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親開始訂閱《讀者文摘》(后更改為《讀者》),那時家里的經濟條件很差,勉強能吃飽穿暖而已。在鄰居眼里,父親訂閱書報是浪費錢財簡直不可理喻,那些印著文字的紙張不能當飯吃也不能當衣穿,唯一的用處點柴禾燒飯時可以用來當引火紙,買這些沒有用的書不如買一次肉打牙祭更實惠劃算。但對年少的我來說,《讀者文摘》就是我最重要的精神食糧,一本新到的《讀者文摘》借助《新華字典》能反反復復看幾遍,許多文章從各方面開啟了我少年時期認識外界的窗口,不再受制于周圍思想言行的局限性人云亦云,遇到問題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看待事物和處理事情也會加以思考有著與同齡人不一樣的態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或許看書讓我的思維顯得與周邊有點不合群,從那以后我就是別人眼中與同齡人不一般的另類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婚后幾年孩子爸爸右手出事故受了重傷,血肉模糊的場面讓家人揪心不已。進手術室前,姑姐覺得他肯定會殘廢,忍不住傷心坐在地上打滾哭嚎,于是眾親屬轉身圍在她身邊拉她勸解,反而病人身邊只剩下我一個人看護。我理解她的悲傷,但非常反感當著傷者的面大哭大鬧,覺得這樣只會給病人增加無形的心理負面影響。盡管當時我心里十分悲苦害怕卻表現得異常鎮靜,只是俯下身低聲勸孩子爸爸不要擔心,傷勢并沒有很嚴重,手術后應該會沒問題的,最不濟以后自己能吃飯就行。我的想法只是讓孩子爸爸寬寬心多一點信心,卻被婆家人指責鐵石心腸沒人性,像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一樣沒有像他們那樣呼天搶地哭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不懂這是什么邏輯。我覺得哭泣只是能緩解哭泣者本身的焦慮,并不能幫助病人緩解一絲痛苦,那我為什么要用痛哭來表示自己承受不住事故的無助,為什么要用哭泣表達對病人的心疼。當家的男人受傷當然覺得頭頂的天都塌了,但此時不正是到了需要我去撐起這個家的時候嗎?要是我也受不了意外刺激扛不下去哭啼崩潰,怎么有力氣去照顧病人與年幼的孩子?我冷冷地看了眼那些親戚,懶得與他們解釋與計較,趁手術時間還出去吃了飯(又被他們指責不曉得手術結果會怎樣居然能吃得下飯),然后一聲不吭坐在手術室門口等候手術結果。手術結束回到病房安頓好,親戚們又一窩蜂地圍在麻醉尚未完全清醒的病人面前問長問短。我的表情依舊平靜如水,眼淚只能自己硬生生地往下咽,絕不流出眼眶以博得他們的同情或諒解。后來抽空去買了幾本《讀者》,一邊看書一邊陪護病人掛點滴。當然,我受夠了親戚們的嘲諷與白眼,嫁作他人婦,又不用再去考大學,看沒有用的書裝什么清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約半個月以后,雖然孩子爸爸傷勢未痊愈還在住院期間,但體力已經恢復能出來走動。他不敢正視自己的傷勢,覺得手廢了身體就殘疾了,常常心情灰暗情緒低落,我就經常在清晨陪他去鸛山散心。醫院門口到富陽中學有個長長的陡坡,有天看到一個膝蓋以下截肢的年輕人坐著輪椅,雙手用力轉動輪椅的車輪,在陡坡上艱難前進,老公深感同病相憐讓我幫忙去推輪椅上坡。想到看過的《讀者》里有篇文章寫過這樣一段話,大意就是身體殘疾了沒什么大不了,重要的是心理不能殘疾。一個正能量的人,任何挫折都能成為前進的動力。我就對他說:這個年輕人肯定不需要幫助,他雖然失去了雙腿,但他有健全的雙手,健康的心態,一個陡坡在他眼里并不是困難,就算生活中有任何困難這樣的人也不會害怕,也會像翻這個陡坡一樣走過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果然,那個年輕人躬身向前,雙手轉動車輪竭盡全力慢慢向坡頂行進,我與老公跟在他身后到達富陽中學的操場上方。開始下坡了,那個年輕人輕旋了一下輪椅,張開雙臂開心地大呼 一聲,根本沒有用手掌控,身姿挺拔隨著輪椅向下滑去,然后劃了一個優美的弧度,借著下滑的力量轉進富陽中學的操場,然后在跑道上一圈一圈地鍛煉身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說:這個人沒有了雙腿,依然與健全人一樣鍛煉身體。你只是缺失了手指,怎么能缺失對生活的信心呢?一個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首先要有健康的好心態,別在意別人的看法,自己一定要認為沒有過不去的坎。老公若有所思地點頭,漸漸端正心態看待病情,出院以后積極鍛煉恢復手指功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幾個月后也能回原崗位上班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為了照顧家庭和幼小的孩子,我辭去了原來離家較遠但輕松的工作,進了附近造紙廠當了一名三班倒賣體力的碎漿工,就是將廢書報用手捧起來放進不遠處鐵制的碎漿機里粉碎,一個班的工作量大約要搬運一噸多的廢紙。第一天去上班真有種從天上掉到地上的感覺,文弱的我很難適應高強度的體力活,但廢紙堆里卻能看到許多過期的書本與雜志,其中就有我最愛看的《讀者》。干活時,手中捧的廢紙里有《讀者》雜志就挑出來放在一邊,休息時別人聊天我就看書。那些工人都是比我年齡大的婦女,常常開玩笑說我是想在書里找錢。在她們看來,既然落到這個地步就該安身認命,廢書本這些沒用的東西是用來碎漿造紙的,讀書是學生要做的事情。這種環境看書真的給人格格不入的感覺,我也不覺得”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之類言論有多正確,但正是這些廢書中沒有用的閱讀滋養了苦難的生活,支撐著我走過那段灰色的歲月。那些正能量的文章始終引導我心存善意,用積極的心態看待人生中的挫折,讓我明白少計較才能更豁達的道理,遇到困難更容易冷靜地考慮問題,盡量看開與放下,為人處世也更加堅強而樂觀。幾度春去春回,我也從造紙廠最底層的碎漿工人漸漸做到辦公樓里的財務人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現在智能手機方便,通過搜索我關注了《讀者》公眾號。我依然愛看《讀者》的文章,開始有意識地改變閱讀習慣,挑選適合自己年齡段的文章閱讀,甄別那些花里胡哨的標題黨文章。一直被周圍的環境灌輸看書沒有什么用,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當錢花,但的的確確受讀書的影響,不管經歷過什么,我都能坦然面對曾經遠去的歲月,依舊能一身輕松地微笑前行。</p><p class="ql-block"> 竹籃打水一場空,這句歇后語大家都熟悉。比喻做事情方法不對導致白費力氣,徒勞無功。我想只要長年累月堅持打水,籃子雖然依舊無法盛滿水但籃子本身最終會變得比原先清爽潔凈。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吧,盡管看似沒用,堅持閱讀的習慣卻能讓人清澈純明,終身受益。</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莞市|
宜君县|
嘉义市|
边坝县|
清徐县|
肇东市|
景泰县|
丹棱县|
自治县|
海林市|
牙克石市|
兴隆县|
沂源县|
龙川县|
博兴县|
铁岭县|
福泉市|
南皮县|
攀枝花市|
哈尔滨市|
宜黄县|
建水县|
舟山市|
蒲江县|
黑水县|
桑日县|
麟游县|
灵川县|
泸定县|
澜沧|
山丹县|
岳池县|
洪江市|
五指山市|
沾化县|
三都|
屏边|
仪陇县|
阿城市|
泉州市|
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