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巍峨的元寶山</p> <p class="ql-block">淸清的泉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家的石頭會唱歌</p><p class="ql-block">作者:孫敏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品簡介:我的老家座落在元寶山腳下。據史料記載,最早成村于清朝雍正年間,已有三百年歷史。在村東有一條溝,叫東馬槽,鄉親們為了維持生計,每年都去那片山嶺割毛柴,那山山嶺嶺,那塊塊歇腳石見證了老家的發展變化,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值此,把這些美好的故事說給大家聽,說給村內的晚生后輩們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泉眼無聲涓細流,</p><p class="ql-block"> 靜靜流淌自成溪。</p><p class="ql-block"> 小河入流奔大海,</p><p class="ql-block"> 淵源流長連寶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我”老家的東馬槽溝溝里,有一眼清清的泉水, 它與老家的幾代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去溝里干農活渴了喝上幾口,去山上割柴路過要喝上幾口,甚至連全村的牛羊也離不開它。</p><p class="ql-block"> 它一年四季泉水不斷,冬季不凍,熱氣升騰,夏季清洌甘甜、涼爽宜人,純凈可口。</p><p class="ql-block"> “我”就座落在離它不遠的山澗小道旁。</p><p class="ql-block"> 哎,說起來話長,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前吧,居住在大營子的老鄉親們,每年都會來到這東馬槽,山撐子,二羅鍋子幾趟,俗話說:靠山吃山,傍泉吃水。有來割柴的,有撿干牛糞的,還有撿蘑菇的,刨藥的。那時的牛羊群多,每天都有四、五幫。熱鬧極了。每到五方六月,又多了一道最讓人頭疼的風景線,牛群跑蜂子,這牛你別看它個頭不小,但它最怕一種小黃蜂,不用說見到,一聽到嗡嗡聲,撅起尾巴就跑,只要有一個帶頭的,其他的都跟著竄煙,“牛倌”也是干著急沒辦法,有時追的累了,就會坐在“我”身上喘口氣,歇一歇,繼續追趕。這一幕幕也讓我動了同情心,我理解鄉親們生活的艱辛,開門過日子是多么的不容易。 </p><p class="ql-block"> “我”榮幸的是,每次都有老鄉親們到“我”這來坐上一坐,歇一歇,喘口氣,緊緊袢兒,歇息當口總會情不自禁遙望起那遠方的家,心中不免泛起一絲絲惆悵。</p><p class="ql-block"> 雖然“我”累了一點,但“我”感到很欣慰,“我”生在長在這塊土地上,“我”大的貢獻做不了,但憑’我‘的“體格”,讓老少爺們坐在“我”身上歇一歇,這也是’我”為家鄉力所能及做的一點貢獻吧。</p><p class="ql-block"> “我”親眼目睹鄉親們一個個汗流浹背,累得氣喘吁吁的樣子。</p><p class="ql-block"> 那個年代燒火柴可是大事,鄉親們為了養家糊口,都要起早貪晚割柴。說起來也有一些小故事*,有一次,幾個小爺們閑山撐子,二羅鍋子的柴火矮小稀疏,割不上手,幾個小爺們一商量,膽大包天,跑鄰村偷了封山,被發現后給追的屁滾尿流。所幸的是,這幾個小爺們也不含糊,腳下生風,背上像長了翅膀,不知從那來的那股急勁,看山空行的愣是沒攆上背柴的,“我”當時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也跟著著急呀,怕萬一被他們逮住,柴火一沒收,白白受累了。幾個小爺們可能因為太累了的緣故吧,到’我”跟前不管不顧一屁股就坐在“我”身上了,差一點讓“我”背過“氣”去!至今“我”這身上還隱隱作“痛”呢。</p><p class="ql-block"> 前幾年的一天,咱營子來了幾位鄉親,但不是割柴的,手里都拎著挖銑、鎬頭,說是給承張高速劃線的,我高興的幾宿都沒睡好覺,咱們這窮山溝要通高速啦,打心底里高興!</p><p class="ql-block"> 如今這些年國家改革開放政策好,共產黨領導的好,國家發展日新月異,什么電飯鍋,煤氣罐等家家都有,割柴火的事都沒人提了。這是國家發展,科技進步的結果。高興之余,我不免又有些寂寞,常年累月沒有一個鄉親們來看我,我知道你們忙,忙著干農活,忙著打工掙錢,忙著打麻將……</p><p class="ql-block"> 這些年有老鄉親跟”我”這石頭朋友說過,咱老家不是從前了,變化可大了,鄉村水泥路,大瓦房,小轎車,電動車,電視機,手機,家用電器應有盡有。村里修了休閑公園,戲樓,街道整潔,晚上有路燈。承張高速從我們老家穿境而過,真是今非昔比啦!并且不用交自古以來的農業稅了,不用交統籌提留款了,還能享受農村低保,五保補貼,老年保險,高齡補貼,土地補貼,大病救助,貧困戶脫貧政策,慢病補助,殘疾人補貼等等。男人不用割柴了,女人也不用常年累月蹲灶坑了。這一切都是國家政策好,共產黨領導的好!“我”為“我”的鄉親們高興!</p><p class="ql-block">“我”有個心愿,”我”祝愿老家的父老鄉親們身體健康!吉祥如意!家庭幸福!小日子越過越紅火。</p><p class="ql-block"> “我”還有個心愿,把“我們”幾個請到咱們營子中任何一個地方,給我安一個新的家,在民間都流傳有這么一個說法,說每塊石頭都有它自己的"家",我愿意把家搬到營子中.在給“我”起個新的名字,就叫“歇腳石”吧,這樣,那位老鄉親在大街上聊天時累了,可以坐在“我”身上繼續聊,可以聊聊老家千年古代的事。能和父老鄉親們常年在一起,和老鄉親們做朋友,共同回憶我們的過去,回憶過去那些艱苦的歲月,與大家共同見證老家美好的未來!懂得珍惜,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這就是“我”唱給鄉親們的“歌”,一首頌揚新時代的“歌”,一首心中的“歌”。</p><p class="ql-block">最后,以兩幅對聯與父老鄉親們共勉:</p><p class="ql-block">第一幅:</p><p class="ql-block">上聯:你割柴為養家冒寒雪頂日曬潑汗揮鐮重載在肩歇腳石上放眼展望未來風景</p><p class="ql-block">下聯:我閑坐觀山景野風吹雨露淋水沖沙壓平臥溝壑甘為他石無比羨慕美好人間</p><p class="ql-block">橫批:時來運轉</p><p class="ql-block">第二幅:</p><p class="ql-block">上聯:回憶舊社會三座大山民不聊生吃不飽穿不暖生活無依無靠心中有苦向誰訴</p><p class="ql-block">下聯:展望新時代四化宏圖國泰民安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越來越好快樂幸福頌黨恩</p><p class="ql-block">橫幅:不忘黨恩</p><p class="ql-block">*小爺們指提供者王瑞臣、王殿新等。有一次本人(我們也是一幫),因為只顧割柴了,沒發現看山的已經到了跟前,被鐵井水看山的給逮了個正著,他們幾個的柴火都給沒收了,讓我把柴火背到梁下他們營子,讓我從梁下通往老家村子的道背柴回,高抬貴手饒我一把,因奶奶與他們營子崔家有親戚,有親戚就是好,借光,感謝鐵井水的親戚們</p> <p class="ql-block">會唱歌的“石頭”</p> <p class="ql-block">今日山撐子:茂密、高高的毛柴。</p> <p class="ql-block">腳下就是二羅鍋子,對面的山梁,現已成為高速公路</p> <p class="ql-block">當年,遙望起那遠方的家,心中不免總會泛起一絲絲惆悵……</p> <p class="ql-block">遠方的家,在西山腳下</p> <p class="ql-block">遠方的家</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割柴小道,早已被承張高速(北京大七環)上那滾滾車流所湮沒</p> <p class="ql-block">當年的背柴小道,還散發著汗水的幽香。</p> <p class="ql-block">在此感謝崔萬山為我們所拍的視頻。</p><p class="ql-block">東馬槽,成為了承張高速隧道口。對面是山撐子、二羅鍋子。當年,營子的鄉親們多是在此打跑背割柴、還有撿蘑菇的、刨藥的、jai榛子的。牛羊群也匯聚在這片山場,熱鬧極了!</p> <p class="ql-block">我們的祖輩從苦難中走來,一代又一代在艱辛的奮斗中成長。</p><p class="ql-block">這公園內的一盤老碾子,不在咕嚕嚕的轉了,不在沒日沒夜的為人們的生活而奔波勞碌……</p><p class="ql-block">它的存在,見證了我們村所發生的變化,告誡著鄉親們,要不忘昨天的艱苦歲月,珍惜今天,珍惜當下美好的幸福生活!</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节县|
六安市|
友谊县|
阿荣旗|
安徽省|
南阳市|
合阳县|
盐城市|
象山县|
和林格尔县|
凤阳县|
富顺县|
沈丘县|
梁山县|
望奎县|
黄大仙区|
宁远县|
孙吴县|
台南市|
延庆县|
吉木萨尔县|
读书|
河北省|
宽甸|
彝良县|
安化县|
长丰县|
楚雄市|
许昌县|
绥化市|
乐山市|
洞头县|
理塘县|
合肥市|
丹寨县|
灌南县|
宽甸|
湖口县|
双江|
彭州市|
泽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