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整理舊照片中,無意中發現了這張“五七干校”結業合影照,看著“五七干校”四個耀眼的字樣,當年一幕幕終生難忘的經歷湧上心頭。雖己過去整整50年了,但一切仍記憶猶新。</p> <p class="ql-block"> 五七干校在當代年輕人心中不知所惑,其實, “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的一個重要產物,產生之時被當作“新生事物”大力推介。它曾對中國社會震動最大,影響深刻,在世界上也名噪一時。</p><p class="ql-block"> 五七干校它是一個歷史的見證,也是一個典型的國家干部學習勞動改造的時代縮影。</p><p class="ql-block"> 五七干校是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產生的,不僅是毛主席一直強調干部下放勞動以克服官僚主義、密切干群關系的必然結果,也是當時解決諸多重要現實問題的迫切需要。</p> <p class="ql-block"> 1957年4月27日,毛主席在為中央起草的《關于整風和黨政主要干部參加勞動的指示》中,把整風與干部下鄉勞動并列,作為反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主要方法之一。同年5月10日,中共中央發出由毛澤東審定的《關于各級領導人員參加體力勞動的指示》,要求凡是能夠參加體力勞動的各級干部都應當每年抽出時間參加。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大力推動下,到1960年前,中國至少有上百萬干部下放到基層參加體力勞動。</p><p class="ql-block"> 1966年前后,毛主席對中國政治形勢有了新的認識。他認為,在中國已經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領導權落入“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手里。從中央到基層每一級都有“走資派”。隨著毛主席這一認識的形成,他對干部參加勞動的問題,感到更加迫切了。可是,過去中央號召干部參加勞動,各地執行的情況很不一樣,許多地方只是流于形式。那么,怎樣才能找到干部參加勞動的最好形式?</p><p class="ql-block"> 正當毛主席認真考慮這一問題時,林彪給毛主席寄來解放軍總后勤部《關于進一步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的報告》。這份報告強調了軍隊搞生產是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看完報告后,毛主席由軍隊搞生產,聯想到辦一種“大學校”的問題。這種“大學校”,各行各業都要辦,在“大學校”里可以形成集學習政治、軍事、文化和從事生產為一體的體系。這個體系,契合了1958年他辦人民公社的設想。</p><p class="ql-block"> 于是,1966年5月7日,毛主席給林彪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作出指示:各行各業均應一業為主,兼學別樣,從事農副業生產,批判資產階級。5月15日,中共中央向全黨轉發了這封信,毛主席信中的主要內容后來被稱為“五七指示”。毛主席在“五七指示”中,要求黨政機關也要辦軍隊式的“大學校”,在這個“大學校”里,干部不僅是參加生產勞動,而且要學習軍事、政治、文化與批判資產階級。這表明毛主席把干部集中起來辦“大學校”的思路已初步形成。</p><p class="ql-block"> 1968年下半年,各地“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相繼建立。對于各級革委會的組建,毛主席有明確指示:“革命委員會要實行一元化的領導,打破重疊的行政機構,精兵簡政,組織起一個革命化,群眾的領導班子。為響應毛主席“精簡機構的最高指示”,中央國家機關及各級革委會機構精簡的力度非常大。中共中央批準的《關于國務院各部門設立黨的核心小組和革命委員會的請示報告》中確定:國務院各部委機構由原來的90個精簡為27個,各部委的干部編制總數壓掉82%,27個部委干部只留下原來干部的18%。全國各地市,縣機關,科研單位積極”響應毛主席“精簡機構”的這一最高指示。為安置精簡的幾百萬干部和知識分子隊伍,各地采取了將他們下放到工廠當工人、下放到農村插隊落戶等多種方式,其中建立“五七”干校是接納和安置這些干部和知識分子的重要途徑之一。</p><p class="ql-block"> 為了落實“五七”指示,1968年5月7日,黑龍江省慶安縣成立了全國第一個“五七”干校——柳河“五七”干校。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把辦柳河“五七”干校的經驗介紹材料進行了上報。當時正在為如何安排閑置干部苦思良策的毛主席看到這個材料后,甚是高興,于9月30日寫了一則批語:“廣大干部下放勞動,這對干部是一種重新學習的極好機會,除老弱病殘者外都應這樣做。在職干部也應分批下放勞動”。由于柳河“五七”干校受到了毛主席的充分肯定,各地各部門紛紛仿效柳河干校的做法,先后創辦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陜西省級機關五七干校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71年,陜西省委、省革命委員會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將楊悟農場(先前的儀址農校)改建為陜西省級機關楊悟五七干校。參加干校鍛煉的人員由省委,省革命委員會機關干部中選派。</p><p class="ql-block"> 71年五月七日,陜西省級機關第一批干部來到楊悟五七干校鍛煉,12月結束,歷時8個月。</p><p class="ql-block"> 當時,不是所有人都可進五七干校的,是要經本人申請,組織批準方可成為五七學員的。我第一次申請沒被批準。一是70年底剛做了膽囊摘除手術,還在恢復期;二是進機關時間短。我再次申請,經領導談話后被批準了,由此,我也成為名附其實的五七學員了(當時把參加勞動鍛煉的干部統稱五七學員)。</p><p class="ql-block"> 干校內全是磚瓦結構的平房建筑,墻壁上寫有鼓舞人心,催人奮發向上的毛主席詩詞和語錄。</p><p class="ql-block"> 學員們按連、排分住在這些平房里,我們連的五位姐妹們被安排在一間打通鋪的大房間。我們雖不在同一個部門工作,但有機會住一起,真是不容易啊,我們都很珍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干校設備齊全,有食堂、澡堂、衛生所、圖書館,體育活動場。為了改善我們的生活和自食其力,為機關食堂提供蔬菜,肉類等食品,干校有菜園子,養殖場(豬、羊場)、豆腐坊。每天有專用運貨車給機關食堂送回蔬菜瓜果,肉類,豆腐等。</p><p class="ql-block"> 干校實行軍事化管理,按連、排、班建制。省委機關干部和省革委會機關干部自成為一、二連。早晨起床時喇叭里播起床號,下地收工,以及全校集中到某處活動時各連都是列隊而行。農業生產的用語和日常用語也都軍事化了。農業季節中的幾個階段,被稱為幾個“戰役”,逢“夏收”,“秋種”,“秋收”等大農忙時節,非管連隊也來支援,被稱為“會戰”。出工前和吃飯前要按連排集中,朗讀毛主席語錄,整隊前往,晚飯后要集中學習毛主席語錄、人民日報“社論”、重要時事政策。</p><p class="ql-block"> 五七干校日常活動中的政治化現象比較突出,干活不能避重就輕,否則就會被說成“私”字當頭,“貪生怕死”。學員吃飯前要集中背頌毛主席語錄,“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排隊進餐廳。出工收工要高舉毛主席畫像和語錄牌,唱著革命歌曲,懷揣“紅寶書”,以此顯示自己的政治覺悟。</p> <p class="ql-block"> 干校一連(省委)主要分管果園管理、種菜和養殖(養豬場……),豆腐坊;二連(省革委會)主要分管干校管轄的農田管理。</p><p class="ql-block"> 我們二連隊的主要任務就是:夏季的小麥田間管理(除草、施肥、澆灌水);夏收(收割、脫粒、曬埸、儲存);秋種(秋季的翻地、施肥、抪種、澆灌水……)。</p><p class="ql-block"> 這些很一般的農活,在沒有任何機械設備的情況下,對于長期待在機關的人員來說,是非常辛苦的。割麥,收麥,打埸,分裝,儲備。肩挑背扛,大家手上的血泡磨成了厚繭,腳上腿上被劃出一條條血印兒,結胛留疤痕,白嫩的皮膚變得黑而粗糙,累的腰酸腿疼,晚上連身都翻不過。白天汗浸透的衣服第二天繼續穿……。在打麥埸上,一起風,渾身灰塵麥芒和汗水濕透的衣服緊緊粘在身上,有說不出的難受,晚上沖完澡,臉上,全身皮膚大片大片的紅血印和過敏小泡胗既疼又癢,連衣服都難以穿在身上……。我是過敏性皮膚,身上張滿了過敏胗子,臉上張了很多過敏紅豆豆,又疼又癢……。這下好了,招來了學員們開玩笑的笑料了,他們說:“小胡呀,想你軍哥哥了吧,”?“小胡呀,這個禮拜趕快請假,回去見你軍哥哥吧”(當時,我的男朋友是現役軍人,在省委專案組支左),我以笑作為回荅……。有的同志腳腿疼,赱路有點瘸,同志們高興的拉著他說:哈哈,你跳的點豆舞真美,來!我們一起跳吧!于是大家手拉手在院子里唱著,跳著,其樂無窮。就這樣,我們在一遍歡樂中堅持下來了,誰也沒落后。</p><p class="ql-block"> 秋種也是很辛苦的,整地、施肥、抪種、澆水……。一天下來腰酸背疼,頭昏腦脹,晚上躺在床上混身疼痛,胸脯上10公分的傷口隱隱作痛,翻來覆去不能入睡……。這時想起了身在農村的老媽,她一個字不識,52年入黨,一雙小腳,擔任婦女大隊長,帶領全隊的男女社員,風里來雨里去,從未叫一聲苦。現在我是一名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國家干部,一名年輕的共產黨員,那有資格叫苦!我必須振著起來,才有資格成為媽媽的好女兒,才配做這學校的一名學員,我怎么就這么……,我流淚了……。我必須勇敢的堅持下去。</p> <p class="ql-block"> 8個月的體力勞動,雖時間不算長,但期盼歲月縮短,但又無比珍惜這可貴的時光。在這里,我們苦,我們累,我們卻變的身強力壯,吃苦耐勞,增強了艱苦奮斗的精神,我們變得更加堅強。當看到麥場上堆積如山的麥子,看到地里綠油油的麥苗,看到每天有專人把干校生產的蔬菜瓜果、豬肉、豆腐送回機關食堂,讓在崗人員分享我們的勞動成果時,我們內心充滿了喜悅和自豪,我們可以大聲說“這8個月,值了”!</p><p class="ql-block"> 這一切都是我們響應五七指示,不怕苦,不怕累,集體生產的,原汁原味的實物見證,是彰顯國家干部接受勞動改造的時代縮影。在這里,改變了我們的觀念,與廣大的人民群眾拉近了距離,加深了民眾情感,增強了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念。</p><p class="ql-block"> 12月底我們返回機關,第二批學員進入五七干校學習。</p><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17日,國務院發出《關于停辦“五七”干校有關問題的通知》,于是,全國所有的“五七”干校停辦。</p> <p class="ql-block"> 在五七指示的推動下,機關的作風也在改變。機關沒有設置打掃衛生的工勤人員,辦公室、樓道的衛生大家搶著打掃,辦公大院和人行道由各部門分片包干,周有檢查,月底評標兵掛紅旗,年終表彰獎勵。每周六機關組織干部(領導帶頭)參加集體勞動(去西安火車西站搬卸貨物)。每次的勞動中都有讓人笑聲滿天的小故事。有一次,我和同事從貨車上扛下一袋袋的滑石粉時,我們的汗水在衣服上留下一道道白泥,頭發變得花白,我們還你追我趕,互相瞅著對方,止不住哈哈大笑,“你是那位藝術家的雕像,美極了”……。夏收農忙季節,機關組織干部到近郊幫農民收割麥子。平時還參加機關有關建設基地的搬磚運土;機關食堂要給干部職工改善生活(包餃子,包包子等),各部門派人去食堂幫廚。我出生在漢中,從小靠吃米飯長大,不會做面食。初次被派去食堂包餃子,我傻眼了,廚房大師傅手把手教我,經多次幫廚,我學會了包餃子和包包子,禮拜天給家人包餃子、包子改善生活其樂融融。經過這些有意義的勞動,親密了干群關系,機關里呈現出一派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風彩。</p><p class="ql-block"> 在工作中,上下級協調一致,對一些重大問題,共同研究,互助互幫。遇有難題,群策群力,部門之間不踢皮球不扯皮,提高了辦事效率。彰顯了領導機關在群眾中的信譽威信。</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大家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各部門建立了《職工儲蓄小組》,每人每月儲存2塊錢(那時,大家工資都很低,處級干部月工資58?5元,一般干部更低,我每月工資僅39?5元),有專門小組和專人管理。我被推選為儲備員,每月按時把收交的錢存往銀行儲備所。當職工有困難時,經小組批準給以救助。有同志生病住院,單位同事爭著搶著輪流去醫院照顧護理,大家親若兄弟姐妹。同時,節約觀念增強了,節約用水,節約能源的意識增強了。食堂里,拉圾桶里沒有剩菜剩飯等食品,即就在打掃衛生中檢到的大頭針、曲別針等物件都能歸公。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寫在墻上,扎根心中。這些好風氣一直延續到80年代。現在回憶起來,真是太懷念那個時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實,人在適度的物質滿足情況下,最大的樂趣就是為社會、為他人做更多有意義的實事,更好地體現人生的價值。干部通過參加體力勞動,可以凈化思想,抵制官僚主義,防止腐化墮落,貪污腐敗。才能立志氣壯的作為新時代的領頭人。培養艱苦樸素的美德,樹立自強不息的進取心,強化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不折不扣的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把心思放在本職工作上,不忘初心,走群眾路線,才能當好人民的公樸。</p> <p class="ql-block"> 圖文編輯/ 古雅</p><p class="ql-block"> 部分資料來源于百度文庫</p><p class="ql-block"> 音樂/勞動最光榮 殷秀梅</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源县|
肇源县|
宁都县|
巴林右旗|
房产|
新乡市|
泾阳县|
海安县|
康马县|
石楼县|
磐安县|
江西省|
沐川县|
清镇市|
青河县|
手游|
房产|
罗甸县|
聂荣县|
镇沅|
保亭|
台北县|
沙田区|
靖远县|
赤峰市|
奈曼旗|
盐池县|
保定市|
竹北市|
阳山县|
邓州市|
繁昌县|
洪泽县|
台东市|
苍溪县|
湖北省|
门头沟区|
石林|
琼结县|
石城县|
海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