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年才建成開放的天津鹽業風情游覽區,</p> <p class="ql-block">位于濱海新區漢沽大豐路9號,</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天津長蘆漢沽鹽場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場區內里。</p> <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天津長蘆漢沽鹽場責任有限公司位于美麗的渤海之濱,場區面積96平方公里,前身為蘆臺場,始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一代代“煮海人”辛勤勞作,砥礪前行。這里生產的優質海鹽被譽為“蘆臺玉砂”,成為明、清御用貢鹽;這里是國家“001號”食鹽定點生產企業,中國唯一一個食鹽“中華老字號”;這里也是北方時最早的“海鹽原生態產地”。</p> <p class="ql-block">文化長廊,從不同角度展示長蘆海鹽生產工藝沿革、變遷、改進;展示企業發展變化;展示鹽業文化的豐厚底蘊;展示鹽業對天津和地方發展的貢獻。</p><p class="ql-block">鹽歌悠悠,海韻綿綿,讓我們一起品味漢沽鹽場的昨天、今天和明天。</p> <p class="ql-block">清初,蘆臺場除保留少量煎鹽外,海鹽生產實施了“廢煎改曬”的重大改革,產量大增。由于眥鄰京城、水運便利,成為長蘆鹽商主要引地。為了便于管理,清康熙年間長蘆鹽運署由滄州移至天津城內。自此長蘆鹽在生產、運輸、銷售、稅收、輯私等方面都有了新變化。清代長蘆鹽區不斷合并與裁撤,至民國十三年(1925年)由原來的二十余場縮減為蘆臺場與豐財場兩場。</p> <p class="ql-block">1948年漢沽解放,“蘆臺場”更名為長蘆漢沽鹽場管理處,自此漢沽鹽場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管理由國家財政部門轉為工業部門。漢沽鹽場伴隨工業化進程,海鹽生產方式也發生了轉變。國家先后投資上億元,在漢沽鹽場開展海鹽生產實驗,實施了“新深長”工藝,集坨、儲運、放銷全部實現機械化,海鹽產量超過一百萬噸,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上世紀八十年代,精制鹽產量不斷擴大,產品品質保持行業領先,先后獲得輕工業部優質產品獎、國家銀質獎、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等,出口到美國、日本、加拿大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p> <p class="ql-block">落凰翔鷗堪寶地</p><p class="ql-block">刮金積玉古鹽灘</p><p class="ql-block">煮海熬鹽</p> <p class="ql-block">百里銀灘增秀色</p><p class="ql-block">千年古韻繼潮聲</p><p class="ql-block"> 觀海聽濤</p> <p class="ql-block"> “八 卦 灘” 文 化 廣 場</p><p class="ql-block">建于1941年著名的“八卦灘”位于漢沽蟶頭沽北側,占地面積7363畝,是當年李氏灶戶受八卦圖啟發,組織鹽民修建完成。它把坨地與鹽民宿舍設在當中,十副灘圍成一圈,利用海水制鹽逐步濃縮的原理,由四周向中心排列,走水路線合理,土地利用率高,制鹵、結晶、儲存與防盜于一體,代表了當時灘曬工藝的最高水平。</p><p class="ql-block">“八卦灘文化廣場”根據“八卦灘”灘型創意建設,由文化廣場和巨型嶗山青玉景觀石等組成,其中“古蘆臺場”四字由著名書法家唐云來題寫。文化石基座高距地92.5厘米,石高10.95米,寓意從公元925年至2020年建場共1095年;碑陰記述了漢沽鹽場歷史沿革及所產海鹽的品質。該廣場是游客了解海鹽知識,體驗濱海文化和觀光休閑的絕佳場所。</p> <p class="ql-block">庚子孟秋之月</p><p class="ql-block">“古蘆臺場”</p><p class="ql-block">渠梁雙蘆鄉人唐云來署</p><p class="ql-block">(唐云來 天津市書法協會主席)</p> <p class="ql-block">天津長蘆鹽場有限責任公司位于美麗的渤海之濱,古稱“蘆臺場”,置場于公元九百二十五年(后唐同光三年),衍于遼,盛于金,所產海鹽粒堅味醇,色白質好。清《古今鹺略》曾記載,鹽以質論:“廣不如浙,浙不如淮,淮不如長蘆。”明清兩朝該場所產之鹽獨享貢鹽之尊,有“蘆臺玉砂”之美譽。</p> <p class="ql-block">文化廣場上陳列著部分制鹽工具、器械。</p> <p class="ql-block">軋池機</p> <p class="ql-block">輸鹽機</p> <p class="ql-block">輸鹽機</p> <p class="ql-block">收鹽機</p> <p class="ql-block"> 千 年 古 灘 遺 跡</p><p class="ql-block">自古這里就是長蘆漢沽鹽場傳統生產區域,明代之前主要用做“鍋煎成鹽”的鹵水儲存,附近有毛家大灶、尹家大灶等煎鹽場所。清順治年間,蘆臺場引入灘曬工藝,由于不受燃料約束,產量大幅提升,從而灘曬迅速取代了煎制。</p> <p class="ql-block">資料記載:蘆臺場開灘最早在“中溝”張家小河附近。初期灘形面積較小,約三十平米,采用自然納灌、水車倒鹵的方式,每年夏季曬鹽,兩三天收一次。清代后期,從南方引入風車,鹵水輸送能力大幅提高,灘田面積擴大,至民國期間蘆臺私人開灘超過二百副。</p> <p class="ql-block"> 大 風 車</p><p class="ql-block">風車曾是漢沽鹽場重要的汲水設施。據記載:清代光緒初年,蘆臺場仿制蘇北鹽城稻田水車,制成四周有帆蓬,中間有“將軍柱”,用于納潮和鹵水提汲的大風車,每副灘有風車1~2架不等,至上世紀四十年代有風車300余架。風車的引入使灘田倒鹵能力大幅提升,海鹽產量提升。一望無際的鹽田內鹽層壘壘,鹽坨堆積如山,風車帆檣林立,風吹帆動,呼呼作響,蔚為壯觀,成為濱海地區一大景色。</p> <p class="ql-block"> 古 灘 水 影</p><p class="ql-block">自清初實施“廢煎改曬”以來,這里一直是長蘆海鹽的傳統生產區域,并保留了大量的古灘田。古灘田占地數十平方公里,捻埂蜿蜒,走水系統獨特,灘形眾多,代表了當時海鹽生產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天地人”分工合作,天地負責能量轉換,人類負責水體調節,海水在這里不斷濃縮、熟化,并轉化為優質原料鹵水。這二百余副古灘田名稱各異,各有傳說,如:大灘王、八卦灘、金馬駒、靈芝草、道僧帽等眾多故事。</p> <p class="ql-block">古灘田還生長著豐年蟲、鹽田微藻等鹵水生物,它們在完成生命周期過程的同時,也擔負著水體生物的凈化環節。這里還是世界候鳥遷徒落腳場所,每年春天有大量候鳥在這里生長繁衍,留下了灘田“精靈”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模擬古鹽場制鹽勞作的雕塑群,一側排列數口煎制鹵水的大鐵鍋,地上擺放著軋壓鹽池的碌碡(石滾子)。</p> <p class="ql-block">曬鹽與陽光、時間相關</p> <p class="ql-block">拉大碡體驗區</p> <p class="ql-block">獨輪車體驗區</p> <p class="ql-block">打榔頭體驗區</p> <p class="ql-block">生產用船</p> <p class="ql-block">鹽場的水路</p> <p class="ql-block">鹽場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鹽場的鐵路</p> <p class="ql-block">輸鹽皮帶機</p> <p class="ql-block">如山的鹽坨</p> <p class="ql-block">苫蓋鹽坨</p> <p class="ql-block">鹽裝車</p> <p class="ql-block">鹽運輸</p> <p class="ql-block">古法制鹽體驗館</p> <p class="ql-block">鋼結構玻璃大棚內,</p> <p class="ql-block">建有四個曬鹽池;</p> <p class="ql-block">注入過濾后的飽和鹽鹵,</p> <p class="ql-block">經過約兩天太陽曬,</p> <p class="ql-block">結晶成鹽后,</p> <p class="ql-block">刮鹽裝筐,</p> <p class="ql-block">攤晾曬干。</p> <p class="ql-block">景區瞭望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遠眺</p> <p class="ql-block">賞景</p> <p class="ql-block">感謝關注、瀏覽;</p><p class="ql-block"> ?? ?? ??</p><p class="ql-block">祝您快樂、健康!</p><p class="ql-block"> ?? ??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颍上县|
阿拉善左旗|
雷波县|
衡阳县|
随州市|
岢岚县|
驻马店市|
贡觉县|
读书|
丰城市|
邵东县|
义马市|
宜城市|
临武县|
芒康县|
广灵县|
汉沽区|
平乡县|
景东|
简阳市|
荔浦县|
砀山县|
黔东|
中宁县|
剑阁县|
临澧县|
井冈山市|
进贤县|
虹口区|
古交市|
玉树县|
拉孜县|
青川县|
宝山区|
亚东县|
龙南县|
锡林郭勒盟|
景东|
高要市|
山阴县|
宁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