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工人村生活館”按照年代發展,在宿舍樓內,通過當年的實物、圖片和文字說明,分上下三層分別復原了工人村老住戶的居住與生活場景,保留了50、60、70、80、90等年代的集體記憶,讓人印象深刻,感慨回味。 ▲展覽館入口處 ▲序廳以圖文形式介紹了工人村的歷史發展和居民的日常生活,還有計劃經濟時代的各種購物票券等實物。 ▲1953年第一批入住工人村的住戶都是廠級領導、勞動模范、高級知識分子和高級技術工人,董朗泉的“家”是第一批搬入工人村的住戶之一。1949年,董朗泉進入沈陽第一機床廠工作。1956年,參加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 ▲工人村的建設者郭忠善的家庭。1952年,郭忠善作為東北有色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的材料員參加了工人村的建設。<div> </div> ▲當年的廚房,有水泥灶臺,原木菜板、用切開的葫蘆做成的水瓢、高粱秸稈串成的水缸蓋兒、燒水用的鋁制尖嘴壺等廚房用具。 ▲八十年代新婚家庭。當時結婚流行“三轉一響帶咔嚓”(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和照相機)。“一屋家具帶沙發”,36條腿、48條腿或64條腿(家具)。 ▲沈努西冰箱,西鳳電視機,有錢人的標志。這塑料插花,在那個物質不夠豐富的年代,依然有對美的追求。 ▲這是還原的當年新房的場景,已經很現代了,小康啊~ ▲1954—1960年擔任沈陽第一機床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葉劍英元帥之子葉選平的家庭。 ▲葉選平的家庭 ▲一張1.5米的雙人床因為要睡三個孩子,只好在床邊搭一塊木板。對50歲左右的人來說,這樣的情景是不是很熟悉? ▲眼熟嗎?這床單的花紋、這床的架構,一定見過吧!<div> 除了當時工人家庭的陳設外,還有幾十年工人村里的副食店、糧油店、圖書館等等設施,據說這里的陳設完全都來自原來工人村居民的捐獻,你所看到的,都是活生生的歷史。</div> ▲這是一張改革開放前國營糧店的老照片。相信年齡大的老朋友們看后一定會感慨多多吧。 ▲工人村第一糧店成立于1953年,一直到80年代初期都是按計劃供應。居民憑購糧本按規定的粗、細糧比例定量購糧,糧價比較便宜,一般都是1角多錢一斤。但普通人家都是錢不夠花,糧不夠吃,一月頂一月,將打將。 ▲大油桶!我還去打過油呢,不是打醬油... ▲這個是做什么用的?年輕人恐怕答不上來。 ▲原來去買糧食,每次售貨員稱完糧食都會說:“把口袋撐好了”然后就一邊倒著一邊使勁兒磕著面簸箕,顧客用力提著面口袋,最后還要把漏斗用力抖抖看看干凈了才行。<div> 那是計劃經濟時代,居民糧食都是定量供應。所以人們都特別珍惜糧食,絕不會浪費一粒糧食。</div> ▲當年的百貨商店,里面各色食物和用品一應俱全(早已拆除) ▲原來的商店是這樣的 ▲展廳里這格局、這裝飾、這擺設、真是倍感親切。 ▲我在這兒拍一張照片 ▲柜臺中的香煙 ▲當時的百貨店就是工人村居民的主要副食供應地。居民憑票購物,蔬菜品種單一,菜價都是幾分錢一斤,10塊豆腐2角錢,買肉都愿挑肥的買。 ▲展廳內有一塊簡陋的木制小黑板,上面用白色粉筆寫著當時的蔬菜價格。 ▲工人村幼兒園展廳里放著格子木柜,每個格子里都放著一個白色的搪瓷茶缸或搪瓷小鐵碗、紅色亮漆的手風琴、老式的腳踏琴、刷著白色油漆的小木椅子等。 ▲圖為昔日工人村電影院。看看那時這電影院前停滿了一排排的自行車,這些自行車大多是來這里看電影的人停放的,可見昔日這個電影院在這一帶多么受歡迎。(影院早已拆除) ▲露天電影的放映機 ▲老式電視機、電唱機、縫紉機、……滿眼都是回憶。 ▲展廳內的小人書<div><br></div> ▲那個年月,像這樣的圖書攤比比皆是,特別是露天市場旁邊,都有這么個地攤,有2分錢看一本的,也有2角錢看一天的,它讓我們的童年,變成變得豐富多彩! 參觀結束了,應該說,生活館不大,有一個小時時間足夠游覽。但這里有我們對那個年代的記憶和最樸素的感動。最后,我必須重申:我們懷念過去,并不是因為過去有多好;而是因為那時我們還年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扶绥县|
永川市|
平顺县|
宜黄县|
高雄县|
洪雅县|
冀州市|
高安市|
蓝田县|
鸡泽县|
卢湾区|
揭东县|
花莲县|
台中县|
遵义市|
行唐县|
宝应县|
洛阳市|
红安县|
盐亭县|
普定县|
随州市|
建始县|
安福县|
平原县|
宁都县|
枣阳市|
雅安市|
惠来县|
洞头县|
饶河县|
梅河口市|
囊谦县|
繁峙县|
曲沃县|
阿图什市|
贡山|
日土县|
赫章县|
铁岭市|
武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