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袁隆平等8人獲頒“共和國勛章”。頒獎詞這樣評價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杰出貢獻。</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那是一個動蕩的時代,他從小跟著家人過著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新中國成立前,袁隆平親眼見到倒在路邊的餓殍,十分痛心。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農校工作。作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袁隆平立誓要解決糧食短缺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p> <p class="ql-block">1964年,袁隆平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袁隆平發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后。此后,他與學生李必湖、尹華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組”,開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選育計劃。1970年,在海南發現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打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突破口。袁隆平給這株野生稻取名為“野敗”。</p> <p class="ql-block">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讓糧食畝產量開始發生質的飛躍。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雜交水稻育種戰略:由“三系法”向“兩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著由繁到簡但效率更高的方向發展。經過多年努力,“兩系法”獲得成功,它保證了我國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向世界發出“誰來養活中國” 的疑問。在此背景下,我國提出了超級稻育種計劃,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接連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標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著世界紀錄。目前,我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超過1700萬公頃,占全國水稻總面積的50%,僅每年增產的糧食就可養活7000萬人。</p> <p class="ql-block">中國雜交水稻被西方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也因此獲得來自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他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1987年科學獎,聯合國知識產權組織“發明和創造”金質獎章和榮譽證書;2004年,袁隆平獲得了世界糧食獎;2006年,袁隆平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人們認為,“以袁隆平為中國乃至于世界糧食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完全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p> <p class="ql-block">為了雜交水稻事業, 袁隆平幾十年如一日,人們都說他“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他黝黑的皮膚是長年在田間地頭工作留下的印記。即使已經90歲高齡,袁隆平也依然堅持工作,堅持創新。</p> <p class="ql-block">袁隆平領銜的中國雜交水稻技術還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p> <p class="ql-block">從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尼日利亞的丘陵河谷地帶……雜交水稻已經推廣種植和引進試種到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種植面積達700萬公頃。袁隆平曾說,全世界有一億六千萬公頃的稻田,如果其中有一半稻田是雜交稻,每公頃增產兩噸算,可以增產一億六千萬噸糧食,可以多養四到五億人。</p> <p class="ql-block">2017年8月,馬達加斯加農牧漁業部植保司司長薩乎里一行專程來到湖南長沙,為袁隆平帶來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張面值2萬阿里亞里的新版馬達加斯加幣,上面印著一束雜交水稻。十幾年來,雜交水稻在馬達加斯加已累計推廣種植四萬公頃,平均單產從原來的每公頃3噸左右,提升到現在的每公頃7.5噸。雜交水稻的推廣正在幫助這個國家擺脫饑餓。</p> <p class="ql-block">2016年,袁隆平向世界介紹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目標是在未來能夠培育出畝產300公斤以上的海水稻。袁隆平說,“全國有十幾億畝的鹽堿地沒種莊稼,還有幾千萬畝的灘涂,如果利用起來全國推廣一億畝海水稻,每畝300公斤,將增收300億公斤,相當于湖南省全年的水稻產量。”2018年,袁隆平帶領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團隊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在熱得流油的阿聯酋迪拜沙漠地區種植水稻。據稱,未來袁隆平和團隊研發的海水稻種植有望覆蓋迪拜面積的10%以上,形成大片“人造綠洲”。倘若整個中東地區都能運用這一新技術,將大大提升全球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改善生態環境。</p> <p class="ql-block">“對沙漠地區來說,這是一大福音”,阿聯酋阿布扎比酋長國西部發展委員會委員穆罕默里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這樣形容袁隆平及其團隊的貢獻,并將他們研發的海水稻稱為“幸福沙漠中的海水稻”。</p> <p class="ql-block">2020年,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在全國十地啟動萬畝鹽堿地稻作改良和海水稻種植示范,海水稻示范種植面積由原來的兩萬畝,擴大推廣到十萬畝,計劃10年內推廣面積達1億畝,相當于每年多生產300億公斤的糧食,能多養活近8000萬人口。</p> <p class="ql-block">去年11月,在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的目標實現后,袁隆平又提出兩個新的目標:一個是爭取早日實現雜交水稻雙季畝產2000公斤,一個是希望將目前實施的“三一工程”升級為“兩一工程”,即將“三分地養活一個人”變成“兩分地養活一個人”。</p> <p class="ql-block">就在本月初,由袁隆平任首席科學家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試驗示范”項目在三亞測產再獲佳績,“超優千號”超級雜交水稻測產結果為平均畝產1004.83公斤。</p> <p class="ql-block">“我講我一直有兩個夢:第一個夢是禾下乘涼夢,就是追求水稻的高產、更高產夢;第二個夢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我始終都在努力使我的夢想成真,也希望與你們共勉,來共同實現這兩個夢想。”袁隆平說。</p> <p class="ql-block">飲水思源,食飯思恩,永遠感恩你對中國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一個人的工作能夠惠及全人類,足以不朽。</p><p class="ql-block">敬挽 :</p><p class="ql-block">春種秋收,民以食為天,九旬還上兩千斤</p><p class="ql-block">一禾偏佑全人類,袁公千古!</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袁老和兩個可愛的孫女合影留念。</i></p> <p class="ql-block">長沙市民雨中自發送別袁老......!</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钦州市|
梅河口市|
额尔古纳市|
怀宁县|
泉州市|
定州市|
调兵山市|
双辽市|
正安县|
木兰县|
株洲市|
元朗区|
科技|
内乡县|
鲁甸县|
静海县|
吉安市|
南华县|
北辰区|
游戏|
利津县|
镇远县|
和田市|
西峡县|
平原县|
常德市|
永善县|
疏附县|
贵德县|
博客|
安西县|
阳城县|
沧州市|
阿尔山市|
宽城|
临汾市|
碌曲县|
织金县|
东乡族自治县|
民丰县|
阳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