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佛教藝術的圣殿:敦煌莫高窟

? 報子胡同 ?

<p class="ql-block">文字、攝影、編輯 – 報子胡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老同學的幫助下,在五個月之內分兩次驅車拜謁了中國著名的四大石窟,終于實現了多年以來的宿愿,最后一站來到了向往已久的世界著名的佛教藝術圣殿:敦煌莫高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敦煌莫高窟</b></p><p class="ql-block">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秦苻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于是萌發開鑿之心,后歷建不斷,遂成佛門圣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雖然在20世紀早期發現藏經洞以后,遭到了來自中外的野蠻偷盜,但是值得幸運的是一些泥塑、雕刻和壁畫還保留了原有風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規模宏大,現保存完好的洞窟735個,像蜂窩一樣密密麻麻排列著,錯落有致,延綿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畫十分精美,藝術價值無與倫比,堪稱是一個佛教藝術畫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九層樓,<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它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span>里邊供奉的是世界最大的室內盤腿而坐的泥胎彌勒菩薩的造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它就是最負盛名的石窟:第96窟,建于武周延載二年(695)。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建,并改為4層。96窟外觀是依窟而建的莫高窟標志性建筑。(圖片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的9層造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而我們現在看到的紅色飛檐的雄偉建筑,是后來1986年由敦煌研究院重新加固維修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座大佛記載的修建年代為唐朝年間,所以彌勒菩薩的造像非常豐盈圓潤,典型的唐代風格。據說當時武則天當政,為了鞏固自己的帝位,就對民間宣揚自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當時的造像我們如今看起來還能發現有很多女性特征,這就是當時時代背景所影響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當我身在其中,仰望大佛的時候,即被古人聰明智慧和精湛技藝所折服,也被莊嚴肅穆的大佛所感染。(圖片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國石窟藝術最早源于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后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唐時有窟千余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石窟分上下五層,在現在編號為"17"的洞窟1900年曾經發現從4世紀到14世紀的珍貴文物5.6萬件,震驚世界,因之形成了敦煌學,另外還設有敦煌文物研究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筑、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現在,莫高窟大部分石窟外面都是石墻。但是以前,石窟一般都有窟檐。明朝,莫高窟附近的人們都遷到中原,那里被廢棄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清朝末期留下的莫高窟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窟檐都已塌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以,莫高窟現存的窟檐很少,但也還是保留下來了幾座唐宋時期的窟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宋代窟檐外景</p><p class="ql-block">這些宋代窟檐都有碩大的斗拱,并且大多數沒有用昂,斗拱高度接近柱長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這些窟檐都沒有用普拍枋,且柱頭卷殺明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p><p class="ql-block"><br></p> <h3>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h3><h3><br></h3> <h3>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穹隆頂窟佛教史跡畫、建筑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h3><h3><br></h3> <h3>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h3><h3><br></h3> <h3>自1900年6月22日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后,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h3><h3><br></h3> <h3>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建立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運用最新的全息攝影技術,全方位立體的向參觀者展示莫高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上更加豐富多彩。</h3><h3><br></h3> <p class="ql-block">晚唐石窟中,最為出名的莫過于第16窟、第17窟,又稱“吳和尚窟”和“藏經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王道士依第16窟、第17窟、上層的第365窟(七佛堂),及頂層的第366窟修建了“三層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17窟的成名,還因為該窟內藏有公元4世紀到11世紀的約5萬余件的敦煌遺書和文物,故世人稱其為“藏經洞”。</p><p class="ql-block">(圖為“藏經洞”洞口和第16窟甬道,來自莫高窟官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藏經洞文物被盜事件</b></p><p class="ql-block">王道士原名王圓箓(約1850~1931),祖籍湖北麻城縣。他本人出生在陜西,因家鄉連年災荒,生活所迫,出外謀生,流落于酒泉。入道修行云游敦煌,發現莫高圣境,感慨萬千。對于文盲的他,急呼"西方極樂世界,乃在斯乎"確實讓人感動不己。由此便長居莫高窟,奉獻他的后半生,成為敦煌莫高窟的"守護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道士在莫高窟住下后,他奔波勞頓,集攢錢財,清理洞窟。他用募捐到的錢雇人清理窟里的積沙,并請人抄寫經文。所做實為積德行善、無尚公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道士一開始并不知道藏經洞發現的一些經卷的價值,最初以經卷能夠治病為由向附近居民售賣,當作符咒用于治病,把經卷燒成灰燼和水讓人吞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與之后王道士低價賣出經卷給外國人的事情就不難理解了,說明王道士對文物價值一無所知。然而對文物的破壞確是毀滅性的,不知道當時到底燒了多少這樣價值連城的"符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00年6月22日,即清光緒26年五月二十六日。一件讓世界稱奇的發現,讓莫高窟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也正是這個神奇的發現,招致強盜的掠奪和注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位楊姓抄經人在第16號洞窟內抄經。當他將吸煙用的燈草插到墻上時,竟然把長長的點煙用的芨芨草一下子全部插到墻里面去了。用手一敲,墻壁是空空的聲音,他連忙把這事告訴王道士。兩人一起鏟開墻皮,露出一個用土塊封砌的小門。小門里發現一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現編號為第17窟)。震驚世界的藏經洞就這樣被發現了!(圖:發現藏經洞的小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價值連城 - 藏經洞內約5萬卷文獻,最早的為前秦苻堅元年(359年),最晚為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其中佛書占了百分之九十左右,包括經、律、論、疏釋、偽經、贊文、陀羅尼、發愿文、啟請文、懺悔文、經藏目錄等。藏經洞內還有大量的儒家典籍。這些古本有王粲的《晉紀》、虞世南的《帝王概論》、孔衍的《春秋后語》等等,都是第一次見到的。許多歌辭、俗賦、白話詩、話本,全都是從未見過的,唐代詩人韋莊的長詩《秦婦吟》,不曾收錄在《全唐詩》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佛教文獻中,許多是《大藏經》中的佚文佚經。宋真宗時被明令禁絕的"變文",在藏經洞內出現。所有文獻基本上全是手寫的。這些被譽為"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出土文物)與殷墟甲骨文、漢簡、明清檔案,被譽為近代古文獻的四大發現。不過,這五萬多件文物經卷只有很少一部份保存在中國的博物館里,大部份被洗劫到國外,諸如英法俄日等十幾個國家的圖書館。(圖片:當年藏經洞內的掠奪者與經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圓箓發現藏經洞后,曾向敦煌縣令汪宗瀚、安肅道道臺廷棟并甘肅藩臺報備,卻無引起這些官員重視,同時也由于搬遷經費無著,只是下令王圓箓就地封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京師派大員到敦煌莫高窟前,王圓箓認為這些經卷奇貨可居,便事先從藏經洞中偷搬出許多捆經卷,別藏于寺廟的轉經桶中或其他洞窟。(圖片:藏經洞唐代寫經《妙法蓮花經·卷六》局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06年,在藏經洞被發現的6年之后,外國的專家、學者以探險尋寶之名接踵而來,他們輾轉來到荒涼的敦煌,窺探著無數的珍寶。有一種說法是王道士由于沒有文化,又很迷信,這些盜寶者就利用他的弱點,從王圓菉手里連哄帶騙,像買廢紙一樣將寶貴的文物盜運出中國。(圖:近侍女、比丘尼供養人 莫高窟第17窟北壁,圖片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早走進藏經洞的俄國人是奧勃魯切夫,1905年他僅用了幾條肥皂和一個俄式取暖手爐就從王道士手中騙走幾千件敦煌文物寫本、經卷和一幅精美的壁畫是從洞窟墻壁上直接挖下來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探險家"中的"考古學家"英國學者斯坦因(A.Stein),他曾先后兩次到達敦煌。第一次是在1907年,他以"唐僧之徒"的名義騙取王道士的信任,以14塊馬蹄銀兩從王手中換取經文24箱,精美絹畫和刺繡藝術品5大箱;1914年又以500兩白銀,換去了570部完整的漢文寫本。他在《西域考古圖記》一書中記錄了他發掘敦煌石窟和藏經洞以及掠奪那里珍貴文物的過程。(圖片:斯坦因拍攝的莫高窟16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08年,莫高窟外景,伯希和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被視為西方敦煌學開拓者的法國漢學家伯希和(P.Pelliot),1908年來到了莫高窟,由于他精通漢文,在藏經洞中秉燭精選三周,用大量銀子從王道士手中換取6000余件敦煌寫本精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在將大批經卷裝箱從天津乘海輪運往法國巴黎之后,又帶了一小皮箱的經卷到北京向士大夫們請教文書的內容,這才將藏經洞的發現公諸于眾,也引起晚清朝廷重視,派員至敦煌,于1910年將剩余的經卷運往北京。啟運時清點尚有九千余卷,三個月后,由于沿途官吏的盜竊,到達京城時只剩下八千余卷了,現存放于京師圖書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此期間,日本的橘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國的鄂登堡,美國的華爾納等人先后從莫高窟買走了不同數量的經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并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p><p class="ql-block"><br></p> <h3>1923年,當翻閱斯坦因《中國沙漠中的廢墟》一書時,而"由于妒忌而不再能讀下去"的美國東方學專家華爾納來到敦煌時,藏經洞的文物已蹤影皆無。于是,他的手又伸向了莫高窟精品的壁畫。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制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并搬走了三二八窟的一尊菩薩像。</h3><h3><br></h3> <h3>在1907年至1925年間,外國探險家們在藏經洞所盜竊這些文物達3.5萬件,約占所有文物的三分之二。這些先后被外國"探險隊"捆載而去文物至今流散世界各地,目前英國國家圖書館藏13000余件,占三分之一強;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10800余件,亦占三分之一強;其他還有法國國家圖書館藏5700余件。</h3><h3><br></h3> <p class="ql-block">敦煌藏經洞的發現,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而發現后的藏品流失,則堪稱是中國收藏史上最令人傷心的事件。今天藏經洞文物散存于中、英、法、俄、日、德、美等國博物館、圖書館中,以研究藏經洞文物為主要目標之一的敦煌學早已蜚聲世界,但藏經洞發現的百年歷史留給我們的思考則是沉重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196窟為例,該窟主要分為前室、甬道和主室。前室的木構窟檐,是莫高窟保存至今唯一的唐代木構建筑。甬道為盝頂,南北壁上都繪有供養人畫像,南壁上繪男供養人畫像6身,北兩壁上繪有張議潮女婿、河西節度使索勛父子的供養像及侍從像5身。由題記可知,彩繪供養人像時,索勛已經殺了張淮深一家,自命為節度使。主室呈方形,覆斗頂殿堂式,中心設有凹形佛壇,佛壇上供奉著“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的宋代,主要指北宋統治敦煌的76年,即從宋太祖趙匡胤建隆元年(960)至宋仁宗趙禎景祐三年(1036)。</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宋初年,朝廷一直無力收復河西地區。但是曹氏歸義軍一直主動依附中原王朝,對北宋朝廷俯首稱臣。以曹元忠為首的敦煌地方政權認為,如若不依賴中原王朝的天威,河湟地區恐怕會落入周邊其他部族之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個思想不僅在地方長官耳邊流傳,即使是民間藝人也爛熟于心。敦煌曲子詞《望江南》載:</p><p class="ql-block">“敦煌郡,四面六蕃圍,生靈苦屈青天見,數年路隔失朝儀,目斷望龍墀。新恩降,草木總光輝,若不遠仗天威力,河湟必恐陷戎夷,早晚圣人知。”(《敦煌歌辭總編》卷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第55窟為例,石窟主室呈長方形,覆斗頂,窟頂四面開淺龕,繪有四大天王像。窟室中央設馬蹄形佛壇,佛壇上供奉佛像三鋪。中間一鋪為“一佛二弟子二天王”像,南面一鋪是“一佛二菩薩一天王”像,北面一鋪是“一佛二菩薩一天王”像。這種組合,在此之前是沒有的。佛壇背后有背屏連接窟頂。值得一提的是窟頂 西披和南壁畫有《彌勒經變》,和佛壇上供奉的彌勒佛像相呼應,在莫高窟中十分罕見。(圖片來自莫高窟官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國有四大石窟,以石刻聞名的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家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以泥塑藝術出類拔萃,敦煌的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于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所以莫高窟的聲譽遠遠超越其他石窟,其原因之一是莫高窟開鑿年代較早,迄今已有1638年的歷史,莫高窟比云岡石窟早94年,比龍門石窟早128年,比麥積山石窟早18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4萬多件經書書稿中,大英博物館就藏得1.3萬件,主要是由匈牙利裔英國人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分幾次從看守自盜的王道士手中以極低的價格獲得的,或許是因為斯坦因的"貢獻"巨大,大英博物館專門將存放中國古畫的藏室以斯坦因命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筆者在參觀大英博物館的時候有幸看到了當時展出的四幅藏經洞的藏品。</p><p class="ql-block">王道士沒有文化,也許沒有意識到藏經洞中發現的文物的真實價值,為了從斯坦因等外國考古學家手中獲得資金上的"資助",他廉價地出售了藏經洞中大部分珍貴的字畫和經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佛教繪畫和紡織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幅精美的絲綢繪畫描述的是一個叫張佑城的大戶人家帶有一個香爐,作為已故的佛教仕女燕輝站在右邊,拿著蓮花盤子,畫作是死者的弟弟勒人委托畫家繪制的。</p><p class="ql-block">一幅題字描繪了這幅畫創作于天府十年(公元910年) 唐朝雖然在公元906年就被推翻了,但是這幅畫暗示了一點,就是敦煌地處偏僻,使得新聞過了4年都無法傳遞到偏遠的西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幅觀世音菩薩像源自敦煌莫高窟第17窟的藏經洞,這是一幅幅來自五代時期的畫作,色彩鮮艷。觀世音左手執柳枝,右手執凈瓶,足踏蓮花,背后有竹枝。頭飾上還有一個小佛像,代表來自凈土的佛陀。</p><p class="ql-block">如果你仔細欣賞,會發現所有細節均描繪精細。這次大英博物館只展出了藏經洞中發現的1.3萬件藏品中的這四件絹畫,不知什么時候其他作品可以展示給我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428窟</b>(北周)</p><p class="ql-block">面積約為178.38平方米,是莫高窟北朝石窟中規模最大的石窟。石窟分為前室、甬道、主室三個部分,前部為人字披頂,后部為平棋頂。后部設中心塔柱,寬2.5米,高5.7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420窟</b>(隋)</p><p class="ql-block">該窟平面呈方形,覆斗頂殿堂式。其中,西壁設一雙層龕,為隋朝出現的新形式,其余三壁各設一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427窟</b></p><p class="ql-block">該窟約開鑿于隋代中期,石窟前部窟頂為人字披頂,南北壁各塑“一佛二菩薩”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部窟頂為平頂,后部中設一方形中心塔柱直通窟頂,塔柱正面東向面沒有設龕供佛,而是在塔柱前面雕塑“一佛二菩薩”像,其余三面各設佛龕,塑“一禪定佛二弟子”像。如此,石窟前部的“一佛二菩薩”像和塔柱正面的“一佛二菩薩”像組成三佛形式,這就是隋代新的石窟形制。(圖片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總的來看,十六國晚期和北朝時期的石窟基本可分為三種:中心塔柱式、毗訶羅式和覆斗式石窟。供養佛像中的本尊以釋迦牟尼和彌勒菩薩為主,組合形式為“一佛二菩薩”像、“一佛二羅漢二菩薩”像或“一佛二天王”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些石窟和塑像,既保留了印度本土的犍陀羅藝術特質,又帶有明顯的中國審美風格,是中印兩種文化交相輝映的產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332窟</b></p><p class="ql-block">該窟前部為人字窟頂,后部平頂,后部中央設中心塔柱。塔柱的西向面設橫長圓券形佛龕,供奉“一佛二菩薩”像,其余三面皆立佛一塑。南壁、北壁的前部壁前和塔柱的東向面皆塑有“一佛二菩薩”像。(圖片來自敦煌官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窟前室原存武周圣歷元年(698)《李君莫高窟佛龕碑》,記載了莫高窟的緣起、該窟的始末、李氏的源流、李克讓修建此窟的功德以及武周之際莫高窟的繁盛,故此窟又被稱為“圣歷窟”、“李克讓窟”。(圖片來自莫高窟官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148窟</b></p><p class="ql-block">與158窟大小相似,西壁皆有1米多高的佛壇,佛壇上有睡臺和佛像。其中,第148窟佛像長達14.4米,第158窟佛像長達15.80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涅槃窟,是指將側臥的佛涅槃像作為洞窟的主體供僧俗二道膜拜的石窟。《大般涅槃經》上說,佛祖在娑羅林樹下側臥,修第四禪定,入涅槃之相。為了宣傳涅槃思想,敦煌匠人們在繪制壁畫和雕刻彩塑的過程中造釋迦牟尼涅槃相,(圖片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158窟</b></p><p class="ql-block">該窟呈長方形,西壁設高1.43米的涅槃佛壇,佛壇上設有睡臺和佛像。南壁、北壁塑有佛像,東壁畫有各種經變畫。(圖片來自敦煌官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北涼三窟”</b></p><p class="ql-block">是指敦煌莫高窟第268(包括267、269、270、271四個禪窟,在莫高窟洞窟標志牌上將267寫的較大)、272(包括273和左側無編號龕)、275三窟左右毗連,是大家公認莫高窟現存最早的一組洞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北朝時期的263、264、265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第94窟</b></p><p class="ql-block">建于晚唐時期的94窟窟形為覆斗頂殿堂式洞窟,窟中央設中心佛壇,后有背屏直通窟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表層壁畫為宋重繪,底層露出晚唐壁畫,塑像為清代重修。中心佛壇上宋塑趺坐佛一身,清時重修,其余五尊皆為清塑。背屏上宋畫華蓋,二飛天及佛光等,窟頂宋浮塑團龍圖案,(圖片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敦煌莫高窟壁畫</b></p><p class="ql-block">莫高窟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內容豐富,技藝精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壁畫大體可分為下列幾類:一、佛像畫。作為宗教藝術來說,它是壁畫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種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賢劫千佛等;各種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圖片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經變畫 利用繪畫、文學等藝術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現深奧的佛教經典稱之為“經變“。用繪畫的手法表現經典內容者叫“變相“,即經變畫;用文字、講唱手法表現者叫“變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民族傳統神話題材。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現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話題材。西魏249窟頂部,除中心畫蓮花藻井外,東西兩面畫阿修羅與摩尼珠,南北兩面畫東王公、西王母駕龍車、鳳車出行。車上重蓋高懸,車后旌旗飄揚,前有持節揚幡的方士開路,后有人首龍身的開明神獸隨行。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分布各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反彈琵琶》是敦煌壁畫《無量壽經變》的局部系中唐作品。此圖的繪畫色彩和舞蹈動作明顯帶有西域少數民族的特點。見于莫高窟112窟的《伎樂圖》,寫伎樂天伴隨著仙樂翩翩起舞,舉足旋身,使出了“反彈琵琶”絕技時的霎那間動勢。《反彈琵琶》代表了敦煌藝術的最高繪畫水準,同時也是盛唐時期對外交往的友好見證。(圖片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供養人畫像  供養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資建造石窟的人。他們為了表示虔誠信佛,留名后世,在開窟造像時,在窟內畫上自己和家族、親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這些肖像,稱之為供養人畫像。(男供養人 莫高窟第409窟東壁南側,圖片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供養人畫像。繪于五代、宋初大窟中。以第98窟最為著名。在此窟于闐國王的身后,即其皇后曹氏供養像。像前有綠色榜題,上書“大朝大于聞國大政大明天冊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曹氏一心供養”。皇后身后有男女侍從。(圖片來自網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裝飾圖案畫 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畫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裝飾,也有桌圍、冠服和器物裝飾等。裝飾花紋隨時代而異,千變萬化,具有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圖案畫主要有藻井圖案、椽間圖案、邊飾圖案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故事畫 為了廣泛吸引群眾,大力宣傳佛經佛法,必須把抽象、深奧的佛教經典史跡用通俗的簡潔的、形象的形式灌輸給群眾,感召他們,使之篤信朝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山水畫 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遍布石窟,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大多與經變畫、故事畫融為一體,起陪襯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參照現實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繪出“極樂世界”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美麗自然風光;有的是以山水為主體的獨立畫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博物館展出的早期的一些保護設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建中二年(781),敦煌被吐蕃占領。此后,沙州在吐蕃統治下長達68年之久。從吐蕃統治一直到唐大中二年(848)張議潮起義,敦煌恰好躲過了毀滅性的“會昌滅法”,敦煌的佛教藝術得以保存和繼續發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吐蕃統治末期,敦煌有著名寺院17所,號稱“十七大寺”。寺中有僧尼數千人,而當時總人口只有25000余人。其時,寺院經濟發展,莫高窟開鑿數量大大增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歷經千年歲月的敦煌壁畫飽經搶桑,在經受了自然蛻變和人為破壞后,頑強穿 越時空,給世界留下了一個宏大精美的藝術殿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3年的敦煌莫高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但敦惶壁畫和崖體本身的脆弱性以及洞窟開放帶來的影響,使得如何保護敦煌莫高窟這一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一個待解難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東火相傳,肩負神圣使命,克服種種困難,陸續開展了一系列保護工作, 包括清理詞窟內積沙、搶修壁畫、扶正彩塑、加固崖體,治理風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探索壁畫損毀的科學觀律 、用科技手段診釋壁畫技法和病害特征,研究各類病害的精細化修復工藝,制定游客科學管理石窟的保護、實施預防性保護等等,為敦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保護莫高窟在不同的區域所設的檢測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它是一座集石窟建筑、雕塑、壁畫和遺書為一體的大型石窟寺。精妙絕倫的彩塑、宏偉瑰麗的壁畫和包羅萬象的古代遺書,創造了世界現存最偉大的佛教藝術博物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莫高窟九層樓前留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字、攝影、編輯 — 報子胡同,(文字及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引用請注明出處,謝謝閱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的其他美篇:</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3b7f6kj1?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東方雕塑藝術的瑰寶 — 麥積山石窟</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3gx7w9vu?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世界石雕藝術的寶庫 — 云岡石窟</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3j381dnm?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 龍門石窟</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225qoqa0?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神秘的佛教圣地 — 五臺山</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eoubeky?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中國最早的皇家園林</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dzsxfm5?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范仲淹與花洲書院</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dnp4l13?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南陽武侯祠</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di59fpj?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nbsp;中國第一古剎</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前旗| 赤城县| 依安县| 兴安盟| 威信县| 阳江市| 焦作市| 永寿县| 巴彦淖尔市| 宣化县| 修武县| 阳江市| 永修县| 申扎县| 手机| 义乌市| 余庆县| 苗栗县| 彭山县| 浮山县| 湘乡市| 乐昌市| 泾川县| 尼勒克县| 江门市| 宣汉县| 思茅市| 揭阳市| 开远市| 永德县| 资兴市| 博白县| 寿光市| 武强县| 杭锦后旗| 石城县| 长子县| 牡丹江市| 嘉定区| 临夏市| 泸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