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踏遍青山人未老——川西紀行之三 多彩的民俗

建安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注:我們的系列美篇《川西之行》之二—心靈的故鄉是一個月前發出的,由于種種原因,這一篇剛剛做好,余下的幾篇也將陸續發出,希望大家喜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果說川西的自然景觀是天造地設、鬼斧神工,那么那里的的人文景觀則是仙山神閣、鐘靈毓秀。阿壩州是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的藏族基本上屬于嘉絨藏族,歷史上嘉絨曾被視為一個獨立的民族,1954年在全國少數民族認定中被國家認定為藏族,成為藏族的一個分支,但是嘉絨的語言、文字、建筑、服飾都與其他藏族有不少區別。甘孜州則屬康巴藏區,康巴藏人也有許多特點。康巴漢子粗獷彪悍,嘉絨少女婀娜多姿,整個川西,猶如一座巨大的、生動鮮活的人文博物館。</span></p> <p>甘堡藏寨是嘉絨藏區第一大寨,也是一個千年古寨。寨子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氣勢恢宏,蔚為壯觀。背負綿綿青山,面臨千古沱水,景色秀美。</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早在400多年前,甘堡藏寨就已是百戶規模的大寨,甘堡甲穹由此聲名遠揚(藏語意為:百戶大寨)。</span></p> <p>進入寨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被轉經筒圍繞著的精美白塔。</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寨墻上有一幅巨大的格薩爾王彩繪。</span></p> <p>嘉絨藏寨的民居至今使用著原始的材料,采用原始的工藝建造,保持著原始古樸的風貌。一戶人家一幢寨樓,墻體用大小不等的石頭砌成,門窗、樓板是木頭的。三四層不等,一般底層是倉庫和牲口圈,二層是客堂、廚房,三層是居室,頂層是經堂,房頂上常常有幾個尖尖的小塔,上面插著旗子或經幡,墻體都被涂成白色,門窗房檐涂成紅色,遠遠看去,紅白相間,錯落有致,宛如童話世界。</p> <p>這里的房屋全為石頭建筑,卻與其它地方有所不同。甘堡藏寨居于坡地,無山石可采,故多取雜古腦河中的石頭加工為建筑房屋所需的長方形條石。</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寨中的所有男性幾乎都是石匠,砌石墻對他們來說,更是拿手好戲,無需垂墨吊線,只憑經驗和目力,如同信手拈來,而砌出的石墻平整筆直,棱角分明。有這樣的能工巧匠,建造的房屋絕對堪稱上乘之作。</span></p> <p>屯兵文化</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唐蕃戰爭期間,甘堡地區因地形優勢成為軍事要塞。吐蕃大軍勝利后,部分留駐士兵與土著居民比鄰而居,世代繁衍,融合形成今天嘉絨藏族的先?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明代推行土司制,該地區受雜古土司統領。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廢土司制實行改土歸流,該地區分化為5個屯4個土司,史稱“五屯四土”,甘堡為五屯之一。在清政府實行屯兵制度的200多年中,五屯3000兵戶曾多次奉命出征西藏、寧波等地,參加反擊廓爾喀侵藏和英軍入侵的戰斗。其間,甘堡屯官兵因屢立戰功而多次受到清王朝的嘉獎。如今桑氏守備衙主體建筑仍然保存完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里是“博巴森根”的故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英國侵略軍在我國沿海燒殺搶掠,屯兵們在寧波與英軍浴血奮戰,500屯兵壯烈牲牲,幸存的屯兵將犧牲者的辮子帶回家鄉埋葬,設“辮子墳”供后人祭祀,并把作戰的經歷編成鍋莊,叫做《博巴森根》流傳至今。</span></p> <p>博巴森根,是甘堡藏寨所獨創獨有的民間大型敘事性群眾鍋莊舞蹈,歌頌了屯兵驍勇善戰的英雄形象,充分表達了藏族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2008年6月,“博巴森根”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們來時正好趕上寨子中的一場婚禮,院子中身著嘉絨藏族服飾的人們喜氣洋洋,歡聲笑語,屋內一些老人圍成一個圓圈,載歌載舞。雖然沒有話語交流,但能充分感受到人們心中的安寧、幸福和快樂。</span></p> <p>原以為這個漂亮的姑娘是新娘,后來得知她是一位伴娘。伴娘如此,新娘的模樣可想而知,可惜我們無緣一見。</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中,甘堡藏寨損毀大部。2009年3月,由湖南對口支援理縣甘堡藏寨重建,歷時二年有余,如今千年古藏寨基本全面恢復原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卓克基的西索村(西索民居)也是一處聞名遐邇的藏寨。西索村建在梭磨河畔,依山傍水,景色秀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索民居是土司歷史時期的卓克基老街,當時居住此地的人多為卓克基土司的科巴(差人)和商人、民間手工藝者,時下居民多為其后代,居民中連續居于此寨最長者已繁衍數十代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索民居始建于清朝中葉,保持了嘉絨先民“壘石為寨”的傳統建筑風格,寨子房屋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遠目望去猶如一座壁壘森嚴的古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寨子中直來豎往、彎來拐去的青石板小道,把整個村子房屋連接起來。走在青石板小路上,腳步聲在高聳的石壁間回響,在細長的小道中延伸,給人一種曲徑通幽的睱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村里有一座寺廟—丹達輪寺,屬藏傳佛教寧瑪派寺廟,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寺內供奉著釋迦牟尼、蓮花生大師、四臂觀音等菩薩。寺內現存壁畫在整個藏區都非常罕見。丹達輪寺是土司時期差人、境內商人和民間手工藝者朝拜的寺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鍋莊廣場位于西索民居中央,約有1000平方米,是當地群眾跳鍋莊舉行節慶活動的地點。嘉絨藏族具有形式多樣、特色濃郁的娛樂方式。每當節日或婚嫁時,人們都會聚集在此煨桑煙、撒龍達、品咂酒、跳鍋莊,鍋莊是全民族的藝術形式,也是嘉絨人心靈溝通和情感的紐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是我們居住的藏家小院,充滿著濃郁的民族風情。</span>房屋建筑藝術獨特,窗框和大門都很講究,運用雕刻、繪畫、上彩等技術,裝璜精美,就像一件件珍貴的藝術品,極具審美價值。女主人的熱情款待,更是讓人難以忘懷。</p> <p>客廳和餐廳</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村里還有許多具有嘉絨藏族文化特色的景點,如釀酒坊、民間編制房、唐卡繪畫閣等,還有嘉絨織繡專業合作社,卡瓦藝術采風基地等,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span></p> <p>與西索村隔河相望,有一座頗具規模的城堡,這就是著名的卓克基土司官寨。</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土司制度是自元朝開始對邊遠少數民族實行一種以夷制夷的管理政策,設置了“宣慰司、宣撫司”等,它標志著嘉絨地區進入了封建社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土”是當地土著民,“司”是官吏職位。土司為一方最高統帥者,掌握著政治、經濟、軍事和當地百姓的生死大權,同時向當時的朝廷承擔朝貢和納賦的義務。職位為世襲制。土司官寨,既是土司及家人的住所,也是土司的衙門。土司有自己的地方武裝組織,既為地方治安使用,也為中央王朝所調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卓克基土司,系清朝乾隆十三年第一次“大小金川之役”后授封的,乾隆十四年給“長官司”印信,西索長官司為川西著名的嘉絨十八土司之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卓克基是藏語的音譯,意為頂尖、至高無上,這個地名除了本身的含義之外還有“藏龍臥虎之地”的說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卓克基土司官寨始建于1286年,1936年毀于大火,1938年由第16代土司索觀灜在原址上進行重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馬爾康境內的四位土司,分別是“梭磨土司、卓克基土司、松崗土司、黨壩土司”,四土官寨均建在地勢險要之處,居高臨下,氣勢非凡,各具特色。而卓克基官寨以風格獨特,設計精巧,功能完善,保存完整而位居四土司官寨之首,聞名于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官寨總占地面積5400平方米,仿漢式四合院,北部正屋為假六層,東西廂房為五層,中為天井,共有大小63間房,分別由圍墻、高碉、照壁、牢房官寨主體建筑構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木、石、粘土是藏族傳統建筑的三大元素。官寨主體由四組高大的石木樓層組合而成,沒有用一顆鐵釘,實木榫頭穿斗銜接而成。通過石墻、回廊、花窗等典型的建筑特點,將藏、漢民族精湛的建筑藝術融為一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卓克基土司官寨融入了藏漢民族精湛的建筑精華,被美國著名作家索爾茲伯里贊譽為“東方建筑史上的一顆明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紅軍長征期間最有特色的建筑”,“古有郿屋,今有官寨”是毛澤東同志對官寨的贊譽。紅軍長征途中,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等領導人曾在此居住。1988年卓克基土司官寨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里曾是索觀瀛土司接待漢地政府官員和客商的地方。靠外的窗戶呈外小內大的形狀,可以起到防御作用。靠內的花窗既有漢式式樣,也有藏式的吉祥結圖案起裝飾作用,同時也體現了宗教信仰。</span></p> <p>土司議政廳,專供土司和各地頭人商議重大事宜、研究制定重大決策的場所。其座位等級排列嚴格,首位土司,廳內兩側的左上位是第一大頭人,右上位是第二大頭人,以此類推,排完為止。</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土司套房,由客廳、臥室、儲藏室、經堂組成。這間是迎接達官貴人、解決重大事情及進行決定、決策的客廳,第二間為主臥室,第三間儲藏各類金銀珠寶,客廳右側的耳房為小經堂,供土司每天早晚誦經拜佛專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供佛大殿,俗稱經堂,是土司和家人舉行大型宗教活動的場所。經堂內帷幔低垂,神燈長明,煙霧繚繞,金礕輝煌,在此供奉的佛像有釋迦牟尼、宗喀巴、蓮花生大師等,四周繪有各類佛教故事的壁畫,經堂外有68個經桶組成的轉經回廊,號稱“藏區第一家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早些年曾看過小說《塵埃落定》,書中主人公以獨特的視角見證了藏族土司制度從繁榮走向消亡的必然過程,鮮活地刻畫了末世前塵中充滿血腥荒蠻的英雄主義時代里的人性百態??存在于數百年之久的土司制度就這樣一步步分崩離析,最終歸于塵埃。小說“語言輕巧而富有魅力,充滿靈動的詩意”,作者阿來也因此成為茅盾文學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當得知卓克基土司官寨是《塵埃落定》的故事原型和外景拍攝地時,驚?而又激動。這里每個角落都保留了一段歷史,每一間屋子都講述著故事。在這里既有歷史悲愴感,又喚起內心的共鳴,給人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眾多的碉樓,是川西民俗的又一突出特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碉,在2000多年前秦漢之際盛行于川西北高原。《后漢書?西南夷傳》所載的“居山依止,累石為室,高者十余丈”之“邛籠”指的就是碉樓。而今,它主要分布在岷江、大渡河和雅礱江流域的部分地區,精美絕倫的碉樓藏寨群,是嘉絨藏族建筑的杰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古碉的建筑年代為唐代至清代,規模宏大,類型多樣。碉樓的材料有石砌、石夯、或兩者結合的。外觀有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多種形式,其中以四角碉最為常見。碉樓高度從10米、20米逐漸發展到30米以上。它的功能很多,傳說最初是用來伏魔的,后來大多與戰事密切相關,所以從功能上可分戰碉、官碉、家碉和界碉,有一種修建在村寨中心,用于鎮魔的八角碉又被叫做“風水碉”。</span></p> <p>松崗直波碉樓,位于馬爾康縣松崗鎮直波村。</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碉,位于河谷一級平地上,平面外呈八角型,內呈圓形,整體由下往上漸內收成錐體,通高43米,共13層。這座碉樓是中國最高的八角碉樓,已傾斜2.3米,被稱為中國版的“比薩斜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碉,位于河谷二級臺地上,建筑形制同于南碉,通高33.5米,共11層。南北兩座碉樓,均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p> <p>這些碉樓集嘉絨藏族建筑高超藝術一身,高大雄偉,棱角分明,墻體平整如削,技術精湛,極為牢固,系八角碉樓中的杰作。在歷經數次大地震后,仍然巍聳于大地。歲月的侵蝕和風雨的沖刷后,古碉變得更古樸、渾厚。</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遠觀碉樓如蓄勢待飛的箭一般,近看有如擎天一柱。古時有著極高的軍事價值,易守難攻,真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據說碉底下有地下通道,用以容納老弱病殘者,為防敵人久圍不攻,碉內藏有大批糧食,并還有暗溝引水入洞,而年青力壯者則在碉內外與敵作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當年乾隆皇帝攻打大小金川時,就因無法攻破這種碉樓而龍顏大怒,后征集四土地區的土人到北京專修這種碉樓,以供八旗兵演練攻防,最后在“四土”土司幫助下,討平了大小金川之亂。現北京香山還保留著仿制的碉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今,狼煙散盡,碉樓依舊,數百年后,仍巍然屹立。站在它的腳下能感受到歷史的凝重,沙場的血腥,更有那堅而不摧的神奇。</span></p> <p>松崗土司官寨 位于馬爾康縣松崗鎮松崗村,梭磨河南岸的山梁上。</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據記載,松崗土司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最初的官寨建在盤果梁子上,從唐貞觀八年開始,在險峭的盤果山上巍然矗立了600多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宋保佑二年(公元1254年),松崗第四代土司日郎木甲時,將官寨搬遷到了現在的松崗梁子上。第十六代土司蒼旺扎爾甲執政期間,仿照布達拉宮的式樣,大興土木,把兩邊的碉樓連接起來,建成規模巨大,氣勢磅礴的新官寨,自稱“布達拉宮第二”,或“小布達拉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當時整個松崗梁子的房屋建筑順坡而起,富麗堂皇,緊緊相系,密密蓋住了整片山,行人熙熙攘攘,宛若一個城鎮,所耗費的人力、物力為“四土之最”。可惜如此美麗、宏偉的建筑毀于一場大火,令人扼腕痛惜,今日所見殘存的雙碉全賴于其堅固才幸免于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柯盤天街由土司官寨遺址、2座官碉、37幢民居和川王廟組成。松崗土司為吸引五湖四海的能工巧匠、商家修建了住所和商鋪,經過長年經營,逐漸形成了嘉絨地區規模較大、較繁華的市場,許多嘉絨地區的土司、頭人都來此做生意。</span></p><p>因集市在半山上,時常籠罩在迷霧中,取第一代土司柯盤之名為“柯盤天街”。</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松崗天街供奉的寺廟是一座川主廟,里面供奉的是與都江堰二王廟一樣的川主菩薩,這也是最好的民族團結、民族融合的體現與象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松崗直波村中還有一座著名的寺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何文寺(羅吾楞寺),羅吾楞意為“講經的寶地”,是蓮花生大師25位弟子之一的毗盧遮那大師于公元8世紀來到松崗弘傳佛法時修建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屬寧瑪派寺廟。是原嘉絨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兩座寺廟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素有美人谷之稱的丹巴縣,也有中國最美的藏寨。丹巴的寨子是嘉絨藏寨中最具特色的,一般都建在向陽的山坡上,有幾十戶人家,一棟棟外形美觀、風格一致的小樓掩映在開滿鮮花的樹林中,周圍是碧綠的田野,清澈的溪流,與遠處皚皚的雪山一起,構成一幅田園牧歌式的優美畫卷。2005年,丹巴藏寨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列為中國最美六大古村鎮之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路藏寨,在甘孜丹巴縣東北部,海拔2100米,只有3600多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路”意為“人神向往的好地方”,是“中國乃至世界石砌建筑和設防民居的奇跡”,素有“千碉之國”的美譽,是四川唯一入選“中國景觀村落”的一個寨子。</span></p> <p>白色的藏房依起伏的山勢迤麗而建,灰色的碉樓,如時光的雕塑巍然屹立。青山不老,藏寨猶存,碉樓依舊。</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到達山頂,藏寨風光一覽無余,遠山清秀,紅黃相間的葉子掩映著白色的藏式房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碉樓錯落其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路藏寨安詳寧靜,古樸自然,世外桃源也不過如此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到春天,整個寨子掩映在盛開的梨花中,宛如仙境。</span></p> <p>來到阿壩,不能不提到羌族。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其中阿壩便是國內最大的羌族聚居地。在理縣的桃坪鄉,就有一個著名的羌寨—桃坪羌寨。</p><p><br></p> <p>史料記載,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00多年的西漢時期。整個寨子由一所所民居和數座碉樓連為一體,組成一個建筑群,形成一座碉樓式的城堡民居,里面設有完善的地下水網和四通八達的地上、空中通道,仿佛是一個巨大的迷宮,被譽為羌族建筑藝術的活化石、神秘的東方古堡。</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關于羌族的起源,讓人很感興趣又很困惑。有人說,相傳黨項羌人在西夏被蒙古人滅亡之后,在逃亡中選擇了這里,那么桃坪羌寨的羌族后人有可能就是西夏人的后裔。還有說法是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稱以及最傳統文化的一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夏王朝盛極一時與迅疾衰敗,遺跡的泯失,史料的闕如,有關羌人興廢存亡的一切,都成了一個難解的歷史謎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生活在四川西部高山峽谷地帶的藏羌民族,被人喻為“生活在云朵上”的民族,他們有著燦爛獨特的民族文化,尤其是他們壘石為室的民居建筑,歷經千年的傳承發展至今,那些承受了數百年風雨和多次強烈的地震考驗,依然頑強矗立著的碉樓,為藏羌古老建筑技藝的精湛做出了形象有力的注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雄偉壯觀的古羌民居建筑,體現出濃厚的羌民族風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楊家大院 這是桃坪羌寨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房尾,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房屋內有迷宮、地下水網及羌族火塘等特色,有六層樓,七十二道門,體現出羌族的建筑藝術。《南行記》、《走進西部》、《殺生》、《九里香》等幾部影視作品都是在這里拍攝取景的。我們游覽時,又有一個攝影組進來拍攝外景了。</span></p> <p>這位就是楊家大院的后人,至今一直在守護著祖上的產業。</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一首古詩詞道出了羌族文化的源遠流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羌繡,是羌族傳統的刺繡工藝,幾乎羌族的每個女子都精于羌繡。那古樸的傳統技法,精巧奇妙的細致構圖和綺麗純美的傳統色彩,讓人深深著迷和念念不忘。2008年6月,羌繡入選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壤塘還有一種極為罕見的藏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壤塘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沉淀,使其民居建筑獨具魅力,形成一種崇尚凝重、沉穩的民居風格。這些建筑,大多建立在高聳云天的懸崖峭壁上,有“懸天藏寨”之稱,是一種凝固的文化元素,也是研究藏民族建筑史的“活化石”。</span></p> <p>修卡懸空藏寨,展翼在湛藍天宇,孤懸于百丈危崖,俯瞰滔滔杜柯河,修卡藏寨情照遠,臨危巖累石成居所,凌空懸天,舊時危關現為勝景,臨日月,俯首杜水緣似長。</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康定是甘孜州的首府。一曲《康定情歌》使溜溜跑馬山和康定城聞名于世,動人的傳說使人們對唯美浪漫愛情完美向往和贊美。</span></p> <p>康定古時又稱“打箭爐”。<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相傳,三國時期諸葛亮率大軍南征孟獲途經雅安,曾遣一名“郭達”將軍到今天的康定一帶為軍隊造箭。據說郭達一天造箭數千支,當地百姓驚奇不己,將其供為神靈供奉,并稱此地為“打箭爐”。</span></p> <p>也有說法,藏語稱康定為“打折多”,意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兩河交匯處。舊史曾譯作“打煎爐”,后通譯“打箭爐”。</p> <p>在古代,藏族用馬換取茶葉的交易叫做“茶馬互市”,這條穿越橫斷山脈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道路就是著名的“茶馬古道”,隨著茶馬互市的發展,讓原來的荒灘變成了城市。</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準“行打箭爐市,蕃人市茶貿易”,一紙王命,改變了它的命運,使后來康定變成了西陲重鎮。</span></p> <p>康定城內,茶馬古道“茶送東來”的群雕像群,單體雕塑41個,10處場景,雕像生動傳神,栩栩如生,再現了康定文化和古道歷史。</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康定著名的情歌廣場和溜溜城,遠眺折多山,近望跑馬山,“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動人心魄的歌聲始終縈繞在康定的上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康巴漢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能歌善舞的嘉絨姑娘。</span></p> <p>羌寨、藏寨、官寨、碉樓,彪悍的康巴漢子,窈窕的嘉絨女子?? 川西的民俗,與自然風光一樣令人著迷,我們此行所見到的遠非川西民俗中的全部,但足以使我們感到震撼,終生難忘了。</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林郭勒市| 平利县| 德钦县| 镇康县| 大同县| 灵璧县| 土默特右旗| 阿图什市| 彭泽县| 汝州市| 南木林县| 新河县| 涟源市| 哈巴河县| 历史| 郑州市| 同德县| 东乌珠穆沁旗| 通海县| 全椒县| 汉沽区| 从江县| 堆龙德庆县| 淮阳县| 色达县| 五家渠市| 轮台县| 韶山市| 海伦市| 出国| 北流市| 太和县| 尼木县| 永吉县| 商南县| 休宁县| 梁平县| 石城县| 肥西县| 阿鲁科尔沁旗| 青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