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要了解中國百年的歷史去上海;要了解中國五百年的歷史去北京;要了解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去西安。”</b></p><p class="ql-block"><b> 陜西是我國燦爛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尤其是關中地區歷來是我國周、秦、漢、唐四大朝代的京畿之地,這里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遺存,文化積淀深厚。“幾乎每一腳下去都可能踩到歷史”。</b></p> <p class="ql-block"><b> 西安的名字被叫了600多年,而在之前的1500年里它是以長安這個稱呼并被全世界認識并向往的。西安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分別是: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建都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是中國古代做為都城時間最長的城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起點。有位外國名人這樣評價過西安:“給中國二百年能造一個紐約,給美國兩千年也造不出一個西安。”可見西安深厚的文化底蘊!</b></p> <p class="ql-block"><b> 了解陜西的第一步就是知曉了陜西的八大怪 。我感謝和我同照的朱老師,是她給我提供了八大怪的照片,寫在這里加深記憶,也給大家留點印象。</b></p><p class="ql-block"><b> 第一怪 面條兒像褲帶 </b></p><p class="ql-block"><b>三秦面條真不賴,搟厚切寬像褲帶面香筋道細又白,爽口耐饑聊的太</b></p><p class="ql-block"><b> 第二怪 鍋盔象鍋蓋</b></p><p class="ql-block"><b>餅大直徑二尺外,又圓又厚 像鍋蓋 陜西把餅叫鍋盔,里酥外脆易攜帶 </b></p><p class="ql-block"><b> 第三怪 辣子是主菜</b></p><p class="ql-block"><b>雖說湘川能吃辣,老陜吃辣讓人怕辣面拌鹽熱油潑,調面夾饃把飯下</b></p><p class="ql-block"><b> 第四怪 碗盆難分開 </b></p><p class="ql-block"><b>老陜飯碗特別大,面條菜肴全盛下一碗能把肚填飽,老碗會上把話拉 </b></p><p class="ql-block"><b> 第五怪 手帕頭上戴</b></p><p class="ql-block"><b>陜西農村老太太,花格手帕頭上戴防曬 防塵又防雨,潔手擦汗更風采 </b></p><p class="ql-block"><b> 第六怪 房子半邊蓋 </b></p><p class="ql-block"><b>鄉間房子半邊蓋,省工省錢省木材遮風避雨又御寒,冬暖夏涼好運來</b></p><p class="ql-block"><b> 第七怪 姑娘不嫁外 </b></p><p class="ql-block"><b>長安建都十幾代, 人杰地靈 春常在風調雨順生活好,陜西姑娘不對外</b></p><p class="ql-block"><b> 第八怪 不坐蹲起來</b></p><p class="ql-block"><b>老陜脾氣真古怪,有凳不坐 蹲起來問他為啥不坐著,他說這樣很自在</b></p><p class="ql-block"><b>(為節省空間,有的標點沒點)</b></p> <p class="ql-block"><b>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b></p><p class="ql-block"><b>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先后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我們雖然變老,但是活得很好。喜看今日,勝過皇朝。</b></p> <p class="ql-block"><b> 這是秦始皇陵的航拍圖片。</b></p><p class="ql-block"><b> 秦始皇陵位于臨撞縣城東5公里,距西安市約37公里,南倚驪 山,北臨渭水。地質學家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驪山到華山好像一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龍頭眼睛的位置。眾所周知,自古就有“畫龍點睛”之說,到底是古人有“高瞻遠矚”的本領,還是今人附會之風過重,一時間還弄不清楚。 </b></p><p class="ql-block"><b> 秦始皇陵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嬴政的陵寢。建于秦王政元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的帝王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之濱,東西兩側和渭水形成三面環水之勢,依山環水正是秦始皇陵最主要的特征。秦始皇祖先的陵園在臨潼以西,按照“尊長在西,卑幼在東”的原則,秦始皇陵只能埋在臨潼以東了。秦始皇陵園的建設伴隨了他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王位時就開始修建,由丞相李斯為陵墓的設計者,少府令章邯為監工。共征集72萬人力,相當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一直到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完工,</b><b style="font-size: 18px;">陵園按照“事死如生”的原則,仿照都城咸陽的布局建造。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于內城南部,呈覆斗形,高51米,底邊周長1700余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珍異寶,</b><b>兵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時制作并埋入隨葬坑內。</b><b style="font-size: 18px;">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陪葬墓現在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還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數十年來秦陵出土的文物達10萬余件。</b></p><p class="ql-block"><b> 二世胡亥繼位不久,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打到了距離陵園不足數里的戲水附近(今臨潼新豐鎮),秦帝國危在旦夕時,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當即準奏,命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起義軍,尚未完工的陵園不得不草草完工。 </b><b style="font-size: 18px;">秦子嬰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難。項羽攻入關中后,大規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毀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兵馬俑在這場浩劫中也損毀嚴重。考古發掘情況表明,一號俑坑和二號俑坑有黑色木炭遺跡,說明一、二號俑坑的塌陷都是因為被火焚燒后造成的。</b></p><p class="ql-block"><b> 這座氣勢磅礴宏偉的陵墓至今尚未發掘的原因是因為里面含有巨大的危險毒物:水銀。到現在為止,尚未有一個專家敢保證發掘墳墓時不會發生毒氣泄露,附近40公里的植物生物都會難逃一劫----全部死亡!所以在科技尚未達到能防止毒氣泄露的情況下,專家們不敢輕易發掘陵墓。</b></p> <p class="ql-block"><b>司馬遷所描繪的秦始皇墓</b></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 18px;"> 推開博物館的門,展開波瀾壯闊的歷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000件;秦始皇陵園除從葬坑外,還發現石料加工場的遺址,建筑遺物有門砧、柱礎、瓦、脊、瓦當、石水道、陶水道</b></p><p class="ql-block"><b> 美國總統克林頓曾在參觀秦始皇兵馬俑的時候說了一句:“兵馬俑了不起,發現兵馬俑的人更了不起。</b></p><p class="ql-block"><b> 1974年的春天,臨潼區鬧旱災,驪山腳下的陜西省臨潼縣晏寨公社下河大隊西楊生產隊決定打一眼機井抗旱。楊志發、楊彥信、楊全義、楊新滿等幾農民輪流下井挖掘,3月29日,楊志發在井下挖土,其他人在井上提土。楊志發一镢頭挖下去,挖到了一個硬東西上。土塊落地,井壁露出一個黑東西,再挖,挖出了一個像真人一般高低大小的“黑瓦人”。井上幾個人看到運上來的一個殘俑頭,認為是不吉祥的預兆,都撒腿溜了。楊志發就將俑頭和陶片裝了兩個架子車,拉到縣里,交給縣文化館。館長看過之后,判斷是個文物,立即收下并給了30元錢獎勵。</b></p><p class="ql-block"><b> 就在縣文化館趙康民修復這批陶俑的時候,當時的新華社記者藺安穩從北京返回陜西臨潼探親。一天,藺安穩來到文化館的文物修復室,見到趙康民修復好的陶俑,再聽趙康民對其價值的闡述,禁不住為之一震,隨即寫了一篇題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內參,向中央報告秦俑的出土和秦始皇陵的破壞情況,引起中央高度重視。經陜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b></p> <p class="ql-block"><b> 塑造他們的能工巧匠們,把每一個兵馬俑都裝扮得栩栩如生,每個最細微的地方都不放過。這些反映出了我國秦朝歷史的霸權與奢華。據導游介紹,每個兵馬俑下邊的一個木板就是制作人的名字,所制作陶俑的驗收非常嚴苛,哪個部位有問題,就嚴懲制作人的哪個部位,比如手不合格就剁手,腳不合格就跺腳,因而制作陶俑人就連手指甲的紋路都刻得非常清晰。</b></p><p class="ql-block"><b> 這具陶俑據說是最詭異的一個。</b></p> <p class="ql-block"><b> 剛出土的兵馬俑都是色彩斑斕,但幾分鐘后全部退掉顏色,這是重新復原顏色的陶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 這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b></p> <p class="ql-block"><b> 華清宮遺址</b></p><p class="ql-block"><b> 華清池亦名華清宮。華清宮三字的橫匾額是郭沫若所題。它以3000多年的皇家園林史和6000多年的溫泉利用史享譽海內外。華清宮位于臨潼區,南依靠驪山,北臨渭水,是以湯池著稱的中國古代離宮。包</b><b style="font-size: 18px;">括原驪山國家森林公園,與頤和園、圓明園、承德承德避暑山莊并稱為中國四大皇家園林</b><b>、秦、漢、唐、歷代統治者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游宴享樂的行宮別墅,更因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而馳名中外。</b></p><p class="ql-block"><b> 2007年5月8日,西安市華清池景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這是華清宮門外邊的一組吹拉彈唱歌舞的雕塑,盡顯皇家在華清宮的的享樂奢靡的場景。</b></p> <p class="ql-block"><b>東一程,西一景,一路緣分深友情。</b></p> <p class="ql-block"><b> 華清宮溫泉的水來自地下的常溫層,水溫常年保持43攝氏度,不受四季變化影響。水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經化驗分析:內含一氧化硅、氟離子等多種礦物質,淋浴可消疹燙疾。堪稱一絕,歷史久遠。任滄桑巨變,仍千古不竭,被譽為“天下第一泉”。</b></p><p class="ql-block"><b> “蓮花湯”是唐玄宗沐浴的地方,占地400平米,是一個可浴可泳的兩用湯池,充分顯示了至高無上,唯我獨尊的皇權威嚴。“海棠湯”俗稱“貴妃池“,始建于公元747年,湯池的平面造型頗似一朵盛開的海棠花,因此而得名,專供楊貴妃沐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此雕塑是的楊貴妃出浴的雕像。她身高一米六八,重108斤,據傳因為身上有狐臭,所以酷愛洗澡。白居易的《長恨歌》寫到:“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寫得就是他們在華清宮的享樂。</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后邊是環園五間廳,位于唐御湯遺址博物館東面,是一座頗具江南園林特色的雅致小院。環園原為清朝驛館,在同治年間毀于戰火。1900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西巡西安,往返都就寢于此。1936年12月,蔣介石親臨西安,將環園辟為臨時行宮,部署剿共計劃,引發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b></p> <p class="ql-block"><b> 身后的這座殿宇為長生殿。長生殿為供奉唐代自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大圣皇后武則天、中宗李顯、睿宗李旦以及追封的太上玄元皇帝老子李耳,共七位皇帝靈位之地,所以唐代該殿也被稱為七圣殿。2005年長生殿重建,曾作為唐華清宮文物展覽館。2008年之后,策劃成為《長恨歌》的主要表演場地。</b></p> <p class="ql-block"><b> 快樂,是緣分的搭建!溫暖,是心靈的交融!幸福,是朋友的給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這里是華清池的楊貴妃的芙蓉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華清宮規模宏大,建筑壯麗,樓臺館殿遍布驪山上下,同時還有青松翠柏、荔枝園、芙蓉園、梨園、椒園、東花園分布其間,把整個華清宮裝扮的格外妖嬈。相傳周幽王曾經在這里修建離宮,秦、漢、隋各代都重加修建。到了唐代數次增建,唐玄宗大興土木并且改名為華清宮。他每年十月份到此游玩,第二年春天才返回。唐玄宗從開元二年(714年)到天寶十四年(755年)的41年的時間里先后來華清宮達36次之多。有詩曰:</b></p><p class="ql-block"><b>至親喋血濺皇廷,龍椅溫柔淫逸生夢醉瑤池妃子笑, 江山褪色荔枝紅</b></p><p class="ql-block"><b> 在中國歷史上,楊玉環是作為一個現象而存在的——她既不是皇帝,也不是皇后,僅僅是個妃子,且沒有一兒半女,卻在中國乃至國際上,有著極高的知名度。下面這首詩可不是贊美了:</b></p><p class="ql-block"><b>貌美羞花心作妖,鴛鴦夫婿任其拋誰言妃子懷真愛?多是文人閑弄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賀新郎 過華清池</b></p><p class="ql-block"><b>千載風塵月,望驪山,依稀還是,舊時宮闕。寂寞芙蓉湯水冷,空對榴花如雪。數不盡,匆匆過客。當日風流今安在?只咸陽青冢長凄絕。向渭水,訴嗚咽。 開元盛世如鴻掠。想當年,玉環新嫁,兩情何熱?孰料馬嵬坡前事,落得愁腸千結。忍看著,香銷玉滅。廢政貪歡臣子亂,問玄宗,究屬誰人錯?嗟往事,寸腸裂。</b></p> <p class="ql-block"><b> 芙蓉園的大石頭煞是好看,忍不住臥上擺拍,怎奈人老姿丑,真真辜負了這塊美石。</b></p> <p class="ql-block"><b> 甬道兩旁這種灌木古色古香,顯得幽靜而高雅。</b></p> <p class="ql-block"><b> 華清池共有共三個門,依次是:西門望京門;東門津陽門;后門朝陽門。望京門的含義是出門之后可以西望京城長安。</b></p><p class="ql-block"><b> 唐·杜牧 </b></p><p class="ql-block"><b>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標點符號有省略)</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九龍湖,湖面平如明鏡,亭臺倒影, 垂柳拂岸。</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畫面上拱橋叫九龍橋。</b></p> <p class="ql-block"><b>晨旭亭</b></p> <p class="ql-block"><b>龍石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后面的飛霜殿是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寢殿,</b><b>據說時值冬季,滿天大雪紛飛,雪花還沒落及地面,便被大殿周圍溫泉水的熱氣蒸騰而上,化雪為霜,故名“飛霜殿”。</b></p> <p class="ql-block"><b> 龍吟榭。</b></p><p class="ql-block"><b> 看看我倆的姿勢出奇的一致,真是無言的默契!</b></p> <p class="ql-block"><b>獨處,也是一段人生的風景,人生,說到底還是活一回心境。心寬之人,承認自己有弱點,明白他人沒義務向著自己,懂得順應天道。故而不為失敗懊惱,不為失去悲傷,順其自然,隨緣自在。</b></p> <p class="ql-block"><b>一個人只有心存美的意象,才能看到窗外的美景。</b></p> <p class="ql-block"><b>晚霞亭</b></p> <p class="ql-block"><b>九曲回廊</b></p> <p class="ql-block"><b>我知道這世界,如露水般短暫,然而總有些記憶是永恒。</b></p> <p class="ql-block"><b> 華清池的兵諫亭:</b></p><p class="ql-block"><b> 1935年秋,蔣介石調集張學良的東北軍入陜,與楊虎城的第十七路軍聯合“圍剿”紅軍。在剿共戰場上,東北軍和第十七路軍連遭重創。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影響和推動下,張、揚兩位將軍力主停止內戰,聯共抗日。隨著西北地區抗日力量大聯合的形成,張、楊同蔣介石政見分歧日益尖銳,矛盾日趨激化。1936年10月12日,蔣介石親臨西安督戰,部署對陜甘蘇區的“圍剿”,逼迫張、楊繼續剿共。張、楊屢次諫蔣,均遭到嚴詞拒絕。1936年12月12日,張、揚毅然發動“西安事變”,對蔣實行“兵諫”,并發表抗日主張,逼蔣抗日。12月17日,周恩來受中共中央委托,率領中共代表團赴西安同張、楊協商,與蔣介石談判,迫使他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實現了由內戰到抗戰的轉變,促進了抗日民族Ⅰ統一戰線的形成和發展。</b></p> <p class="ql-block"><b> 西安事變時,蔣介石藏身在華清池的虎斑石下。</b></p><p class="ql-block"><b> 傳言:佛家的方丈曾給蔣介石留下兩句話“勝不離川,敗不離島”,基本應驗。1975年,蔣介石去世,在他的住所里,有這樣的一首詩:</b></p><p class="ql-block"><b>慈湖行館屈難伸,留身也難大陸遊</b></p><p class="ql-block"><b>多少反攻豪言去,夢里依稀黃埔樓</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這是我們參觀的唐懿德太子陵,里邊的陵墓未拍照。</b></p><p class="ql-block"><b> 唐懿德太子李重潤是唐中宗的長子,因與其妹永泰公主私議祖母武則天隱私被杖斃殺死,年僅19歲。</b><b style="font-size: 18px;">可嘆這位唐懿德太子小小年紀,還未繼位,未婚娶就被武則天杖殺,正應那句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生在帝王家即續帝嗣又作囚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立為皇太子未承皇位即遭戮”。</b></p><p class="ql-block"><b> 中宗復位后,于神龍二年,將其陪葬乾陵,并“號墓為陵”。</b><b style="font-size: 18px;">雖說是太子,陵墓級別較高,基本等同皇帝的墓葬標準。其規制和陪葬品已經遠遠超過了唐僖宗靖陵,</b><b>考古發掘證實,懿德太子墓是迄今發掘的唐墓中地宮規模最大的一座。 隨著唐朝的滅亡,在漫長的歲月中陵墓多次被盜,等到挖掘的時候只剩下一些壁畫、靈柩之類的文物了。 唉!這是唐代最悲催的太子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b><b>乾陵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陜西省渭北山地,在這巍峨峭拔的群峰中,矗立著數十座我國漢唐帝王的皇陵。其中最為蜚聲中外的要數武則天和她丈夫合葬的陵園,即乾陵。</b></p><p class="ql-block"><b>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乾陵主峰梁山,海拔1047米,梁山是圓錐形的石灰巖山體。共有三峰,北峰為主峰,南面兩峰較低,取名雙乳峰,</b><b style="font-size: 18px;">遠觀整座乾陵猶如一位睡美人,并且遇水而上,遇山而止,這都是袁天罡和李淳風的功勞。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這座久遠的帝王陵有許多神奇之處。她是關中唐十八陵中至今保存完好,唯一未被盜掘的一座帝王陵,又是世界絕無僅有的一對夫妻兩朝皇帝的合葬陵。武則天為什么把唐高宗的陵址選在梁山上,乾縣民間流傳著這么一個神奇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逝后,武則天詔定當時朝野聞名的大術士袁天罡和李淳風,要他們為皇上選擇風水寶地以安葬靈寢。二人遍游九州,半年后回京交旨,都說把陵址選在好畤縣(今乾縣)的梁山上,武則天便派使臣同去察看。</b></p><p class="ql-block"><b> 到了梁山,二人不約而同地走到主峰半山腰停下,指著一塊地方說,這就是選定的地點。使臣問以何為據?袁天罡說,他在這里埋下一枚銅錢,李淳風說他在這里釘下一顆鐵釘。刨開土,李的鐵釘正好釘在袁所埋銅錢的方孔中,在場的人無不驚嘆稱奇。</b></p><p class="ql-block"><b> 使臣回京后將所見如實稟報,武則天聽后十分高興,重賞袁、李二人,并決定把高宗李治的陵址定在梁山。</b></p> <p class="ql-block"><b> 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文德皇后長孫皇后所生。16歲時得舅父長孫無忌的幫助被立為皇太子貞觀二十六年(649六月即位)。在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大臣的輔佐下,他恭勤國事,禮賢下士,認真執行太宗皇帝的貞觀遺規,墾殖荒田,推行均田制,發展科舉制度,人口迅速增加,社會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b></p><p class="ql-block"><b> 李治中年后,因“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遂委武后處理朝政。武后借機大權獨攬,專擅朝政。666年,李治與武則天同登泰山封禪,謁祀孔子,大唐王朝中形成了“二圣”并尊的局面。</b></p><p class="ql-block"><b> 弘道元年崩于洛陽貞觀殿,享年56歲。</b></p><p class="ql-block"><b> 武則天(624年----705年),字名曌,因其曾稱則天大圣皇后,后人稱武則天。通文史,善謀權,手段殘酷,她稱帝后,廣開仕途,開創“殿試”、“自舉”、“武舉”制度,廣泛吸納人才;獎勵告密,任用酷吏,屢興大獄,打擊士族顯貴,以維護自己的絕對統治地位。她統治的近50年,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得到了蓬勃發展,同時加強和改善了唐王朝與邊疆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晚年豪奢專斷,侄兒武三思把持朝政,政憲大亂。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十一月,武則天崩逝于洛陽,執政50年,稱帝15年。臨終遺囑“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終年82歲。次年五月,武則天靈駕還長安,八月與其夫合葬于乾陵。</b></p><p class="ql-block"><b> 唐朝18位皇帝有17個都被盜了,唯獨只有武則天的乾陵,雖多次被盜,但從未有人成功過。唐朝末年黃巢起義時,40萬起義軍挖了幾個月,連墓道都沒有找到,五代時期的溫韜前后三次挖掘時都會出現電閃雷鳴,嚇的最終也打消了盜掘乾陵的念頭。民國時期的孫連仲用一個團的兵力,動用炸藥炸山也依然空手而歸。</b></p> <p class="ql-block"><b> 1958年,當地的農民放炮炸石頭,這樣不經意一炸,卻炸出了乾陵的地宮入口,造化弄物。歷史上這么多人想挖都挖不動的陵墓,卻被人無意間給找到了。</b></p> <p class="ql-block"><b>看看乾陵的視頻介紹。</b></p> <p class="ql-block"><b> 武則天無字碑并不是無字的,上面其實密密麻麻鐫刻了很多文字,從古至今,后人對武則天陵的無字碑有許多猜測,有人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炫耀自己功績強大,非文字所能形容,也有些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大,覺得還是不撰碑文為妙。無字碑上面鐫刻了很多文字,都是宋朝清代以來,文人墨客深感無字之撼而增添的文字,在這么多題字中,有一個顯得特別耀眼,因為他有原文和漢字譯文,而令人感到神秘的是,這個原文千年以來沒人能看懂,從他刻出一道形狀。某一個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字,許多文字專家幾乎查遍了國家圖書館等能夠找到所有古籍,但都沒有找到關于這種文字的技術,甚至在世界文字歷史上都找不到和這種文字相似的文字,一直到1925年,這個困擾人們千年的世界之謎終于揭開,我國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勘探考古時。發掘出一塊保存完好的遼代時期的墓碑,專家在這塊兒大理石碑上意外發現了和武則天無字碑上完全吻合的文字,后來據專家考證,這種奇特的文字就是契丹早期文字,根據史書記載,其文創立于公元920年,但隨著國家的覆滅,也很快消失于世人的視野中。</b></p> <p class="ql-block"><b> 在武則天陵墓神道的兩旁,有六十一蕃臣都沒有腦袋,如果您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人脖子以上的頭有被砸過的痕跡,據史料記載,這些石人是當時唐朝少數民族的官員,或是鄰國的王子,使節等,當年他們來參加唐高宗李治的葬禮,武則天為了宣揚大唐的威武。將他們的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的背部刻有蕃臣的官職姓名,那這些石人的腦袋到底去了哪里?官方給的解釋是毀于明嘉靖35年的一場強烈的地震,而民間的傳說是,蕃臣的后人來到乾陵,看到他們的祖先在這里守陵墓,覺得有失顏面,他們想出不用自己動手就可以毀掉這些石像辦法,去山下毀掉老百姓的莊稼,放言說61蕃臣不愿意給武則天守陵,老百姓氣憤不過上山砸掉了所有石人的腦袋。</b></p> <p class="ql-block"><b> 因為有陵墓不拍照的忌諱,我們基本上沒有照相,為保證到此一游的紀念,我們就選擇了這塊“大唐在此”的石頭上照了一張集體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法門寺位于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始建于東漢末年桓靈年間,至今約有1700多年的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周魏以前稱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時改名“法門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法門寺被譽為“皇家法門寺”,因為安置釋迦摩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圣地。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滅度后,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后,為弘揚佛法,將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b><b>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擴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隋文帝仁壽二年(602年),右內史李敏第二次開塔瞻禮。唐貞觀年間曾三次開塔瞻禮舍利。在以后唐代的200多年間,先后有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每次迎送聲勢浩大,轟動朝野,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b></p><p class="ql-block"><b> 明清以后,法門寺逐漸衰落。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在愛國志士朱子橋先生的主持下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文革期間,紅衛兵欲挖地開塔,良卿法師點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塔下的珍寶。</b></p><p class="ql-block"><b> 2006年,法門寺遺址作為古遺址,被國務院批準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這是法門寺的舊址和佛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1981年的8月24日中午10時24分,在多日連綿的暴雨中,一聲轟然巨響,法門寺明代八棱十三級磚塔半壁坍塌了,塔下地宮得以顯現。</b><b>近代法門寺地宮的發現,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著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地宮內出土的稀世珍寶,無論在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術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1988年11月9日法門寺博物館對外正式開放,法門寺舉行盛大的釋迦牟尼如來真身舍利瞻禮法會,來自世界各地的十萬僧眾云集法門,參加這一盛典。當天晚上,僧尼兩序在新建的仿明真身寶塔內舉行盛大的禮佛誦經儀式,突然之間,第三枚佛骨的靈光涌騰而起,霏霏上升,在水晶棺上空的17公分處瞬間放光,持續數秒,攝影師拍下了這一千古奇觀。法門寺從建立到地宮的發掘都有諸多祥瑞景象,對此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在諸多說法中,其中有一種說法,佛祖指骨示人,是在末世紅劫中啟迪世人的佛性,唯有正法修煉方可成正果,永得人生。</b></p> <p class="ql-block"><b> 新法門寺是于2009年建成開放的舍利塔,高達148米。足足相當于50層樓高,聽說這座舍利塔總造價超50億元,堪稱“最豪華”、“造價最貴”的寺院,遠遠的望去,格外的富麗堂皇。新法門寺造型如同合十的雙手,與塔下可容納10萬人的朝圣廣場相得益彰。很多人都知道國際八大奇觀,而法門寺由于發現了熟睡1100多年的釋迦牟尼佛的真身指骨舍利而聞名國際,由此也被譽為“國際第九奇觀”,且其出土的佛指舍利還是當今發現有文獻記載和碑文證物的舍利,法門寺地宮也是目前發現的年代最長遠、規劃最大且等級最高的地宮。</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開闊的大門正好對著塔寺,蔚為壯觀。</b></p> <p class="ql-block"><b> 寬大廣場的甬道兩旁的石刻的紅白蓮花噴泉。其壯觀的美景讓人嘆為觀止。</b></p> <p class="ql-block"><b> 這個圖片是新建的法門寺大殿所供奉的釋迦牟尼的手指舍利。對大殿的奢華程度,我只能用富麗堂皇來形容了。</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大雁塔廣場——西安的不夜城</b></p><p class="ql-block"> <b>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由印度取經回國途中,曾兩次遭意外散失部分經本,對帶回長安的經卷倍加愛護。為了保護帶回的520夾、657部梵本佛經,遂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上書唐高宗李治,建議在慈恩寺的西院仿照西域的建筑形式,建造慈恩寺塔,為藏經本而建塔,是修建大雁塔的真正緣由。</b></p><p class="ql-block"><b>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之一(法相宗)。寺內的大雁塔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法國總統訪華首站就是西安,到西安的首站就是去了大慈恩寺慈恩。寺內的大雁塔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b></p><p class="ql-block"><b> 塔建好后,方形塔基,塔形仿西域(印度)制度,塔分五級,總高180尺現(現塔高64.5米,共七層)。層層中心皆有舍利,或一千兩千,凡一萬余粒,最上層以石為室,藏經像。塔下層南外壁有兩碑,左為唐太宗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右為唐高宗在東宮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記》,皆為尚書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書,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b></p><p class="ql-block"><b>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跡,是古城西安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大慈恩寺創建于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距今已有1350多年,是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祈求冥福,報答慈母恩德,下令建寺,故取名慈恩寺。</b></p> <p class="ql-block"><b> 晚上的大雁塔廣場,變幻莫測的各種華燈的絢麗給搖曳的樹木和建筑罩上美麗神秘的色彩,比肩接踵的人流,食坊里飄出的香氣,真令人仿佛置身仙境,魔幻出穿越之感。</b><b style="font-size: 18px;">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大唐盛世,那就來西安的大唐不夜城走一走吧!</b><b>看我們姐妹的笑得多真,美哉——古都西安!</b></p> <p class="ql-block"><b>人,最好的心態是平靜;最好的狀態是簡單;最好的感覺是自由;最好的心情是童心。</b></p> <p class="ql-block"><b> 黃帝陵坐落在陜西省延安南部的黃陵縣,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墓的所在地。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覽勝地。</b></p><p class="ql-block"><b> 傳說黃帝生于山東壽丘,逝世于河南荊山,葬在陜西橋山。橋山位于黃陵縣城北1公里。陵冢在橋山之巔橋山有沮水環繞,群山環抱,古柏參天,有大路可通山頂直至陵前。山頂立一石碑,名為下馬石,上“文武百官到此下馬”字樣。古代凡祭陵者,均須在此下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題“黃帝陵”在三個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雙”</b></p> <p class="ql-block"><b>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寢,并且有著“天下第一陵”的美稱也是《史記》中唯一記載的黃帝陵墓。炎帝和黃帝都是我們的祖先他們是中華兒女的文明始祖。幾千年以來,黃帝陵香火不斷歷朝歷代的帝王都會去黃帝陵祭祀、修繕。用于舉行國家祭奠。黃帝陵是我們民族一種精神寄托,一種民族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黃帝古代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相傳黃帝誕辰農歷三月三。一生下來就顯得異常的神靈,沒多久便能說話。20歲時繼承了有熊氏國君的王位。黃帝部落從姬水向東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了神農以來的農業生產經驗,將原始農業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使本部落迅速發展壯大。因他發明了軒冕,故而稱之為軒轅。</b></p><p class="ql-block"><b> 黃帝的功績之一是“藝五種”。“五種”是指“黍、稷、菽、麥、稻”五谷。按古史傳說神農氏僅能種植黍、稷,而黃帝則能種多種糧食作物,表明黃帝使當時原始農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b></p><p class="ql-block"><b>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皋陶、伯益、湯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b></p> <p class="ql-block"><b> “中國”一詞的由來</b></p><p class="ql-block"><b> “中國”之名最早見于寶雞。</b></p><p class="ql-block"><b>國寶重器“何尊”在1963年出土于寶雞,其造型雄奇。銅尊內膽底發現一篇122字的銘文,而其中“宅茲中國”(指天下的中心)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b></p><p class="ql-block"><b> “中華”一詞的由來</b></p><p class="ql-block"><b>“中華”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寶雞。</b></p><p class="ql-block"><b>寶雞天臺山天柱峰有座“蓮花頂”,這里霞光輝映,石蓮浮游,蔚為壯觀。人們稱譽此峰此景為“三味生奇花”。</b></p><p class="ql-block"><b> 相傳炎帝在天臺山練了一身武藝,他請天下部落首領聚會天臺山比武論藝,還邀請天帝仲裁。炎帝武藝超群,天帝欣慰,便有意發口諭:“誰能在一夜之間建一座登天梯,使大海長出蓮,吾便封誰為人間帝王”。炎帝果然在一夜之間造了三座排空天柱峰,天帝驚喜封炎帝為“赤帝”。</b></p><p class="ql-block"><b> 炎帝施仁政,受人擁戴。子孫為了紀念他,以“三味生奇花”為緣由,把天臺山上的蓮花峰稱“中華”(古花與華同)。世人為紀念炎帝的功德沿用此稱,把中國叫“中華”。</b></p><p class="ql-block"><b> 還有一說,古代華夏族生息、建都于母親河黃河的南北,因其在四方之中,所以稱之為中華。后來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亦稱中國。</b></p><p class="ql-block"><b> 另一說,魏晉時期鐘信“天人合一”觀念的哲人,從“中國”和“華夏”兩個名稱中各取一字復合而成的。“中”側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華”,側重民族(人),寓意為華夏族群(漢族前身)</b></p><p class="ql-block"><b> 還有說,“中華”來源于華胥氏的“華”。“中華”來源于華山的“華”。</b></p><p class="ql-block"><b>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個子孫我們真應該了解了解這方面的知識。</b></p> <p class="ql-block"> <b>軒轅柏,陜西省黃陵軒轅廟中的“黃陵古柏”,又叫“軒轅柏”。據傳為軒轅黃帝親手所植。軒轅柏聳立在橋山腳下的軒轅廟內,側柏屬,樹高20米以上,胸圍7.8米。側柏為單種屬植物。雖經歷了5000余年的風霜,至今干壯體美、枝葉繁茂,樹冠覆蓋面積達178平方米,樹圍號稱“七摟八鳰半,疙里疙瘩不上算”。由于世界上再無別的柏樹比它年代久遠,因此英國人稱它是“世界柏樹之父”。經專業人員實地考察,它有5000年的歷史</b></p> <p class="ql-block"><b> 大約四千七百多年前,軒轅(即黃帝)聯合炎帝戰勝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之后黃帝打敗炎帝族,成為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后人將黃帝譽為華夏族的祖先,因為黃帝和炎帝是近親,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又稱為“炎黃子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我是炎黃子孫,我驕傲!</b></p> <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 18px;">廟院最后邊是大殿,上懸“人文初祖”金字匾額,殿內正中置牌位,上書“軒轅黃帝之位”6字。據說全國共有黃帝陵七處,甘肅、河南、山東、河北等地都有黃帝陵,但只有橋山的黃陵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p class="ql-block"><b> 此大殿是按古人“天圓地方”之說所建,我花了十塊錢照了這張“接天地之福”的照片,也愿所有看到我相冊的親友都能得到中華老祖的佑護。</b></p> <p class="ql-block"><b> 走進延安,感受當年紅軍革命的艱苦,觸摸延安精神的靈魂。</b></p> <p class="ql-block"><b> 延安寶塔山</b></p><p class="ql-block"><b>寶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層,登上塔頂,全城風貌可盡收眼底。它是歷史名城延安的標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的標志性建筑,是游覽延安的必去之地,國家AAAAA級景區。</b></p><p class="ql-block"><b> 山下還有歷代遺留下來的摩巖刻字多處,范仲淹隸書的“嘉嶺山”和“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等題刻最著名。寶塔山融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歷史文物、革命舊址為一體的著名風景名勝區。</b></p> <p class="ql-block"><b>請到延安來</b></p> <p class="ql-block"><b>無所顧忌的真情釋放!</b></p> <p class="ql-block"><b> 20世紀上半葉延安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斗爭的總后方,13年間這里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特別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親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現已成為紅色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王家坪——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b></p> <p class="ql-block"><b> 延安楊家嶺</b></p><p class="ql-block"><b> 楊家嶺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城區西北2公里處,是中共中央領導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間的住處。當年這里還曾進行過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整風運動,現在主要有中共中央七大會址、延安文藝座談會會址兩處可供參觀。在會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著一排窯洞,這是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領導同志們當年的住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我給毛澤東舊居前的照片配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毛澤東所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勝利到達陜北,全軍喜開顏——“可找到你們了!”</b></p> <p class="ql-block"><b> 參觀毛澤東舊居室內,很是感慨,就在這斗室之中,毛澤東運籌帷幄,指點江山,以犧牲六位親人的代價建立了中華偉業。其中最令人動容的是毛澤東的妻子楊開慧 。2021年是楊開慧 犧牲91周年,我想在此多寫一點文字,以此來致敬和緬懷這位偉大的中國女性。</b></p><p class="ql-block"><b> 1982年的3月10日,在湖南省一個縣城的一處老屋中,人們推開她的臥室,在臥室離后墻地面約兩米高處的泥磚縫中發現了一疊已發黃的手稿,這里面有一封情書。</b></p><p class="ql-block"><b>《偶感》</b></p><p class="ql-block"><b>天陰起溯風,濃寒入肌骨。</b></p><p class="ql-block"><b>念滋遠行人,平波突起伏。</b></p><p class="ql-block"><b>足疾己否痊,寒衣是否備?</b></p><p class="ql-block"><b>孤眠誰愛護,是否亦凄苦?</b></p><p class="ql-block"><b>書信不可通,欲問無人語,</b></p><p class="ql-block"><b>恨無雙飛翮,飛去見茲人。</b></p><p class="ql-block"><b>茲人不得見,惆悵無已時。</b></p><p class="ql-block"><b> 在那發黃的書稿中,還有這樣的日記,“昨天我跟哥哥談起,你顯出很平常的樣子,可是眼淚不知怎樣就落下來了,我要能忘記你就好了,可是你美麗的影子,隱隱約約的看見你站在那里,凄清的看著我,誰把我的書信帶給你,誰就是我的恩人。” </b></p><p class="ql-block"><b> 這些刻滿了歲月斑駁發黃的信上,依稀可見斑斑血跡。這樣哀婉凄楚、而又滾燙揪心的話語,應該就是天底下最動情的文字吧!可毛澤東至死也沒有見到這些情書。</b></p><p class="ql-block"><b> 一天,外出好幾個月的毛澤東,給她寄回一封信,信里只有一首</b></p><p class="ql-block"><b>《虞美人·枕上》</b></p><p class="ql-block"><b>堆來枕上愁何狀,</b></p><p class="ql-block"><b>江海翻波浪。</b></p><p class="ql-block"><b>夜長天色總難明,</b></p><p class="ql-block"><b>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b></p><p class="ql-block"><b>曉來百念皆灰盡,</b></p><p class="ql-block"><b>剩有離人影。</b></p><p class="ql-block"><b>一鉤殘月向西流,</b></p><p class="ql-block"><b>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b></p><p class="ql-block"><b> 字字句句,都是對妻子濃烈的思念,有人說,這是毛澤東所有詩詞中唯一的一首純粹愛情詩。</b></p><p class="ql-block"><b> 當毛澤東知道了楊開慧遇難的消息,沉默了很久很久,寫下“開慧之死,百身莫贖”八個字,懷著悲痛和內疚,毛澤東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悲戚之詞:“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b></p><p class="ql-block"><b> 2014年又一首毛主席悼念楊開慧的詞:《蝶戀花·向板倉》在塵封84年后公布。</b></p><p class="ql-block"><b>霞光褪去何凄楚,</b></p><p class="ql-block"><b>萬箭穿心不似這般苦。</b></p><p class="ql-block"><b>奈何我身百莫贖,</b></p><p class="ql-block"><b>待到九泉愧謝汝。</b></p><p class="ql-block"><b>無感霜風侵蝕骨,</b></p><p class="ql-block"><b>此生煎熬難與外人吐。</b></p><p class="ql-block"><b>慟聲悲歌催戰鼓,</b></p><p class="ql-block"><b>更起刀槍向敵仇。</b></p><p class="ql-block"><b>一九三〇寒冬 </b></p><p class="ql-block"><b>毛澤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讓毛澤東撕心裂肺的摯愛,就這樣遠去,離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b><b>一九七五年底,毛主席寫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首詩《訴衷情》送給周總理:</b></p><p class="ql-block"><b>當年忠貞為國愁,</b></p><p class="ql-block"><b>何曾怕斷頭?</b></p><p class="ql-block"><b>如今天下紅遍,</b></p><p class="ql-block"><b>江山靠誰守?</b></p><p class="ql-block"><b>業未就,</b></p><p class="ql-block"><b>身軀倦,</b></p><p class="ql-block"><b>鬢已秋;</b></p><p class="ql-block"><b>你我之輩,</b></p><p class="ql-block"><b>忍將夙愿,</b></p><p class="ql-block"><b>付與東流?</b></p> <p class="ql-block"><b> 這是朱德舊居前的一棵丁香樹。</b></p><p class="ql-block"><b> 周恩來和毛澤東到重慶談判后帶回兩棵丁香樹苗,分別栽在毛澤東和朱德的窯洞前,朱德的這棵樹苗成活了。</b></p> <p class="ql-block"><b>總理重慶捎樹苗,栽與朱總門庭窯丁香郁蔥香如故,不聞偉人樹下笑</b></p><p class="ql-block"><b> ——自題</b></p> <p class="ql-block"><b>楊家嶺廣場。</b></p> <p class="ql-block"><b> 棗園</b></p><p class="ql-block"><b> 曾經是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位于陜西省延安市城西北8公里處。棗園原是一家地主的莊園,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為中央社會部駐地,遂改名為“延園”,現舊址大門石柱兩側尚有康生所書“延園”二字。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嶺遷駐此地。1996年,第五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世紀之火”火炬傳遞活動采集“革命之火”火種的儀式在棗園隆重舉行。棗園已成為全國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這是當年延安棗園的中央五大書記(任弼時、周恩來、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在一起昂首闊步的銅像,雕刻得惟妙惟肖。五位決策權圈的共產黨領導人容光煥發意氣風發,滿溢著即將建立新中國的喜悅。</b></p><p class="ql-block"><b>革命圣地是延安,星星之火可燎原</b></p><p class="ql-block"><b>開國巨人定乾坤,華夏子孫永記恩</b></p><p class="ql-block"><b> ~自題</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延安寶塔璀璨的燈光是最美的夜景。</b></p> <p class="ql-block"><b>漫步在棗園的街道很是愜意。</b></p> <p class="ql-block"><b> 這是延安北京知青的舊居。上山下鄉,我們這代人共同的人生經歷:</b></p><p class="ql-block"><b> 人生風景無數,誰能回頭再度;</b></p><p class="ql-block"><b>? 珍惜當下每步,開心快樂一路!</b></p> <p class="ql-block"><b> 放眼望去,當年延安的窯洞現在大多都被樓房取代了,導游介紹,因幾年前的泥石流把許多窯洞都沖垮了 ,僅有的窯洞也不住人了。</b></p><p class="ql-block"><b> 晚上我們住延安的窯洞賓館,是新建的,應該說是讓你體驗當年延安的窯洞感覺吧。房問舒適干凈,每個窯洞門口掛著大紅燈籠,感覺有點可笑。</b></p> <p class="ql-block"><b> 姐妹們忘記了疲勞,拿出了農村妞的服裝,開始擺拍照相,我的姿勢和表情是模仿宋丹丹的小品“俺叫魏淑芬…”你們看像不?</b></p> <p class="ql-block"><b> “黃河之水天上來”!</b></p><p class="ql-block"><b> 黃河壺口瀑布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它東瀕山西臨汾市吉縣壺口鎮,西臨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壺口鄉,為兩省共有旅游景區。我們所參觀的是延安宜川的壺口瀑布,這是中國第二大瀑布,在水量大的夏季,壺口瀑布氣勢恢宏,而到冬季,整個水面全部冰凍,結出罕見的巨大冰雹。</b></p><p class="ql-block"><b>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后流入渤海。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b></p><p class="ql-block"><b> 黃河奔流至此,兩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狹如壺口,故名壺口瀑布,瀑布上游黃河水面寬300米,在不到500米長距離內,被壓縮到20—30米的寬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從20多米高的陡崖上傾注而瀉,形成“千里黃河一壺收”的氣概!</b></p><p class="ql-block"><b>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我只在寧夏遠遠看見過黃河,這是第一次近距離的觀賞黃河的壯觀。因為是春季,雨量不大,感覺黃河沒有那么黃,水流也不是那么湍急。但盡管如此,我們依然是那么的興奮和激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感嘆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他把黃河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完美的詮釋出來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b></p> <p class="ql-block"><b> 黃河之濱,我們姐妹共同觸摸著黃河的精神…</b></p> <p class="ql-block"><b>標準的大媽造型圖的就是一個“樂”。</b></p> <p class="ql-block"><b> 陜西,雖然我們僅是走馬觀花的看了一些地方,但它厚重的人文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美好印象,必定成為我們生命旅途當中美好的歌!</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方市|
大姚县|
白银市|
武平县|
龙州县|
正定县|
夏河县|
贵溪市|
镇雄县|
临武县|
大方县|
华亭县|
海原县|
和田县|
仁寿县|
临夏市|
通辽市|
安平县|
平顺县|
旌德县|
阿拉善右旗|
江川县|
自贡市|
光山县|
当涂县|
博野县|
靖远县|
恩施市|
甘南县|
凉山|
皮山县|
宜宾市|
怀仁县|
毕节市|
阜新市|
白玉县|
克什克腾旗|
沙田区|
龙门县|
长岭县|
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