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三十年后再“議”高考

沈陽游俠

<p class="ql-block">又到高考季,又是一個焦慮的季節。我是一九九一年參加高考的,青春苦短,韶華易逝,轉眼間已過去三十年了。高考是莘莘學子人生的轉折點,它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高中畢業三十年的同學聚會之外還想借機寫點文字留存來直抒己見,是一直想寫而又未落筆的,談談我對這幾十年的高考這根“指揮棒”的一點看法,也算揭開“沉默的真相”吧。全文約7600字。</p> 那時候的高考還是在七月份,文6科理7科模式直到1994年。文科的六門分別是語文和數學各120,外語、政治、地理、歷史四科各100,總分640分。理科考七門,科目分別是語文120,數學120,物理、化學、外語、政治四科都是100,生物一科是70分,卷面總分是710分。高考同一張卷,本科(分重點、省屬、市屬三檔)、大專、中專分檔報志愿,中專也是國家干部,同樣包分配。說什么當年差一分沒考上的,一般是指差一分上中專。考前報志愿,那時沒有網絡沒有內參,絕大多數人包括家長是看著那本厚厚的《高考志愿填報指南》,沒有指導,沒有學長給你參考,憑著自己“理解”的專業、想象的就業方向報的志愿,按順序報志愿而不是現在的平行志愿,有些重點高校也根本不看第二志愿,老師雖然知道志愿的重要性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但他們不像現在的老師這樣“精通”——洞悉熱門專業、就業形勢,他們給學生的指導非常有限,很容易造成某些學校某些專業大冷大熱的,一個是否服從專業調劑的填報或者志愿報失誤,也許就改變了一生,運氣要占很大的成分,不是高分就能考上的,滑檔、高分低就甚至落榜的也不稀奇,沖上去的才是贏家。另外那時省屬以上院校得涉及到遷移戶口糧食關系,加上交通不便,火車很慢,時間長,治安又差,隨身帶錢很不安全,所以普遍不會考太偏遠地方,省內報考就近報考的居多,上海北京本地的更是不愿意往外考。那時高考卷可不會照顧考生難易比七二一比例出題的,高考查分給的是每人一張一指寬的機打的紙條,八十年代的北大復旦科技大生源最好,清華由于是一直是五年制本科就吃點虧,清楚記得那一年的復旦大學因為是在提前批次招錄,在遼寧省的理科錄取分數線是605分,是最高的。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初考場</p> <p class="ql-block">四年前寫“我的童年印象”回憶長文時曾關注到一些史料,嗨,“高考”這根“指揮棒”還真是法力強大啊。十年浩劫結束,撥亂反正,七八年秋,上山下鄉的知青開始陸續返城,加上每年新增畢業生和閑散人員,兩千多萬人的龐大的待業隊伍,物質稀缺買啥都要票的時代,經濟困難思想苦悶,大批人無所事事,游蕩在社會,惹是生非,搞打砸搶,敗壞社會風氣。為了緩解當時每年新增兩千多萬人就業的社會壓力,也為了國家選拔、培養人才,教育改革,延遲學生畢業。先是七七年底恢復高考,七八年實行全日制中學五年制三二分段,初中生由兩年恢復三年制,經過連續幾屆高考的調整,高考步入正常化之后,高中也恢復三年制,八一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起將是三年制,天津一師兄說他們高中當時是區重點,很幸運按兩年制高中走的,反而市重點高中是三年制,有些學校是按入學成績劃分,快班兩年制,八三年以高二身份應屆參加高考,慢班三年制,八四年高考。江西臨川一中八三屆的師兄是以高三應屆畢業身份高考的,沒解釋回答我,估計是他們這屆八零年入學時學校選擇的三年制。同理,人數最多的八三屆的小學生,即82年秋季開學是五年級的,開學也被分班恢復六年制(十二年制六三三定型),快班是最后一屆五年制,八三年小學畢業,慢班的就成了八四屆,第一撥的六年級。在高中改制過渡期,從八二年起還實行了高考預考制,幾乎持續了整個八十年代,直到八九年高中會考制逐步實施后才消失,主要是因為60—70年代初期是我國人口出生高峰期,學生人數眾多,而高考錄取名額有限,就在五月份先實行高考預考,失敗者進不了七月高考的考場!要么畢業要么復讀,縮小高考規模,減少高考人數,減少招生工作量。它設計的高考規模其實就是招生數的四五倍!比如某年度全國計劃招生本專科共40萬人,那么預考合格者規模就是180萬人上下,這些人有高考資格,那時適齡應屆的人口,最低的62年和67年出生的也有2100萬人,其他年份都是2500萬以上,68-70年這三年出生的都是2700多萬,萬萬不會讓上千萬人參加高考的!八十年代的高考真實毛入學率是在2.22%—3.7%之間,相應配套的高中體系就包含普通高中、成人高中、職高、技校、中專、中師等來分流,那時薄弱的高中可能只有幾個人能通過預考來參加高考。(舉個例子,個人最熟悉的一九九一年高考,七二年出生人口是2480萬,雖然取消預考,但分流后報名高考的是296萬,全日制高校統一招生32萬名本科生30萬名專科生合計62萬,表面錄取率是20.9%,是高考正常化1983年以來近四十年里錄取率最低最殘酷的一年,八一年之前屬于恢復高考的調整階段不具可比性,其余的2184萬人因各種原因沒參加高考,高考的真實錄取率應是2.5%!,本科率1.3%),對比數據是2020年985院校本科招生人數是18萬,當年的高考難度類似于今天的公考。其實高考的標準就是唯分數論,但因高考是很多人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知識改變命運,考上了即使是中專也是國家干部,一步登天,上城市戶口,解決口糧,解決分配,干部編制,直接一步到位,一輩子的“鐵飯碗”,對于農村來說,一個大學生或者中專生就能改變一個家庭,有點過去“光宗耀祖”的那種感覺,畢竟那時還是計劃經濟時代,城鎮戶口還是糧食定量的,直到93年4月1日才取消的糧票,所以才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黑色七月的傳說,數次復讀祈求金榜題名、“跳農門”轉戶口的很普遍,造成大學班里同學間年齡差距很大的現象。當年國家經濟不發達,城市化水平低,80%的人口是生活在農村,對于考上中專吃國家糧是非常看重的。可能是當時信息閉塞,特別是城鎮,沒有遠見(這里沒有貶義)的緣故吧,誰料得到后來大學允許自費和擴招呢,記得八十年代到九二年高考擴招并可以自費之前,主要是中專當時還包分配,有不少初中時學習很不錯的,為求穩走捷徑規避高考,中考首選是考中專或中師而不是報考省重點高中,因為改革開放不久,國家需要的不僅僅是高等知識分子,擁有專業實用知識的各領域中等人才也是奇缺的。考中專比考大學可以提前好幾年就業掙錢,而且學的是技術,實用。那時考中專必須得是應屆的才可以報名,難度也挺大的,有些人是考不上中專迫不得已才念的高中。那時的大學生是非常稀罕的,被稱作“天之驕子”,中專生就是各單位的“脊梁”,那時中專生的文憑含金量還是很高的,政府機關選拔人才很多是從學校老師中挑選的,與現在中專生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是一個特殊時期才有的產物。那時是精英教育,現在是素質教育,教育思路不同,輸出學生質量也不同。高中和初中學習不一樣,初中學習好,高中未必,高中要求理解和變通,客觀公平的說,如果當年的中專生念了高中再參加高考應該是40%-50%的可能考上。</p> <p class="ql-block">理想的高考試卷,既要滿足大學人才選拔的需要,這是高考命題的依據,同時,又要對基礎教育產生正向的引導。一九八九年國家教委下發《全國高考標準化考試實施規劃》,至此,高考這根指揮棒產生了空前的指揮效應,標準化考試促使全國的基礎教育都不得不跟著應試方向走,派生了標準化答案,90屆英語一科試運行,我們91屆是第一屆正式全面實行標準化答題的,后來又用上了機器閱卷。我想九二年初,鄧公南巡,發表南方講話,深化改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高校改革也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自費、擴招,不能割裂來看吧?社會急劇變化。</p><p class="ql-block">據我所知,九二年高考的招生規模比九一年擴招21%,有30%比例是自費的,高考制度開始松動,公費學費多數是300元,這里不討論藝術類的,宿舍開始實行公寓化管理。我們九一級的學費標準是130元或者200元兩檔。</p><p class="ql-block">九三年更進一步,相比九一年是擴招了62%,自費生比例提到50%,公費學費500元。</p><p class="ql-block">九四年,全國37所重點院校試行并軌制收費,雙向選擇,逐步建立起自己掏錢讀書的機制,畢業分配“鐵飯碗”制度悄然打破;九六年部分并軌學費2000元,這一年畢業的不包分配的政策開始施行;九七年全面并軌加速擴招,國家辦的大學有限,社會辦學的大學便應運而生,學費漲到3000元,大學生也似乎失去了一定的神圣光環;九八年大規模停止分配,2000年全面停止包分配制度,自此以后,競爭、自由職業成為新的關鍵詞。那幾年,面對飛漲的學費,早生一兩年的運氣不是吹的。</p><p class="ql-block">世紀之交的九九年,當時我國正處于金融風暴,國企改制市場經濟改革等原因工人大規模下崗時期,我國的高校開始“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為目標的轟轟烈烈的擴招,這一年高校招生增長速度猛增47.4%,而直到6月時許多考生尚不知有此意外之喜,很多學校的招生計劃一下子多了一倍甚至更多。擴招,給了很多人圓夢大學的機會。連續十年每年持續擴招五六十萬人。當教育為的是拉動經濟的時候,教育也就變味了。</p><p class="ql-block">2001年,高考取消了考生“未婚、年齡不超過25歲”的限制,這給無數大齡考生以驚喜和機會。</p><p class="ql-block">2003年,這一年教育部決定高考時間提前一個月,固定安排在每年的6月7日、8日,高考終于告別酷暑,6、7、8的諧音是“錄取吧”,這也許是考生需要的一點心理安慰吧。</p><p class="ql-block">從1990年的60萬,到2020年的1031萬,高考錄取率已過百分之九十,毛入學率也超過50%,個別省超過55%,大學的招生規模,三十年增長了近17倍!研究生的擴招有幾個峰值2003年、2009年、2017年和2020年,分別對應關鍵的時間節點:大規模擴招的畢業了和非典、金融危機、全日制專碩誕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納入統考、新冠肺炎。2020年研究生招生數甚至達到110多萬,每年的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數也突破了十萬。</p>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貶值最快的除了通貨膨脹下的鈔票,大概就是大學學歷了,因為供過于求太嚴重了。大學已由精英變成了平民教育,90%都是大學生了,遍地都是,還都挺高興,圓了父母的大學夢,活脫脫的魯迅筆下的“精神勝利法”。大學生數量為什么會過多?這要涉及很多方面。我自己的理解分析,直接原因是大學擴招過度了,深層次矛盾是勞動力供遠大于求,國家無力承擔這么龐大的就業人口的就業需求,還有后續的996、35歲的斷崖!退而求其次,選擇用大學擴招的方法讓一部分無法被市場消化的人口,進入學校深造。2020年鬧疫情研究生要擴招(因為在家上網課,無法正常教學,參差不齊,考題也簡單了,穩定才最重要)也是一個道理,2021年畢業大學生909萬,但有337萬人參加考研,更說明就業之艱難。從此,高考帶給國家的,是有效分流就業壓力、刺激經濟增長、提升大學普及率這些表面光鮮的東西。而實際上,因為高考擴招,學術的金錢化、人才素質的低劣化和大學的商業化在蔓延。我們很難回到那種純粹做學問的狀態了,整個社會,整個高考,整個大學,彌散著陣陣銅臭。而過度渲染的中高考狀元,更把這種高考經濟發揮到了極致,近兩年已有所淡化有改觀。這是病態的消費,消費高考,本就是對文明和考試的極大侮辱。所以從根本來說,大學生從一開始就是過多的,他本來就不是正常的,而且擴招人數越來越多,大學都在拼命的壯大自己,像一個公司,院校合并、修新校區(包括異地)、系改院、辦醫學院,短短十年就新增二百多所醫學院,就連純工科院校師范院校也要上馬醫學院,如今大學三千多所,各省還在建大學,學校規模普遍過萬甚者有幾個已三萬之眾,“所謂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三十年來,中國的大學經歷了市場化(如取消畢業分配和實行收費制)、國際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學”和大規模合并)、產業化(如瘋狂擴招和建大學城)三大高潮。教育不是生意,學生不是羔羊,但有些學校吃相是真難看。那些超級中學、教育集團也一樣隱藏著各種危害,應堅決打擊。 學生規模,這其實是高等教育普及、我國平均學歷提升的自然現象。但是人人都想成為人上人的情況下,只能努力讀研、甚至讀博。千軍萬馬過的不再是獨木橋,大學也不再是從前的大學。2020年,“內卷”這個經濟名詞火了,這個詞太精辟了,教育內卷化,留學平庸化,昔日金貴的本科生已經毫不值錢,碩士生才是職場起步,大量的博士生找不到工作,海歸也沒有了往昔的派頭。當今社會不缺大學生,缺的是高級技工,時代變了,用工模式變了,生產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正在取代和縮減一些傳統職業的用人需求,現在“3000塊你雇不到一個農民工,只能雇一個大學生”,用工荒的真相是缺少熟練工和苦工種,勞動力產業間轉移才是真相,制造業招工遇冷,互聯網就業火熱,說有7萬研究生在送外賣,讀書無用論思想抬頭,多么諷刺啊。我認為,大學里的征兵、支教的推行,在本質上也是為了幫助解決推遲分流就業的。 應試教育下,高考考什么,學生就學什么;高考怎么考,學生就怎么選擇“應試”策略,標準化考試是個坑。在現行高考制度這根指揮棒下,什么“好經”都有可能被念歪。教育太過于注重考試注重選拔,“內卷”化嚴重,讓每個人每個時刻都處于競爭之中,也讓家庭陷入無限投放的無底洞,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免費了,但有誰覺得父母的負擔減輕了呢?試想,哪一代人也沒有寫過如此多的作業、熬過如此多的夜、報過如此多的補習班吧?反而是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本來是想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但可惜我們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跑贏更多的人!誰能愿意第一個退出競爭呢?講課越來越快,一年備考,帶節奏(補課)啊,教育不是應該因材施教嗎?內卷化競爭,誰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學生一代比一代累,小學生就得背著十來斤的書包,幼兒園也不能幸免,拼命學習也難改變命運。改革開放已四十多年了,中國已經不缺錢了,缺的是科技。出路要么拓展新資源,或者改變價值觀。如果畢業后人人都有收入可觀且穩定長久的工作,誰都愿意自家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而不是到培訓班受折磨!減少醫療、住房壓力,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就業收入,才是正道。其他都是表演! 隨著出生人口下降,三五年后小學就得有消失的,然后蔓延到初中高中大學,十幾年后把所有青年都投入到高校也填不滿其現有容量,工廠可以倒閉人員可以下崗,大學為什么不能裁撤呢?相信國家早有規劃,今年各省中考嚴抓普職比1:1,教育分層提前到中考上,那些連普通高中分都不夠的,因材施教,進入職高技校學習一技之能,中考的競爭烈度已高于高考,初三學生的備考壓力大于高三。中考嚴格分層,孩子年齡還太小,有點早,搞得雞飛狗跳的,但也是猛藥!是信號!如果是我來操刀主政教育改革,我會更側重抓高校資源整合大力裁撤有序縮編,至少都先撤它幾個本科專業,停止一些研究生的學碩招生,另外20%的先恢復回三本(職校)培育職高,不知道提升職業教育的行政級別或者把職業教育歸到人社部是否效果更好?終極目標應是十五年后高考錄取率50%左右進行本科教育,降低教育內卷降低家庭教育負擔,其實現在用人單位招聘時認可的也就是985、211這些學校的啊;另外一半自由參與開放型職業教育最好,時間跨度需要結合相關出生人口數量變化完成改革。個人認為教育分層還是在高考最妥,重點應該先搞好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價值觀上、社會不歧視職業教育,中考分流出20%-30%上高中起點的中職即可。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高強制分流,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提高國民受教育程度,二是培養職業技能人才。當前,無論職高還是高職,都是披著職業教育的外衣,本質是捆綁在學歷教育之上的職業教育,發放畢業證之前沒有從實際工作的角度,考核學生有沒有真實的工作能力和技能。個人覺得“駕照學考”的思路和模式是我國這些年最成功的一種職業教育考試,值得職業教育好好研究研究,其制度設計激發了駕校和教練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國家只抓住了一點,明確考試科目和規則,嚴格考試紀律,學員年齡寬泛,隨時報名學習,所學實用。用“駕照學考”的思路重塑我國職業教育的頂層設計,開放式教育+社會辦學,讓有技術的企業加入進來,用市場的力量推動職業教育高效發展,當然藍翔技校辦得也很好,單純追求就業率的話,去藍翔就業率也是100%啊。如果我國的職業教育能以駕照學考的思路去發展,必將短期內取得巨大成功,避免當前職業教育領域的大部分弊端,能夠激勵方方面面的活力。關鍵是開放式教育,入學沒門檻,學時沒期限,教育不脫產,把職業教育交給自由市場。縮短教育學制也解決不了基礎教育壓力過大的問題,而且每年新增1600萬的就業人口基數再疊加,非常難,職校搞好了,縮短教育學制這個民心問題(背后核心問題還是內卷)就可能弱化好弄了。高考“指揮棒”是影響改革成敗、關系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所在。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很多人把高考當作自己人生一大轉折點,考入什么學校,學什么專業都直接決定了以后的就業情況。選擇了一個好的專業,畢業以后的就業前景廣闊。考上一所好的高校如同獲得一張閃亮的“名片”。然而真正決定考生職業發展方向的,還是所就讀的專業。志愿填報是絕大多數家長見識、能力、閱歷的第一次大PK,看分數看省排名還得看經濟條件。選專業要面向未來著眼于長遠,而不是眼前,未來十年里還會有很多行業崗位消失的! 報志愿選擇專業最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興趣,興趣,興趣!是考生的興趣!城市>學校>專業,一線城市好公司好企業多一些,招聘成本也低,即使創業也是大城市先出來的東西多,機會更多。高分考生選學校,低分考生選專業;文科考生選學校,理科考生選專業,因為理科的很多專業隔行如隔山;沒有明確方向的考生選學校,有明確方向的考生選專業;如果覺得自己將來干什么都可以,可以重點放在學校的名氣上,盡量選個綜合性大學。高考分數不是太高的孩子,家長不要太在意一本和二本,挑選一個孩子喜歡的專業,將來有一份穩定的好工作,這才是最重要的!一些不太出名的高校也有自己的品牌專業。正確的選專業方式應當是:你個人能力適不適合這個專業;你喜不喜歡這個專業;這個專業有沒有市場需求。好多大學可以憑借一年的努力來轉專業,也可以雙學位,畢竟畢業若干年后找工作沒人會先問你念什么專業了,而是先問哪個大學的,工作以后情商更顯重要。再有就業后改行或者非專業就業比例太高,這些年身邊畢業之后從沒轉行的是鳳毛麟角。 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喜歡這個專業?首先,喜歡一個專業,不需要時時刻刻去想,而是每當遇到和這個專業有關的事情和問題時,你的反應是最快速的,你希望去解決它或者去處理好它,亦或者是喜歡和別人談論這方面的東西。這些都能證明你喜歡這個專業。其次,你要看你的對于這個專業的盡心和用的精力程度,如果說你確實很希望時間充裕的時候,也去干和這個專業有意義的事情,也就絕對是喜歡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高考選專業重要還是學校重要?專業對人的影響,往往會持續一生。因為專業選擇得恰當,就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愛好、興趣、特長。首選自己喜歡的專業,濃厚的興趣便會帶著自己在這個領域盡情地遨游,能更主動地、高效率地學習專業知識,并且充滿了樂趣,做出更大的成績,促進自己今后的長遠發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磨礪。高考就是一種人為評價的方式而已。參加的人,可以灌溉自己的青春,可以播撒自己的夢想,可以見證自己的努力,也可以收貨一世的成熟。高考,是給追夢人準備的回憶。沒有人因考試贏得所有,也沒有人因考試輸掉一生,哪有什么一考定終生?考試只是一道坎,一次比較重要的第一道關口而已。文憑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脈是金牌,思維是王牌。終止升學不可怕,可怕的是終止學習,灌輸再多的知識,也贏不過電腦。好的教育不該僅以拿高分為目標,內心強大,敢闖敢拼的孩子才會走得更遠,活得更幸福。 最后衷心祝福所有考生“考的全都會,蒙的全都對”,超常發揮!高考考學生,志愿考家長,不浪費每一分,得償所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平| 美姑县| 长岭县| 出国| 宁国市| 察雅县| 台东县| 化德县| 泰来县| 聂荣县| 宜兰市| 历史| 肥乡县| 连江县| 岳阳县| 牟定县| 观塘区| 玉田县| 教育| 荣昌县| 武隆县| 安义县| 临安市| 宁晋县| 凤庆县| 东兰县| 鲁山县| 东乌珠穆沁旗| 原平市| 临泽县| 黑水县| 蕲春县| 洪江市| 金乡县| 盱眙县| 临安市| 永善县| 新乡县| 邮箱| 浦北县| 抚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