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介甫<div>來源:2020年11月30 日《聯合日報》</div><div><br></div><div><b>“我欲拔劍凌風去,馬塵起處殲群龍”</b><br> 李木庵,1884年生于湖南省桂陽縣正和鄉。1898年維新運動在中國興起,李木庵受維新思潮的影響,決心棄經學,習新學,希望以一技之長為國效勞,遂考入京師法政學堂。在那里,他遍覽各種法典,研究中西法治,取得了優異成績。<br> 1905年法政學堂畢業后,他擔任講席多年,并不斷撰寫文章,宣傳革新觀點,傳播變法思想。辛亥革命后,李木庵出任廣州地方檢察廳檢察長。后赴北京、天津擔任律師,籌組兩地律師公會,在北京舉辦司法儲才所,培養司法人才。<br> 1914年,應友人之邀,李木庵去福建辦學,后被授任為閩侯縣地方檢察廳檢察長。1915年袁世凱接受日本政府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李木庵聽聞此事,義憤填膺,賦詩明志:<br> 大好河山堪鎮攝,忽來海水蕩長空。<br> 中原咤叱鹿爭逐,四野昏騰鬼暗縱。<br> 我欲拔劍凌風去,馬塵起處殲群龍。<br> 更當破浪橫滄海,斬取長鯨奠極東。<br> 李木庵在閩從事檢察工作期間,正值五四運動前后,《新青年》雜志提倡科學與民主,李大釗等熱情介紹蘇聯十月革命的經驗,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對國內知識界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也使李木庵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明確了中國革命所應走的道路。<br> 1925年春,他奔赴福建,聯絡曹萬順和杜起云,密謀革命。他們加入了國民革命軍,被編入第十七軍,曹、杜任正副軍長,李木庵為政治部主任。<br> 李木庵即著手組建全軍政治工作機關。在福州特委的支持下,李木庵從黃埔一期生中邀請了一批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作為全軍各級政治機關的領導和骨干。同時對部隊官兵進行革命目的和革命紀律的教育,使部隊政治面貌迅速改觀。同年,李木庵加入中國共產黨。<br> 1935年華北事變后,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均發生重大變化。根據時局的變化,中央軍委留滬地下黨組織決定派一批黨員骨干赴西北開展工作。李木庵于1936年2月奔赴西安。<br> 李木庵到西安后,充分發揮自己的法律知識專長,和敵人斗智斗法。1936年8月29日晚,國民黨陜西省黨部無端抓走東北籍愛國青年馬紹周等人之后,又在一個旅社抓捕愛國學生領袖、東北軍職員宋黎,結果被楊虎城憲兵營的巡街馬隊截獲帶回營部。李木庵參加審訊,指斥特務分子任意抓捕、蹂躪人權的行徑。張學良得知馬紹周等被抓入省黨部,十分憤慨,當晚派兵搶回被抓人員,并搗毀了省黨部。這一事件被稱為“艷晚事件”(29日的電報代碼韻目為“艷”)。<br> “艷晚事件”發生后,西安各抗日團體紛紛集會游行,聲援張、楊的舉動。12月9日,是“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紀念日。此前,“西救”“東救”等團體準備舉行聲勢浩大的游行請愿活動。“西北特支”對活動作了認真的研究和布置,召開籌備會議,并請中共中央派駐西安的聯絡員張文彬作指示。會上李木庵等發言指出:西安軍民不愿打內戰,已積極投入救亡活動。當前要以更猛烈的行動,充分表現反內戰的力量,以促進我黨團結抗日主張的實現。<br> 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兩位將領,激于愛國義憤,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扣留了蔣介石,“西安事變”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李木庵功不可沒。</div><div><br><b>“解放途中齊努力,杖頭佇聽捷音傳”</b><br> 1940年11月,李木庵遵照黨的指示來到延安。從1941年起,他主要是從事政法工作,先后擔任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檢察長。<br> 李木庵原系學法律出身,投身革命后特別是進入延安以后,積極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和毛澤東有關法治方面的著作,批判地吸取古代法家思想的積極部分,逐步形成了無產階級的科學法治觀。<br> 在日常法治工作中,他強調重證據和調查研究以事實為依據,依法量刑,執法如山,不徇私情。遇到疑難案件,則再三調查,反復研究,不弄個水落石出,決不輕易下結論。他重視法制教育和基層工作,在群眾中培養骨干,群防群治,預防犯罪,以期從根本上減少犯罪根源和發案率,盡可能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br> 李木庵在擔任領導工作時,注重知識,大膽起用和培養人才。王懷安是個有法律專業知識的青年,李木庵通過組織把他從外單位調入邊區高等法院擔任審判員,并放手讓他在辦案第一線鍛煉,并給以耐心的指點,使他很快成長為司法戰線的骨干。其他與李木庵一起在邊區共事的青年同志也都得到他的熱情幫助和教育。<br> 1943年,李木庵擔任陜甘寧邊區政府參議員、法律顧問和中國解放區行動綱領起草委員會委員。他深入調查研究,提出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參加邊區各項政策法律、法令、條例的起草和制定工作。<br> 李木庵在延安工作期間,已經年屆花甲。他除自己加倍努力工作外,還對身邊的兒女們嚴加教育,鼓勵他們赤心向黨,鍛煉成才,做共產主義接班人。1945年冬,兒女離延北征,離別之際,他曾贈詩以壯其行:<br> 辭家萬里賦聯翩,塞上因依又六年,<br> 客邸猶能存定省,老身何用計周全?<br> 鐃歌響徹上元運,俊步踏翻燕北天。<br> 解放途中齊努力,杖頭佇聽捷音傳。<br> 1948年后,李木庵擔任中央法律委員會委員,與謝覺哉等一起,為迎接解放全中國在法制工作方面作準備,曾參加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中共中央關于廢除國民黨的六法全書與確定解放區的司法原則的指示》等法律條文的起草工作。為了制定這些文件,他和同行們一起,“審時審事運三腦”,以至“夢中刪稿猶聞聲”。他們多么期待“國門他日懸新憲,四億烝民笑口開”這一天的到來。</div><div><br><b>“獨向吟壇張旗鼓,好把詩魂壯國魂”</b><br> 1941年9月5日,陜甘寧邊區政府宴請延安諸老。席間,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倡議成立懷安詩社,李木庵與謝覺哉、高自立、魯佛民等與會者齊聲贊同。林老即席賦五、七律各一首,開唱了這個詩社活動的第一聲。兩天后,《解放日報》以“延水雅集”為題,刊登了詩社成立的消息。<br> 懷安詩社公推李木庵為社長,主持詩壇,薈集佳作。李木庵在他主編的《懷安詩刊》序言里,把詩社的宗旨寫得很明白:“一國興亡,視乎民氣;民氣升沉,系于士志,士志激越,發為心聲。詩詞歌曲,皆心聲也。時至今日,四海橫流,法西肇禍于西歐,倭寇逞暴于東亞。吾國積弱,首遭侵凌,大好河山,竟成破碎。國中志士,敵愾同仇,義憤所激,恒多泣血椎心,歌哭無地……積篇成帖,隨期公布,俾草木天籟,合成巨響;涔蹄淺沼,匯為洪流,既可揚民族之性,亦以振中國之魂。則心聲所及,國運可回;軍歌與戰鼓齊鳴,吟壇共戰場并捷。直可輔翼武功,豈徒目為文藝!”說明詩社是與國家民族命運息息相關、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擂鼓助威的文藝團體。<br> 懷安詩社成立的9年中,李木庵收集朱德、林伯渠、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吳玉章、錢來蘇、續范亭、熊瑾珂等革命長者的古風、近體、新詩、譯詩2500余首。這些詩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烈,戰斗性很強。“懷安一炬火,光輝照人寰。”詩社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都發揮了戰斗號角的作用。<br> 李木庵自己也寫了大量詩歌。懷安詩社成立的宴會上,他即以七古數十韻以志其盛。其中有:<br> 號角聲飛前進曲,血濺沙場草不綠。<br> 漢將殺敵舊家風,戰績留與新史續。<br> 酒罷主人意倍溫,海內雄文待細論。<br> 獨向吟壇張旗鼓,好把詩魂壯國魂。<br> 詩中提出“詩魂壯國魂”的見解十分精辟。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所發生的一切重大政治、軍事事件中,李木庵幾乎都留下了這種“壯國魂”的詩篇。<br> 1959年9月15日,李木庵在京病逝,終年75歲。逝世后,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謝覺哉曾親題挽聯,痛悼這位為共產主義事業獻出畢生精力的革命長者。挽聯寫道:<br>仰不愧天,俯不怍人,革命儔侶中允稱長者;<br>既痛逝者,行自念也,懷安詩社里頓失主盟。<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乐县|
马龙县|
宁夏|
镇安县|
广河县|
米易县|
镇赉县|
津市市|
绥棱县|
兴安县|
太白县|
河间市|
政和县|
富民县|
和平区|
正定县|
穆棱市|
浏阳市|
项城市|
襄樊市|
蒙山县|
莱西市|
钟祥市|
陈巴尔虎旗|
绥宁县|
正阳县|
界首市|
西丰县|
秀山|
乌苏市|
玛纳斯县|
罗甸县|
黄冈市|
舞钢市|
华亭县|
大名县|
来宾市|
浙江省|
紫阳县|
贵溪市|
腾冲县|