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踏遍青山人未老——川西之行之五 苦難的輝煌

建安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川西的確是美麗神奇的。人間仙境、香格里拉,人們用各種語言贊美這塊熱土。可是八、九十年前,這里卻是一片浴火煉獄。1935年,紅軍長征途徑川西,在這里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留下了一段蕩氣回腸永垂青史的篇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央紅軍長征縱橫11省,歷時整一年,其中僅在四川(主要在川西)一地就停留了4個月,占長征全部時長的三分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長征中最驚險、最富于傳奇色彩的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戰斗就發生在川西,那兩戰紅軍真是命懸一線,險中取勝,死里求生。長征中最艱苦、最悲壯、也是最殘酷的爬雪山、過草地的經歷,也是在川西,彼時無數紅軍戰士被寒冷、饑餓、傷病和深不可測的泥潭奪去生命。長征路上紅軍遇到的艱難險阻不計其數,但以自然條件之惡劣而論,無超雪山草地者,紅軍非戰斗減員,以此為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僅如此,長征中張國燾鬧分裂的嚴重事件,還是在川西。紅軍歷盡千辛萬苦,幾度絕處逢生,終于到達四川,與四方面軍匯合,本以為柳暗花明,峰回路轉,可是張國燾仗著自己人多槍多,拒不服從中央北上決策,堅持南下,甚至企圖以武力相要挾,中央不得不采取緊急措施,脫離危險,單獨北上。后來毛主席回憶說,那一段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而張國燾的南下計劃破產后,不得不再次北上,四方面軍的將士們三過草地,付出了慘痛的代價。</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據統計,紅軍長征途中,中共中央一共召開過23次政治局會議,其中11次是在川西開的,主要內容都是解決一、四方面軍匯合后的戰略方針問題。當時情況之嚴重,可見一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川西這段苦難的歷程,最終化為一種精神,永遠鑄進了人民軍隊的魂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5年5月,紅軍巧渡金沙江從云南進入四川后,又一條洶涌湍急的河流擋在紅軍前進的路上,這就是大渡河。大渡河水流湍急,水勢洶涌,河床里亂石叢生,水面上漩渦滾滾,兩岸布滿陡壁懸崖,自古就是難以逾越的天塹。這是繼湘江戰役之后,紅軍又一次面臨的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863年,也是在5月,也是在大渡河畔,太平天國名將石達開率領的4萬太平軍為滔滔河水所阻,遭清軍圍剿,全軍覆滅。這次大渡河又幾乎使紅軍再一次陷入絕境,紅軍再一次赴湯蹈火,沖向死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安順場渡口,位于大渡河西岸,兩岸是高聳入云的群山,河寬300米,水流湍急,地勢十分險惡。這里是紅軍渡河的必經之路。就是在紅軍到達此地的72年前,石達開的部隊在這里全軍覆滅,川軍在此構筑工事,嚴陣以待,企圖讓歷史重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強渡大渡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遣隊攻占大渡河西岸的石棉縣安順場,殲滅守軍2個連,控制了安順場渡口。5月25日上午,紅一團二連連長熊尚林率17名勇士,在機槍和炮兵營火力掩護下,乘上小木船,由安順場沖向對岸。勇士們在幾名船工的擺渡下,冒著敵軍槍林彈雨和激流礁石,戰勝了驚濤駭浪,沖過敵人的重重火網,終于登上了對岸,為中央紅軍北上開辟了一條通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渡河畔的決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5月26日上午,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到達安順場渡口,可是只有三只渡船,河水湍急,大部隊無法迅速過河,而大河南北之敵,前堵后追,情況緊迫。毛澤東當機立斷,決定兵分兩路,紅1師及干部團由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和先遣部隊紅4團沿大渡河西岸北上,左右兩路夾河前進,相互策應,奪取大渡河上游的滬定橋,開辟紅軍北上通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瀘定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翌年四月合龍告峻。橋身由13根鐵鏈錨固于大渡河兩岸而成,長101.67米,寬3米,橋體造型古樸,結構獨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滬定橋曾以川藏交通要道和軍事要津著稱于世。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途中取得了飛奪滬定橋的重大勝利,滬定橋因此舉世聞名。1961年3月,國務院首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瀘定橋與安順場相隔160公里,紅一軍團2師4團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冒著傾盆大雨,一晝夜奔襲240里路,路上還與敵人打了幾仗,終于按時趕到了瀘定橋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晝夜行軍240里,已經是突破了常人的生理極限,但這僅僅是開始,更大的困難還在前面。那座橫跨在洶涌大渡河上的鐵索橋,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鐵索,2條鐵索之間的間隔只有一尺來寬,敵人在河對岸架好機槍,嚴陣以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觀音閣,形成于明朝川藏茶馬古道(瀘定段)改道路經瀘定之后,原名觀音堂。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建滬定橋規模擴大,改稱“觀音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5年5月29日上午,紅一方面軍2師4團抵達滬定撟,并迅速控制滬定橋西橋頭,占據觀音閣及周圍有利位置,布置炮兵陣地和機槍陣地,組成強大火力掩護強奪滬定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奪取瀘定橋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惡戰。紅4團第2連連長廖大珠等22名紅軍戰士冒著槍林彈雨,攀著光溜溜的鐵索爬向對岸,下面是萬丈深淵和咆哮著的河水,頭頂上是一條條撲向他們的火舌,這豈止是赴湯蹈火,簡直就是飛蛾撲火,但是他們成功了,在紅軍的意志和勇氣面前,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這場戰斗驚天地泣鬼神,是紅軍永遠的豐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今社會上流行的各種各樣的“挑戰極限”,與紅軍飛奪滬定橋相比,全都黯然失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戰斗最激烈的時候,我軍第一任炮兵連長趙章成憑借他高超的技術,僅用一發炮彈就一舉擊潰了對岸橋頭堡敵人的機槍陣地,有力地支援了二十二勇士飛奪滬定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天的鐵索橋已成為一個著名的紅色旅游景點,橋上游人如織,在這里我們遇到了兩位可敬的大媽。大媽們身著紅軍服,認真地模仿敬禮,表情憨態可掬。有人指出,不能用左手敬禮,大媽們赧然一笑,立即重來一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隨后,倆大媽又趴下來,模仿紅軍沖鋒,沖啊!又有人告訴,反啦,敵人在對面!大媽毫不猶豫,調過頭來又沖了一次,一邊的游人早已笑倒一片。可愛的中國大媽,誰說她們只會跳廣場舞、揮紗巾擺Pose?</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現在的鐵索橋上,鋪滿了結實的木板,但我們站在上面,還是感到些許緊張。此時心里充滿了對紅軍的祟敬之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離瀘定橋不遠處有高大的紅軍戰士塑像、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和紀念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十二勇士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飛奪滬定橋的22名勇士,留下姓名的只有5人:廖大珠、劉梓華、王海云、劉金山、李友林,其余人的姓名已無從可考。他們也許有人已在后來的戰斗英勇犧牲,也許有人一直隱姓埋名默默地為黨奉獻,他們的英雄偉業將永遠與山川同在,與日月同光。勇士豐碑腳踏涌泉背靠青松,象征著紅軍精神永垂不朽,萬古長青。</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中</span></p> <p>紅軍大部隊前往瀘定橋途中,路過磨西古鎮。</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磨西古鎮位于貢嘎山東麓,舊時稱之“磨西面”。在1705年瀘定橋未建成前,磨西一直是川西茶馬古道(雅安至打箭爐)的必經之路和重要驛站,這里曾是人流往來,物易頻繁,商賈云集之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鎮上有一座天主教堂,由法國籍神父裴恩始建于1918年,1926年建成。教堂采用具有極好防腐、防潮功能的楠木作為主要建筑材料,由鐘樓、經堂和附屬房組成,坐西向東,為中西合壁四合院建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西合璧的磨西天主教堂鐘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鐘樓正面外觀是哥特式建筑風格,二層為四角攢尖式,三層為六角攢尖式,飛檐斗拱,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特色。哥特式尖劵窗表現出向上的動勢,點綴的圓窗又具有中式廟宇的特點。鐘樓三層懸掛有一座鐘,鐘樓上的十字架直插云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磨西古鎮,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陳云等中央領導同志宿營磨西天主教堂,在神父樓召開了一次會議,研究紅軍下一步行動,決定派陳云同志去上海,恢復被敵人破壞的黨組織,并去蘇聯向共產國際匯報中國革命的情況,史稱磨西會議。中央紅軍離開蘇區以后與共產國際失去聯系很久了,在如此困難的環境中還專門派人去聯絡,令人感慨不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磨西會議會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毛澤東同志宿營的天主教堂神甫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就像是考驗紅軍的意志一樣,跨過兇險的大渡河后,一座座千年積雪、人跡罕至的大雪山橫亙在紅軍北上的路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夾金山是紅軍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當地居民稱: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人更不可攀,要想翻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這里地勢陡險,山嶺連綿,重巒疊嶂,海拔4114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連綿的雪山,蔽日的長云,肆虐的飚風,一隊逶迤的紅軍戰士卻如豐碑一般?立在積雪風暴間,緩慢卻堅定地頂風長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過雪山誠然是無比艱辛,但紅軍戰士克服困難的鋼鐵意志和豪邁精神,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卻更令人激動和服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5年6月27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翻越長征途中第二座大雪山—夢筆山。夢筆山位于馬爾康與小金縣交界處,主峰海拔4470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紅軍在川西一共翻過8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這些雪山險峻陡峭,空氣稀薄,行人缺氧,呼吸困難;氣候變幻無常,時而大霧迷霧,電閃雷鳴,時而狂風大作,飛沙走石,時而風雪交加,寒氣襲人,特別是一不小心就會滑進雪塘,掉下懸崖。經過長途跋涉,頻繁戰斗,疲憊不堪又缺衣少食的紅軍,一身單衣,一把辣椒,就是戰士們全部裝備,許多戰士累倒、凍僵而長眠在雪山上。翻越每座雪山都是對人的體力和意志的極限挑戰。若不是他們每人胸中都有一團永不熄滅的烈火,怎能戰勝這樣的挑戰?后人怎能不對他們肅然起敬?</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6月12日,中央紅軍的先頭部隊與紅四方面軍在夾金山北麓的小鎮達維會師了,歷盡劫難的紅軍戰士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當時的情景一定非常令人激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6月18日,中央紅軍的大部隊到達懋功(今小金縣),與已到這里的李先念率領的紅四方面軍接應部隊勝利會師。經歷了那么多磨難,盼望了那么長的時間,這一天終于來到了,紅軍官兵們的喜悅可想而知。小城里紅旗飛舞,鑼鼓喧天,熱鬧得像過節一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6月25日,毛澤東與張國燾在兩河口見面了,他們曾同為黨的一大代表,此時,毛澤東是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主要領導者,中央紅軍2萬多人,張國燾是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統率著號稱8萬多人的紅四方面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兩河口的一座喇嘛廟里召開會議,研究兩軍會師后的戰略方針,史稱兩河口會議。經過討論確定北上建立川陜根據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兩軍會師的喜悅,很快就被相互之間的意見分歧和猜忌戒備沖淡了。雙方的高層領導都開始意識到,他們之間的斗爭已經拉開了序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7月初,中共中央到達卓克基。毛澤東、張聞天、朱德、周恩來等一起住進了鎮上的土司官寨,這是當地最豪華的建筑。紅軍在卓克基停留了7天,一方面休整一下,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進一步統籌好兩軍會師后面臨的新問題。7月3日,中央政治局再次召開會議,討論了進入藏區后面臨的民族矛盾和民族政策,以及如何解決當前最緊迫的糧食問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卓克基會議舊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蜀錦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舊為土司索觀瀛的書房。中央機關進駐官寨后,毛澤東同志在此借宿一周,并認真閱讀了《三國演義》等土司的藏書。房中有毛澤東讀書用的八仙桌,休息時用的坐床,珍藏版的《三國演義》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張聞天居室</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恩來居室,原為土司來客居住的地方,周恩來同志在此住了一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紅軍橋,毗鄰卓克基土司官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5年7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途經此地,經這座橋跨過湍急的梭磨河北上。紅軍橋用本土石料修建,是當地現存僅有的石拱橋,被藏族人民稱為聯系藏漢友誼的橋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馬爾康紅軍長征紀念館廣場上的紅軍長征雕塑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紀念館全面生動展示了紅軍長征途經阿壩州,翻雪山、過草地和建立革命政權時那段艱苦卓絕的革命奇跡,讓人親身領略那段風云際匯的悲壯歷史,</span>看到那些珍貴的遺址遺跡、革命文物,<span style="font-size: 18px;">探尋淹沒在民間老人記憶中珍貴的史犢殘片??很受感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馬爾康卓克基村(現在的西索村),攝于1934年7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紅軍長征最為艱難的時候,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經長途跋涉,艱苦轉戰,先后進入阿壩、甘孜藏區,紅軍足跡踏遍了這里的山山水水,其活動時間之長,區域之廣,在紅軍長征中都是少有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這一路途經的馬爾康、卓克基、松崗、梭磨、理塘、丹巴、康定、道孚、爐霍、甘孜、新龍等地,都是當年紅軍曾經活動過的地方,許多紅軍的故事至今還在民間流傳。我們忽然意識到我們正在追尋著紅軍曾經走過的路,于是連日的旅途勞頓和高原反應頓時減輕了許多。我們此行初衷本是探訪川西美麗的秋色,其實最美的風景就在我們自己的心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波日橋,位于新龍縣樂安鄉,建于元末明初,是保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跨度最大的伸臂式木石質結構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6年6月,紅軍長征經此橋,所以又被稱為紅軍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波日橋由橋身、橋墩、橋亭三部分構成。橋墩用圓杉木、卵石、片石相間疊砌,用籐條連接而成。兩個橋墩中部,用4-6根圓木漸次撐成拱形,長度自下而上逐步遞增,形成兩個懸挑臂,懸臂上架橫梁、鋪橋板、裝欄桿,形成橋身。</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整座橋,沒有用一顆釘,一塊鐵,每一結合部全部用木楔連接,展現了藏族人民卓越的創造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6年5月,波日橋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6年,紅四方面長征途經瞻化(新龍)時,紅軍的一個師部曾駐扎在益西寺達一個月之久,與益西寺的僧侶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寺里還珍藏著紅軍長征時贈送的一副銅鈸和一面錦旗,上面繡有“益西寺是我們紅軍的寺廟,我們一定要保護它”的字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表示想要看一看紅軍留下的物件,僧人回答說,早些年被當地文物部門收走了,已不在寺中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卓克基幾十公里外,有一個地方叫卓木雕,也叫腳木足。長征中黨和紅軍中最嚴重的一次分裂事件就是在這里發生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兩河口會議之后,張國燾伸手向中央要權的目的沒有達到。1935年10月初,張國燾率紅軍從阿壩南下,總部遷入馬爾康縣腳木足鄉白賒村白賒喇嘛寺。10月5日在白賒喇嘛寺召開了高級干部會議,史稱“卓木碉會議”。張國燾在這里宣布黨中央已經失去領導資格,因此要成立一個新的中央。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嚴重的分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現在已經很少有人關注卓木雕了。我們沿著崎嶇的山路,問了許多人,才找到卓木雕會議遺址。原址早已荒廢,我們找了許久,才在一堆萋萋荒草中發現一塊石碑:卓木雕會議遺址。歷史不愿意重提這一幕,但歷史也不能忘記這一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卓木碉會議遺址石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張國燾,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建活動的參與者之一,出席了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會議的主持人,當選為黨的臨時中央局成員,名列陳獨秀之后。其后他曾擔任過黨內許多重要職務,他統轄的川陜蘇區和紅四方面軍曾一度是實力最強的。自立中央,是他一生的巔峰,不到3年,他就脫離了革命隊伍,投入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懷抱,最終被開除出黨。1979年冬,他凄涼的死于加拿大。一代梟雄,客死他鄉,這種人生際遇,是命運的嘲諷,還是歷史的必然?正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張國燾的干擾和拖延,兩河口會議決定的松潘戰役計劃未能實現,紅軍經松潘北上的路被堵死了。8月20日,毛澤東率領左路軍開始進入松潘草地。松潘草原,又稱若爾蓋草原,位于四川、青海、甘肅三省交界處,是我國三大濕地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0年7月,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草原及川西北人民在中國革命危急關頭所做出的貢獻,經國務院批準建立紅原縣。周恩來總理題詞:“紅軍走過的大草原”、“紅原”。</span>這片草地也被稱為紅原草原。</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紅原草原平均海拔3500米,是一大片高原草甸和泥質沼澤的混合濕地。每當春夏秋三季,一條條小溪緩慢流淌,一個個明鏡似的水潭鑲嵌在大地上,綠色的草地上開滿鮮花,可是草叢和鮮花下面往往是深不可測的泥潭,人畜一旦踩上去,很容易陷下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于斷糧,許多紅軍戰士長眠在草地上。 油畫《草地情》 張文源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里氣候復雜多變,明明是艷陽高照,突然就會降下傾盆大雨,氣溫陡然降下來,溫柔的草地瞬間就變成一個猙獰的死亡之海。由于戰機貽誤,紅軍別無選擇,只能冒死進入這片絕地。中央紅軍苦苦掙扎了7天才走出草地,而四方面軍的部隊則北上、南下、再北上,竟過了三次草地。饑餓、寒冷,傷病加上無情的泥塘沼澤,無數紅軍被奪去了生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長征中最艱苦卓絕、最感天動地的一章就是在這片草地留下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為弘揚長征精神,紀念在穿越草地中犧牲的紅軍戰士立碑紀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紅原瓦切紅軍長征紀念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種深刻的悲劇意味:播種,但不參加收獲。這就是民族脊梁。他們歷盡苦難,我們獲得輝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紅原—阿壩州內唯一以藏族聚居為主的純牧業縣,藏族同胞對紅軍的牦牛支援,為紅軍運送物資和傷員過草地沼澤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澤東同志高度贊揚此段中國革命歷史特有的“牦牛革命”在紅軍爬雪山、過草地長征途中的偉大創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國初期,軍委曾專門組織力量重返草地,收斂烈士遺骸,處理善后事宜。草地人跡罕至,十多年過去了,烈士們的忠骨依然一排排靜靜地躺在原地,仿佛在等待戰友們歸來,等待革命勝利的消息,這一天終于來到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滿地鮮花,是烈士們的鮮血澆灌;巍巍雪山,是紅軍永遠的豐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紅軍跨過的雪山,走過的草地,已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雪山草地了。它們象征著中國革命的苦難,它們凝聚著紅軍的信念和理想,意志和力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當時可能轟動一時,最終不過是曇花一現,很快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有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經過時光的沖刷打磨,越發顯現出奪目的光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時至今日,長征的意義早已遠遠超出這兩個字的字面意義。</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長征是紅軍的一次血與火的淬煉。長征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圖騰,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的精神財富。</span></p><p><br></p><p>紅軍萬歲!</p><p>人民萬歲!</p><p>我們親愛的祖國萬歲!</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迈县| 凤阳县| 云林县| 雷山县| 三河市| 洛南县| 紫云| 曲沃县| 凭祥市| 浏阳市| 桦南县| 杂多县| 永嘉县| 岗巴县| 项城市| 安平县| 九寨沟县| 隆回县| 沭阳县| 兴海县| 佳木斯市| 鹰潭市| 鲁甸县| 芜湖市| 平遥县| 广元市| 杭锦后旗| 余干县| 丰都县| 津市市| 麻栗坡县| 新野县| 鄯善县| 微山县| 红桥区| 伊吾县| 三门峡市| 合水县| 东乡| 剑阁县| 天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