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入學60周年重返母校記

姚步浩廖

<p class="ql-block">61年9月我們一群初中畢業生考進了同濟預科,從此戴著《同濟大學》的校徽,學習、生活在同濟的校園內,接受了嚴格的高中階段的學歷教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是我們入學60周年,由于同濟大學早就停辦了預科,于是在校友會徐菁雯老師的幫助下,我們重新踏入了因為疫情嚴控他人進校的同濟大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進校之后,我們直奔預科葉懋英主任的紀念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棒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p><p class="ql-block">這是師生們對葉懋英主任的一生評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攤開書頁的石雕中,一字一筆雕刻了葉懋英主任的生平介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紀念園的旁邊就是同濟著名的南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與南樓對應的是北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樓、北樓是同濟的主要教學樓,這是二棟凝結了無數同濟人記憶的經典建筑,一代代同濟人在此完成了學業,有了為國效勞的資本,成為祖國的棟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磚砌成的南樓、北樓在綠樹映襯下,成了校園里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樓的南邊就是同濟大學學生運動紀念園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烈士紀念園旁邊白色的三層樓,原先是我們預科上課的一.二九教學大樓,它是校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筑,建于一九四二年,也是上海市的優秀歷史保護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棟建筑,現已成功地改建為同濟博物館,且榮獲中建學會建筑創建銀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瞻仰烈士紀念園之后,我們踏入了同濟博物館。</p><p class="ql-block">請博物館工作人員幫我們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校慶期間,博物館新布展了二個展覽。</p><p class="ql-block">這是《通人渡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濟的美術教育有優良的傳統,書畫藝術水平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獨樹一幟,曾被譽為上海美術界的“半壁江山”,涌現了一批杰出的藝術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人,指學識淵博貫通古今之人。</p><p class="ql-block">參展的蔣玄怡、王秋野、陳從周、江理平四位教授可稱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渡我,則為佛家用語,把自己從一個世界引渡到另一個世界,通常指的是精神、觀念上的一種升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今社會通人不多,而通人書畫高手更少。同濟有幸舉辦了《通人渡我~蔣玄怡、王秋野、陳從周、江理平先生書畫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蔣玄佁教授的簡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蔣玄怡教授臨摹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蔣玄佁教授當年臨摹的“唐人狩獵圖”。</p><p class="ql-block">據說蔣教授對這兩幅古畫進行臨摹時,巳經身染重病,數次昏厥,這是他用生命畫成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陳從周教授簡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江理平教授簡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廳內的書畫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為了紀念昆曲申遺成功二十周年,在校慶114周年期間,同濟大學和中國昆曲博物館在同濟博物館聯合舉辦了一個特展:盛世元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濟大學是國內大學中較早引入昆曲藝術教育的大學,87年開始絡續開設了《昆曲欣賞》選修課,《昆笛》選修班及《身段表演班》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5年成立了《同濟大學昆曲社》,<span style="font-size: 18px;">98年成立《上海市大學生藝術團一一同濟大學昆劇(表演)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同濟大學昆曲社》在2004年獲得創五甲社團稱號,2009年正式更名為《同濟昆曲研習社》。</p><p class="ql-block">2018年同濟大學被命名為首批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京昆)基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里還有一個常設的專業展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國古代機械模型復原展示廳</p><p class="ql-block">展示廳中再現了我國古代的農業機械、手工業機械、起重運輸機械、戰爭懶及自動機械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國建筑與建筑文化展示廳</p><p class="ql-block">著重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筑和傳統民居的造型藝術及建構技術。</p> <p class="ql-block">雕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故宮三大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岳陽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晉祠圣母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應縣木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津薊縣的獨樂祠.觀音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五臺縣的佛光寺.東大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還有中國園林與傳統藝術的展示廳。</p><p class="ql-block">在博物館里巧遇館長章回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以前我去工程實驗室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建筑與城市規劃院有個《時代回聲》的美術藏品與新作展,我們還想去看看,不想放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藏畫館是在2014年成立的,至今已收藏作品四百余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藏品中有人物、風景、靜物等各種題材的油畫、水粉、水彩、鉛筆畫、鋼筆畫、中國畫、壁畫及雕塑等,作品兼具學院學科及同濟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周君言《東鄰》80x54cm水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于幸澤《魯迅象》90x130cm油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趙漢光《金經昌象》57x70cm油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劉慶安《祖國母親象》86x27.5x42cm雕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陰佳《2020不能遺忘的瞬間》186x205cm版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完展,我們坐在樓外,喝咖啡閑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三好塢兜玩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看到了《文遠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遠樓屬包豪斯風格,平面布局自由流暢、立面設計簡潔有力、功能安排合理,是“現代主義建筑 在中國的第一棟”,也是“同濟建筑規劃設計的一座精神財富”,是建筑界公認的經典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該樓建筑面積5050平方米,建成于1953年,鋼筋砼框架結構。</p><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師哈雄文、黃毓麟,主要結構師俞載道。</p><p class="ql-block">此建筑于1999年10月獲“新中國50年上海經典建筑”十大銅獎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在文遠樓內的樓梯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校史館的寶貝。</p><p class="ql-block">同濟歷史年代記載的標志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同濟創辦者一一埃里奇.寶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濟碩士生在為我們講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07年,在中德兩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德國醫生埃里?!毬〔┦吭谏虾V鞒謩撧k了“德文醫學堂”,1908年學校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2年,德國工程師伯恩哈特·貝倫子在上海主持創建“德文工學堂”,與醫學堂合并統稱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p><p class="ql-block">從此,學校就確立了以德籍教師、德國學制、德文教材、德語授課為特色的德國醫學、工程教育模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設工學堂</p><p class="ql-block"> 1912年,德國特許工程師伯恩哈特·貝倫子主持創辦“德文工學堂”,首設機電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德合辦的青島“德華特別高等專門學堂”(又稱“德華大學”停辦,部分師生轉入同濟德文醫工學堂(其中包括34名土木科學生和9名法政科學生),學校因此增設土木科和法政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5年增設機師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同濟醫院</p><p class="ql-block">由埃里希·寶隆始建于1900年的同濟醫院,是當時上海收治中國人的著名醫院,也是“德文醫學堂”的實習醫院。</p><p class="ql-block">1909年寶隆去世后,為紀念他的功績,同濟醫院更名為寶隆醫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示:</p><p class="ql-block">1,江逢治(1891-1930),1915年獲柏林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是首位在德國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中國學生。</p><p class="ql-block">2,張匯樞(1886一不詳),曾任上海同德醫學專門學校附屬同德醫院院長 。</p><p class="ql-block">3,何理中(1881-不詳),畢業后在上海行醫。</p><p class="ql-block">4,李梅齡(1888-1972),醫學堂第三屆畢業生,是同濟培養的第一位博士,1916年其博士學位獲德國認可。</p><p class="ql-block">5,1915年醫科畢業生譚岳峰聽課筆記。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17~1927 華人接辦 吳淞興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17年,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中德兩國政府斷交,學校遷往吳淞,由華人接辦,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p><p class="ql-block">經校董會公推,教育部同意,聘請阮尚介擔任校長。學校的辦學性質發生了變化,但教務仍由德國教授負責,繼續延續了德國教育模式。</p><p class="ql-block">1923年學校名稱定為同濟大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華人接辦</p><p class="ql-block">學校遷至吳淞后,華人組成的校董會成為學校最高領導機構。</p><p class="ql-block">1917年4月,27歲的阮尚介受聘擔任校長,成為同濟歷史上首位華人校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示:</p><p class="ql-block">1.阮尚介(1889-1960),曾先后赴日本和德國留學,同濟首位華人校長(任期:1917-1927)</p><p class="ql-block">2,沈恩孚(1864-1944),曾任上海市議會議長等職,1917-1922 年任常務校董</p><p class="ql-block">3,袁希濤(1866-1930),曾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1923-1927 年任常務校董</p><p class="ql-block">4,學校在吳淞租借校舍分布圖</p><p class="ql-block">5,租借中國公學辦學時的校門。</p><p class="ql-block">6,1931年1月19日,校務會議決定5月20號為校慶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示:</p><p class="ql-block">1,建設中的昊淞校舍 </p><p class="ql-block">2,大禮堂及工科教學樓 </p><p class="ql-block">3,教授住宅</p><p class="ql-block">4,大學部女生宿舍</p><p class="ql-block">5,附中教學樓</p><p class="ql-block">6,實習工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改稱大學</p><p class="ql-block">1923年3月17日,教育部第108號訓令,批準同濟工科為大學。</p><p class="ql-block">3月26日,學校以“同濟大學校董會”的名義呈文教育部,稱“經校董會議定名稱為同濟大學”。</p><p class="ql-block">4月24日,教育部下達第634號指令,稱“該校名稱擬改為同濟大學,應予照準備案”。</p><p class="ql-block">1924年5月20日,教育部第120號訓令,批準同濟醫科為大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示:</p><p class="ql-block">1,教育部第108 號訓令批準同濟工科為大學。</p><p class="ql-block">2,教育部第634 號指令同意學校名稱擬改為同濟大學并備案。</p><p class="ql-block">3,教育部第120 號訓令,批準同濟醫科為大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示:</p><p class="ql-block">1,1918 年《同濟》創刊,是學校第一本學報,圖為蔡元培為《同濟》雜志題詞</p><p class="ql-block">2,章太炎為《同濟》雜志題詞</p><p class="ql-block">3,1920 年《自覺月刊》創刊</p><p class="ql-block">4,1921 年《同濟雜志》創刊</p><p class="ql-block">5,1923 年《德文月刊》創刊,由德國教接歐特曼主編,是當時國內唯一德語學習期刊</p><p class="ql-block">6,1925 年《同濟醫學月刊》創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7~1937 十年發展 樹人成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學校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確立的首批八所國立大學之一,并繼續得到中德兩國政府以及工商業界的支持。</p><p class="ql-block">1930年醫、工兩科改為醫學院、工學院,1937年成立理學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大學院</p><p class="ql-block">圖示:</p><p class="ql-block">1,醫學院首任院長愛德華·柏德教授</p><p class="ql-block">2,工學院首任院長史婁納教授(羅馬尼亞籍)</p><p class="ql-block">3,理學院首任院長王葆仁教授</p><p class="ql-block">4,醫學院內科教室</p><p class="ql-block">5,工學院實習工廠</p><p class="ql-block">6,理學院校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市立醫院</p><p class="ql-block"> 1932年,上海市政府決定建造一所上海市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市立醫院,委托同濟管理使用,作為醫學院第二臨床實習醫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4月4日,在江灣市中心(今長海醫院所在地)舉行市立醫院主樓揭幕典禮,校長翁之龍兼任院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國立同濟大學工學院畢業試驗成績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測繪策源</p><p class="ql-block"> 1933年,學校成立高等測量系(1935年1月改為測量系),成為全國第一所設立測量專業的大學,是我國民用測繪的發祥地。</p><p class="ql-block">校友中有9位先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卅年校慶</p><p class="ql-block">1937年5月20日,同濟大學三十周年紀念會隆重舉行。</p><p class="ql-block">參加典禮者有中外來賓及全校師生員工3000余人,蔣介石、林森、朱家驊、王世杰、俞鴻鈞等分別題詞祝賀。</p><p class="ql-block">德國柏林各報發表紀念文章,贊揚同濟為增進中德文化事業所作的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示:</p><p class="ql-block">1,《國立同濟大學三十周年紀念日刊》</p><p class="ql-block">2,校長翁之龍《本校三十周年紀念致詞》 </p><p class="ql-block">3,朱家驊《國立同濟大學卅周年紀念刊題詞》</p><p class="ql-block">4,蔣中正、林森題詞</p><p class="ql-block">5,附中紀念專刊《芥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抗戰時期同濟大學到李莊辦學的路線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落戶李莊</p><p class="ql-block"> 經校友錢子寧聯系,四川南溪(今屬宜賓市)李莊鎮開明紳士羅南陔發電相邀,學校于1941年春遷至李莊。</p><p class="ql-block">李莊鄉民把他們奉若神明的菩薩埋入地下,騰出祖祠和廟宇,供同濟師生辦學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示</p><p class="ql-block">1,錢子寧,宜賓中元造紙廠廠長,我國現代造紙工業的開拓者</p><p class="ql-block">2,羅南陔致同濟十六字電文</p><p class="ql-block">3,李莊32鄉紳致信宜賓行政督察專員冷寅東,表示意接納同濟</p><p class="ql-block">4,李莊時期校址分布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莊校舍</p><p class="ql-block">圖示:</p><p class="ql-block">1,總辦公處(禹王宮) </p><p class="ql-block">2,醫前期(祖師殿)</p><p class="ql-block"> 3,工學院(東岳廟)</p><p class="ql-block">4,理學院(南華宮)</p><p class="ql-block">5,教師宿舍(大夫第)</p><p class="ql-block">6,學生宿舍(羊街)</p><p class="ql-block">7.教授新村(官山)</p><p class="ql-block"> 8.附中(官山)</p><p class="ql-block">9,宜賓的醫學院后期教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克隆之父</p><p class="ql-block">1941年生物學家童第周受聘為同濟大學生物系教授。</p><p class="ql-block">他自費買下一臺德國造的舊顯微鏡,在李莊開展胚胎學研究,并取得了領先世界的生物胚胎研究成果,后來被稱為中國的“克隆之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示:</p><p class="ql-block">1,童第周教授購買的顯微鏡</p><p class="ql-block">2,童第周教授用過的打字機</p><p class="ql-block">3,童第周教授和夫人葉毓芬,二人被稱為中國生物學界的“居里夫婦”</p><p class="ql-block">4,童第周教授使用的解剖刀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攻克痹癥</p><p class="ql-block"> 痹(音 Pa)病,當地人稱“麻腳瘟”,是川南一帶的流行病。</p><p class="ql-block">醫學院教授唐哲、杜公振和助教鄧瑞麟通過研究查出致病原因,挽救了成千上萬病人。</p><p class="ql-block">該成果獲1943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學術獎勵一等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示:</p><p class="ql-block">1,唐哲</p><p class="ql-block"> 2,鄧瑞麟</p><p class="ql-block">3,杜公振、鄧瑞麟所獲學術獎勵一等獎獎狀 </p><p class="ql-block">4,杜公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6~1949 抗戰勝利 復員上海</p><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戰勝利后,學校開始部署復員上海,1946年新學年在上海開學。</p><p class="ql-block">復員后,學校成為擁有醫、工、理、法、文5個學院、16個系的綜合性大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校舍分布</p><p class="ql-block">圖示:</p><p class="ql-block">1,復員上海校址分布圖</p><p class="ql-block">2,總辦公處及文法學院(四川北路,今復興初級中學)</p><p class="ql-block">3,附屬中美醫院</p><p class="ql-block">4,醫院后期宿舍(鳳陽路,今常熟路) </p><p class="ql-block">5,工學院(其美路,今四平路校區)</p><p class="ql-block">6,理學院(協議路,今政法路)</p><p class="ql-block"> 7,附職(新市區魏德邁路,今邯鄲路) </p><p class="ql-block">8,新生院(新市區,今屬楊浦區)</p><p class="ql-block">9,附中(新市區府東外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院系調整</p><p class="ql-block">52年一些院校把土木建筑、測量、〈鐵、公〉路橋等專業劃撥同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9年文法學院劃撥復旦</p><p class="ql-block">52年數學、物理、部分化學及動、植物專業劃撥復旦</p><p class="ql-block">51年醫學劃撥中南同濟醫學院</p><p class="ql-block">52年動、植物師資力量劃撥華師大</p><p class="ql-block">52年化學劃撥華東化工學院</p><p class="ql-block">52年機械電機造船專業劃撥交大</p><p class="ql-block">56年測量劃撥武漢測量制圖學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院系調整后同濟大學的辦學格局</p><p class="ql-block">鐵路公路系</p><p class="ql-block">上下水道系</p><p class="ql-block">結構系</p><p class="ql-block">建筑系</p><p class="ql-block">測量系</p> <p class="ql-block">院系調整中,同濟調出的部分一級教授的名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名師薈萃</p><p class="ql-block">學校建立了一支專業特色鮮明的教師隊伍,形成了兼容并包的學風。</p><p class="ql-block">56年國家確定的一、二、三級教授</p><p class="ql-block">一級教授李國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校二級教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7~37年在同濟就讀后成為院士(學部委員)的同濟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7~49年,在同濟就讀后成為院士的同濟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7~49年,在同濟任教后成為院士(學部委員)的同濟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9年以后,同濟教師中的院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9年以后,在同濟就讀后成為院士的同濟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示:</p><p class="ql-block">1,77年同濟院系結構圖</p><p class="ql-block">建筑工程系,建筑系,地下工程系,水暖工程系,建筑材料系,路橋工程系,機電系</p><p class="ql-block">2,84年同濟院系結構圖</p><p class="ql-block">建筑系,環境工程系,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系,外語系,數學力學系,管理工程系,測量系,化學系,建筑材料系,路橋工程系,結構工程系,經濟信息系,物理系,電氣系,經濟管理系,機械工程系,地下工程系,水暖工程系,建筑工程系</p><p class="ql-block">3,79年成立外語系,德語教研室成立</p><p class="ql-block">4,84年經濟管理學院成立</p><p class="ql-block">5,86年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成立</p><p class="ql-block">6,87年結構工程學院成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示:</p><p class="ql-block">1,1996年9月4日,上海市城市建設學院上海建筑材料工業學院并入同濟大學 </p><p class="ql-block">2,2000年4月27日,學校與上海鐵道大學合并,組成新的同濟大學</p><p class="ql-block">3,2003年11月14日,上海航空工業學校劃歸同濟大學管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嘉定校區</p><p class="ql-block">嘉定校區于2001年9月開始建設,2004年首批師生入駐,占地面積 1800余畝,大大拓展了學校辦學空間,成為學校人才培養和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至2016 年已有相關學科 12 個學院入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示:</p><p class="ql-block">1,2001年9月28日,嘉定校區奠基儀式舉行</p><p class="ql-block">2,2004年8月11日,嘉定校區啟用儀式 </p><p class="ql-block">3,校區全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科學研究</p><p class="ql-block">學校緊密圍繞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社會需求,以培養高水平科研人才和團隊、產出高水平科技成果、提升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為導向,以重大項目、重大成果和重點科研基地為抓手,構筑科技創新平臺,推進產學研合作,科研工作持續躍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示國家重點實驗室名單:</p><p class="ql-block">1,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p><p class="ql-block">2,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p><p class="ql-block">3,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p><p class="ql-block">4,新能源汽車及動力系統國家工程實驗室</p><p class="ql-block">5,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6,國家燃料電池汽車及動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7,國家設施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8,國家磁浮交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9,國家土建結構預制裝配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校史館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校友會徐菁雯老師給我們把紀念品送到了校史館,我們與徐老師的合影。</p><p class="ql-block">之后才發現尹子才忘了取下口罩。</p> <p class="ql-block">同濟人院慶114周年專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紀念章盒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光燦燦的返校紀念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對母校的熱愛,使我們從上午十點進校<span style="font-size: 18px;">慢慢兜玩到下午五點,連續七個小時的活動仍感到不過癮,仍然有許多地方還沒有來得及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學校里遇到的不管是老師、學生還是工作人員和保安都給了我們熱情的幫助,有一位學生竟然主動給我們帶路去建筑與規劃學院,上下樓梯時又主動攙扶我,真的是非常非常的感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點了,該離校了,同學楊志芹由于某種原因不能和我們一起進校,所以和他約了五點在校門口會合,同赴彰武路小飯店再邊吃邊聊,敘同學之情,憶同學之誼,分手時已八點多了。</p><p class="ql-block">這一天我們都非常開心,這一天過得非常有意義!觀展之后使我們對同濟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與熱愛!</p><p class="ql-block">感謝同濟!感謝遇到的所有人!</p><p class="ql-block">更感謝給我們幫助的徐菁雯老師!</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安县| 武汉市| 姜堰市| 横山县| 舟山市| 广宁县| 兰州市| 安平县| 汝阳县| 连云港市| 游戏| 丹阳市| 涟水县| 郎溪县| 彭阳县| 纳雍县| 新源县| 崇文区| 宿迁市| 苗栗县| 辽宁省| 揭阳市| 田林县| 慈利县| 南阳市| 炎陵县| 沁阳市| 贵溪市| 泗洪县| 巴青县| 乐业县| 安仁县| 天镇县| 静海县| 阿拉善右旗| 高台县| 自治县| 柳州市| 山东省| 五台县| 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