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左云境內長城約40公里,有三屯堡、寧魯堡、威魯堡、管家堡、云西堡、<span style="font-size:18px;">舊高山、保安堡等要塞。</span></p> <p class="ql-block"><i> 左云縣城</i></p> <p class="ql-block"> 左云縣原名左衛,因大邊之外的云川衛內撤入城,合稱左云川衛,簡稱左云,綽號臥牛城。左云城周長為10里,還有部分城墻土芯,但城中輝煌的古建筑群均毀于近代戰火和“文革”中。</p> <p class="ql-block">僅存的南城墻</p> <p class="ql-block">殘存的西南角臺</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楞嚴寺</p> <p class="ql-block">楞嚴寺,位于左云縣城東南隅最高處,全寺五進院落,坐北向南。該寺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曾于正統、弘治等年間有過六次擴建和重修,民國35年(1946)秋被焚毀。2006年,該寺由民間發起重修,重修后的寺院,原貌依然,景象一新。遠望之,飛檐重疊,丹壁交輝,氣勢恢宏,甚為壯觀。</p> <p class="ql-block">西城墻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三屯堡鄉曬太陽的老人們</p> <p class="ql-block"><i>寧魯堡</i></p> <p class="ql-block">寧魯堡,位于左云縣三屯鄉寧魯堡村中,北距馬市約四里,南距左云縣城約四十里。原名寧虜堡,是明長城大同鎮關堡七十二城堡之一,也是外五堡之一,或稱靖虜五堡之一。“虜”字來源于外族入侵,明朝時候將侵略長城以南地區的游牧民族大軍稱為“虜”。一個“寧”字,則反映了一種迫切愿望與長久和平的目標。</p> <p class="ql-block">寧魯堡南墻</p> <p class="ql-block"> 被刨成豁口的寧魯堡東南角臺,前面是扒城磚時剩余的墻基條石栽在地頭,寧魯堡的條石是五路山的火山爆發凝結的火成巖,為巨大的六棱柱狀結晶體,乃長城一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寧魯堡東墻</span></p> <p class="ql-block">寧魯堡段長城</p> <p class="ql-block"><i>八臺子</i></p> <p class="ql-block"> 何謂八臺子?左云長城沿線地名有:一臺、二臺、三臺邊、四臺溝、五臺梁、六臺洼、七臺泉和八臺子。因此,八臺子應該是沿長城橫列的烽火臺,也即沿邊接火臺。</p> <p class="ql-block"> 寧魯堡東北四里的八臺子村,村民多信仰天主教,一座殘缺的西洋天主教堂與古樸滄桑的中國長城在這里相守相望了一個半世紀,其中的故事一定是曲折變幻、跌宕起伏……</p> <p class="ql-block"> 清光緒年間,天主教傳入左云縣,山西大同外國傳教士與信徒來到八臺子村傳播,發展教徒,并在山坡上建設了能容納800人的圣母大教堂。</p><p class="ql-block"> 該教堂原名圣母堂,初創于1876年,由瑞典人德奧理興建,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以夏金官、曹老五為首的義和團殺死外國傳教士14人、中國教徒4人,同時將教堂焚毀。后來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光緒慈禧西逃的時候,夏金官和曹老五被斬首。義和團運動遭到鎮壓。</p><p class="ql-block"> 八國聯軍占領了北京紫禁城皇宮后,中國清政府和11個國家達成了屈辱的《辛丑條約》。</p><p class="ql-block"> 1914年,德國傳教士再次跨過歐亞大陸,重修教堂。從此長城腳下規模較大的八臺子村圣母堂逐漸成為左云、大同、涼城、右玉等地教徒活動的中心。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因為戰亂等因素圣母堂再次衰敗,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在“破四舊”的熱潮中有人要拆毀教堂,在拆這座鐘樓時,一名紅衛兵不慎,摔下來犧牲。人們為之膽怯,住手罷休。</span></p><p class="ql-block"> 盡管是殘缺的塔樓,人們給它起了一個寓意深刻的名字叫“大單巴”,意思與澳門“大三巴”遙相呼應。</p><p class="ql-block"> 仰望摩天嶺,長城巍峨,教堂高聳,邊關小村,那真是“長城教堂、中西合璧、雁北塞外、相伴山野、獨成一景”。</p> <p class="ql-block"><i>鎮寧樓</i></p> <p class="ql-block"> 陰山余脈的摩天嶺是五路山的最高峰,海拔2000米。因而摩天嶺長城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長城。</p><p class="ql-block"> 從八臺子下來沿公路往西,有倆羊倌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路邊呱</span>啦,我上前問路:老弟問下鎮寧樓咋走了?</p><p class="ql-block">鎮寧樓?羊倌定奪了一下說:嗷,你說的是“磚樓兒”。我懵懵懂懂的點點頭。不遠啦,往西順河槽往北兩三里地,山上呢。</p> <p class="ql-block"> 從山下看不見“磚樓兒”,只看見黃色邊墻在山上突起,我們拾階而上,到跟前也只看到堡墻威嚴矗立,轉到堡子南面才看見磚砌的堡門洞,鎮寧樓像武士,巍然屹立在摩天嶺崖頭上。</p><p class="ql-block"> 鎮寧空心箭樓建于明代萬歷年間,為防御韃靼、瓦剌而設,是史上形制最大、功能最全,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唯一大型長城空心箭樓,也是大同地區現存唯一一個磚砌空心敵臺。</p> <p class="ql-block">長城的關口一般修在易守難攻的溝峪處,因為河溝就是天然的通道。鎮寧樓修在河溝一側的高坡上,被圍在一座巨大的土圍墻里,一個寬敞的四方形院子,有唯一的磚券門與外界相連,正對著院門的鎮寧樓坐北朝南,高大雄宏。</p> <p class="ql-block">門額上有“鎮寧”二字,所以被稱之為“鎮寧樓”。</p> <p class="ql-block"> 據史料記載,該空心敵樓由明朝名將戚繼光主持修建,是明長城防御體系逐漸加強的重要標志。</p> <p class="ql-block">進了門洞是一條長長的向上攀升的拱頂通道,有陡峭的石階。上面一層是磚砌的回廊,四面各有箭窗。在一個角落有向上一層的洞口,可以攀爬上樓頂。樓頂的地面有柱礎,可見上面還曾有過一層磚木樓閣。鎮寧樓北側也有一個土圍子,長城的長墻從樓的東西兩側延伸,從高空俯瞰,形成一個東西走向、橫過來的“中”字。如今的土圍墻坍塌得厲害,磚券門也搖搖欲墜,院子里荒草叢生。附近有殘留的古井口、石頭臺階等,是馬市口當年的遺跡。</p> <p class="ql-block">樓頂上城磚留存的比較完整。</p> <p class="ql-block">鎮寧樓堡南墻及券門洞</p> <p class="ql-block">透過箭窗東望,邊墻蜿蜒盤旋東去。</p> <p class="ql-block">鎮寧樓東面的邊墻,一直延伸到八臺子段,大約有七里地。</p> <p class="ql-block"> 明代修筑這段長城時,因遇到沙河不便修筑長城墻體,古人就在沙河兩岸分別修筑了鎮寧口關城和鎮寧箭樓,構成了關口完整的防御體系。現在,鎮寧口關城已難覓蹤跡,但鎮寧箭樓及關口兩側的長城仍巍然屹立在沙河兩岸的山嶺上。</p> <p class="ql-block">鎮寧樓西面為沙河以及鎮寧口殘堡土墩</p> <p class="ql-block"><i>威魯堡</i></p> <p class="ql-block"> 威魯堡距離長城約三里,威魯堡村,一半是新村另一半在舊堡子里。城墻的包磚當然早就被扒沒,但大體輪廓還在,甚至還有半條護城河。</p> <p class="ql-block">威魯堡段長城風光</p> <p class="ql-block"> 威魯堡東北面有座高架水泥水渠,看樣子像是當年農業學大寨時候修建的。現已廢棄。這也是一個時代的印記。</p> <p class="ql-block">威魯堡北墻外</p> <p class="ql-block"><i>月華池</i></p> <p class="ql-block">據載:月華池,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由明代總督翟鵬主持修筑。其呈正方形,邊長66米,圍長264米,占地面積約6.5畝。</p><p class="ql-block">翟總督在修筑月華池時,其在左云城里的官邸附近有座真武廟,廟兩側有"日精"和"月華"兩座牌坊。當時,總督大人和將士們都很信奉真武大帝,遂將新筑的小堡命名為"月華池",取日月精華之意。</p> <p class="ql-block"> 據文保碑介紹:月華池是沿明長城唯一的一座袖珍小堡,堡呈正方形,邊長66米,圍長264米,面積約6.5畝。南距威魯堡0.5公里,西距威魯口關城200米。</p> <p class="ql-block">月華池是一座獨具特色的建在長城上的袖珍小城。月花池以長城為北墻,另筑東南西三面圍墻,圍成一座周長約260米的城堡,是建廬烽臺的組合建筑,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城堡。就是這座小的不能再小的微型城堡,卻集合了屯兵、暸望、報警乃至戰斗等多種軍事功能,北墻上高出墻體兩丈的烽火臺,腹內有洞梯可上,洞梯81級。</p><p class="ql-block">月花池造型像一張“弓”,東、南、西三面是一道弧形的城墻,像弓背;正北的墻則是筆直的,卻像這張弓的“弦”。</p><p class="ql-block">月花池是威魯口的關城,是走西口的通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 月華池依長城所筑,背靠長城騎墻建敵臺,筑基與邊墻平,門開西邊設專用臺階與長城銜接,走墻上廊道直達威魯口關城,以資互援。戰時起瞭望偵查、點火傳信、守關御敵等作用;和平時起茶馬互市、通關貿易等作用。</p> <p class="ql-block">月華池東面邊墻</p><p class="ql-block">邊墻上,羊倌亮起嗓子唱著爬山調朝我們揮手</p> <p class="ql-block"><i>威魯口長城</i></p> <p class="ql-block">威魯口高大的空心敵樓</p> <p class="ql-block">樓內有土臺階,從磨損程度像是原有建筑遺存,上部臺階已損毀,再向上可望而不可及。</p> <p class="ql-block">邊墻外是內蒙古涼城界</p> <p class="ql-block">火路墩</p><p class="ql-block"> 典型的火路墩是個同心圓,圓心是個圓形的土臺(有許多是包磚的),在平地處有洞,洞中有斜道,戰時戰士攜火器登臺作戰,因此火路墩就是配備火力的戰臺,或叫炮臺。環繞圓心臺有一圈半徑10到20米的高大土墻,起到保護和隱蔽路墩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i>管家堡</i></p><p class="ql-block">管家堡明時叫滅虜堡,是個大鄉鎮,老堡子在居民區的東南角,堡墻基本上毀壞殆盡,只留下一個北門洞,現在是一個垃圾點。</p> <p class="ql-block"> 盡管左云長城相當殘破,但由于其歷史脈絡和地理環境的持殊,左云仍是長城交響曲中最富色彩和韻味的篇章之一。</p> <p class="ql-block"><i>作者簡介:</i></p><p class="ql-block"><i>郭雁平,網名:九龍灣,出生于呼和浩特市舊城九龍灣。在呼市某國企工會任職,退休后曾在王新民影視工作室工作。</i></p><p class="ql-block"><i>內蒙古攝影家協會會員、呼和浩特市攝影家協會會員、呼和浩特市長城科普學會副秘書長。</i></p><p class="ql-block"><i>被呼和浩特市科學技術協會、呼和浩特市長城科普學會聘為智庫專家</i></p><p class="ql-block"><i>多年來以萬里長城為選題行走于長城沿線,拍攝了大量作品。作品多見于國家、省、市級報刊雜志,媒體平臺,</i></p><p class="ql-block"><i>參加省市級攝影展。</i></p><p class="ql-block"><i>攝影對我來說只是工具,拍什么比怎么拍對我更重要。不依附,不迎合,不以藝術為目的,只是記錄身邊的人、歲月、生活。</i></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昌市|
延庆县|
两当县|
柞水县|
鄂尔多斯市|
莎车县|
同心县|
鹤壁市|
门源|
廊坊市|
新蔡县|
梅州市|
滁州市|
玛纳斯县|
信宜市|
任丘市|
讷河市|
湖南省|
丘北县|
宜丰县|
盐津县|
安国市|
岳西县|
潮州市|
修武县|
曲麻莱县|
庄河市|
靖边县|
靖宇县|
甘泉县|
同心县|
澄城县|
八宿县|
隆德县|
张家口市|
平阴县|
郑州市|
伊川县|
苍南县|
英超|
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