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編者按:</b><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里為讀者再奉獻一篇先生的回憶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 雖然云南地處偏僻的西南邊陲,但是在1938年以后的幾年抗日戰爭中,也逃不過日本飛機狂轟濫炸的災難。我的中學時期就是在那時候度過的。 </p><p class="ql-block"> 老家昆明市有一所專門招收女學生的學校,是一位留學美國的云南人秦女士創辦的,在當地很有名氣,據說對學生的要求嚴格,學生的學習成績都比較好。</p><p class="ql-block"> 昆華女中還有一所附屬小學。那時的小學分初小和高小。初級小學四年,高級小學兩年。我曾經在昆華女中附小的高級小學讀了兩年?,F在只記得學校規定上學的時候必須穿校服:白色中式大襟的上衣,白上衣的衣襟左邊用藍色的絲線繡上一枚圓形的?;眨倥渖仙钏{色的裙子;腳下是白襪子,還有帶一條襻的青布鞋;學生一律梳短發,顯得校容十分整齊嚴肅。</p><p class="ql-block"> 我在昆華女中上學的時間是1940年,我所在的班級序號是50,由此可知這個學校的歷史已經不短。</p><p class="ql-block"> 剛剛入學,學校就通知:為了適應當前戰爭形勢的需要,學校必須疏散到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于是我就隨著學校遷到距離昆明不太遠的呈貢縣的一個小村莊。這個村莊在滇池邊上,村子附近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廟,我們就住在廟里,睡的是上下兩層的大通鋪;晚上點一種用棉花捻成燈芯的小油燈,這種油燈的燈盞是陶質的,一個小小的陶盤里放著菜油,它的中心有一個中空的爪形的放置燈芯的地方。這樣的小油燈發出的亮光非常微弱,就像一只小蠟燭,但是可以照著我們做完入睡以前的一些準備工作。一天三餐吃的是糙米飯,有時還能看見米里有蟲子,現在已經記不清除了白菜湯之外還吃過什么菜,但是大木桶里裝著的白菜湯,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從木桶里舀出白菜湯的情景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上課的教室分散在村子里,是租用的比較大的房子,放上課桌椅就是一個教室。每天在晚飯后都有晚自習課,所以晚飯以后學生們都帶著書包下山到教室里復習功課。教室里面照明用的是一種叫作汽燈的燈具。這種汽燈的底座是一個裝汽油的油壺,油壺側端有一個注油口,是裝進汽油的時候用的。油壺的上端用一個圓筒形的玻璃罩罩住,在汽燈的玻璃罩里的頂部裝進去一個小桶形的紗罩,然后往汽燈里面打氣,那個小紗罩就會膨脹起來發出亮光。汽燈的上部有掛鉤。只要有一盞這樣的汽燈掛在教室里就夠所有的學生讀書寫字用了。我一直弄不明白這汽燈里的紗罩怎么會亮起來,汽油和紗罩是什么一種關系。</p><p class="ql-block"> 晚自習過后,學生們便三五成群地到農民家里去做睡覺前的準備工作 —— 主要是洗臉和洗腳。一般情況都是三五個學生湊了錢,找一家農戶給一些訂金包下來,讓農戶每天燒一鍋熱水等著我們來洗臉和腳。農戶有了額外收入自然高興。和我一個組的有一個廣東籍的同學,她好像比我們懂事一些,是她負責和農戶聯系,每天晚上帶著我們到農戶家里洗腳。</p><p class="ql-block"> 生活是艱苦一些,但是學生們卻很愉快。想想看,如果沒有日本飛機來轟炸昆明,我們就不會到這個小村莊來,也就不會有這樣的集體生活的體驗。學校在昆明的正常情況是,學生只能每天從家里到學校上課,放學以后就回家,同學之間的關系就不會像在小村莊里這么親密,開展的活動也就不會這么豐富多彩了。</p><p class="ql-block"> 現在怎么也想不起來在課堂上學了些什么知識,留在記憶中揮之不去的只有一些課外活動。下面記的就是留在我記憶中的一鱗半爪的課外生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滇池邊上的游泳池</p><p class="ql-block"> 集體住校有一些需要解決的生活上的問題,比如衣服臟了到什么地方去洗。一個小村莊,除了村子里的井水外,最方便又省錢的辦法就是利用滇池水了。學生們經常在下午下課以后,回到宿舍帶著臉盆肥皂,抱著一些臟衣服,成群結隊到滇池邊洗衣服。在學生們眼里,滇池很大,岸邊有很多地方可以供我們使用。所以同學們不約而同地都來到滇池岸邊;到了滇池岸邊一走,散開以后,眼前能見到的也就只有幾個自己熟悉的面孔了。</p><p class="ql-block"> 滇池的水好清涼,微微蕩漾著的水波引領著我們把視線移到遙遠的地方,希望能看到昆明的城市的蹤影。一個同學朝著右手邊的一個方向指著大聲說:“我知道,昆明就在那一邊!”一個同學低頭清理著自己的臟衣服說:“快洗衣服吧!時間不多了?!?lt;/p><p class="ql-block"> 我們都脫了鞋襪,踩著岸邊的小石子,試探著往水深的地方走,水快沒到膝蓋的時候就停下來了,把臟衣服往水里一泡,清洗工作就開始了。清洗工作快結束的時候,有的同學把洗過的衣服晾在附近的矮灌木叢上,有的同學還不想回到岸上,有幾個同學朝水更深的里面走去。忽然一個同學回過頭來對站在岸邊的人說:“我們來學游泳吧!”于是我們把上身的外衣也脫了,下到水面齊胸的地方,有的說先學浮水。有的說浮水的時候可以閉著雙眼,憋著氣,雙手朝前伸直,往水面一倒,雙腿并攏,雙腳不斷地輪換著拍打水面,浮在水面上的身體就能向前移動。也有同學互相幫忙的。果然有人能浮在水面上了,也能往前移動了,就是憋氣的時間長不了,一會兒就得站起來。就這樣把洗衣服的地方當成我們學習游泳的地方,有的人反復多次練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真的有了進步,最后學會了游泳。我膽小,只會浮在水面上拍打幾下。最可惜的是第二年我的家長讓我轉學,失去了繼續學習游泳的機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個露天劇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4, 249);"> 不知什么時候,學校在一個山坡上修建了一個平臺,其實就是把一部分山坡的樹刨掉幾棵,把土鏟掉一部分,再墊平,就成了一個不小的平臺。這個山坡的前面有一塊比較平坦的空地,這就成了一個露天禮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4, 249);"> 學校領導可以在這里召集學生進行集體訓話,學校領導不用的時候,學生們可以在平臺兩邊的樹上拴上兩根繩子,掛起布幕,再拉幾根電線裝幾個大燈泡,就成了一個露天劇場。有的同學在平臺上表演節目,更多的同學在平臺前面的空地上坐下來當觀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4, 249);"> 這里不僅成了同學們課余的娛樂場所,也是一個發揮同學們聰明才智的地方。 那個時期話劇風行,高中的學生大多是演話劇,有時根據有名的中外劇本,排演大型話劇中的精彩片段,也有宣傳抗戰的愛國故事。女學生大膽地擔負起男女演員角色的任務。初中學生大多是唱歌跳舞,多半是自編自演,服裝道具可以因陋就簡,口琴是既小巧又方便的伴奏樂器。雖然只有用云南紅土鋪墊起來的最簡陋的舞臺,但是有了學生參與的那份熱情,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讓臺上的演員和臺下的觀眾都沉浸在無限歡樂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4, 249);">?</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秘密讀書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有一天,廣州籍的那個同學找我談話,約我參加一個讀書會的活動。我聽是讀書的一個課外小組,心想可以讀書自然是好事情,就同意了。她又告訴我:“這個讀書會只有少數人參加,要保密?!蔽乙餐饬恕?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到了活動的那一天,得到通知的同學都借故離開了別的同學,悄悄地往山上走,到了一個山洼里,看見早有幾個同學在那里等了。除了本班的同學,還多了三個高中班的大同學。等了一會兒,廣州籍的同學說:“現在人都到齊了,有三位高中同學,幫助我們讀書會開展活動。請他們自我介紹一下。”三位高中同學主動介紹她們自己的名字之后,又介紹了她們各自的綽號,并且告訴我們平時就用她們的綽號稱呼,不要用真姓名,因為用綽號顯得更加親切。所以直到現在我記住了其中兩個人的綽號,一個叫“大炮”,一個叫“大咪”,還有一個想不起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讀書會的活動內容,有時并不是讀書,而是傳播新聞,是一些關于蘇聯共產黨國家的新聞。拉脫維亞、格魯吉亞、立陶宛這些名字都是在這個讀書會活動的時候聽到的,是“大炮”她們告訴我們的,也講到一點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消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讀書會的活動地點一般都在距離學校比較遠的山上的小樹林里,或者山洼里,時間都在下午學校的功課完成以后。有一次讀書會上還要求各人講述自己的家庭情況,也曾經開展批評自我批評,以此來增進同學之間的團結。這個讀書會的活動給我留下很好的印象。新中國成立初期,我積極參加丈夫所在大學里新組織起來的婦女會的活動,還負責一項具體工作,這是沒有報酬的義務性質的工作。我想,這種熱情無疑是受了中學參加讀書會的影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black;"> 參加讀書會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事情,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都從中學教師的崗位上退休了,忽然有人來找我,原來是昆華女中讀書會小組成員之一W。見面之后,我才知道她一直從事革命工作,是離休老干部。她保留著讀書會成員的照片,她還希望找到照片上的這些人。據說讀書會里的D在美國生活。我還知道那一位廣東籍的同學,她在上海;她的婚姻生活十分不幸。和W相比,我卻是一個還沒有改造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已經落伍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共產黨員身份的教師</p><p class="ql-block">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分成了“國統區”“解放區”和“淪陷區”。 </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昆明是國民黨統治的地方,也就是“國統區”?!敖夥艆^”的共產黨人在“國統區”活動是要冒生命危險的,所以一般采取地下活動的方式,就是不公開共產黨員的身份,但是他們卻在積極宣傳共產主義。</p><p class="ql-block"> 疏散到農村的昆華女中,有些教師就被學生懷疑是共產黨員。比如,有一位姓陳的女教師,同學們在課下閑聊的時候,就說她一定是一個共產黨員。同學們并沒有想要告發她,只是帶著一種好奇的神秘的心態說的。還有一位教地理課的男教師,他在講課的時候,自然而然地說出他對政治的看法。同學們便睜大好奇的眼睛看著他,不過也僅此而已。 昆華女中在農村,正是共產黨人聯系群眾開展工作的好地方,也是一個一個好機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晚上,同學們已經回到宿舍,還沒有到熄燈睡覺的時候,幾個同學出了廟門,站在山坡上瞭望,忽然看到遠處有一片城市的燈光,幾個人興奮起來,叫著“昆明,昆明!那是昆明的燈光!”我也看見了那些燈光,興奮了好久。后來我在家信里寫了這件事情。于是家里認為我不應該再在昆華女中上學,必須轉到一個留在城市里的學校。我就到了一個教會學校去讀書了。</p><p class="ql-block"> 我在昆華女中只有一年的時光,但是在那里的生活非常有趣,我忘不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郑市|
屏东市|
罗甸县|
绵竹市|
石柱|
嘉兴市|
开平市|
桃园市|
江西省|
平远县|
南充市|
仁怀市|
芦山县|
双柏县|
汉源县|
凤翔县|
南华县|
隆回县|
濮阳市|
广东省|
岑溪市|
平度市|
桐城市|
林口县|
霍林郭勒市|
西充县|
河源市|
安阳市|
富宁县|
红安县|
休宁县|
手游|
保亭|
腾冲县|
剑阁县|
汕尾市|
鹰潭市|
桂东县|
沁水县|
西吉县|
虞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