花巾上還有編織的小花和五顏六色的小巧飾物;上身穿著緊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臍;下身穿著特別寬松肥大的褲子,腰帶是扎在肚臍下面。</p> <p class="ql-block">惠安女子/舒婷</p><p class="ql-block">野火在遠方,遠方</p><p class="ql-block">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p><p class="ql-block">以古老部落的銀飾</p><p class="ql-block">約束柔軟的腰肢</p><p class="ql-block">幸福雖不可預期,但少女的夢</p><p class="ql-block">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p><p class="ql-block">啊,浪花無邊無際</p><p class="ql-block">天生不愛傾訴苦難</p><p class="ql-block">并非苦難已經永遠絕跡</p><p class="ql-block">當洞簫和琵琶在晚照中</p><p class="ql-block">喚醒普遍的憂傷</p><p class="ql-block">你把頭巾一角輕輕咬在嘴里</p><p class="ql-block">這樣優美地站在海天之間</p><p class="ql-block">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p><p class="ql-block">所踩過的堿灘和礁石</p><p class="ql-block">于是,在封面和插圖中</p><p class="ql-block">你成為風景,成為傳奇</p><p class="ql-block">1981年4月</p> <p class="ql-block">惠安女和古代百越族有什么關系呢?人們眾說紛紜。確實是有人這樣說,這種根據主要是有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在這個地區從1951之后的十幾年間,發現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跡,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岞村的山上也曾發現一處所謂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這些東西據考古分析,在兩千多年前,在福建這里生活著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閩越人。</p> <p class="ql-block">惠安崇武鎮的大岞村是聞名中外的“惠安女”集中居住點。大岞村三面環海,山水相襯,是人們游山玩水的度假勝地。更有特色的是滿山巨巖處處爭奇獻怪,最引人入勝的是龍喉吼煙、軍馬洞天、獅石晚照、漁翁撒網、孤嶼冬青、玉磐傳音、白鶴臨淵、滴水彈琴等山八景。惠女風情園是觀日出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留傳至今的一首打油詩形象地勾畫出了惠東女傳統服裝的特征:“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惠安女的頭部被頭笠和頭巾包裹得僅露出一張臉——“封建”;而腰、腹部卻暴露無遺——“民主”。大筒褲的褲腳寬達0.4米——“浪費”;上衣卻短得連肚臍也遮不住——“節約”。于是,所謂“封建”與“民主”,“節約”與“浪費”,在惠東女的身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一種內涵豐富、既矛盾又統一和諧的審美觀。不過,自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年輕惠東女穿著慢慢地時尚化了,35歲以下的惠安女已經幾乎不穿傳統服飾。</p> <p class="ql-block">恵安的小岞鎮也是恵安女集中的地方,集市上處處可見到獨具特色的惠安女。可惜車子路過熙熙攘攘的集市時,過于專注開車,沒有留下照片為證。</p> <p class="ql-block">小岞南部與崇武半島呈犄角之勢,形成大港灣,東望臺灣海峽。這里應該可以看日落。</p> <p class="ql-block">晚上住在離西沙灣不遠的民宿。</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個聽濤問海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站在陽臺可以觀賞日落。可惜今天靠近海平面附近云層太厚了。</p> <p class="ql-block">晚餐品嘗惠安特色的地瓜粉團。服務員直接送到客房。海風習習,浪濤陣陣,這個晚餐好不愜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晩飯后去咖啡廳品嘗贈送的價值58元的自選飲品。</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起來看日出,被樹林擋住,效果不好。如果開車15分鐘,到古城東門去看就很理想了。</p> <p class="ql-block">端午節的早餐送上了粽子,有點小溫馨。</p> <p class="ql-block">來崇武自然不能不去崇武古城。崇武古城瀕臨臺灣海峽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為抗擊倭患,在萬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衛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古城南門外的半月灣有全國最大的巖雕藝術作品——“大地藝術”,也稱“魚龍窟”巖雕,是由畫家洪世清老先生花費數年心血創作而成的,其作品取材于海礁巖崖的原始形態,依形取勢,循石造型,創作出形神兼備的各種藝術形象170余件,遍布于海灣的灘頭、水中。又有書法藝術大師宋屺瞻、錢君陶、劉海粟等人的篆刻、書法精品鐫刻在奇石怪礁上。</p> <p class="ql-block">戚繼光升任總兵后,選擇崇武城作為戚家軍練兵基地,將中軍臺設在南門外的蓮花石上。他一方面加緊練兵,一方面組織人力重修城防,在崇武古城東、南、北三面城墻上加筑了烽火臺、瞭望臺,以及安放銃炮的虛臺等,還在高7米、長2456米的城墻內側,修砌寬4米的跑馬道二至三層,城墻之上有墻碟1304個、箭窗1300個、窩鋪26座,臨海建有一座燈塔,使古城防御體系更為完善。戚繼光還富有創造性地在城墻上修建進可攻退可守、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令倭寇不敢來犯。崇武巍然成了東南沿海重鎮。</p> <p class="ql-block">崇武人民由衷愛戴戚繼光這位赤膽忠心的民族英雄,自發為他樹碑立傳、建廟設祠。現今在崇武城南門外海濱,矗立著一尊全身披掛、嚴陣以待、高達9米的戚繼光雕像。雕像左手握劍,右手捋須,一副注視大海,氣定神閑,任憑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的氣概,表現了戚繼光蕩平倭寇保衛海疆的堅定決心。崇武古城前,還屹立一塊碑石,上刻著“威鎮海門”四個大字,是對民族英雄戚繼光十余年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蕩平倭患,使東南沿海恢復和平穩定的真心褒獎。</p> <p class="ql-block">萬石堆砌望臺海,</p><p class="ql-block">鐵炮橫曳拒要塞。 </p><p class="ql-block">百年滄桑辛酸淚,</p><p class="ql-block">崇武古城今猶在。</p> <p class="ql-block">崇武海岸被譽為“中國八大最美海岸線”之一,連接著“南方北戴河”——半月灣、“西沙銀蛇”——西沙灣、“八閩第一金灘”——青山灣等頂級度假勝地。區內有長達28.8公里的曲折海岸線,12個沙灣,4大巖群。</p> <p class="ql-block">城內有四個城門,南北門相距約500多米,東西門相距約300多米。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各有兩道城門,外加筑月城,上建城樓,城門上各設烽火臺一座,南城門則外加設一照墻,照墻前有一尊關公雕像。相傳當年倭寇炮轟城池,城內關帝廟的關云長把青龍偃月刀一揮,炮彈被撥落在城墻旁,再一揮,炮彈射回賊船,于是船沉寇亡。</p> <p class="ql-block">西門的兩道城門如今依舊完好地保留下來。</p> <p class="ql-block">北城門橫眉石刻“威鎮海邦”傳為戚繼光所書。</p> <p class="ql-block">順著城門一直向里走,外邊的嘈雜似乎隔于城門外,老街出奇地靜。古城的老街是清一色的石頭街,老街兩旁是樸素的民居,石房子、紅磚厝、木結構房子都沒有太多的裝飾。這些不同年代的建筑透出歲月的斑跡,沉淀的光芒還在。</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云港市|
大足县|
巨野县|
理塘县|
新兴县|
阳谷县|
宜宾市|
扶沟县|
湖州市|
宁阳县|
宜城市|
阳谷县|
临猗县|
牙克石市|
龙江县|
绍兴县|
房山区|
张北县|
屏边|
遂昌县|
辉南县|
交口县|
互助|
滨海县|
阿拉善左旗|
安徽省|
阿图什市|
临沂市|
桃园县|
浪卡子县|
天峨县|
全南县|
宁晋县|
紫阳县|
建始县|
巢湖市|
股票|
甘洛县|
绩溪县|
屏山县|
南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