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前言</font></b></p></h1> <h1> <b> 2021年4月29日~5月3日,我們8位中學同學結伴跟團作內蒙古雙飛五日游。</b><div><b> 此行,我們走進大草原、走進蒙古包、走進沙漠,零距離體驗蒙古族的自然和生活環境。</b></div><div><b> 難得:五天時間很短促,我們從南方到北方、從內地到邊疆、從城市到牧區,地域跨度大、季節跨度大。就在這短短的五天時間,我們居然有了濃縮版的春、夏、秋、冬四季的經歷,有了變化多端的晴、陰、雨、雪和沙塵暴的氣候交替的感受。</b></div><div><b> 難得: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襲擾武漢……全球,我們這是第一次不受限制、跨省旅游。放飛自我!<br></b></div><div><b> 難得:高中畢業近半個世紀之后,我們8個同學——3男5女,再次朝夕相處。這樣的集體活動,只在當年學生時代的支農勞動、野營拉練的時候才有過。</b></div><div> </div></h1> <h1> <b> 經過二個小時的紅眼航班航程,午夜時段我們落地內蒙古自治區的鄂爾多斯市。</b><div><b> 剛剛過去的武漢下午,短袖T恤、遮陽傘和太陽鏡已成街頭流動的風景。飛機把我們拽回了冬季,各位“入鄉隨俗”地“全副武裝”起來——羽絨服、雙層沖鋒衣、加厚秋褲......</b><b> </b><div><div><b>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涉足國內省市自治區僅剩的三、四個“盲區”之一。人的大腦內存有限,內蒙古的介紹信息太多,我只記其特征值:</b></div><div><b> 面積:在我國排老三,除了新疆和西藏就是它了。</b></div><div><b> 資歷: 自治區政府1947年5月1日就成立了,比共和國中央政府早誕生2年5個月! </b></div><div><b> 民族:分布眾多,達49個,占了全國56各民族的絕大多數!但漢人還是占了79%的大頭,蒙族人占17%,其它民族合計4%。</b></div><div><b> 我國這里的人均耕地面積最大,草原面積最大。世界的稀土金屬儲量這里最多。</b></div></div></div></h1> <h1><p></p><div><br></div><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一、草原篇</font></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頭天13點<span style="color: inherit;">~次日10點 </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19個小時的吃住行玩體驗)</span></b></p><div> <b> 鄂爾多斯是我們進入內蒙古旅游的第一站。由“鄂爾多斯”我聯想到三個詞:礦老板、羊絨衫、暴發戶。官方數據揭示,它是</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內蒙古GDP第一的地級市,內地第一個人均收入超香港的城市。牛!</b></span></div><div><b> 經過一宿的體力精力“充電”,早餐之后我們乘大巴,直奔400多公里外的包頭的希拉穆仁草原。</b></div><p></p></h1> <h1><p> <b>希拉穆仁草原是內蒙最早開辟的草原旅游點,海拔1700米,丘陵起伏。它位于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在呼和浩特以北約100公里。</b></p><div><b> 下圖,晨曦映襯的蒙古包,天與地明暗對比強烈,主體蒙古包輪廓線條明晰。這就是千里來尋的草原之美!</b></div><p></p></h1> <h1></h1> <h1> <b> 為了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拍攝到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日出(大海、名山、郵輪的日出多有見識),我們凌晨5點起床,快步在一如寒冬的草原,踏著私人牧場微微返青的草場,以我們居住地“鄰居”蒙古包群為場景,期盼的日出如約而出,被我欣喜地采集到手!</b></h1><h1><b> 提及“鄰居”一詞,在內地可是一墻之隔或幾步距離的概念,在草原就是射箭不可觸及、策馬需要一二十分鐘的概念</b>。</h1> <h1> <b>清晨的草場,空氣清新。金色的晨光下,我行我素的棗紅馬與富有節奏感的白色蒙古包群給人以視覺沖擊。</b></h1> <h1> <b>我不忍心打擾優哉游哉吃著貼地草的馬匹,顧不得草地的露水,不斷地自己的站位,捕捉蒙古包背景下的牧馬最佳形態。</b></h1> <h1></h1><h1> <b> 據說,草原7~8月份平均氣溫18℃~21℃,早晚十分涼爽,滿目香花遍野,芳草依依,羊、馬、牛、駝,一群群,一片片,或疾馳,或漫游,迷人的美景使人心曠神怡。顯然,北方草原進入春夏季的步子要比南方遲一拍,我們此行似乎為時尚早。<br></b><b> 但置身這樣廣漠的場景,對于常年陷于城市建筑之林的我們,也還是耳目一新并為之開懷。</b></h1><div><br></div> <h1> <b>拍攝日出歸來,用手機記錄下眼前曙光初照的蒙古包。還“就湯下面”,將這一民族特色的照片作為節日禮照,分發給微信好友們。</b></h1><h1><b> 回想昨晚,蒙古包里與時俱進安裝的空調辛勞地工作了一晚,不然只怕真要“羅衾不耐五更寒”了。</b></h1> <h1> <b>眼前的蒙古包兼具光影對比和縱深排列的美感。</b></h1> <h1> <b> 希拉穆仁草原,我們頭天午后抵達,次日午后離開,合計不到24小時,卻相繼看到了純潔如絮的白云、潔凈透亮的藍天、晦暗陰沉的蒼天、漫天翻滾的烏云的、金色暖心的曙光......</b></h1> <h1> <b>我們的旅游行程單里列有下馬敬酒,這里隨機應變改為了下(大巴)車敬酒、席間敬酒。騎馬走草原,也因當時風大欲雨,改為了乘馬車游覽草原。再就是敬獻哈達。只是“潔白的哈達”改成了蔚藍的哈達,具體良好用意沒做考量。</b></h1> <h1></h1><h1> <b>我們分乘馬車轉悠草原,不時停下來相互拍照。<br></b><b> 遠遠滴看見三個形似的“蒙古包”,因為出發前“備課”不足,不禁心生疑惑,這石頭堆疊的蒙古包怎么防御雨雪?我甚至好奇地繞圈打探,居然沒門!人怎么出入?<br></b><b> 詢問得知,這就是傳唱幾十年歌曲《敖包相會》所指的“敖包”,并非被誤解的蒙古包。說來好笑,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中學階段,詞曲優美的《敖包相會》被認定為“黃色歌曲”,青春萌動的學生們只能私下哼唱。<br></b></h1><h1><b> 網查蒙語的“敖包”就是指的石頭堆。最早期的是用作草原道路和地界的標識。后來蒙族人用以祭祀神靈。傳統的祭祀神靈活動是男性用宰殺牛羊的獻血涂抹在敖包的石塊上,如今祭祀是祈禱風調雨順、農牧興旺,也只是用酒灑在敖包周邊的草地上。<br></b><b> 牧民們每年在六、七月間祭敖包,儀式結束后,舉行傳統的賽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娛樂活動,姑娘和小伙子則借此機會躲進草叢里,談情說愛,互訴衷情。</b></h1> <h1> <b>看她們厚實的裝束,用紗巾和魔術巾包裹嚴實的頭面,真要懷疑是在“五一”的前一天。</b></h1><h1><b> 還果真是到了“包頭市”,但見這里的游客和牧民一個個都是“包著頭面“。這里的風寒由此可知。</b></h1> <h1> <b>一襲黑灰色的衣帽加上魔術巾遮蓋得嚴嚴實實的面部,只露出兩只眼睛,形象難辨,不由聯想到了伊斯蘭國is。玩笑的文字,勿以為真哦。</b></h1> <h1> <b> 身在草原,喜不自禁,迎風起舞!</b></h1> <h1> <b> 晚餐前,蒙古包里小憩,不失時機地來上一張仰拍的趣味照。</b></h1> <h1> <b>度假村大型蒙古包里的團餐,有一盤手撕的精瘦肉,經導游提示,才知道是蒙古特色的手扒肉,差一點“肉埋到飯里吃了”,浪費了辦餐者的盛意。</b></h1> <h1></h1><h1> <b> 在鄂爾多斯乘車前往包頭的半途,高速公路服務區里的保安正用著取暖器,國道邊的加油站員工裹著厚重的長大衣,外加帽子和手套,無不證明著內蒙古揮之不去的寒冷。<br></b><b> 網查天氣預報,得知此時的氣溫地區差:<br></b><b>武漢:晴,17~30℃;<br></b><b>包頭:晴,時有厚重集云,偶有飄雪.2~11℃。</b></h1><div><div><br></div></div> <h1><div><br><h1> <b>走進供奉有成吉思汗畫像的蒙古包,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里,大家品嘗牧民自制的奶茶和奶片,聽有文化、會漢語、懂禮儀的蒙族導游員講述蒙古族的生活習俗。</b></h1></div><div> </div></h1> <h1><p></p></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b06fbb">二、沙漠篇</font></b></div><b style="color: inheri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14點半~20點半 共6個小時的景區體驗)</b></div></b><b style="color: inherit;"> 響沙灣風景區很大,但也只是庫布其沙漠中的很小一部分。它位于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境內,距離包頭市45公里,距離鄂爾多斯市50,距離呼和浩特市180公里,距離北京市600多公里。<br></b><b style="color: inherit;"> 響沙灣,蒙古語是“布熱芒哈”,意為“帶喇叭的沙丘”。想必這里的風大沙細,揚沙會產生音樂。<br></b><b style="color: inherit;"> 響沙灣1984年被開辟為旅游景點,是同時<span style="color: inherit;">集觀光與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型的沙漠休閑景區,早在2011年就成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span></b></h1><p></p> <h1> <b> 將響沙灣定義為“集觀光與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型的沙漠休閑景區“,自有它豐富的內涵。</b></h1><h1><b> <u>觀光</u>:這里是一望無邊的沙漠,但絕不是空曠無人、無樹、無草、無水、無房的荒漠。<br></b><b> <u>休閑度假</u>:這里面有包括騎駱駝、滑沙、軌道自行車、觀光火車、沙地摩托車、沖浪車、沙漠索道.......等等沙漠特色的游玩項目,有造型別致的蓮花酒店......<span style="color: inherit;">用“沙漠迪士尼”管總。</span></b></h1><h1><b> 我們在景區游玩,包括等隊和出場的六個小時,只能算是蜻蜓點水。</b></h1> <h1> <b> 看看這一個個由近而遠的沙漠遮陽棚,是不是富有節奏和韻律?如不及時納入鏡框,將是景觀和視覺的浪費。</b></h1> <h1> <b>騎駱駝,應該是沙漠游玩最本色的項目之一。經詢,這里供游客騎行的駱駝有四百頭,旺季每天得載客行走沙漠二、三十趟。游客等隊大約二、三十分鐘,騎行一圈不過十分鐘。我們也各自“親自”了一回。</b></h1> <h1> <b>旅游當日氣溫記錄:</b></h1><h1><b> 武漢:陰,19~29℃<br></b><b> 達拉特旗:晴轉陰,揚沙,12~27℃<br></b><b> 感悟:同樣在內蒙古,昨天還大約在寒冷的冬季,今天就幾乎跳躍進暑熱的夏季。<br></b><b> 昨天,站在草原旅游的角度來說,我們似乎來早了。今天站在沙漠游客的角度來說,我們來得正是時候。真要是七、八月份來此,會不會成為“烤紅薯”亦未可知!<br></b><b> 難怪導游介紹內蒙的季節特征時說:不是在冬季,就是大約在冬季!</b></h1> <h1> <b>這可是富有刺激的游樂項目,上爬下滑、傾斜旋轉,可惜12歲以下和65歲以上的游客被善意地“如另冊”,我們只能在一邊“掛眼科”。</b></h1> <h1> <b> 面對這場景,腦子里冒出兩個字的詞“壯觀”,四個字的詞“一望無際”。</b></h1> <h1> <b>面前的沙漠,近處的面層大風吹出的紋理清晰可見,遠處的面層被大風肆意堆積得有高有低。</b></h1><h1><b> 大風不就是天然的雕刻師嗎!?</b></h1> <h1> <b>下午的五點多鐘,斜陽下的沙漠波紋清晰可辨、明暗對比鮮明、駝隊有序前行,富有詩意。</b></h1> <h1></h1> <h1><b> 暮色漸濃,駝隊返回駐地。</b></h1> <h1></h1> <h1><b> 騎行駱駝,由遠而近,構成鮮明的縱深感。有高有低、有遠有近、有大有小、有陽有陰!</b></h1> <h1></h1> <h1> <b> 踏沙遠去的駝隊。</b></h1> <h1></h1> <h1> <b>大起大落卻又平滑順適,彰顯了大自然的造化,也映襯了人類的渺小。</b></h1> <h1> <b> 沙漠游子,自得其樂。</b></h1> <h1> <b>記錄,不可錯失!</b></h1> <h1> <b>如果不與沙漠、駱駝合影,就對不住此行了。</b></h1> <h1> <b>難道沙漠也有令人返老還童的魔力? </b></h1> <h1> <b>沙漠,孩兒們發揮玩興和想象力的天然課堂。</b></h1> <h1></h1> <h1> <b>難道沙漠也有令人煥發青春的魅力?</b> </h1> <h1> <b>夕陽西下,風借沙勢,沙助風威,團隊限時游玩,游客逆風回返。</b></h1> <h1></h1><h1> <b>此時此情此景,我們的導游也說是他多年沒有遭遇的。感覺狂風橫掃(絕不是“斜吹“),細沙打人,口罩形同虛設,沙子還是從側邊闖入口鼻。游客們可不是笑瞇了眼,而是被風沙吹瞇了眼。與一時失聯的隊友電話聯絡,狂風呼嘯的聲音,接聽到的只能是斷斷續續、模糊不清的幾個詞。<br></b><b> 下山的索道因沙塵暴臨時停開,不幸被滯留沙山上的,包括我們在內的好多游客,被臨時安排的大客車接下山。對比懸掛在索道上一任夜色籠罩、風吹沙打,等待救援的游客,我們是幸運的......<br> </b><b> </b></h1><h1> <b> 沙塵暴突襲時,在漫天風沙的不利條件下。人們興致全無,我是秉性難改,瞅空搶拍混沌狀態的景區。</b></h1> <h1> <b>老天不相信抱怨。突如其來的異常氣候,不在旅游行程的安排之內,卻豐富了我們的經歷和回味。有驚無險,我們南方游客花錢也買不來的體驗!</b></h1><h1><b> 心態很重要!苦中也有樂!<br></b><b> <br></b><b> 沙塵暴突襲時,拼圖上圖是懸停于索道半途空中的一個個游客。下圖是慌亂不堪的游客。</b></h1> <h1><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三、代表景致</font></b></p><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敕勒川是一個地名,位于陰山地區。敕勒人的民歌《敕勒歌》從南北朝傳唱了千百年,里面的歌詞“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精煉而又生動地描述了我國北方草原的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全景圖。</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b></div><p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這里拍攝的畫面還是微微吐綠的荒草地,富有民族特征的墻體固然壯觀,生機盎然的景致還羞答答地沒有現形。不能不是一個遺憾!</b></p></b></h1> <h1></h1> <h1> <b>下面幾張陰山山脈的照片,在行駛的大巴上,用手機隔窗抓拍的。還是用幾個詞來精準描述:</b></h1><h1><b> 雄渾又秀美!俊朗又壯麗!</b></h1> <h1> <b>橫亙的陰山山脈,將內蒙古的畜牧區和農業區劃分開來。使得蒙古人民有了兩種不同的生產、生活環境。</b></h1> <h1> <b>能夠在疾駛顛簸的車窗里,手機拍攝這壯麗的山體,難免喜出望外、沾沾自喜,特此自我表揚,以資鼓勵。</b></h1> <h1><p></p></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四、康巴什</font><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 康巴什是鄂爾多斯市是一個行政區,也是我們這回旅游觀覽的一個項目。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大興土木及其成果有目共睹,城市建設神來之筆絕非屈指可數。</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在鄂爾多斯機場,我無意中看到的一個燈箱廣告,有文字“國家唯一以城市核心區申報的4A及旅游區”!這里作為4A級旅游項目,實屬罕見。</b></div></b></h1><p></p><p></p><h1><b> 下圖是鄂爾多斯大劇院,采用了蒙古族特色的帽子形狀。圖為大巴上手機隔窗拍攝。 </b> </h1><p></p> <h1> <b> 下圖是鄂爾多斯圖書館,采用了開卷的圖書造型。圖為大巴上手機隔窗拍攝。</b></h1> <h1> <b>下圖是的鄂爾多斯博物館,采用了寓意積淀深厚的巨石造型。圖為大巴上手機隔窗拍攝。</b></h1> <h1> <b>鄂爾多斯市政府大樓前,是寬闊的成吉思汗廣場。廣場里有四座大型的青銅雕塑,謳歌的是蒙古族最為輝煌的歷史篇章、最為偉大的歷史人物。</b></h1> <h1> <b>成吉思汗廣場的對街是雙駒廣場。</b></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 <b> 或許屬于個人過敏,感覺在優美的城市之心排列這樣一條“依法掃除黑惡勢力”,似有煞風景的感覺。就像高級酒店張貼“謹防錢財被盜”,TAM廣場出現“堅決掃除黃賭毒”一樣。標語本身沒錯,擺放位置欠妥。聊作個人善意的提示吧。</b></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b06fbb">五、其它零散采風</font><br></b><b> 以下是大型企業投資興辦的內蒙古文創館,大投入、大手筆、大展示,比較高大上,在此不作詳述。</b></h1> <h1></h1> <h1> <b>內蒙古佛教文化博物館,氣場大,僅在外面做了拍攝,內部不宜拍攝。</b></h1> <h1></h1> <h1> <b>清代固倫格靖公主,是大清滿族與蒙古族通婚結親的代表之一。公主府作為歷史遺跡,泛泛觀賞,知之即可。</b></h1> <h1> <b> 節日期間,人們在游覽景區的同時,自身也構成了動態的景觀。細細觀察,也是一種滋味。</b></h1><h1><b> 圖為抓拍的響沙灣風景區蛇形通道里一組鏡頭:拖著嬌娃、帶著寵物狗、扛著女兒、抱著奶娃跟隊前行。</b></h1> <h1> <b> 下面是景區游客形形色色的防御日曬、風沙、寒冷的“包頭”,紗巾、魔術巾、太陽鏡、護目鏡等等,也成了別樣風景。</b></h1> <h1></h1> <h1></h1> <h1> <b>結伴出游,合影是不可缺少的。這張合影雖無景點特征。好在畫面干凈無雜。</b></h1> <h1> <b> 在地處高位的沙丘上,請拿單反機(靠譜)的游客幫助我們拍的合影照,后面遠處的游客猶如芝麻點點,可見場景之廣闊。</b></h1> <h1> <b> 離開內蒙古之前,在鄂爾多斯機場,候機廳的穹頂上高懸這一面國旗,傳遞出非比尋常的震撼力,當然要拍照留念。</b></h1> <h1> <b>乘機安抵武漢天河機場。武漢地鐵里,時間指向5月3日的晚間9點鐘,乘客不多,這個車廂正好被我們“壟斷”,我請來小帥哥給我們8人團隊拍了一張內蒙古旅游順利歸來的合影照!</b></h1> <h1><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后記</font></b></p></h1><h1> <b>旅游有見聞,照片能記錄。時間易流逝,光影可留存。記憶會淡薄,美篇助回味。<br></b><b> 本篇照片均為實地手機拍攝,有景物、有活動、有感受,如實記錄而已。權作自我回憶(算作二次、三次精神旅游)和他人分享。瑕疵難免,唯望幫助糾錯指正。<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 color="#b06fbb">2021.05.15.</font></b></div></b></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宁|
安图县|
康定县|
乌海市|
竹山县|
临安市|
尼勒克县|
彩票|
邹平县|
衡山县|
城口县|
石城县|
太和县|
成安县|
南京市|
建宁县|
蓬溪县|
台安县|
九龙县|
莱芜市|
巩义市|
锡林浩特市|
隆尧县|
雷州市|
渭源县|
磴口县|
重庆市|
天峻县|
金寨县|
上思县|
外汇|
武安市|
龙井市|
扶绥县|
石林|
东阳市|
广东省|
福贡县|
会宁县|
育儿|
日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