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從歷史的煙塵中追尋井岡山,</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那是一塊閃耀著傳奇之光的紅色寶石。</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從中國的版圖上探視井岡山,</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那是一顆鑲嵌在大自然中的綠色翡翠。</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許許多多紅色的遺存、不朽的豐碑,</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i>綴滿那綠色的中國革命的搖籃。</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i>?</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i> 井岡山地處江西省西南部吉安市,湘東贛西邊界,為羅霄山脈中段,總面積達1297.5平方公里,古有“郴衡湘贛之交,千里羅霄之腹”之稱。</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i> 井岡山風景區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范圍213.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處1779.4米。有11大景區、76處景點,460多個景物景觀,其中有22處革命人文景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i> 自然景觀分為八大類:峰巒、山石、瀑布、氣象、溶洞、溫泉、珍稀動植物及高山田園風光。屬山岳型風景名勝,匯雄、奇、險、峻、秀、幽的自然風光特點,被列入全國重點生態旅游目的地。</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i>?? 2021年3月18~21日,于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周年紀念日之前,我們踏上這片紅色沃土,在井岡山度過刻骨銘心、血脈賁張的時光。多少在教科書、黨史軍史、影視劇中了解的人物、事件、故事,都生動、鮮活、豐滿了起來……</i></b></p> 3月18日 夜上井岡山 <p class="ql-block">我和好友阿蘭妹妹對井岡山有著共同的向往之心、敬仰之情,這讓我們下決心,再難也要去這中國革命的搖籃和圣地,圓夢了愿。</p><p class="ql-block">雖然還不到旺季,可南昌到井岡山市的火車票卻是一票難求,網上搶票也未果,幸好顯示有兩張軟臥,立馬拿下,哪管3小時40分車程價格貴3倍,還是晚8時25分到達。</p><p class="ql-block">我們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從火車站開往茨坪的公交晚7時就停運,兩個女性夜晚打車走幾十里山路又擔心安全問題。幸得我們在南昌包車游的陳隊長熱心幫助,給井岡山同行打了招呼,經理派了一位小巧玲瓏但爽快干練的女司機接站。</p><p class="ql-block">我們就在這茫茫夜色中,沿著盤旋的山路,穿過黑黝黝的山林,一路前行。與我們所見的第一位井岡山人交談甚歡,不知不覺中離目的地越來越近了,心情格外激動和興奮。</p> <p class="ql-block">不到一個小時,我們順利到達了在網上預訂的位于茨坪紅軍北路的“江西長天生態苑”住宿。這里零散的客人不多,主要接待團體。氣候的原因,大廳地面濕漉漉的,需走地毯以防摔倒。標準間面積35米,條件不錯。</p> <p class="ql-block">早上出了門才看清周邊環境,與網上介紹的基本相符,雖然位置離鎮中心有點偏,但過了公路就是井岡山游客服務中心了。</p> 3月19日 茅坪、黃洋界、龍市 <p class="ql-block">大概是還不到旺季的原因吧,十幾個導游小姐姐在服務中心大門處等客。感恩國家政策,我們再次享受景區門票全免的待遇,只需買觀光車票就OK了。</p><p class="ql-block">在售票窗口,遇到一位五十歲左右、長得很壯實、普通話說得很好的出租車司機,他反復說明山上的情況,動員我們包他的車,司機兼導游。</p><p class="ql-block">考慮身體狀況,又看景區通知確實有一段山路塌方,觀光車去不了茅坪革命舊址群,只有小車走側面小路才能上去,還是包車游吧。司機姓賴,我們稱他賴師傅。</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去了最遠的茅坪革命舊址群。這里距茨坪中心鎮32公里、龍市鎮15公里,不僅是井岡山斗爭時期湘贛邊界黨、政、軍最高領導機關所在地,也是自然景觀非常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茅坪鄉現保存的革命舊址20多處,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6處。主要景點有八角樓毛澤東和朱德舊居,中共井岡山前委和湘贛邊界特委舊址(紅軍醫院)、湘贛邊界黨的“一大” 舊址、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舊址、紅四軍士兵委員會舊址(陳毅舊居)等。</p> <p class="ql-block">對八角樓的認知,來源于那個年代大型歌舞劇《井岡山的道路》中,那首優美抒情、蕩氣回腸的紅歌《八角樓的燈光》:“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閃銀光,井岡山的人哎抬頭望哎,八角樓的燈光哎照四方……八角樓的燈光哎照四方,我們的毛委員在燈下寫文章……”</p> <p class="ql-block">唱著這首中學時代就會唱的歌,沿著八角樓的標識尋尋覓覓,仿佛一下子穿越到井岡山斗爭時期……</p> <p class="ql-block">八角樓原為當地村民謝池香的住宅,建于清代,是一幢坐東朝西、倚山坡而建的磚木結構兩層樓房。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澤東經常在此居住和辦公,領導和指揮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樓梯狹窄沒有欄桿,兩階中間的距離又太大,我沒敢上去。機敏靈巧的阿蘭妹妹上樓拍下了八個角的天窗和上面所有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早年以為八角樓是八個角的樓,后來才知道,是因樓上有一個八角形的天窗而得名,故當地群眾稱之為八角樓。</p> <p class="ql-block">由于敵人對井岡山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紅軍給養非常困難,物質生活十分艱苦,山上的戰士們隨時都面臨著被餓死、凍死或者病死的危險。連毛委員的住房都這么簡陋,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按照當時的規定,毛澤東是紅四軍的黨代表、紅四軍軍委書記、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書記和中共井岡山前委書記,他晚上辦公時用的油燈,完全可以點三根燈芯,但他為了節省用油,率先垂范,每天都堅持點一根燈芯照明。當地群眾看到八角樓上僅僅透出一線微弱的光芒。</p><p class="ql-block">毛澤東就在這盞只點著一根燈芯的青油燈下,思考中國革命的前途,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斗爭》兩篇著作。</p> <p class="ql-block">油漆早已剝落的床架、桌椅,辦公用的硯臺、油燈等,可都是保存近百年的原物啊,“請勿觸摸”也會感受到它們不凡的前世和歷史的溫度。</p> <p class="ql-block">朱德住房。朱德上井岡山后,一直是毛澤東的親密戰友,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朱毛紅軍的美名從此傳遍天下。</p> <p class="ql-block">他們工作之余常在一起下棋,紅軍戰士懷著對朱德、毛澤東的愛戴,征得群眾的同意,給他們刻下此棋盤。這是復制品,原物存放在中國革命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井岡山第一個女紅軍——賀子珍展。出身于紅色家庭的賀子珍,16歲便投身革命,被譽為“永新一枝花”。她英勇無畏智勇雙全,與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等一起,為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做出卓越貢獻。</p> <p class="ql-block">這里也是茅坪鄉工農兵政府舊址。</p> <p class="ql-block">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原為“謝氏慎公祠”,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1928年5月20日,中共湘贛邊界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在這里召開。會后,邊界各縣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以打土豪分田地為主題內容的土地革命運動。根據地大發展,形成了井岡山斗爭的全盛時期。</p> <p class="ql-block">仿佛化身為大會黨員代表,在這里傾聽毛澤東分析中國革命的形勢、性質和特點,回答“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p> <p class="ql-block">據老同志回憶,這些標語是賀子珍帶領紅軍宣傳隊員寫下的。當時,賀子珍是中共井岡山前委的干部。</p> <p class="ql-block">紅四軍士兵委員會舊址,也是陳毅舊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士兵委員會是由廣大官兵民主推選代表組成的一種組織,它對于在軍隊內實行民主,提高廣大干部戰士的革命積極性起了重要的作用。兼任士兵委員會主任的陳毅,在茅坪期間大都在這里辦公和居住,接待來訪的士兵。</p> <p class="ql-block">紅四軍軍需處舊址。</p> <p class="ql-block">井岡英杰——袁文才生平陳列。當年,毛澤東帶隊伍上了井岡山,得到原綠林武裝、后自衛軍首領袁文才、王佐的幫助,彼此建立了兄弟般非常友好的關系,始終忘不了他們是創建和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功臣。毛澤東率紅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后,得知他們因“左”傾錯誤含冤而死,悲痛萬分,幾天都沒有吃好飯睡好覺。</p><p class="ql-block">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與群眾合影時,見到袁文才的遺孀謝梅香,道一聲“袁嫂子,難為你們了”。聽到這與當年一模一樣的稱呼,謝梅香感動得淚流滿面。</p> <p class="ql-block">青青的草地上,這棵歷經400年風雨的楓樹,見證了毛澤東經常在這里與紅軍指戰員和當地老百姓交談,鼓舞軍民士氣的一幕幕。</p> <p class="ql-block">在這建黨百年之際,更加懷念已化為燦爛群星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是他們帶領紅軍戰士和人民群眾,將井岡山寫成了一部壯麗的革命史詩。</p><p class="ql-block">開國將帥中,有五位元帥出自于井岡山,他們分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陳毅、羅榮桓。還有三位大將,他們是譚政、粟裕、黃克誠。唯一的“井岡山籍”將軍為賴春鳳。</p> <p class="ql-block">這里群山環抱、樹木茂密、繁花盛開,發源于黃洋界西麓的茅坪河流貫全境,充分體現了革命勝跡與田園風光、小橋流水、古樸民居相交融的意境,是“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的真實寫照。</p><p class="ql-block">仿佛來到了心中的世外桃源,來到了由革命理想和實踐創造的神話仙境,深深的感受著“你從紅色中走來,向綠色中走去”的井岡愿景。</p> <p class="ql-block">可喜的是,“綠水青山帶笑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今老區人民、紅軍后代都住上了漂亮而宜居的樓房,他們安居樂業,幸福指數滿高。</p> <p class="ql-block">參觀茅坪后,賴師傅說有一位游客想搭車。我原本是不同意的,但一看那是位同齡人的老先生,不忍心讓他繼續等下去,就答應了。這是一位來自成都的大學教授,身體素質好獨自出行,對紅色旅游一往情深,已去過延安、西柏坡、瑞金等多地,這讓我們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路過位于茅坪鄉境內的紅四軍軍部舊址(后軍部遷至茨坪鎮),沒有下車只是遠觀。在井岡山,每一座老房屋都會向你講述可歌可泣、動人心魄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象山庵位于茅坪鄉境內,因庵后的山稱象山而得名。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擴建于清康熙年間。香火鼎盛時也曾有99個尼姑在此修行,是湘贛邊界的名庵。</p> <p class="ql-block">紅四軍后方留守處所在地,解放軍總后勤部發祥地。留守處自1927年10月上旬建立以來,主要從事醫院、被服廠、修械所等后方設施的籌建及管理工作。湘贛特委機關印刷廠也設在此。</p> <p class="ql-block">永新、寧岡、蓮花三縣黨的組織聯席會議和湘贛邊界第一期黨團訓練班,均在此舉辦。</p> <p class="ql-block">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和賀子珍,在激情燃燒的歲月里,在最困苦的環境中,并肩作戰、相濡以沫、患難與共。</p> <p class="ql-block">象山庵還是毛澤東、賀子珍結婚舊址。1928年5月25日,他們在袁文才夫婦的操持下正式成婚,最簡單的婚宴就是在這里舉行的,那紅喜字、紅蠟燭見證了這對紅色戀人的井岡情緣。</p> <p class="ql-block">黃洋界是人文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景區,是井岡山人氣最旺、排名第一、游客必須打卡之地。賴師傅先把我們帶到景區外一處觀景佳地,哇……一下車我們就被這云海奇觀震撼到了!</p> <p class="ql-block">只見那妖嬈的迷霧和縹緲的白云,如同奔騰的大海,翻滾著變幻著。黛藍色的山峰掩映在云霧之中,蔚為壯觀,仙氣飄飄,讓你疑惑是否還在人間。</p> <p class="ql-block">黃洋界受地形和山谷環流等自然條件的影響,風大、霧多、云奇,氣象萬千,時常彌漫著茫茫的云霧,好像汪洋大海一望無際,故又名:汪洋界。</p> <p class="ql-block">賴師傅是地地道道的井岡山人,至今家里保存著祖輩留下來的梭標頭。他的兒子在上海讀大學,女兒上高中,經濟負擔很重,但他使終熱愛家鄉,樂觀生活。他多年開車,拉過無數中外賓客,接待經驗豐富,而且滿肚子都是井岡山的故事,如數家珍。</p><p class="ql-block">當他對我們講起當年紅軍憑借黃洋界天險之勢與敵決戰的場景時,眼中充滿對紅軍的敬仰之情和身為井岡山人的自豪之意。從他口里,我了解了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的法寶——“竹釘陣”“竹籬笆障礙”“滾木礌石”“布滿竹釘的壕溝”“石筑的射擊掩體”五道防線的威力。</p> <p class="ql-block">“雄偉的井岡山,八一軍旗紅,開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我沒有生長在那個年代,沒親眼見過紅軍,但喜歡看有關黨史軍史的影視劇,那里邊的紅軍形象一直深刻印在我的腦海里。</p><p class="ql-block">已經到了這紅軍的發源地,我多么想去紅軍戰斗過的黃洋界,實地探尋、親身體驗一下保衛戰的場景啊。在家鄉是遙遠的仰望,到眼前又怎么能擦肩而過呢。不到黃洋界就等于沒到井岡山,決不能留下遺憾!</p> <p class="ql-block">樸實的賴師傅很感謝我們照顧他的生意,一路上總是為我們著想,見我為上不去黃洋界頂峰而遺憾,便安慰我說,大姐你先別急,會有好辦法的。</p><p class="ql-block">原來,搭車的那位教授買了80元全價觀光車票,出租車可以憑此開到黃洋界景區后門,也就是出口處,從那里登峰頂只有入口處三分之一的臺階。</p><p class="ql-block">果然,我和他一起與門衛說明情況,門衛看我身份證的年齡,直不起腰的困狀,又從遙遠的哈爾濱來此的情懷,破例同意我們從這里逆向登峰。</p> <p class="ql-block">黃洋界哨口營房舊址。1929年黃洋界哨口失守后被燒。1964年由當地政府重新修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井岡山斗爭困難時期,毛澤東、朱德帶領井岡山軍民挑糧休息的地方。1961年被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我在小學時代就讀過課本里《朱德的扁擔》。歲月滄桑,那些刻著年輪更加粗壯的大樹至今仍在默默地守望,仿佛在等待著什么。</p> <p class="ql-block">黃洋界炮臺,那門立下赫赫戰功的迫擊炮,給人以無盡遐想的空間。此時此刻,雖不見戰火硝煙,卻似乎聽到了隆隆炮聲。</p><p class="ql-block">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就發生在這里。紅軍不足一個營,與國民黨軍四個團的兵力展開了多次殊死的血戰。戰斗持續了一整天,眼看就要守不住時,紅軍戰士把在紅軍修械廠修理好的這門繳獲敵軍的迫擊炮抬到黃洋界上。</p><p class="ql-block">一共三發炮彈,前兩發都未響,第三發炮彈正好落在敵軍的指揮所爆炸。敵軍見有大炮轟擊,便認定紅軍主力已返回井岡山,嚇得魂飛膽喪。當夜,在云霧彌漫掩護之下,全部逃之夭夭。</p> <p class="ql-block">十幾天后,毛澤東、朱德率紅軍主力返回井岡山。得悉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的消息,毛澤東十分高興,詩情洶湧,欣然寫下了《西江月?井岡山》這一著名詩篇,以志慶賀:</p><p class="ql-block">“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p> <p class="ql-block">黃洋界哨口工事是1928年夏天修建的,由三個工事和一個瞭望哨組成。這里是懸崖峭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p><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底,湘贛兩省敵軍對井岡山發動了第三次“會剿”,因敵眾我寡,哨口失守,工事遭到破壞。1960年哨口工事遺址由當地政府重新修復。1961年,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井岡山五大哨口還有雙馬石、桐木嶺、朱砂沖、八面山。八面山哨口海拔1484米,站在哨口上極目眺望,連綿起伏的山峰盡收眼底,故得名曰:“八面山”。</p> <p class="ql-block">看見了吧,這段臺階足有百八十級。本來腿就不好,腰病又犯了,登山太困難,阿蘭妹妹和那位教授想幫我也得自己一階一階上去啊。</p><p class="ql-block">信念和意志支撐著我召喚著我,歇了三次終于上到頂峰,心情豁然開朗,他倆也都為我叫好。發朋友圈照片,有友問你是坐滑竿上去的嗎,答井岡山還沒有這種服務。了解我的老同學評論:“你太厲害啦!”“身體不給力,精神很強大!”</p> <p class="ql-block">黃洋界山頂海拔1343米,居高臨下,扼居山口,地勢險要,當地群眾稱之為摩天嶺。1965年5月,毛澤東在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的“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指的就是這里。</p> <p class="ql-block">山頂平臺的大理石碑上,朱德題寫的“黃洋界”三個金色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p> <p class="ql-block">碑的背面鐫刻著毛澤東手書的《西江月?井岡山》。</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題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井岡山多處都有這樣燃燒的火炬雕塑景觀,象征勝利之火,從井岡山燃遍全中國!</p> <p class="ql-block">龍市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小鎮,位于井岡山北麓的莽莽叢林之中。鎮境四面群山起伏,中間為河谷盆地。</p><p class="ql-block">龍市也是井岡山的重點旅游景區。我們在這里簡單用餐后,去了境內的龍江書院、紅四軍建軍廣場、井岡山會師紀念碑等景點。</p> <p class="ql-block">身為龍江人,看到以龍江命名的書院格外親切。卻原來是因書院位于江西省寧岡縣城龍市西北的龍江河下游,背依五虎嶺,面臨龍江河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龍江書院始建于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是由原寧岡、酃縣、茶陵三縣的客籍紳民捐款集資修建的,是當年三縣客籍人的最高學府。書院管理得法,治學嚴謹,并定期派出生員赴鷺州、豫章等書院學習,影響很大,培養了大批人才。</p> <p class="ql-block">書院見證了井岡山革命斗爭史。中共寧岡縣第一個黨支部就是在龍江書院文星閣成立的。1928年4月底,毛澤東和朱德在龍江書院會面。1961年3月,國務院將龍江書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從前線趕回井岡山的毛澤東聽說朱德等人住在龍江書院,立即帶領幾名干部趕來,在書院前的“狀元橋”上,與朱德會面了(電視劇畫面)。接著大家一道登上書院的最高層文星閣,進行了親切的交談。毛澤東向大家介紹了井岡山根據地的主要情況;朱德談了湘南暴動和部隊轉移上山的經過。</p> <p class="ql-block">在親切的氣氛中,大家商談了兩軍會師后的有關事項,并定下5月4日在龍江岸邊的沙洲召開軍民慶祝大會。為什么叫第四軍,是考慮會師部隊來自四個方面,北伐時期被稱為“鐵軍”的葉挺獨立團就屬第四軍,還有給敵人以迷惑等原因。</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龍江書院的中廳“明道堂”,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稱紅四軍)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就是在這里召開的。朱毛兩軍勝利會師后,為了加強對兩支革命武裝的統一領導和指揮,召開了這次大會,出席會議的有連以上干部100多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后,指示在龍江書院創辦紅軍軍官教導隊,“龍江書院”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院校的搖籃,為湘贛邊界工農武裝割據斗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軍政人才。</p><p class="ql-block">第一期學員100多人。毛澤東親自擔任兼職教員,為學員們上課。學員們回到各地后,積極投入了根據地的各項斗爭,對發展邊界的工農武裝割據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在書院前棟的墻上,還保留著當年學員們寫的兩幅標語。</p> <p class="ql-block">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等同志率領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部分部隊和湘南暴動農軍來到龍市,與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這就是史上著名的“井岡山會師”,也是井岡山的高光時刻和最亮麗的紅色風景線。(電視劇畫面)</p> <p class="ql-block">會師廣場位于龍市龍江河東側。1928年5月4日,軍號、鑼鼓、鞭炮齊鳴交響,2萬多人在此隆重召開軍民大會,慶祝兩軍會師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成立。當年,這里是一塊平坦的沙洲,開會的會臺是用禾桶、木頭、門板搭成的,上面覆蓋的是曬墊。</p><p class="ql-block">朱德題寫的紀念碑,高19.28米,碑座長5米寬4米,取意于1928年5月4日,紀念朱毛兩軍會師的日子。碑身正面用紅色大理石鑲成,分別代表湘贛邊秋收起義部隊和南昌起義部隊的兩面軍旗。前面頂端是中國共產黨黨徽標志,表示兩支部隊在黨的領導下會師。</p> <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原貌修復,并在會臺前方矗立了一尊毛澤東、朱德握手銅像,以紀念朱毛會師和紅四軍的誕生。</p> <p class="ql-block">兩雙改變中國命運的巨手握在了一起,兩位偉人的姓氏也合在了一起。朱毛,這一時代凝成的詞匯,在長達二十幾年的時間里,成為中國革命力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看我們乘坐的小車漂亮吧,連井岡山出租車的顏色都在突出“紅”和“綠”的主題。賴師傅帶我們去了上井的“紅軍造幣廠”舊址,這個不尋常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行洲府,茨坪縣,大小五井金鑾殿”,這是當年井岡山群眾流傳的一首歌謠。大小五井所指的是井岡山上的五個村莊: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峰巒疊嶂的群山層層環抱著五個村莊,其形狀如一口口井,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當年朱德、毛澤東兩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后,部隊不斷壯大。而湘贛兩省敵軍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實行了頻繁的軍事“進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p><p class="ql-block">紅四軍軍部將軍民們打土豪和戰場上繳獲的大量首飾、銀器具等,運用謝氏花邊廠的鑄造技術,請謝火龍、謝官龍等謝氏兄弟為師傅,在上井村借用農民鄒甲貴的民房,創辦了井岡山紅軍造幣廠。王佐是紅軍造幣廠的主要負責人。</p> <p class="ql-block">井岡山紅軍造幣廠的建立和“工”字銀元的發行流通,成功的幫助了當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民,渡過了艱難的歲月,也為此后的湘贛革命根據地造幣廠和中央蘇區造幣廠的建立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它在中國革命政權的貨幣發展史上是占有重要歷史地位的。</p> <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底,湘贛兩省敵軍調集18個團的兵力,分五路第三次“會剿”井岡山。上井紅軍造幣廠廠房被敵人全部燒毀,圖片中的造幣設備“沖壓架”“滾邊機”等,也被敵人破壞。因而,這個紅軍造幣廠實際只存在了半年多時間,就由井岡山的失守而結束。</p> <p class="ql-block">杜鵑山(筆架山)距茨坪西南面35公里,海拔1357米。主要由中峰(揚眉峰)、西峰(望指峰)、東峰(觀島峰)三大峰組成。遠望猶如古代的筆架,故名筆架山。</p><p class="ql-block">筆架山是井岡山杜鵑花的最佳觀賞點。每年四五月間,各色杜鵑花沿著筆架山山脊兩側競相開放,在高峻的山崖間形成了一道亮麗的“十里杜鵑長廊”。</p><p class="ql-block">可惜沒能一飽眼福。賴師傅說,這個景區已對游人關閉,可能是出于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因為時間的關系,井岡山的自然景觀龍潭和五指峰也都沒有去上。這是我收藏的100元面值的人民幣,背面圖即是井岡山的主峰五指山,故有中國最值錢的山峰之稱。</p><p class="ql-block">五指峰海拔1586米,位于茨坪西南面6公里處,因峰巒像人手的五指而得名。五指峰還有一座瀑布,落差約200米,如同千尺素絹半空懸掛,是井岡山落差最大的瀑布。由于五指峰峰巒由東南向西北伸延,綿亙數十公里杳無人跡,游人只能站在隔岸的“觀景臺”上遠望。那里已列為自然保護區。</p> 3月20日 茨坪革命舊址群、博物館 <p class="ql-block">茨坪海拔841米,是一座美麗、整潔的公園式山城,原井岡山市政府所在地。茨坪景區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是革命遺址最為集中之地。主要參觀場所圍繞在小鎮中心挹翠湖周邊,有毛澤東舊居(井岡山前敵委員會舊址)、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井岡山烈士陵園等景點。</p><p class="ql-block">這里是游客吃住行的大本營,來井岡山的第一站,所有景區道路都四通八達。在鎮內環城參觀,游客乘坐全民免費的公交車,非常便利。</p> <p class="ql-block">如果說井岡山風景區整體是一個巨型的沒有圍墻的博物館,那這<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座宏偉壯麗、設計別致、格外醒目的標志性建筑——井岡山革命博物館,</span>就是館中之館了。</p><p class="ql-block">它是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而專門建立的。館內共收藏各類珍貴文物3萬余件,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走進博物館序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構思別致的雕塑:一團耀眼的火焰,定格在八角樓的老式油燈上面;油燈的下方刻有一行遒勁有力的大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p><p class="ql-block">雕塑的背后是一幅巨型半景畫,雄偉壯麗的井岡山主峰風光一覽無余。畫外音在耳邊響起,油燈后面兩塊緩緩移動后靠攏的電子屏幕,把人們帶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做到了“讓文物說話”,普通觀眾能輕松看懂聽懂展陳中的文物語言。所有的文物、照片、油畫、雕塑、沙盤、蠟像、井岡歌謠、文摘與復原場景等,運用幻影成像、聲控音響、多媒體等高科技新技術,全方位真實再現了往昔的崢嶸歲月,展示了井岡山斗爭兩年零四個月的光輝歷史,介紹了井岡山道路與井岡山精神的發展和傳承。</p> <p class="ql-block">節奏有張有弛,場景生動逼真,光影變幻莫測,音效震撼動人。觀眾如同穿越時空的隧道,置身在革命年代,親眼見證了這些歷史事件,隨朱毛會師的熱烈場面而歡呼,聞黃洋界的炮聲而激動,觀朱毛挑糧上山的場景而感悟。</p> <p class="ql-block">黃洋界保衛戰珍影與實物。右上為1928年夏,紅四軍在黃洋界哨口修建的營房。下為戰斗中使用的竹釘。</p> <p class="ql-block">上圖是毛澤東深入農村調查研究住永新縣塘邊村時,為房東挑水用的水桶。下圖是毛澤東送給袁文才的皮裹腿和馬蹬。</p> <p class="ql-block">朱德在龍源口戰斗中用過的花機關槍。在戰士們被敵人密集的火力壓住的緊急關頭,朱德就用這把花機關槍組織戰斗,取得了井岡山根據地創立以來最大的一場勝利。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在戰場上的沉著勇敢,使敵人聞風喪膽,在井岡山軍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p> <p class="ql-block">茨坪革命舊址群,位于翠竹婆娑的東山腳下,面臨風景如畫的挹翠湖。</p> <p class="ql-block">井岡山斗爭后期,茨坪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黨、政、軍的最高指揮中心所在地。中共井岡山前委、紅四軍軍部、湘贛邊界防務委員會、軍官教導隊、軍械處、公賣處等重要機構都設在這里。</p> <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陳毅等同志率領紅四軍主力出擊贛南后,湘贛國民黨軍一度占領井岡山,對純樸善良、支持幫助紅軍的群眾實行瘋狂的報復,連老人、婦女和兒童都不放過。“石頭要過刀、茅草要過火、人要換種”的燒殺政策,使井岡山上的大部分房屋被燒,茨坪革命舊址也同時被燒毀。</p> <p class="ql-block">1961年,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按原貌修復了該舊址,同年,國務院公布此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這里已成為井岡山紅色文化教育學院、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等院校現場教學點。</p> <p class="ql-block">201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建造了“黨指揮槍主題雕塑”,立有青年毛澤東的坐姿雕像。</p> <p class="ql-block">毛澤東舊居房屋坐東朝西,懸山式土木結構,土黃色墻壁,小青瓦屋面,兩層,還有一個涼亭,建筑面積687.6平方米。</p><p class="ql-block">茨坪早年的男性均為李姓。房東李利昌曾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擔任過茨坪鄉工農兵政府主席。毛澤東抵達茨坪后,李利昌將房子底層的一半騰讓給前委機關和毛澤東居住。</p> <p class="ql-block">令人感動的是,李家后生李國和28歲犧牲于八面山戰役,井岡山失守后,烈士遺孀背著孩子和僅有的財產一頭小豬去逃難,房子被燒。國民黨軍離開后,她將小豬賣了5塊錢,修繕了房子,解放后獻給國家作為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還聽說了另一個感人的故事。當年敵軍焚燒了大井的毛澤東舊居,只剩了一堵彈痕累累的殘墻。敵人走后,當地的老鄉用蓑衣、斗笠將這堵斷墻小心翼翼地遮起來,他們說,毛委員總有一天會回來的。</p> <p class="ql-block">這里是毛澤東和紅軍戰士的餐室,朱德、陳毅有時也在這里用餐。那時候,毛澤東與普通戰士一樣,經常吃的是粗糙的紅米和缺少油鹽的南瓜湯,有時甚至要靠野菜充饑。“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當年井岡山流傳的這首歌謠,正是紅軍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p><p class="ql-block">朱德剛到這里時,井岡山上的“主人”王佐懷著對軍長的熱愛和尊敬之情,做了幾個好菜招待他,朱德就把這幾個菜和戰士們吃的南瓜湯合在一起,和大家一起吃,還幽默地說,這叫“團結菜”。</p> <p class="ql-block">這個廳堂是紅四軍軍部領導召開干部會議、軍事會議,研究和部署作戰計劃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朱德在茨坪的住屋。房內陳設簡樸,桌上除批閱文稿的筆墨外,就只有晚間照明用的一盞一根燈芯的青油燈。床上墊的是稻草,鋪上土布床單,蓋的也只是一床舊的軍用線毯。在井岡山斗爭的艱難歲月里,紅軍中實行政治、軍事、經濟民主,紅軍官兵上下一致,穿衣、吃飯一律平等,沒有任何人搞特殊。</p> <p class="ql-block">從龍江書院遷此的紅四軍軍官教導隊隊部舊址,也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在此不由想到王佐烈士。他在任湘贛邊界防務委員會主任期間,領導建立了井岡山根據地的后方機關和五大哨口。在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龍源口、黃洋界戰斗中,率部英勇殺敵,出奇制勝。</p><p class="ql-block">在紅四軍主力進軍贛南、閩西后,王佐率32團協同彭德懷的紅五軍擔任留守任務。井岡山失守后,他以頑強的毅力堅持了一個多月的游擊斗爭,又重新奪回了井岡山。這樣的英雄卻被誣陷死于非命。</p> <p class="ql-block">來自全國各地的許多團體,在井岡山學習、培訓、拓展訓練,舉行入隊入團入黨宣誓儀式。成員們統一穿紅軍服、戴紅軍帽、背紅軍包,走紅軍路。還有一些大的旅游團也如此,他們的領隊或導游都用這樣的語言:“報告毛委員,紅軍戰士列隊完畢,請求出發!”“49軍全體集合!”</p><p class="ql-block">可以看出,近年來,人們學習革命歷史、感受革命文化的愿望日益強烈,紅色旅游蔚然成風,熱度不斷攀升。許多紅色景點成為中老年人重溫激情歲月、感懷時代變遷的體驗地,成為年輕人聆聽紅色故事、致敬英雄模范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挹翠湖為茨坪主要景點公園,湖四周被林蔭大道所環繞,環境十分幽雅,是人們憩息玩賞的極好場所,也是當年偉人曾經讀書、散步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該景點占地面積129畝,因著名書法家為之題寫“挹翠映波”,而命名“挹翠湖”。</p> <p class="ql-block">那一簇簇一團團的杜鵑花隨風搖曳,翠者欲滴、紅者欲燃、白者如玉、粉者如霞,美不勝收,引得愛花癡花的我們來此一睹芳容。</p> <p class="ql-block">杜鵑花是井岡山的市花。每年的春天就是杜鵑花的花期,正如唐代詩人所描述的,“不似花叢似火堆”“花中此物是西施”“露紅凝艷數千枝”。</p> <p class="ql-block">井岡山杜鵑花種類繁多,有云錦杜鵑、江西杜鵑、鹿角杜鵑、紅毛杜鵑、猴頭杜鵑等約30個名貴品種。而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這里獨有的珍稀樹種“井岡山杜鵑”,它不僅有清新撲鼻的花香,而且還擁有獨具一格的“漸變”色:初開時為粉紅色,然后逐漸變成紫紅色,色澤絢麗、嫵媚多姿,非常獨特。</p> <p class="ql-block">在這美麗、靜謐的公園觸景生情,耳邊響起非常喜歡的電視連續劇《井岡山》插曲《紅軍阿哥你慢慢走》的歌聲。歌中唱道:“哎呀來嗨,紅軍阿哥你慢慢走哎,走到天邊喲記心頭。老妹跟你喲長相守,老妹跟你喲到白頭。”</p><p class="ql-block">這首江西經典民歌取自凄美的紅色愛情素材,用哀婉的歌聲唱出了離別的深情與纏綿,唱出了那個年代年輕人青澀、純真又悲壯的愛情,動人心弦。</p> <p class="ql-block">然而事實卻是殘酷的,許多戀人、夫妻永不相見,或是阿哥犧牲在戰場,或是老妹被敵人殺害,真是讓人黯然淚下、扼腕長嘆。回憶起那個許多年輕鮮活的生命就這樣在心愛的人期盼和歌聲中消失的年代,會讓更多的人記住紅色的井岡山,記住許許多多為革命獻身的紅軍先烈。</p> <p class="ql-block">我在這里享受歲月靜好,但深知每一朵綻放的鮮花,都是烈士的滴滴鮮血澆灌染紅,紅得就像阿哥萌動的心,就像老妹羞澀的臉。</p><p class="ql-block">每一寸土地都有那個年代久遠且仍有溫度的故事,紅軍阿哥義無反顧、毅然決然選擇烈火與熱血交織的人生,有著不變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有著堅強與柔情,有著使命與凝重。是紅軍阿哥讓山岡永遠翠綠,讓旗幟永遠鮮紅!</p> <p class="ql-block">每次外出旅游,只要有機會都會去烈士陵園祭拜。這次因井岡山烈士陵園修建在茨坪北面的北巖峰上,深為登山難去不上而感遺憾。</p><p class="ql-block">得知賴師傅的姐姐在茨坪鎮開民宿,那位搭車的教授也正巧住那里說不錯,我們決定井岡山的最后一宿搬他姐姐那兒住。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個決策是多么的正確!</p> <p class="ql-block">這里曾是紅色名村,正如迎面墻上巨幅壁畫題寫的:“中國有許許多多的村莊,但沒有哪一個村莊像茨坪那樣,與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支軍隊聯系得如此緊密。摘自《茨坪紀行》”</p><p class="ql-block">如今這里建了“天街”,一條<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的</span>旅游商業文化步行街,是井岡山茨坪中心景區唯一最具規模的商業旺地,<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成了游客休閑、購物、娛樂的好去處</span>。其建筑設計采用現代理念,吸收徽派建筑和廬陵建筑的經典元素,顏值不遜于我曾去過的泰山“天街、婺源篁嶺“天街”。</p><p class="ql-block">雨下大了也降溫了,賴師傅到生態苑接我們。這里雖不是步行街的核心區域,但車也是不能開進去的,他和來街口接客人的姐姐,冒著雨一人拉一個我們的行李箱。幾天里,我已經多次感受到老區人的熱情和溫暖了。</p> <p class="ql-block">“婦女姐妹做鞋忙,多做布鞋送紅軍”。步道板上鋪有多塊反映人民群眾支持并參與革命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得知我還有心愿未了,賴師傅姐姐指點我,從這兒登上這些個臺階,就是烈士陵園的大門。這真是意外的收獲,我們竟住到了烈士陵園的附近,即使不能瞻仰全部,也多多少少會減輕我井岡之行的遺憾。</p> <p class="ql-block">在一家土特產店問帥哥店主,哪里可租借到紅軍服,搖頭。他媳婦聽到了,忙從里面房間出來說姨家有一套。等了十幾分鐘,她冒雨取回。穿上一試大一號不合體,還缺綁腿、背包等,但也只能穿這套了。一再感謝。</p> <p class="ql-block">事情都解決了,安心在這家酒樓用餐,吃到了當年紅軍的主食紅米飯,用竹筒蒸的,清香撲鼻。井岡紅米為水稻品種之一,因米皮呈醬紅色而得名,米粒長,口感好,且營養豐富。菜品是當地產的黃骨魚、當歸菜。在井岡山最后一夜的晚餐,吃得格外香甜。</p> 3月21日 井岡山烈士陵園 <p class="ql-block">凌晨,天剛蒙蒙亮,又下起了小雨。不能再等了,9時整我們還要包賴師傅的車趕往飛機場。阿蘭妹妹深知我心,冒雨也要同我一起前往烈士陵園。</p><p class="ql-block">登這四五十級臺階也很艱難,想起在朝鮮平壤也是登上這么高的中朝友誼塔,為抗美援朝犧牲的志愿軍烈士獻花的場景。烈士們連生命都獻出去了,我這點病痛不算什么。</p> <p class="ql-block">陵園于1987年始建,依山體就勢興建,占地面積400畝,整體建筑包括陵園門庭、紀念堂、碑林、雕像園、紀念碑五大部分。</p><p class="ql-block">莊嚴肅穆的吊唁大廳,墻上鐫刻著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壯烈犧牲的15744位烈士的英名。當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周邊的7個縣共有烈士4.8萬名,還有3萬多無名烈士,特為他們立了一塊漢白玉的無名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陵園大門,是塊橫式牌坊園標,“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九個燙金大字為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宋任窮所題寫。</p><p class="ql-block">情深深雨濛濛,想想烈士們犧牲時都是青春吐芳華的年齡,有的還是娃娃,多么令人心痛,腳步也沉重起來。</p><p class="ql-block">就在這烈士長眠、莊嚴肅穆的地方,寄托我的哀思,祭拜革命的先驅,緬懷井岡山的英魂,致敬共和國的奠基人吧!</p> <p class="ql-block">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英雄烈士用血肉之軀立起一座座精神豐碑,他們的事跡和精神,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p><p class="ql-block">和平勿忘先烈,幸福莫忘英雄!他們生、死都是為了可愛的中國。鮮血染紅了我們的旗幟,那是共和國的顏色!傳承紅色基因、精神血脈,我們應繼續奮進新征程!</p><p class="ql-block">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走的再遠,也要記得為什么出發,永志不忘烈士們的遺愿,前仆后繼,去實現他們曾為之流血犧牲的偉大理想!</p> <p class="ql-block">從茨坪鎮到井岡山機場距離有88公里,是我所去過的最遠也是最小的飛機場。雖然開通了多條航線,但是沒有直飛哈爾濱的,東航這趟航班要經上海浦東機場轉乘回哈。</p><p class="ql-block">2019年新建成的航站樓,建筑風格很有特色,正面形似“八一”二字,側邊仰視如“鯤鵬展翅”,成為井岡山新的窗口和名片。由于是軍民兩用機場,起飛時不準打開遮光板拍照,沒能從空中俯瞰老區大地,有些遺憾。</p><p class="ql-block">別了,井岡山!也許此生不會再來,但你給予我精神的洗禮、靈魂的凈化、思想的升華、信念的堅定、傳承的力量,會永遠激勵我指引我——一名具有48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將初心和使命堅持到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文字:戰劍如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攝影:阿蘭 戰劍如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制作:戰劍如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音樂:《英雄的黎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請您關注欣賞我的江西游系列美篇:《越過千山萬水,赴一場春天的花事》《美麗的江西,我為你而來》</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尚义县|
娄底市|
包头市|
丹寨县|
昭平县|
宁城县|
江口县|
寿光市|
礼泉县|
濉溪县|
岑巩县|
虎林市|
隆安县|
棋牌|
青岛市|
平遥县|
汕头市|
石泉县|
盐城市|
贞丰县|
花莲县|
北海市|
曲松县|
河间市|
蛟河市|
邵阳县|
乐昌市|
茶陵县|
冷水江市|
凤山县|
蒙阴县|
淮阳县|
南雄市|
德阳市|
丁青县|
榆林市|
天峻县|
宁都县|
扬中市|
镶黄旗|
个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