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吳芳娣的手上,一捧紫砂泥能變成一件十分高雅珍貴的藝術品,聚砂成藝,是她從事紫砂技藝40多年的結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因其捶打的是天地精華所集,揉搓的是精神人文所寓。以天地之鬼斧神工造就紫砂獨一無二的特性,是其物相的本性,而用人類的思想文化錘煉出紫砂涵韻天地的氣魄和容納古今的人文氣質,是其心相的根源。</span></p> <p class="ql-block">吳芳娣是正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家一級高級技師、宜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她師承國大師顧紹培先生,名師指導下經年累月磨煉紫砂技藝,體悟紫砂藝理,以卓然大意洗練溫婉巧思,不愧大家風范。她的創作常能從高處立意、大處著手而后于細微處提神凝質漸漸形成獨特的“吳式風格”。所謂高處立意,其取意能以高度勝,取法乎上。</p> <p class="ql-block">通常女子的感情是細膩的,其視角常是獨到而溫婉的,在藝術創作上多獨辟蹊徑,難免沾染些許女性的特質。李清照的婉約情思、林徽因的名媛風度、潘玉良的地久天長都屬如此,而吳芳娣老師或許與其爽朗灑脫的性格有關,她的藝術創作倒是少有女子的婉約反是多了一些高度和氣魄,其頂天立體壺既是此中代表。從天、地、人的思辨開始,巧妙的將三才的關系融合成一把壺身為地,提梁成天,合而為人的“頂天立地壺”。這等表達不可謂不妙,立意不可謂不高。</p> <p class="ql-block">一件紫砂壺的設計成型卻隱隱有了當代雕塑的文化質感。其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吳芳娣老師的紫砂藝術中那可以涵韻天地的氣魄和納有古今的文化氣象。</p> <p class="ql-block">這種氣質不是詩書之后氣質自華,而是一種骨子里透出地高遠視界和浩渺胸襟。在面對具體的器型設計時,尤其是器型和某種自然之物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成型時,吳芳娣老師非常注重其中關系的處理和整體氣象的表達,器型大氣飽滿不拘囿于細節的摳畫描繪,所以他的某些創造常突破常規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讓人乍看之下驚艷,細細品味總能找到一些迥異之處,再慢慢體會又不自覺地要拍手叫好,此真是妙處。</p> <p class="ql-block">她的寶葫蘆竹壺既是如此。為了保持紫砂壺的穩定美感,刻意壓扁了葫蘆身型,卻把壺嘴和壺把“輕描淡寫”地做成挺拔的竹型,兩相輝映。在壺蓋的處理上尤顯匠心,主動放棄了傳統的平整圓融的形狀而是做成了斜竹段型,頓時提升了整件作品的“寫意性”,看似不經意的“改版”,卻讓整件作品產生“畫”的視感,更具藝術性。</p> <p class="ql-block">而對于作品細節的修飾和裝點,不同于書畫藝術的點染皴擦,紫砂器的揉捏、粘貼、刻繪在吳芳娣老師的手中于精微處盡顯精妙,與紫砂器的整體互相映照頗有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妙感。一瓣花翻轉的嬌羞、一段竹挺拔的肌理、一片葉卷曲的造作都在吳芳娣老師的手中纖毫畢現、妙合畫理,欲壽、春桃、青梅竹馬俱是此中妙品。雖不常見吳芳娣老師的書畫作品入世,不過在此類紫砂的捏、貼、刻、繪中她卻是以摶砂的妙手錘煉出了丹青氣韻。</p> <p class="ql-block">吳芳娣老師將紫砂集天地造化的物相用人文氣質的心相調和成型以讓物識禮,更強調禮為器用、心為物載以謹守物相的本真。古有畫者張璪有語:“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今以此理說吳芳娣老師的紫砂藝術也是頗為契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稿:王震</p><p class="ql-block">攝影:張則鳴</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山县|
南京市|
龙游县|
唐山市|
应城市|
教育|
奉化市|
临湘市|
江永县|
汉沽区|
杭锦旗|
麻阳|
开封县|
广西|
双江|
鄯善县|
盐池县|
仲巴县|
延安市|
丽江市|
上林县|
肇庆市|
漯河市|
贵州省|
柏乡县|
宣汉县|
任丘市|
昭苏县|
万荣县|
广德县|
宝清县|
河东区|
临沧市|
太谷县|
永济市|
佛学|
雷山县|
犍为县|
册亨县|
靖江市|
北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