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青春往事(二):1991年的高考

沈陽游俠

<p class="ql-block">我是1991年高考的,八三年以來錄取率最低的那一年!剛好過去三十年,那年我們也曾在驕陽下走進考場,一筆一筆鄭重地寫下未來的無數種可能,高考時光是筆尖上流動的青春,是紙張上書寫的年華。高考是莘莘學子人生的轉折點,它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是刻骨銘心的記憶。全文約4700字。</p> <p class="ql-block">那時候的高考還是在七月份,文6科、理7科模式。因錄取率低,所以一直有黑色七月,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之說。文科的六門分別是語文和數學各120分,外語、政治、地理、歷史四科各100分,總分640分。理科考七門,科目分別是語文120,數學120,物理、化學、外語、政治四科都是100,生物一科是70分,卷面總分是710分。語文、外語、政治三科文理科卷子相同,只是文科數學卷的個別題難度會稍低一些。高考同一張卷,本科(分重點、省屬、市屬三檔)、大專、中專分檔報志愿,中專也是國家干部,同樣包分配。說什么當年差一分沒考上大學的,一般是指差一分上中專。一九九一年高考,按七二年出生人口是2480萬,經分流后報名高考的是296萬,<b>全日制高校統一招生32萬名本科生、30萬名專科生合計62萬</b>,表面錄取率是20.9%,其余的2184萬人因各種原因沒參加高考,<b>高考的真實錄取率應是2.5%!本科率1.3%!</b>是高考正常化后1983年以來,錄取率最低最殘酷的一年,八二年之前屬于恢復高考的調整階段不具可比性。那時是精英教育,現在是素質教育,教育思路不同,輸出學生質量當然也不同。對比數據是2020年985院校本科招生人數是18萬,當年的高考難度類似于今天的公考。 </p> 八十年代末期,還是計劃經濟時代,城鎮居民仍糧食定量得憑證買糧,我國的城市化水平還較低,十億人口八億在農村,而農村又不重視教育,對于考上中專吃國家糧是非常看重的,因此農村初中學霸的首選是考中專,其次才考重點高中,畢竟考上中專后可以直接轉城市戶口,帶干部指標,畢業分配工作,直接一步到位,那時大學還沒擴招,一個村能有一兩個大學生很不錯了。城市里,社會普遍文化水平也還不高,社會分層也不明顯,工人屬于社會中堅,地位也還可以,貧富差距不大,戶口更重要,個體戶練攤當倒爺,下海經商,皮包公司倒賣批文,擺個攤就能掙錢,腦體倒掛的時代,學生初中畢業就可以步入社會了,或者上班或者參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一些沿海特區城市開始出現了打工一族,當時考大學不是找工作的必要條件,沒有大學文憑也有不少很好的工作機會,特別是城市里當兵的普遍轉業時分配不錯。那時的中學特別是初中,風氣很亂,學生以打架打群架立棍兒為榮,青春期躁動,學習還沒那么重要,就看學校、老師們的重視、負責、用心的程度了,那個時代的教育起碼大家不是拼家里的錢,而是拼誰聰明,誰在課堂的學習效率高,很少聽說誰補課,可以痛快的踢球、打排球乒乓球,而不是為了達標。城市里也有很多成績優秀但家境不好的中考選擇了中專、中師,主要是那時還包分配直到九二年開始經濟體制改革,高中和初中學習不一樣,初中學習好,高中未必,高中注重思維,要求理解和變通,高中才是拉開學習差距的分水嶺,考慮到當時的師資水平條件,客觀公平的說,如果當時的中專生念了高中也參加高考,應該是40%-50%的可能考上。<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一所好高中可能是成功的起點,當時我的母校,沈陽市27中學九一屆學生的下限是今天20中學的水平,八八屆之前四班型時學苗更好,偶爾高考本科率成績會超過二中。詳情請見青春往事(一)高中篇,點頭像可見其他文章。 <p class="ql-block">八九十年代被洗腦的一句話就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理工科的才叫知識分子,不少人是被動分的文理科。我們九一屆當時還是考前報志愿,而且是志愿優先!高考有很大偶然性,不確定因素太多,不知道自己會發揮怎樣,那時沒有網絡沒有內參,絕大多數人包括家長是看著那本厚厚的《高考志愿填報指南》,身邊很少有大學生,知識分子家庭或者有哥哥姐姐的還好些,沒有指導,沒有學長給你參考,參照上一屆的錄取分對比自己的水平,憑著自己“理解”的專業、想象的就業方向報的志愿,而且是按順序報志愿不是現在的平行志愿,錄取也是按所報志愿順序來,但很多重點學校根本不看第二志愿,錄取率在那擺著呢,一旦第一志愿沒考上說不定會落到哪里!老師雖然知道志愿的重要性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但他們不像現在的老師這樣“精通”——洞悉熱門專業、就業形勢,他們給學生的指導非常有限,很容易造成某些學校某些專業大冷大熱的,一個是否服從專業調劑的填報或者志愿報失誤,也許就改變了一生,那時清華北大每年在遼寧省理科也才招生十二三人左右,對于學霸來說敢不敢“沖”是要慎重考量的,很可能直接掉到省本一檔,而有些超常發揮的會因為沒抱太大希望,前面一檔空白沒報或者瞎填的也會留下遺憾,運氣要占很大的成分,不是高分就能考上的,滑檔、高分低就甚至落榜的也不稀奇,沖上去的才是贏家。這就是時代的局限性吧,后來的估分報志愿就相對合理一些。工作后懂了人情世故,回想起來那時的招生工作可操作空間太大了。那時很多同學一心想考到外地,有多遠跑多遠,畢竟是第一次選擇心中的夢想,外面的世界的誘惑還是很大的,因為上了大學要遷戶口遷糧食關系,另外交通也不方便,九十年代的火車速度慢、時間長,九三年時平均時速才48公里,北京到上海的特快得十六七個小時,烏魯木齊到北京特快列車得78個小時呢,那時的火車很少有不晚點的,又不舍得買臥鋪,出門辦事得隨身帶錢的時代治安又差,所以那時普遍不會報得太偏遠,省內報考就近報考的多,特別是北京上海的考生更不愿往外地考,主要是怕畢業分不回來,反丟了北京上海的戶口,它倆也是互相歧視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那個年代因為改革開放的深入,任何與外字沾邊的都是高薪好工作,外貿外企外資,所以學生多往外貿外語專業擠;好多工業農業門類的都還好,最受歡迎的是各種部屬院校,畢業分配方向好,特別是外貿財政這些的,清北雖然也屬教育部,但分配卻一樣,也基本是進工廠,所以清北雖然名氣大但專業的吸引力不強,那些有實力的學霸根本不感冒,其實分數也不是太高,遠沒有如今一騎絕塵的感覺;計算機類專業是朝陽行業;高校招生有委培的也有定向的,教師和醫生的入行門檻當時都不高,大專學歷即可,護士中專即可,但學醫是熱門;師范院校招生就有點難,那幾年因教師地位和收入都不高,吸引力實在一般,雖然學費全免,家庭一般的或者沒太大把握的才會考慮,第一志愿報考的不多,有時得降分錄取才能招滿,男女招生還區別對待呢,這就是潛規則,九四年教師工資套改,地位待遇大幅提升,當年讀了師范的真是走運哈,錄取時分數不高還免交學費畢業又趕上好時候,收割了幾茬的紅利,人生贏家啊。曾經的我們,都以為高考是決定命運的戰場。誰不曾壯志滿懷?!誰不曾背水一戰?!后來才明白,其實那只是青春一戰,只是人生一站。當時誰也想不到,我們大學畢業后沒幾年,好多行業好多大企業就不行了,那是后話了。真的是選擇比努力重要,一次正確選擇大于百倍努力啊。</p> <p class="ql-block">我們是幸運的一代,因為有兄弟姐妹,很少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期望值分散,家長的成才焦慮并不明顯,高考錄取率又很低,社會上對高考也沒有太多關注,所以考大學并沒有太大的壓力,我們絕大多數是自己騎車去考試的,家長請假陪考的很少,多數也就送到考場就走了照常上班。說實話,那時還有點瞧不起父母陪考的,年少的我們當年并不理解父母的心情啊!現在家長不陪考,反倒有點大逆不道的感覺了。那時還是夏時制,剛好是我們上初中和高中的86—91年六年里,實行了六年夏時制制度。那時考場沒有空調,前后整個電風扇吹著,考試前老師還會在屋里灑點水降溫。記得高考三天上下午六場至少三場下了雨,第一天第一科考語文之前,早上吃的西紅柿雞蛋面條,有點酸,出門之前全吐了,第一科語文發揮還好,答得慢但有點蒙的全都對的意思,卷面只扣了10分,但作文自我感覺論據寫弱寫淺了(因前面答得太謹慎,留給作文的時間就有點緊迫,近墨者未必黑的一例舉了梁紅玉,關鍵是秦檜和他的孫子對比這一例論據太冷門,現在也未必有幾人知道,估計人家會以為我信口杜撰的,書看太雜知道得太多也許我以訛傳訛了呵呵)語言組織一般化了深度不夠,估計得不了高分,果然。后來聽說我們這屆物理巨難,全國平均分才四五十分,我得了67分,好像三次模擬時都五十來分;我倒覺得政治選擇題的多選題才是坑,里面混有好幾道明明是單選的,讓你答的小心翼翼的,糾結,這科能得80分的就是高分了。高考總的來說,正常發揮,有得有失,就是報志愿真的真的是太重要了。擦汗-_-||</p> <p class="ql-block">那時高考卷可不會照顧考生難易比七二一比例出題的,高考后隔一天(11日)會發那本印著高考各科試題和答案的書自己估分,高考查分得去學校,給的是每人一張一指寬的紙條,因其夾在畢業證里現仍完好保存著,上面打印著考號分數包括中專分,不敢曬圖,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清楚記得報紙最初登的<b>1991年遼寧省的高考理科各段分數控制線是重點線510分(后來提到了515分),省本線483分,市本472分,大專線是468分,中專控制線(不含生物)不記得了,好像445分左右,文科的重點線是474分</b>,至于當年各高校的最高最低錄取分得是下一屆報志愿時才能知道的事,我們應屆的只知道考上與否。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生源最好的高校是清北復旦交大南大科技大,科技大是理工科的最高水平,少年班是神一樣的存在,一些經貿類也出奇的分高,清華因一直是五年制本科吃點虧。清楚記得那一年的復旦大學很多專業在提前批次招錄,它在遼寧的理科錄取分數線是605分,是最高的;清華九一級在遼寧的最冷門專業的最低錄取線是585分,那時的北大復旦新生得去軍校報到軍訓一年,相當于讀了預備班,也是五年制了!關于那幾年的軍訓背后大有文章,青春往事(三)大學篇將贅述。</p> <p class="ql-block">上學時期小學趕上了六年制,那時也不懂為啥要六年制,也沒心機想過去跳級,上一屆好歹是分出快慢班才念的六年級,我們這一屆直接就得六年級必讀了,沒的機會選擇,想起來就耿耿于懷,到大學時問得同屆西北幾省和南方個別省份的中小學階段比我們遼寧省少念一年,更是不能釋懷!那時沒少和各省的同學們聊高考,如今特意又百度一番,匯總做個91年高考的專欄回顧。我們<b>九一屆的高考是全國統一卷大統考的,是第一次,也是標準化答題和閱卷第一年</b>,90年只有英語一科試行標準化答題。1991年高考中,除了上海、湖南、海南、云南和廣東使用的是標準分外,其余省份均使用原始分,為了便于比較,將使用標準分的省份換算為原始分進行比較。上海高考是單獨卷,語數外加文理的綜合卷共四科,這就是后來3+X的模式。湖南、海南、云南三省一個卷,90年10月18日下的高考科目設置的通知,試行改革的目的是嫌高考科目多,大學所學專業用不上,他們分文史、理工、醫農、地礦四大類報考,每一類考不同的四科,文史考語文、外語、歷史和政治,理工考語文、數學、外語和物理,醫農考數學、外語、生物、化學,地礦考語文、數學、外語和地理,好像每科都是150分,使很多人規避了自己較弱的科目考上了大學。廣東卷的標準分是900分滿分。當得知來自山東、四川、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同學們的分數和他們那邊的分檔控制線,比遼寧省同檔的控制線要高出十幾到三十多分,江蘇浙江湖北三省的重點控制線則超過了540分,湖北的中專控制線比遼寧省的省本線都高,真的好尷尬啊,江蘇省還有預考一關呢;再有安徽四川河南廣東山東等是高考大省考生眾多,更是突圍艱難的省份,又暗自慶幸這地域差異。那年由于各省評卷標準有差異,河北省的文科閱卷明顯寬松易得高分,語文分140分以上的太多,甚至超過145分的大有人在,但好在是省內競爭錄取,對外省幾乎沒影響。說到當年大統考時期的高考,其實也是實行了分省進行錄取的模式,不過采用了全國一張卷的情況之下,使得各省市區可以通過一定方式進行對教育方面的對比。注意,因為是首次全國卷高考統考,1991年全國各省高考錄取分數線,在特定年代沒有多媒體教學輔助,沒有發達網絡,沒有課外補課機構的加成,一定程度反應了各省的教學水平,老師教學水平以及學生的努力程度,也是后來清華大學等名校在各省招生名額的分配依據。通過表格可以看到當年北京分數線倒數第七,北京生源考生的高考是多么容易,那幾年外省生源的留京也很容易。</p> <p class="ql-block">福建省數據空白</p> 再回首,恍然如夢。致敬那年的你我和高考,我們人生的第一次大考。 <p class="ql-block">十二年寒窗磨一劍,只待今朝問鼎時。祝“后浪”—2021年考生高考順利,金榜題名!</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桂林市| 马公市| 新宾| 申扎县| 潜江市| 长泰县| 桦甸市| 黑水县| 星座| 长沙市| 汉中市| 根河市| 镇雄县| 微博| 安庆市| 鹿邑县| 文昌市| 安岳县| 图们市| 通城县| 嘉祥县| 韶关市| 双牌县| 平邑县| 扎鲁特旗| 屏南县| 龙游县| 抚顺市| 治多县| 湄潭县| 湖北省| 广丰县| 牡丹江市| 乐清市| 尉犁县| 柳江县| 固安县| 区。| 九江市| 同德县| 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