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賞析:<div><br></div><div>《元懷墓志》刻于北魏熙平二年,也即公元517年的八月,于1925年出土于河南洛陽張羊村。該碑原藏河南開封市博物館,在博物館所藏的1000多方歷代墓志刻石中非常突出,堪稱鎮館之寶。1996年,河南博物院從開封市博物館調去了10多件刻石精品,《元懷墓志》也在其中。</div><div><br></div><div>元懷字宣義,是魏孝文帝元宏的第四子,魏宣武帝元恪的親弟弟,魏孝明帝元詡的叔父。太和二十一年,也即公元497年,年僅11歲的他被封為廣平王,此后又被任為驃騎大將軍、司空、司徒等職位。公元517年,元懷去世,被追封為太師、太尉,謚曰武穆。到了公元532年,他兒子元修被權臣高歡擁立為北魏皇帝,是為孝武帝。</div><div><br></div><div>元懷生前當過皇子、皇弟、皇叔,死后又成了皇父。這么一位重要人物,在《北史》及《魏書》中卻幾乎只字未提,相當奇怪。基于這一點,《元懷墓志》雖然非常簡略,但史料價值卻非常突出。如在正史中,元懷死后的謚號究竟是什么一直存在分歧,而在《元懷墓志》出土后,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因為上面清楚地寫著“謚曰武穆”。<br></div><div><br></div><div>元懷墓志《元懷墓志》書刻的時候正處于魏碑書法的成熟期。這期間,北朝文化有了飛速的發展,魏碑書法可謂北方游牧民族粗獷、樸拙的性格與漢文化的深邃、韻味、含蓄特點相結合的產物,書法風格極其鮮明。該墓志的藝術水平在眾多魏碑書法中,無疑是最為出色的一種。它不僅由于元懷的身世顯赫,其墓志必然由一代高手書丹鐫刻,同時還由于它出土較晚,出土后又得到了精心的保管,因此字跡清晰如新,保留了書刻的原貌,甚至可以“透過刀鋒看筆鋒”,觀察到筆鋒毫穎的細微之處。<br></div><div><br></div><div>《元懷墓志》的書法,屬于較為標準的魏碑字體,曾被稱為魏碑的“館閣體”,風格和書刻與《張猛龍碑》極為相似,如兩者中的“魯”“春”“岳”“年”“之”等字,從筆畫到結構,幾乎看不出區別。而由于《元懷墓志》和《張猛龍碑》的書刻時間相距不遠,我們甚至可以大膽猜測,兩者可能出自一人之手。</div><div><br></div><div>《張猛龍碑》評價歷來極高,康有為曾說它是“正體變態之宗”,但由于原碑石風化漫漶嚴重,即使是早期的宋拓本,碑中的許多字也已缺損,模糊不清。而《元懷墓志》正好彌補了《張猛龍碑》這個缺陷,使得我們得以觀察魏碑書法的用筆和筆畫的特點。<br></div><div><br></div><div>《元懷墓志》的橫畫起筆時筆尖向上露鋒,行進時中鋒運筆,略向右上方傾斜,筆畫充實飽滿,收筆時有明顯向下有力的頓筆。個別字的橫畫寫成蠶頭雁尾,像漢隸波狀橫畫,形成一些有趣的變化。而該墓志的豎畫起筆大多也是露鋒,其筆尖向左偏出,行筆向下轉為中鋒用筆,堅挺有力,字中間的豎畫垂腳多為懸針豎,開成熟唐楷懸針筆法之先河。此外,《元懷墓志》的撇、捺寫得舒展、飄逸、大方。其中,走之的捺畫起筆較重,捺筆也重,捺后拖出長長的筆鋒,顯示出一種力度。</div><div><br></div><div>整體而言,《元懷墓志》書刻精妙,字口清晰如新,便于臨暮學習,可謂初學魏碑者的上佳范本。<br></div> <h1><b>趣味鏈接:何為“書丹</b>”<div><br></div><div>書丹是一個碑刻術語,指的是用朱砂直接將文字書寫在碑石上,南宋姜夔在《續書譜》曾提到:“筆得墨則瘦,得朱則肥。故書丹尤以瘦力奇,而圓熟美潤常有余,燥勁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痹诠糯?,刻石必須經過三道工序(撰文、書丹和勒石)才能完成,書丹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步。</div></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林县|
霍城县|
清徐县|
嘉荫县|
长岭县|
嵊州市|
雷波县|
法库县|
南阳市|
新河县|
成武县|
江口县|
新源县|
海淀区|
双城市|
鹿邑县|
富蕴县|
江源县|
牙克石市|
耒阳市|
中西区|
明水县|
茶陵县|
吉隆县|
永年县|
莎车县|
安康市|
图木舒克市|
甘南县|
青浦区|
高清|
嘉峪关市|
雷山县|
潢川县|
阿拉善左旗|
台东县|
合江县|
霞浦县|
肥乡县|
菏泽市|
曲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