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人生有情,藝術家之情更為濃烈;同學有情,這種感情常常縱貫一生。據說人生最主要的朋友大都是在中學時代結交的,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體會吧。</h3> <h5><i>(上圖自左至右)郭炳安、司徒勤參、張石培1970年前后的合影</i></h5> 這是一張上世紀六十年代三位廣州美術學院附中老同學畢業不久在深圳相聚時偶然留下來的合影,從左到右是郭炳安、司徒勤參和張石培。盡管他們后來都考入并畢業于廣美的學院部;盡管他們現在都是年近八十的老藝術家了,可是他們提起往事的時候,還是常常自稱為“三個附中仔”,可見那段光著腳在廣美校園里到處跑的遙遠的青澀年代是多么令人回味啊。<br> 廣州美術學院附中就在學院里面一角,占地并不大,學校的宗旨是培養美術尖子,上世紀六十年代附中加上學院的師生只有二百多人,附中的有些活動甚至是和學院部一起進行的。他們課后常常一起看大學同學作畫、展覽,甚至在一起寫生、創作。附中的學生不多,他們都有對藝術的共同追求;住宿都在一起,有時宿舍里大家會共用一個水桶,小伙伴們甚至整個宿舍公用一雙木屐……。當時個性活躍的張石培就是班里面的體育委員,組織班里的小伙伴在操場上打球跑步……這種不分彼此的儉樸生活成了共同的記憶,往往會使感情的紐帶延續一生。在他們的心中,都有一個解不開的附中情結,共同的愛好和集體的生活,是組成這割不斷解不開的附中情結的兩條紐帶,廣美附中,成了多少附中人的精神家園! <h5><i>(上圖從左至右)郭炳安、張石培、司徒勤參在廣美60周年校慶上的合照</i><br></h5> 2013年11月16日,廣州美術學院在廣州大學城新開辟的分校區舉行60周年校慶典禮。一甲子的滄桑,廣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分校區占地414畝,建筑今非昔比。借著回到母校參加校慶,三位老朋友在會場的背景板前一起留影。 <p class="ql-block"> 注視著這相隔近45年的兩張照片,張石培回憶說,他們三個人是同一年考入附中的,畢業后又一起考上了廣美學院部,大學畢業以后,先是分配到不同的縣市工作,后來更到了世界各地,見面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可是因為有共同的追求,他們還是能夠不時地借著各種機會匆匆一聚。這次三位老校友回到母校,他們又見到了楊之光、郭紹剛等老師,林墉、陳衍寧等同學,真是恍如隔世:盡管人事全非,還是感情依舊!</p> 多少令人難忘的往事啊…… 人生的道路充滿了偶然。如果1957年十三歲正在讀初一的開平孩子司徒勤參沒有遇到回鄉寫生的同鄉、著名畫家司徒喬,并且受到他的鼓勵跟著他畫畫,成為終生的引路人和忘年交;如果廣美畢業后被分配到番禺流動電影隊的張石培沒有遇到伯樂,被抽調到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美術組;如果耿直勤快、長于交際的郭炳安沒有被選中擔任深圳市美術館的建設、籌展工作,這三位當年的同學兼室友的人生也許是另外一種樣子吧? <h1>● <b>起點</b></h1> 1970年冬天,張石培被分配到番禺電影站當一名出納員,并且隨著電影隊到各鄉鎮放電影。這是一個與藝術完全不沾邊的單位,看起來命運并不怎么眷顧這位藝術家。但是張石培很快就把它看作是一種幸運:他在嶺南水鄉里發現了美的韻味。他抽出鋼筆,把水鄉的風情記錄在他的筆記本里。珠江口水鄉的一切,茅檐、瓦舍、漁舟、釣艇、漁婦、老農、小孩、雞犬……這些生動的形象被畫家用藝術的眼光挖掘、提煉、變得更加鮮活而富有內涵。這深深地影響了他的藝術道路:美的熔巖在畫家的心靈中深深埋藏著,一旦有合適的氣候環境,便像火山一般噴薄而出。 <h5><i>(上圖)張石培:水邊人家</i></h5>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不久張石培就迎來了脫穎而出的機會:1971年,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急需人才的領導發現張石培原來被分配到鄉下電影站里,就把他正式調到了廣交會美術組從事創作。文革中全國畫家都不能好好作畫,只有廣交會這一片綠洲是個例外。這已經不是張石培第一次在交易會畫畫了:早在1967年,張石培還是學生的時候,就和陳衍寧、伍啟中、郭炳安幾個廣美同學一起為廣交會繪制巨幅油畫《喜看稻菽千層浪》,引起了相當的轟動,這比1968年廣交會組建美術組還要早。在廣交會張石培迎來了創作的黃金時期。1974年,他為廣交會創作油畫《要讓河水上山坡》,并參加全國美展。作品在人民日報、中國中央電視臺廣播節目、天津畫報、遼寧畫報、廣東畫報、南方日報等廣泛刊登和介紹,引起了全國美術界的注意。在這一時期,張石培的油畫創作大量面世,成為廣交會早期的主要畫家之一。<br> <h5><i>(上圖)張石培:要讓河水上山坡</i></h5> 與此同時,司徒勤參畢業被分配到了惠州市文化局,惠州市文化局如獲至寶,因為他是該局第一個大學生。他是一個多才多藝、長于思考的智慧型畫家,創作欲非常旺盛,畢業前后他就為“花城”、“作品”等文藝雜志畫過不少插圖,在廣東人民出版社、羊城晚報發表過不少作品,到惠州市文化局工作后,他一方面從事繪畫創作,作品陸續被選入省市美展,后來又調到了廣州市文化局。另一方面他長于教學,到基層社區輔導業余美術愛好者是他的日常工作。他當時輔導的學生現在有不少已經是各地的美術骨干,有的到美術院校深造并留校成為教授了,他們至今還懷念著當年老師的風采呢。 <h5><i>(上圖)司徒勤參到基層社區培訓美術愛好者</i></h5> 當郭炳安被分配到深圳(當時叫寶安縣)文化館負責展覽工作的時候,發現這個邊境小縣城美術力量很是薄弱,他有心為改變現狀出把力。了解他的人都認為他天生具有一種極強的藝術家氣質,從沒有停止過自己手中的畫筆。他上云南,下四川,走遍大江南北,一塊畫板、一支鋼筆,將傣家的竹樓、版納的芭蕉、湘西的老屋、深圳的街景、香港的高樓凝于筆端,畫風樸實生動,能打動人。這個時期他的作品入選廣東和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在深圳、湖南、香港等地舉辦畫展,被編輯成《郭炳安速寫集》、《郭炳安作品集》、《三茂鐵路寫生集》、《湘西行》畫冊和《郭炳安四川寫生集》等。 <h5><i>(上圖)郭炳安作品:海德堡小景</i></h5> 中國著名水彩畫家、上海全華水彩藝術館館長陳希旦先生在評價郭炳安的作品時說:“他的水彩既有西洋色彩的光影,也兼有國畫的墨韻,既有線條的勾畫,又有色塊的跳動。在他的畫中,我們能看到西洋繪畫那嚴謹的透視,也能看到國畫的灑脫寫意。再加上他的畫取材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有清晰的時代特征。而畫家又常常用速寫的方式來表現大量生動的、輕快的民俗風情,這就必然使作品具有強烈的生命力和濃郁的民族特色。看他的畫,你能感受到一種輕松的律動,一種詩一般的意味“。 <h1>● <b>行進</b></h1> 廣美老教授郭紹綱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油畫家和美術教育家,是司徒勤參、郭炳安和張石培這三位藝術家的老師,他曾稱司徒勤參是“在藝無止境大道上的一位務實的行進者”。這正是這三位藝術家的寫照。 1980年是張石培作品走出國門的開始。那一年,香港《博雅藝術》公司邀請了林墉、王維寶、張石培、單柏欽、陳衍寧五個年輕人在香港博雅藝術公司舉辦畫展,獲得成功。這是國畫作品在境外展出的破冰之旅,因為當時國門關閉,海外對中國畫家知之極少,這批畫家被認為是中國畫壇的實力派。實際上,后來他們也都取得了無愧于這個時代的藝術成就。<br> 藝術的影響是沒有國界的,1985年,香港集古齋舉辦張石培個人畫展,一位日本人站在張石培的作品前面久久地端詳著,他是塚崎先生,一個日本企業家和收藏家。他被作品中濃郁的水鄉風情和高超的筆墨技巧所折服,向張石培發出了邀請,請他到日本舉辦畫展和到幾個城市的美術學院講學。在當時的國內環境下,這簡直是石破天驚的大事,省市的有關部門都不敢做主,經過從地方到中央的層層報批和審查才得以成行。從此以后,堅冰開始融化,更多的畫家走向世界。<br> <h5><i>(上圖) 張石培在日本畫展招貼</i></h5> 在這段時間里,司徒勤參走的道路卻充滿了未知數。1981年,當他提著油畫箱踏上加拿大溫哥華異鄉土地的時候,他的內心是難免有些彷徨的。但是藝術家對藝術的摯愛使他從沒有放下手中的畫筆。他堅持畫畫的理想,工作之余,他利用所有時間全部用來畫畫。他參加了數十次溫哥華當地或者國際的各種藝術活動和展覽,積極融入主流社會。 <h5><i>(上圖)司徒勤參參加國際水彩畫邀請展</i></h5> 2010年10月2日,加拿大溫哥華唐人街舉行“老子騎牛出關”壁畫落成儀式。這是一幅面積達223平方米的巨幅作品,其中群山環繞、瀑布飛瀉、仙鶴翱翔,老子騎著青牛,樣子慈祥而睿智,目光堅定望向遠方。溫哥華市長等一眾政要出席了落成典禮,并與司徒勤參等藝術家合影留念,鑼鼓喧天,醒獅勁舞。<br> <h5><i>(上圖)溫哥華市的政要在司徒勤參創作的壁畫前與藝術家合影</i></h5> 司徒勤參站在這幅位于溫哥華李氏公所西墻的壁畫面前百感交集,這是他應溫哥華市府、溫哥華華埠商會和李氏公所等機構的要求創作的。藝術家的責任感使他不僅將它作為一項美化市容的普通裝飾工作,而是作為宣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很好的途徑來看待。他說,老子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哲學家、道家創始人,他創作的《道德經》以及”道法自然“的思想,至今仍然影響世人。這幅畫是他根據老子”紫氣東來“的傳說創作出原稿,再和他的學生李俊豪和霍克3人合力日夜開工,歷時16天才得以完成的。他要表現的是老子關于萬物生生不息、循環變化的思想,是要向西方世界傳播中國的文化傳統。 而與此同時,深圳特區的建設剛剛展開,在郭炳安面前展開了全然不同的生活。有一天,第一輛來自香港的貨柜車恰好停在了郭炳安住處附近工廠的旁邊,這是破天荒的現象。郭炳安立刻抽出了他的速寫本,敏銳地把這個寶安人沒有見過的新鮮事物記錄了下來,后來發展為一張創作:《特區變化——鷹》。緊接著,他又及時地抓住了特區初期的生活細節,例如來料加工、小小時裝店、百事可樂、麥當勞等等時代變化的信號,創作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h5><i>(上圖)郭炳安:貨柜車寫生</i></h5> <h5><i>(網絡圖片)郭炳安:特區變化——鷹</i></h5> “這些作品是讓我動心的,……我本人把這些變化記錄了下來并成為了這座城市的時間記憶,還是讓我很興奮的”,郭炳安回憶說。 轉眼間,寶安變成了深圳特區,很快又成了深圳市,這個令人眼花繚亂的局面需要大批各種人才。1979年,郭炳安被挑選出來負責深圳特區專業美術館的建設、策劃、展覽、推廣及管理工作。人們發現了這正是他可以大展拳腳的地方:他的爽朗、陽光、勤快、耿直又善于交際使他很有人緣,他的科班出身使他具有卓越的藝術眼光。 <h5><i>(網絡圖片)郭炳安(左二)陪同關山月先生(右二)在關山月美術館工地上</i></h5> 作為特區美術事業的開荒牛,在當時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邵宇的幫助下,郭炳安策劃和組織了深圳特區最早一批國內矚目的展覽,其中有榮寶齋木刻水印原作展覽等,造成了很大的全國性影響,深圳美術成為了全國的一個亮點。<br> 為了舉辦吳冠中的個展,在當時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邵宇和畫家徐希的幫助下,郭炳安和深圳展覽館的同事們到北京拜訪了吳老,吳老爽快地答應了。于是郭炳安和徐希兩個把吳老的幾十幅作品打了包,硬是親自從火車上“扛”回了深圳。吳冠中的展覽一炮打紅,每天吸引了海內外數千人參觀,非常火爆。<br> 憑著這么一股敬業精神,郭炳安不辭勞苦地工作,他先后組織策劃我國著名畫家李苦禪、蔣兆和、朱屺瞻、謝稚柳、關良、黃胄、邵宇、陳大羽、唐云、吳冠中、程十發、周思聰、徐希、林墉等在深圳特區的交流展覽,為深圳特區的美術事業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h5><i>(網絡圖片)郭炳安(右)與著名畫家關良、程十發在深圳美術館</i></h5> “他應該說是深圳市美術的開拓者和實干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術委員會名譽主任黃鐵山評價說。<br> <h1>● <b>登峰</b></h1> 中年的藝術家張石培早早迎來了他藝術的第一個高峰。1988年,他應日本南波清先生邀請赴日本東京銀座舉辦個人畫展,并先后在千葉縣秋田等地巡回展出,南波清先生成立《石培事務局/石培后援會》。1989年,他應日本著名企業家、教育家塚琦麻津南先生邀請赴東京舉辦個人展覽,并出版《張石培畫集》,還親筆為畫展題字,特別開設《石培百壁畫廊》。張石培先后在東京、京都、奈良、金沢等地講學,進行美術交流。 1993年,應日本南坡清先生邀請再次到日本千葉、秋田等地旅行寫生。此外,張石培還多次在新加坡、泰國、美國、以及中國香港等地舉辦個人展覽、接受采訪等,他的作品得到不少國際人士的贊賞和收藏。 <h5><i>(上圖)日本的美術學院院長率領學生歡迎張石培夫婦到日本講學</i></h5> 1999年,畫家張石培從廣交會退休,不久他移居到了加州美麗的文化名城舊金山。他的行李中固然有油畫顏料,但更有珍愛的紙筆墨硯。他把舊金山住處的客廳變成了畫室,在有限的空間里展開了廣闊的藝術世界。就算是人在他鄉,嶺南水鄉風情的美還是他的夢想和無法繞開的主題。在西方都市的喧鬧聲中,張石培的宣紙上出現的是東方詩一般的村野:珠江邊上的漁夫、農婦和孩子,偉岸的木棉樹、榕樹和村舍。筆墨老辣,色彩強烈,構圖富于張力,他把對故土的思念抒發到了極致,把水鄉的風情揭示到了極致,把水墨的氣韻淬煉到了極致,也把國畫的魅力發揮到了極致。盡管事實上在珠三角大灣區,史無前例的現代化進程已經把水鄉風情大大地壓縮了,但是在藝術家的筆下,廣州楊箕村、中山三鄉、東莞麻涌……水鄉的典型景色所具有的那種煙波夢幻一般的美不僅在頑強地延續著,而且被濃縮和提純了。不少僑社中人參觀了他的展覽,總感覺思鄉之情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他還花了幾十年的功夫,把自己最喜歡的動物:鹿的形象加以提純、簡化和組合,獨創一家,這種半抽象的精靈一般的鹿被稱為“石培鹿”。<br> <h5><i>(上圖)張石培在創作水鄉風情畫</i></h5> 張石培登上了三藩市Skyline College、Alice Fong Yu Alternative School等學校的講臺,向學生講解中國畫的美和做現場示范;他還協助創辦了“石培藝術學院”,擔任榮譽院長。 2017年10月4日,舊金山市政廳內冠蓋云集,《杰出畫家張石培60年創作展》在此舉行,舊金山灣區的知名畫家、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和一批舊金山政要出席,這是一個藝術家難得的榮耀。舊金山市長李孟賢親自到場觀看,向畫家張石培表示祝賀,并頒發賀狀,宣布10月4日為舊金山“張石培日”,星島日報等報章廣泛報道,張石培的努力得到了西方主流社會的肯定。<br> <h5><i>(上圖)張石培60年畫展在舊金山市政廳舉辦</i></h5> <h5><i>(上圖)美國加州三藩市政府頒布政府行政令,正式宣布公元2017年10月4日為“張石培日”</i></h5> 在自己的藝術處于成熟期、收獲期的時候,郭炳安選擇為了深圳的美術事業作出犧牲:他把幾乎全部的精力用在做好一個藝術組織者、籌展人這項使命上。他因此獲得了深圳展覽館館長、博雅藝術有限公司董事、深圳翡翠動畫公司董事,深圳畫院籌建辦負責人及專職畫家、關山月美術館籌建辦主任、關山月美術館常務副館長等等頭銜,有誰知道,這里面沁透了他為深圳美術墾荒事業灑下的多少汗水!<br> <h5><i>(網絡圖片)郭炳安(右二)和黃胄(左二)等商談展覽事宜</i></h5> <h5><i>(網絡圖片)郭炳安(右一)與蔣兆和夫婦在一起</i></h5> 司徒勤參多才多藝,全身都充滿了藝術細胞。舉凡油畫、水彩、中國畫、平面設計、書法篆刻以至攝影無所不能。青少年時期打下的扎實基礎使他在加拿大這片陌生的土地上不論創作和教學都游刃有余。他還自己動手編印了個人畫集、書籍不下三十多種,辛勤的汗水,結出了豐碩的成果。他的作品經常入選國際和廣州的大型畫展并被加拿大人類文明博物館、廣州美術學院和開平市美術館等收藏。他還積極開辦美術班推行美術教育,和在國內一樣,在加拿大他也培養了不少的藝術人才。 <h5><i>(上圖)司徒勤參屢屢在國際展覽中獲獎</i></h5> <h5><i>(上圖)司徒勤參獲得的加拿大藝術家聯盟元老級會員證書</i></h5> 司徒勤參的藝術受到了西方主流社會的重視,先后在本地和國外參展過數十次。他參加第11屆美國油畫會芝加哥展覽;溫哥華第2屆“Painting on the Edge”國際評審展;國際水彩畫邀請展;“Artists Passion”;國際郵寄畫展等等,屢屢獲獎。鑒于他的成就,加拿大藝術家聯盟授予他元老會會員(SFCA藝術頭銜)的最高名銜。司徒勤參自己對名利倒是看得很淡,他認為只有在藝術上站得住腳,那“名”才乎其“實”,否則只是浪得虛名而已。 <h1>● <b>情深</b></h1> 仿佛海外藝術家到了一定年紀,內心總有一股故土情結和傳統文化情結似的。藝術家總是離不開自己來自的土地啊。 每到重大的周年慶會,廣交會總是邀請張石培送作品參展并收錄于大型畫冊以作紀念,在一本本厚重精美的畫冊里,收藏著張石培近年的創作,也收藏了一顆游子對祖國的拳拳之心。張石培近年來的作品以水墨畫為主,他強調寫意畫的書寫性,利用水墨畫寫意的特長,筆墨精煉老辣而充滿激情。他的作品已不再是對象的簡單再現,而是藝術家胸臆中意象的釋放了,因而具有強烈的個性。<br> <h5><i>(上圖)張石培:楊箕村人杰地靈</i></h5> 2014年11月6日,開平市赤坎古鎮的街道上迎來了一班來自世界各地的開平籍畫家。他們背著畫箱在一些本地畫家和發燒友的簇擁下,穿行在街道兩旁那些造型各異的樓房、騎樓、剝落的墻壁、老式的玻璃窗、巴洛克式柱頭的拱門之間,僑鄉特色的美激發了畫家寫生的欲望。這是由著名畫家司徒綿發起的“開平籍畫家畫開平”活動。前一年才在開平美術館舉辦過個人畫展的司徒勤參,這回又帶著他珍愛的畫箱踏上了古鎮的街道,他顯得異常興奮。畫家們每天出現在街頭巷尾,晚上又在開平美術館舉行研討。在活動的最后一天所有畫家的作品在美術館進行展示,司徒勤參畫了大量的油畫、水彩和速寫作品,收獲非常豐富,結結實實地過了一把癮。<br> <h5><i>(上圖)司徒勤參在故鄉開平寫生</i></h5> 在國外生活創作了幾十年,在接觸到國外形形色色的美術思潮之后,司徒勤參還是堅持從附中起就形成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他熱愛生活,擁抱大自然,強調創作必須來源于生活。他的作品感情真摯,造型生動嚴謹,色彩響亮透明,用筆灑脫而筆筆到位,給人愉悅的欣賞體驗。 <h5><i>(上圖)司徒勤參開平寫生作品:秋收</i></h5> <h5><i>(上圖)司徒勤參:夏日</i></h5> <h5><i>(上圖)2013年,司徒勤參在故鄉開平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i></h5> 2018年,司徒勤參向開平市博物館捐贈了一批文物,當中包括他曾祖父母的油畫人像。這兩幅有百余年歷史的油畫肖像采用古典油畫的薄涂罩染畫法,在中國十分罕見,是中國藝術史上油畫由民間進入中國的重要物證,也寄托了他作為海外赤子報答祖國的情意。 2016年,關山月美術館為郭炳安這位為深圳美術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的藝術家舉行題為《傾聽記憶——郭炳安的速寫故事》的作品回顧展上,郭炳安坦然地說:“經過廣州美院附中及學院老師九年的辛勤培養,1968年畢業后,我落戶到寶安縣(深圳),從此與深圳的美術工作結上緣,在這塊熱土上探索開拓,默默耕耘。快五十年了,我將青春和熱情獻給了深圳的美術事業,無悔無愧,盡了自己的一份努力,一份責任”。 張石培感慨道:搞藝術真不容易啊,當年在美院附中的同學,能夠堅持下來的真不是很多。能夠堅持下來的,可以說是沒有辜負母校的培養了吧。 <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i>(上圖)廣美附中校慶,附中人歡聚一堂。</i></span></h5> 往事并不如煙。在成功的路上郭炳安、司徒勤參、張石培這三位老藝術家灑下了辛勤勞動的汗水,也收獲了豐碩的藝術果實。盡管他們現在相隔廣闊的海洋和天空,但拜網絡之賜,他們得以在中國、加拿大和美國之間傳遞著種種蘊藏“附中仔”共同記憶的信息,關心著對方的創作、身體和生活狀況。事實上,“附中情結”至今還在緊緊地維系著他們藝術家的心呢。 <h1>● <b>作品</b></h1> 【說明】本文轉載了部分來自網絡的圖片,絕大多數已經注明,謹向原作者致謝。如涉版權問題,請留言聯系本人刪除,謝謝! ■ <b>司徒勤參作品</b> <h5><i>(上圖)日出</i></h5> <h5><i>(上圖)白石鎮夏日</i></h5> <h5><i>(上圖)德菲湖</i></h5> <h5><i>(上圖)回家去</i></h5> <h5><i>(上圖)歲月流逝</i></h5> <h5><i>(上圖)假日公園</i></h5> <h5><i>(上圖)室外寫生</i></h5> <h3><i>(上圖)華燈初上</i></h3> <h5><i>(上圖)金色的秋天</i></h5> <h5><i>(上圖)溫城四月</i></h5> <h5><i>(上圖)室外茶座</i></h5> <h5><i>(上圖)貴州香紙溝</i></h5> <h5><i>(上圖)大雪紛飛</i></h5> <h5><i>(上圖)深灣晨曦</i></h5> <h5><i>(上圖)山火濃煙籠罩下的三藩市</i></h5> ■ 張石培作品 ■ 郭炳安作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左市|
威远县|
祁东县|
万州区|
罗江县|
务川|
仙桃市|
宁津县|
伊金霍洛旗|
观塘区|
星子县|
行唐县|
邵东县|
平原县|
绿春县|
青铜峡市|
明星|
临桂县|
桂林市|
丁青县|
永州市|
武穴市|
独山县|
天祝|
柏乡县|
扬州市|
喀什市|
克什克腾旗|
通州区|
贡山|
新乐市|
沙湾县|
万山特区|
泌阳县|
天柱县|
皋兰县|
西安市|
鄱阳县|
原平市|
海阳市|
白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