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導讀</font></div><font color="#ed2308"> 承載著華夏文明核心密碼的“華夏”、“中華”、“華人”等詞匯,千百年年來若隱若現的出現在我們的文化傳承中,其中最核心的“華”字,自今沒有一個圓滿的解釋。<br> 所有文史資料都記錄了上古時期唯一的中心——中原,三星堆的發掘,卻為我們展現了上古時期另一個中心,而且是更早、更大的中心?<br> 現代基因研究已經證實,古羌是融入中原漢族的主要力量,古史研究也證明炎帝、蜀王蠶叢、嫘祖、大禹夏王朝、周王朝都與古羌有著密切的關聯,而岷江流域又是上古時期古羌遷徙的核心區域,古羌會是從岷江流域走向中原嗎?<br> 華和夏排在一起,是否意味著“夏”王朝前面還有個“華“朝呢?如果有,可能是三星堆嗎? </font><br> 如何看待我國上古時期這段歷史,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br>首先,記錄這段歷史的文獻都是一、兩千年以后,后人根據口耳相傳的歷史整理成書,本身就有一定的不確定性。<br> 其次,寫書的后人往往帶有自己價值取向和認知,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我們對歷史的判斷。比如:史書記載“牧野之戰”就很有說服力,所有正史都記錄:武王伐紂,即周武王在“牧野之戰”中討伐商紂王,但商甲骨文發現后,才知道商王朝根本沒有商紂王,商紂王這個詞,只是后人對商王的蔑稱!<br> 再者,后人政治勢力的介入,也會影響我們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br> 秦國統治階級認為與大禹同屬帝顓頊之后,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但地理位置上秦國長期與戎狄為鄰,甚至秦國的很多地盤都是從戎狄手上搶奪過來,有些人說秦國是犬戎,秦人為了區別于周邊羌戎,便有意識的與周邊羌戎進行切割,將大禹這支后人單獨稱為“夏”,所以“夏”字就在秦公簋上出現了。<br> <font color="#ed2308">最早出現在青銅器秦公簋上的“夏”字和“禹”字</font> 秦始皇當政后,為了成就帝王偉業,繼承華夏大統,其祖上來源必須正統,華夏概念必須得到系統性完善。此時一些書生,特別是秦國的敵人,偏偏要翻秦國的舊賬,搞一些歷史題材的詩書借題發揮,顯然,這危及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大統,秦始皇發動了“焚書坑儒”,這個“儒”字是指儒生,就是一些讀書人、術士等。我個人認為,秦始皇“焚書坑儒”可能與秦國系統性切割與羌戎關系有關,很多極有價值的史料就可能付之一炬。<br> 中原是我國現代考古的福地,商、周的發掘,特別是甲骨文的發現,可以說是我國近百年考古最偉大的發現,也奠定了中原華夏文明中心之地位,這個中心但有個前提,就是商、周以后華夏中心,也是華夏民族結束游牧生活,全面進入農耕文化的節點。<br> 我國現代考古工作者,可以說一大批都在中原考古中成長起來,是我國現代考古的中堅力量。在取得商、周考古絕對勝利以后,自然信心滿滿往商以前推進,特別是夏,志在必得。<br>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根據相關史料線索在中原、安徽淮河流域,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除了二里頭有點疑是閃光一現以外,基本沒有實錘的收獲。中原考古的戰車基本被定在了3800年前的二里頭地區? <br> 中原尋找夏王朝早期都城的失利,給國內疑古派打了一劑強心針,從全面否定夏王朝的存在,發展到外來文明說甚至外星文明說,等等,眼花繚亂!<br> 中原尋夏為什么會失敗?會不會記載這段歷史的資料某些部分出了問題?<br> 一個大禹出生地,傳說在中原的就好幾個,史記里面還記載西羌蜀地一個,顯然,正確的最多只能一個。中原后人為了凸顯大禹世代中原屬性,為大禹給出了如下一份簡歷:<br> 黃帝——昌意——顓頊——鯀——大禹,中間間隔4代。<br> 黃帝即位是在公元前2697年,大禹稱王是公元前2029年,間隔整整668年,從黃帝到大禹平均一代間隔是167年?<br> 古代帝王都是早結婚、早生子,與下一代間隔二、三十年就算很長了,這每一代都間隔一百多年生兒子,這能行嗎?顯然,大禹世代來源于中原是后人偽造的!是維護中原中心論的基礎,也是當時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br> 有著同樣政治訴求就是《尚書》這樣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政治課本”。所謂夏朝,最早出現在春秋以后《尚書》。<br>《尚書》是我國現存史書中最古者,系上古歷史文件和政史論文的匯編,儒家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尚書》相傳由孔子所測定,實際上有些篇是后來儒家補充進去。<br> 春秋時期,華夏發展成以中原為中心近兩千年,大禹的古羌集團是融入中原的主要力量,但此時中原周邊還有很多與古羌同源的少數民族,戎狄、匈奴、西方羌和蜀等,因為地盤、利益的關系,常與中原對立。作為華夏正統的中原統治者,為了切割大禹部落與周邊羌人和蜀的關系,便將融入中原的大禹部落,以其部落名“夏后氏”中的“夏”為名,才將大禹集團叫夏,而把大禹政權按商、周的規制稱為夏朝,并人為的把大禹早期來源中原化。所以說,所謂“夏”和“夏王朝”都只是后人的叫法!<br> 中國現代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陳夢家先生也持大致相同的觀點,在其《殷墟卜辭綜述》第八章“羌方”一節中云:“有與此等羌同族的夏,其種姓為姜為姒等,在夏商時代已進入較高級的形式,亦屬可能。此等族姓,在殷卜辭為羌方,為羌,在春秋戰國之書、器稱之為戎為夏而不以羌名,凡此‘諸夏’屬于高級形式之羌人,以別于尚過游牧生活的低級形式的羌人。”<br> 孔子曰:“用夏變夷,未聞變于夷者也。”<br> 據百度百科《尚書》介紹:<br> <font color="#ed2308">百度百科《尚書》中明確標明很多內容是后人偽造</font> 《大禹謨》出自儒家“五經”之一的《尚書》,作品中記敘了大禹、伯益和舜謀劃政事的上古事跡。大禹是舜的臣子,他以治理洪水建立大功,后人尊稱為大禹。謨,謀。本篇首段記敘了大禹、伯益和舜謀劃政事,所以叫《大禹謨》。這是《梅氏偽古文尚書》之一。<br>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教授,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先生指出:“《尚書》本為古代《歷書》,是我國歷代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政治課本”和理論依據。<br> 所以說很多古代文獻記錄往往只是一個點,并不一定代表其全部。<br> 不管是現代基因檢測,還是老一輩史學家的考證,都說明一個事實:華夏文明的形成,是多民族在不同時期不斷融入中原的結果,其中,最主要的源頭就是古羌族。說到今天的華人,不僅僅是漢族,還包括納西族、藏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頗族、拉祜族、基諾族等兄弟民族,在尋根問題上都繞不開古羌族。可見,要認清上古時期這段歷史,搞清楚古羌族的遷徙歷程就顯得尤為重要!<br> 約一萬年前,中華民族發源于《山海經》記述眾神出沒的昆侖山脈,昆侖山脈綿延數千公里,從新疆、青海到西藏等地,到底是哪一段呢?按《山海經》記錄,這個地區水系特別發達,縱觀整個昆侖山脈,滿足這一條件的只有青海、甘肅、四川交界的三江源地區。一萬年前的三江源地區就是中華民族的發源之地。同期,昆侖山、天山周邊地區也孕育了中亞、西亞,甚至后來的歐洲文明。<br> 中華民族發展到今天的格局,主要經歷了兩次不同路線的大遷徙,最后以中原為中心,東、西方兩大族群重新融合發展,奠定華夏文明的基本格局。<br> 一萬年前,中華民族第一次沿著黃河和長江遷徙,形成早期的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數千年的伏羲、河姆渡、良渚、8000年前的骨笛等,均是此次遷徙的結果。而四川是唯一一個黃河和長江都經流經過的省。所以四川省也是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的主要交匯處。<br> 約6000年前-5000年前,黃帝部落的前身從甘青馬家窯地區往陜西方向遷徙,炎帝部落的前身從甘青馬家窯地區往沿著岷江往下游遷徙,這一支就是古羌族,后來從岷江流域沿不同方向遷徙,分別形成今天的漢族、藏族、彝族、納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頗族、拉祜族、基諾族等兄弟民族。<br> 約5000年前,古羌中最主要的一支通過茂縣、汶川等地進入成都平原什邡桂圓橋。這一支廣泛分布在岷江流域和成都平原的古羌人,就是后來炎帝的核心部落,黃炎部落聯盟最堅實的基礎,也是后來融入漢族的主要力量。古羌族進入中原等地,成都平原就是其首站。支持這一觀點的還有:<br>證據一: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的費孝通,通過研究民族遷徙、融合,首次提出了我國西南藏彝民族走廊的概念,后完善為: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主要包括岷江流域、西藏、云南等地,大體印證古羌的遷徙路線。<br> <br> 證據二:今天聚居在云南麗江、四川涼山木里的納西族,也是脫胎于古羌。納西族祭祀“東巴”在做白事活動時,會在葬禮上念頌“指路經”,其目的就是告訴逝去的親人我們來時的地方,好讓逝者的靈魂找到歸家的路。麗江納西族“東巴”就把來路指向四川木里的俄亞納西族大村,俄亞納西族“東巴”念的“指路經”,卻把來路指向青海與四川交界的岷江流域。幾乎完美展現了納西族從岷江流域與古羌分離后的遷徙路線。 <font color="#ed2308">木里俄亞納西族大村蜂巢式建筑與岷江流域羌寨完全一致</font> 證據三:復旦大學現代基因研究<br> 2003年4月14日,美國科學家在華盛頓莊嚴宣布:美、英、日、法、德和中國,6個國家聯合,經過13年的努力,共同繪制完成了《人類基因序列圖》。由IBM贊助,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舉行的研究“人類遷徙遺傳地理圖譜計劃”,2005年4月開始在世界各地進行,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承擔了遠東地區及其東南亞地區的DNA的取樣和研究。<br> 研究結果之一:藏族與漢族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古羌族,而且分開的時間僅5000年左右。主要依據是漢族、藏族基因鏈中都擁有一個基因突變,基因突變的時間點就在5000年前后。<br> 用現代基因研究印證了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其中岷江流域是其起點,為最核心的部分<br>證據四:古氣象研究<br> 為什么在5000年前后,古羌族沿著數條線路同時遷徙?<br>根據古氣象研究表明,距今5000年左右是一個氣候分界線。5000年以前氣候特征是溫度明顯偏高,而5000年開始,氣溫逐漸下降,干燥度增加。由于氣候的變化,迫使古羌人不得不遷徙找尋新的適合生存的家園。從而孕育了更多的藏族、納西族、成都平原古羌族等文明,鑄就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三星堆的輝煌!<br>證據五:現代考古發掘研究<br> 現代考古已經完全證實了:甘青馬家窯(6000年前)——茂縣營盤山(5500年前)--什邡桂圓橋(5100年前)--三星堆(4800年前),這些遺址之間陶器上有上下承接關系,從而證明古羌的遷徙路線。與復旦大學基因研究中,古羌在岷江流域與后來形成藏、彝的部落分開的于5000年前基本契合。<br> <font color="#ed2308">古羌族往三星堆的遷徙路線</font> 以上五個方面的旁證,都證明了古羌作為華夏文明主要源頭的遷徙路線。<br> 4700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登上歷史舞臺。<br>黃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亦稱有熊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br>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br> 孫中山在中華民國開國祭文中寫道:“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br> 華人(不僅漢族)自稱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精神動力。<br> 據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顧頡剛考證認為,氐羌同為姜姓,即同出于炎帝。山東大學、光華大學教授,上海博物館歷史部、總務部主任童書業,更進一步論證:“‘姬姜’似即‘氐羌’。‘姜’之即‘羌’……‘姬’之即‘氐’。”這也證明了炎帝的古氐羌屬性。<br> 同樣與炎帝古羌族有著密切聯系的就是蠶叢和三星堆!<br> 在歷史上記載縱目人的地方有兩處:<br> 一、《華陽國志-蜀志》:有蜀侯蠶叢,其縱目。蠶叢,即蠶叢氏,是蜀人的先王。<br> 蠶叢,又稱蠶叢氏,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蠶神。是蜀國首位稱王的人,他是位養蠶專家,據說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樣是向前突起,頭發在腦后梳成“椎髻”,衣服樣式向左交叉,他最早居住在岷山石室(今四川茂縣北疊溪)中。后來蠶叢為了養蠶事業,率領部族從岷山到成都平原居住。<br> 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羌族說唱史詩《羌戈大戰》中古氐羌人就是縱目人。<br> 《羌戈大戰》是羌族民間史詩中最為著名的一部,敘述了羌族人民祖先歷盡艱難困苦,與魔兵戰,與戈人戰,被迫從西北遷居岷江上游的歷史。<br> 華夏唯一出土縱目人人像是三星堆遺址。<br> 炎帝古羌人、蜀王蠶叢、三星堆都在同一時期,同時出現在成都平原,而且都與縱目人有關!這充分說明:炎帝、古蜀王、三星堆是一體的,羌人是共同體的民族屬性,炎帝就是蜀王蠶叢中一個,三星堆就是古羌人建立的古蜀王朝!<br> 黃帝出自中原這沒問題,但所有關于炎帝的出生地點都分別在中原各地,這就明顯與古羌早期的活動軌跡相矛盾。早期的炎帝羌部落,從岷江流域進入成都平原,然后才依托成都平原往中原發展,所以,中原留下的炎帝的傳說都是炎帝后來往中原擴張的行程,與炎帝出生地無關。<br> 據傳:炎帝出自華陽之常羊山。“陽”在說文解字里面本意是南面的意思,春秋以后中原人便解讀“華陽”為“華山以南”,這便是炎帝出自華山以南的寶雞源頭。正好寶雞周邊在春秋時期,確有古羌部落,不過那是炎帝的后人一支,后來成為周王朝的核心。自今,寶雞周邊也只是出土與周王朝相關的器物,而沒有4700年前炎帝時期的遺址發掘。<div> 有研究表明:直到戰國中期,今華山之地仍稱“陰晉”,屬于魏國之地,還沒有被稱做“華山”。到戰國晚期的周顯王姬扁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魏國以陰晉之地為交換條件,送給秦國以求和,秦惠文王改其名為華陰,其境之山始稱華山。所以,華山這個詞是后來才出現的,而且是先有“華”姓人出現,后來才有的華山這個地名,“華山”并不是“華”字的源頭!也不是“中華”的源頭,更扯不上4700年前的炎帝的關系。<br> 其實,炎帝出自華陽之常羊山中的“華陽”,并不一定指方位,而是一個地名!在古代,“華陽”指巴蜀地區,著名的史書《華陽國志》就是講述古蜀的歷史。華陽即今天四川天府新區華陽鎮,常羊山就是今天華陽附近的牧馬山。牧馬山上的“瞿上城”,據說就是同為古羌的蠶叢在成都平原立國治蜀建立的第一個都城。《華陽國志﹒蜀志》“蜀之為國,肇于人皇,與巴同囿”,說的意思蜀國開始的時候,還是三皇五帝時期,恰恰神農氏炎帝就在三皇五帝之列,也算是時間節點上相互印證吧。<br> 所以,同為古羌的炎帝在4700年前這個節點上出生在此是情理之中的,也是唯一的可能,因為此時的古羌剛剛從岷江流域遷徙過來,還沒有大規模進入中原。<br> 前輩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民國二十九年考察雙流牧馬山后得出結論說:"這是平原西部的一座開頭的山,雖甚低小,而岡阜縈回,仿佛城垣一般,防守極便,立國在這里可以控制平原,山上又好耕種,足以自給。假使我是當時的王者,走到這個形勝所在,也不肯把它放棄的"。"我敢臆斷,牧馬山定是一塊好地方,蠶叢和杜宇的都城遺址有尋得的可能,古墓更有大批發掘出來的希望"。<div> 牧馬山很可能下一個古蜀文化遺址所在地,望相關部門重視!<br> 還有一個可以直接證明炎帝與古蜀關聯的就是黃炎結盟。<br>在古代,部落結盟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聯姻,黃炎聯盟就是從黃帝與炎帝部落聯姻開始的,而黃帝娶的正妃正是蜀山氏女子嫘祖,充分說明成都平原蜀山氏部落就是炎帝的主力部落。<br> 而嫘祖也是公認的中華第一個發現蠶和利用蠶絲的人,并帶領人們種桑、養蠶、織絲,人們用織出的蠶絲做成了衣服,慢慢的終止了靠樹皮樹葉獸皮為衣服的原始時代,嫘祖也因而被稱為蠶桑之神。<br> 與之緊密關聯的是:古蜀國就是因蠶而生、因蠶而興!這充分說明是嫘祖帶領蜀山氏人種桑、養蠶、織絲,從而開創了古蜀國三星堆,三星堆4800前開始有人居住,但真正建城是在4600年左右,與嫘祖的年代完全吻合。<br> 歷史上與古羌關系密切的蠶叢、炎帝、嫘祖、三星堆,在同一時期出現在成都平原上,之間肯定有其內在聯系。蠶叢作為古蜀王朝,延續了數百年,所以并非指某人。從早期蠶叢居住岷江石室來看,在三星堆成長起來的炎帝、嫘祖很可能都是其后人,而炎帝和嫘祖兩個杰出的先祖的出現,使古蜀逐步走向更大的輝煌。<br> 三星堆的輝煌說明了古蜀國三星堆必須有個強大的經濟基礎,三星堆的經濟基礎又從何來呢?<br> 強大的經濟基礎往往與貿易有關。今天的中國如此,古蜀國同樣如此!因嫘祖教化蜀人種桑、養蠶、織絲而建立起來的古蜀國,絲綢就是其最主要的貿易商品,古蜀國四千多年前就編織遍布全國的絲綢之路,今天三星堆出土的印度洋海貝和與古埃及類似的金權杖,很可能與絲綢貿易有關,比后來中原的絲綢之路足足早了兩千多年!<br></div></div> <font color="#ed2308">有專家把三星堆南方絲綢之路稱為:“蜀身毒道”</font> 今天,三星堆出土的有關絲綢的證據直接證明了三星堆與絲綢的密切關系!<br> 在古代,我國主要的貿易商品有三樣:絲綢、茶葉和瓷器,其中瓷器出現比較晚。<br> 有文獻記載茶葉也產生于炎帝時期的神龍嘗百草的蜀地,《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有一種說法神龍就是炎帝,即便不是炎帝,也是與炎帝同時期、同區域的人。《神農本草經》曾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古蜀高山密林多瘴氣,用茶解之!中國利用茶葉最少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而茶葉最早的貿易對象主要是西南藏族、彝族、納西族等,所以,專家們稱為藏、羌、彝民族走廊的岷江流域,也是最早的茶馬古道!<br> 絲綢和茶葉貿易,為三星堆的古蜀國奠定了強大的經濟基礎!也為后來的大禹部落走向中原鋪好了路基!<br> 蠶叢、炎帝、嫘祖共同開創三星堆的輝煌,因為當時這些人叫“蜀山氏”人,所以“蜀”就是其地名和國名,哪炎帝當時的政權叫什么名稱呢?就是“華朝”的“華”,成為后來華夏文明的根源。其實,“華陽”這個地名得名就與華朝有關,說文解字里講“陽”字的本意是南方的意思,“華陽”真實含意就是“華朝”之南,那處于“華陽”正北方的三星堆,就是“華朝”所在。<br> 炎帝的古羌在建立時古蜀時,其國名為蜀,因為古蜀種桑、養蠶、繅絲的關系,三星堆是最早利用絲綢替代樹皮、獸皮衣服的城池,服飾之美是顯而易見的,三星堆出土的青銅大立人像,服飾之華美就是最好的例證,“華”字在說文解字中本意就是服飾之美,用“華”來贊美三星堆的華麗的服飾是合情合理的。“華”字的另一層意思“繁華”來形容三星堆也是極其恰當的,當時的三星堆因為遍布全國和中亞等地的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三星堆已經是華夏的中心城池,繁華程度在當時堪稱第一。所以三星堆早期被周圍的人稱呼為“華”朝。<br> 這個“華朝”對三星堆來說意味著什么?這個“華”字就是我們破譯華夏文明最為關鍵的密碼!<br> 要說到夏,我們必須先說說大禹。<br> 根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夏本紀》記載,黃帝與嫘祖聯姻后,嫘祖的二兒子昌意,降居若水(雅礱江),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是為帝顓頊也。后來第一個統一中原的大禹就是帝顓頊的后代。<br> 《孟子》、《史記》、《吳越春秋》、《水經注》、《蜀本記》等記載,“禹興于西羌”或“出于西羌”,其出生地是古代汶山廣柔縣石紐鄉。<br> <font color="#ed2308">大禹出生的汶川距離三星堆僅幾十公里</font> 大禹出生在西羌的證據鏈中:先有黃帝與嫘祖聯姻,再有其子被封蜀地雅礱江,后有其子昌意再娶蜀山氏羌女,這一系列幾乎閉環的證據鏈,足以證明大禹出生地就在“西羌”,同時也證明了大禹是黃炎聯盟的結果,同時也是羌人!也是古蜀華朝人!<br> 我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徐中舒先生曾指出:禹“以羌族為主建立夏王朝,在進入中原后接受龍山文化的影響,可能就逐漸改變其舊俗,形成中原文化”。他還認為馬家窯文化氏族部落,“可能系羌族祖先”。這也就是說,禹部族屬于原生活在甘青地區的羌族東向發展的一支。與上述古羌遷徙路線相互印證。<br> 可以看出:古羌、華朝、炎帝、大禹同源!<br> 《竹書紀年》記載大禹的形象:“(禹)虎鼻大口,兩耳參鏤”與三星堆出土青銅人像基本相符。<br> <font color="#ed2308">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像</font> 大禹部落除了有華朝強大的經濟基礎以外,治水更是其特有的本領。大禹出生在岷江邊,岷江自然就是大禹治水成長之地!<br> 《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家鄉治水:“岷山導江,東別為沱”,說的是大禹在岷江治水,采取的是往東把岷江水引入沱江的辦法。<br> 沱江上游共有5條支流,分別是:綿遠河、石亭江、湔江、清白江和毗河,前三條分別發源于九鼎山、龍門山等大山,與岷江無關。只有清白江和毗河與岷江水有關。神奇出現了:清白江和毗河的水均取自都江堰!這充分說明當年,大禹就是在都江堰把岷江水“別”入清白江和毗河,就是說:大禹是興修都江堰第一人!比李冰早了兩千多年!<br> 大禹為什么要修清白江和毗河?打開地圖一看,更神奇的出現了,清白江和毗河緊鄰三星堆!都屬于三星堆核心區域!原來,大禹興修清白江和毗河,就是為了給華朝三星堆供水!<br> 從以上可以看出:古羌、華朝(三星堆)、大禹同源,古羌是共同的民族屬性,華朝是部落聯盟,三星堆是聯盟中心城池,大禹夏后氏部落是華朝部落聯盟中最主要的一支!也是后來走向中原最主要的一支!<br> 大禹家鄉岷江治水取得成功后,走出岷江,擴及九州,取得地平天成、民得陸處、九河歸道、九州劃定的豐功偉績。<br>大禹在華夏治水,也絕非為了治水而治水,伴隨一起的是潛在的經濟利益。大禹借助古蜀華朝的強大經濟基礎,進一步把華朝三星堆的種桑、養蠶和絲綢貿易推向華夏大地。<br> <font color="#ed2308">有大禹傳說的地區與古絲綢產地、綠茶產地高度重合</font> 不僅絲綢產業同步,發源于古蜀的茶葉也在這些地區同步:西胡龍井、黃山毛峰、信陽毛尖等,而且與蜀茶竹葉青同類,都屬于綠茶,與福建鐵觀音、云南普洱茶等完全不同。<br> 大禹治水,除了治水本領以為,還需要強大的人力、物力的支撐,大禹部落在華夏各地的絲綢、茶葉生產和貿易,正好為其治水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可能成就大禹治水豐功偉績!所以說:大禹治水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華朝數百年蠶絲產業、茶葉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的結果。<br> 大禹帶領族人憑借當年岷江治水這一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走遍中原大地幫助治水,贏得廣泛擁戴,建立我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夏王朝,華夏文化就從三星堆開始走向中原。<br> 根據各種史書記載,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等皆了如指掌。大禹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個州。<br> 作為大禹家鄉三星堆,當時已經是華夏最大的中心城池,為什么沒在九州之列?<br> 原因只有一個:三星堆就是當時大禹集團的首都,管轄其它九州。<br>《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劃分九州以后,按距離遠近將九州劃為九等,其中,揚州距離最遠,被劃為第九等<br> 如果大禹都城在江浙、安徽、中原,揚州的距離都不可能最遠,唯有三星堆才滿足此條件!進一步證實了大禹古夏與古蜀三星堆的關系。<br> 古籍中記載的:黃帝——嫘祖——炎帝聯姻結盟,嫘祖帶領蜀山氏人開創古蜀國三星堆,黃帝后人繼續與蜀山氏女子聯姻,在蜀地汶川生下大禹,大禹借助古蜀的強大經濟基礎和治水本領,一舉被擁戴為王!幾乎是個完美的閉環證據鏈。<br> 可以看出:炎帝、華朝、大禹夏王朝同源!根脈就是古羌!起點就是三星堆!<br> 大禹王朝經過三百多年的遷徙,于3800年前,到達中原二里頭定都(關于大禹王朝中原擴張內容,詳見美篇《夏都三星堆》)。春秋以后,后人為了區分全國性政權大禹王朝與三星堆華朝,便稱全國性政權大禹王朝為夏王朝,其核心就是三星堆“華朝”往中原擴張的結果,從而拉開了華夏文明的大幕。<br> 我們今天普遍認同的炎黃子孫、華夏子孫,其含意大體相當。炎黃子孫是通過炎帝、黃帝兩個部落來概括我們的范圍,即岷江流域的炎帝古羌集團和黃河文明核心中原黃帝集團,這個非常清晰的說明我國上古時期兩個文明中心,即古羌核心區域古蜀華朝三星堆和中原,今天三星堆的考古發掘已經完全證實這一觀點。<br> 與炎黃子孫含意大體相同的華夏子孫,其來歷一直以來就有點模糊。有人用《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用禮儀和漂亮服飾解釋華夏,顯然有點牽強,感覺沒有抓住關鍵。《左傳?定公十年》:“孔子曰,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中,“華”和“夏”顯然是指朝代或地區,與服飾、禮儀無關。<br> 華夏子孫中的“夏”還是比較明確的,就是指大禹建立全國性政權,遷都中原后的“夏王朝”,前面炎黃子孫是從部落角度總結我們的來源,而華夏子孫就是從朝代角度總結我們的來源,很明顯,當時中原的“夏王朝”不能完全概括我們的來源,在“夏”前面還應該有個“華”朝,這個“華”朝就是古蜀的古羌核心區域三星堆。“華夏”一起才能包含“炎黃”兩大部落中心的基本內涵。這大概就是華夏子孫、華夏文明的來歷吧!同樣顯示的是,上古時期我國兩個中心:即古蜀華朝和中原的夏朝,而且是古蜀中心逐漸往中原中心過渡,也就是古蜀的“華朝”往“夏朝”的過渡。這是古羌融入中原最關鍵的一步,也才有今天漢族主要來源于古羌的結論。后來的華夏文化中,華和夏本來就是一體的古羌集團,而且夏也是來自于華,便直接把華夏民族歸納成“華人”,也就是古羌族為主開創多民族融合聯盟。這與現代的基因研究結果基本一致。<br> 隨著中原的融合,中原的中心地位不斷加強,后人為了強調中原的中心作用,在重新概括我們范圍時,便刻意將“中原”放在前面,此時,盡管中原已經是融合后的中心,人們同樣認為,僅僅一個“中原”還是不能概括我們的全部,還得加上一個前面所說的古蜀的“華朝”地區,“中原”地區+“華朝”地區=“中華”,這大概就是“中華”一詞的來歷。后來形容一個國家的稱呼時,便簡稱“中國”,其含意還是“中華”的意思,所以后來政權的全稱都叫“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等。<br> <font color="#ed2308">以上所述,“炎黃”、“華夏”、“中華”都是融入我們骨子里的文化密碼,“炎黃”是從部落的角度概括我們的來源,“華夏”是從朝代的角度概括我們的來源,“中華”是從地域的角度概括我們的來源,不管從哪個維度概括我們的來源,都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后來成為華夏中心的中原,另一個就是炎帝、古羌的發源地古蜀三星堆。這才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內容!</font><br> 今天,三星堆的發掘已經證明了我國上古時期兩個文明中心的存在,即三星堆和中原。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我國古代歷史,最有可能的一句話就是:古羌從岷江流域遷徙融入中原漢族的過程。如果從朝代上講就是:古羌炎帝在古蜀的“華朝”往大禹中原“夏朝”演變的過程。如果從部落變遷上講就是:炎黃部落聯盟演變成大禹古羌集團,然后進入中原后融入漢族集團。如果從文明中心的角度講就是:古蜀三星堆文明往中原文明逐步演變的過程。<br> 據說,今天民間收藏的三星堆玉板、金書上,有古蜀文字,經古文字專家破譯:記錄的華朝文字明顯早于甲骨文,與甲骨文不完全在一個體系上,明確記載了“華朝”、“夏朝”均在三星堆,我個人認為,連甲骨文、史書都沒有記載的內容,完全憑空捏造的可能性比較小,懇請專家進一步研究。<br> 說到這里,大家可能會問:為什么史書都沒有正面記載過“華朝”呢?特別是商王朝甲骨文中為什么沒有“華朝”的記載?<br> “牧野之戰”大家熟知“武王伐紂”,說的是周武王討伐的是“商紂王”,甲骨文發現后才知道,商王朝根本就沒有“商紂王”,所謂“商紂王”只是周人對商王的蔑稱!<br> 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打敗的是“蔣家王朝”“國民黨軍閥”,為什么沒有說打敗了“中華民國”?是因為共產黨根本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合法性。同樣的道理,商王打敗的是羌人,而不會提不被承認的“華朝”。<br> 前面講到,所有史書都是兩千多年以后,春秋時期后人開始根據相關口耳相傳的歷史整理記載的,說白了,這些史料就是通過春秋時期人的角度去看歷史,很多就加進了作者的主觀愿望,可以這么說,是春秋人根據傳說重構的歷史。在重構過程中,有四種力量影響其進程:<br>一、 商王朝系統性毀滅華朝相關記載和華朝文字。<br>二、 前面說到的秦人與古蜀的切割。<br>三、 就是前面說到作為歷代統治階級教科書的儒家經典。<br>四、 當時已經成為中心的中原人,中原中心是他們必須堅守的基礎。<br> 中原中心的核心就是出自中原的黃帝,所以,所有上古歷史都是圍繞黃帝展開的。但我們仔細梳理其中細節,卻發現與實際有較大差距!<br>一、 黃炎聯盟以后,到大禹夏王朝,實質上政權中心已經轉移到古羌集團手上,而古羌卻是炎帝的后裔。雖說大禹也算黃帝后裔,但卻是不折不扣在羌部落成長起來的古羌人,在習性上更加偏重于古羌和炎帝。<br>二、 夏、商、周三朝中的周王朝,統治基礎同樣是古羌集團。在滅商之前,周部落源自華夏民族,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神農”的后稷,以姬為氏。據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顧頡剛考證認為,氐羌同為姜姓,即同出于炎帝。山東大學、光華大學教授,上海博物館歷史部、總務部主任童書業,更進一步論證:“‘姬姜’似即‘氐羌’。‘姜’之即‘羌’……‘姬’之即‘氐’。”可見周王朝也來自于炎帝的古羌人為主體的王朝。<br>三、 現代基因研究也證明:融入中原后來漢民族的主體是古羌人,而非黃帝部落。這與上兩條相互印證。<br>四、 我們骨子里的文化傳承:炎黃子孫,為什么不叫:黃炎子孫,顯然是為了把炎帝排在前面。<br>五、 黃帝部族與炎帝部族圖騰區別<br> 最后,我們融合后的文化是“龍的傳人”,顯然主要來自炎帝部落的圖騰而非黃帝部落。<br> 以上五條清楚的說明:來自中原本土的黃帝的作用可能拔高了,而外來的炎帝起的作用可能被壓低了。這明顯是后人為之。<br> 春秋時期的中原就是華夏的中心,此時巴、蜀等地,已經是相對邊遠的蠻夷之地,與巴、蜀切割就是大家共同的訴求。<br>出生炎帝古羌的大禹部落,因為治水被推舉為全國性的王,可以說大禹當年是帶著古羌三星堆的華朝一步步走向中原,為了切割大禹與古蜀的關系,秦人便把融入中原的大禹部落用其部落名“夏后氏”中的“夏”重新命名,大禹的王朝也被稱為“夏朝”。<br> 同時,為了讓大禹快速與黃帝接上關系,就有了大禹新的簡歷:<br> 黃帝——昌意——顓頊——鯀——大禹,中間間隔4代。<br>顯然,4代人不能鏈接兩個朝代668年的時間差?古代帝王結婚生子都早,中間起碼差了二、三十代人。<br> 修改完大禹的簡歷,顯然,大禹夏朝的前生“華朝”也必須修改,而且還同樣必須中原化,便把這段歷史變更為“虞朝”,據記載“虞朝”是由虞舜接受唐堯禪位后所建。“虞朝”即史書上說的“虞舜”,這個“虞朝”與王“虞帝”同名,顯然也是違背當時朝代命名規矩,按這個命名方法,黃帝的就該叫黃朝、炎帝就應該叫炎朝,大禹的的“夏朝”應該叫“禹朝”,所以,這“虞朝”的說法也是后人拼湊的,真實的叫法就是三星堆的華朝。<br> 歷史上有記載的虞氏、虞舜,其實說的就是舜帝姚重華。姚重華字號為有虞氏,為什么叫重華呢,相傳他的眼睛是與眾不同的,因此而得名。這難道不是暗示三星堆與眾不同的縱目人形象嗎?<br> 中原系統性切割與古蜀的關系,主要分三部分:<br>一:商蜀大戰中(因篇幅過長,參考美篇搜《夏都三星堆》)婦好對三星堆古羌文化進行系統性摧毀,今天三星堆祭祀坑掩埋器物就是商軍在三星堆駐扎的3200年前-3000年前這二百年間,不斷收繳焚毀的古羌宗廟器物,商為了鏟除古羌的痕跡,特別是文字等重要信息,都做了專門的焚毀。所以,三星堆集中掩埋的器物,基本都沒有文字信息。而民間自然散落的三星堆玉板、銅片、甚至金箔都有不少古蜀文字存在。據說有華朝、夏朝同出三星堆的記載,真心希望專業機構認真研究。<br><div>二、秦始皇“焚書坑儒”運動中,為了把大禹王朝單獨從古蜀華朝切割出來,大量銷毀了大禹與古蜀有關的記載,特別是三星堆華朝的相關記載。<br>三、中原春秋后人對歷史的重構,選擇性記錄一些史料。胡適認為:“《春秋》那部書,只可當作孔門正名主義的參考書看,卻不可當作一部模范的史書看”。<br> 經過這三輪的切割與銷毀,有關上古時期古蜀文明的記載就少之又少了,特別是承載太多華夏文明核心的“華朝”的“華”字,總是在我們民族核心文化里若隱若現。此后,華夏文明就只凸顯中原一個中心,但半個多世紀以來,華夏文明的朔源卻陷入困境!<br> 長江之所以洶涌澎湃,是因為有上游雅礱江、岷江、金沙江等支流的匯入,沒有這些上游支流,長江什么都不是。中原之所以成為華夏的中心,也是因為上游華夏先民的匯入,從西邊匯入的就是繼承了黃炎聯盟后的三星堆華、夏古羌集團,東部匯入的就是以凌家灘、良渚為代表的東夷集團,分別形成夏、商的主體。所以,要尋找夏王朝的源頭,一定不會在匯入以后的中原,而是在匯入之前的西邊,這才是華夏文明探源的正道!<br></div> 剛剛揭曉的2020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中,中國科學院主導研究,利用古代DNA測序,揭開了有關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遷移與混合的若干秘密。“中國史前人群遷徙與族源之謎”名列其中。進一步證實了:苗蠻部落的北上融合于黃炎部族,黃炎部族融合于后來的大禹古羌集團,大禹的古羌集團由西向東擴張,東夷族集團由東往西擴張,在中原融合形成華夏文明。證實了這些流傳數千年的史前中國神話傳說的真實性,展現了中國史前人群遷徙擴散及遺傳混合的壯闊歷史。<br> 好在今天三星堆的考古發掘,已經非常清晰的還原了上古時期華夏文明的另一個中心——三星堆,全方位展現了古羌人從岷江流域走向華夏的偉大壯舉!也為華夏文明朔源指明了方向!<br> <font color="#ed2308">正如著名先秦史學者李學勤所說:“如果沒有巴蜀文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構成中國文明起源和發展的完整圖景……中國文明研究中的不少問題,恐怕必須由巴蜀文化求得解決。”而三星堆,則是巴蜀文化研究的核心之所在。而三星堆的華朝,正是后來以中原為中心的華夏文明發源的起點!</font><br><br>作者簡介:<br>陳進(Tel:15308068828)<br>中國通信攝影協會理事<br>四川省民族文化影像藝術協會藏羌彝走廊委員會專家委員<br>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br>前木里藏族自治縣副縣長<br>2021.05.14于成都<br>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林市|
安吉县|
巴中市|
凭祥市|
广南县|
安远县|
金华市|
永修县|
依兰县|
姚安县|
聂拉木县|
永靖县|
桐城市|
梨树县|
绥化市|
麦盖提县|
泾阳县|
南阳市|
房产|
荥阳市|
丹江口市|
河源市|
江阴市|
昭觉县|
乐平市|
邵阳县|
天长市|
威远县|
普宁市|
舟山市|
晋中市|
家居|
永修县|
澄迈县|
安吉县|
聊城市|
凤冈县|
武川县|
灵寿县|
洞口县|
武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