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 許村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第四批),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城北20公里處。許村歷史悠久,源于東漢距今1800多年,古名富資里,昉溪、任公村。唐朝末,戶部尚書許儒徙居于此,嗣后經濟繁榮,人丁興旺,以許氏為主,改名為許村至今已逾四十余代。歷代名人輩出,人文薈萃。宋仁宗欽賜為國捐資的許克復為“大宅世家”。 南宋以后,徽商崛起。元代徽商許友山,修任公橋,建高陽橋,行善鄉里。其孫許伯升兄弟五人,盡賣田產、傾其積蓄資助朱元璋,明朝建國后,許伯升任福建汀州知府,恪守 “多索一分一厘是禍國殃民,少一冤一枉乃是為官正道”, 百姓稱之為“青天知府”。許伯升病故后,皇上特恩,為他修建五馬坊。現存之觀察弟、大墓祠、大邦伯第等皆為其家族的宗祠。其家族后世子孫中名聲顯赫者較多,不斷為各朝表彰,如許世積的雙壽承恩坊、布政使許仕達、許琯薇省坊等。大學士許國,末代翰林許承堯均是許氏后裔。現保存較為完好的元明清時期古建筑有200余處,2006年5月,許村15處古建筑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h5> <h5><b> 近年來,我兩次來到許村參觀游覽。2010年10月27日,我隨市老年大學組織的有關班級學員室外教學采風活動到許村參觀,當地還掛起了橫幅歡迎。2017年5月1日,我和家人(自家車)到許村游覽,這次從市區屯溪到歙縣再到許村(歙許公路已擴建),返回則由許村到呈坎(呈許公路近建成)、經潛口、高鐵站,回到屯溪,去回轉了一個圈,交通更為方便。</b></h5> <h5><b>來到村口,許村導游圖立在停車場旁,供游客先入。</b></h5> <h5><b> 村口豎立有恩榮的布政使許仕達、許琯薇省坊,三朝典翰坊。薇省坊,建于明嘉靖2年(1523年)四柱三間五樓式石牌坊,寬8.8米,高11米。使人一進村就感到古色古香。</b></h5> <h5><b> 許村沿昉溪河而建。雙洞的高陽廊橋,歷史悠久,風格別致,彩畫迷人。橋長21米,寬5.3米,廊內七間,兩側置坐凳。橋廊外觀分為三大間,中間屋面略高,使山墻脊線參差錯落有致。廊橋是人們過橋往來,休閑歇息,觀景拍照,憶古抒情的好地方。高陽橋始建于元,明嘉靖36年(1557年)重修并建橋廊,清康熙22年(1683年)重修。</b></h5> <h5><b> 明代皇恩賜建的五馬坊、雙壽承恩坊,雕有飛禽走獸,栩栩如生。</b></h5><h5><b> 五馬坊,四柱三間五樓式石牌坊,寬8.2米,高9.7米。建于明正德年間(1507年),為福建汀州知府許伯升立。</b></h5> <h5><b> 雙壽承恩坊,建于明隆慶年間(1567年),為徽商許世積樂善好施,又其時年101歲、夫人103歲,朝廷因之旌表,賜建“雙壽承恩坊”,四柱三間五樓式石牌坊,寬7.9米,高9.5米。</b></h5> <h5><b> 大觀亭,建于明嘉靖年間(1538年),清康熙年間(1633年)重修,為磚木結構、八角形三層檐亭閣式建筑,造型別致,八角飛翹。通高11.75米,亭南、北劈門,中穿道路。</b></h5> <h5><b> 這高陽廊橋、五馬坊和雙壽承恩坊、以及磚木的八角大觀亭,它們都歷史悠久、造型精美、結構多樣、品名各異,而聚集在一起,成為許村觀光游覽的靚點與標記。</b></h5> <h5><b> 現存之觀察第、大墓祠、大邦伯弟等宗祠,是許村古建筑又一類型。大邦伯祠,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三進五開間,外加一個門樓。</b></h5> <h5><b> 還參觀了近期建制的許村歷史博物館(設在觀察第)。</b></h5> <h5><b> 昉溪河貫穿許村潺潺流淌、群鴨戲水的自然景觀,與跨河古廊橋、岸邊古牌坊的人文景觀,相互輝映,使人有感于跨越時空而又相得益彰。許村是徽州人文山水的一個縮影,千年流芳!</b></h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棣县|
伊金霍洛旗|
金昌市|
鄢陵县|
拜泉县|
乌兰浩特市|
嘉善县|
资源县|
卓尼县|
英德市|
阜康市|
乌兰浩特市|
辽阳市|
榕江县|
饶阳县|
如东县|
襄樊市|
大足县|
彝良县|
娱乐|
昌图县|
恭城|
舒兰市|
霍山县|
祁阳县|
阳江市|
深圳市|
永康市|
沅江市|
嘉禾县|
安达市|
克东县|
湟中县|
美姑县|
隆子县|
申扎县|
赤水市|
合山市|
南澳县|
门头沟区|
镇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