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呂梁電視臺著名播音員王燕清深情朗誦《我的母親》)</b></p> <p class="ql-block">春去春又來,花開花又落。一年一度的母親節(jié),伴隨著五月的鮮花又如期悄然而至。</p><p class="ql-block">當我懂得感恩時,才對母親有了深刻的解讀、深刻的愛戀;當我知道回報時,母親已步入耄耋之年,母親成了一種歲月。一個回眸,歲月就成了風景;一個轉(zhuǎn)身,光陰就成了故事。</p><p class="ql-block">我的母親今年83歲高齡,臉上烙滿了歲月的滄桑,溝壑縱深,腰佝僂耳也有點兒背了,滿頭的青絲灰白且凌亂,所幸身體還很健康,精神也蠻好的,這令我欣慰無比。</p><p class="ql-block">?我的父親早在2005年8月22日,因病離開人世16年了。父親去世后,留下了孤苦伶仃的老母親。10多年來,雖有我和妹妹的照料與陪護,但老母親常年或前往太原妹妹家,或到我家,亦或回到老家住一段時間,居無定所,心無著落,且母親的安危時常令我們擔憂。</p><p class="ql-block">2019年五一假期,在母親主動要求下,經(jīng)過實地考察,我們將母親暫時安頓到交口縣萬壽山老年公寓安度晚年。緣于此,其實也有多種考慮:不管母親走到哪里或居住何方,兒女們總不可能每日陪伴在身邊,絕大多時間還是撂下母親一人孤單地生活著,守望著。如是,每日看電視,或自玩撲克,就成了母親打發(fā)時光最好方式。這也許正印驗了那句話:“人生本是一場孤獨的旅程!”走進老年公寓,有同齡老人或曾經(jīng)認識的老鄉(xiāng)相伴生活,既有了共同溝通的話語,還有了消閑玩樂的伴友,其樂融融。也許,這將是我們這代人老年時理想的生活選擇吧!每每走進老年公寓,我有意無意地總在品讀著:“人生都有夕陽紅,尊老敬老樹新風。”“關(guān)心今天的老人,就是關(guān)心明天的自己。”這兩幅標語,讀之頗耐人尋味,令人感嘆。</p><p class="ql-block">回想過往歲月,我和母親相伴生活的日子是幸福而美好的!因為,我知道母親年齡大了,身體素質(zhì)也日漸下降。所以,只要有時間,我就經(jīng)常回去陪伴母親,努力過好每一天。有人曾說我是一個孝子。其實,我心知肚明,孝不孝不在于外表,不在于人夸,也不是做樣子給外人看的,而在于實際行動,更在于心存感恩。所以,只要得空我就時常去陪伴母親。因為我深知:母親能給我的,不一定是全世界最好的,但一定是竭盡全力給了我全部,還生怕不夠;因為我更懂得,“子欲孝而親不待”的真實道理。</p><p class="ql-block">自從我1982年10月,離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家鄉(xiāng),走進呂梁師專就讀,我就離開母親開啟了獨立生活。特別是到1987年成家立業(yè)之后,至今39年的日子里,我和母親相伴生活的日子越來越少,可謂屈指可數(shù)。由于遠在外地工作的原因,只有節(jié)假日才能回老家和老母親住上幾日,拉拉家常,說說心里話。每一次臨走的行囊,都裝著沉甸甸的親情;每一次離開的心里,都有著暖融融的不舍。</p><p class="ql-block">母親曾因多年侍候久病臥床的父親,身體落下腰疼的毛病。不時腰病發(fā)作,行動不便時,母親總是強忍疼痛,堅強地一次又一次地挺了過來,展示給兒女們的是燦爛笑容和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盡管如此,母親姑且還能自我料理。這也成就了我們在外好好打拼、安心工作的機會和動力源泉。</p> <p class="ql-block">說句實在話,我的母親和大多數(shù)的農(nóng)村婦女一樣,平凡而樸實,善良而厚道。母親生活里所有的重心全部傾注在兒女身上,有操不完的心,可以說她把一輩子的美好時光都給了這個家和她的兒女們。</p><p class="ql-block">每次我回家的時刻,母親總是準備這準備那,做我喜歡吃的莜面栲栳、白面掐疙瘩、蕎面圪坨飯,忙前忙后,無怨無悔。當我將要離開家時,母親一路跟在后面,囑托著、叮嚀著。我讓她不要再送了,她總是停不下腳步,當我走出很遠很遠時,回頭望望,遠遠地看見母親蒼老矮小的身子一直站在那里。此時,我滿含淚水,舉步維艱,但又無可奈何</p><p class="ql-block"> 2017年正月,我和妹妹、外甥女琳琳及孩子一同陪老母親前往海南三亞旅游了10多天。此行,主要考慮母親年齡大了,唯恐日后行動不便,趁母親現(xiàn)在還能自由行動,相伴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三亞之行,我們在炎熱的季節(jié)里,或行走海灘,感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美好生活;或走進度假村,感受浸泡溫泉浴,舒心無比的生活享受;或走近天涯海角,感受四季如春、碧海藍天那“中國南疆”的秀美風光;或合影留念,留住曾經(jīng)出游、開心一笑的美好時刻。三亞快樂之旅中,我們也見證了老母親硬朗的身體,所游景點,總擔心母親身體不支,但出乎意料,母親竟然自己行走而不用攙扶,令人敬佩感懷。</p><p class="ql-block"> 一次,我和母親聊起她的家事,頓然感覺母親的記憶有所消退,模模糊糊中講述了她的一些故事。</p><p class="ql-block">我的姥姥祖籍河南,1936年逃荒要飯來到山西,那時的姥姥一家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某日,姥姥走到隰縣的下蒿城村(今屬交口縣)時,就住了下來。之后還分了房子,于是就長期定居于此。我的母親出生于1939年10月,時因家境極度貧困,姥姥就將7歲的母親寄養(yǎng)給鄰村鄭家?guī)X村的鄭氏家。在無兒女的鄭氏家苦命地生活了3年多,因無法忍受被人克打的生活境遇,有一天母親就偷跑回了家。姥姥見狀,只好就此罷休,自己養(yǎng)活孩子。</p><p class="ql-block">姥姥一生有5個子女(4女1男)。我的大姨叫劉金娥,據(jù)母親說很小就給人家當了童養(yǎng)媳,之后就不知去向了,也無法取得聯(lián)系。舅舅叫劉金林,當年在鄭家?guī)X村做常工時被應征入伍,后來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受傷后被解放軍醫(yī)治好,最后退伍回到家。舅舅娶了個傻媳婦,生了一個女兒,后來妗子因車禍身亡,舅舅再無續(xù)弦。80年代,舅舅因病去世。二姨叫馮樹娥,嫁給韓家莊村吳氏家。小姨叫馮麥娥,嫁給賀家莊成氏家。母親嫁給穆家渠村王氏家,生了我和妹妹。據(jù)母親回憶我的第一個姥爺姓劉,生了4個孩子,在母親出生1歲時因病在當時居住的鐵金里去世。第二個姥爺叫馮買虎,生了小姨1個女兒,因在東山上下煤窯時被砸死。因多數(shù)孩子是二姥爺和姥姥撫養(yǎng)大的,所以,除舅舅姓劉之外,其余4個姐妹都姓了馮。據(jù)母親講,姥姥家是河南人,至于河南啥地方也不得而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坎坷命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夢故事。</p><p class="ql-block">在此,我要感謝母親給我們的一切,這構(gòu)成了我生命的主要框架,讓我得以永遠做真實的自己;感謝曾經(jīng)貧瘠的家鄉(xiāng),貧困的家境,貧苦的生活,讓拼搏融入了我的血液!</p><p class="ql-block"> 這個世界最偉大的不是高山,最寬闊的不是大海。比高山偉大的是母愛,比大海寬闊的還是母愛。母愛就是天,母愛就是地,母愛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p><p class="ql-block">母親是一棵大樹,一半青綠,為我們遮風擋雨;一半扎根在我們心里,今生今世是我們的依靠。母親是一盞燈,長大時,提燈相送,給我們光明,落難時,勞累時,孤單時,母親為我留著一盞燈,給我們溫暖。當我們老了時,母親是張火車票,是張沒有過期的老船票。母親是一種歲月,年少時,我們依賴母親;青年時,我們不懂母愛。母親不再年輕,一角尾紋,一縷白發(fā)時,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母親額頭的皺紋,滿頭白發(fā)竟讓我們難以分辨。 </p><p class="ql-block"> 在母親節(jié)到來之際,有許多微友常常感嘆:沒有母親的母親節(jié),有多少人背身抽泣,有多少人窗前思念,還有多少人捧起一碗飯雙眼浸滿熱淚,更有多少人無處可去。其實,行走于茫茫人海,一個人再優(yōu)秀、再成功、房大車好又如何,正如一首歌中唱到:無媽的孩子橡根小草。</p> <p class="ql-block">常言說的好,母親在,家就在,希望就在,幸福就在。我是幸運兒,我的老母親今年83歲,身體安康,精神健碩。在此,我也要勸誡父母健在的人們:別再等待說:等我有錢了,等我有時間了,等我衣錦還鄉(xiāng)了再去孝敬父母。因為時光太瘦,指縫太寬,許多人一轉(zhuǎn)身就是一生,一別一輩子,別等沒有母親的母親節(jié)時,你才會懂得啥是母愛,啥才是你一生的牽絆。</p><p class="ql-block">母親在,天天都是母親節(jié);母親不在,一千個乃至一萬個母親節(jié)也枉然。</p><p class="ql-block">時值母親節(jié),謹以此文,獻給我健在的母親,也獻給天下所有的母親,愿全天下的母親健康長壽,萬事如意;愿全天下母親的孩子天天都是母親節(ji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文末附李三處詩人為母親創(chuàng)作的《母親》歌詞,以饗讀者。</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母 親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b><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歌詞〉李三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當藍邊瓷碗裂開一道道舊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你已把兒女送出了古老的小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那磨盤下踩出的坑坑洼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化作了歲月澎湃的潮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哦,我那頂天立地的母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青石山曾為你撐腰打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黃河水也為你高喊不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可你沒有變成陽光下的枯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卻永遠是我書本前的明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當桑木扁擔裂開一道道皺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你己把家庭挑出了往日的貧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那窯洞前盼望的日日夜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編織了故鄉(xiāng)多情的風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哦,我那頂天立地的母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金針花曾為你深情綻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紅高梁也為你昂首挺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可你沒有變成黃土坡的雕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卻永遠是我知冷熱的母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2024年1月12-14日母親因感冒在小店區(qū)三毛社區(qū)服務站輸液)</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交口融媒體【二十大精神在交口】踔厲奮發(fā)新征程 萬眾一心向未來,走進交口萬壽山老年公寓采訪老母親。2022年11月2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簡介】</b><span style="font-size:15px;">解德輝,1962年生,交口縣人。網(wǎng)名“寧靜致遠”。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呂梁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汾州文化研究會會員、《蕭鄉(xiāng)文學社》作家、國際攝影協(xié)會會員、呂梁市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呂梁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北武當山文化研究會顧問等。喜歡訪古問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題材選擇上挖掘歷史厚度,在紅色文化中尋找精神高度,在現(xiàn)實生活中探求藝術(shù)鮮活度”之“三個度”;堅持在行走大美呂梁中,傳承歷史人文。1989年以來,在《學習與研究》(中央)《光明日報》《中國鄉(xiāng)鎮(zhèn)論壇》《山西日報》《山西經(jīng)濟日報》《前進》《山西工作》《山西農(nóng)經(jīng)》《政府法制》《山西法制報》《呂梁文學》《百年紅印》(靈石)、《呂梁日報》《呂梁晚報》《文化晉中》《掌上呂梁》《呂梁發(fā)布》等報刊、新聞媒體發(fā)表各類文章300余篇。個人出版《紅色呂梁》《印象離石》2本書,其中《紅色呂梁》一書收藏于《晉綏兵民博物館》里;《云夢風雅》一書(新華出版社)收錄其撰寫19篇文章。《呂梁市志》“藝文篇”,收錄其撰寫的《品讀磧口古鎮(zhèn)》一文。開辦《行走大美呂梁》(個人)微信公眾號,已發(fā)布原創(chuàng)文章310余篇。</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定市|
商南县|
六安市|
枝江市|
探索|
东平县|
离岛区|
宝鸡市|
孝义市|
邹平县|
增城市|
辽源市|
万载县|
岳普湖县|
吉林省|
汾西县|
灌南县|
吉水县|
阳东县|
沙田区|
惠来县|
德兴市|
通江县|
延寿县|
东海县|
临沭县|
汤原县|
攀枝花市|
罗山县|
什邡市|
云安县|
桃园市|
扶沟县|
康定县|
宁都县|
藁城市|
苗栗县|
青冈县|
眉山市|
盖州市|
丁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