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i>漳州木棉庵石牌樓正門大門</i></b></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i></p> <p class="ql-block"> 很早就聽說,福建漳州的木棉庵和我們闕家淵源深厚,主要是南宋末年,奸臣賈似道(1213—1275年)在流放途中,就在漳州郊區的木棉庵,被押解他的軍官鄭虎臣處死。賈似道不僅是南宋亡國的罪魁禍首,也是我們闕家的仇人。</p><p class="ql-block"> 據福建永定《闕氏族譜》和福建上杭《闕氏文政公房族譜》記載:南宋初年,闕氏五十二世祖文山公,在北宋末宋徽宗(1101—1125年在位)時,考中進士,在泉州任職三十余年;南宋初退休后,定居龍巖。其子友慶公、其孫宣義公、曾孫懸慰公,龍巖闕氏四代都在朝廷做官,也就是《闕氏族譜》里所說的“四代簪纓”,龍巖闕家人丁興旺,當年屋宇連片,號稱“闕半城”。友慶公弱冠即宦游臨安,在宋高宗趙構紹興(1131—1162年)末年,擔任奉政大夫;宣義公在宋孝宗趙眘淳熙(1174—1189年)后期,擔任刺史(即知府);懸慰公在宋理宗趙昀(1225—1264年在位)時,擔任朝官。當時,龍巖闕氏宗祠規模宏大,被公推為“龍巖十八房(姓)”之首。這個闕氏宗祠民國時還在,舊址在現在龍巖市新羅區,即今新羅區區政府辦公大樓。</p><p class="ql-block"> 文山公曾孫懸慰公在朝廷做官時,正值南宋末年,奸相賈似道(1213—1275年)專權禍國。賈似道在《宋史》里列入《奸臣傳》,與秦檜、萬俟禼、韓侂胄、史彌遠,并稱南宋“五大奸臣”。</p><p class="ql-block"> 懸慰公目睹賈似道種種禍國殃民的丑行,毅然上疏彈劾。時值賈似道炙手可熱,把懸慰公罷官,押解回龍巖;同時派出心腹人員前往龍巖,殺死懸慰公,并對龍巖闕氏滿門抄斬。懸慰公之子——八史、九史、十一官,以及在龍巖城內的其他闕氏族人多慘遭屠戮。八史公有子五人,就是闕氏族史上赫赫有名的文福公、文政公,文興公、文運公、文祥公。當時,“文字輩”五祖正當年少,在永定縣(今永定區)聯中村嶺下讀書習武。</p><p class="ql-block"> 當時,龍巖城里有人騎馬連夜趕到嶺下,通知他們逃走。文福公后下落不明,文政公,文興公、文運公、文祥公成為明清東南數省和廣西、臺灣、馬來西亞闕氏之祖,號稱“四大房”。闕氏滅門之禍和五祖逃難之事發生在1260年,即宋理宗景定五年。九史、十一官的后裔至今沒有找到,估計已先后罹難。</p><p class="ql-block"> 賈似道陰謀敗露后,被宋恭帝和太皇太后謝氏謫為高州(今廣東肇慶高要區)團練副使,于循州(今廣東惠州、河源、汕尾、梅州大部地區)安置。然后,朝廷派賈似道的仇家之子、浙江紹興縣縣尉鄭虎臣去押解。</p><p class="ql-block"> 到福建漳州木棉庵時,賈似道服毒藥想自盡,鄭虎臣不愿讓他死得太輕松,用大槌將他擊殺,兩子也被鄭虎臣用大槌擊殺。</p><p class="ql-block"> 這段歷史《宋史》有載,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喻世明言》里有《木綿庵鄭虎臣報冤》。《闕氏族譜》里有較長篇幅寫賈似道對龍巖闕氏滿門抄斬的往事,但族譜里沒有寫賈似道的最后結局,似乎不太過癮。</p><p class="ql-block"> 這次,我借到福建漳州出差的機會,專門到漳州郊區尋訪木棉庵,重溫闕氏先輩忠于國家、直言進諫、被奸臣陷害的一段往事,表示對闕家先烈忠肝義膽的憑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木棉庵大門還是古色古香,主體建筑是三間四柱,一明兩暗,明間的外側窗子是鏤空的木雕花窗,兩個暗間的外側窗子是一對石雕花窗;主廳東西各有一個廂房;屋檐四角飛檐翹角,斜斜地刺向天空,屋脊走獸做飛龍飛鳳造型,屬于閩南客家人的典型建筑。大門楹聯是“木求福求慧求生凈土,棉為人為法為證菩提”,把“木棉”二字鑲嵌在開頭,構成一幅藏頭聯。從“凈土”“菩提”等字面來看,似乎是佛教凈土宗的寺院庵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i>木棉庵大門楹聯“木求福求慧求生凈土,棉為人為法為證菩提”</i></b></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i></p> <p class="ql-block"> 庵內正中間是一個庵堂,這里面既供奉有佛教人物,也有道教人物,還有一些本地特有的民間神,很符合福建民間宗教建筑“佛道混合”的特點。不知道南宋時期的木棉庵供奉什么,不過,八百多年之后的今天,木棉庵既不是嚴格的佛教寺廟,也不是嚴格的道教宮觀,所以它主殿里是佛教三世佛,兩側是十八羅漢;也供奉道教神仙和娘娘。主建筑其實就是一進院落,有正殿,有左右兩個廂房,很快就看完了,還有一兩處建筑已經變成一個出售書畫的地方,變成了一個文化旅游場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漳州木棉庵主殿</b></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i></p> <p class="ql-block"> 木棉庵左側部分就是當年押解使臣、紹興縣尉鄭虎臣用大槌擊殺賈似道的地方。據古籍記載,賈似道在木棉庵上廁所的時候,背著鄭虎臣服用了一種毒藥,但沒有即可就死——當然,鄭虎臣也不想讓他死得那么痛快,就用大槌擊打了他二三十下,把他的頭顱打得稀爛。同時被處死的還有賈似道的兩個兒子,用草薦葬在木棉庵之側——估計就是現在我站的位置。后來,福建漳州知府趙分如——他也是賈似道的部下,在鄭虎臣走了以后,才把賈似道父子的尸骸掘出,重新裝殮,埋葬成墳,墳墓具體位置今已不可考。到了明朝嘉靖年間,著名抗倭大將俞大猷(1503—1579,福建泉州晉江人,武舉出身,與戚繼光并稱“俞龍戚虎”)轉戰漳州,到木棉庵尋訪古跡,在木棉庵里專門立了個石碑,來紀念當年鄭虎臣槌殺賈似道,為國除害、為民除害的義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i>明朝嘉靖時期抗倭大將俞大猷所立石碑,上半部為真跡,下半部是后人補刻</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i>龍海縣人民政府一九八二年把木棉庵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i></b></p> <p class="ql-block"> 我拍下這兩塊石碑的照片,碑文是用顏體字書寫的,書法端正凝重,很容易讀懂,少數文字請族內學者指點,居然逐一讀懂全部文字,很高興,也很有感慨,覺得這篇文章就是一篇為我們闕家和被賈似道所殺的宋末諸忠臣的祭文,也是一篇痛斥賈似道等禍國殃民奸臣的檄文,更是一篇告誡歷代亂臣賊子的警示文,實在是痛快淋漓!</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i>民國二十五年浙江諸暨人陳琪所寫的《木棉庵記》</i></b></p> <p class="ql-block"> 木棉庵今存的古跡里,比較重要的就是西側碑亭里的那幾塊石碑。碑亭西側還有一棵非常粗大的樟樹,幾乎要三四個人合抱,也是一個古物,不知道是不是宋朝留下的,不知道是否曾經目睹過鄭虎臣為國除害的情景。因為木棉庵今天還位于漳州郊區,所以白天我去的時候,幾乎沒有游人,冷冷清清,門庭冷落。福建的時令已經是仲春,正是春暖花開的天氣,可是游人很少。所以,當我站立在古樹的濃蔭下,看那些古碑古樹,仍然能夠感到天地間的一股凜然正氣沛然充斥在古寺和古樹之間,勢不可擋。到黃昏以后,才有些附近的一些阿姨、婆婆帶著水果、糕點和各種食物來木棉庵祭拜。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要來祭拜,還是天天如此?這些本地村民是否知道,八百年前的木棉庵發生的這些故事?不知道他們是否讀過這些前代碑文?但是,他們肯定不知道福建闕氏家族和賈似道的這些前塵往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i>木棉庵的后院古樹和古碑</i></b></p><p class="ql-block"> 因為是在郊區,到傍晚五點來鐘,寺廟要關門了,我在那里幾乎打不到出租車,手機也快沒電了。正著急的時候,總算叫到了一輛出租車,平安返回賓館。雖然對我這樣的女性來說,這個經歷有點慌張,但是終于了解闕家祖先的事跡,也了解了闕氏的家仇國仇終于在這里得到了結,雖然是經歷了這么一番“冒險”的探索,我覺得還是很值得的。</p><p class="ql-block"> 賈似道在《宋史》里列入《奸臣傳》,與秦檜、萬俟禼、韓侂胄、史彌遠,并稱南宋“五大奸臣”。《宋史?奸臣傳·賈似道》里說:賈似道字師憲,臺州人,制置使涉之子也。少落魄,為游博,不事操行。以父蔭補嘉興司倉。會其姊入宮,有寵于理宗,為貴妃,遂詔赴廷對,妃于內中奉湯藥以給之。擢太常丞、軍器監。益恃寵不檢,日縱游諸妓家,至夜即燕游湖上不反。理宗嘗夜憑高,望西湖中燈火異常時,語左右曰:“此必似道也。”明日詢之果然,使京尹史巖之戒敕之。”</p> <p class="ql-block"> 我們這一支闕氏是江西黎川的。江西黎川這個地方是當年贛南閩西中央蘇區的北大門,后來被毛主席指定的海軍“終身總司令”肖勁光大將曾經在黎川駐守,因為手下的兵都被臨時中央總負責博古、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調走一空,黎川失守,所以他還是差點被“臨時中央”開除紅軍軍籍,送上軍事法庭。后來在毛澤東的保護下,肖勁光才躲過一難。由此可以看出黎川的地理位置。祖上說,我這支闕氏是從福建回遷江西的,我們老家本來是在福建永定縣增瑞村一帶,和闕中一將軍是同一支系。闕氏族內老輩人說,江西闕氏有一萬五六千人,大部分屬于撫州樂安、吉安永豐的“三孟公系”,少部分屬于南昌“烏山系”,還有就是黎川我們這一支,屬于三孟公派下最大的一個分支——“文山公系”。我們黎川一支闕氏大概是在晚清民國時,才從福建永定回遷江西的,也是屬于南宋末龍巖懸慰公、“五祖”里永定文興公一支的后裔。為祖先尋訪到仇人的最后結局之地,還是很值得的。這次尋訪木棉庵古跡的經歷,尋訪到了賈似道的結局,也找到了闕家南宋末年龍巖“滅門之禍”的仇人賈似道的下場。我覺得,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像電視劇里所說的“蒼天曾經饒過誰”!</p><p class="ql-block"> 《闕氏族譜》里說,我們闕家從“太始祖”——夏朝末年的大臣關龍逄,因為直言進諫,對朝廷忠心耿耿,被暴君夏桀所殺。臺灣學者柏楊在《中國人史綱》里,把關龍逄譽為“第一個因直言進諫而被殺的知識分子”。我們闕家歷代祖先在朝廷為官的很多都是這樣,目光遠大,英明睿智,但不知道明哲保身,不懂得全身遠禍,往往因為直言進諫,或觸犯了權奸,或觸怒了皇帝,最后往往死于非命;他的后代,如果幸存,也往往要亡命江湖,從頭開始創業。所以,闕家的歷史從夏朝末年的忠臣關龍逄算起,據說有三千七百多年,但人口一直不多,今天放眼全球,把海外闕氏宗親全都算上,也不過二十萬左右。這個可能與歷史上的祖先們性格耿直,多次直言進諫,往往落得滿門抄斬的結局有關,和闕氏祖傳的耿介忠貞的性格基因有點關系吧。</p><p class="ql-block"> 漳州木棉庵,石碑永存,古樹依依,夕陽西下,晚霞如血,晚風輕拂,鳳尾森森,他們會記住權臣賈似道的可恥下場,也足以告慰當年在福建龍巖被殺害的懸慰公,可以告慰當年在龍巖城內死于非命闕氏列祖列宗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b style="font-size: 15px;"><i>2021年4月11日</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15px;"><i> 寫于福建漳州木棉庵</i></b></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山县|
清水河县|
府谷县|
景洪市|
松原市|
凤阳县|
木兰县|
清丰县|
霍林郭勒市|
文山县|
深圳市|
承德县|
三门峡市|
宣化县|
巨野县|
巩留县|
塔河县|
耒阳市|
宝兴县|
得荣县|
台湾省|
长子县|
滕州市|
长沙县|
内黄县|
余干县|
宁陵县|
泗洪县|
潜山县|
牙克石市|
商城县|
双鸭山市|
任丘市|
伊宁市|
儋州市|
英德市|
龙口市|
伊宁县|
孟津县|
吉木萨尔县|
萝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