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溯源3:殷商

CY

<p class="ql-block">商代的文字除了少部分墨寫、朱寫在器物之上,得以永生至今以外,更多的靠刻寫、鑄造傳世。大家熟悉的商代甲骨文,較為集中地在河南安陽發現,那是商王室的檔案,在龜腹甲、牛肩胛骨上記錄,從國家大事到生育子嗣皆有涉獵。上海博物館有一片刻在人頭骨上的文獻,很是珍貴少見。</p> <p class="ql-block">商朝從湯開始,到紂滅亡,共傳十七代三十一王,近六百年。約公元前十六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商朝歷史上有一個很顯著的現象,就是都城屢遷。湯最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市)。其后五遷:中丁遷都于隞(今河南滎陽北敖山南);河亶甲遷都于相(今河南安陽市西),祖乙遷都于邢(今河北邢臺);南庚遷都于奄(今山東曲阜舊城東),盤庚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西北)。盤庚遷殷,在商朝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此之前,從湯至陽甲,傳十代十九王,約三百年,為商朝前期。在此之后,從盤庚至紂,傳八代十二王,凡二百七十三年,為商朝后期。由此可見,都城屢遷,確切地說,應該是指商伴隨著商王“祖已遷于邢”朝前期。</p> <p class="ql-block">《詩經·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p><p class="ql-block">據說,帝嚳的次妃簡狄是有戎氏的女兒,與別人外出洗澡時看到一枚鳥蛋,簡狄吞下去后,懷孕生下了契,契就是商人的始祖。</p> <p class="ql-block">首興:先祖契,封商地</p><p class="ql-block">契,據傳是五帝之中的第三位帝嚳的兒子,第四位堯帝的同父異母兄弟。他主要的功績都是和大禹一起完成的,他勤勤懇懇的跟隨著大禹一起治九川,定九州,鑄九鼎,然后又遵從舜帝的指示擔任司徒一職,由于他的出色表現,所以被舜帝分封在“商”地(今河南商丘),這也就是商朝名字的由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33, 133, 133);">《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五品不訓,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封于商,賜姓子氏。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百姓以平。</span></p> <p class="ql-block">相土,商湯十一世祖,閼伯(契)的孫子,昭明之子,一作乘杜,河南商丘人,商民族的第三任首領。</p><p class="ql-block">相土時,商部落的畜牧業已相當發達,畜牧業的發達為商人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并開始使用奴隸奠定了基礎。相土作乘馬,就是馴養馬作為運載工具。畜牧業發達的部落,武力得以強勝。相土當部落首領時,乘夏王太康失國對東方無力控制之機,迅速擴展了自己的勢力,開始向東方發展。相土以今商丘一帶為中心,把勢力伸張到黃河下游的廣大地區并抵達渤海一帶,帶動了先進的畜牧業向外的傳播,還同“海外”發生了聯系。他與共工、禹,都是傳說中有名的治水人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據《</span>竹書紀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記載:“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馬,遂遷于商丘。”《詩經·商頌·長發》云:“相土烈烈,海外有載。”</span></p> <p class="ql-block">王亥,閼伯(契)的六世孫,冥之長子,繼任商部落首領,先公之一。王甲骨卜辭中稱為“高祖亥”或“高祖王亥”。</p><p class="ql-block">他不僅幫助父親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還發明了牛車,開始馴牛,為人使役。</p><p class="ql-block">王亥開創了商業貿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從事貿易活動的商部落人稱為“商人”,把用于交換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從事的職業叫“商業”成為了現今商業用詞的來源。后來有易氏部落首領綿臣見財起歹意,殺害了王亥。商朝建立后,追尊王亥廟號為“商高祖”,殷墟甲骨文中稱“商高祖王亥“、“高祖王亥”。人們尊稱王亥為“華商始祖”、“中斌財神”。</p> <p class="ql-block">上甲微</p><p class="ql-block">上甲微,子姓,名微(一名“昏微”),字上甲。王亥的兒子,王恒的侄子。</p><p class="ql-block">相傳其母在甲日生下上甲微,但目前已無法查到其生日是何時。后來,其母依照在上甲微生日的天干來命名其字為“上甲”。之后,凡是商民族一生下孩子的時候,都依照當天的天干來取孩子的名。像是商湯在一生下時,被命名其號為“天乙”(甲骨卜辭中作“大乙”),是因為當天是乙日。</p> <p class="ql-block">上甲微殺綿臣 商開始以力服人</p><p class="ql-block">在夏后泄的第十二到十六年,相傳王亥與兄弟王恒趕著牛群,馱著貨物,向北跨過黃河,到易水流域有易氏(今河北易縣、徐水一帶)之地貿易,有易氏首領綿臣設宴歡迎。宴飲時,王亥兄弟有失檢點,激怒綿臣。綿臣派人殺死王亥,扣下牛羊和全部貨物,將王恒等人驅逐出境。(王恒奪回了牛羊)王亥之子上甲微決心為父復仇,因為上甲微是個賢能的君王,河伯(一個部族的名字)只得助他攻打有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河伯是在黃河岸邊的一個方國,因為冥治水頗有成效,所以深受其惠。既然冥的子孫有難,自然應該幫他們一把。更何況有易氏自恃武力,處處得罪河伯;而身為世交的上甲微卻送來牛羊,一親一疏之間,河伯終于做出了決定:發兵幫助商族復仇,干掉有易氏。上甲微自己也組織起武裝隊伍,與河伯共同出征。雙方在易水之側激戰,有易氏被徹底擊敗,綿臣在混戰中被殺。商族與河伯聯合,最終滅掉了有易氏,有易氏首領綿臣也死于亂軍之中,于是兩家平分有易氏的財產,并盡收有易氏族人為奴隸。上甲微成功為父報仇,并帶著財物和大批奴隸回到商都,不僅恢復了王亥被謀害后商族受損的榮譽,還增加了當時主要的生產力奴隸。</span><b style="color: rgb(31, 31, 31);">于是商族人像迎接英雄一樣在城外等候上甲微,并大聲為其歡呼。</b><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font-size: 18px;">&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font-size: 18px;">為了悼念亡父,上甲微創立了“禓五祀”之禮。</span></p><p class="ql-block">河伯把有易族的孑遺集合起來搬到另外一個地方居住,成立了一個叫搖民國的國家。</p><p class="ql-block">上甲微繼承祖契的事業,振興商族,死后受到殷人隆重祭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過去歷史學界一直認為商朝歷史,上甲微之前屬于神話傳說,上甲微之后才是信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祭祖和祭神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祖者,始也,是道德的起始,所以稱之謂祖;宗者,尊也,以有德可尊,所以稱之謂宗。祖宗,有一家一戶之祖宗,有一門一派之祖宗,有一個民族之祖宗,有一個國家之祖宗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組成一個大家族,統稱中華民族。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共認炎、黃二帝為祖宗。所以,祖宗是對先世的通稱,特別是對始祖及先世中有功德者的尊稱。古人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特別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祖宗,都有感人的功德,所以他們應當享受后人的祭祀。可見,祭祖并非全是封建迷信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對祖先功德表達敬仰和懷念之情的一種方式和禮儀,是值得提倡和發揚的一種美德。如果數典忘祖,往往會被人嗤之以鼻。由此可見,由只祭神鬼,到神鬼、祖宗都祭,這個改革不單是祭祀的改革,同時也是政治、思想、文化的重大改革。上甲微之前,商先公的名字多與天象有關,如昭明、昌若、冥、恒等,這分明是崇拜天地神明的一種表現。從上甲之后,則幾乎全用天干為名號,如“報乙、報丙、報丁、示壬、示癸…”不是簡單的用字問題,這說明,那時候商族人已經將天干應用于天文、歷法、農業生產、宗族譜系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商部族在科學、文化方面逐漸發達,乃至超過了夏王朝的實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皮氏被滅</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上甲晚年時期,商國已成為河北地區最強大的方國,有了與崇國爭霸的實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皮氏就是一個以皮毛產業著稱的部落,地處晉西南汾河盆地,原本與古唐國相鄰,只是古唐國衰落后,皮氏就成為汾河盆地之處最強大的部落之一,且和崇國的關系非同一般。</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當時的汾河盆地非常適合畜牧養殖業的發展,于是皮氏以皮毛產業享譽夏朝全國,而同樣以畜牧業崛起商國,雙方成為競爭對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span class="ql-cursor">由于皮氏的皮毛制作很精美,且銷售占據了太行山以西的晉南地區,商國的生意根本無法打入這里。利益的驅使,商國早就想吞并皮氏了。?</span></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span class="ql-cursor">《竹書紀年》載“(夏)帝不降三十五年,殷滅皮氏”。戰爭的結果就是皮氏族成為商國屬臣,商國勢力范圍從河北南部擴展到山西南部。當然,皮氏的皮毛產業也被商國“并購”,商國由此一家獨大,成為北方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皮毛貿易壟斷者。?</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商湯,即成湯,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稱成、唐、大乙,宗周甲骨與西周金文稱成唐),河南商丘人。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商朝開國君主。</p> <p class="ql-block">成湯元年</p><p class="ql-block">在夏朝的諸侯方國中,商國自上甲滅有易以后,勢力逐漸發展壯大。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社會財富的增加,促使商族由氏族制過渡到奴隸制。為了向外發展勢力,掠奪更多的奴隸和財物,到了主癸時,商國已是一個具有國王權力的大諸侯國了。主癸死后,由他的兒子湯繼位為商侯,仍建都商丘。<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商國從始祖契開始,到湯的時候已經將都城遷了八次。商湯為了準備滅夏,在夏桀十五年,將商國的國都由商丘(今河南商丘睢陽區西南)遷至亳bo(今河南商丘虞城縣谷熟鎮西南)。湯在亳這里營建新國都、積蓄糧草、招集人馬、訓練軍隊,為滅夏之戰創造有利條件。</span></p> <h3>夏桀釋湯</h3><p class="ql-block">湯和伊尹、仲虺決心除掉這三個夏桀的羽翼。夏桀二十二年,就在準備進征韋時,夏桀得知湯還在繼續征伐諸侯,擴大商的勢力,于是派使臣至商國召湯入朝,湯沒有拒絕就帶領隨從來到夏王都。夏桀得知湯已來到,就下令將湯囚禁在夏臺。</p><p class="ql-block">夏桀二十三年,伊尹和仲虺得知夏桀將湯囚禁起來以后,就搜集了許多珍寶、玩器和美女獻給夏桀,請求釋放湯。夏桀是一個貪財好色之徒,看見商送來的許多珍寶、玩器和美女,非常高興,也就下令將湯釋放回商。夏桀囚湯之事在諸侯、方國中引起了更大地恐慌,紛紛投奔商,愿助湯滅夏,同一天就有五百個諸侯到湯那里去任職。湯回商以后,被囚禁的痛苦經歷使商湯更堅定了滅夏的決心。</p> <h3>揮師西進,滅韋顧昆吾</h3><p class="ql-block">在東部地區就有三個屬國是忠于夏桀的:一個是彭姓的韋(今河南滑縣東),一個是己姓的顧(今山東鄄城東北),一個也是己姓的昆吾(今河南境內)。這三個夏屬國的勢力都不小,他們所處的地區又與商較近。湯滅葛以后,又征服了一些不歸順商的諸侯、方國,所謂“十一征而天下無敵”。但這三個方國執意以商為敵,他們監視著商湯的活動,還經常向夏桀報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韋國連求援都來不及,很快就被商軍滅亡。韋國被滅,顧國勢單,湯接著又揮師東進,乘勝也將顧國滅了。韋、顧二國的土地、財產、人民盡歸商所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夏桀下令罷兵不征伐商,可是一年之后,昆吾的夏伯自恃其能,率軍向商進攻。一戰而大敗昆吾軍,再戰而殺夏伯滅昆吾,并昆吾土地、入民入商。湯還采納伊尹的建議,停止朝貢夏朝以試夏桀的實力。消息傳到夏都,桀召九夷之師攻商,商湯見桀還能調動九夷族的兵力,知道夏的勢力還很強大。商湯知道時機不到,就馬上向桀請罪,卑辭厚禮表示臣服,恢復進貢,去掉了桀心中的芥蒂,贏得了等待時機的時間。</span></p> <p class="ql-block">鳴條之戰</p><p class="ql-block">夏桀的賢臣關龍逢多次進諫,桀甚為憤怒,將關龍逢處死。太史令終古把占卜的兇兆,哭泣著送給桀,桀不屑一顧。終古逃到商國,商湯大喜,將此事遍告諸侯,商湯就選擇了這個有利時機,開始做滅夏的準備。</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66年,商湯在景亳(今河南商丘市梁園區)誓師,宣告夏桀的罪行,商湯正式興兵伐夏。湯和仲虺、伊尹率領由七十輛戰車和五千步卒組成的軍隊西進伐夏桀。夏桀調集了夏王朝的軍隊,開出王都。夏商兩軍在鳴條之野相遇,展開了大會戰。</p><p class="ql-block">兩軍交戰的那一天,正趕上大雷雨的天氣,商軍不避雷雨,勇敢奮戰,夏軍敗退不止。夏桀見兵敗不可收拾,就帶領五百殘兵向東逃到了三?(今山東定陶北)。三?是夏王朝的一個方國,三?伯見夏桀兵敗逃來,立即陳兵布陣以保夏桀,并揚言要與湯決一死戰。湯和伊尹見夏桀投奔三?,即摩師東進。商軍和三<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軍在(成耳)(今山東汶上北)交戰,結果商軍打敗<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軍</span>,殺了三?伯,湯將夏桀流放在南巢的亭山,商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夏桀就憂憤病死在亭山。</p> <p class="ql-block">商湯革命</p><p class="ql-block">湯經過二十年的征伐戰爭,滅了夏王朝,統一了自夏朝末年以來紛亂的中原,控制了黃河中下游地區,其勢力所及,遠遠超過了夏王朝。湯滅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礎。由于商湯以武力滅夏,打破國王永定的說法,從此中國歷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稱“商湯革命”。</p> <p class="ql-block">屋夏社</p><p class="ql-block">商湯滅夏以后,想將夏社遷走,被伊尹阻止住,要湯留下來告誡后人,作為暴虐而亡國的見證。因為社壇是一露天的土壇,上面植有不同的樹,湯就下令砍掉樹蓋了一間房屋把夏社封了起來,永不使用。商的社另建在商王都,這就是所謂的“屋夏社”。</p><p class="ql-block">還實行一些改朝與換代的措施。“湯乃改正朔,易服色,尚白,朝會以晝”(《史記·殷本紀》)</p> <p class="ql-block">湯建國不久,商王畿內發生了一場旱災,延續了7年,在后5年中旱情很嚴重,烈日暴曬,河干井涸,草木枯焦,禾苗不生,莊稼無所收,人民困苦異常。雖然旱災剛發生時,伊尹也教民打井開溝,引水灌溉農田,但是旱情愈來愈嚴重。</p><p class="ql-block">自從天旱發生后,湯就在郊外設立祭壇,天天派人舉行祭祀,祈求上帝除旱下雨。古代在郊外祭天叫做“郊祀”。 最初的郊祀儀式是燃燒木柴,用牛羊豬狗這些家畜作上供的犧牲。大旱延續到第七年的時候,湯見郊祀也不見下雨,就命史官們在一座林木茂盛的山上,選了一個叫桑林的地方設了祭壇,他親自率領伊尹等大臣舉行祭祀求雨。但祭了以后也未見下雨,后來就占卜為什么不下雨。史官們占卜后說:郊祭時除了要用牛羊作犧牲外,還要用人牲,就是將活人放在柴上焚燒后讓被燒的人上天去祈求上帝降雨。于是命把祭祀的柴架起來,湯將頭發和指甲剪掉,沐浴潔身,向上天禱告。禱告畢便坐到柴上去(有說是用發和指甲來代替其身),還沒有焚燒柴時,正好就下起了大雨。自湯“禱于桑林”求雨以后,商王們遇天旱求雨,就使用了這種焚燒人的祭祀,這種祭名叫做“烄”。甲骨文中烄是個象形字,就像一個人站在火上被焚燒。卜辭有“其烄大有雨”的記載。還有很多用烄祭來求雨的卜辭。</p> <p class="ql-block">伊尹總共輔佐過五位商帝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名的賢相。</p><p class="ql-block">伊尹原是有莘國的奴隸,一直想投靠商湯,可是苦于沒有機會。后來有莘侯的女兒嫁給商湯為妃,伊尹作為陪嫁的“媵臣”隨去,成為湯的廚師。伊尹便故意把飯食做得有時可口,有時又過咸過淡,以期引起湯的注意。果然,湯把他叫去責問,他馬上利用這個機會展露自己的才能,侃侃而談,向湯陳說天下大勢和治國之道。湯大喜,遂破格提拔他,后來伊尹便成為湯的右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孟子》說:“湯之于伊尹,學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王。”可見伊尹又是中國第一個帝王之師。伊尹教給商湯一些什么知識呢。《孟子·萬章》篇說伊尹“以堯舜之道要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教湯效法堯舜的以德治天下,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遺棄于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通過妺喜了解到夏桀王內部的許多重要情報。為了測試九夷之師對夏桀王的態度,伊尹勸說商湯,決定停止對夏桀王的貢納。結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師”攻湯。伊尹看到九夷之師還聽夏桀的指揮,就獻計商湯暫時恢復對夏王朝的貢納,同時積極準備攻夏。大約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決定再次停止對夏王的貢納,夏桀雖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師不起”,在政治和軍事上完全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伊尹看到滅夏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協助商湯立即下令伐夏。夏桀戰敗南逃,湯在滅掉夏王朝的三個屬國后,揮師西進,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區——伊洛流域的斟鄩此戰是伊尹教給商湯的伐夏戰略,不久夏朝滅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商湯死后,伊尹歷經外丙、仲壬,又做了湯王長孫太甲的師保。</span></p><p class="ql-block">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終年100歲。沃丁以天子之禮把伊尹安葬在商湯陵寢旁,以表彰他對商朝做出的偉大貢獻。根據陳君儉發現并且編輯的商周干支年表,伊尹卒于沃丁丁未年,這也是眾多甲骨文為什么記載祭祀伊尹必有丁的緣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湯藥</p><p class="ql-block">伊尹在商的身份除了在政權為相之外,更為重要的身份他還是一個巫師。伊尹是商代第一大巫師,上古巫、史、醫合一,巫師本身多兼有醫的功能,歷代醫家皆對伊尹創制湯液的故事深信不疑。湯液是由他發明的,湯液的發明提高了醫藥的療效,成為中醫藥學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將中草藥熬成湯用以治病,提高了中藥的療效。《湯液經法》歷代醫學家認為是伊尹所著。《湯液本草》,將藥分為寒、熱、溫、涼4性,酸、苦、辛、甘、咸、淡6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伊尹“以鼎調羹”、“調和五味”</span></p><p class="ql-block">三類動物,生活在水中的味道腥,吃肉的味道臊,吃草的味道繕。這些味道必須用甜酸苦辣咸來調和,先放后放的次序,以及蒸煮火候很重要,調料不能損害原味,又要掩蓋不好的味道,濃淡都有講究,需要猩猩的嘴唇,熊的腳掌,雋燕的尾肉,沃國出產的鳳凰卵,洞庭湖的鱒魚,昆侖山的茹菜,陽華池蕓菜,羊樸的姜,駱越的筍,不周山的小米,三危山的露水,昆侖山的泉水,黃山的溪水,青鳥的山楂。</p> <p class="ql-block">“伊尹放太甲”</p><p class="ql-block">太甲即位后,不遵湯法,暴虐亂德。伊尹將他放之于桐宮,自己攝政當國。太甲在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又將他迎回亳都,還政于他。重新當政的太甲能修德,諸侯都歸順商王,百姓得以安寧。太甲終成有為之君,被其后代尊稱為“大宗”。</p> <p class="ql-block">初祀方明</p><p class="ql-block">太甲十年,太廟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而且這個儀式以前從未有過,“初祀方明”,首次祭祀方明。方明聽起來像是“小明”的學名,可它真的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一件東西。</p><p class="ql-block">“方明”是木制的立方體,長寬高各四尺,每面鑲一塊顏色不同的玉,用于祭拜地日月山川之神。上玄色為天,下黃色為地,東方青色代表春季,南方赤色代表夏季,西方白色代表秋天,北方黑色則是冬季。除了玄天之色,其余的五種顏色我們都似曾相識,它們對應五色土的顏色。當年大禹建社壇便是以青、赤、白、黑、黃五色之土對應東、南、西、北、中。</p><p class="ql-block">方明之祀是社祭的升級版,在這個鑲玉的四尺方木塊上,天地及四方全都有了,比一攤攤松散的五色土顯得高大上得多。把玩五色土后需要洗手,在有風的日子里,眼睛很容易被迷住,天子用臟兮兮的手揉眼睛,越揉就越睜不開眼,神圣的節奏一下子就亂了。方明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過家家游戲的檔次,看著很衛生的樣子。</p><p class="ql-block">方明有另外一個名字,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叫“神明”,只不過我們都誤以為“神明”是指神,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神明”就是那個挺大個的方木塊,鄭玄注曰:“神之明察者,謂日月山川也”,“神明”或者”明神”就是這么來的。《周禮注疏》說:“凡邦國有疑,會同則掌其盟約之載及其禮儀,北面詔明神”,其科學原理不明,但八卦專家們認為他們知道其中深意。</p> <p class="ql-block">太戊中興</p><p class="ql-block">太戊,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子姓,名伷,商王太甲之孫,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商朝君主,在位七十五年。太戊在位時期,勤政修德,治國撫民,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國政,各諸侯紛紛歸順,使商朝再度興盛。太戊與太甲、祖乙并稱三示(即三位有貢獻的君主)。太戊死后,廟號中宗,葬于太戊陵</p><p class="ql-block">太戊時期商朝經濟比夏朝有很大發展的表現:農業生產規模相當大,種植的農作物有粟、黍、稻、麥等。畜牧業發達,飼養六畜,祭祀用幾百甚至上千頭家畜。青銅冶鑄,玉器制作和釀酒等手工業很發達。商業發展到一定水平,交易是用海貝,骨貝,玉貝和銅貝等作為貨幣。商王盤庚時期,商代使用的農具,考古學界一般認為仍以石、骨及蚌制鏟、斧、鐮、刀等為主,偶爾也發現有一些銅鍤、銅鏟等青銅工具,但不一定用于農業生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從成湯立國到陽甲共十八世,歷二百六十年,真正的盛世其實只有第九世太戊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一棵樹中興了一代商王朝,借“桑谷共生”,伊陟勸太戊改過。</span></p><p class="ql-block">太戊七年,亳地有怪異的桑樹和楮樹合生在朝堂上,一夜之間長得有二手合抱那么大。太戊害怕,于是詢問國相伊陟。伊陟說:“臣聽說過,妖魔鬼怪不能戰勝有德行的人。大概是大王在治理朝政上有什么過失之處,所以才會出現妖魔鬼怪。大王如果善政修道,以德治民,自會免除禍害。”太戊聽從他的話,怪桑樹果然枯死。</p><p class="ql-block">尋藥</p><p class="ql-block">太戊派王孟到西王母處尋求長生不老之藥,后來王孟因斷糧,困在半路,只能吃樹上結的果實,穿樹皮,住在荒山里。王孟一輩子單身自處,天帝憐憫他無后代,在他睡夢中從背肋間跳出兩個兒子。兒子出生以后,王孟便去世。王孟的兒子也用這種辦法生出下一代。而且后代又都是男子,慢慢地這地方男子越來越多,因此稱為丈夫國。求藥之事大抵渺渺,但從這個故事可以猜測,太戊時期的商朝大概與西戎有所來往。</p> <p class="ql-block">九世之亂</p><p class="ql-block">九世之亂是商朝從仲丁開始,商朝一度中衰,王室內部連續發生王位的紛爭,商朝前期的兄終弟及王位繼承制度遭破壞。商朝的王位繼承制為“父子相傳”和“兄終弟及”相結合的繼承制度,這兩種制度的混用,造成王位繼承處于混亂狀態。這一動亂歷經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亂”。九世之亂延續近百年,直到盤庚遷殷后才最終結束。</p> <p class="ql-block">盤庚遷殷</p><p class="ql-block">盤庚遷殷的背景可以說是天災加人禍。盤庚是個能干的君主。為擺脫困境,避免自然災害,他決定從奄(今山東曲阜)遷都到殷(今安陽小屯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盤庚遷殷幾乎遭到舉國上下的反對,大多數貴族貪圖安逸,都不愿意搬遷。由于盤庚堅持遷都的主張,挫敗了反對勢力,終于帶著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今安陽小屯村)。既遷之后,盤庚重申:“無有遠邇,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即不管與商王血緣的遠近,犯罪就處死,立功便封賞;并宣稱自己有權“制乃短長之命”。這說明通過遷都,鎮壓了異己,商王權威上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自盤庚遷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來不再遷徙。從此,政局穩定,諸侯來朝,商朝遂強盛起來。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作為殷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遺址,殷墟曾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個長期穩定的都城,青銅器時代中期東方的一個極其獨特的世界性大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武丁盛世"又稱“武丁中興"</p><p class="ql-block">據說,武丁即位以后,決心使商王朝的統治強盛起來,可是卻沒有得到有才能的人為輔佐。于是,在三年的時間里,武丁對于政事不聞不問,一切政務都由冢宰決定,而自己則在暗地里觀察國家的風氣。象賢人甘盤,尊之為師;罪犯傅說,舉以為相。武丁就在上述兩位人才,還有祖己等大臣的輔佐下,開創了“天下咸歡,商道復興”的大局面。</p><p class="ql-block">殷代北方草原地區的一個名叫鬼方的游牧部落,經常騷擾殷人統治區。武丁親自率軍征討,用了三年的時間將其平定。</p><p class="ql-block">工方是殷北方另一游牧部落,在盤庚遷殷前,工方利用王室“九世之亂”的機會,迅速擴展勢力。為了掠奪更多的生活資料,工方逐漸向南游移,騷擾商朝屬國,并經常深入商王畿西效進行搶劫。工方這一舉動,對商王朝的統治構成嚴重的危脅。于是,武丁命武將禽和甘盤率軍征討。經過幾年征討,終于將工方平服,工方的領地從此歸入商朝版圖。</p><p class="ql-block">土方是殷代北方距離商王畿較近的又一部族,屢屢侵奪商地居民,曾進入商東效,劫掠兩個居民聚落。武丁在征伐工方過程中,用二三年時間,消滅了土方,土方之地也成為商朝領土。</p><p class="ql-block">西部地區的古老部落羌族,也稱西羌,分為羌方、羌龍、北羌、馬羌等。武丁征伐西羌多次,將所獲戰俘,殘忍地用作“人牲”,成為祭祀鬼神的犧牲品。</p><p class="ql-block">商朝南方地區有很多方國、部落。江漢流域的“荊楚”,是它們當中最強大的方國之一。據傳說,武丁曾率商族武士,深入荊楚艱險之地。經過交戰,最終將其打敗,并把很多荊楚之人捕獲,同時把他們生活的地方蕩平。從此,江漢流域也成為商朝版圖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大彭和豕韋都是商朝諸侯國。商王河稟甲時,兩國勢力大增,便不想俯首聽命于商,拒絕納貢,也被武丁所滅。</p><p class="ql-block">隨著戰爭的不斷勝利,商王朝的勢力在西、北、東、南急速擴張,最終達到商朝的最高峰,史稱“武丁中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武丁統治的59年間(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一般認為維持到他的兒子祖甲時。期間,哥哥</span>祖庚<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當王,享了10年左右的清福,弟弟祖甲繼之,又干了33年,國家持續強盛,民眾安居樂業,對外的征伐不大,</span>西戎<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的一次也是大勝而歸。粗算一下,武丁至祖甲,大約百年,應該是商代最黃金歲月,文治武功都達至巔峰,完全可以稱得上華夏有史記載的第一個大盛世。死后被尊為“高宗”。</span></p> <p class="ql-block">祥雉為徳</p><p class="ql-block">武丁想要恢復商湯之道,也就是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于是舉行肜祭(指祭祀之后第二天又進行的祭祀)來祭祀商湯。誰知在舉行肜祭(指祭祀之后第二天又進行的祭祀)的時候出了問題。</p><p class="ql-block">在嚴肅的祭祀過程中,突然有一只野雞飛進來,站在祭祀用的大鼎的鼎耳上高聲鳴叫。</p><p class="ql-block">史官把這件事記載下來,這就是《尚書》里的《高宗肜日篇》,原文是:高宗祭成湯,有飛雉升鼎耳而雊。野雞立于鼎上是吉祥的征兆。《史記·殷本紀》說:“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為德,立其廟為高宗,遂作《高宗肜日》《訓》。”照這個說法看來野雞的到來,有著美好的寓意,是個好兆頭,和鳳凰來儀是相似的道理。那么創作《高宗肜日》的目的就是慶賀祥瑞之兆。《高宗肜日》發現,野雞的出現使得武丁大為恐懼,于是召集群臣商議該如何應對。這時祖己站出來說:“啊!王呀,你要恭敬地對待上天賜予你的臣民,你們都是天的后嗣。王在祭祀的時候,自己先王父廟中的祭品不要過于豐盛。祖己說的話并不是祝賀的話,倒像是安慰武丁,對武丁進行告誡,希望他能善待百姓,免除對百姓的苛責,同時在祭祀的時候注意不要太過于鋪張,要厲行節儉,也就是“節用愛人”的意思。在祖己看來這是上天對武丁的警告。</p> <p class="ql-block">婦好,姓好(古音(zǐ),同子姓),婦是親屬稱謂,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婦”為親屬稱謂。銅器銘文中又稱“后母辛”是因為她的廟號稱辛,即乙辛,周祭卜辭中所稱的妣辛。祖庚、祖甲的母輩“母辛”也就是她。</p><p class="ql-block">婦好是我國有歷史記錄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 ,死后廟號“辛”,生活于公元前13世紀后半葉武丁重整商王朝時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婦好并不和武丁住在一起,而是經常待在自己的封地里。有自己的封地和財產。這種現象在后來的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出現過。不過在當時這似乎是個普遍的現象。武丁的妻妾兼女將除了婦好至少還有好幾個,有名字記載的還有一位婦妌,也曾多次率師遠征,同時為武丁管理農業和內政。她被封在井方,也就是如今的河北邢臺。</span></p> <p class="ql-block">婦好還是國家的主要祭司。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中,記載著婦好多次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她還擔任占卜之官(與上天溝通的最重要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商后期(約前十四世紀至前十一世紀),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即商王武丁之妻)鑄鼎。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內。<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后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后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武丁三位王后,即妣戊(婦妌)、妣辛(婦好)和妣癸,稱為“三配”。&nbsp;婦妌[jìng,女子貞潔嫻靜]商王武丁的皇后,是來自井方(今邢臺市)之女,婦妌善于農業種植,尤其擅長種黍,殷墟卜辭中記錄了很多她在丘商種黍的內容;也從事征伐、祭祀、先導、進貢等一系列王室活動。她的地位較高,有可能是武丁之太子子弓(孝己、祖己)的生母。根據花園莊東地卜辭來看,她死于婦好之前。因為她的兒子曾經被立為太子,故成為武丁三配之一,在殷人的周祭中和武丁配享。</span><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舉世聞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其親生子為祭祀她而鑄</b><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故名“司母戊”,“司母”即“嗣母”,是法定王位繼承人也就是儲君之母。她是三配中唯一葬入王陵的,墓已被盜竊一空。</span></p> <p class="ql-block">囊血射天,意思是將充血的皮囊掛在高處用箭射;比喻暴虐狂妄,犯上作亂。出自《史記·殷本紀》。</p><p class="ql-block">商朝的第二十八任君主是武乙,很喜歡和“天神”打架,天神本是人們心中構思的一個神,武乙就做了一個木偶,并稱木偶為天神。有一次武乙要和木偶比武,于是叫來文武大臣,他說木偶就是天神,眾人礙于皇權也只好這么認為了。比武開始后武乙就把木偶打倒在地,并且羞辱了一番,覺得天神也不過如此。</p><p class="ql-block">經過上次比武,武乙自信心大增,就決定再和天神比武,而且還要更刺激的。于是武乙就叫人拿了一個皮囊,里面裝滿鮮血,然后掛在高處。武乙對眾人說皮囊就是天神,便張弓搭箭射向皮囊,致使鮮血四濺,之后就說天神被他射死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一天武乙外出打獵,晴天打雷,正好命中武乙,武乙被劈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武乙作為商代后期的一個重要君王,他努力地去挽救其王國統治的舉措,他不信鬼神之說,并做出了很多別人認為是對鬼神大不敬的事情來。在神權政治向王權政治進行轉變的一個過程,他也是起到了一個表率的引領者。為了證明這個世界上沒有神的存在,他做出了讓當時的人們無法理解的事情,也之所以被說成是一個生性殘暴昏庸的君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武乙在位期間,巫教勢力極大,經常假借天意鉗制商王的行動,武乙便想方設法打擊巫權。他不相信有天神的存在,他想要證明這一切,于是,命人造一木偶,狀貌威嚴,冠服齊整來當作天神,然后與這個所謂的天神下棋決勝負,可是木偶不會動,就指派一人代表那木偶天神,結果是武乙獲勝。武乙大笑道:“既然是天神為何勝不了我?”說罷將木偶拆卸進行侮辱。后來武乙又命令左右用皮革作了個囊,裝滿動物的血,懸吊起來,武乙拿起弓箭仰面射去,箭射到裝滿血液的囊上,頓時血流到地上,武乙狂笑道:“天被我射了一個窟窿。”并對人們說自己射殺了天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那么武乙是怎么死的哪?文字記載武乙是被雷劈死的,據說,有一次,武乙在渭河平原上打獵,晴天白日里忽然來一個霹靂,武乙被擊中當場死亡。</span></p> <p class="ql-block">商朝是一個神權可與王權抗衡的朝代,武乙就是一個藐視神權的人,也許是受夠了巫師對王權的羈絆,從殷墟和甲骨文來看,武乙、文丁、帝乙、帝辛這四代商王平均每年的“人牲”就一、兩個,比前期的商王少得多,比后期周王朝的“人牲”也少得多,同時甲骨文上出現的貞人也很少,說明武乙開始商王們在改革,希望消滅神權對王權的干擾,革除殘酷的“人牲”制度。</p> <p class="ql-block">文丁殺季歷</p><p class="ql-block">文丁殺季歷是商周關系惡化的開始。文丁是第二十八位商王。從武丁到武乙時期商周關系還正常,有時也有一些矛盾,而這個時期王室內部的混亂,卻為商王朝日益敗亡種下了禍根。武乙死后長子文丁即位。商王文丁看到周季歷很有才干,封他為殷牧師。牧師有地方伯長的意思,專征伐權。文丁希望周季歷幫他安定邊陲。周季歷對商勤于王事,掌管商王朝西部地區的征伐之事,周季歷通過一系列戰爭,解除了戎狄的威脅,保證了商王朝邊境的安全和疆域的擴大。周季歷征始呼戎,始呼戎敗而降周。過了幾年,季歷再次打敗翳徒戎,把3個翳徒戎大頭目送給文丁獻捷。隨著周的強大,逐漸構成對商王朝的威脅,商王文丁對周季歷開始產生懷疑,商周關系開始變化。文丁看看周季歷越來越厲害,當周季歷獻俘報捷時,商王文丁表面高興,加封周季歷為西伯侯(統帥西部地區最大的諸侯),但卻把他囚禁起來。在文丁十一年,商王找了個莫須有的罪名,把周季歷殺死。古書說“文丁殺季歷”,從而導致關系的惡化。</p> <p class="ql-block">帝乙歸妹</p><p class="ql-block">商王文丁殺了周部落的首領季歷,商周兩大勢力的矛盾登時尖銳了起來。</p><p class="ql-block">到了文丁的兒子帝乙即位的時候,商周的和解成了頭等大事,首先對于商來說,東南戰場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和國力,沒有精力也沒有必要和周開戰。</p><p class="ql-block">而對于周來說,此刻的周部落,論實力還是弱了一些,和商國開戰也沒有好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個時候帝乙做了一個決定,就是聯姻,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姬昌,以換取和平,而姬昌</span></p><p class="ql-block">審時度勢,認為滅商時機還未成熟,為了穩住商王,同時爭取充足時間,同意與商聯姻。</p><p class="ql-block">此事史稱“帝乙歸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在</span><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易經》</b><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的卦辭中,就有提到過“帝乙歸妹”,但是我們看史料記載可以知道,周文王的正妃是</span><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太姒</b><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這個太姒是有莘國人,也是武王姬發的母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1, 31, 31);">而在《詩經·大明》中所描述的,當為文王娶帝乙之妹無疑。</span></p><p class="ql-block">那時候諸侯結婚是一娶九女,除正妃是帝乙之妹外,其余都是陪嫁的商女,之后并不再娶,也就是說文王應當是先出妻,隨后又娶的太姒。</p><p class="ql-block">《歸妹》卦的上六爻辭可以佐證這一點,即“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即獻祭之時,新娘捧著的筐具中無物;新郎以刀刺羊但不流血。</p><p class="ql-block">無攸利即所謀不遂,這段政治婚姻沒有得到應得的利益。</p> <p class="ql-block">帝辛,商朝末代君主,世稱“紂”。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其在位時間推定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帝辛是帝乙少子,繼位后,在內營建朝歌、加重賦斂、嚴格周祭制度、改變用人政策、推行嚴刑峻法,對外屢次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其種種舉措既在統治集團內部引發矛盾,也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牧野之戰,商軍被周武王所率諸侯聯軍擊敗,帝辛身死,商朝滅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重用“小臣”集團,提拔了一批非世官大族的人員,見于史籍的有飛廉、惡來、費中、左疆等;嚴格推行周祭制度,固定和縮小致祭神靈的范圍,以此疏遠舊貴族。</span></p> <p class="ql-block">帝辛,商紂</p><p class="ql-block">毛澤東:①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 (又見《毛澤東文集》,文字略異)②商紂王是很有本領的人。周武王把他說得很壞。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敗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在商紂王的時期,朝歌達到鼎盛,歷史記載朝歌非常繁華,“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span></p><p class="ql-block">為了規避周戡黎(今長治附近)、伐邘(今沁陽)后對位于今安陽的殷都所形成的兩面夾擊的形勢,并借此喘息之機再次對東夷用兵,帝辛在沬邑(或“妹邑”)或朝歌(今河南淇縣)擁有瓊室、鹿臺、玉門、酒池肉林等活動場所,其中有的是帝辛所營建或擴建的。周消滅崇侯虎、占崇國(約在今西安灃水西),打開了沿渭水東進滅商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妲己</p><p class="ql-block">《竹書紀年》記載為帝辛九年攻打有蘇,娶妲己,《帝王世紀》則記載為:帝辛二年即納妲己為妻。</p><p class="ql-block">據《國語·晉語》記載:商紂王發動大軍攻打有蘇氏部落。有蘇部落抵擋不住強大的商軍進攻,在滅亡和屈膝間,有蘇部落首領選擇屈膝,獻出牛羊、馬匹及美女妲己。</p> <p class="ql-block">征東夷</p><p class="ql-block">《左傳·昭公四年》云,“商紂為黎之蒐(sōu),東夷叛之”。紂王時期的卜辭顯示,紂王十年九月,紂王曾親征東夷,耗時達二百數十天,經過的重要地點有50多處,可見規模浩大。紂王十年的這次戰爭,只是紂王時期對東夷發動的所有戰爭中規模較大、而且保留信息也最完整的一次。清末出土于山東壽張縣梁山腳下(今屬梁山縣)的“梁山七器”之一的小臣艅犀尊,其銘文又記載了紂王十五年對東夷的一次征伐。歷史、古文字學家郭沫若也曾根據一組卜辭,指出紂王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征伐東夷的一次行程。這次出征,紂王一連在外達10個月,想必規模也不小。所以通過文獻和卜辭可知,紂王時期與東夷的戰爭,可以說是商朝與東夷數百年戰爭的最高潮。</p> <p class="ql-block">辛<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 font-size: 18px;">紂三公</span></p><p class="ql-block">帝辛任用姬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個美麗的女兒,獻給了帝辛,她不喜淫蕩,帝辛大怒,殺了她,同時把九侯也施以醢刑(剁成肉醬)。鄂侯極力強諫,爭辯激烈,結果鄂侯也遭到脯刑(被制成肉干)。姬昌聞見此事,暗暗嘆息。崇侯虎得知,向帝辛去告發,帝辛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周文王被紂王囚禁后,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質,為紂王駕車。紂王烹殺伯邑考,將他做成肉羹賜給周文王,并說:“圣人應當不會吃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周文王最后還是吃下肉羹。紂王說:“誰說西伯昌是圣人?吃了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 姬昌的僚臣閎夭等人,找來了美女奇物和好馬獻給帝辛,帝辛才釋放了他。西伯獲釋后,向帝辛獻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請求廢除炮烙之刑。帝辛答允了他,并賜給他弓箭大斧,使他能夠征伐其他諸侯,這樣他就成了西部地區的諸侯之長,即西伯昌。</p> <p class="ql-block">亙古忠臣 天下第一仁</p><p class="ql-block">比干,封于比邑(今山西省汾陽市),故稱比干,商王文丁的兒子,商王帝乙的弟弟,商紂王帝辛的叔父,殷商王室的重臣。</p><p class="ql-block">20歲就開始以太師高位輔佐商王帝乙,接受托孤之重,輔佐商紂王帝辛,歷經兩朝,忠君愛國,為民請命,敢于直言勸,甚至以死相諫,被稱為“亙古忠臣” 。從政40多年,主張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成為“亙古忠臣”。帝辛二十九年(公元前1047年),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唐太宗時期,追贈太師,謚號忠烈。</p> <p class="ql-block">七竅玲瓏心</p><p class="ql-block">七竅玲瓏心是指心臟有七個洞,此處的“竅”指的是洞,并不是具體的指人體的七竅。</p><p class="ql-block">七竅玲瓏心來源于明代許仲琳小說《封神演義》中比干擁有的一顆有七個洞的心臟,相傳可以與世界萬物交流,能使雙目破除一切幻術,重傷者食用心臟可有治愈之效。</p><p class="ql-block">比干被妲己設計剜心之后未死,后減一婦人賣無心菜,問:“人若是無心如何?”婦人回答:“人若無心即死!”比干聽此言后即一命嗚呼。</p><p class="ql-block">一日,紂王正與妲己以及新納妖婦胡喜媚共進早餐,忽見妲己口吐鮮血,昏迷不醒。喜媚道是妲己舊病復發,常有心痛之疾,一發即死。</p><p class="ql-block">冀州有一醫士張元,用藥最妙,有玲瓏心一片煎湯吃下,此疾即愈,紂王便要傳旨宣冀州醫士張元,喜媚對紂王說朝歌到冀州路途遙遠,并推算說在朝歌惟有丞相比干是玲瓏七竅之心,可借一片食之,紂王信以為真,即命人急召比干。</p><p class="ql-block">紂王遂宣見比干,挖下其心,眾人見之,均嘖嘖稱奇,比干皇叔之心,當真有七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比干生性耿直中正,公正無私,心被挖空后成了無心之人。正是因為無心無向,辦事公道,所以被后人奉為財神。當時傳說在比干蔭佑下做買賣的人,無偏無向,公平交易,互不坑騙。</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所以比干廣為世人所傳頌和敬奉的第一文財神。</span></p><p class="ql-block">姜子牙封神時,比干被封為文曲星。</p> <p class="ql-block">箕子,子姓,名胥余,殷(今河南省安陽市)人,商王文丁的兒子,商王帝乙的弟弟,商王帝辛的叔父。</p><p class="ql-block">官太師,封于箕,在商周政權交替與歷史大動蕩的時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違衰殷之運,走之朝鮮”,建立朝鮮,其流風遺韻,至今猶存。</p><p class="ql-block">箕子與微子、比干,在殷商末年齊名,并稱“殷末三仁”,在孔子《論語·微子》中曰:“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殷有三仁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箕子見</span>成湯<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8px;">所創六百年江山即將斷送在紂王手中,心痛如割,漆身為厲,索性割發裝瘋,披發佯狂,隱而鼓琴以自悲,每日里只管彈唱“箕子操”曲以發泄心中悲憤。紂見此,以為箕子真瘋,遂將他囚禁起來,貶為奴隸。</span></p> <p class="ql-block">箕子明夷</p><p class="ql-block">在這商周變易之際,箕子便趁亂逃往箕山(今山西東南部晉城市陵川縣棋子山),在箕山(今棋子山)過起一段短暫的隱居生活。箕子利用那些天然的黑白兩色石子擺卦占方,借以觀測天象,參悟星象運行、天地四時、陰陽五行、萬物循變之理。</p><p class="ql-block">武王滅商建周后,求賢若渴的周武王訪道太行,在陵川找到了箕子,懇切請教治國的道理。武王向箕子詢問殷商滅亡的原因,箕子不說話,因為他不愿意講自己故國的壞話。武王也發覺自己失言了,就向他詢問怎樣順應天命來治理國家。箕子于是便將夏禹傳下的《洪范九疇》陳述給武王聽,史稱箕子明夷。武王聽后,十分欽佩,就想請箕子出山治理國事,重用箕子。但箕子早對微子說過:“商其淪喪,我罔為臣仆(殷商如果滅亡了,我不會作新王朝的臣仆)。”(《尚書·微子》)他不愿作周的順民,因此不肯再出山,武王無奈而走。</p> <p class="ql-block">據說,箕子一行到了黃海邊,便乘了木筏向東飄去。幾天后登上了一島,因見山明水秀,芳草連天,一派明麗景象,便將那地方叫做朝鮮。從此,箕子帶領的五千余人在那里定居下來。</p><p class="ql-block">相傳箕子到朝鮮后便建筑房屋、開墾農田、養蠶織布、燒陶編竹,還施用八種簡單的法律,來防止和解決人們的爭執。并把故國的文化傳播開來,把圍棋傳向四面八方。</p> <p class="ql-block">后來當周武王知道箕子遠避東方時,便派人到朝鮮封箕子做朝鮮的國君,并邀請箕子回鄉探望。武王因而封他為朝鮮侯,不把他當臣下看待。這時箕子已經52歲。后來箕子從朝鮮回到國都前來朝見周天子姬發。在途經商故都殷商都城遺址,只見原來的宮室已經殘破不堪,有些地方種上了莊稼。心甚傷之,欲哭而不可,欲泣則近于婦人,亡國之痛,涌上心頭,只好以詩當哭,乃作《麥秀歌》,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悔恨商朝亡國。這里“狡童”系指紂王,意為你那時不聽我勸,如今落得這般天地。朝歌殷民聽見,皆動容流涕。</p> <p class="ql-block">微子,子姓,宋氏,名啟,后世稱微子、微子啟、宋微子。今河南商丘人。是宋國開國國君,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長子、商紂王帝辛的長兄。</p><p class="ql-block">子啟同母兄弟共有三人,子啟是長兄,中衍(宋微仲)居中,受德(商紂王)最小。微子啟的母親生子啟和中衍的時侯還是妾的身份,后來成為正妻后才生下了紂。父母想要立長子子啟為太子,而太史則依據法典為此事爭辯,認為有正妻的兒子在,就不可立妾的兒子做太子。子啟因此沒有成為商王的繼承人。</p><p class="ql-block">周朝初年,子啟被周成王封于商朝舊都商丘,建立宋國,爵位公爵,特準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成為周朝宋國的開國始祖,后世稱之為宋微子(漢代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為開)。</p><p class="ql-block">子啟死后,其二弟中衍(宋微仲)繼承宋國君主之位,葬子啟于宋國國都商丘西南二十五里微子墓,建有微子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因見商代將亡,數諫紂王不聽,遂出走。周武王伐紂,他持祭器前往軍門,袒身反縛以告,武王釋之,并復其位。</span></p> <p class="ql-block">《論語》中稱微子、箕子、比干為“殷三仁”。</p> <p class="ql-block">牧野大戰又稱:牧野之戰是殷商軍隊和周武王軍隊的決戰,史曰武王克殷、武王伐紂。由于帝辛先征西北黎,后平東夷,雖取得勝利,但是窮兵黷武,加劇了國家財政負擔、社會和階級矛盾,招致滅亡,最后兵敗自焚,故《左傳》稱:“紂克東夷而損其身”。</p><p class="ql-block">各諸侯由于要供應商朝攻打東夷的大量軍隊和物資,又受到商王的猜忌和鉗制,早已苦不堪言。造成諸侯臣屬紛紛離叛。軍事上帝辛致力于用兵于東南夷族,雖然戰爭取得了勝利,俘虜了“億兆(上百萬)夷人”,帝辛也被譽為“百克(百戰百勝)”,但商軍主力遠征東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淇縣)空虛,無兵可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公元前1048年,牧野之戰前兩年,周武王曾觀兵于</span>孟津<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今孟津縣)。《史記》 中說“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其實不是“不期而會”,根據甲骨文所揭,此次出兵早有聯絡,關中和江漢間的許多方國都有參與,但諸侯恐怕并無八百之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而此時的商朝發生了激烈的內亂。帝辛殺了叔父比干,囚禁了另一個叔父箕子,另一些被牽連的貴族如微子等則審時度勢,投奔了周國。武王無疑從來奔的殷商貴族那里得到了不少朝歌的機密情報。時機已經成熟,武王決定出兵伐商,同時通知在盟津的與盟諸侯一起出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精銳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同年2月21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達4.5萬人,不少方國的國君親自趕來。聯軍于2月26日布陣未完就下了雨,史稱聯軍共有“六師”。軍事史家推測,大概是三百乘戰車,三千名虎賁為一個“裝甲師”,為第一梯隊。其余四萬多人分為五個“師”,在后面組成方陣,為第二梯隊。后來聯軍冒雨繼續東進從汜地(今滎陽市汜水鎮)渡河水(黃河,一說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輝縣西北)折而東行。27日清晨,在牧地,周武王莊嚴誓師。28日拂曉,聯軍進至牧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朝歌城內沒有足夠的精兵可以破敵,而且也沒有可用的戰車,單靠步兵,很難和沖擊力強大的戰車陣相抗衡,帝辛驚聞周軍來襲,只好倉促武裝大批奴隸、戰俘,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開赴牧野迎戰。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全無斗志,紛紛倒戈,帝辛既然強迫這些奴隸和戰俘上戰場,自然會在后方以親信部隊押送,防范他們反叛或逃跑。這些少量忠心的禁衛軍,也是帝辛手中最后的底牌。然而前方的徒眾在周軍的強大沖擊下慌不擇路地往回跑,遭到了后方精兵的阻攔。好漢不敵人多,在人潮的沖擊下,這些武士也陣腳不穩。奴隸們為了逃命,加上被后面人潮推動,于是倒戈相向,亂打一氣。再加上身后聯軍的戰車、甲士、步兵一層層的進攻,帝辛的最后一道陣線也守不住了,不得不快馬加鞭,逃離戰場。商軍殘余的抵抗仍然持續了一天,但已無力挽回局面。帝辛見大勢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臺,”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滅亡。周武王趕到鹿臺時,用“輕呂”擊刺帝辛的尸體,并親自斬其頭顱懸旗示眾。另有一百多個商朝的大臣貴族被俘。他們將被帶回周京,作為武王祭祖的人牲被殺死。</span></p> <p class="ql-block">殷鑒不遠</p><p class="ql-block">《詩經·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p><p class="ql-block">原指殷的子孫要把夏的滅亡作為鑒戒。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商代的“銅鑒”,</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如小屯</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M18</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號墓出土的殷代銅盤,銅盤口徑</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33</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厘米,</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高</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11.5</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厘米,盤底中央有一蟠龍紋,龍紋周邊有</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12</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條魚紋環繞,十分精美。此盤即古代的銅鑒,殷代是銅鏡與</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銅鑒并用。上古時代,在人們還未發明銅鏡期間,照容時將水盛在陶盤或銅盤里,先民以水鑒容。殷代鑒、監通</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用,甲骨文“監”字寫作</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從</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皿),從</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見),像人睜著眼睛,跪坐在水盤之側,從水里看自己的面</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容,當即監字之本意。小屯</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M18</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號殷墓中出土的銅盤,其形狀與甲骨文監字構形中的)</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皿)極相似,我們</span> <span style="color: rgb(91, 58, 23);">曾盛水實驗,即可在水里看到自己的面容。</span></p> <p class="ql-block">商朝滅亡后,經過3000多年的風風雨雨,殷早就變為一片廢墟。近代,人們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一帶發掘出大量的商朝遺物,證明那里就是殷的遺址,所以叫作殷墟。從殷墟發掘出來的遺物中,有龜甲和獸骨10多萬片,而這些龜甲和獸骨上面,大都刻著很難辨認的符號。經過歷史學家、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的仔細研究,認為這就是中國至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命名為甲骨文。甲骨文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意義,不僅證明了商朝的存在,印證了&lt;史記·商本紀&gt;中對商朝的記載確為事實,而且對研究商朝,特別是盤庚遷都以后商朝的社會情況提供了可靠的材料,對中華漢字起源和發展的研究也大有裨益。</p> <p class="ql-block">11月1日,毛澤東來到安陽,參觀了著名的殷墟。</p> <p class="ql-block">甲骨四堂是指中國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學者: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著名學者陳子展教授在評價早期的甲骨學家的時候寫下“甲骨四堂,郭董羅王”的名句,這一概括已為學界所廣泛接受。唐蘭曾評價他們的殷墟卜辭研究“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p> <p class="ql-block">參考書目:</p><p class="ql-block">1、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 2、《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p><p class="ql-block"> 3、《中國殷墟:去安陽認識商代文明》</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国市| 宁远县| 明光市| 枝江市| 三穗县| 南华县| 梁山县| 赤水市| 疏勒县| 万安县| 左贡县| 桐柏县| 嘉禾县| 德庆县| 商洛市| 临清市| 浠水县| 泰安市| 东乌珠穆沁旗| 长沙市| 常山县| 永州市| 吉安县| 桐乡市| 丹东市| 抚远县| 鄂托克前旗| 娱乐| 共和县| 岗巴县| 茂名市| 崇义县| 土默特左旗| 沧源| 红原县| 新乡市| 托克托县| 北辰区| 水富县| 抚州市| 榆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