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桂西滇東邊界行

天地輿圖

<p class="ql-block">滇桂邊陲,地處中國廣西、云南兩省(區)與越南北部國境的交界點。北回歸線從這里穿過,形成了獨特的氣候與植被。而在地質構造上,這里為越北地塊與華南次大陸的耦合點(屬印支期前陸褶皺沖斷帶);地貌則由滇東南六詔山余脈往東之延伸;珠江水系(西江干流)上源剝隘河-馱娘江等河道也自滇東六詔山脈而發源,并向東蜿淌入桂,構筑了生態水系群。正值初夏,利用假期,從巴渝嶺谷出發,越大婁山脈,上云貴高原,一路南行來到桂西峰叢密林,探尋滇桂及中越邊界一帶的自然風貌,感受邊關人文精彩。</p><p class="ql-block">此次行程的路線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我們此行第一站,來到位于廣西西北部的百色市,這里地處桂、滇、黔三省(區)結合點。珠江水系(西江干流)上源郁江支流—剝隘河在市區與澄碧河匯流后始稱“右江”,百色進而也作為了右江一帶的區域中心城市。</p><p class="ql-block">百色市區江濱公園,澄碧河與剝隘河的匯流處。兩河相匯后,遂稱“右江”繼往東流,這里使得右江一分為二,以江濱公園為界,綜合三段上游干支水系稱謂,衍生出“三江口”的專名空間。類似宜賓合江門(長江上游金沙江與長江專名干流以及支流大渡河的交匯處)</p><p class="ql-block">江濱公園的廣場石碑上,還矗刻著一塊百色與周邊城市的區位關系圖。</p> <p class="ql-block">右江(剝隘河)上游方向,百色中心老城區就位于河道西側,植被點綴著人行道路,一座綠意盎然的生態型城市。</p> <p class="ql-block">百色老城里的“解放路步行街”,整體彰顯嶺南“騎樓”建筑風貌。這條騎樓步行街沒有受到太多景區商業氛圍的影響,街道兩側以服務于市民生活的藥店、電器行、餐飲鋪、小商店等交易場所為主。機動車輛只允許摩托通行。</p> <p class="ql-block">粵東會館(紅七軍指揮部)、靈洲會館等歷史老建筑都集中在了這條街上。街區南側可直通位于三江口岸畔的“大碼頭”(紅軍碼頭)。</p> <p class="ql-block">這條騎樓街區在某處題詞上也突出了“民國風”。</p> <p class="ql-block">粵東會館由旅居百色、行途右江的廣東商人建于清代康熙年間(公元1720年)。建筑坐東朝西,以前、中、后三大殿為主軸,兩側配以相對稱的廂房和廊廡,占地面積約233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660平方米。粵東會館布局完整,結構嚴謹,雕梁畫棟、古樸幽典,融古建、書法、雕刻、繪畫藝術于一體。其天井、廳堂、閣樓、月門、甬道、青磚,無不展現著嶺南建筑之藝術特色。</p> <p class="ql-block">粵東會館正面。屋頂為硬山式磚木結構,正脊上側鐫雕歷史人物典故,堪琢古建筑之精美!</p> <p class="ql-block">粵東會館內的百色古城廓模型沙盤。城垣圍墻環繞,便于防守。城外(東)自清代中期以來<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由碼頭而興盛的順城聚落作為了城市主體功能區,得到集中式發展。</span></p> <p class="ql-block">粵東會館的內部正廳。</p> <p class="ql-block">粵東會館內部正廳的殿堂。1929年底,百色起義時的紅七軍指揮部即設在會館內,由此而成為“革命文物”。依托其會館本身舊貌,又增添了許多與百色起義、右江根據地創建所相關的圖片、文字、物品類介紹,正廳殿堂則用蠟像生動還原了百色起義發動時的領導者決策過程。這座在歷史環境下修造的商貿建筑“演升”為了革命事件紀念場所。</p> <p class="ql-block">位于解放路步行街與中山一路交叉口的“靈洲會館”。大門關閉,沒有進入參觀,只能在外邊拍攝看看。</p><p class="ql-block">靈洲會館緊靠粵東會館,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91年),清代光緒年間(公元1876年)重修,系廣東新會商人捐資興建,用作廣東新會商人往來百色歇腳住宿、匯聚議事之所。為三進五間磚木結構的四合院式建筑,硬山頂,穿斗式梁架。脊檐、梁柱多飾以石雕、瓷塑等,具有典型的嶺南古代建筑風格。占地面積約860平方米,保存完好。靈洲會館的存在,是當時百色城經濟繁榮的證明,更是對百色城三省交界中心城市,右江流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離開解放路步行街,徒步走過中山橋,上跨右江(剝隘河)支流澄碧河,往南拍攝“三江口”方向的城市風貌,建成區置身于這片山青水秀的環境中。</p> <p class="ql-block">沿著臺階登步至澄碧河東岸的后龍山,高23.9米的“百色起義紀念碑”就矗設在山頂。山頂也可眺望百色市中心老城。</p> <p class="ql-block">后龍山下是城東大道與中山一路(中山橋)的交叉街口。路口紅旗上為某前領導人對百色的題詞。</p> <p class="ql-block">從后龍山經“世紀銅鼓樓、紅軍鐵索橋”可徒步至迎龍山,這里有百色起義紀念館與扶貧攻堅展示館。在起義紀念館的平臺上,遠眺百色城市天際線。</p> <p class="ql-block">百色起義紀念館內的“紅七軍小長征”路線示意圖。</p><p class="ql-block">1930年11月-1931年7月間,紅七軍從廣西西北部右江流域出發,途經桂、黔、湘、粵、贛5省,越五嶺逶迤,經千里轉戰,歷時大半年,到達江西南部贛江流域的中央蘇區。被中革軍委授予“千里來龍”之榮稱! ???</p> <p class="ql-block">如果說起義紀念館內了解歷史的話,那么脫貧展示館里則多了不少地理元素。特別是一些涉及交通建設、產業發展、農村變化等方面的內容。如這條“弄福公路”位于百色市凌云縣境內,為了打破大山的守望,當地人歷經艱難險阻,建造了這段全長30公里的人間奇跡!特別是圖中左側那段“之”字型盤山展線,在高落差的陡崖處全用水泥柱子依次支撐,以架空穩固,共有12個高架回轉彎,并從海拔300米盤旋至1200米。險路在桂西喀斯特峰叢中蜒繞,連接著大山里閉塞鄉村與外部世界之間的便捷通達。</p> <p class="ql-block">迎龍山下,城東大道與站前大道交叉口的“南昆鐵路建設紀念碑”。目前紀念碑所在的公園正在進行改造,無法進入參觀,只能在附近平臺上眺望。</p><p class="ql-block">1997年3月18日,南昆鐵路全線鋪通慶祝大會在百色市隆重舉行,同年12月正式開通運營,百色由此進入鐵路時代。2015年底隨著云桂鐵路(南寧-百色段)開通,百色又擁有了高鐵過境(普高同站)。</p> <p class="ql-block">在從市區拉域大橋離開百色之前,眺望右江下游方向。江畔碼頭,船靠泊津,隱約呈現出右江航運繁盛時,百色“通衢滇黔,銜連桂越”的轉口景象。</p> <p class="ql-block">結束了對百色市區的探尋后,乘車沿G69高速南下靖西,來到位于靖西市區南側約9公里的舊州鎮游覽。舊州為唐代所置“歸淳羈縻州”的治所而故名。宋末江西廣豐縣義士張天宗起兵抗元失敗,率眾西退至此落居屯墾,建立“順安峒”,以“開阡陌、辟田園、建房舍”,實行“亭田制”,并設鄉塾延師教授子弟,更與當地山民融合生息,遂被眾推為“峒官”,漸成地方土司領域。張氏傳位五代,共歷133年。元代改“歸順羈縻州”;明代改“歸順土州”;清代中葉改土歸流,稱“歸順州”,治所由舊州北遷今址。清末升直隸州;民國元年廢州置歸順府,民國二年以地處廣西之西,取“安定西陲”之意而更名為“靖西縣”。</p><p class="ql-block">譚其驤版《中國歷史地圖集·明代卷》中對靖西舊域“歸順州”的沿革信息標注。</p> <p class="ql-block">舊州鎮地處喀斯特峰叢槽谷間,山巖秀麗,水潤倒影,素稱“小桂林”。目前古鎮街區經過一番修復打造后,已成為了“圈地式”景點。</p> <p class="ql-block">舊州古鎮的標志性建筑便是這座文昌閣。</p><p class="ql-block">舊州文昌閣由清代乾隆年間募集地方人士捐款建造,供奉文昌帝君,為考學求祈福。閣樓修筑了三層,寬與進深均為3.6米。閣門朝西北,西臨舊州東街尾,青磚木架結構,四邊形,四角攢尖頂,閣樓脊頂正中間置葫蘆形寶剎。在嶺南喀斯特峰叢環境中,舊州文昌閣點綴其人文營造精髓。</p> <p class="ql-block">三層閣樓中,第一層高7米,西北面開一卷拱門,原有清代嘉慶年間知歸順州宋慶和攥書匾額已毀;第二層與第三層分別高3.5米與4.3米。四壁分別還有橢圓形窗,閣內還點飾著花木鳥獸彩畫。文昌閣亦是舊州保留最為完整的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舊州鎮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峰叢間的田園洼地里耕種有水稻、玉米、豆薯、甘蔗類農經作物。世居在右江流域的壯族人根據自身民族語言,把水稻田稱做“那”,由此衍生出了以稻作栽培、依稻屯駐、祭祀稻神為一系列的“那文化”展示。還在這個區域形成了許多“那”字地名,如那坡縣等。</p> <p class="ql-block">從舊州古鎮返回靖西市區后,又到城內簡單轉了轉。在市人民會堂前,看到了一尊銅牛雕像,原來是為紀念靖西撤縣設市而立,也算作為與行政區劃調整相關的一處實物見證。2015年9月,根據民函【2015】247號的批復內容,撤銷靖西縣,設立縣級靖西市,由百色市所代管(同年12月正式掛牌)。靖西經濟情況其實很一般,設市應該是為依托邊貿口岸基礎,打造泛亞南向通道上的陸路節點。</p> <p class="ql-block">航拍視覺下的靖西市區。靖西城居處在峰叢環繞的溶蝕盆地中,以“繡球大道、壯錦大道、鳳凰路”支撐起路網主框架。其中繡球為壯族人的吉祥物,也是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信物。靖西所產繡球小巧玲瓏,色彩鮮艷,為饋贈裝飾之精品,因而這里也被稱作“繡球之鄉”。</p> <p class="ql-block">離開靖西,繼續南下,到達了G69高速的終點站—龍邦口岸。之后將開啟我們此行的一段國境公路行游之旅。</p><p class="ql-block">龍邦收費站,G69高速公路從塞上江南銀川出發,經隴東臺塬、關中盆地、秦巴山區、峽江嶺谷、云貴高原、桂西峰叢,終抵于此。</p> <p class="ql-block">龍邦口岸所在的基層政區屬“靖西市龍邦鎮護龍村”,是一座扼守國境邊關的行政村,<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村委會直面口岸邊檢大樓。</span>“護龍”意為“守護龍邦”。</p> <p class="ql-block">遠處是龍邦口岸越南一側新落成的邊檢大樓,近距離的塔吊原是中國一側的邊檢大樓,但最近已被拆遷,計劃在原址修建一座新樓,與越方相對遙望。</p> <p class="ql-block">越南邊檢大樓與背后的孤矗峰叢。越南一側與中國廣西龍邦口岸相對應的是“高平省茶嶺縣雄國口岸”。</p> <p class="ql-block">鐵圍欄外側(越境)的“中越”兩國第740號界碑。內側(中境)的水泥小路是巡邏道。</p> <p class="ql-block">站在護龍村的平臺上近距離眺望越南境內的人文聚落與自然峰叢。龍邦口岸與越南高平省茶嶺縣相鄰,再繼續往南就是高平省會高平市。</p> <p class="ql-block">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口岸暫時處于關閉狀態,沒有看到車水馬龍、邊民互市的熱鬧景象。</p> <p class="ql-block">龍邦街為靖西市龍邦鎮駐地,距離口岸約2公里。龍邦狀語意稱“桄榔樹的山弄”,因地處中越邊境,清代即在此設立戍防關隘,并開展邊貿互市交易,為竹木、金銀花、木菠蘿、山楂等山貨物資集散地。場圩南側還有金雞炮臺等歷史古跡。</p> <p class="ql-block">從龍邦街出發,先經界邦村,這里是龍邦口岸的大宗貨物出入境通道,并建有物流園區。過界邦村后,正式踏上了中越沿邊公路最后170公里的西段(龍邦-弄合)旅程。</p> <p class="ql-block">中越沿邊公路主要是指中國廣西與越南北部國境線相鄰的車行道路,2002年底全線貫通。原為廣西325省道,現升級為了219國道。起于東興市東興鎮竹山村,折向西北行,蜿蜒穿越在喀斯特地貌的崇山峻嶺中,至那坡縣百都鄉弄合村滇桂界結束,全長725公里。沿途地貌單元豐富,時常會出現“峰叢洼地、丘嶺緩壩、山脊崖線”等景觀形態。廣西幾處著名旅游地—友誼關、德天跨國瀑布等,都分布在此公路沿線。另在靖西與那坡所交界一帶山區間,還有較大的高落差起伏。</p> <p class="ql-block">中越沿邊公路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均屬低緯度與低海拔區域,具有“植被茂密,水潤充足,日照輻射較大”等自然特點。特別是在500米以下的丘陵河谷地區,分布著深厚肥沃且帶酸性的赤紅壤,適宜香蕉、菠蘿、甘蔗、芒果、荔枝、檳榔等熱帶農經作物耕種。</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段較長的公路陡坡,此處緊鄰越南邊界線。汽車廣播里還可以聽到越南的電臺節目。</p> <p class="ql-block">遠處山脊上的白色帶狀線條,就是中越邊界的圍欄墻,白線外側的群峰,已屬越南境內。如今正值疫情防控期間,邊界圍欄墻更起到了大作用。公路緊鄰邊界一帶的檢查也非常嚴格。</p> <p class="ql-block">一處山坳坡丘中的村莊聚落,附近多為玉米種植。</p> <p class="ql-block">來到了一座低緩的山脊埡口上,這里便是靖西與那坡的縣際交界處。左側山坡上貌似種植的茶葉。</p> <p class="ql-block">群峰山巒環峙,再配上茂密綠色植被,沿邊公路的景觀魅力就在于此,因而號稱“陸地上的千里漓江”。</p> <p class="ql-block">過靖西、那坡縣際邊界線不久,順山脊一路而下來到了位于河谷中的平孟鎮。平孟是那坡的國際邊貿口岸(2016年才開通),這里與越南河廣縣相鄰,距那坡縣城76公里,日照較強,非常炎熱。</p> <p class="ql-block">居處在河谷峰巒下的中越邊境城鎮—平孟街。清末廣西邊防督辦蘇元春就在這里設立了“平孟對訊分署”,并于場鎮周邊地勢較高的弄平、天池等山頭上架設炮臺,以戍衛邊防。現留存弄平炮臺遺址一座。</p> <p class="ql-block">平孟口岸的邊檢大樓,目前口岸暫時處于關閉狀態。越南方面在南邊所對應的則是“朔江口岸”。</p> <p class="ql-block">平孟河從口岸流出國境。這條河發源于平孟鎮北側的谷丘屯,屬左江的上游源頭。其流徑也很有意思:從平孟街進入越南后,稱為“平江”,途經了越北重鎮高平市,后于龍州縣水口關再次流入中國,終至龍州縣城與平而河共同匯注為“左江”,是珠江流域跨越中越國境的一條大水系。</p> <p class="ql-block">平孟口岸的驗貨場,于2019年投入使用。遠處還依稀可見越南境內的彩繪住房。邊民互市也在驗貨場旁邊進行,目前都暫時停止了。</p> <p class="ql-block">離開平孟,繼續西行,進入那坡縣南部百南河、百都河一帶的坡谷漫灘。沿邊公路在這個區域距離中越邊境線就相對較遠了,四周山勢依舊綿亙起伏,環境中也呈顯出較高的熱量與濕度。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岸畔的階臺上,使農產作業的積溫條件非常好。</p> <p class="ql-block">那坡縣南部山體,屬云貴高原六詔山往東延伸之余脈。以三疊紀與泥盤紀的砂巖、頁巖及泥巖質土山所構成,并間雜石山。山峰海拔約700-1600米,山麓前側坡度陡峭,僅在平緩的坡臺上分布著村莊與農田。整體環境閉塞,位置遙遠偏僻。正因為如此秘境,才會吸引各地游客自駕前來探尋體驗峰林河谷之美。</p> <p class="ql-block">在經過了那坡縣南部峽貌景觀—“老虎跳”后,又開始攀登一段山脊,上至脊頂,就到了云南與廣西的省際交界處—百都鄉弄合村歪鄧橋,這里也是全長725公里廣西沿邊公路的終點(圖中右側崖壁上還刻有相關字體標識)。</p> <p class="ql-block">經過大半天的舟車勞頓,在此小歇休整,探尋一下周邊風貌。這里南邊不遠處就是越南國境線,也算是兩國四省(區)四縣的交界點了。</p><p class="ql-block">兩國:中國、越南</p><p class="ql-block">四省(區):中國廣西/云南,越南河江/高平</p><p class="ql-block">四縣:中國那坡/富寧,越南苗旺/保樂</p><p class="ql-block">此外按照中國的區劃體系,還要加上百色、文山兩個地級行政區。</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終于看到了由官方所矗立的兩省(區)正式界樁。此次邊境行程,國際界樁看了好幾個,而國內省際界樁僅看到了兩個(另一個是在八渡南盤江碼頭)。界樁廣西一側,那坡縣民政局將《行政區域界線管理條例》第5、6條中涉及邊界標識(即界樁)的條款截取了下來,貼刻在崖壁上,作為其法律依據而公示。</p> <p class="ql-block">桂滇省際處還有一條小河溪從山上流淌而至,侵蝕著這段崖壁,并形成了一段小瀑布,甘霖奔涌茂林間。</p> <p class="ql-block">瀑布流水穿過歪鄧橋,匯集成一座池潭。居住在附近的人們也到此野炊玩樂,于山水間享受著假日里的閑暇時光。</p> <p class="ql-block">廣西沿邊公路在歪鄧橋結束了,但219國道則將向廣袤的中國西部繼續延伸。而我們也從這里進入云南,開始了對文山州的探尋之旅。</p> <p class="ql-block">219國道進入云南境內后,幾乎是穿行在山脊頂端,并再次靠近中越國境線。我們很快來到了云南境內的邊貿口岸—富寧縣田蓬鎮。</p><p class="ql-block">田蓬鎮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富寧縣西南部約70公里,場集坐落在中越邊境的大山盆壩中,國道G219線穿鎮而過。地名源自中越山民早年在此搭棚暫居屯墾,得名田棚,后衍稱為“蓬”。清設田蓬哨,后廢哨設汛。曾一度游離于境外,清末勘界回歸,民國置鎮。1996年批準設立對外口岸(1998年正式開關)。</p> <p class="ql-block">田蓬屬山地濕熱氣候區,年均降水量較大(約1200毫米),宜林面積廣闊,附近種產有玉米、水稻、油茶、核桃等農經作物。田蓬因處在國境口岸上,雖為鄉鎮,而前綴專名亦冠稱為“中國”(未加帶縣級),自上宣示主權歸屬,而下以聚落概念標識我方城鎮指向。</p><p class="ql-block">目前田蓬口岸也處于暫時關閉狀態,并利用關停間隙在進行升級改造。</p> <p class="ql-block">在田蓬鎮稍做短暫停留后,西行至南利河,進入麻栗坡縣境內。南利河屬紅河流域盤龍江(瀘江)水系一級支流,發源于云南省文山州硯山縣城南側姑娘山,上源約有3公里地下暗河,出伏露天后自滇東南高原丘臺蜿流至中越邊界的崇山峻嶺中,再由富寧縣田蓬鎮流入越南境(越境稱為儒桂河),終在越南宣光市匯注瀘江。南利河在中國境內全長約185千米,流域面積約3716平方公里。河流沿線目前已開發梯級(小寨)電站。其中富寧與麻栗坡兩縣交界處為“南利”專名始稱。輕舟船舶在河道岸畔開展作業化管理。雖然進入了麻栗坡縣境內,但麻栗坡縣域東西方向縱長,南利河橋頭到麻栗坡縣城還有100多公里,而且在全程都走國道的情況,還需耗費很長時間才能到達。</p> <p class="ql-block">經過在夜間連續趕路后,我們終于到達了麻栗坡縣城。當日行程勞累,很快便入睡,待次日一早再游覽拍攝縣城。麻栗坡位于云南省東南部,屬文山州轄縣,并與越南河江省相鄰。“因附近出產麻栗樹,以街市聚落建于山坡而得名”。這個地方非常偏遠閉塞,但在四十多年前的那場戰爭中,這里出鏡率非常高。許多人也是通過這場戰爭而知道了這個地名,并熟悉了這個地方,甚至很多人一生的情結也耕植于此。位于縣城北邊的烈士陵園,即是對此深刻的紀念!</p> <p class="ql-block">麻栗坡縣城位于山峰環繞的谷壩里,街區空間狹窄,城市功能集中。老城東面的“大王巖巖畫”為云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產,并“代表著一種巨大原始創造力”,刻畫了禮儀、祭祀、崇拜等幾大內容,風格獨特,具有考古類藝術價值參考。縣城中心的休閑廣場,也冠稱為“大王巖”。</p> <p class="ql-block">離開麻栗坡縣城,我們沒有立即北返,而是繼續南下,前往此行最后一座邊境口岸—天保進行探尋。從麻栗坡到天保38公里,全程下坡,目前修建了快速路通達。這條路也是246國道(遂寧-麻栗坡)最南端的組成部分。天保位于六詔山余脈—老山腳下,屬麻栗坡縣轄鎮。這里又稱“船頭”,相傳清末法軍沿瀘江-明江(盤龍江下游)北上,在經過天保附近一個叫做“貓貓跳”的小地名時,行載之船遇激流險灘,無法前進,便在此掉頭南返。之后人們遂將法軍船只掉頭南返的地方稱做“船頭”。“天保”得名,則是因這里也成為了抵御入侵的“天然保護屏障”,而典故延傳至今。</p> <p class="ql-block">與天保口岸對應的是越南河江省清水河口岸,出境后到河江市區僅20多公里,比到麻栗坡縣城還要近。</p> <p class="ql-block">盤龍河在天保口岸流入越南境,那邊先稱為“明江”,納接錦江后又稱為“瀘江”,后于富壽省越池市匯注紅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盤龍河上游,中國方向。盤龍河古名“壺水”,發源于云南省紅河州蒙自市,流經文山州大部分區域,也被譽為了文山州的一條母親河。</p><p class="ql-block">天保鎮處于低海拔河谷中,氣候環境濕熱,雖然日照不強,但顯得非常悶。街區行道樹上還栽植著芒果。</p> <p class="ql-block">天保口岸的邊檢站。目前中國一側口岸關閉,越南一側卻看到有大貨車仍在工作。</p> <p class="ql-block">天保口岸的文化墻。右側圖片是海拔1484.48米的老山主峰。我們來天保之前,咨詢了麻栗坡縣人武部的值班人員,老山戰場遺址因疫情關閉后還未開放,我們也只有通過文化墻上的圖文信息來進行了解。</p> <p class="ql-block">結束對天保口岸的探尋后,我們開始北返。并從海拔僅107米的盤龍河谷地(天保口岸處,也是文山州海拔最低點)一路向上攀升,經麻栗坡縣城、西疇縣興街鎮,遂由河谷地帶進入到了云貴高原東端,跨越其地貌單元。中午來到海拔約1260米的云南省文山州府—文山市,在此做午餐休整,接下來的目的地是前往文山州丘北縣,體驗那里新開通的一條有軌電車。2010年文山撤縣設市,目前城市框架拓展得非常大,街道兩側高樓林立,一座邊陲大城正在崛興!</p> <p class="ql-block">位于文山市區東側,東山公園頂端的“文筆塔”。此塔分為新舊兩版,舊塔建于清代康熙年間,為平水患而修筑。塔高七層,約19.33米,曾有“雁塔秋風”,古稱“文山八景”。塔身此后歷經風雨剝蝕,漸漸坍塌,民國時期被全部拆除。1998年又按照舊塔原樣復建,矗屹于東山之上。</p> <p class="ql-block">與東山文筆塔相對應的盤龍公園,位于文山中心城區。老曲橋+舊亭臺,作為了文山人曾經休閑游樂的青蔥回憶。目前盤龍公園正在進行整體改建,按照規劃將打造成一座生態濕地公園,以“文山印象,鳳舞盤龍”為核心主題。</p> <p class="ql-block">在文山城北,高速公路收費口的山脊上拍攝的市區局部。這個角度主要是看城北行政區,而老城及商業區主要分布在城南。2016年底昆明-南寧的云桂快速鐵路開通運營,這條鐵路經過文山州北域的丘北、廣南,以及東邊的富寧,設有富寧、廣南縣、珠琳、普者黑四座車站。但卻沒有經過市區,市區城市規模較大,又作為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暫時不通鐵路,稍帶有些遺憾。好在規劃中的蒙自-文山鐵路,已開始了前期工作,期待能早日開工建設,以完善滇桂路網。</p> <p class="ql-block">從文山市區出發向北,經硯山縣,到達了丘北縣城南側約10公里的普者黑火車站。丘北有軌電車的起點就位于這里。當年云桂鐵路途經丘北縣的站點名稱,即以普者黑這座景區專名而設定。</p><p class="ql-block">丘北有軌電車,南起普者黑火車站,北至普者黑景區游客中心,并在人民醫院分岔支線到達縣城椒蓮廣場,線路全長13.9公里(含支線),沿途設有車站11座。其中正線稱“4號線”,支線稱“5號線”。2021年4月初已開始載客試運行,對我們來說正好趕上趟了。</p><p class="ql-block">普者黑火車站廣場旁,一列正待始發的有軌電車。</p> <p class="ql-block">丘北有軌電車一共有4列編組,采用高架與路面兩種模式,半獨立路權(途經部分路段時需等待紅綠燈),最高運行時速70KM/h,車輛供電方式為超級電容儲能。</p><p class="ql-block">人民醫院“換乘”站,一列從火車站方向始來的有軌電車。</p> <p class="ql-block">在人民醫院換乘支線(5號線)前往椒蓮廣場,中途經停行政中心。有軌電車穿行于縣城的主干道—迎賓路,丘北也成為了全國首座開通有軌電車的縣級城市。</p> <p class="ql-block">椒蓮廣場位于縣城中心,是連接錦屏老城與行政新區之間的重要節點場所。縣城支線通達到這里后,還可與城內其他公交方式開展換乘。</p> <p class="ql-block">從椒蓮廣場回到人民醫院后又換乘了前往游客中心的車,游客中心是正線(4號線)的終點站。目前看來,這條有軌電車主要服務于火車站與景區之間的游客通達,并屬于示范項目。</p><p class="ql-block">普者黑位于丘北縣城北側,是一座以巖溶峰叢、湖泊濕地、田園村舍等為主題內容的游覽景區,再加上近幾年某些影視劇與綜藝節目來此拍攝過外景,使得該景區在國內旅游圈還是小有名氣。也作為了文山州重點宣傳與打造的景點。</p> <p class="ql-block">黃昏夕照天際,正線與支線的換乘交叉口,一列從椒蓮廣場始往火車站方向的車,在此與高架下的“丘北”石碑相互映襯。</p> <p class="ql-block">結束了對丘北有軌電車的體驗后,我們乘著夜色出發,走老公路,越六詔山,過清水河,到達廣南縣城。次日對廣南老城進行了簡單探訪。</p><p class="ql-block">廣南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跨連滇桂,由文山州所轄。先秦時期,為西南夷·句町國(與夜郎國齊名)之地;西漢置句町縣,屬牂柯郡;從蜀漢到唐代,先后被“興古郡-寧州-盤州-南漢國”等建置及政權所轄;宋為邕州特磨道駐治;元設廣南西路宣慰司;明改廣南府,清置附廓寶寧縣,府縣同城;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存縣,但留稱府名,寶寧即改定廣南。1999年廣南被列入云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p><p class="ql-block">坐落在廣南老城北街的“儂氏土司衙署”,建于元代。該土司世襲27代,從元初到民國,歷經約600余年。目前衙署遺址為廣南一小教學區,只能在門口拍攝打點了。</p> <p class="ql-block">衙署南側的老街巷,建筑大都是鋼筋水泥的2-3層樓房,偶爾夾雜有一點磚混木結構瓦房。老城里除衙署外,還有文廟、玉皇閣、護國寺、皇姑廟等古建筑,其歷史遺存較為豐富。</p> <p class="ql-block">位于廣南老城核心的蓮湖公園。初為清代嘉慶年間所修筑的“承恩塘”,主要用于積蓄水源,并供城內居民飲用以及灌溉城外良田。民國中葉(1936年)以承恩塘為基礎開始修建公園,相繼建設了“連廊堤壩、亭臺樓閣”等構筑設施,然后又在池塘里載種上了荷蓮,全景賞析“蓮湖”畫卷。</p> <p class="ql-block">夏日荷塘含苞待放,且有文人作詩贊譽:“蓮湖倒影增亭秀,湖水澄清映月華”!</p> <p class="ql-block">廣南于明初洪武年間“建排柵為城,周四里,設西、南二門”。清代雍正年間砌筑磚城,辟開東/南/西/北方位四正門與小南門(便民取水出入)。清代乾隆年間增置寶寧縣后,形成了“府縣同治”的城廓格局,延續百余年。七十年代廣南城門全部拆除,部分墻體也混雜于老城居民區或作為道路路基。而以蓮池公園為中心,路網街巷環繞周邊,使老城整理肌理仍尚存彰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本廣南地方志叢書中的城廓地圖。</span></p> <p class="ql-block">離開廣南縣,我們沿著246國道北行,并經過了號稱“世外桃源”的壩美景區,這里也是繼普者黑之后,文山州所重點宣傳與打造的第二個自然類風光景點,仍以巖溶洞穴、峰叢峽谷、濕地湖泊、田園村舍為其特色。但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并非壩美,而是將前往廣西西北部的“西林、隆林、田林”三個縣,于返程途中做短暫停留。</p><p class="ql-block">云南廣南縣與廣西西林縣交界處的“安俑埡口”,屬六詔山北緣余脈,246國道呈緩坡穿埡途經。</p> <p class="ql-block">安俑埡口到西林縣城的距離。進入廣西后,地貌又從滇東高原盆壩過渡到了桂西峰叢山林。</p> <p class="ql-block">西林古屬“句町(國)縣”地;宋代至明代期間,先后設立有“上林山峒-上林長官司”等建置;清代中葉改土歸流后,定稱“西林縣”至今。西林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最西端,縣域東西長,南北窄;又以馬蚌鎮號稱“廣西西極”,并貼南盤江支流—清水江毗靠云南羅平。縣城八達鎮地處馱娘江(珠江水系·西江支流—郁江北源)西岸的一塊谷壩中。</p><p class="ql-block">西林縣城(老城)鳥瞰。</p> <p class="ql-block">246國道途經西林縣城時,正好盤繞著城外的山脊,而與城區形成高落差,部分路段就是天然的“瞰城觀景臺”。位于老城北側的行政中心區,現已入駐了部分縣屬機關事業單位。</p> <p class="ql-block">老城西側所拓建的新城(圖右),仍處在如火如荼的開發階段。新城布局有教育、醫療、文化等功能場所,同時也作為機關單位的規劃遷駐地,通過開發地產樓盤,拉大了城市框架。</p> <p class="ql-block">246國道從西林縣到隆林縣76公里,沿途為中低山區,道路盤繞,塵土較多。隆林縣為目前國內僅有的兩座“各族”自治縣(另一座是廣西桂林所轄的龍勝縣),“各族”即本地各民族人口比例相當,需實行聯合民族自治政策所設立。</p><p class="ql-block">隆林縣城坡度較大,這條“民族路”主干道,當做了環城路在使用。既然作為“各族”自治縣,地名中的“民族”元素在這里則必不可少。</p> <p class="ql-block">隆林古屬“句町(國)縣”地;宋代至明代期間,先后設立了“安隆峒、安隆長官司(治今田林縣舊州鎮)”等建置;清代中葉改土歸流后,置西隆州(治今縣),并升直隸州,領西林縣;民國元年改西隆州為隆林縣,屬百色行署專區。1953年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隆林各族聯合自治區(縣級)”,1955年改為隆林各族自治縣。隆林縣境內主要為苗/彝/仡佬/壯四個少數民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隆林縣政府大門,來到這里的必卯點。縣政府位于縣城西側一處高臺上,附近為老城內繁華的商業街區。</span></p> <p class="ql-block">隆林縣迎賓(一)路,作為主干道貫行縣城核心區域。珠江流域上源·南盤江支流—新州河穿城而過,另有一些小水系也在此納入,使老城被河道所分割,多由橋梁而連接城內人車通達。</p> <p class="ql-block">離開隆林縣城,我們前往此行最后一個探尋地—西林縣舊州鎮八渡碼頭與南昆鐵路(八渡)南盤江大橋。</p><p class="ql-block">G78汕昆高速公路雖然也途經隆林縣境內,但因地勢峻峭,峰叢阻隔,隆林高速路出入口設在了縣城東面約30公里的平班鎮,在此下道后,還要走較長一段省道才能到達。從隆林縣平班鎮上高速后折轉向東,在田林縣舊州鎮下道后,直行便到達位于南盤江邊的舊州八渡碼頭。在此可乘坐車渡,前往貴州省黔西南州冊亨縣。</p> <p class="ql-block">南盤江北岸的貴州省冊亨縣八渡鎮,岸畔標語上直接以省名垂直稱其鄉鎮,未冠稱縣級。而“八渡”在此作為專名,貴州一側為建制聚落與碼頭,廣西一側僅為碼頭。</p> <p class="ql-block">八渡碼頭每天有車渡和人渡兩種方式往返兩岸通行,車渡定有時刻,人渡則比較靈活,到了一定人數就會開船。</p><p class="ql-block">此時人行渡船已從北岸始來,南岸還停靠著一些漁民小船,現在雖為禁漁期,但她們卻沒有閑著,在等待一些空隙。</p> <p class="ql-block">南盤江上游(西向)與剛靠南岸的人行渡船。此刻雖然太陽當空烈照,但天上也積滿了云層,夏日嶺南的對流雨即將落下。</p> <p class="ql-block">南盤江下游(東向),遠處就是南昆鐵路跨越南盤江的八渡大橋,一會將近距離前往探尋。</p> <p class="ql-block">我們乘坐人行渡船到達了南岸的貴州省冊亨縣八渡鎮。廣西、貴州兩省區分別都在八渡碼頭擁有一艘車行渡船。今天是廣西的渡船在工作,貴州的渡船在休息。</p> <p class="ql-block">八渡碼頭的航運及陸路里程指向牌。左側(上游)的板壩碼頭,連接著隆林縣平班鎮與冊亨縣巧馬鎮;右側(下游)應該是冊亨縣的百口鄉百樂村碼頭,不知此牌是否標注有誤。北側龍灘,就是指的紅水河龍灘水電樞紐工程。南盤江與北盤江在貴州省望謨縣蔗香鎮融匯,同稱“紅水河”后向東南續涌,并成為珠江流域的上游正源。</p> <p class="ql-block">南昆鐵路還在八渡設有一座火車小站。1997年3月18日,南昆鐵路在八渡車站順利接駁,完成了全線鋪軌任務,同年12月正式開通運營。“八渡”即來自狀語“渡口”之意,貴州一側的八渡場鎮很小,僅一條約300米的街道,幾分鐘就能全部走完。</p><p class="ql-block">航拍視覺下的南昆鐵路八渡火車站(右側山脊上),航拍人:李璜</p> <p class="ql-block">我們從八渡鎮又乘坐渡船返回至南岸,此刻對流雨已經下了起來,在北岸碼頭短暫避雨停歇后,遂前往八渡南盤江大橋,做近距離的探尋。</p><p class="ql-block">南昆鐵路八渡南盤江特大橋,地處黔桂兩省區交界點,跨越貴州冊亨與廣西田林,大橋全長530.18米,是一座由部分預應力混凝土V形支撐連續梁橋(國內鐵路橋梁中率先采用此技術),1997年大橋建成后隨南昆鐵路同步投入使用。并榮獲了設計、建設、科技等方面的多項大橋。作為中國橋梁建設史上的精品工程,矗跨于南盤江畔!</p><p class="ql-block">遠眺視覺中的八渡南盤江大橋</p> <p class="ql-block">近距離視覺下的八渡南盤江大橋,大橋西側為南盤江支流—舊州河的融匯口。我們在此所尋找的最佳拍攝點是一處與大橋基本高度相平行的山腰間。這時恰好有一列客運火車通過大橋,便快速拍攝了下來。現代鐵路交通,高鐵動車占據著客運主導,而這類老線,主要承擔貨運功能,原本運行在此線的普速客運也大量減少(主要在夜間通行),能夠在大白天拍到客運列車通過此橋,實屬難得。另外根據時刻表停站再推算列車通過時間判斷,這趟列車應該是昆明—深圳東的K1206次。</p><p class="ql-block">結束對八渡碼頭與南盤江鐵路大橋的行攝后,我們從田林舊州鎮上高速,途經巧馬、冊亨、望謨、紫云、安順、普定、織金,當天入住黔西。次日早晨再出發,全高速順利返回,本次“桂西滇東邊界行”旅程全部結束。此行通過對嶺南西側較為深度的走訪,感受了自然與氣候上的低緯度形態,以及國境線、山區間的各類人文民族風情,在短暫的假期內,讓研學之旅,收獲精彩!</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沙县| 正安县| 万山特区| 客服| 通化市| 城口县| 芷江| 新化县| 正镶白旗| 林周县| 唐海县| 泗洪县| 南召县| 衡东县| 陆河县| 宣汉县| 独山县| 湘潭县| 合川市| 县级市| 克拉玛依市| 安丘市| 寿光市| 三河市| 汤原县| 通辽市| 大兴区| 屏东市| 思茅市| 佛冈县| 龙口市| 福清市| 阳城县| 台东县| 汶川县| 临沭县| 肇州县| 高雄市| 长顺县| 普兰店市| 苗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