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踏遍青山人未老——川西紀行之四 神秘的佛國

建安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下名山僧占多,川西更是如此。在川西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藏傳佛教寺院了。汽車行駛在路上,眼前時不時就會出現一座廟宇,至于路邊的佛塔、經幡、瑪尼堆,更是隨處可見。后來我們發現,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哪怕再小的村子,也一定會有一個寺廟,大地方就更不必說了。來到川西,仿佛進入佛的世界。</span></p><p><br></p> <p>西藏的佛教是在松贊干布時期,由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帶入藏地,后來逐漸流傳開來,并與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由于歷代統治者大力弘揚,西藏成了一個政教合一的社會,藏傳佛教也深深地融入藏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p><p>佛教有顯、密之分,藏傳佛教屬于密宗,也被稱為藏密。密宗的修行特別注重儀式,各種壇場、經咒、儀軌名類繁多,異常繁瑣,尤其是灌頂,修行者要在經過一番復雜的操作后,由金剛上師在耳邊秘密傳授經法和咒語。因此藏傳佛教給人的印象往往是非常神秘,法力強大,大師、活佛特別多。藏傳佛教在流傳中由于對教義、教規的理解不同,先后形成過許多流派,目前影響最大的是格魯派、寧瑪派、薩迦派和噶舉派。川西的寺廟,許多都屬于寧瑪派。</p> <p>一路上所見到的寺院,無論大小,都是金碧輝煌,修葺一新,很多甚至正在大興土木,顯然有巨資投入。看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寺廟也都不差錢了。</p><p>走進寺院,映入眼簾的總是莊嚴的大殿和殿前高高的五彩經幡,聞到的是酥油燈和煨桑爐混合的煙味,耳邊間或會傳來隱隱的念經聲、法器聲,此時,哪怕是最堅定的無神論者,心底也難免不會升起幾分對神的敬畏,有時,甚至會體驗到一種拈花一笑的頓悟,那種不可言說的感覺真是奇妙極了。</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昌列寺位于阿壩州首府馬爾康的昌列山上。“昌列”是藏語,意為閉關處,這里自古以來就是歷代高僧隱修閉關的地方,出現過很多位在藏傳佛教歷史上有重要地位的高僧大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沿昌列山15公里的盤山公路緩緩而上,路比較窄,終于峰回路轉到達了山頂,一片莊嚴而輝煌的寺廟群赫然出現在眼前。</p> <p>昌列寺是我們此行所見到的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寺廟。</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昌列寺,初創于13世紀40年代,屬藏傳佛教寧瑪派,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寺院地處海拔3400米,地勢開闊,環境優美,有雪山、高山草旬、原始森林等。有詩曰:春之圣山杜鵑艷,夏之圣山綠地毯,秋之圣山彩林燦,冬之圣山結佛緣。非常貼切、生動地描述和贊美了昌列圣山各個季節的景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寺院是一處規模宏大的寺廟建筑群,由高達六層的寺院主樓、四棟僧侶宿舍樓、寺院賓館和游人接待處組成。據現場人員說,已經施工了近20年,現在仍在修建之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經堂,是一座新建的頗具現代建筑風格的宏偉大殿。大殿前,幾根巨大的柱子雕刻著翻江倒海、縷空的盤龍,不知何時能騰空而起,躍上頭頂湛藍的天空,或者潛入大山中奔騰不息的河流。四幅巨大的四大天王壁畫分列在門旁,大殿穹頂五彩斑斕的繪畫,精美絕倫的唐卡圖案,金礕輝煌,強烈地沖擊著你的視覺。環顧四周,極目而望,使你確信,仿佛在不經意間,闖入了隱藏在深山中的一座“九天佛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經堂中所有的木制裝飾材料均為紅木,燈飾采用意大利進口,經堂內的八尊金佛來自尼泊爾,房頂全部采用貼金,遠遠望去金礕輝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盡管看過不少寺廟,但像這樣巨大、宏偉、壯觀、輝煌的大殿還是首屈一指,在這高原深山之地,演繹出人間的奇巧,漢藏乃至歐美的繁華,被虔誠的工匠奉獻給了神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是昌列寺老廟,拜訪者絡繹不絕,寺內的老壁畫極為珍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金川縣觀音橋鎮,我們無意中發現了另一座著名的寺廟—觀音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國各地都有觀音廟,原以為這不過是眾多觀音廟中的一座而已,既然來了,看看也無妨。誰知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我們真是孤陋寡聞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觀音寺位于阿壩州金川縣觀音橋地區,坐落在海拔3685米的納勒山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觀音寺原建于公元七世紀,有長達1300多年歷史。傳說當時人們在地下發現一尊天然形成的長有四個手臂的觀音狀器物,人們堅信這是天然形成的神物,故稱其為天成觀音,并建廟供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藏語中,四臂觀音菩薩稱為“土基欽波”,因此寺廟又叫做土基欽波觀音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觀音廟是藏傳佛教寧瑪派(紅教)寺院,是藏傳佛教的圣地之一,其在全國藏區觀音菩薩寺廟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廣泛的影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觀音寺因主供四臂觀世音菩薩而得名。</span></p> <p>廟中供奉的四臂觀音,與西藏布達拉宮及五臺山的觀音菩薩本為同根三姐妹,又被稱之為“第二拉薩”,有的朝拜者因路途遙遠而無法去西藏朝圣,就來到觀音廟叩拜。</p> <p>正殿供奉的觀音菩薩像的帽子用金、銀、珊瑚、裴翠等珠寶熔鑄而成,兩側有蓮花生大師、文殊菩薩等100多座神像,廟中還有各種價值昂貴的金銀塔,并藏有大量經卷,廟墻上掛滿筆調考究的唐卡,繪制的色彩鮮艷的壁畫,殿內幾百盞酥油燈日夜長明不息。</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據說到觀音寺朝拜是很多虔誠信徒的畢生夢想,幾百年來朝拜者絡繹不絕。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信眾前來朝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果說觀音寺使我們感到意外,那么在壤塘我們所見到的則遠非震驚所能形容的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壤塘,藏名意為“財神的壩子”,又名壤巴拉—財神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阿壩州西部、青藏高原東南部,依山傍水,叢林芝翠,素有高原林海明珠秀城的美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融合了嘉絨、康巴、安多三大藏族支系,形成了全國唯一的多元藏文化聚居區。這里所展示出神奇的多元民族文化,引你進入一方風格各異的原生態夢幻之境,奇妙的神話傳說讓這里的山山水水充滿了靈性,多情而奇異的人文風情讓你魂牽夢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進入壤塘,映入眼簾的第一座寺廟就是曾克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曾克寺,坐落于壤塘縣吾依鄉吾伊村杜柯河畔,<span style="font-size: 18px;">與別的寺廟不同,曾克寺就建在大路旁。</span></p> <p>曾克寺是1954年由名叫尼生的喇嘛創建,屬藏傳佛教噶舉派寺院,它是藏區規模最大的廟碉群。</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雄偉的大殿,穹頂閃著金光,殿前是一排排整齊的塔林,幾座五顏六色的方塔聳立其間,格外搶眼。仔細看去,殿墻也是紅白分明,還有許多彩色經版佛像時隱時現,所有這些,都靜靜地沐浴在秋日的陽光下。這里是那么安祥,那么寂靜,那么和諧,那么華美,恍惚中我們好像來到了佛佗說的西方極樂世界。腦海中浮現出的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span></p> <p>曾克寺以米拉塔、彩塔林和特色民居為主要的景觀。</p> <p>曾克寺米拉塔是藏區第二座米拉塔,第一座建在西藏。寺主晉美俄沙喇嘛按照西藏洛扎米拉塔繪制的塔圖,于1954年創建,后來又修建了四座同樣的米拉塔。</p><p>米拉塔高聳雄偉,構造獨特,周圍有1108座高低大小,形態各異的彩塔,構成了壯觀的彩塔林。</p> <p>曾克寺石刻藏經鐫刻于1870年,主要鐫刻六字真言、解脫經和金剛經等經文。2012年開始,當地信眾和僧侶繼承原來獨特的技術,不斷鐫刻,現今有各種真言心咒4億多片石刻經文,堆積成一座座小山,尤為壯觀,令人驚嘆。按照順時針的方向繞著石刻轉經,相當于念了其一遍經書。</p> <p>寓意:棄惡從善,凈化心靈,保佑平安,身體健康,風調雨順,社會和諧,國泰民安,功德無量。</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是老的米拉塔:引度眾生見者解脫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米拉彩塔:佛法無暇無畏自成塔。</span></p> <p>曾克寺巨塔—菩提佛塔。</p><p>相傳該塔可以驅邪除魔,凈化人的心靈,消除人類的疾病,化解人類不如意之事,使人類得到和諧、友善、互助、快樂與平安。</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獨樹一幟的覺囊文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覺囊文化中心位于壤塘縣中壤塘鄉境內,距縣城40公里,海拔3200米,占地333畝,由藏洼寺、確爾基寺、澤布基寺組成,建筑規模宏大,歷史悠久。這里以其獨特的宗教源流,精湛的雕刻、繪畫、唐卡等藝術,豐富珍貴的文物,浩瀚的宗教及覺囊派的經典著作堪稱藏區一絕,也是覺囊教派發展生息的搖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這也是我們此次川西行所見過的最大規模、最壯觀的寺廟建筑群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與以往聽到的香格里拉、香巴拉不同,在這里常提到的是壤巴??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壤巴拉,藏名藏拉色波,是密教之護法神祗。壤巴拉財神在藏傳佛教中,是掌管一切吉祥財寶的菩薩,其道場就在阿壩州壤塘的覺囊文化中心。因其主司財富,能使一切眾生脫離一切貪困、災難,增長一切善法、財富,富饒自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藏洼寺,始建于公元1691年,是壤塘縣內最大的覺囊派寺院,是覺囊派的主寺。“藏洼”的意思是來自后藏的高僧轉世系統。清代雍正年間,藏洼寺祖庭從西藏拉孜縣覺囊溝東遷至此,先后建立了大小幾十所覺囊派寺院,其中影響最大、人數最多的是藏洼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佛學院、大經堂都是新近峻工的建筑,殿頂寶瓶、法輪等裝飾,兼有漢傳風格的歇山式頂脊均釆用西藏特有的鎏金工藝,金礕輝煌,氣勢恢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藏洼寺的壇城也正在修建之中,據說這將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座最大的實體時輪金剛壇城。</span></p> <p>覺囊梵音在壤塘縣“活態傳承”了1000多年,被譽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延續著中國藏傳佛教音樂的血脈,其始終與覺囊派文化息息相通。歷代傳承人除了用口傳心授之外,還開創了本樂種獨特的記譜方法,因此使300多首孤本的曲譜傳承下來,成為研究古代佛教音樂作品和音樂信息的文化寶庫。</p> <p>覺囊梵音先后在國內一些大的音樂學院及著名高校展演,獲得了極高的評價。2011年被公布為國家級非遺目錄。</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在藏洼寺中聽到一種奇特的音樂,不知這是否就是覺囊梵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確爾基寺,始建于公元1378年,在三座寺廟中歷史最為悠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元代中央政府為該寺院頒發了通牒符牌(現存于西南民族大學),明永樂六年頒賜封文,明成化年間頒發象牙圖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確爾基寺大經堂有19幅巨型唐卡,每年5月份“曬佛節”展曬的都是巨型唐卡,屆時有成千上萬的佛教徒從四面八方前來慶祝“曬佛節”,好一睹巨型唐卡的風采。</span></p> <p>“康馬”佛殿有467年的歷史,遠近聞名。多康佛教信徒習慣以“康馬”金佛像發誓賭咒。</p> <p>“康沙”佛殿中收藏有許多價值連城的古代文物。其中有古代鎏金佛25尊,文成公主親手刺繡的《藥王佛》唐卡1幅,明代壁畫《香巴拉勝景圖》,珍貴唐卡畫《蓮花生威儀像》,壤塘寺創建者仲?然拉西熱頭蓋骨一枚,上面可看到酷似藏文字母和佛經的裂紋。</p> <p>我們來到確爾基寺時正值中午,管理大殿的僧侶不在,也無法進去觀看,太遺憾了,想想這些寶物都讓人心旌神搖。</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這里要特別講一下壤巴拉覺囊唐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唐卡是我國藏地獨特的繪畫藝術,在其上千年的歷史中,發展成為極具雪域特色和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在世界繪畫藝術殿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許多國際著名的藝術博物館都收藏有唐卡的傳世之作,唐卡本身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唐卡藝術發展歷程中,涌現出多個不同風格的藝術流派,覺囊唐卡藝術以其悠久的傳承歷史和卓越的審美造詣而獨成一宗。其文化脈絡發源于唐宋,成熟于元明,以明代覺囊第28代傳承人多羅那他大師為代表。歷史上曾有“唐卡始于松贊干布,成于多羅那他”的評價,當代學者也稱其為中國壁畫的瑰寶,填?這一時期的空白,藝術和學術價值堪比敦煌、法海寺、永樂宮的著名壁畫遺存。</span></p> <p>可惜我們因時間關系,沒有去覺囊唐卡傳習所,真想看一看那些精美的唐卡作品和那些專注、虔誠及技術高超的唐卡繪制者。</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澤布基寺,是覺囊文化中心三座寺廟中最小的一座,但也很有特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寺廟于公元1456年由仲熱拉格帝所創建。“澤布基”意為初十,該寺以每年四月初十,在寺內組織跳神活動而得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澤布基寺的鎮寺之寶,是一尊一尺半高的度母金像,佛殿上層供奉了25尊具有印度薩爾拉特風格的金像,非常珍貴。</span>寺內還供有若干護法神坐像,據傳說,它們非常靈驗,呼之即來,揮之即去,心想事成。</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棒托寺,位于阿壩州壤塘縣茸木達鄉以北則曲河畔,藏語意為“草壩上的寺廟”,廟宇四周山青水秀,鳥語花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棒托寺始建于元代,占達面積達12000平方米,海拔3270米,距離壤塘縣城44公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寺內共有佛塔39座,為元、明、清等各個時期陸續修建而成,與江孜寺、甘孜州色達的佛塔群并稱全國藏區三大塔群。其規模宏大,建筑精致,特別是一些年代久遠的白塔,盡管斑剝,但歲月留給它們的滄桑、莊重讓人更感到韻味無窮。</span></p> <p>棒托寺中最為有名的壤巴拉石刻始于1438年,寺內珍藏有石刻的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p><p>石刻大藏經從明末清初起,由60多名工匠用不規則片石在正反兩面刻上經文或佛像,辛勤鐫刻9年而成,共約50萬片。雕刻精細,工藝精湛,圖文并茂,是國內外稀有的石刻藏學經典,具有極高的文物和藝術研究價值。</p> <p>棒托寺也因深厚的歷史文化和佛教文化積淀,聲名遠揚,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歷史悠久的棒托寺以其壯麗的廟宇,稀世的石刻大藏經,壯觀的塔群以及秀美的山水,傲居于青藏高原一隅,堪稱藏族非遺文化的一塊瑰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龍縣的益西寺,又給我們帶來了一次意外的驚喜,因為這是一座為數不多的苯教寺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苯教原為西藏的原始宗教,隨著佛教在藏區的傳入與普乃,苯教與佛教逐漸融合成為藏傳佛教的一個教派。</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益西寺,位于甘孜州新龍縣甲拉西鄉,距新龍縣城3公里處,海拔4180米。該寺是雍仲苯教著名大成就者桑達郎卡益西所創建,“益西”的意思是原始智和圣智,寺廟至今已有1168年的歷史。</span></p><p>益西寺是普賢光明佛、慈母佛與觀音菩薩、財神尊勝佛、虎衣明王金剛佛等諸佛菩薩的道場。在寺院門口有一塊巨石,據說有益西寺的護法神虎在石頭上留下的腳印。</p> <p>寺門內墻壁上的壁畫有著上百年的歷史,寺中藏有苯波教經典《甘珠爾》、《丹珠爾》各種經書數千余冊,歷代駐瞻藏官送的15幅唐卡,其中有幅清代時期繪制的苯教禮師敦巴辛繞的巨幅唐卡,里面有200多種佛像和護法神,是藏區苯教寺廟中最大的唐卡畫。</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世紀六十年代,益西寺也未能逃脫被毀壞的命運,八十年代后才得以恢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座小小的益西寺,外表一點也不起眼,沒想到有那么多故事,那么多珍寶,真是“寺不可貌相”,在川西還不知有多少這樣的寺廟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塔公寺,位于甘孜州康定新都橋鎮,“塔公”藏語意為“菩薩喜歡的地方”,塔公寺全名為“一見如意解脫寺”,是藏傳佛教薩迦派(花教)著名寺廟之一,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康巴地區藏民朝拜的一個重要圣地。</span></p> <p>在甘孜州,塔公寺與亞青寺、嗽榮寺(色達佛學院)是著名的大寺廟。</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寺內保存有一尊與拉薩大昭寺相同的釋迦牟尼像。傳說是文成公主入藏經過此地,仿照攜往拉薩的釋迦牟尼像造了一尊,留供在寺中。因二者之間具有極其特殊和奇特因緣,因而有了一種說法:“凡愿到西藏拉薩朝圣而未能如愿者,朝拜塔公寺釋迦牟尼像亦具有同等效果和功德”,所以以塔公寺又有“小大昭寺”之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尊釋迦牟尼像是文成公主進藏和親時帶來的,一千多年了,世世代代保佑著藏區人民,是藏漢人民友誼的使者。</span></p> <p>寺內還珍藏著元朝帝師八思巴法王在石頭上留下的足跡,千手千眼觀音以及大量珍貴的佛教文物。</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寺院周圍一圈的轉經桶極其漂亮,佛塔成林,構成了絕妙的塔林景觀。</span></p> <p>塔公的雅拉雪山,從草原拔地而起,巍峨壯觀,終年銀裝披掛,群云繚繞,與廣袤的塔公草原,金碧輝煌的木雅金塔相襯托,更為塔公寺增添了迷人的色彩。</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藏傳佛教的信徒有轉塔的習俗,按其說法,圍著佛塔順時針轉圈是一個積累功德的修行方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經幡是藏區普通存在的一種圖騰,它是在布、麻織品上書寫,然后將其插在山巔、路口、河邊等地,其意義為用自然之力來誦經,以保平安吉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據說經幡被風吹飄動一下,就是頌經一次。</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瑪尼是梵文佛經《六字真言經》“唵嘛呢叭咪哞”的簡稱,將真言刻在石頭上是最典型且最原始的拜物教習俗,是由西藏最原始的宗教-笨教流傳下來的。從語言詮釋,瑪尼是禱告的意思。</span></p> <p>瑪尼可以刻真言,也可以刻慧眼、神像、吉祥圖案,大都飾以色彩。即可以是摩崖石刻,也可以用木頭玉石刻寫,戴在身上。刻在石頭上被稱為瑪尼石,瑪尼石摞在一起就是瑪尼堆。</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煨桑”,是嘉絨藏族傳統習俗之一,最早源于宗教儀式。傳說人間和神界可以通過柏樹枝煙傳達心愿,當人有想要實現的夙愿或祈求時,將柏樹枝點燃放在煨桑爐內,對著默語、禱告,夙愿或祈求將隨著煙霧飄上云霄傳達給神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觀音寺山腳下,有一個碩大的、極其美麗的煨桑爐,有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煨桑爐,一年四季都冒著青煙。但對于我來說,這是迄今為止我所看到過的最大最漂亮的煨桑爐,青煙裊裊,飄到天空的云霧是一種與神靈對話的方式。</span></p> <p>別致、精美的水轉經桶。</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經幡、轉經桶、瑪尼堆、煨桑爐??已成為川西不可或缺的地標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在川西,影響最大的寺院當屬色達五明佛學院和德格印經院。</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明佛學院,位于甘孜州色達縣城外20多公里的喇榮溝,海拔3900米,屬藏傳佛教寧瑪派,全稱為色達喇榮寺五明佛學院。是由晉美彭措法王1980年創辦,初起只有幾間僧房,規模很小,后來各地來求學的人越來越多,學校規模也越來越大。在短短30年間從藏區一個山谷深處迅速崛起,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藏傳佛學院,這是個不可思議的奇跡,每年從各地來求學的佛子絡繹不絕。</span></p> <p>由于修行者都是分散居住,沿著山溝蓋起了一片片僧房。</p> <p>在重重群山環繞之中,溝里的僧舍,以佛學院大經堂為中心,密密麻麻布滿了四面的山坡,不計其數的絳紅色小屋,延綿無數,一眼望不到頭。這些紅色的小屋,是一萬多名僧侶的住所(出家男子稱扎巴,出家女子稱覺姆,即女尊者)。大經堂遠遠望去金光閃閃,十分震撼,攝影發燒友和旅游愛好者紛至沓來,成了一個新的打卡地。</p><p><br></p> <p>遠眺這些小屋時,最奇妙的是心扉中感覺一股神秘宗教氣韻的沖擊浸潤,依稀感覺它穿透人心。</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佛學院的學制有短期、長期,長期學制為6年,特殊學位卻需要13年。平時學習很艱苦,課程門類也多,學習任務重,不少人要學到深夜,還要學英語。</p> <p>在五明佛學院,滿山遍野的鴿籠般的紅房子里,住滿了數以萬計的在此修行的喇嘛和覺姆,紅色佛衣,黃色佛帽,是這里絕美的風景線。僧眾選擇了遠離世俗、塵世的艱苦地方,虔誠膜拜,誦讀經文,聆聽佛課,誠心修行,靜心求佛,安放自己的人生。他們在此是幾年,十幾年,一經選擇,卻是一生。不分老少,不分晝夜,這是一種浸潤骨髓的信仰!在這里,你才可能真正領略藏傳佛教的魅力。</p> <p>德格印經院位于德格縣城,也稱“德格吉祥聚慧印經院”,據記載,印經院系德格42世土司卻吉?丹巴澤仁創建于清雍正七年(1728年),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歷史。</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印經院構造獨特,紅墻高聳,綠樹婆娑,幽靜壯觀。靠大門一側為一樓一底,正房則為二樓、三樓,參差有數,系典型的藏式建筑風格。院內分藏版庫、紙庫、曬經樓、裁紙齊書及佛殿經堂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德格印經院以藏書豐富,門類齊全,各教派兼容并蓄而著稱于世。創始人丹巴澤仁雖信奉寧瑪派,但并不排斥其他教派的經典,這也是超過其他幾個印經院而形成的特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印經院初建時派出大批學者四處收集各種典籍,經過反復分類校勘,再由能工巧匠刻版。幾百年下來,印經院已收藏了三十多萬塊雕版,六千多塊畫板,內容囊括了70%以上的藏文化典籍,其中不乏珍版、孤版、絕版。最為難得的是印經院從刻版、造紙、印刷到裝幀,始終保持著傳統的工藝與程序。制版的木材,造紙的原料,印刷的顏料,全部取自當地所產,手工制作,因此印經院被譽為藏文化百科全書、璀璨的藏文化明珠、活的印刷史博物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聞名全藏區的《甘珠爾》是由100名書法家花了3年時間,500多名工匠雕刻了5年才完成全書213部的印版刻制工作。</span></p> <p>藏版庫大小共6間,約占整個建筑面積的一半。</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30多萬塊印版分門別類地插滿了版架,印版均為兩面雕刻,每版有一個手柄以便取放,</span>這是“德格巴爾康”的特色之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滿載佛教智慧與藏族文化的一塊塊雕版,散發著濃郁的酥油香和墨香,在幽暗的光線下愈顯神秘與莊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為防火災印經院不裝電燈,收藏經版的房屋擱架能見度極差,但工人們卻可以毫不費勁地在幾十萬塊經版中迅速找到所需的那一塊,仿若神來之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印書用的紙,是專門釆用一種叫“阿交如交”的草根皮制成。這種紙韌性強,蟲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壞。造紙工藝基本沿用漢族古老的手工造紙技術。</span></p> <p>印經院,《大藏經》一律用朱墨印刷,以示尊重,其余用黑墨。</p> <p>印刷時,一人來回奔走取送書版,另兩人一高一矮相對而坐。高坐者負責接紙并固定印版與印紙,再在印版上滾墨,矮坐者則一邊遞紙,一邊持滾桶,自上而下雙手推過,迅速揚起印好的書頁放置一旁,從加墨、鋪紙、轉印到掀起一氣呵成,配合默契。</p> <p>百年來,印經院的工人們從未停止過勞作。在這古老的工坊里,在古木、煙墨與酥油相雜的濃濃暗香中,一行又一行經文從斑駁的經版和泛黃的紙張中躍然而出。</p><p>忙碌的印經人將不朽的技藝一代代薪火相傳,更將佛院智慧一頁頁在世間傳揚。</p> <p>德格土司家族走完700年的歷程后,早已隨著摧毀封建農奴制的歷史步伐而壽終正寢了。而作為傳承藏族文化的印經院,今日仍然屹立在德格縣城,這不能不說與其深厚的文化積淀有關聯。</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印經院南側房頂的一對鎏金孔雀塑像,是當年清政府為表彰德格土司創建印經院而特賜的,據說這是藏區所有寺院里唯一的一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德格印經院1996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作為傳統技藝的德格印經院雕版印刷技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產業代表目錄。</span></p> <p>與五明佛學院的快速擴張和喧囂不同,德格印經院則永遠是靜靜的、堅韌不拔的。由于工藝復雜,耗時費力,不知有多少匠人為此投入了一生精力。一代代匠人,永遠是那樣任勞任怨、一絲不茍重復著單調的工作,堅守著自己的信仰,換來的是那些堆積如山的刻版和經卷。每年來自全藏、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到這里來朝拜、取經,沒人知道那些匠人的名字,他們留下的經卷會永存于世,流傳四方。</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德格印經院僧人們的這種堅韌、執著,藏族同胞們的這種追求、向往,怎能不令人贊嘆、佩服!</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水县| 定西市| 福建省| 百色市| 峡江县| 砚山县| 昌平区| 庆安县| 平和县| 南城县| 兴业县| 瑞昌市| 信阳市| 衡东县| 济南市| 赣州市| 岢岚县| 定襄县| 喀喇| 和政县| 墨脱县| 年辖:市辖区| 永清县| 中西区| 金沙县| 宜章县| 沅陵县| 望奎县| 兴义市| 嵊州市| 娄烦县| 临泽县| 嘉禾县| 高尔夫| 清新县| 高密市| 西畴县| 北安市| 临泽县| 嘉兴市| 长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