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br> 天蒼蒼,野茫茫, <br> 風吹草低見牛羊。 <br> 男兒血,英雄色。 <br> 為我一呼,江海回蕩。 <br> 山寂寂,水殤殤。 <br> 縱橫奔突顯鋒芒”。</div><div> 這首古代民歌,歌詠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人們熱愛西北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也可以視為這次大西北之行的寫照。</div> 2021年5月1日至10日,隨攝影團隊赴祖國的西北青海、甘肅進行了環線攝影采風活動。<br> 我們此次出行正值“五一”長假期間,為避開旅游旺季,領隊選擇了地大人稀,游客罕至,甚至是無人區的線路。雖然沒有拍到非常滿意的所謂大片,但是再次走進了祖國的大西北,切身體驗了一把那里的“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不度玉門關”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另一種地理環境和心理感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才是最大的收獲。 我把標題寫作“攝影采風紀實”,不是為了展示作品,主要是用鏡頭記錄一下這次行程和去到的主要地方。<br> <h1> <b>塔爾寺</b></h1><h3> 四月三十日下午在鄭州乘火車,五一上午抵達青海西寧市的集結點,由于5月2日才開始正式活動,利用下午的空閑時間,攝友們相約一起去著名的塔爾寺瀏覽一番。<br> 塔爾寺位于青海省距省會西寧市26公里的蓮花山坳中,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是藏區黃教六大寺院之一, 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勝古跡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 <div> 塔爾寺始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占地面積600余畝,寺院建筑分布于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殿宇高低錯落,交相輝映,氣勢壯觀。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綠墻金瓦,燦爛輝煌,是該寺的主建筑。它與小金瓦殿(護法神殿),大經堂,彌勒殿,釋迦殿,依詁殿,文殊菩薩殿,大拉讓宮(吉祥宮),四大經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來八塔,菩提塔,過門塔,時輪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錯落有致,布局嚴謹,風格獨特,集漢藏技術于一體的宏偉建筑群。<br><div> </div></div> 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絢麗多彩的壁畫和色彩絢爛的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div> 酥油花,是一種用酥油(黃油)塑形像物的特殊技藝,最早產生于西藏苯教,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貼花。</div><div> 壁畫,多以礦物顏料畫在布幔上,內容主要為經變、時輪、佛等。<br></div><div> 堆繡,是塔爾寺獨創的藏族藝術之一。它是用各種色彩艷麗的綢緞剪成各種佛像、人物、花卉、鳥獸等,然后以羊毛或棉花之類充實其中,再繡在布幔上。因此有明顯的立體感,看上去,層次分明,栩栩如生。 <div> 我們在寺院專門留意和有幸目睹了“塔爾寺三絕”。</div></div> 5月2日從西寧出發,大約一個小時左右開始進入祁連山,一路上沒有走高速,在祁連山脈穿越。在門源崗什卡雪峰和祁連山祁連草原停車拍攝,這一路并沒有什么像樣的風光,有雪山,但是沒法與西藏的雪山比美;有草原,但都是滿目荒涼和枯草凄凄。 <h1> <b> 冰溝丹霞</b><div><h3> 下午沿227國道,出青海進入甘肅,去張掖新景點“冰溝丹霞”。<br> 冰溝丹霞景區是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沒有選擇五彩丹霞,選擇了游人很少的冰溝丹霞,冰溝丹霞以砂巖地貌遺跡景觀為主體,是國內窗欞狀宮殿發育最好、規模最大的地質地貌遺跡,是""窗欞狀宮殿式丹霞"地質命名地,被評為"窗欞狀宮殿式丹霞地貌中國第一"。</h3><div> </div></div></h1> <br> 冰溝丹霞以"雄險神奇"而著稱,被譽為"天下第一奇觀"; 景區內廣泛分布丹霞崖壁、石墻、石柱、尖峰、丘陵等地貌形態,尖峭挺拔,連綿不斷,氣勢宏偉。 先后被《中國地理雜志》和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7大丹霞地貌"之一,以及 "世界10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 <h1> <b> 嘉峪關</b></h1><h3> 嘉峪關名聲很大,許多人都到過這里 。嘉峪關,又稱“天下第一雄關”,是明代長城的終點,屹立在茫茫戈壁和巍巍雪山之間,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br> 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的美稱。</h3> 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公里。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并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體系。<div> 內城有東西二門,西曰“柔遠”、東曰“光化”,其上均建有三層三檐歇山頂式城樓,與關樓位于一條中軸線上。城墻四角建角樓,南北墻正中建敵樓。內城中軸線北側有清代游擊將軍府一座,是嘉峪關歷任游擊將軍辦公之處。<br></div> 嘉峪關的主要景點除了有嘉峪關關城之外,還有懸壁長城、長城第一墩等景點。這次只安排拍攝了嘉峪關關城,我在許多年以前曾經去過懸壁長城和長城第一墩,找出當年的圖片加以完善嘉峪關。<div> 斷壁長城和 [懸壁長城] 懸壁長城是嘉峪關西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居于黑山峽口之南,為東西走向。懸壁長城在峽谷的北面,為南北走向,城墻陡峭直長,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有“西部八達嶺”之稱。<br></div><div><br></div> 長城第一墩:即討賴河墩,它是明代萬里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臺,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是嘉峪關長城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墩臺矗立于討賴河邊近80米高的懸崖之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矣”。 <h1> <b> 陽關</b></h1><h3> 提起陽關,人們馬上會想到一首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首杰作,可謂千古絕句,廣為流傳。<br> 我對陽關并不了解,最初的了解也是來自唐代大詩人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詩句。</h3> 陽關,為漢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關隘,也是絲綢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亞等地的重要門戶,憑水為隘,據川當險,與玉門關南北呼應,名揚中外,情系古今。<br> 陽關古塞建在荒漠之中,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陽關占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要地勢。<br> 陽關故址和玉門關同為漢唐通往西域的交通門戶。陽關道今日尚存的寬約36丈的陽關大道,可知當初的交通要是何等的道車水馬龍。<div> 至今民間還流傳著:“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的諺語。意思就是你我井水不犯河水,不要干涉我的事.指互不妨礙,各行其道。</div> 陽關,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歷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這里殘存部分房屋、農田、渠道等遺址,當大風過后,這些遺址清晰可見,引人矚目。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凄涼悲惋,寂寞荒涼。<br> 今日的陽關,不再是王維筆下"西出陽關無故人"凄涼委婉的代名詞,我們午餐在附近的一個村莊,這里有寬闊道路,楊樹行行,綠樹成蔭,林茂糧豐、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可惜沒有拍幾張照片。 <h1><b> 玉門關</b></h1><h1></h1><h3> 人們往往容易把玉門和玉門關相混淆,通常說的玉門,多是指玉門油田,而玉門關則是漢武帝開通的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的關口。</h3> 玉門關遺址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西距羅布泊150公里,四境多戈壁、荒漠、草甸。遺址核心區以小方盤城遺址為中心。 <div> 玉門關在漢時為通往西域各地的門戶,當年修筑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div>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玉門關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h1><b> 莫高窟</b></h1><div> 說到莫高窟名聲很大,我大概是第三次來這里了,這次看到變化很大,它一直為國家文物的重點保護,并為眾人所贊揚。</div><div>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后歷經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b><br></b></div> 莫高窟與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 后加麥積山石窟稱四大石窟。<div>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div> <b> 建筑藝術</b>:敦煌石窟存有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492個,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壇窟)、覆斗頂型窟、大像窟、涅盤窟、禪窟、僧房窟、廩窟、影窟和瘞窟等形制,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寬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div> 它的建筑藝術成為了中國民族形式 其中不少是現存古建筑的杰作。在多個洞窟外存有較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質結構窟檐,是不可多得的木結構古建筑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div> <b> 彩塑藝術 :</b>敦煌石窟開鑿在礫巖上,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多為木架結構。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彩,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 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左右(善業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b> 壁畫藝術</b>:從中國繪畫美術的門類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畫中的人物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畫都有千年歷史,自成體系,數量眾多的特點,都可成為獨立的人物畫史、山水畫史、動物畫史、裝飾圖案畫史。特別是保存了中國宋代以前即10世紀以前如此豐富的人物畫、山水畫、動物畫、裝飾圖案的實例,這是世界各國博物館藏品所未見的。 <h1> <b> 鳴沙山</b></h1><h3> "傳道神沙異,暄寒也自嗚,勢疑天鼓動,殷似地雷驚,風削棱還峻,人臍刃不平"。這首生動的詠景詩,是唐代詩人對敦煌鳴沙山奇觀的描述。鳴沙山自古就以璀璨、傳神的自然奇觀吸引著人們。</h3> 鳴沙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位于甘肅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鳴沙山北麓,面積約200平方公里,東起莫高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整個山體由細米粒狀黃沙積聚而成。<div> 鳴沙山有兩個奇特之處:人若從山頂下滑,腳下的沙子會嗚嗚作響;白天人們爬沙山留下的腳印,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 鳴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龍蜿蜒",金光燦燦,宛如一座金山。鳴沙山曾被稱為"沙角山",為我國四大鳴沙山之一。</div> 天地奇響,自然妙音,所謂鳴沙,并非自鳴,是自然現象中的一種奇觀,有人將它譽為"天地間的奇響,自然中美妙的樂章"。極目遠眺,敦煌鳴沙山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氣勢磅礴,洶涌澎湃。細看山坡上的沙浪,如輕波蕩漾的漣漪,時而湍急,時而潺緩,時而縈回渦旋,真是迭宕有致,妙趣橫生。站在沙海中,天地豁然開朗,心胸頓時開闊。 <h1> <b>月牙泉</b></h1><h3> 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長約150米,寬約50米,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頭是黨河,依靠河水的不斷充盈,在四面黃沙的包圍中,泉水清澈明麗,且千年不涸,令人稱奇。可惜的是,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河和月牙泉之間已經斷流,只能用人工方法來保持泉水的現狀。由于月牙泉邊已建起了亭臺樓榭,再加上起伏的沙山,清澈的泉水,燦爛的夕陽,吸引了不少游客。</h3> 按照行程安排,從敦煌向西,進入羅布泊無人區拍攝丹霞地貌,但因軍事活動原因,取消了這次的羅布泊無人區之行。<div> 未完待續!</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鱼台县|
甘泉县|
武平县|
当雄县|
呼图壁县|
武城县|
白城市|
乐山市|
招远市|
岢岚县|
十堰市|
南雄市|
应用必备|
兴化市|
凌云县|
哈密市|
平谷区|
大安市|
来安县|
汶上县|
政和县|
固镇县|
宜都市|
双鸭山市|
新干县|
武陟县|
渑池县|
乌拉特前旗|
安西县|
伊通|
织金县|
宜宾市|
固原市|
美姑县|
泸州市|
福安市|
军事|
斗六市|
陆河县|
辉县市|
南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