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早就想寫篇關于風陵渡的文章,無奈不知從那下筆,就在昨天認真拜讀了孫小榮老師寫的《芮城,你別藏著》一文,深受感悟,深受啟發,也深受感動。突然萌發了寫一篇《風陵渡,你別掖著》做為子篇的想法,一饗讀者。我想,人生、生活、經歷最大的誤解不是誤解本身,而是不曾了解。在這個融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里,風陵渡的聲音、芮城的聲音需要被中國乃至世界上更多人聽到,風陵渡的故事、芮城的故事需要被分享給更多人。</p><p class="ql-block"> 撐一把油紙傘獨行,或約三五好友漫步,細數風陵古渡每一個角落里的故事,喚起一個民族滄桑而厚重的歷史記憶,風陵渡如同一部內涵深厚的歲月長卷靜靜地任你展讀。地處晉陜豫三省交界的黃河大拐彎處的她,像一顆珍珠鑲嵌在芮城的西大門,更像一位慈祥的母親,守在山西南大門,張開雙臂喜迎游子歸來。風陵渡歡迎您!芮城歡迎您!山西歡迎您!一粒火種,點燃了先人的卓絕智慧;千古名渡,流淌著悠悠的傳奇故事;古渡遺址,見證了"三皇五帝"的深深足跡。七女墳、唐國公李靖墓、匼河遺址、羈馬城遺址、堡子村金甌堡城門、風后陵、古渡口、鳳凰咀等遺址景觀星羅棋布,風陵渡就是這樣一個渡口,吹過的風都是文化,踩過的地全是歷史。</p><p class="ql-block"> 芮城,你別藏著;風陵渡,你別掖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神奇的風陵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風陵渡地處于山西最南端,黃河東轉的拐點,中國版圖的中心,三河交匯(黃河、渭河、洛河)、三省交界(山西、陜西、河南)、三路共通(鐵通、公路、水路)、三橋飛架(鐵路橋、公路橋、浮橋),是山西省的南大門,是通往華北、西北、西南和中原大地的咽喉。金人趙子貞在《題風陵渡》中這樣描寫: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云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有些人,有些事,時過境遷,已物是人非。在《風陵曉渡映晉陜》一文中的描述:每日拂曉,沉睡的黃河剛剛蘇醒,岸上樹影依稀可辨時,南來北往的客商就熙熙攘攘地朝風陵渡集結了。推車的,騎馬的,趕牲口的,荷擔的,負囊的……接踵而來。有的趕路,有的候渡,有的則已經坐在船頭泛舟中流。遙望黃河上下,煙霧茫茫,桅燈閃爍。船只南北橫馳,彩帆東西爭揚,側耳傾聽,嘩嘩的水聲,吱吱的櫓聲,高亢的號子聲,顧客的呼喊聲,鳥聲,鐘聲,匯成一片,古渡兩岸回蕩著優美的清晨爭渡的交響曲。其中潼關八景中有三處都在風陵渡(中條雪案、風陵曉渡、黃河春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人生起落,世事沉浮,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關于風陵渡名字自古以來就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因風后陵而得名。軒轅黃帝和蚩尤戰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黃帝部落的將士頓時東西不辨,迷失四方,不能作戰。這時候,黃帝的賢臣風后及時趕來,獻上他制作的指南車,給大軍指明方向,擺脫困境,終于戰勝蚩尤。可惜風后在這場戰爭中被殺,埋葬在這里,后來建有風后陵。風后陵,在趙村東南,高二米余,周圍30米。墓前原有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重建風后祠及碑記,可惜已毀。因唐代圣歷元年(689年)在此置關,故稱風陵關。又稱風陵津,是黃河南泄轉而東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后稱風陵渡。另一種說法因女媧陵而得名。中華文明人文始祖女媧埋葬于此,女媧為風姓,故稱風陵。風陵渡因“女媧”“風后陵”“古渡”而得名。傳說女媧位居三皇之列,世人稱其媧皇。據史書記載,女媧為華夏始祖,除惡獸、斬猛禽,歷盡艱辛,摶土造人,創婚立媒,煉石補天,制笙篁樂器,創農耕文明。無論那種說法,風陵渡確實存在,的確神奇,你看他一眼,他給你180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風陵渡素有“雞鳴三省晉秦豫,浪卷沙翻洛渭黃”之美氣;有“千里黃河此一灣”的大氣;有“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的怨氣;有“立馬風陵望漢關,三峰高出白云間,西來一曲昆侖水,劃斷中條太華山”的霸氣;有“晉南文化不尋常,史跡綿延萬古長,猿人更有猿人早,哪論唐虞與漢唐”的底氣。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從未來過風陵渡,也許因為風陵渡的鼎鼎大名,亦或許因為“風陵渡”有曲折的故事,把它寫進了小說中,給風陵渡本就具有神話和歷史魅力的黃河古渡增添了一分快意恩仇的江湖氣息和少女懷春的粉紅情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有些風景,有些故事,有些人,總是那么安靜,仿佛只有心會聽見,沒走遠卻再也靠不近。曾經的那段歷史雖然早已經湮沒在了歲月的塵埃中,可風陵渡承載了太多的憂傷,承載了太多的戰火,也承載了太多的負重。風陵渡自古以來就是河東、河南、關中咽喉要道,向為兵家必爭之地。魏國與秦國的古戰場就在這里一決高下;東漢時的曹操討伐韓遂、馬超,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歡等著名戰爭就在這里馬革裹尸;近代兵出潼關,解放風陵渡等戰事,在這里都被親眼見證。風陵渡昔日的繁華與地位可見一斑,今日的風陵渡更是百舸爭流,千帆競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芮城,你別藏著;風陵渡,你別掖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神化的鳳凰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時間讓我們學會了獨自承受,習慣任何人的忽冷忽熱,也習慣了任何事的漸行漸遠,鳳凰咀和人一樣也是有靈性的。古老的鳳凰咀地處黃河大拐彎,雄踞山西南大門風陵渡北側,與古潼關隔河相望,是個高出黃河100多米的高垣,駐足其上,俯瞰山腳下停泊在黃河拐彎處的風陵渡口,自然會遙想曾經安葬于河岸灘地上的女媧陵墓,和香火鼎盛于鳳凰咀上的女媧祠廟。當一切的一切都已成往事東流,消失在奔流不息的黃河波濤當中,女媧的祠廟也已毀棄于戰火硝煙,唯有鳳凰咀一直矗立在哪,目睹了所有的興亡變遷。作為后人,我們必須敬重這棲居著華夏始祖精神魂魄的煌煌高陵,更需要虔誠地探尋她曾經的過往,接續我們更為深邃的根脈所蹤。站在鳳凰咀上,條山疊翠、風陵兀立、華山聳峙、潼關關隘等壯麗自然景觀盡收眼底。有時突發奇想,王之渙筆下的《登鸛雀樓》的鸛雀樓要是建在鳳凰咀上該多好啊!“白日依山近,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氣魄將表現的更加淋漓盡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站在鳳凰咀上你自然就會看到黃河水向東走向,那就說一說"大拐彎”吧,一首《天下黃河九十九道灣》唱盡了黃河的歷史滄桑,黃河九十九道彎雖然只是藝術表達,但也恰當地形容了黃河彎多浪急的特點。黃河浩浩蕩蕩由西向東進入大海,形成了一個壯闊的“幾”字,而“幾”字中最最壯觀的大拐彎,風陵渡應當受之無愧,黃河經過晉陜大峽谷,落壺口,沖蒲州,撞上秦嶺華山,猛地向東一拐,徹底改變方向,從此像馴服的精靈,一瀉千里向東流去。從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經過九九八十一灣終于在此處恢復流向,從此,也就有了關于堯、舜、禹治水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關于鳳凰咀還有更神化的傳說,神奇但不離奇。其一,人們常常把黃河比成母親河,風陵渡的“大拐彎"正好像母親的臂彎,呵護著,祝佑著,哺育著黃皮膚黑眼睛的黃河兒女。其二,1938年3月8日,日軍占領同蒲鐵路終點風陵渡,對隔河而望的潼關發動炮擊。之后,日軍發動了多次進攻,直至抗戰末都未得逞潼關,主要因為形勝、嚴守和牽制三點,我想也有天意,聽說從那年起黃河到現在都沒結過冰,面對潼關日本日落西山,氣數已盡,這不是天意嗎?其三,傳說女媧受神的點化,在今芮城縣風陵渡一帶摶人,研究發現有兩個現實事例支持芮城是人類最早的居住地。一是芮城境內發現了人類最早的用火遺跡一一西侯度遺址。距今已有180萬年,說明這里最早有人類活動,關于西侯度后面我再詳細說。二是人類因水而居,因鹽而居。芮城有昆侖山水黃河,距中國大陸發現并最早開發利用的運城鹽湖不遠,這就支撐了人類的繁衍。其實,在自然界中本來就有很多我們無法解釋卻真實存在的事,預辯清晰,預辯糊涂。1938 年,女媧祠被侵華日軍焚毀。現存有當時從女媧祠墻壁上抄錄的一首《贊媧祖》詩,曰:“女媧氏族河曲生,自古相傳顯風陵。臨終州渚安樂葬,黃炎子孫伊始興。”其四,先天八卦的創立源頭。直指現在你站在鳳凰咀上遠眺,可以看到三河交匯的地方涇渭分明,與我們現在的八卦陰陽相吻合。據傳說在鳳凰咀上女媧祠西側,有一座古老的廟宇和八封臺,也被日軍焚毀破壞,《辭海》、《易經》、《拾遺記》等書中都有記裁。有些東西一去不復返,留的傷痛只有銘記,但更須我們共同努力。唯有國安,才有家寧;唯有國強,才有家盛;唯有國興,才有家旺。關于鳳凰咀的故事還有很多,等以后慢慢向你講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芮城,你別藏著;風陵渡,你別掖著。</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神秘的西侯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時間和空間的變換,創造著新的風景,陽光之下的人們保持著距離,但對人類探索的腳步卻一直未停,人類的起源進化從古至今就是一個神秘而又有趣的問題。也許是冥冥注定,在這里要揭開她的面紗。我們還是把時間拉回1957年風陵渡西侯度,據傳“西侯度村”原名為“人疙瘩嶺”,殷商年間,西伯侯姬昌母子曾落難在此,并得到了當地村民的救助,在脫離困境之后,姬昌給村民贈送了很多財寶,村民為了紀念這一段時光,就用所贈財寶蓋了西伯侯廟,并將村名改為西侯度村。也許是西侯度的神秘傳奇吸引著考古工作者的好奇吧。考古工作者在匼河村一帶發現了幾處舊石器地點。發掘范圍不斷擴大,賈蘭坡教授等考古學家在對位于黃河中游山西省芮城縣西侯度村發掘時,在下部地層中發現了鹿角化石、具有人工打擊的石塊,后又陸續發掘出動物燒骨化石、打砸石器等,在厚約50米的紅色土層之下的沙、礫石層(原生地層)中,發掘出土一些燒骨和帶有切痕的鹿角化石,經用碳14和古地磁法測定,距今約180萬年。有關專家認為這里應是人類文明的起點,被稱為是“人類圣火的點燃地”。同時在不遠的匼河村附近,出土的還有三棱大尖狀器、刮削器、石片、石核和小型砍斫器等32件,其原料為脈石英和石英巖等。有長鼻三趾馬、古板齒犀、粗壯麗牛、李氏豬、步氏羚羊、晉南麋鹿、納瑪象等22種動物化石。180萬年前,華夏先祖西侯度人在這里繁衍生息、點燃了人類文明的第一把圣火。60萬年前,匼河先民在這里刀耕火種,薪火相傳,創造了舊石器時代的黃河文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沉睡百萬年,一醒驚天下。這次發掘讓賈蘭坡教授一班人欣喜若狂,這次發現也再次震驚了世界。后又經多次考古發掘,經學術界反復論證認定:西侯度這是人類最早用火的遺存,屬早更新世,推翻了原“北京猿人是最早的人類”的論斷,也確立了西侯度遺址在考古界的地位。山西博物院副院長、研究員范文謙說:“西侯度遺址,是遠古人類留給中國人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迄今為止中國大陸發現最早的人類腳踏地。”遺址中帶切痕的鹿角和動物燒骨的發現,昭示出他們已將“火神”征服在腳下,顯露出“萬靈之靈”的神韻。火與人類文明的親密關系,在西侯度第一次得到了驗證。西侯度的揭密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推到了180萬年以前,所以史學界把西侯度人稱為人類烹飪之祖。同時,也將人類用水與黃河流域青銅冶煉技術等文明鏈條再一次緊扣起來,為黃河流域成為人類的主要發源地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佐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西侯度遠古遺跡終于抖落滿身的浮塵,放射出璀璨的文化之光。如果說河東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那么芮城就是孕育中華民族的搖籃,西侯度就是迄今人類起源最早的搖籃。西侯度,這里堪稱中國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址,從這里迸發出人類第一粒星火。正是這如豆的星火,代表了人類文明起源,有著非常明確的象征意義。2017年7月國家正式把西侯度遺址作為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圣火采集地。2019年3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青年運動會在西侯度遺址進行了圣火采集儀式。當現代體育之火承繼人類文明古老之火,電光石火迸發間,西侯度再度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登臨西侯度遺址圣火臺俯瞰,蒼莽的中條山與巍峨的華山對岸夾峙中,黃河自北而來掉頭東去,星羅棋布的古文化遺址比比皆是。閉目遐思,人類在生存繁衍的過程中經歷與天斗,與地斗,與自然斗,與人斗的艱辛與不易,你一定會感慨西侯度人是何等的智慧,何等的勇敢,何等的堅強,何等的包容。目前,西侯度遺址、匼河遺址均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匼河的“背冰”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芮城,你別藏著;風陵渡,你別掖著。</span></p> <p class="ql-block"> 神采的開發區</p><p class="ql-block"> 風陵渡因黃帝賢相風后和圣母女媧而得名,風陵渡開發區也沾了喜氣、沾了福氣、沾了財氣。風陵渡開發區是1992年批準成立的首批省級開發區,她位于山西最南端,規劃面積21.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8平方公里,是全國為數不多依托鄉鎮建立的開發區。30年里,開發區人秉承“開放、開拓,勵精圖大業;求新、求實,眾志建新區;勤勞、勇敢,奮勇我當先”的創業精神,用智慧與汗水,用實干與拼搏,用誠信與努力,用實力與魄力,徹底改變了建區時辦公沒桌,吃飯沒鍋,住宿沒窩的工作現狀;徹底改變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風吹的自然環境;徹低改變了大坑套小坑,坑坑有水的交通狀況,成就了在依拖鄉鎮上建起現代化工業新城的偉業。這塊大有希望的熱土上,傾付了幾代開發人的青春和汗水、熱血與智慧、包容與接納,并讓她偉岸地屹立在山西南大門,屹立在黃河大拐彎,也屹立在世人的眼中和心底。今日之風陵渡,到處充滿生機活力,正成為海內外客商青睞的創業熱地、投資福地、聚金盆地。</p><p class="ql-block"> 1月13日,運城市委書記丁小強在風陵渡經濟開發區調研時強調:著力打造山西南部“窗口型”開發區。開發區要科學編制“十四五”發展規劃,進一步優化國土空間規劃、拓展發展空間,高水平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做到產城融合、一體發展,在新發展階段實現更大作為。要聚焦“六新”發力,明確發展主導產業,加大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在高質量發展上開拓新局面。</p><p class="ql-block"> 縣委書記張建軍多次在開發區現場辦公時指出:一定要樹立“招商、富商、安商、親商”的新觀念,積極強化服務保障,優化發展環境,提升要素保障,幫助企業解決土地、資金、廠房建設等問題。一定要為全區企業及經濟的發展做好“保姆式”“向導式”“快遞式”服務,共同助推開發區經濟快速發展。一定要在精簡審批環節上下功夫,加快實現“四辦”目標,努力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上多探索、多創新,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加便捷優質的發展環境。為芮城縣在轉型發展上率先蹚出一條新路,奠定堅實基礎。</p><p class="ql-block"> 縣長尚玉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工業一業定乾坤,風陵渡開發區目前已經成為芮城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和窗口。“五大革命”深入推進,“三化三制”改革成效凸顯,開發區財政兩項收入、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均超過30%,全省綜合考核排名大幅躍升。綠普光電、邦威滅火劑、紫羅蘭有機顏料、雨潤新材料、天瑞生物等一大批重點項目密集落地,轉型后勁不斷蓄積。對外開放步伐加快,與常州濱江、江蘇宜興等園區建立穩定合作關系,開發區“朋友圈”越來越大。行政審批、標準地等改革有序開展,“辦事不出園區”“拿地即可開工”基本實現。惠企政策全面落實,榮獲“‘六最’營商環境創優案例”稱號。</p><p class="ql-block"> 管委會主任姚康寧多次在全區干部大會上勉勵全體人員: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是開發區搶抓發展機遇、實現跨越發展的根本途徑。全體干部職工要進一步深化思想認識,把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擺在戰略位置,增強緊迫感、使命感、榮譽感,堅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抓緊抓好,確保圓滿完成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目標任務,為實現對標趕超、爭先進位打下堅實基礎。要在招商引資工作上熱情不減、激情不退,拿出實招上項目、壓實責任抓落實,在重點項目落地上以一貫之堅持“三人小組”服務跟進機制,成立工作專班,全力以赴為項目落地做好服務。要以雷厲風行、扎實嚴謹的工作作風,樹立對外良好形象,共同為建設山西南部“窗口型”開發區努力奮斗,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p><p class="ql-block"> 親切關懷溫暖人心,殷殷囑托催人奮進。沒有等出來的輝煌,只有干出來的精彩。未來五年風陵渡開發區將持續引深“五大革命”,聚焦新材料和精細化工產業發展方向,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增強綜合承載力,著力打造山西南部“窗口型”開發區。依托黃河根祖文化,黃河金三角旅游熱線,融入全省黃河旅游大板塊,建設以系統保護為核心的黃河文明遺址公園,深度挖掘黃河文化,延伸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自信,彰顯政治擔當,大力發展“農業+旅游”“工業+旅游”和智慧旅游等新業態。大力發展全域康養、全面康養、全民康養,把文旅康養產業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加強黃河金三角次區域合作,形成特色鮮明的新興工業板塊,把風陵渡經濟開發區打造成為山西南部的“窗口型”開發區。</p><p class="ql-block">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夢想成真,惟有擔當。</p><p class="ql-block"> 芮城,你別藏著;風陵渡,你別掖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楊學亮, 山西芮城人,縣政協委員,運城作協會員,運城攝協會員,筆名一笑而過,一個熱愛生活,熱愛文字的男子,業余時間寫點心靈碎語,有數篇文章見地方報刊,雜志,平臺。習慣用云淡風輕的筆尖來續寫擱淺在流年里的慌亂……2021,天道酬勤,力耕不欺。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整理好心情,陪你一起與春天同行。微信:13453990584</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江市|
隆子县|
新邵县|
尚义县|
育儿|
五莲县|
嘉定区|
姚安县|
吴桥县|
河南省|
屏东县|
灵丘县|
泰兴市|
呼和浩特市|
茶陵县|
合水县|
霍州市|
洞头县|
鄱阳县|
增城市|
松潘县|
措勤县|
江城|
榆社县|
太仓市|
明水县|
休宁县|
松阳县|
平潭县|
鲜城|
九龙坡区|
南岸区|
方城县|
新密市|
历史|
康马县|
海阳市|
永安市|
通渭县|
邹平县|
林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