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換了人間

東方

<p class="ql-block">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里3號(后稱望志路106號,現改興業路76號)和浙江嘉興南湖召開。</p><p class="ql-block">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猶如一輪紅日在東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程。這是近代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出席代表共13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達、李漢俊、董必武、陳潭秋、毛澤東、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張國燾、劉仁靜、陳公博、周佛海、包惠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浙江嘉興南湖的紅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遭到巡捕的騷擾,會議轉移到嘉興南湖的游船上。</span></p> <p class="ql-block">黨的二大。</p><p class="ql-block">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開。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p><p class="ql-block">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選舉產生了中央執行委員會,陳獨秀、鄧中夏、張國燾、蔡和森、高君宇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陳獨秀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蔡和森、張國燾分別負責黨的宣傳和組織工作。</p> <p class="ql-block">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23年6月12日至20日,</span>在廣州東山恤孤院31號(現恤孤院路3號)召開。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蔡和森、陳潭秋、惲代英、瞿秋白、張國燾、李立三、項英等來自全國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會,他們代表了全國420名黨員。</p><p class="ql-block">確定黨在現階段“應該以國民革命運動為中心工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采取黨內合作的形式,同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的重要任務。文件還規定了要保持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的獨立性的一些原則。</p><p class="ql-block">大會選舉陳獨秀、蔡和森、李大釗、譚平山、王荷波、毛澤東、朱少連、項英、羅章龍等9人為中央委員,陳獨秀為委員長。</p> <p class="ql-block">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大會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從而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大會選舉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或候補執行委員。</p><p class="ql-block">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擔任重要職務的共產黨員有:組織部長譚平山,農民部長林祖涵,宣傳部代理部長毛澤東等。國民黨的“一大”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p><p class="ql-block">以國共兩黨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p> <p class="ql-block">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25年1月11日至22日,</span>在上海召開。大會通過了《對于民族革命運動之議決案》,選出了新的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執行委員共9人: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國燾、項英、瞿秋白、彭述之、譚平山、李維漢。</p><p class="ql-block">黨的四大最重要的貢獻是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和工農聯盟問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控制的國民黨右派不顧以宋慶齡為代表的國民黨左派的堅決反對,宣布與共產黨決裂,發動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公開叛變革命,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在上海、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到失敗。大革命失敗后,帝國主義直接支持下的蔣介石,在全國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反革命政權</span></p> <p class="ql-block">中共五大。</p><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漢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有:陳獨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澤東等82人,代表著57967名黨員。選舉陳獨秀、張國燾、蔡和森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陳獨秀為總書記。大會第一次選舉產生了中央監察委員會,由正式委員7人、候補委員3人組成。</p><p class="ql-block">五大雖然批評了陳獨秀的錯誤,但對無產階級如何爭取領導權,如何領導農民進行土地革命,如何對待武漢國民政府和國民黨,特別是如何建立黨的革命武裝等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都未能作出切實可行的回答。</p> <p class="ql-block">八一南昌起義。</p><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起義由周恩來、賀龍、李立三、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span></p> <p class="ql-block">南昌起義的標志性意義:</p><p class="ql-block">是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p> <p class="ql-block">八七會議。</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會議批判和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撤消了他在黨內的職務,選出了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為蘇兆征、向忠發、瞿秋白、羅亦農、顧順章、王荷波、李維漢、彭湃、任弼時;候補委員為鄧中夏、周恩來、毛澤東、彭公達、張太雷、張國燾、李立三。由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八七會議重要的歷史地位在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著名思想,給正處于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八七會議后,毛澤東受中共中央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前往長沙,領導湘贛邊界的秋收起義。</p> <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9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span>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按預定計劃爆發。</p><p class="ql-block">這是繼南昌起義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p> <p class="ql-block">9月19日,秋收起義部隊在文家市會師,毛澤東主持前委會議,及時作出從進攻大城市轉向農村進軍的決定,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p> <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 毛澤東在江西省 永新縣 三灣村,領導了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從政治上、組織上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毛澤東創造性地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 “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嶄新的治軍方略。三灣改編是中國共產黨建設新型 人民軍隊最早的一次成功探索和實踐。</p> <p class="ql-block">1928年4月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與朱德、陳毅領導的部分南昌起義部隊在井岡山的勝利會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朱德會師雕像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根據中共湘南特委決定,兩軍會師后,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陳毅為政治部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p> <p class="ql-block">吹響井岡山勝利的號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星星之火,可以燎原</span></p> <p class="ql-block">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p><p class="ql-block">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蘇聯莫斯科近郊茲維尼果羅德鎮的塞列布若耶鄉間別墅召開,是唯一一次在中國本土以外召開的代表大會。</p><p class="ql-block">六大指出:現階段的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實行土地革命,建立工農民主專政。</p><p class="ql-block">指出黨在當時的總任務是爭取群眾,準備暴動。這次大會的路線基本上是正確的,對后來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田會議。</p><p class="ql-block">1929年12月28日,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古田召開。會議決議案明確規定了紅軍的性質,指出“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從根本上劃清了新型人民軍隊同一切舊式軍隊的界限。</p><p class="ql-block">決議案著重強調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p><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19日,中華工農兵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進行大會選舉,選舉產生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告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p><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2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在葉坪村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毛澤東以全票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p> <p class="ql-block">《十送紅軍》</p> <p class="ql-block">中央紅軍長征路線圖(1934年10月-1935年10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遵義會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35年1月7日晨,紅軍進占遵義。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會議著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肯定了毛澤東關于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制定了紅軍爾后的任務和戰略方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會議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并決定由周恩來、朱德指揮軍事,而周恩來為黨內委托的對于指揮軍事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不久,中央決定毛澤東為周恩來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隨后,又成立了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小組,負責指揮紅軍的行動。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使中共中央和紅軍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這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span></p> <p class="ql-block">肖華:長征組歌之《過雪山草地》</p> <p class="ql-block">長征:大渡橋橫鐵索寒</p> <p class="ql-block">紅一方面軍翻越雪山、跨越岷山草地,于1935年10月翻越六盤山之后到達吳起鎮,10月19日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p> <p class="ql-block">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期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p> <p class="ql-block">1937年1月13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進駐延安。從此,延安成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陜甘寧邊區首府,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指揮中心和戰略總后方,既是紅軍長征勝利的落腳點,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全國勝利的解放戰爭的出發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國共產黨在這里運籌帷幄,做出了關系中國革命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為奪取全國政權奠定了堅實基礎。</span></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國共合作</p><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將《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送交國民黨。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將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任命朱德為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p><p class="ql-block">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10月,在南方13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八路軍、新四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同國民黨軍隊合作,共同進行抗日戰爭,是抗戰時期國共合作的主要內容。</p> <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22日,紅軍剛剛改編為八路軍,115師即從陜西三原地區出發,東渡黃河,于9月中旬抵達晉東北抗日前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9月25日,林彪指揮115師在平型關前,以685、686、687團在喬溝設伏,以獨立團在驛馬嶺阻擊,688團為預備隊,經6個多小時的激戰,全殲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1個大隊及輜重部隊,擊退日軍第9旅團第11聯隊的增援部隊,共消滅日軍1000余人,八路軍出師抗日首戰即告捷。</span></p> <p class="ql-block">平型關大捷是全面抗戰爆發后,共產黨八路軍為配合正面國民黨軍隊作戰主動尋殲敵人所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p><p class="ql-block">平型關大捷打擊了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打破了其所謂"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擴大了共產黨的政治影響;進一步統一了共產黨內部的戰略思想,增進了共產黨人對抗日戰爭規律的認識。</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講演《論持久戰》。講演共分:問題的提起;問題的根據;駁亡國論;“妥協還是抗戰?腐敗還是進步?”;“亡國論是不對的,速勝論也是不對的”;“為什么是持久戰?”;持久戰的三個階段;犬牙交錯的戰爭;為永久和平而戰;能動性在戰爭中;戰爭和政治;抗日的政治動員;戰爭的目的;防御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消耗戰,殲滅戰;乘敵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戰爭中的決戰問題;兵民是勝利之本;結論等二十一部分一百二十段。</p><p class="ql-block">該講演全面分析了中日戰爭所處的時代和中日雙方的基本特點,并從全國的戰略全局出發,深刻地論述了抗日戰爭是持久戰,必須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從而揭示了抗日戰爭發展的過程和規律,批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論持久戰》</p><p class="ql-block">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后勝利是中國的。《論持久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綱領性文獻,抗日戰爭的實踐,充分證明毛澤東《論持久戰》中的預見是完全正確的。</p> <p class="ql-block">百團大戰。</p><p class="ql-block">1940年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副參謀長左權下達《戰役預備命令》,大舉破擊正太鐵路。同時對同蒲、平漢、津浦、北寧、德石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p><p class="ql-block">8月8日,朱德、彭德懷、左權下達《戰役行動命令》。按八路軍總部原來規定,參戰兵力不少于22個團。但戰役發起后,由于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痛恨日軍的“囚籠政策”,參加破擊戰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隊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余萬人,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當彭德懷、左權在八路軍總部作戰室聽取戰役情況匯報、得知實際參戰兵力達到105個團時,左權興奮地說:“好!這是百團大戰。”彭德懷說:“不管一百多少個團,干脆就把這次戰役叫做百團大戰好了!”</span></p> <p class="ql-block">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八路軍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它打出了敵后抗日軍民的聲威,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沉重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在我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span></p><p class="ql-block">前身為紅軍大學,1937年1月,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校址遷往延安。</p><p class="ql-block">學校成立時,林彪任校長,劉伯承任副校長,毛澤東任教育委員會主席,羅瑞卿任教育長,劉亞樓任訓練部長,楊至成任校務部長。抗大的學員以部隊中的紅軍干部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為主。</p><p class="ql-block">學校堅持“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以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為特色的教育內容,培養抗日干部。至1945年8月學校開辦期間,共培養十多萬名抗日干部。</p> <p class="ql-block">寶塔山的紀念</p> <p class="ql-block">延安:<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毛澤東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在會上發出“自己動手”的號召。1941年,為克服經濟上的嚴重困難,中央再次強調走生產自救道路。各抗日根據地黨政軍學人員和人民群眾響應號召,掀起了大規模的生產運動。</p><p class="ql-block">自己動手,豐衣足食。</p><p class="ql-block">大生產運動為渡過嚴重困難,鞏固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支持敵后長期抗戰,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1年3月,八路軍第三五九旅在王震帶領下,開赴荒南泥灣。使南泥灣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span></p> <p class="ql-block">延安整風運動。</p><p class="ql-block">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整風運動。1941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標志著整風開始;1945年4月20日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為止。延安整風運動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是黨的建設史上的一個偉大創舉。通過延安整風,全黨確立了一條實事求是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使干部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一步,使黨達到了空前的團結。</p> <p class="ql-block">中共七大會議會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延安中央大禮堂</span></p> <p class="ql-block">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p><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楊家嶺中央大禮堂舉行。。任弼時主持開幕式,毛澤東致開幕詞和閉幕詞,并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書面政治報告、關于形勢和思想政治問題的報告、關于討論政治報告的結論和關于選舉的問題的講話;朱德作《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和關于討論軍事問題的結論;劉少奇作《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和關于討論組織問題的結論;周恩來在會上作《論統一戰線》的講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出席七大的共755人,其中正式代表547人,候補代表208人,代表著全黨121萬名黨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會首次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新的中央委員會。其中,中央委員44人,候補中央委員33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6月19日召開的七屆一中全會,選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為中央書記處書記;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書記處主席。</span></p> <p class="ql-block">開七大會議的禮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這里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這是七大的歷史性貢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七大歷時50天,是黨在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極其重要的一次代表大會。它總結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20多年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制定了正確的路線、綱領和策略,為迎接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基礎。</span></p> <p class="ql-block">延安精神永放光芒!</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昭書宣布無條件投降!</p> <p class="ql-block">日本投降儀式</p><p class="ql-block">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許,在停泊于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了隆重的受降儀式。</p> <p class="ql-block">蔣介石在1945年8月14日、20日和23日三次電邀毛主席前往重慶和平談判。經過中共中央的討論,毛主席力排眾議,于8月28日率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飛抵重慶。</p> <p class="ql-block">經過43天的艱苦談判,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并公開發表。</p><p class="ql-block">國民黨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雙方協議“必須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p> <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中共中央所在的延安被胡宗南率領的25萬大軍攻占。</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在陜北轉戰千里,中共中央在陜北由被動轉為主動,全國戰局由防御轉為進攻,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之基。</p> <p class="ql-block">遼沈戰役。</p><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12日開始,同年11月2日結束,共歷時52天。</p><p class="ql-block">1948年9月12日,林彪、羅榮桓率東北解放軍發動攻擊,連克遼寧昌黎、灤縣、興城、綏中、義縣、國民黨軍被分割在錦州、錦西、山海關地區。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市發起攻擊,15日攻克。全殲守敵,俘敵10萬余人。17日,駐守長春的曾澤生率第六十軍26000人起義,其余在東北副總司令鄭洞國率領下投降。26日在黑山、大虎山將第九兵團包圍,經兩天激戰,殲10萬人,廖耀湘等多名高級將領被俘。 11月2日解放沈陽、營口,再殲敵近15萬人。</p><p class="ql-block">戰役結束后,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在兵力數量方面超越國民黨軍隊。解放了東北全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遼沈戰役的勝利,空前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和毛澤東軍事思想,也為東北我軍入關組織平津戰役提供了良好契機。</p><p class="ql-block">這一戰后,國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國共雙方的正負位置,已經顛倒過來了。毛澤東信心十足地說:“這樣,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現在看來,只要從現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p> <p class="ql-block">淮海戰役。</p><p class="ql-block">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云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p><p class="ql-block">淮海戰役于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五個兵團、22個軍、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p> <p class="ql-block">平津戰役。</p><p class="ql-block">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共100萬大軍,以北平、天津為中心,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國民黨軍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共計52.1萬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內的華北大片地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渡江戰役。</p><p class="ql-block">1949年4月20日晚,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先后發起渡江戰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西起湖口、東至靖江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迅速突破國軍的江防,占領貴池、銅陵、蕪湖和常州、江陰、鎮江等城市,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p><p class="ql-block">4月23日,解放了南京,南京國民政府垮臺。5月3日解放杭州、<span style="font-size: 18px;">5月16日解放漢口,17日解放武昌和漢陽。</span>5月22日解放南昌。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2日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span></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南京總統府</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于1948.5--1949.3在西柏坡駐了10個月,期間指揮了馳名中外的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七屆二中會議與全國土地會議、提出了兩個務必。</p><p class="ql-block">毛澤東說,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p><p class="ql-block">毛澤東說:“今天是進京‘趕考’。”周恩來說:“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當即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p> <p class="ql-block">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p><p class="ql-block">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平舉行。中國共產黨及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等單位的代表(含候補代表)共662人參加了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全國人民的意志,制定國旗、國徽、國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p> <p class="ql-block">國旗、國歌、國徽。</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毛澤東在北京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p> <p class="ql-block">人民英雄紀念碑</p><p class="ql-block">毛澤東題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在板門店,朝,中,美三方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及《關于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的停火協議。</span></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鞏固了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使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國內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p> <p class="ql-block">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6年9月15日,</span>在北京政協禮堂隆重召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后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p><p class="ql-block">大會正式代表1026人,候補代表107人,代表全國1073萬名黨員。</p><p class="ql-block">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p><p class="ql-block">中共八屆一中全體選出了新的中央機構。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當選為副主席,鄧小平當選為總書記。</p> <p class="ql-block">雄偉的天安門和人民大會堂</p> <p class="ql-block">黨的九大:</p><p class="ql-block">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召開。</p><p class="ql-block">九屆一中全會選舉了中央機構:</p><p class="ql-block">主席:毛澤東 副主席:林彪</p><p class="ql-block">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毛澤東、林彪、陳伯達、周恩來、康生</p><p class="ql-block">黨的十大:</p><p class="ql-block">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召開。</p><p class="ql-block">十屆一中全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委員會主席。</p><p class="ql-block">黨的十一大:</p><p class="ql-block">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一中全會選舉華國鋒為中央委員會主席。</p><p class="ql-block">十一屆三中全會:</p><p class="ql-block">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召開。</p><p class="ql-block">一,全會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拔亂反正。沖破了黨的指導思想上存在的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批評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指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原則,從而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p><p class="ql-block">二,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傳統。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p><p class="ql-block">三,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啟動了農村改革的新進程。</p><p class="ql-block">四,全會開始了系統地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p> <p class="ql-block">黨的十二大: 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p><p class="ql-block">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p><p class="ql-block">一中全會選舉胡耀邦為中共中央總書記。</p><p class="ql-block">黨的十三大: 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p><p class="ql-block">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召開,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選舉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趙紫陽。</p><p class="ql-block">黨的十四大: 確立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p><p class="ql-block">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p><p class="ql-block">選舉江澤民為中共中央總書記。</p><p class="ql-block">黨的十五大: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p><p class="ql-block">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江澤民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p><p class="ql-block">黨的十六大:</p><p class="ql-block">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開。</p><p class="ql-block">胡錦濤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p><p class="ql-block">黨的十七大:</p><p class="ql-block">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開。胡錦濤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p><p class="ql-block">黨的十八大:</p><p class="ql-block">2012年11月8日-11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span style="font-size: 18px;">選舉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span></p><p class="ql-block">黨的十九大:</p><p class="ql-block">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選舉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p> <p class="ql-block">1962年5月,中國首臺萬12000噸級的液壓機安裝完成。這臺機器正常使用了兩年之后,國內才開始報道和宣傳。1964年9月的《人民日報》大篇幅報道了此事。</p><p class="ql-block">萬噸水壓機作為第一臺國產大機器,標志著中國重型機器制造業上了一個新臺階。它的重要意義可以和中國1964年的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并列。</p><p class="ql-block">1996年,該項目的總設計師沈鴻榮獲首屆中國工程科技獎。</p> <p class="ql-block">南京長江大橋。</p><p class="ql-block">1956年5月,進行勘探。</p><p class="ql-block">1957年8月,進行選址。</p><p class="ql-block">1958年初,開始設計。</p><p class="ql-block">1959年2月,開始建設。</p><p class="ql-block">1969年1月1日,大橋全面竣工通車。</p><p class="ql-block">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在中國橋梁史和世界橋梁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經濟建設的重要成就、中國橋梁建設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極大的經濟意義、政治意義和戰略意義,有“爭氣橋”之稱。它不僅是新中國技術成就與現代化的象征,更承載了中國幾代人的特殊情感與記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設計施工:鐵道部大橋工程局</p><p class="ql-block">總工程師:梅旸春</p><p class="ql-block">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李國豪</p><p class="ql-block">設計總工程師:胡竟銘</p><p class="ql-block">鋼梁總設計師:方秦漢</p><p class="ql-block">橋頭堡建筑設計師:鐘訓正</p> <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處一聲巨響,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p><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p><p class="ql-block">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p><p class="ql-block">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p><p class="ql-block">“兩彈一星”的宏偉事業,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的榮耀與驕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兩彈一星英雄群英譜</p><p class="ql-block">“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p><p class="ql-block">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p> <p class="ql-block">人工合成胰島素。</p><p class="ql-block">1965年,我國科學家完成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人工合成了第一個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質,便突破了一般有機化合物領域到信息量集中的生物高分子領域之間的界限,在人類認識生命現象的漫長過程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p><p class="ql-block">胰島素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p> <p class="ql-block">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p><p class="ql-block">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2011年9月,因發現青蒿素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p><p class="ql-block">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漢族。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兩個夢??????</span></p> <p class="ql-block">一、中國天眼。</p><p class="ql-block">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于1994年提出構想,歷時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p><p class="ql-block">二、蛟龍號載人潛水器。</p><p class="ql-block">由中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載人潛水器,2009年至2012年,在馬里亞納海溝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也是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p><p class="ql-block">三、空間站。</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29日20時55分,搭載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的長征七號遙三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準時點火發射。21時17分,太陽能帆板兩翼順利展開工作,發射取得圓滿成功。5月30日5時1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p><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后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p><p class="ql-block">四、探月工程。</p><p class="ql-block">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并命名為“嫦娥工程”。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在圓滿完成各項使命后,于2009年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順利發射,圓滿并超額完成各項既定任務。2012年9月19日,探月工程完成嫦娥三號衛星和玉兔號月球車的月面勘測任務。2020年11月24日,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五號全力托舉嫦娥五號向著月球飛馳而去。12月17日凌晨,歷經重重考驗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返回地面。中國人的探月工程,為人類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貢獻。</p><p class="ql-block">五、火星探測。</p><p class="ql-block">于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成功著陸于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p> <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11日,國家航天局舉行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火星首批科學影像圖揭幕儀式,公布了由“祝融號”火星車拍攝的著陸點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國印跡”和“著巡合影”等影像圖。標志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p> <p class="ql-block">北斗導航系統。</p><p class="ql-block">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暨北斗三號最后一顆全球組網衛星。</p><p class="ql-block">至此,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換 了 人 間</span></p><p class="ql-block"> 文/東方</p><p class="ql-block">1954年夏天,中央在秦皇島的北戴河開會。毛澤東信步來到海邊。忽然狂風卷著大浪一片洶涌,傾盆大雨從天而降。秦皇島外,一片汪洋。</p><p class="ql-block">毛澤東的心緒也隨著海潮澎湃起來。二千多年前,始皇帝曾來這里尋求夢里的仙境,刻《碣石門辭》,使這里成了唯一以皇帝命名的城市。</p><p class="ql-block">一千七百多年前,曹操北伐經過這里作《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p><p class="ql-block">三十多年前,李大釗“北望輒見碣石,高峰隱峙天際,每流連弗忍去”。在這里相繼寫下了《再論問題與主義》和《我的馬克思主義觀》。</p><p class="ql-block">回想1921年那年7月,毛澤東來到上海,和另12個人開會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可是共產黨成立不久,就出現了一系列問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這13個首創人中:陳公博一大還未結束就回廣州,1922年宣布脫黨,后來追隨汪精衛當漢奸去了;1923年李達脫黨,直到1949年才又重新入黨;1924年李漢俊脫黨,卻在1927年12月被桂系軍閥以"共黨首要分子"槍決了;1924年周佛海脫黨投靠汪精衛,1927年成為汪政府的"開國元勛"。1927年包惠僧脫黨;1930年劉仁靜被黨開除;張國燾長征途中另立中央,1938年叛黨被開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3個代表,自己走掉的、被黨開除的就有7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這13個人中,還有4人病逝或犧牲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王盡美1925年因病英年早逝;鄧恩銘1928被捕入獄,1931年唱著《國際歌》走向刑場;何叔衡1935年2月從江西向福建轉移途中犧牲;陳潭秋1943年9月被新疆軍閥盛世才殺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建黨28年后的1949年10月1日,和毛澤東一起參加了一大又共同登上天安門的,只有一生“遵從馬列無不勝,深信前途會伐柯”的董必武一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國共產黨所遭受的是世界政黨史上前所未有的殘酷境遇,<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遭受著煉獄地火般的考驗。一生堅守,靠的就是對信念的堅守,靠的就是對初心的堅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840年到1949年,這一百年從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到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的洋務自強,到康有為、梁啟超的戊戌維新,到孫中山的辛亥革命,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所有人都是為了三個字,“救中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從1921年建黨經歷了陳獨秀、瞿秋白、向忠發、李立三、王明、博古歷屆領導人,尋找救中國救民族的道路,直到1935年遵義會議對毛澤東的選擇。不是山頭妥協的結果,不是利益平衡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勝利渴望的選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挽救民族于危難之中,救亡的命題不是中國共產黨所發起的,但是由中國共產黨來終結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49年毛澤東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起草了碑文,周恩來細細題寫了一個星期。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百年歷程,許多人和事仍然歷歷在目,許多吶喊和高歌猶在耳旁。走過風霜雪雨,創造人間奇跡,我們有義務用勝利告慰先烈:社會主義沒有辜負中國!我們有責任讓歷史告訴未來:社會主義不會辜負中國!</p> <p class="ql-block">是啊,這一天來之不易啊。撫今追昔,幾多感慨?在這大雨落幽燕的時候,在這魏武揮鞭的地方,秦皇島外,東臨碣石,毛澤東感嘆:“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p><p class="ql-block">是,換了人間啊!</p><p class="ql-block"> 完稿于2021年6月11日</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儋州市| 泽库县| 鸡泽县| 东明县| 长海县| 堆龙德庆县| 秦安县| 新干县| 大足县| 铁力市| 阆中市| 自贡市| 奈曼旗| 长垣县| 奎屯市| 临朐县| 古浪县| 积石山| 安溪县| 荔浦县| 望谟县| 永安市| 桐梓县| 库尔勒市| 嘉禾县| 区。| 永吉县| 万安县| 临邑县| 永顺县| 都匀市| 千阳县| 疏勒县| 遵化市| 巴彦县| 南城县| 咸丰县| 德安县| 长岛县| 柳河县| 固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