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天是2021年4月25日。早上在鳳麟居酒店的三樓用餐,這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入晉來最后的早餐。這次出來旅游,每天都更換新的住所,每次早餐后都帶著自己的行李上車,今天也不例外,大家依然是井然有序,有條不紊,7:30準時出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從磧口鎮出發,行駛43公里,大約1個小時的車程,便來到了黃河大畫廊天然水蝕浮雕景區,這里可以看到沿岸崖壁上的水蝕浮雕畫卷。據說這些造型各異、妙趣橫生的崖壁浮雕形成于三疊紀,由地下水溶蝕、河水沖蝕、風蝕和日照等多重因素的作用而形成的。至于這些千奇百怪,形形色色的浮雕究竟像什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就全憑自己的想像力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來到了黃河畫廊的碼頭,坐上了蓄勢待發的游艇,披上了安全防范的衣服,就這樣出發了。游艇高昂著頭,咆哮著駛向前方。河面上的風吹亂了頭發,吹動了衣角,吹佛著快樂的心情肆意飛揚;機器轟鳴,浪花翻滾,激起的水沫濺在臉上,再將手放在河水里,終于和黃河水有了親密接觸;游艇,你慢點啊,那崖壁上的浮雕還沒來得細看,就從眼前掠過,當手機剛剛舉起,美景就從鏡前滑過,當人還沒有完全從亢奮中平靜下來,黃河的“途中島”就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登上途中島作短暫停留,放松一下心情。站在島上向周邊張望,四周全是水流湍急,洶涌奔騰的黃河水,我們被黃河包圍了。都說黃河是我們國家的母親河,此時此景,我們仿佛已被黃河母親抱在懷里,我們也張開雙臂,熱烈投入到母親的懷抱。久別重逢,心潮起伏,也就差熱淚盈眶,淚流滿面了。在黃河母親溫暖的懷抱里,我們打開國旗,合影留念,祝福我們中華民族,在黃河母親乳汁的滋養下,更加繁榮昌盛,興旺發達,蒸蒸日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游艇從中途返回了,這才抑制住激動的心情,平靜下來,好好欣賞這崖壁上的浮雕。首先看到的浮雕怎么這么像一條船呢?哦,它應該就是嘉興的那條紅船,黨的“一大”最后就是轉移到這條船上召開的,最后才得以圓滿結束,1921年中國共產黨從此誕生了;接著看見一塊巨石,像極了一頭獅子,正仰著頭,張著嘴,打著哈欠,一副剛剛睡醒的樣子,這就是“醒獅”了,拿破侖曾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說得不錯,覺醒了的中國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不再忍受外國人的奴役,積極投入到抗日救國的洪流中,把侵略者趕出中國;緊接著又看見浮雕上有一組畫面,在一條乘風破浪的船上,連船帆都依稀可辨,眾多的戰士提著槍,彎著腰,隨時準備沖鋒的樣子,這個畫面像極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一組雕塑,原來這是百萬雄獅過大江的畫面啊,毛主席一聲令下,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蔣家王朝頓時望風而逃,一擊即潰;最后我看見浮雕上有一幅圖案,很像是一座古代的城樓,這不就是天安門城樓嗎?1949年10月1日,正是在這座城樓上,毛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正值全國人民歡天喜地,積極籌辦為黨慶生的時候,這里黃河畫廊的大型浮雕就已經捷足先登,搶先一步,為我們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使我們既飽覽了黃河的壯美景觀,還接受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寓教于樂,其樂融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當大巴來到吳堡縣川口渡口時,透過車窗看見一座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碑,它高高聳立,在空曠的黃河邊上,格外引人矚目。1948年3月23日,在勝利完成轉戰陜北任務后,毛澤東率中共中央機關,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離開延安,前往西柏坡時,就是在這個地方坐船渡過黃河的。那時候黃河上可沒有橋,要坐著小船,冒著危險,在風浪中搏擊,還要預防國民黨飛機的轟炸,才能涉險過河,要做到萬無一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紀念碑立于1998年3月23日,是吳堡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毛主席東渡黃河紀念碑豎在這里,有什么象征意義嗎?它象征著中共中央堅持在陜北的任務已勝利完成;象征著中國革命已經取得階段性勝利;象征著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已發生根本性的轉變;象征著國共兩黨最后大決戰的序幕已悄然拉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跟黃河有關的游覽已經全部結束,大巴又回到了山西的太原。記得我們來山西的頭一天就參觀了晉商博物院,還逛了當地的美食一條街,其實,太原還有一個最大的景點沒有去,那就是晉祠了。為什么頭一天沒去晉祠呢?都說好戲在后面,這不,我們終于來到了晉祠,好飯不怕晚呀。晉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建于公元前11世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時間了,真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走進晉祠,仿佛劉姥姥走進了大觀園,唯有緊跟導游的步伐,才不會迷失方向。晉祠從公元前11世紀開始建造,經歷了西周、東漢、南北朝、隋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國,直到新中國的成立。每朝每代都對晉祠這塊風水寶地寵愛有加,關懷備至;每朝每代都對晉祠進行過擴建、修繕和維護;每朝每代都將晉祠的前世今生記錄在案,代代相傳。整個晉祠就像是古今建筑的一個博物館,無論哪個朝代的建筑,都能在這里找到它的存在,多美的事啊,看完了晉祠,就等于穿越了三千年。晉祠歷經千年建成,雖說祠內的建筑及布局都帶有各自朝代的特點,但它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已經逐步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它們相互依存,互為背景,天衣無縫,渾然天成。聽導游說了,晉祠內有兩個“三絕”,一個是晉祠古建筑的“三絕”,一個是晉祠的“三絕”。話不多說,讓我們跟著導游去一探究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圣母殿,是晉祠的主殿,坐西向東,位于中軸線終端,在晉祠里那些跨越多個朝代的建筑中,就數圣母殿最為引人矚目,也是晉祠的“鎮祠之寶”。走進圣母殿,正前面有八條廊柱,柱上雕刻著八條金粉裝飾的盤龍,精工細作,惟妙惟肖,仿佛對著吹口氣,它們就會像變戲法一樣蘇醒;圣母殿屋頂以褐色琉璃瓦覆蓋,在屋脊兩端以及向四周延展脊背上,排列著許多百獸、佛像為主的瓷雕造型,有這些小動物在房頂上亂竄,在萬籟俱寂的夜晚,也就不那么孤獨了;整座建筑立于高大臺基之上,可以防水防潮,屋頂碩大的斗拱飛檐向外延伸,既像一只展翅高飛的大雕,也起到排放雨水,保護屋身作用。圣母殿高19米,面闊七間,進深六間,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這么大一個建筑物,每個細節都做得那么精致,感覺它壓根就不是給人住的,而是一件價值連城的藝術品,圣母殿也自然成為晉祠古建三絕中的第一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剛才我們參觀圣母殿時,看見門口八根柱子上的盤龍了嗎?它們叫“木雕盤龍”。剛才參觀時只注意了圣母殿的整體建筑,其實木雕盤龍也是晉祠古建三絕中的第二絕。八條龍各抱一根大柱,一路排開,氣派非凡;柱子上的每條龍,怒目利爪,栩栩如生,神情并茂,看上去鱗甲須髯,躍躍欲飛;千年的木質都不腐爛,悠久的工藝歷久彌新,讓人嘆為觀止,唏噓不已?!澳镜癖P龍”主要出現在圣母殿里,其它地方極為罕見,它是宋代古建筑的顯著特征,這樣的雕刻手法,能在晉祠里看到,也是非常難得。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木雕盤龍這樣的雕刻藝術,帶有典型的中國元素,中國特色,中國情結,也深受中國人的喜愛,特別是龍首那獨立于天下的精氣神,象征著我們中華民族的自信、睿智和勇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去過晉祠的游客還記得,走進晉祠,在通往圣母殿的路上,有一座橋嗎?對了,這座橋的名字叫“魚沼飛梁”,它就是晉祠古建三絕中的第三絕。這可不是一座普通的橋,它建于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在圣母殿與獻殿之間,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這僅僅是一座橋而已,為什么叫“魚沼飛梁”呢?由于古人以圓形為池,方形為沼,此方形池中多魚,所以取名“魚沼”;又由于此橋的橋面東西寬廣,南北下斜如翼,與地面相平,整個造型猶如一只展翅飛舞的大鳥,故稱“飛梁”。這下總算知道“魚沼飛梁”的出處了。魚沼飛梁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的古代橋梁中,這種形制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梁,即使放眼全世界,也只有這唯一的一座存放在晉祠?,F在城市里的水陸立交橋多如牛毛,像蜘蛛網一樣在空中劃著弧線,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些立交橋的“鼻祖”是誰?那我告訴你,它在太原晉祠,“魚沼飛梁”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陸立交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導游說了,晉祠圣母殿侍女像?是晉祠三絕中的第一絕,讓我們走進圣母殿,把目光投向那些侍女像。主像就是圣母像了,她頭戴鳳冠,身披蟒袍,氣宇不凡,端坐于鳳椅之上,顯得雍容華貴,端莊慈祥。42尊宮女宦官左右分立,排列有序,職責有別,儀表各異,逼真地反映出宮廷侍女內心世界,還有她們的喜怒哀怨。在圣母殿眾多的侍女像中,感覺有一尊作品最為出色。她是年齡最小的一個,頭微微左傾,雙手放在胸前,身材窈窕,雙肩消瘦,顯得略有些單薄,頭上梳著當時流行的發髻,面容清秀俊美,眉毛上挑,顯得小心謹慎。作品將少女初入宮殿,未諳世事,謹小慎微的神態,刻畫得入木三分。 除她之外,其他侍女也是神態各異,表情多樣,多姿多彩。它再現了古代宮殿里侍女們過的那種表面光鮮亮麗,實則強顏歡笑,度日如年,身不由己的悲慘生活,畢竟是伴君如伴虎嘛!這些彩塑迄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了,可現在看起來還是那么色彩斑斕,光鮮亮麗,活靈活現,仿佛可以呼之欲出,這是古代工匠的妙手天成,這是晉祠文物中的精華所在,這是我國古代泥塑藝術的稀世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導游又說了,晉祠三絕之中第二絕便是周柏唐槐了。原來周柏唐槐,二者都是晉祠千年古樹的代表。周柏是西周時代種植的柏樹,唐槐是唐代時種植的槐樹,至今它們都還生長茂盛,郁郁蔥蔥。周柏位于圣母殿北側,樹干粗壯,蒼勁挺拔,需數人才能合圍。原先本有兩株,如今其中一株已向南傾斜45度,倚靠在另一株古柏樹上,這多像是一對風雨同舟的夫妻,老了老了還能互相攙扶,互相依靠,不離不棄,共同走向生命的盡頭,多么感人肺腑的場面啊,不禁讓人潸然淚下。當聽說這兩株周柏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叫人目瞪口呆,瞠目結舌,近三千年的歲月啊,滄海桑田,東海揚塵,至今它們老得連樹皮都脫落了,還依然頑強的矗立在游客面前,讓人感慨萬千,思緒萬千。唐槐位于水鏡臺前,雖不是晉祠古槐中年代最久遠的,但卻是最枝繁葉茂,最充滿活力,最生機勃勃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它綠樹成蔭,綠陰如蓋,顯示出強大生命力,在晉祠眾多古代樹木中脫穎而出,獨領風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問導游晉祠三絕中最后一絕是什么?她說是“難老泉”。難老泉是從懸翁山的斷巖層里流出來的,它清澈見底,長流不息,據史書記載,喝了此水可以減緩哀老,延年益壽,故命名為“難老泉”。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句詩,就是專門夸難老泉的,就是:晉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龍鱗莎草綠。晉水源頭位于晉祠內共有三泉,其余兩泉時流時枯,唯有難老泉則長流不竭,從巖石中涌出,平均流量約每秒1.8 立方米,常年水溫保持在17℃。我就納悶了,每秒1.8立方米的水量應該很大了,可我親眼所見難老泉流出來的水,和我們家里的淋浴差不多,量很小呀?雖說難老泉的流出,經過了巖石層層過濾,無非就是水的純度高一點,含礦物質多一點而已,它還能防哀老?它跟我們平時看到的山泉水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嗎?更讓人費解的是,這樣的一支水流,竟然入選了晉祠三絕之中的第三絕,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反正導游那天花亂墜,云里霧里的解說詞,我是不會全信的,就當是天方夜譚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剛剛還沉醉在晉祠里的徜徉中,當我跨出晉祠的大門出來時,才猛然意識到,8天的山西旅游已戛然而止,到此結束,該回家了。天底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相聚也有離別,無非再把相聚當成一次離別。我要將這8天的行程寫成游記,來紀錄這次山西之行中,我遇見到的每個精彩瞬間,我享受到的每段幸福時光,我感受到的每次心靈震撼,并把自己的快樂心情與大家分享。再見,同志們。(完)</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谷|
明水县|
温州市|
连江县|
新闻|
博白县|
河曲县|
宣城市|
四川省|
水富县|
喀喇沁旗|
滕州市|
渝中区|
陈巴尔虎旗|
炎陵县|
正安县|
通渭县|
永和县|
文安县|
宁晋县|
汾西县|
宁陕县|
温宿县|
琼中|
靖宇县|
法库县|
安康市|
罗江县|
富顺县|
和龙市|
永州市|
年辖:市辖区|
垣曲县|
元江|
涪陵区|
丹阳市|
宽甸|
葵青区|
辽宁省|
宁南县|
高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